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擢英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擢英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语文 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人生路上的风景,每一处都是成长的拼图,请你参与学校开展的“目光里的风景”主题探究活动,用深情的目光凝视那些动人的风景。
第一篇章:目光里的风景
一、积累与运用(23分)
【活动一:凝视诗词】
1.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8分)
(1)读《次北固山下》,不由让人想起王湾漂泊在外,借归雁寄托思乡之情的那句: “ , ”
(2)《天净沙·秋思》要读出“枯藤老树昏鸦。 , ”中羁旅游子内心的凄切。
(3)《江南逢李龟年》中,暗示时令是暮春,又借景比喻二人潦倒处境的诗句是“ , 。
(4 ) 孔 子 在 《 < 论 语 > 十 二 章 》 中 用“ , ”启发我们要学习他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活动二:凝视汉字】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9分)
当我们静下心来凝视汉字时,我们常常为汉字里( )的美而动情:那“山”字,横平竖直,就像( )的山脉,伫立于浩渺的天地,尽显坚韧不拔;那①“guǎng”字,是那旷野里的兽,与狂风搏击,在苍穹下放歌,尽显勇者无畏:那②“qí”字,仿佛行人在分叉的小径前,艰难地③ju é择,提醒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审慎思考,凝视汉字,试着驰骋想象,学着深入思考, 才能( )。
(1) 请你根据①②③处的拼音写出相对应的汉字。(3分)
① guǎng( ) ②q í ( ) ( ③ju é ( )择
(2)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气象万千 端庄秀丽 笃行致远
B.无休无止 巍峨挺拔 宁静致远
C.气象万千 巍峨挺拔 笃行致远
D.无休无止 端庄秀丽 宁静致远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成分残缺,请找出修改并把正确的句子抄在横线上。(3分)
【活动二:凝视经典】3. 名著阅读交流。 (6分)
阅读一本书,要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采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如阅读《朝花夕拾》这类回忆性的散文,要以精读为主。而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地联想,要做到读中品、读中赏、读中思。请举一例谈谈你具体用了什么精读方法,读了什么内容,有怎样的思考或收获?
第二篇章:心中的风景
二、阅读(67分)
(一) 阅读下面李白的两首诗,完成4-5小题。 (7分)
【甲】 【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峨眉山月歌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甲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描绘出早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
B. 乙诗前两句分别以仰望和俯视的视角,描绘了月映清江的美好景色。
C. 甲诗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当成使者,表达自己的情感。
D. 甲诗想象奇特,乙诗意境优美,都体现出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5. 甲诗中的“过五溪”与乙诗中连用的五个地名,都有路途遥远之意,但其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
(二) 阅读下列文段, 完成6~9题(16分)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遏①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②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③与赌,得即烧之。”
【丙】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④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⑤。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丁】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注释】①谢遏:即谢玄,太傅谢安之侄,东晋名将。②紫罗香囊:为魏晋贵族男子喜好,体现阴柔之风。③谲:欺诈。④淮上:即淮水上,这里指战场上。
⑤局:棋局。
6.根据提示解释加点字。(3分)
7.对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
B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
C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
D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
9.面对夫人“不见君教儿”的质疑,谢安的回答是“我常自教儿。”请结合以上语段,分析谢安对子侄辈运用了怎样的教育方式?(4分)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0—13题。 (20分)
红石榴,甜石榴
李美桦
①一入秋,会理的乡村里,大红的石榴挂满了枝头。
②堂哥打来电话,让我去他家吃石榴,同时帮忙看看新设计的果品包装。
③说起石榴,我一点儿也不陌生。小时候,寨子里家家门前都种着几棵石榴树。到了三四月间,石榴花仿佛一个个热烈的小喇叭,在蜜蜂和蝴蝶的陪伴下娇艳欲滴。每天放学后,我都会去看看家中的石榴树,盼着它赶紧结果,我们好尝尝那甜滋滋的石榴。可是,常常是不等石榴熟透,父亲就早早摘下果子,背上街换油盐钱去了。
④那时候,寨子里数舅公家的石榴好。家家的石榴摘光了,他家的石榴还挂在枝头,盼着等熟透了卖个好价钱。摘果子那天,舅公拿着石榴直往大家手里塞。舅公一家的开销就指望那十来棵树,谁也不好意思拿。大伙便选了一个石榴剥开,分着尝一尝甘甜的籽粒……这么多年过去,当年尝石榴的场景,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⑤如今,每到石榴成熟季,会理就成了石榴的海洋。登高远眺,山上山下,石榴画廊蜿蜒绵绵,一眼望不到头。走进石榴园,那挂在树上的红石榴,密密实实,色泽鲜艳,让人爱不释手。
⑥我们从会理古城出发,赶到堂哥家所在的村子时已近晌午。蓝蓝的天幕下,一个个红石榴仿佛一盏盏小灯笼,映出秋日的收获。
公
⑦“我先带你们去果园转转。你哥去帮人家看石榴,一会儿就回来! ”嫂子连忙招呼我们。堂哥天天和石榴打交道,在石榴栽植方面摸索出了一套实用办法。当地果农遇到难题,都喜欢找他帮忙解决。
⑧当年,做小生意的堂哥见乡亲们种石榴致富了,便把承包的几片荒山都种上了石榴树。石榴树一年年长高,嫩绿的枝叶随风摇曳,火红的石榴花跳动着希望。可是到了夏天,满树的石榴花掉光了,剩下的果子长满了斑点。一年又一年,总是没有收成。
⑨那时我刚调进县城工作,堂哥要我帮忙找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联系果树栽培方面的专家。换土、追肥、杀虫、重新育苗栽种……直到堂哥引进新品种,对原来的石榴树进行嫁接,石榴树才起死回生。记得那年新嫁接的石榴成熟了,堂哥指着结得密密麻麻的软籽石榴对我说: “不能蛮干,得相信科学! ”后来,堂哥又开辟了一片新果园,渐渐地,他成了当地种植石榴的大户,更成了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
⑩堂哥的石榴园里枝叶繁茂,硕果累累。我们刚到石榴园,堂哥就赶回来了。“有个老表请我去帮他看看石榴。他家那片地不当阳,石榴脱袋还得等几天!”一说起石榴,堂哥的话就多起来,“不要小看种石榴,里面的门道多得很! 就拿我手上的石榴来说,看起来是方棱形的,果皮红黄发亮,就成熟了……”
⑪堂哥剪下一个石榴,用刀唰唰划开,里面晶莹的石榴籽紧紧依偎在一起。掰一把石榴籽放嘴里,轻轻一嚼,籽核软糯,那股甘甜让人满口生津。
⑫堂哥家的石榴又红又大,已进入盛果期。到了销售石榴季节,他请客商上门,自己跑市场,送货发货,忙得脚不沾地。由于在网上接了些订单,他还得摘些石榴发快递。堂哥说,前些年销售石榴,多数是坐等对方上门。现在不一样,很多石榴都是通过网络销售的。
⑬暖阳下,堂哥带着工人,选好石榴,用枝剪小心剪下来,拿在眼前看了又看。 “种石榴是良心活儿。”堂哥又划开两个石榴,和大家边吃边聊, “网上销售,更要讲诚信。有没有斑点和虫害,熟没熟透,首先得过我们自己这道关! ”
⑭清新的空气,榴果的芬芳,让人倍感惬意。堂哥又拿来几个包装盒的新样品,请我们提意见。
⑮天空湛蓝,白云悠悠。枝头红红的石榴,地埂边黄澄澄的南瓜、金灿灿的向日葵,红黄相间,煞是好看。堂哥指着石榴丛中一幢幢漂亮的楼房说:“现在,果农年收入三五十万元的多的是,修楼房买新车的一家赛一家,春节期间集镇上的车堵得老长……”
⑯我们来到堂哥家中,地道的农家菜已浓香四溢。堂哥给我们倒上酒,招呼着摘石榴的工人,开心地说起家乡的新鲜事,一桩桩,一件件,都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大好事哩!
⑰朗朗的笑声,在石榴掩映下的秀美村庄荡漾开来……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10月14 日,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第④段插叙当年尝石榴的场景,意在用从前困窘的生活反衬如今生活的幸福美好。
B. “当地果农遇到难题,都喜欢找他帮忙解决”,这话表明堂哥技术好且为人热心。
C. 本文标题“红石榴,甜石榴”既指石榴又红又甜,又指乡亲们的生活火红幸福。
D. 文章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作者与石榴的深情,表达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
11. 文章围绕“石榴”写了有关堂哥的哪些事情?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
12. 请结合文章内容,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7分)
(1) 到了三四月间,石榴花仿佛一个个热烈的小喇叭,在蜜蜂和蝴蝶的陪伴下娇艳欲滴。 (赏析句子) (3分)
(2) 借助给出的提示,请完成下面划线句子的朗读设计(4分)
石榴树一年年长高,嫩绿的枝叶随风摇曳,火红的石榴花树的石榴花掉光了,剩下的果子长满跳动着希望。
【提示】重音,是为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通过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
【朗读设计】
我想把“① ”一词设计成重读,因为这个词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② , 表达 了 ③ 。
13.本文第⑮段画线句子与《秋天的怀念》结尾段都写到各种色彩,请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简要分析其作用。 (6分)
【链接材料】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4-16题。(12分)
从滴水到长河
①因为要写长江,就寻了个机会跟长江科考队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一直走到了长江源。长江西源在格拉丹东雪峰,海拔6400米。我爬到了5500米,在冰川上看到了冰川融水,滴答,滴答,一滴水一滴水往下滴。浩浩荡荡的长江,就是这样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几百万年默默无闻地在滴下来,滴水成流,最终积细流而成就大江。
②我们读书其实也是这样,一本书,一字字、一行行、一点一点念,最后念出了很多书,念出了一个有知识的人,有文化的人,有情趣的人,有格调的人,有格局的人,变成一个学富五车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写作的感受也是如此,一字字,一句句累积出来,10年间,我就干了两件事,写两本书,一本四年,一本六年。
③“从滴水到长河”,既是我阅读的一个感觉,也是写作的一个感觉,同时也是我对人生的一个描述。我们每个人一步一步往前走,从小走到我们今天这个样子,继续走,走完一生,就像从滴水到浩荡的长河。
④阅读就像从一个点开始,一点一点地积累,然后积累到最后变成一条长河。我们可能会觉得是不是这条长河都是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每一滴水都是我们读的书,其实也不是这样。读过的很多书,写什么你全忘了,但是它给你留下了另外一方面的影响,我恰恰觉得这是最有意义的阅读。这种模糊的印象其实突破了实实在在的、具体的那种条分缕析,它已经慢慢地内在于我们的感觉,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⑤书读好了,就跟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地把其他一些溪流收纳进来,所以你会看到长江有很多条支流,这些支流并不是都从三江源来的,它可能从其他地方来的。因为它最强大,所以不断地把周围的溪流纳入进来。阅读也是这样,有些书我们读了产生了巨大作用,有些书没读,但其实我们也能从中得到一些营养。
⑥所谓海纳百川,所谓万水归流,阅读,能够滋养我们的人生,是能够把我们变成另外一个人的最简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阅读,其实最后我们要实现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内在精神视野的开阔,让我们变成一个有弹性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美好的人,一个有格局、有格调、有情趣的能与人为善的人。
⑦如果说阅读真的有什么方法的话,那就只有一种方法:就是读得越多越好。当然这个读最后还是要转化为人生的,转化为生命的,转化为内在精神的一部分。所以我一直说,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就像水滴与河流的关系是一样的。
(作者:徐则臣/选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4.下面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认为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从滴水到长河,缓慢汇聚,渐渐使自己变得充盈起来。
B.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精神视野开阔,让我们的灵魂变得有趣。
C.我们书读得越多越好,就是要牢牢地记住读到的知识,才能把我们变成另一个人。
D.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表达逻辑清晰,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方法
联系内容
释义
字典查阅
意:①心意; 意图。②意义。③心情;神态。④情趣。
(1)意色举止(写序号)
— ③ —
成语推断
挥之即去
(2)得即烧之
———
课内迁移
俄而雪骤
(3) 俄而谢玄淮上信至
15.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题目“从滴水到长河”蕴含的意义。 (3分)
16. 你的好朋友小语认为“只要把我们考试的课本读好了就可以了,少读些课外书又没有什么关系。”,请你结合本文来劝说他要多读书。 (6分)
(五) 阅读下面的材料, 完成17—19题。 (12分)
材料一:
把握文章中的情感,不能一蹴而就。而对这么多的课文,要有所侧重,也要循序渐进。对于经典文章,比如朱自清的《春》,学习时就要放慢节奏,一字一句去体会。这样我们才能积累一定的情感分析技巧,然后运用这些技巧去解读其它文章。
同时,也应该延续小学的学习,继续重视朗读。一篇文章中,有的内容要重读,以突出某些情感表达; 有的内容要停连,以展现情绪的流动。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不自觉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对情感的把握很微妙,但很奏效。
最后,还得付诸"语文的实践"---其实就是写作训练。把积累的素材用于自己的创作上,才能真正做到对语言的掌握,否则所有的技巧都是"死"的东西,无法真正有收获。
材料二:
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在教学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不深刻
学生普遍对古诗词缺乏兴趣,认为古诗词难懂、不实用。这不仅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因此,作为老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词语易懂的古诗词进行教学,从美的角度详细解析诗词的意境和语言。
二、学生对古汉语的理解不深入
古诗词使用的是古汉语,用词、语法和表达方式都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
因此,老师要更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可以采用对照法,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比,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翻译的方式,提升学生对古汉语的认识和理解。
材料三:
17.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不恰当的一项( )(3分)
A.从所涉内容和遣词造句来看, 【材料一】的写作对象更可能是教育工作者,而【材料二】的写作对象更可能是学生。
B.根据【材料一】可以推断,作者的情感起伏会不自觉地体现在其使用的语言上,这是朗读教学法的合理性来源之一。
C.【材料二】中指出教师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要设计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古汉语的认识和理解。
D.三则材料都与语文学习这一话题息息相关,尽管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能够对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提供良好的助力。
18.简述【材料三】所传达的主要信息。 (3分)
19.研究性学习小组中的小文同学,面对初中以来那么多首古诗,一直以来无法找到最好的学习方法。作为他的好朋友,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他提出三条建议。 (6分)
第三篇章:成长的风景
三、写作(6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冬天降临了,我们才想起采摘果实,可已经错过收获的季节; 比赛结束了,我们才匆匆而来,可已经错过挑战的机会……我们曾在错过中懊悔莫及、感慨万千,也曾在错过中得到砥砺,学会成长。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错过”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 符合文体;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代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莆田擢英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莆田擢英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题,阅读理解与欣赏,综合性学习,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莆田擢英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题,阅读理解与欣赏,综合性学习,写作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