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詹姆斯·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火,对于原始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南非的斯瓦特兰洞穴考古发掘给我们提供了生动的线索。在该洞穴埋藏最深也是最早的堆积层中,我们找不到积碳,也就是说还没有发现人类用火的证据。在这一层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型猫科动物的完整骸骨,还有许多零散的骨头碎片,上面带有牙齿的咬痕,其中就包括直立人的骨骼残骸。往上走,到了较后期的堆积层,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积碳,积碳是因不完全燃烧而形成的沉积物,这是人类用火的证据。而在这一堆积层中,所发掘出的是直立人的完整骸骨,还有其他各种哺乳类、爬行类和鸟类动物的零碎残骸,其中包括被啃咬过的大型猫科动物的骨头,为数还不少。由此观之,洞穴“所有权”的转移,以及谁吃、谁又被吃的角色变化,都生动地证明了火的威力。
    火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又最伟大的“工具”,用火是人类独有的行为,使用火可以重塑自然世界。然而,“工具”也许并不是非常准确的字眼:不同于一把没有生命的刀具,火有自己的“生命”。即便时至今日,火至多是一种“部分驯化物”,经常不请自来,若不加以谨慎看管,它随时可能脱离控制。
    人类用火的证据,至少可以追溯至四十万年之前。人类用火带来的巨大影响,远非后面驯化植物或动物所能比及。人类手中的火是地貌景观的“设计师”,但为何这一观点在我们过去的历史叙述中并未留下应有的记录呢?原因很可能是火的力量是在数十万年的历程中扩展开来的,而完成这一过程又是在“未开化”的阶段。
    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注意到自然界的野火能够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野火清除了旧有的植被,火熄灭后,会产生人类所需要的种子、浆果等,最重要的是,野火熄灭后,新长出的草地又会吸引食草动物前来觅食,而这些食草动物正是人类的猎物。北美的原住民懂得用火去整饰地貌景观,招引麋鹿、海狸、野兔等,最后将这些猎物擒获。也就是说,他们首先精心创造出一片“栖息地”,引诱猎物前来,把猎物收入囊中,这也就代表着某种“丰收”,只不过对象是他们有意识吸引而至的。如此看来,早期的人类不仅用火改变地貌景观,而且他们还懂得用火去捕捉猎物。在火被驯化后,人类为张罗一餐所要奔波的半径范围,也就大大缩小了。这就为人类逐渐形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奠定了基础。
    火可用于烹饪,将生食煮熟——这是使人口聚集起来的一种方式。用火去烹制生食,就等于将一部分消化过程放到体外进行。在火的作用下,食物中的淀粉会发生糊化,这时淀粉会变成糊状的溶液,食物将变得更为柔软和粘稠,也更易让人咀嚼和消化,人类从糊化后的食物中提取营养所需要消耗的热量也相应变得更少。同时,烹饪所引起的化学分解,可以为人体提供更多的能量,因此使得智人所需的食物更少。有了火,早期人类就可以收集并进食各种食物,其范围远非早前所及:有些植物长有棘刺、褶皱,或者厚厚的外皮,现在通过火的烹制,就可以将它们去皮、打开;那些坚硬的种子和纤维性的食物,消化它们需要惊人的热量,直接食用这些食物对人类而言得不偿失,现在经过火的作用,这些食物不仅变成了可口的美味,而且消耗的热量更少。
    利用火给人类的基因和生理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若同灵长类的“表兄弟”进行比较,人类肠道的长度还不到它们的一半,牙齿更是小得多,这是因为在烹饪过程中,食物内部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这会使食物变得更为软烂,更易咀嚼和消化。因此我们在消化食物时消耗的热量也就少得多,这样就可以给大脑提供更多的热量。理查德·兰厄姆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人类的大脑容量为什么这么大,其体积是一般哺乳动物的三倍之多。从考古遗迹中发现,人类大脑容量的激增,是与家户灶台同时出现的。
    (摘编自詹姆斯·C.斯科特《作茧自缚·人类早期国家的深层历史》)
    材料二:
    先祖何时跨过了从利用自然火到有控制地用火的这道门槛?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是发生在直立人的早期(大约距今200万年),因为直立人与更早的能人乃至南方古猿相比,在体质形态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是脑容量的显著增加,而这些改变只有在用火熟食后才会发生。“熟食假说”认为人类用火始于200万年前的直立人早期。该假说认为用火是人类的一项重大“发明”,用火的初衷是烧烤生食,熟食使人类更易获得所需的营养。对大脑而言,食物经过高温烹饪,其中的蛋白质会发生水解,生成具有鲜味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不仅提高了食物的口感,还是大脑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同时熟食大大减少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这使得人类体质发生了明显改变,并因此进化成直立人。人类从此解放了双手,能够开始进行采摘、制造工具等复杂的活动。
    这一假说是从人类进化过程中形体变化的角度进行的推断,尽管得到很多支持,但由于缺乏直接的考古学证据,也受到一些质疑。有些学者宣称在古人类遗址中发现了早期直立人的用火证据,例如南非的斯瓦特兰洞穴、肯尼亚的切苏旺加遗址、中国山西的西侯度遗址和云南元谋人遗址,这些古人类遗址距今都超过150万年,但这里发现的所谓古人类“用火证据”,因遗迹遗物分散、材料少、保存状况不佳而很少被学术界认可。例如,早期人类不会构建火塘,很少会留下结构性的火塘残余,同时,对于出现在地层中的零散的不完全燃烧沉积物,是人为用火还是自然野火的产物,也很难辨识。
    大量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新发端的行为方式,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人类的栖居方式,并使人类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向减少流动性、更好地控制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而人类学会利用火被认为是对人类生计模式、社会结源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变量与发展动因。
    人类引来的燎原之火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使区域内特定生存资源的密度增加,获取特定资源的可预见性增强。在此情形下,捕获小型猎物更加便利,觅食的不确定性大为减少,觅食所要行走的路途大为减少,人群的流动性随之变小,这就预示着定居趋势的出现,进而人口规模扩大,社会日益复杂化,私有领地和财产的概念开始出现,这时文明的曙光若隐若现。
    (摘编自高星《史前人类的生存之火》)
    【注】人类的进化主要分五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材料一斯瓦特兰洞穴考古可看出,人类利用火保护了自己并改变了自己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B.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火是有“生命”的,形象地表明了“火”具有不可控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
    C.“熟食假说”尽管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但当前并没有直接的考古证据能够证明这一假说。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人类对于火的利用,扩大了当时的人口规模,进而影响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火对地貌景观的改变非常缓慢,因此历史学者在研究史前文化时并没有关注到火的这一作用。
    B.材料一第四段“如此看来”的“此”,是指北美原住民能用火整饰地貌景观,捕获猎物的做法。
    C.材料一中将“积碳”作为人类用火的证据,但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这种判断仍有待验证。
    D.两则材料都阐述了“火”对人类进化产生的影响,并介绍了它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对火的利用晚于人类的群居生活,在部落出现之后,人们依靠群体智慧学会了如何利用火。
    B.人类对火的利用早于驯化动物,人类借助火捕捉猎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驯化动物提供了条件。
    C.如果在不会生长树木的洞穴内发现了原地埋藏的木炭或灰烬,这些发现可视为人类用火的证据。
    D.在学会如何控制和利用火之后,人类自身的生活习惯、行走方式和身体特征也全都发生了改变。
    4.请结合材料内容,对“用火熟食”能够增加人类脑容量的原因进行梳理。(4分)
    5.詹姆斯·C.斯科特认为“在火被驯化后,人类为张罗一餐所要奔波的半径范围,也就大大缩小了”,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黎明前的故事(节选)
    茹志鹃
    小小还是照常爬到爸爸的阁楼上。阁楼上很黑,小小独个儿坐在爸爸的床上。往常这个爸时候是最热闹的,晚饭吃过了,大家都在家里,爸爸讲故事,妈妈检查功课,小小和姐姐吵嘴……都在这一刻。小小怔怔地看着楼梯口,心想爸爸也许会突然走上来,轻轻地叫道:“小小,吃晚饭了……”
    半夜里,米米给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吵醒了,打开电灯一看,门外进来的还是那些特务,可是他们后面……后面是谁?爸爸!米米弄不清这是真的还是在梦里。“爸爸!爸爸回来了?”小小也坐起来喃喃着。米米赤着脚站在地上,看他们把爸爸拉上了阁楼,关上了楼门。小小起来,靠到姐姐身边站着,两个人仰着头,呆呆地望着楼上,只听楼上乱了一阵,就没动静了。一会儿,那个非常熟悉的很轻很轻的声音就嗒嗒地响了起来。
    小小一听这声音,猛地想起一件事来。曾经有一次,小小夜里醒来,问过妈妈这是什么声音。妈妈想了想,就倚在床上,沉静地说道:“小小,这是一只奇怪的鸟,在给好人唱歌,它唱的歌从来不肯给坏人听到。它从晚上唱到天亮,唱得嘴里流血了,它还是唱;没有力气了,它还要唱。”“啪嗒”一声,那个轻微的嗒嗒声停止了,接着就听见爸爸轻快地说道:“对不起,我收不到。”
    “啪!啪!”两声,好像是动手打了,接着又是“哗啦”一声,似乎所有的枪都顶上了子弹。有人轻轻地问道:“你收不收?”米米一把紧抱住弟弟,屏住了气,四周的空气也似乎凝固了。静止了一会儿,爸爸又说话了,声音还是那么轻快:“我不想收了,收也是白收,你们要怎么办就怎么办吧!”米米和小小都深深地换了一口气。米米更紧地抱住了弟弟,但弟弟却在想:奇异的鸟不肯给坏人唱歌,妈妈讲过的,它只唱给好人听的……阁楼的门开了,那些人押着爸爸下来了。爸爸胡子很长,脸也变得黑了,他微微笑着,两排牙齿显得又白又亮。他的腿好像跛得很厉害,走路简直像是在用一条腿跳。那些人推着他走,爸爸只来得及回头向米米和小小笑了笑说道:“不要哭,爸爸不会死的……”话没说完,就跌跌撞撞地被推出了门。
    每夜,每夜,上海的四郊——江湾、虹桥、青浦……响着枪声,多少孩子的父母兄姊,在这里成批成批地倒下。这些祖国优秀的儿女,在这黎明即将到来那一刻,或引吭高歌,或默默地走完这条人生最艰苦最光荣的最后路程。
    现在,米米和小小每天早上起来,就听听炮声是不是近了一点。然后就到“卫戍司令部”门口去站一会儿。爸爸、妈妈就关在这里,米米、小小每天去,去了就在门外站一会儿。这一次,他们却意外地被接见了。这里面还有一排铁栅,中间隔出一条五六尺阔的巷子,有人拿着枪在这巷子里踱来踱去。米米和小小把脸紧紧地嵌在铁栅空当间,紧张地注视着里面。一会儿,妈妈一个人从里面走了出来。
    “孩子,这些日子你们是怎么过的?……”妈妈仔仔细细地端详着他们的脸,过了一会儿,才说,“小小要听姐姐的话,米米要照顾好弟弟,以后……日子马上就会好过了……不要忘记你们的爸爸……”妈妈话还没有说完,接见的时间就完了,妈妈只来得及说,“把爸爸的被子要回去!”小小像个哑巴似的,跟了姐姐去拿了爸爸的被子。被子上染着大片黑紫紫的血迹。他不能想象爸爸是怎么了,爸爸说过,他不会死的,但为什么不要被子了呢?……
    上海解放了,不过敌人还占据着部分地区。小小成天站在马路上,焦急地张望着,碰到解放军就上前问:“那边有没有解放?”那些解放军总是说:“快了,小朋友,快回家吧!路上有流弹。”
    小小问到后来,实在急了,只得拦路抱住了一个头上缠着绷带、拿着盒子枪的解放军问道:“叔叔,你们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解放那边?”那个解放军带着浓重的山东口音说:“别着急,小朋友,那边会解放的。快回家,一会儿你妈妈该急了。”
    “我妈妈就在那边,给反动派关着呢!”那解放军忽然愣住了,半晌,才用他粗糙的大手摸了摸小小的头发说:“那么你爸爸呢?”“不知道……大概还关在那里,或者就死了。”那解放军听了,紧紧地皱起了眉头,好像他头上的伤口突然痛起来似的,默默地站了一刻,就拍了拍小小的肩膀说:“不要慌,那边马上就解放,你爸爸、妈妈不会死的。”说完就急急地向前走去了。
    第二天一早,小小照例跑到街上去,但一会儿,他又喘吁吁地跑回来叫道:“上海统统解放了,爸爸、妈妈要回家了!……”小小一把拖起姐姐,飞似的跑到弄堂口,好像爸爸、妈妈已等在弄堂口了。
    “你看那边,我望这面。”米米决定后,就和弟弟背靠背地站着,向远处张望起来。
    人行道旁的梧桐影子,斜长地一条条地横在地上,它不知不觉地移动着,渐渐地,树影都缩成一团团的了。
    “怎么还不来?……”
    小小数到五十,数到五百,没有妈妈的影子,也没有爸爸的影子。
    梧桐树影从一条条变成一团团,又从一团团拉成一条条的了。
    米米心慌了,一忽儿掉头朝这儿,一忽儿掉头朝那边,向四面张皇地注视着,竭力把眼光望得远些。不久,她觉得街上走路的人都像妈妈、爸爸,但又都不是妈妈、爸爸。她觉得房子在一排一排地横倒下来,天旋地转,米米头晕了。
    晚上,米米、小小都没有说话,胡阿姨送来的饭也没吃,就躺到床上去了。米米望着帐顶,半晌才轻轻地说道:“小小,明天我们到江湾去找吧!”小小唔了一声,就伏在枕头上不动了。
    “米米!小小!”突然,妈妈头发蓬乱地站在房门口。
    “妈妈回来了!爸爸呢?”
    妈妈没有回答,只是紧紧地抱住他们,眼眶里充满了激动的泪水。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爸爸应该是一名情报工作者,从文中“非常熟悉的很轻很轻的声音”可看出爸爸经常要收发情报。
    B.爸爸饱受折磨,但仍对小小“笑了笑”并宽慰他,既表现了革命者的无畏,又表现了父爱的伟大。
    C.爸爸要向外传递消息,而被子是唯一能带走的物品,于是妈妈叮嘱米米要把“爸爸的被子要回去”。
    D.妈妈回来时“头发蓬乱”,暗示了她被关押时的糟糕境遇,同时也可看出她想要归家的迫切心理。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多次出现声音描写,如“啪!啪!”声和“哗啦”的子弹上膛声,既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也突出了父亲处境之险。
    B.作者善用伏笔,如小小和米米意外地被准许探视,都没有吃胡阿姨送来的饭等情节,为父亲的牺牲埋下了伏笔。
    C.“忽然愣住”写出了解放军得知小小妈妈被关押后的不知所措,“半晌”则说明了他听到回答后沉默时间之长。
    D.文章以梧桐树影的变化,暗示了时间流逝,使孩子们等待的过程具象化,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等待时间的漫长。
    8.面对小小的疑问,母亲为什么以“奇怪的鸟”这个故事来回答?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4分)
    9.作者以“米米和小小”的视角展现了这段“黎明前的故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后唐庄宗有二臣焉:李嗣源、郭崇韬也。嗣源挟震主之威,得国兵之权,执之而不释也。庄宗无以夺之,而稍忌其逼。崇韬有大功于国,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庄宗苟能挟所可倚而制所可忌,则嗣源虽怀不自安,而有顾惮,非敢辄发也。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倚,故崇韬以忠见疏,谗疾日急。使其营自救之计乃求将其征蜀之兵庄宗归国中之师属之而西。崇韬捷奏才上,而以谗死矣。庄宗知得蜀足以资其盛强,而不知崇韬之死已去嗣源之畏。故邺下之变,嗣源以一旅之众,迁大器易若反掌。使崇韬之不死,虽嗣源之强,亦何以御之?嗟乎!人臣之祸,起于操权,而速祸之权,莫重于制兵。崇韬谋避祸自全,而方求执其兵,此于抱薪救火者何异也?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郭崇韬论》)
    材料二:
    后唐庄宗初得天下,欲立爱姬刘氏为后。庄宗虽出夷狄,又承天下大乱,然顾典礼人情,亦难其事。群臣虽往往阿谀,亡学术,然亦无敢当其议者。豆卢革为相,郭崇韬为枢密使,崇韬功高迹危,思为自安计,而革庸懦无所为,惟谄崇韬以自安,因相与上幸言刘氏当立。刘氏既立,黩货蠹政,残贼忠良,天下遂大乱。呜呼!革不足言矣,崇韬佐命大臣,其请立刘氏,非有他心也,不过谓天子所宠昵而自结焉。然唐之亡,实由刘氏,是亡唐者崇韬也。后唐之先,皆有勋劳于帝室。晋王克用百战以建王业,庄宗因之遂有天下。而崇韬顾区区之私,引刘氏以覆其社稷。
    (节选自陆游《书后》)
    材料三:
    (郭崇韬)权兼内外,素与宦者不合。时蜀兵寇边,帝遣崇韬与皇子继岌领兵征之。得胜将归,宦者嫉其能,欲害之,私告皇后[注]曰:“郭崇韬恃功在外,将谋反。”皇后以书与子继岌,命杀之。崇韬不能辩,竟死于军中。
    (节选自《鉴略妥注·五代纪》)
    【注】皇后,即材料二中提到的“刘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3分)
    使其营A自救之计B乃求将C其征D蜀之兵E庄宗归F国中G之师H属之I而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以,指没有(办法),与“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的“无以”意思不同。
    B.大器,指国家、帝位,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的“神器”意思相同。
    C.“亦难其事”的“难”和“耻学于师”(《师说》)的“耻”在句子中都活用为动词。
    D.区区,指情意深挚,与“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的“区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当时的权臣,李嗣源拥有极高的威望,而且紧握兵权不肯放手,这逐渐引起了庄宗的不满。
    B.郭崇韬对国家非常忠诚,并且军事才能突出,如能得到庄宗的信任,将有助于后唐政权的稳定。
    C.庄宗欲立刘氏为后,平日很多阿谀奉承之人都不敢迎合庄宗,其原因之一是此举不合礼制人情。
    D.豆卢革平庸无能,平时通过讨好郭崇韬来保全自己,因而明知刘氏贪婪,仍迎合了崇韬的做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崇韬谋避祸自全,而方求执其兵,此于抱薪救火者何异也?(4分)
    (2)晋王克用百战以建王业,庄宗因之遂有天下。(4分)
    14.史料互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史料相互比对、印证,能更准确地评判历史事件。请结合三则材料,综合分析导致郭崇韬身亡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徐惇济书报尝过余石林①
    叶梦得
    绕涧新添数百竿,故人书为报平安。
    似闻谡谡山风响,正想阴阴夏簟②寒。
    老大不能穷蠹简,归来便拟挂尘冠。
    一杯且觅林间约,莫枉山王③废旧欢。
    【注】①石林,在湖州弁山,诗人在此处有居所。②簟,竹席。③山王,指“竹林七贤”中的山涛、王戎,有人认为二人热衷官场,不适合归入“七贤”。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惇济来信告诉诗人他曾到过石林,这引发了诗人的思绪,写下此诗。
    B.徐惇济怀念石林的竹林美景,他写信给诗人,询问竹林是否依旧葱郁。
    C.“挂尘冠”有辞官之意,从中可看出诗人并不留恋仕途,有归隐之心。
    D.诗人在尾联借典故,表示希望能与朋友相约林间,一起享受自然之美。
    16.请结合诗歌内容,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本诗第二联进行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班会课上,班主任李老师借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学生在学习中开头做得好的人很多,而能坚持到底的却很少,希望他们能始终如一。
    (2)小王同学去三峡游玩,当他看到月光照耀下的江面,弥漫着白茫茫的水汽,远远望去,江面好像与天相接,于是想到了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
    (3)诗人常常在诗歌中运用借代的手法,委婉地表达心中的感情,《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就都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19题。
    春节假期在当下已经成为人们在忙碌一年后休息调整的一个长假,①,这是为什么呢?假期后,人们更易感到疲惫,主要和睡眠质量下降有关。导致睡眠质量下降有两个“罪魁祸首”。②,大多数人在春节期间会因为兴奋而熬夜,破坏了日常的作息规律,影响身体的休息,从而导致疲惫;二是暴饮暴食、入睡困难,暴饮暴食会加重胃的负担,③,身体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中国节日,人们为了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很多人都会精心准备丰富的美食。而这些美食比日常饮食的糖分、油脂含量都要高,人们大快朵颐会进一步加重胃的负担。当然,除了睡眠质量下降这一原因之外,人们也会因出行、待客等,使身体处于忙碌劳累状态,这些都会让人容易感到疲惫。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题。
    十年前我回了一次家乡,一天闲走,去看了看老家的旧址,发现我们那个家原来是不算小的。我家的大门开在科甲巷,而在西边的竺家巷有一个后门。我的家即在这两条巷子之间。临街是铺面。从科甲巷口到竺家巷口,计有这么几家店铺:一家豆腐店,一家南货店,一家烧饼店,一家棉席店,一家药店,一家烟店,一家糕店,一家剃头店,一家布店。我们家在这些店铺的后面,占地多少平米我不知道,但总是不小的,住起来是相当宽敞的。
    正屋当中是一个堂屋,堂屋铺地的箩底砖的边角都磨圆了,而且特别容易返潮。天将要屋下雨,砖地上就是潮乎乎的。若遇连阴天,地面简直像涂了一层油,滑的。我很小就知道“础润而雨”。用不着看柱础,从正堂屋砖地,就知道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一想到正堂屋,总会想到下雨,有时接连下几天,真是烦人。雨老不停,我的一个堂姐就会剪一个纸人贴在墙上,这纸人一手拿着簸箕,一手拿着笤帚,风一吹,就摇动起来,叫“扫晴娘”。也真奇怪,扫晴娘扫了一天,第二天多少会放晴。放晴后,我们会去花园。这座没有精心安排布置过的花园里肥沃的黑色泥土上随意地生长着一些肆意蔓延的杂草和一些高大的树木。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将临街的店铺以“一家……”的形式全部罗列出来,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3分)
    21.下列选项中的“多少”和文中加点处的“多少”,意思相近的一项是(3分)()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无论你需要多少帮助,我们都会尽力提供。
    C.只要打开书,多少都能学点知识。
    D.他为了这一目标,做了多少努力,你们知道吗?
    22.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已成为常态。面对多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们往往在“自我”与“他人”的认知之间徘徊。有人主张应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认为这能促进理解与沟通,化解矛盾,达成共识;也有人坚持无需刻意如此,以避免在无尽的他人视角中自我内耗,甚至迷失自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答案:D
    解析:材料二中说 “人类引来的燎原之火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使区域内特定生存资源的密度增加…… 预示着定居趋势的出现,进而人口规模扩大”,是人类对火的利用改变了生存方式,进而使人口规模扩大,该项因果倒置,所以不正确。
    2.答案:A
    解析:文中提到 “火的力量是在数十万年的历程中扩展开来的,而完成这一过程又是在‘未开化’的阶段”,所以历史学者在研究史前文化时没关注火对地貌景观改变作用的原因不是改变缓慢,而是发生阶段处于 “未开化” 阶段,缺乏相应记录,该项说法错误。
    3.答案:A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人类对火的利用晚于群居生活以及是在部落出现之后才学会用火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这样的推断,该项不符合文意。
    4.答案:
    ①用火烹制使食物中的淀粉发生糊化,食物变得更柔软、粘稠,易咀嚼和消化,人类从食物中提取营养消耗热量更少。
    ②烹饪引起的化学分解能为人体提供更多能量,使得智人所需食物更少。
    ③食物经烹饪后内部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变得更为软烂,更易咀嚼和消化,消化食物消耗热量少,可给大脑提供更多热量,从而增加脑容量。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文本内容的能力,需要从材料中提炼出关于 “用火熟食” 增加脑容量的相关原因,按照逻辑顺序分点进行概括整理。
    5.答案:
    ①早期人类用火改变地貌景观,例如北美原住民懂得用火去整饰地貌景观,招引麋鹿、海狸、野兔等猎物,将猎物擒获,不必大范围奔波寻找猎物,缩小了张罗一餐所要奔波的半径范围。
    ②火可用于烹饪,能让原本难以直接食用的植物、坚硬种子和纤维性食物等,经过火的烹制变成可口美味且消耗热量更少的食物,人类可收集并进食的食物范围扩大,减少了为获取食物而奔波的距离。
    ③综合来看,火被驯化后,人类获取食物变得相对容易,不必长途跋涉去寻找和获取食物,对其日常活动范围的需求相应缩小,进而为人类逐渐形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奠定了基础。
    解析:理解这句话要结合材料中提到的用火对人类获取食物方面的影响来阐释,从用火改变地貌利于捕获猎物以及用火烹饪拓展食物范围等角度,说明其如何使人类获取食物时奔波范围缩小。
    (二)现代文阅读 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答案:C
    解析:妈妈叮嘱要回爸爸的被子,并不是因为爸爸要靠被子向外传递消息且是唯一能带走的物品,从后文 “被子上染着大片黑紫紫的血迹” 可推测是爸爸遭遇了不好的情况,妈妈想留下被子做纪念等原因,该项理解错误。
    7.答案:B
    解析:文中小小和米米意外地被准许探视以及没吃胡阿姨送来的饭等情节,并不是为父亲的牺牲埋下伏笔,这些情节更多是展现当时紧张压抑的氛围以及孩子们焦急等待父母的状态,该项对伏笔的分析不准确。
    8.答案:
    ①用 “奇怪的鸟” 只给好人唱歌,不给坏人唱歌,即使唱到嘴里流血、没力气了还要唱的故事,委婉地向小小解释爸爸所做的事是正义的,是为好人做事,传递情报是在与坏人斗争。
    ②以故事的形式,既符合面对孩子时的讲述方式,又能让小小在当时不太明白具体情况的年纪,以一种相对容易理解、充满童真的方式去接受爸爸行为的特殊性,同时也体现出母亲保护孩子、不想让孩子过早知道残酷真相的心理。
    解析:要结合文本情境,从故事的寓意与爸爸行为的关联以及对孩子讲述的合适性等角度来分析母亲这样做的原因。
    9.答案:
    ①以孩子的视角来叙事,使故事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更加纯真、直接,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紧张、压抑、残酷的环境以及他们对父母的牵挂、等待的煎熬等情感,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
    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展现黎明前这段黑暗艰难的时光,更能凸显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父母的遭遇反映出当时革命工作者面临的危险,而他们对父母归来的期盼和最后等来妈妈的情节,侧面烘托出革命胜利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和改变。
    ③从孩子视角出发,避免了直接对革命斗争等宏大主题进行说教式叙述,而是用一种相对含蓄、细腻的方式展现故事,使作品更具艺术韵味,让读者在跟随孩子视角经历故事的过程中,自行去体会和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解析:从增强故事真实感、凸显主题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来分析以 “米米和小小” 视角展现故事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答案:B、E、I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 “让他谋求自救的办法,于是请求率领他出征蜀国的军队,庄宗把国内的军队交给他然后向西(进发)”,根据文意和句子结构可判断出这三处应加句读。
    11.答案:B
    解析:“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中的 “神器” 指的是帝王的统治权位,而 “大器” 在文中指国家、帝位,二者虽意思相近,但具体语境下所指还是有细微差别,该项说意思相同不准确。“无以” 在 “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中意思是 “不得已”,与文中 “无以夺之”(没有办法夺取它)意思不同;“亦难其事” 中 “难” 是 “以…… 为难”,“耻学于师” 中 “耻” 是 “以…… 为耻”,都活用为动词;“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的 “区区” 指见识短浅,与文中 “区区” 意思不同,A、C、D 选项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
    12.答案:D
    解析:豆卢革迎合郭崇韬是为了通过讨好他来保全自己,文中并没有体现出他明知刘氏贪婪仍迎合做法的相关内容,该项属于无中生有。
    13.答案:
    (1)郭崇韬谋求躲避灾祸保全自己,却正在寻求掌握兵权,这和抱着柴草去救火有什么不同呢?
    解析:“谋” 是 “谋求”;“自全” 是 “保全自己”;“执” 是 “掌握”;“何异” 是 “有什么不同”,翻译时要准确落实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进行通顺表述。
    (2)晋王李克用身经百战来建立帝王大业,庄宗凭借这个(基业)于是拥有了天下。
    解析:“克” 是 “能够、胜任”,此处可理解为 “身经”;“以” 可译为 “来”;“因” 是 “凭借”,把这些字词准确翻译出来,使句子表意完整准确。
    14.答案:
    ①庄宗方面:庄宗对郭崇韬虽知其可倚重却不能很好地依靠,反而听信谗言,疏远郭崇韬,致使郭崇韬为求自保而做出一些举措,引发危机。
    ②郭崇韬自身:他虽对国家有大功、很忠诚,但为求自安,在一些决策上不够妥当,比如谋求掌握兵权,给人落下把柄,被人猜忌有谋反之心。
    ③刘氏(皇后)与宦官方面:刘氏贪婪腐败、残害忠良,宦官嫉妒郭崇韬的才能,他们相互勾结,宦官向皇后进谗言,皇后听信并下令杀害郭崇韬,最终导致郭崇韬身亡。
    解析:综合三则材料,从不同人物主体角度出发,梳理出导致郭崇韬身亡的各方面原因,分点进行概括归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答案:B
    解析:“似闻谡谡山风响,正想阴阴夏簟寒” 主要是诗人自己根据徐惇济的来信,想象竹林的景象以及那种清幽凉爽的感觉,并非是徐惇济怀念竹林美景写信询问竹林是否依旧葱郁,该项对诗句的理解有误。
    16.答案:
    ①运用了联想(想象)的表现手法。诗人由徐惇济书信中提到的石林竹林,联想到山风吹过竹林发出的 “谡谡” 声响,进而想象在竹林中夏日躺在竹席上清凉寒冷的感觉。
    ②虚实结合。“似闻谡谡山风响” 是虚写,是诗人基于对竹林的记忆与友人书信内容产生的联想之景;“正想阴阴夏簟寒” 也是虚写,想象身处竹林中的清凉惬意,通过虚写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更体现出诗人对石林居所竹林的喜爱与怀念之情。
    ③视听结合。“谡谡山风响” 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林的声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竹林的清幽,与后面从触觉角度想象的 “夏簟寒” 相结合,多角度地营造出一种清幽闲适的氛围,使诗歌更具画面感。
    解析:明确指出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再点明运用该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以及表达的情感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答案:
    (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解析:考查对名句名篇的准确识记能力,根据题目所给的情境提示以及对课文的背诵积累,准确填写出相应的名句内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18.答案:
    ①但假期后人们往往更疲惫
    ②一是作息不规律、熬夜
    ③导致入睡困难
    解析:①处根据后文 “假期后,人们更易感到疲惫” 以及前文说春节假期是休息调整的长假,可推断此处应填与假期后人们状态相关且和前文形成转折的内容;②处后面紧接着说 “二是暴饮暴食、入睡困难”,所以此处应填与之并列的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的第一个原因相关内容;③处根据前文 “暴饮暴食会加重胃的负担” 以及后文 “身体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可推出是因为暴饮暴食导致的后续入睡困难的结果,据此填写。
    19.答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为了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很多人都会精心准备丰富的美食。
    解析:原句 “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中国节日” 语序不当,应是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为了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很多人……” 成分赘余,“人们” 和 “很多人” 表意重复,删去 “人们” 即可使句子表达准确流畅。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20.答案:
    ①增强了画面感,将临街众多不同类型的店铺一一罗列出来,仿佛能让读者看到当年那条街道上店铺林立、热闹繁华的景象。
    ②使内容更具生活气息,这些常见的店铺体现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丰富多样,营造出浓厚的市井氛围,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烟火气。
    ③富有节奏感,以相同的 “一家……” 形式呈现,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整齐的韵律感,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力。
    解析:从营造画面、体现生活气息以及语言节奏感等方面来分析这种罗列店铺形式的艺术效果。
    21.答案:C
    解析:文中 “放晴后,我们会去花园。这座没有精心安排布置过的花园里肥沃的黑色泥土上随意地生长着一些肆意蔓延的杂草和一些高大的树木” 里的 “多少” 是 “或多或少”“稍微” 的意思。A 选项 “多少楼台烟雨中” 的 “多少” 指 “许多、很多”;B 选项 “无论你需要多少帮助” 的 “多少” 指数量的多少;D 选项 “他为了这一目标,做了多少努力” 的 “多少” 也是指数量的多寡;C 选项 “只要打开书,多少都能学点知识” 的 “多少” 意思是 “或多或少”,和文中意思相近。
    22.答案:这座花园没有精心安排布置过。花园里有肥沃的黑色泥土。黑色泥土上随意地生长着一些肆意蔓延的杂草和一些高大的树木。
    解析:原句是一个长单句,将其拆分成几个表意清晰、结构相对简单的短句,按照逻辑顺序,先说明花园的整体情况,再分别描述花园里的泥土以及泥土上生长的植物等内容。
    四、写作(60 分)
    作文立意分析
    本题立意可从以下角度思考:
    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的积极意义角度: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价值观碰撞频繁,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能打破文化隔阂,增进不同国家、民族间的相互理解。比如在国际商务合作中,理解对方国家的商业文化、思维方式等,有助于达成合作共赢,避免因误解产生矛盾,更好地促进交流沟通,化解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最终达成共识,推动世界和谐发展。
    在人际交往中,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能体谅他人难处,修复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交氛围,让人与人之间相处更加融洽,减少冲突。
    避免迷失自我角度:
    如果一味地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过度在意他人看法,可能会在不断迎合他人视角的过程中,忽略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逐渐失去自我,陷入自我内耗中,无法坚定地追寻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价值观,应在保持自我的基础上,理性地去看待他人视角,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而不是盲目跟从,这样才能在多元的世界中既与外界和谐相处,又不迷失自己的本真。
    可根据自己擅长的文体,如议论文可围绕上述立意展开论述,通过举例、讲道理等方式深入论证观点;记叙文可通过讲述相关故事体现立意等,注意满足字数、不套作抄袭等写作要求。

    相关试卷

    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

    这是一份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A, C, B, D, A F 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11月)语文含答案练习题:

    这是一份2022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11月)语文含答案练习题,共12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四川省绵阳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文件包含语文试题word版docx、绵阳一诊语文答案pdf、语文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