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云南省昭通市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2025学年云南省昭通市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云南省昭通市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云南省昭通市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云南省昭通市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云南省昭通市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知识积累,综合性学习,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文知识积累(1~5题,每题2分,第6题6分,共16分)
    阅读感悟下面的选段。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来到湖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湖的四周被绿色植物所覆盖,这些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的__________如松,有的柔美如柳。绿叶间,几朵橙色的小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它们犹如镶嵌在绿叶丛中的宝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吸引着成千上万无数蜜蜂前来采蜜。越过这片绿色,是一片宁静的湖水,湖面波光鳞鳞,微风拂过,荡起层层涟漪(yī)。湖边的水草随风摇曳(yè),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偶尔,几只水鸟掠(lüè)过湖面,为这片宁静的湖面增添了几分生气。——在湖边__________,远处几座不起眼的小山掩映在苍松翠柏间,山上树木郁郁葱葱,仿佛为这片大地__________上了一件绿色的外衣。仰望天空,几朵白云__________地漂浮在蓝天之上。这些白云时而像羊群般聚集在一起,时而像棉花糖般四处散落。它们为这片天空增添了几分诗意和浪漫。
    站在湖边,不禁(jìn)被这神奇的自然景观所吸引,它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漪(yī)B.曳(yè)C.掠(lüè)D.禁(jìn)
    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映入B.引人注目C.波光鳞鳞D.郁郁葱葱
    3.选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挺立 观望 披 悠闲B.挺立 眺望 穿 清闲
    C.挺拔 眺望 披 悠闲D.挺拔 观望 穿 清闲
    4.对选段中划线病句的病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成份残缺B.搭配不当C.重复啰嗦D.语序不当
    【答案】1.D 2.C 3.C 4.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
    D.禁(jìn)——jīn。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形。
    C.波光鳞鳞——波光粼粼。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第一个空。句子描述的是湖边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的如松,有的如柳。这里需要找到一个既能与“松”相匹配,又能体现植物形态的词语。“挺立”和“挺拔”都可用于描述植物的直立状态,但“挺拔”更侧重于形容植物形态的高大而直立,与“松”的形象更为契合。因此,第一个空填“挺拔”更为恰当。
    第二个空。句子描述的是在湖边进行某种动作,能看到远处的小山。这里需要找到一个与“看”相关的动词,且要体现出从一定距离或高度观看的意味。“观望”通常指观察并等待情况的变化,而“眺望”则指从高处或远处看。结合语境,“眺望”更符合从湖边看远处小山的动作。因此,第二个空填“眺望”更为合适。
    第三个空。句子描述的是山上的树木为大地增添了绿色的覆盖,这里需要找到一个能表达“覆盖”或“披上”的动词。“披”可以形象地表达树木像外衣一样覆盖在大地上,而“穿”则通常用于描述人或动物穿衣服的动作,与语境不符。因此,第三个空填“披”更为恰当。
    第四个空。句子描述的是白云在蓝天上漂浮的状态,需要找到一个能表达白云悠闲自在的词语。“悠闲”可以形容白云漂浮时的自在状态,而“清闲”则更多用于形容人的状态,与白云的语境不符。因此,第四个空填“悠闲”更为合适。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成千上万”和“无数”这两个词语都表示数量非常多,同时使用就显得重复和冗余了。可以去掉“成千上万”或“无数”。
    5.将句子排列成段,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最后要学会做点读书笔记,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②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以便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掌握了打开书籍大门的钥匙。
    ③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它们,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④还要注意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读精彩部分和难点部分有利于不断提高欣赏能力。
    ⑤阅读名著当以自读为主,因此,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A.⑤③②①④B.③⑤②④①
    C.⑤②①④③D.③②⑤④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排序。
    ③句先强调名著的价值,引出阅读名著的话题;
    ⑤句承接上文,指出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所以掌握基本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②句具体介绍一种阅读方法,即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④句接着说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
    ①句最后介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即正确排序为:③⑤②④①。
    6.名篇名句默写。
    探行古人的思想“足迹”,走进丰富多彩的古诗世界,那里的美景尽在笔下,那里的诗情感真挚浓郁。曹操以(1)“____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描绘了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景象;李白以(2)“__________,__________”(《峨眉山月歌》)展现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以(3)“__________,__________”寄托着诗人对饱受战乱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答案】(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2)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3)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二、综合性学习(7~12题,共12分)
    (一)学习与探究(4分)
    七年级××班开展“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内容。
    材料一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有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局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两人合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材料二
    曾国藩说: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曾国藩的朋友中,修身方面,有唐鉴、倭仁等人;在钻研经籍方面,有吴子序、邵惠西等人;在艺术创造方面,则有何绍基。每个人都身怀绝技,都值得曾国藩学习。曾国藩的朋友中,几乎没有远逊于他,并且上进心不强的人。曾国藩不仅要求自己远离那些能力不强并且庸庸碌碌的人,而且要求他的家人也做到这一点。
    材料三
    中学生选择网友的标准
    7.阅读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说说这两则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8.根据材料三的内容,谈谈中学生能否在网上交到真正的朋友?
    【答案】7.材料一启示我们:做人要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学会谦让和宽容。
    材料二启示我们:朋友的选择对人生非常重要,要选择品德高尚、有才华和上进心的人做朋友,远离那些能力不强且庸庸碌碌的人。
    8.根据材料三的内容,中学生选择网友的标准主要是人品、感觉、外貌、才华等。虽然这些标准有助于在网上交到朋友,但真正的友谊还需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共同的经历来建立。因此,中学生可以在网上交到真正的朋友,但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交友平台和对象,并注重现实中的交流和互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结合材料内容与生活实际拟写即可。
    材料一中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学会谦让和宽容。蔺相如面对廉颇的挑衅,以国家大事为重,不与廉颇计较,甚至请病假不上朝避免冲突,这种谦让和顾全大局的态度难能可贵。廉颇在得知蔺相如的苦心后,能够负荆请罪,这体现了他的知错能改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觉悟。他们两人最终合好,齐心协力辅佐赵王治理国家,这表明当人们都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相互宽容、谅解时,就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共同为更重要的目标而努力。
    材料二中曾国藩择友的事例启示我们朋友的选择对人生非常重要,要选择品德高尚、有才华和上进心的人做朋友,远离那些能力不强且庸庸碌碌的人。曾国藩的朋友在修身、钻研经籍、艺术创造等不同方面各有所长,都值得他学习,这表明与优秀的人交朋友,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优点,提升自己。而他要求自己和家人远离能力不强且上进心不足的人,这是因为这类朋友可能无法给予积极的影响,甚至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表格中得出结论。
    根据表格中的文字与数据可知,在表格中列举出的中学生选择网友的几个标准之中,占前四位的是人品、感觉、外貌、才华。由此可知,网络为中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友平台,使他们能够突破地域限制结识不同的人。
    通过网络交流,中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对方的一些基本情况、兴趣爱好等,这是建立友谊的第一步。然而,真正的友谊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和信任。面对面的交流能够让双方看到彼此的真实表情、肢体语言等,这些非语言信息在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一个眼神、一个拥抱等身体语言可以传达出很多情感,而这些在网络交流中是缺失的。共同的经历也是真正友谊不可或缺的部分。一起参加活动、共同面对困难等经历可以加深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信任。网络交友虽然可以分享彼此的生活,但与现实中共同经历的深度和真实感还是有所不同。
    从平台的角度来看,不同的网络平台有着不同的用户群体和氛围。例如,一些学习类平台可能吸引更多积极向上、热爱学习的中学生,在这样的平台上交到志同道合朋友的可能性更大。而一些娱乐性较强、管理较松散的平台可能存在更多虚假信息和不良影响,在这样的平台交友就需要更加谨慎。
    在网络交友时,不能仅仅基于最初的选择标准就轻易相信对方。要通过多方面的信息收集和长时间的观察来判断对方是否值得信任。例如,可以查看对方的社交动态、与共同好友的互动等情况。
    综上所述,中学生可以在网上交到真正的朋友,但需要认识到网络交友存在的局限性,注重选择合适的平台和对象,并积极寻求现实中的交流和互动来巩固友谊。
    (二)名著阅读(4分)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9.上段选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__________》。选段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
    10.用简洁的语言对选文中的“他”进行评价。
    【答案】9.①旧事重提 ②范爱农
    10.选文中的“他”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反对“我”的发言,对“我”持怀疑态度。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选文出自《朝花夕拾》中的《范爱农》,其中“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是对“范爱农”的外貌描写。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
    结合“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可知,选文中的“他”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种外貌特征给人一种孤傲、冷漠的印象。结合“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和“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可知,他反对“我”的发言,对“我”持怀疑态度,这反映出他性格中的倔强和独立思考的特点。
    (三)临写与鉴赏(4分)
    11.请仔细观察下面字帖中的字,从中挑选12个不同的简体字,将它们临写在米字格内。
    【答案】示例:
    既、合、大、力、登、于、一、皆、满、初、 然、而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书写。
    ①用正楷字体书写,工整美观;②汉字的笔画顺序要清楚,书写要规范;③不写繁体字。
    这里的简体汉字有:既、合、大、力、登、于、一、皆、满、初、 然、而、怒、清、沉、伏、以。注意“既、登、满、怒 ”等易错字词的书写。
    12.隶书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改以横向取势,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笔蚕头,收笔雁尾。下列书法作品中符合这一特点的一幅是( )
    A.B.
    C.D.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书法字体鉴赏。
    A.字体方正,横平竖直,端庄典雅,可为楷模,这是楷书;
    B.字体方正,横平竖直,端庄典雅,可为楷模,这是楷书;
    C.字体舒展,笔意流畅,如行云流水,牵丝现象明显,这是行书;
    D.符合题目中的“横向取势,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笔蚕头,收笔雁尾”,是隶书。
    三、阅读(13~25题,共32分)
    (一)(4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王昌龄被贬官到龙标,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子规啼,点明了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做铺垫。
    C.后两句抒情,通过大胆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作“明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尽关怀。
    D.全诗感情真挚,既传达了对好友身遭贬谪的怜悯,也有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优,更有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深情。
    14.本诗“杨花落尽子规啼”与《江南逢李龟年》中“落花时节又逢君”,诗人都以“落花”为意象,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3.C
    14.本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通过写景营造了凄凉悲惋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好友被贬的同情和关怀;而《江南逢李龟年》中“落花时节又逢君”通过写景传达了诗人对世道衰落与人生凄凉的感叹。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C.“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作‘明月’”理解错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行动能力,让它成为传递愁心的使者。这种拟人化的处理,使得明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景物,而是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延伸,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尽关怀。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和情感主旨。
    在本诗“杨花落尽子规啼”中,诗人以“落花”为意象,营造出暮春时节的凋零氛围,同时借子规的啼声暗含哀伤之情,表达了对好友被贬的同情与关切。而在《江南逢李龟年》中,“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落花”则寓意着时局的动荡和个人命运的飘零。诗人在江南逢遇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回忆起开元盛世的繁华与如今的衰败,不禁感慨万千。这里的“落花”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对过往繁华不再、世事无常的深刻感慨。
    (二)(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③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④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荀巨伯:东汉人。②郡:城。③败义:败坏道义。④班军:调回军队。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__________
    (2)元方入门不顾 顾:__________
    (3)汝何男子 汝:__________
    (4)不忍委之 委:__________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岂荀巨伯所行邪?
    17.【甲】文出自《世说新语》中《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请指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陈元方的“方正”?
    18.读了【甲】文和【乙】文之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5.(1)约定 (2)回头看 (3)你 (4)丢弃
    16.(1)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
    (2)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
    17.陈元方的“方正”体现在他小小年纪就懂得维护父亲的尊严,面对友人的无礼,他据理力争,指出友人的错误,最终使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道歉。
    18.甲文启示我们做人要讲诚信,有礼貌;乙文启示我们做人要重情重义,为了朋友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2)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进门云了。顾,回头看。
    (3)句意:你是什么样的人。汝,你。
    (4)句意:我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委,丢弃。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期行,相约同行。委,舍弃。去,离开。
    (2)岂,难道。行,做。邪,吗。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当友人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这一回答如实陈述父亲已经离开的事实,不卑不亢,既礼貌地回应了友人,又没有在气势上输给友人。这一情节体现了元方在面对成年人的质问时,能够镇定自若地应对,初步展现出他的方正品质。
    元方对友人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友人与陈太丘约定在中午见面,但是过了中午友人还没有到,元方明确指出友人没有遵守约定按时到达就是不讲信用。他能够抓住事情的关键,以事实为依据,条理清晰地指出友人的错误,这种在面对长辈时毫不退缩且有理有据的态度,体现了他行为、品性的正直。
    友人在得知陈太丘已走后,怒骂“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马上反驳“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因为自己的迟到迁怒于陈太丘,并且在元方面前辱骂他的父亲,元方敏锐地察觉到友人的无礼行为并当即指出。这表明元方非常注重礼仪,不容许他人对自己的父亲有不尊重的行为,再次体现了他的方正品质。
    在友人听了元方的话后感到惭愧,“下车引之”想要表示友好时,元方却“入门不顾”。这一行为表明元方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会因为友人后来的示好就轻易改变自己对友人之前无信无礼行为的态度。他的这种坚决性,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他品性的正直,符合方正的特点。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拟写即可。
    在【甲】文中,陈太丘与友人约定日中出行,友人过了中午还没有到,陈太丘就离开了,这体现了陈太丘对约定时间的重视,是守时守信的表现。而友人迟到,就是没有遵守约定,违背了诚信原则。元方也指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强调了诚信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总是不守信,就像这位友人一样,会遭到他人的批评和不满,也会破坏人际关系。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像陈太丘一样,做一个守时守信的人,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努力做到,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友人不仅迟到,还对着元方骂他的父亲,元方指出这是无礼的行为。在人际交往中,礼貌是非常重要的。尊重他人,不使用侮辱性的语言,是基本的道德素养。像友人这样因为自己的过错而迁怒他人并且恶语相向,是不礼貌的行为,最终也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他人保持尊重和礼貌,避免因为自己的无礼行为而伤害他人或者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在【乙】文中,荀巨伯在胡人攻城、一郡人都逃走的情况下,因为友人有病而选择留下陪伴友人,他不肯“败义以求生”,这种行为体现了他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重义轻身的高尚品质。他没有因为危险而抛弃朋友,甚至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这是非常难得的。这种重情重义的品质在当今社会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真正的朋友就应该在困难时刻相互扶持,不离不弃,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舍弃朋友。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荀巨伯到远方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看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胡人军队已经来到,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而离开,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胡兵听后相互议论说到:“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要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三)(7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栗花香
    疏泽民
    ①杏花落了,梨花谢了,桃花变成了青桃。时序进入五月,草木渐次葱茏,春天里的繁花渐次退场,而夏花尚未接力。朋友说,不妨到山里走一趟,那里有一种花,很可能你没见过。
    ②抵制不住诱惑,上了朋友的私家车。小车沿着蜿蜒的溪谷小道,向深山蛇行而去。随着山路的渐次抬高,车窗外的景致也由深绿幽暗变成嫩绿敞亮,隐隐约约地飘来阵阵暗香。
    ③小车开到半山腰的一处彩钢瓦搭建的民房前停下,那儿是朋友的园林生产基地。下了车,山野的草木清香夹杂着从未闻过的幽香扑面而来。这种幽香,不像槐花香得浓郁,不像枣花香得诱人,也不像秋天的金桂那样甜香。栗花香得清淡,深吸一口气,似乎没有多香;不经意地闻了,似有一种庄稼的清香。这或许就是农家管栗子树叫“铁杆庄稼”的原因吧?扬花时在玉米、稻子、荞麦的大田里,不都能闻到这透出一股青气的香味吗?朋友说:“栗花香得有些怪,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界,对栗花香有不同的感受。”环顾四周,没见着花,不知这香气来自何处。见我傻愣着,朋友说:“走,上山去看看。”
    ④山上是一大片果树林,栽种了板栗。板栗园里的香气更浓,犹如走进了糕点坊,清蒸的豆粉香将我包裹。朋友指着身边的板栗树说:“你看那一串串花穗,仔细闻闻,多香。”
    ⑤啊,那香味儿来自栗花!我感到意外。我吃过种植的板栗,也吃过山上的野毛栗,但还没有仔细打量过这种美味果实之花——栗花。其实这种栗花,在乡下不乏其踪,但因为不起眼,往往被忽视了。着实不起眼,若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挂在枝头的毛毛虫,披着淡淡的黄绿色绒粉,在阳光下泛着幽光。
    ⑥凑近一闻,可不是嘛,那馥郁的香气就是从这儿溢出来的。单稳栗花藏在绿叶间,毫不起眼;千万穗栗花缀起来,一串串,一树树,就有了气势。那些穗状栗花,如檐下晾晒的豆角,又似窗前垂挂的千纸鹤,在微风中轻轻摆动。花香的波纹一圈圈漾开,交叉,重叠,将整座山峦淹没,连我自己也概莫能外。沉浸在栗花的海洋里,被清新而质朴的栗香裹挟,感觉浑身上下都被香气洗了一遍,无比通透。
    ⑦这里是朋友承包的千亩山场,栗树园只是核桃、柑橘、枇杷等经济果林中的一项。朋友老家在这片山区,早年随外出务工人员跑到城里淘金,小赚了一笔后,又回到家乡投资创业,成立合作社,种植经济果林,带领山区群众共同致富。
    ⑧走进这片栗园,近距离感知栗花的素雅和香气的浓郁,深为栗花无形的气场所震撼:与百花无争,朴实低调,安静地坚守在山上。开花,结果,奉献人们可口的美食,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香饽饽。
    ⑨山上一片片果园如版画拼图,实在太美,我掏出手机,边走边拍。一回头,发现朋友正在指导民修剪栗枝,他们如同栗花一样,默默无闻,淡泊无争。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另一种栗树,正在山上安静地生长。
    ⑩漫山栗花香,让人念念不忘。
    (选自《福州晚报》有删改)
    19.文章第⑤段开头写“我”因为来自栗花的香味而感到意外,请联系上下文,简要概括“我”觉得意外的原因。
    20.请从修辞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时序进入五月,草木渐次葱茏,春天里的繁花渐次退场,而夏花尚未接力。
    21.通读全文,请说说标题“栗花香”有哪些含义?
    【答案】19.“我”意外的原因是栗花不起眼,容易被忽视,而且它的香味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界有不同的感受。
    20.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草木渐次葱茏”和“繁花渐次退场”将草木和繁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序进入五月后,草木逐渐茂盛,繁花逐渐凋谢的景象。
    21.标题“栗花香”有以下含义:栗花的香气;栗花的素雅和朴实低调的品质;朋友带领山区群众共同致富的奉献精神。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⑤段“啊,那香味儿来自栗花!我感到意外”和“其实这种栗花,在乡下不乏其踪,但因为不起眼,往往被忽视了。着实不起眼,若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挂在枝头的毛毛虫,披着淡淡的黄绿色绒粉,在阳光下泛着幽光”可知,栗花在外观上并不引人注目,容易被忽视。结合第③段“栗花香得有些怪,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界,对栗花香有不同的感受”可知,栗花的香味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界有不同的感受,这进一步强调了栗花香味的独特性,使得“我”闻到栗花的香味而感到意外。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草木渐次葱茏”通过“渐次”这个词语,将草木的生长过程人格化,仿佛它们是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变得茂盛起来。这种描写方式使得草木的生长过程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时序变化对自然界的影响。“春天里的繁花渐次退场”同样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繁花的凋谢过程描述为“退场”,好像它们是在舞台上表演结束后,有序地离开一样。这种描写方式不仅使得繁花的凋谢过程更加生动,还赋予了它们一种庄重、优雅的特质。通过这两处拟人的描写,作者成功地描绘了时序进入五月后,草木逐渐茂盛,繁花逐渐凋谢的景象。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含义。
    标题“栗花香”在全文中有以下含义:首先是指栗树开花的香味,这种香味清淡而质朴,让人感到无比通透;结合第⑧段“与百花无争,朴实低调,安静地坚守在山上。开花,结果,奉献人们可口的美食,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香饽饽”可知,“栗花香”指栗花所体现的精神,即与百花无争、朴实低调、安静地坚守,奉献人们可口的美食,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香饽饽;最后,结合第⑨段“他们如同栗花一样,默默无闻,淡泊无争。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另一种栗树,正在山上安静地生长”可知,“栗花香”是指朋友带领山区群众共同致富的奉献精神,像栗花一样默默无闻、淡泊无争的人们,他们也在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11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拾馒头的父亲
    莫言
    ①16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城最好的高中。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大学。
    ②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要搬到省城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父亲欣然答应,一来这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还可顺便照顾一下我。
    ③等我在高中读了一个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崽。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儿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去推饲料。猪渐渐长得大起来,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了个精光,亲戚送给我们家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④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但也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许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挺好吗?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得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⑤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立时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黑橡胶”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在了父亲头上。
    ⑥我是一个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一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甭叫人家都知道了,会嘲笑我。”
    ⑦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才说:“我去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的。”
    ⑧我的泪就落下来。对不起了父亲,我是真心爱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里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呀!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
    ⑨1996年的冬天,我期末考的成绩排在了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许多文章,一下子名声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
    ⑩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那拾馒头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有病……”
    ⑪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
    ⑫第二天,我挟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坐在了教室。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蔫蔫呆呆,心里冰凉得厉害。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⑬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掌声一下子如潮雷动。
    ⑭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两桶馒头和饭菜。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菜倒进父亲的大铁椭里。
    ⑮1997年的金秋九月,父亲送我来省城读大学。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人嘲笑的忧虑。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选自《莫言作品全集》有删改)
    22.结合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与父亲相处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2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句子。
    (1)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赏析加点词)
    (2)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24.标题“拾馒头的父亲”,拾起的不仅仅是馒头,你认为还拾起了什么呢?
    25.文中的“我”是如何战胜自己,并以实际行动来爱自己的父亲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22.“我”与父亲相处时的心理变化过程是:窃喜——害怕——愧疚——理解。
    23.(1)“偏偏”强调了“我”对父亲身份和行为的无奈和不满,表达了”我”因害怕被别人歧视而产生的焦虑和痛苦。
    (2)这句话通过神态描写表现了父亲因“我”不让参加家长会而感到的失落和难过,同时也体现了父亲的隐忍和对“我”的理解。
    24.标题“拾馒头的父亲”,拾起的不仅仅是馒头,还拾起了尊严、自信和努力。
    25.文中的“我”通过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来战胜自己,并以实际行动来爱自己的父亲。
    具体表现在:“我”期末考的成绩排在了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许多文章,为父亲赢得了尊重;“我”冲进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公开承认父亲的身份;“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别人的看法。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五段“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可概括:窃喜。
    结合第六段“我是一个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可概括:害怕。
    结合第十二段“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蔫蔫呆呆,心里冰凉得厉害”和第十三段“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可概括:愧疚。
    结合第十五段“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人嘲笑的忧虑。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可概括为:理解。
    所以“我”与父亲相处时的心理变化过程是:窃喜——害怕——愧疚——理解。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偏偏”表示事实跟所希望或期待的恰恰相反,在该句中,两个“偏偏”连用,起到了强调和突出的作用,强烈地表达了“我”内心对父亲是农民且在自己学校拾馒头这一事实的不满、无奈和抱怨,它反映出“我”当时因虚荣心作祟,害怕父亲的身份和行为给自己带来嘲笑和歧视,突出了“我”当时的自卑和不成熟。
    (2)“父亲的脸色很难看”通过神态描写直接表现了父亲因为“我”不让他参加家长会而感到失落和难过。父亲可能原本期待能参加儿子的家长会,了解儿子在校的表现,但“我”却因为担心被同学嘲笑而拒绝了他,这让父亲感到失落和难过。其次,“但终究没说什么”则体现了父亲的隐忍和对“我”的理解。尽管父亲内心感到难过,但他并没有责怪或抱怨“我”,而是选择了沉默和接受。这种隐忍和理解,展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和包容。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含义。
    结合第十五段“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人嘲笑的忧虑。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可知,标题“拾馒头的父亲”所表达的不仅仅是父亲拾起馒头这一行为,更重要的是他拾起了尊严,因为他靠自己的双手和劳动养活自己,并供儿子读书;同时,他也拾起了希望、自信和努力,因为他相信只要努力,别人有的,自己也会有。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文中的“我”通过以下具体行动来战胜自己内心的自卑,并以实际行动来爱自己的父亲。
    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结合第九段“我期末考的成绩排在了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许多文章,一下子名声鹊起”可知, “我”通过刻苦学习,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年级前三名的优异成绩,并且发表了多篇文章,这些成就不仅提升了“我”的自信心,也为父亲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公开承认父亲的身份:结合第十三段“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掌声一下子如潮雷动”可知,在家长会上,“我”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和自卑,勇敢地冲进教室,将站在教室外面的父亲拉进来,并向老师介绍:“这是我爹”。这一举动公开承认了父亲的身份,展现了“我”对父亲的尊重和爱。
    自我认知与成长:结合第十五段“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人嘲笑的忧虑。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可知, “我”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但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通过努力,“我”逐渐改变了别人的看法,也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 “我”明白,只要努力,别人有的,自己也会有。这种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激励,帮助“我”战胜了内心的自卑和恐惧。
    四、作文(40分)
    请从下面的题目中任选一题完成写作。
    26.题目:我和未来有个约会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信息和学校信息;
    (3)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答案】略。
    27.题目:生活需要__________
    要求:(1)请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不得在文中泄露个人信息和学校信息;
    (4)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字迹清楚。
    【答案】略。标准
    人品
    凭感觉
    外貌
    才华
    知识
    其他
    人数比例
    30.8%
    21.4%
    19.1%
    17.0%
    8.9%
    2.8%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云南省昭通市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云南省昭通市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知识积累,综合性学习,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云南省昭通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云南省昭通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9页。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知识积累,综合性学习,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