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2024,全国通用)
专题08 古诗词鉴赏练习-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8 古诗词鉴赏练习-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文件包含专题08古诗词鉴赏原卷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专题08古诗词鉴赏解析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中庭地白树栖鸦”中“庭”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3.后两句是此诗精妙之处,请简要分析“妙”在何处?
【答案】
1.庭院
2.诗人当时的心境是孤独、寂寞的。
3.后两句妙在诗人不直接写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对秋思的想象中,使读者产生共鸣。
【导语】这首诗意境清幽。前两句写景,地白、鸦栖、露湿桂花,营造出清冷寂静氛围。后两句抒情,“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含蓄,将望月怀人的情思表达得深沉悠远,极具韵味。
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中庭地白树栖鸦”句意: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庭:庭院。
2.本题考查赏析词句及情感。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地白”描绘出庭院中月光皎洁如雪的清冷景象,给人一种空旷寂寥之感。“树栖鸦”,鸦鸟在树上栖息,夜晚的寂静更加凸显,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冷露无声湿桂花”,冷露悄然无声地打湿了桂花,静谧的氛围中蕴含着诗人的寂寞心境。这些景象的描绘,都体现出诗人当时孤独、寂寞的心境。
3.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妙处。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意思是: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诗人不直白地说自己的秋思,而是以疑问的方式将秋思这种抽象的情感变得形象可感,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巧妙地将自己的思念之情融入其中,让读者在想象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故而精妙。
(23-24七年级上·甘肃酒泉·期末)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诗的前两句中,“僵卧孤村”道出了风雨夜诗人 的处境,诗歌的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 。
5.梁启超对本诗作者曾有这样的评价:“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品格?结合具体诗句谈谈感受。
【答案】
4.凄凉(或孤寂、悲凉、年老体衰均可) 南宋王朝岌岌可危,摇摇欲坠的命运;
5.诗人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强烈感情,至死不渝;即使处境凄凉、艰难也“不自哀”,梦中也在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报效祖国。也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统一国家的愿望。
【导语】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展现了诗人在逆境中的坚韧爱国情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说明诗人尽管身处孤独无助的境遇,但依然心系国家安危,志在沙场报效;“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将现实风雨交加思绪延展至梦中驰骋疆场的铁骑,形象地表达了他未竟的雄心壮志,卧听风雨象征儒将的内心抗争。整个诗塑造了不屈服于生活困境、心怀国家的高尚人格。
4.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赏析。
(1)“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凄凉的气氛。
(2)“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前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结合“铁马冰河入梦来”可知,作者在自然界的风雨声中,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因此,“风吹雨”也具有了特殊含义,其不再局限于自然界中,作者是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所以,诗歌的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南宋王朝岌岌可危,摇摇欲坠的命运。
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把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再分析诗词中的画面,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莒南县分析作答。“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诗人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时境遇凄凉却“不自哀”,而是想着为国家去守卫北方边疆,可见其爱国之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雨夜,他想到的是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在梦里驰骋沙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23-24七年级上·云南昆明·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下面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用“杨花”和“子规”点明暮春时令,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氛围。
B.第三句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因怀才不遇而生的“愁心”,给诗涂上浪漫的色彩。
C.第四句“夜郎西”,喻为非常遥远的地方,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与祝福。
D.“迁”表示官职调动。古人多以“左”为卑,题目中“左迁”是指降职。
7.古人吟诗作赋讲求炼字,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闻道”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
6.B
7.“闻道”是“听说”的意思,生动形象写出李白一直在留心王昌龄的行迹,也和后文“寄明月”以抒怀的行为进行对比,表达出诗人的对王昌龄的牵挂和担心。
【导语】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王昌龄被贬远地的惋惜与思念。开篇用春末景象烘托离愁,情景交融;通过将寄情于明月的方式,展现对子明的深切情感与祝福;以“夜郎西”突显贬谪之地偏远,言辞中流露出友情的深厚与不舍。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第三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拟人的手法,是诗人将自己对友人的担忧与牵挂托付给明月,让明月陪伴友人一直到夜郎西,这里的“愁心”并非因诗人自己怀才不遇而生,而是为友人被贬而感到忧愁;
故选B。
7.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闻道龙标过五溪”意为: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闻道”是“听说”的意思。“听说”这个动作表明诗人并非事先知晓王昌龄左迁一事,而是通过某种渠道突然得知,这就暗示了诗人平时对友人的关注,一直留意着友人的动态,所以能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闻道”体现的是一种被动地得知消息,而“寄明月”则是诗人主动采取的行动,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之深,担心友人在被贬之地受苦,所以急切地想要通过明月将自己的愁心传递给友人,和后文“寄明月”以抒怀的行为进行对比,表达出诗人的对王昌龄的牵挂和担心。过这个看似平常的词语,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真挚的情感。
(23-24七年级上·山东德州·期末)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8.以下诗歌,与上面这首诗歌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
A.《观沧海》(曹操)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州》(李白)C.《次北固山下》(王湾)D.《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9.本诗首句中的“僵”和“孤”字写出了诗人当时如何的处境?他们在诗中有何作用?
10.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案】
8.B
9.“僵”和“孤”意为卧病在床,孤傲无助,写出了风雨夜诗人凄凉的处境。其作用是用“僵卧孤村”反衬“不自哀”,更显其为国戍边的志愿坚定不移。
10.借景抒情 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诗人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解析】
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每句七个字,共四句,属于七言绝句。
A.《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全诗语言质朴,气势磅礴,是一首四言乐府诗;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样是七言绝句体裁,全文都是七个字一句,且整首诗的节奏韵律也较为相似;
C.《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五言律诗。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且一般八句,与七言绝句在字数、句数上都不同;
D.《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元曲与诗歌在格律、形式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不是七言绝句体裁;
故选B。
9.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作用。
第一问:分析“僵”和“孤”字所表达的诗人处境。
先理解字词含义,“僵”通常表示僵硬、僵直,在这里可理解为诗人卧病在床,身体不能自如活动,呈现出一种无力、病态的状态。“孤”有孤独、孤单之意,结合“孤村”,描绘出诗人所处的环境是孤独的村落,强调了其所处之地的偏僻和孤寂。
结合诗句整体情境,“僵卧孤村不自哀”这句诗中,诗人卧病在床于孤村之中,“僵卧”突出了身体的状况不佳,“孤村”则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孤寂和荒凉。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孤村卧病,可见其处境凄凉。
第二问:明确反衬手法,反衬是一种通过对比来突出主要事物特点的表现手法。在本诗中,“僵卧孤村”是诗人现实中凄凉的处境,而“不自哀”则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并不为自己的困境而悲哀。“僵卧孤村”的悲惨处境与“不自哀”的积极心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通过反衬的手法更加突出了诗人的高尚情怀。
解读诗人的高尚情怀,诗人虽卧病在孤村,处境艰难,但心中所想的却是“尚思为国戍轮台”,即仍然想着为国家守卫边疆。“僵卧孤村”的处境越艰难,就越能凸显出诗人为国戍边的志愿坚定不移。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渴望上阵杀敌的豪情壮志。在这样凄凉的处境下,诗人的报国之志丝毫未减,“僵”和“孤”的描写更加衬托出诗人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据此理解分析概括回答即可。
10.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借景抒情是一种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作者情感的表现手法。在这首诗中,诗人主要借助风雨交加的夜晚这一景象以及梦中的“铁马冰河”之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夜阑卧听风吹雨”,诗人在夜晚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的风雨之声。这里的“风雨”既是自然景象,同时也具有象征意义。风雨交加的夜晚通常给人以凄凉、不安的感觉,它象征着国家面临的动荡局势和危机。诗人此时虽然卧病在孤村,处境艰难,但并没有沉浸在个人的痛苦之中,而是通过听风雨之声,联想到国家的命运,抒发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之情。这种对国家的担忧和关心,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铁马冰河入梦来”,这里诗人通过描写梦境中的“铁马冰河”之景,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报国之志。“铁马”象征着战争,“冰河”则代表着艰难的环境。在梦中,诗人仿佛置身于战场,骑着战马,跨越冰河,为保卫国家而战。这个梦境是诗人内心深处报国之志的体现,他虽然年老体弱,身处困境,但心中始终怀着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渴望为国家效力,表现出了强烈的报国之志。据此理解和概括回答即可。
(23-24七年级上·云南昭通·期末)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1.下列对诗歌内容与情感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以“僵卧孤村”开篇,写出风雨夜老人凄凉的处境。
B.不自哀:写出了诗人把个人得失、一己之怨暂放一边,甘愿牺牲自己也要为国效力的决心。
C.戍轮台:写诗人年事已高,被弹劾罢官,却清晰回忆起曾经戍守轮台的过往,足见其爱国情怀。
D.“铁马冰河”,“入梦来”反映了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无法上阵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诉诸梦境。
12.试分析“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有何作用?
【答案】
11.C
12.这一句实写。既照应题目,又由“卧听风吹雨”,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铁马冰河”梦境的描述。
【解析】
1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诗歌内容。
C.“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尚思”意思是仍然想着,并不是回忆起曾经戍守轮台的过往,诗人此时年老体衰且身处孤村,但仍然想着去为国家戍守边疆,这体现的是诗人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的感慨,而不是对过去戍边经历的回忆;
故选C。
1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意思是:深夜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风吹雨”照应了标题,同时是实写现实生活中的天气情况。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爱国之情,因此这一句让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了下文的梦境。
(23-24七年级上·甘肃张掖·期末)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想象,并非身临疆场。
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有肺腑。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5.请写出连续两句体现爱国精神的诗句(本诗除外)。
【答案】
13.A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渴望为国效力、收复失地的愿望。
15.示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解析】
13.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A.“僵卧孤村不自哀”意思是: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诗人即便是身处孤寂荒凉的乡村,也不为自身处境感到悲哀,体现了诗人的乐观、豪迈、宽广的心胸;“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表述有误;
故选A。
14.本题考查诗文主旨。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思是: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向北方疆场。诗人虽然年迈卧床,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铁马冰河”正是诗人借做梦来展现自己驰骋疆场,收复失地,实现统一大业,为祖国而献身的愿望。
15.本题考查名篇默写。结合积累,写出连续两句体现爱国精神的诗句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23-24七年级上·黑龙江佳木斯·期末)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6.班级要举行诗歌朗诵比赛,你们小组准备朗诵《夜雨寄北》这首诗,结合音乐学科的知识,你为这首诗选择的合适的背景音乐是( )
A.欢欣愉悦的《花间游》
B.轻快活泼的《四小天鹅舞曲》
C.激昂振奋的《团结就是力量》
D.感伤惆怅的《风居住的街道》
17.你认为“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用得好吗?请简要分析。
【答案】
16.D
17.“涨”字用得好。“涨”字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注满秋池的景象,又烘托了诗人孤独、凄凉的心情。
【解析】
16.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
《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这是作者身居异乡巴蜀时以诗的形式写给远方亲人的复信。此诗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对方的深深思念。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总体上,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孤寂伤感的。
故选D。
17.本题考查诗歌词语的赏析。首先,解释词语的本义;其次,解释在句中的含义;最后,点明词语写出了什么特点或者情感即可。
“巴山夜雨涨秋池”意为: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涨”,涨满。根据“涨”字为动词可知,写出了巴山夜雨的动态,将秋天的池塘填满的情景,给人一种动态美。根据诗歌的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可知,诗人不知何时才能回家乡,有一种在外漂泊之感,之后便写到了夜雨填满池塘,将自己的思乡之愁转换为满满的池塘之水,化无形为有形,更显诗人思乡之深。
(23-24七年级上·贵州毕节·期末)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①人狂。
【注释】嗾(sǒu) :唤狗咬人的声音,这里是“使”的意思。
18.下列句子中不符合“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观点的一项是( )
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C.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D.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9.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晴空一鹤排云上”和“数树深红出浅黄”两句所表现的秋日美景。
【答案】
18.C
19.“晴空一鹤排云上”:秋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白鹤凌空而起,直冲云霄。
“数树深红出浅黄”:放眼望去,几树枫叶大都变成深红,间或有一两枝还是浅黄色彩浓淡有致,富有情韵。
【解析】
18.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理解以及分类积累名句的能力。
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了杜甫在秋天时的悲凉心情,符合“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观点;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表达了柳永在秋天时的离别之苦,符合“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观点;
C.“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了秋天雨后山中的清新景象,写出了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没有悲寂寥的情感,不符合“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观点;
D项“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了马致远在秋天时的漂泊之苦,符合“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观点;
故选C。
19.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此题作答时要抓住“晴空”“鹤”“深红”“浅黄”这几个关键词语。
示例:“晴空一鹤排云上”所表现的秋日美景: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中,一只仙鹤振翅高飞,冲破云层。它矫健的身姿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仿佛要直上九霄。那鹤的翅膀有力地扇动着,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给寂寥的秋日天空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示例:“数树深红出浅黄”所表现的秋日美景:在眼前是几棵树木,树叶呈现出深深的红色和浅浅的黄色。深红的叶片如同燃烧的火焰,鲜艳夺目;浅黄的叶子则像是一片片金箔,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红与黄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斑斓绚丽的秋日画卷。
(23-24七年级上·河北承德·期末)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①断人行②,边秋③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④不达,况乃⑤未休兵⑥。
①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shù),驻防。②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③边秋:边塞的秋天。④长:一直,老是。⑤况乃:何况是。⑥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20.两首诗均含有“明月”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甲诗借“明月”抒发了 情感;乙诗借“明月”抒发了 情感。
21.下列对两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体裁上看,甲诗是七言绝句,乙诗是五言律诗。
B.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其中李白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C.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甲诗“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就是这种情况。
D.乙诗题目中的“舍弟”是指杜甫自己的弟弟,用的是敬辞。
【答案】
20. 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 思乡怀亲
21.D
【解析】
20.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甲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友人一起到夜郎西,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
乙诗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通过描写白露和明月,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担忧之情。
21.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有误,选项中“舍弟”是对自己弟弟的谦称,不是敬辞。
故选D。
(23-24七年级上·河北承德·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2.“天净沙”是 ,“秋思”是 。
23.主旨句是哪一句?
24.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选取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第二句用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并无思乡之情。
【答案】
22.曲牌名 题目
23.断肠人在天涯。
24.D
【解析】
2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23.本题考查主旨句。所谓主旨句,就是能集中表现了作者感情的句子。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这样一幅秋郊夕照图:在一派凄伤肃杀的秋景中,一个天涯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孤独穿越着无垠的天际。曲中透出伤感、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断肠人在天涯”意为: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此句描绘了一幅秋郊夕照图,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表现出羁旅漂泊之人的凄苦心境。
故主旨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24.本题考查诗词赏析。
D.“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并无思乡之情”有误。题目“秋思”意为秋天的思绪。联系“断肠人在天涯”可知,这首曲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表现出羁旅漂泊之人的凄苦心境以及思乡之情。
故选D。
(23-24七年级上·北京怀柔·期末)
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小题。
【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乙】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25.下列诗句与【甲】诗中划线句所表达的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
A.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6.【甲】【乙】两诗均为思乡诗词,但在表达方式上各有妙处。【甲】诗作者是 朝马致远,借助“枯藤”“老树”“昏鸦”等众多密集的意象加以组合的方式,表达了断肠人内心 的乡愁。
【乙】诗则是使用寄情于事的方式,通过交代“作家书”的原因,写家书的前后心理变化,尤其是“ ”这个细节描写,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复恐说不尽”的浓重复杂的思乡之情。
【答案】
25.B
26.元 孤苦惆怅(或忧伤悲凉) 临发又开封
【解析】
25.本题考查诗句情感。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了漂泊他乡的游子思念故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A.这两句写了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B.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仙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充满了动感,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表现出在逆境中越挫愈勇、乐观向上的豪壮情怀;
C.这两句写出了一个人独自漂泊在他乡作异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的情感。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D.这两句写出了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和战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故选B。
2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表达方式。
马致远是元朝的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
甲曲中,诗人把古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组合在一起,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故这些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萧瑟苍凉凄苦的氛围,表达了断肠人悲凉、忧伤、孤苦、惆怅的思乡之情。
乙诗前后两句突出心理和动作描写。“复恐”二字,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而唯恐言之不尽地复杂微妙的心理。“临发又开封”的细节动作,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作者寓情于事,将对家人的思念熔铸在自己的动作中。
(23-24七年级上·福建福州·期末)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7.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小桥流水人家”写沿途所见的温馨景象,此景使游子内心的悲凉一扫而空。
D.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28.同样是写秋,两位作者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案】
27.C
28.《秋词》通过描写一鹤凌云的明丽景观,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和愈挫愈勇的豪情壮志;
《天净沙•秋思》则是通过描写萧瑟秋景,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分析】
27.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C.“小桥流水人家”写沿途所见温馨的异乡景色,反衬出作者的孤独、寂寥;
故选C。
28.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对比阅读。
《秋词》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时,“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意思是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他虽被贬,却不悲观消沉,诗人通过对一鹤凌云明丽景观的描写,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激越向上的进取精神。诗人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写景是为了烘托人,“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悲凉秋景的渲染下,衬托了作者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悲凉,主要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3-24七年级上·广西百色·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9.下列对这首散曲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B.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C.天净沙是词牌名。
D.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30.全曲组成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29.C
30.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分析】
29.本题考查对散曲的理解和分析。
C.天净沙:曲牌名,属越调,又名“塞上秋”;
故选C。
30.本题考查诗歌的意境画面及情感主旨。
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还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诗歌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示例: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思乡之情更为深切,漂泊的愁情悲伤更为凄沥。
(23-24七年级上·江苏扬州·期末)
窦园醉中前后五绝句
陈与义
东风吹雨小寒生,杨柳飞花乱晚晴。
客子从今无可恨,窦家园里有莺声。
31.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二句的画面。
32.这首诗表达了在外游子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31.初春的风吹得让人稍微感到寒冷,纷飞的柳絮扰乱了傍晚后的雨过天晴
32.这首诗表达了在外游子归家后的喜悦和欢愉的心情。①一二句通过“春风”“杨柳”“飞花”这些意象,描写了春风吹雨、寒意渐生、雨后新晴、柳絮纷飞的画面,暗示诗人内心的喜悦。②三四句写诗人回到故乡,听到清脆悦耳的鸟鸣声,认为从此以后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表达了诗人归家后的喜悦和欢愉的心情。
【解析】
3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解答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东风吹雨小寒生,杨柳飞花乱晚晴”意为:初春的风吹得让人稍微感到寒冷,纷飞的柳絮扰乱了傍晚后的雨过天晴。
示例:初春的微风如诗,带着一丝寒意轻抚,如梦似幻。柳絮纷飞,如诗人的笔触,扰乱了傍晚后的雨过天晴,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32.本题考查诗词情感主旨。
首句“东风吹雨小寒生”,点明了诗题“小寒”,写出了冬天的早晨,严寒伴随着东风吹来,雨雪纷纷扬扬地落下。次句“杨柳飞花乱晚晴”,写出了春天的傍晚,杨柳枝条随风飘舞,飞花乱舞,天气放晴后的景象。两句合起来,写出了冬日春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第三句“客子从今无可恨”,写出了在外游子从今以后不再感到遗憾,可以安心留在这里。这句诗表达了游子的安定、满足的心情,同时也暗示着游子已经找到了一个可以安居的地方,不再需要漂泊流浪。最后一句“窦家园里有莺声”,点明了题目中的“窦园”,写出了游子在窦园里听到了黄莺的叫声,感到非常惬意。这句诗表达了游子对窦家园的喜爱之情,同时也暗示着游子在窦园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时光。整首诗表达了在外游子的安定、满足的心情,以及对窦家园的喜爱之情。
据此回答即可。
33.(23-24七年级上·江苏泰州·期末)
阅读杜甫《漫成一首》,完成小题。
漫成一首①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②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③鸣。
【注】①安史之乱后,诗人一直颠沛流离,后辞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此诗是作者流寓巴蜀时期所作。②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③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1)本诗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赏析诗歌三四两句写景的妙处,并结合全诗分析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
(1)C
(2)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鱼跳跃的动态和声音衬托鹭鸟安详睡眠的舒适温暖,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A.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前两句确实写出了诗人登楼远眺所及之美景,但三、四句却不着眼于写景,而是用具有哲理的语言展示了诗人高瞻远瞩的襟怀。
B.是唐代裴度的《溪居》诗,全诗写出了他溪居的幽静,但第三句却不是写景,而是写他居处的幽静。
C.是杜甫的《绝句》诗。“迟日”即“春日”。首句写的是一幅春日江山丽的全景;第二句写了春风吹拂着花草令人感到一阵阵香气袭来的中景;三、四句分别写了燕子衔泥飞上画梁,鸳鸯鸟在暖暖的沙滩上栖息的画面。四句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成了一幅春景图。
D.是唐代柳宗元的《江雪》诗。全诗有山有水,有舟船,有飞雪,还有独钓的老渔翁,是一幅绝妙的图画,仔细看来,诗的一、二句分别写景,但三、四句却要连起来成为一幅景。
四句分写月、灯、鹭、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一句一绝”。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读之如身历其境,由境会意。所以与之写法相似的是C项“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写了日、风、燕子、鸳鸯四中景物,同时又浑然一体;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和情感把握。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意思是栖息在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蜷身而睡,突然船尾方向传来“拨剌”一声,原来有一条鱼儿跃出水面。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宁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鱼跳跃的动态和声音衬托鹭鸟安详睡眠的舒适温暖,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热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34.(23-24七年级上·浙江·期末)
品味古诗,完成问题。
山寺秋霁①
[唐]张仲素
水落溪流浅浅,寺秋山霭苍苍。
树色尤含残雨,钟声远带斜阳。
【注释】①霁:本指雨止。泛指风霜雨雪停止,天气晴好。
(1)这首诗借 、 等意象描写了 的情景。
(2)请从叠词的角度赏析“水落溪流浅浅,寺秋山霭苍苍。”
【答案】
(1) 溪流 山蔼(树色、残雨、斜阳等均可) 秋日雨后天晴
(2)“浅浅”“苍苍”是叠词,描写了一场秋雨后,清浅的小溪,流水潺潺,秋日的寺院被山中云气环绕,苍茫一片,写出了秋天的寂静之美;叠词的使用,让诗歌富有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及内容理解。
《山寺秋霁》首句“水落溪流浅浅”呈现了溪水因雨水而涨,雨后水位回落,流水声清脆悦耳。次句“寺秋山霭苍苍”则描绘一幅山中秋寺被淡淡云气环绕的幽远画面。诗中的“树色尤含残雨”表达了雨后树叶上仍残留着的雨珠,增添了几分清新与生机。而“钟声远带斜阳”则让人联想到夕阳下的悠扬钟声,宣告着一天的平静与宁谧。整首诗借助了溪流、山蔼、树色、残雨、斜阳等意象,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秋日雨后天晴的图景。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更透露出诗人对秋天特有情感的热爱。
(2)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诗句。
“水落溪流浅浅,寺秋山霭苍苍。”句意:清浅的小溪,流水潺潺,秋日的寺院被山中云气环绕,苍茫一片。
“水落溪流浅浅”中的“浅浅”二字,不仅描绘出溪流因雨水而涨后水位回落的景象,还传达出溪水流淌的轻盈和清澈。这样的叠词使用,使得读者仿佛能听到那潺潺的水声,感受到那份宁静与和谐。
“寺秋山霭苍苍”中的“苍苍”则形容了山中云雾迷蒙的状态,给人一种空阔、悠远的感觉。这里的叠词不仅增强了景色的视觉效果,也增添了一种朦胧美,让人感觉到山寺的幽静与神秘。
在这首诗中,“浅浅”“苍苍”等叠词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也使得诗歌更加悦耳动听,有助于营造出一种宁静淡远的秋日氛围。通过这种修辞技巧,张仲素成功地将一个宁静的秋日景色刻画得淋漓尽致,使诗歌富有韵律美,也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深远意境。
(23-24七年级上·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5.诗歌的尾联,诗人借 的典故,表达了 的感情。
36.发挥想象,用简要的话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所展现的情景。并说说这个对偶句的精妙在哪里?
【答案】
35.鸿雁传书、 思念故乡
36.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水上的风吹拂着,一叶白帆高高悬挂。“两岸阔”与“一帆悬”对仗工整,意境开阔,情绪饱满。
【解析】
35.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与理解诗句情感主旨。
结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可知,诗句的意思是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归雁洛阳边”含有寓意的意象是北归的大雁,这句运用了“鸿雁传书”“雁足传书”的典故,运用设问、用典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同时一问一答,引发读者思考,缠绵动人。
36.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与赏析语句。
描绘诗句画面时,要明确诗句的主题和感情基调,然后扣住诗句中的景物,合理想象、理想,细腻描绘。
示例:潮水上涨到和两岸平齐,站在船上,一眼望去,江面上视野十分开阔,风拂面而来,是顺风,十分柔和,船帆在风中笔直地悬挂着。
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对偶的方法,从描写角度看,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从词语运用上看,选用了“平”“阔”“正”“悬”等词语,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春潮涨涌,江水浩荡,江面开阔,波平浪静的景色,并将一叶“行舟”置于这一大背景下,勾勒出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且用“正”“悬”写出了顺风,又是和风,写出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用词准确而传神。据此理解赏析作答。
(23-24七年级上·内蒙古呼伦贝尔·期末)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7.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38.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37.杨花、子规 渲染了无限悲凉伤感的气氛。
38.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怀、思念和同情。
【解析】
37.本题考查诗的意境。
“杨花落尽子规啼”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诗人选取漂泊无定的“杨花”,表现了有飘零之感,选取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包含离别之恨,总体上本句融情入景,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38.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将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心的形象,将自己对朋友的同情、关心、思念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写得含蓄深情,抒发他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朋友的思念关切和同情。
(23-24七年级上·宁夏银川·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除夜①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①除夜:除夕之夜。②故乡:借指故乡的亲人。③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
39.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就是“旅馆”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忽视,全诗感情就是由此而生发出来的。
B.“寒灯”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
C.“今夜”是除夕,所以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思”到新的一年,作者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为自己增添新的白发。
D.这首诗写除夕之夜,深思苦调,表达直接,感人肺腑。
40.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
39.D
40.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内心孤独寂寞;二是对故乡亲人的无比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解析】
3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故乡今夜思千里”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在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一个人如何度过今晚。”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一种表现。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而是表达的更加含蓄委婉。
故选D。
4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诗歌大意:旅馆里透着凄冷的灯光,映照着那孤独的迟迟不能入眠的客人。这孤独的旅人是为了什么事情而倍感凄然呢?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我的鬓发已经变得斑白,到了明天又新增一岁。由此可知,本诗时间——除夕之夜, 季节——冬季,地点——旅馆,人物情感——思念故乡。“转凄然”的意思是:变得凄凉悲伤。除夕之夜,寒灯只影,诗人难于入眠,而“独不眠”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景象,这更让诗人内心难耐。所以诗人心境变得凄凉的原因是自己一人客居旅馆,又在除夕夜,平添了作者的思乡思亲之情。“霜鬓明朝又一年”又隐含着对年华易逝的感慨。据此理解作答。
(23-24七年级上·上海松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登临的地点、目的。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运用对偶,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观。
C.诗歌借助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D.诗歌最后一句为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42.本诗以“ ”字总领全篇,抒发了诗人 的思想感情。
【答案】
41.B
42.观 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解析】
41.不同课程内容理解、手法。
B.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水何澹澹”中的“澹澹”为叠词;“山岛竦峙”中的“竦峙”为并列关系的词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未使用对偶的手法;
故选B。
42.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
结合背景和内容来理解。《观沧海》这首诗写于曹操东征乌桓胜利之后,撤军路过碣石山之时,看见沧海洪波涌起、吞吐日月之际,英雄豪气顿生,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大气磅礴的传世之作。首句点明“观沧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写出了诗人跃马扬鞭、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水何澹澹……洪波涌起”实景描写,写观沧海所见;描写先总后分,由近及远,一静一动,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以及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日月之行……歌以咏志”是虚写,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3-24七年级上·陕西延安·期末)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3.“夜阑卧听风吹雨”中的“风吹雨”一语双关,请指出其两层含义。
4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案】
43.“风吹雨”既指眼前风雨肆虐的现实环境,又暗指南宋王朝风雨摇摆的处境。
44.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解析】
43.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意思是: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这一句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这里“风吹雨”一语双关,“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作者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可见诗人浓烈的爱国之情。
44.本题考查诗文主旨。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意思是: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向北方疆场。诗人虽然年迈卧床,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铁马冰河”正是诗人借做梦来展现自己驰骋疆场,收复失地,实现统一大业,为祖国而献身的愿望。据此概括回答即可。
(23-24七年级上·陕西渭南·期末)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中的“涨”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你进行赏析。
46.这首诗歌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结合两次提到的“巴山夜雨”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45.“涨”字富有动态感,既写出了巴山之水灌注秋池的夜雨景象,也将诗人的愁思注入其中。
46.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实写,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氛围;第二个“巴山夜雨”是虚写,是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突出重逢的温馨和喜悦之情。二者虚实相生。
【解析】
45.本题考查对诗歌词语的鉴赏。
“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意思是: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雨使池水都涨满了。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绵绵的思家念亲之愁。
46.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
前一句“巴山夜雨”是实写,后一句的“巴山夜雨”是以情写景。“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
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实写,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巴山的夜雨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描写了实实在在的景,渲染了凄清寂寥的气氛,写出了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第二个巴山夜雨是虚写,写“却话巴山夜雨时”独坐听雨无人共语,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何当共剪西窗烛”想象着与亲友团聚时的美好,更突出心中的孤寂,抑郁。寓情于景,据此回答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6 古诗词默写练习-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文件包含专题06古诗词默写原卷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专题06古诗词默写解析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5 文化、文学常识练习-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文件包含专题05文化文学常识原卷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专题05文化文学常识解析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4 语句衔接与排序练习-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文件包含专题04语句衔接与排序原卷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专题04语句衔接与排序解析版-高分必备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全国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