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三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珠海市三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左图为盐城市连续三天的天气预报图,下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
A. ①B. ②
C. ③D. ④
2. 与前两日相比,12月12日昼夜温差变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①增强,④减弱B. ①增强,③增强
C. ②增强,③减弱D. ②增强,④增强
3. 天气预报显示,未来几日盐城市温度还将持续降低,农民为了有效防止冻害,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覆盖地膜,提高地温B. 建塑料大棚,加强保温效果
C. 点草烟熏,增强大气逆辐射D. 架设黑色尼龙网,增强吸热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读图可知,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12月12日昼夜温差变大,说明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主要原因是当日为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②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增强,地面辐射③增强,白天气温较高;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减弱,即大气逆辐射④减弱,导致夜晚气温较低,因此昼夜温差变大,A正确,CD错误;晴天①太阳辐射增强,③地面增强,只能说明白天气温高,不能说明夜间气温低,B错误。故选A。
【3题详解】
农民为了有效防止冻害,可采取下列措施,如覆盖地膜,提高地温;建塑料大棚,加强保温效果;点草烟熏,增强大气逆辐射等,这些都可以提高温度,减少冻害,ABC不符合题意;架设黑色尼龙网,可减少太阳辐射对地面的增温效果,不利于防冻,D符合题意。故选D。
中华民族自古便有中秋赏月、赏桂等习俗。2019年9月13日(农历中秋节)长沙某老师发现校园的桂花并没有开放。9月21日该老师赴河南学习,发现该地学校相同品种的桂花已香飘校园。该老师返回长沙后,发现直至10月12日桂花香气才溢满校园。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 根据材料可推断,9月21日至10月12日长沙天气特点是
A. 气温一直较高B. 经历一次降温
C. 一直少雨D. 有两次降雨
5. 7月底,颐和园的园艺技师将即将进入“圆珠期(即将开花)”的桂花“冻结”起来.使其停止生长。国庆中秋前后盆栽桂花被搬至室外,盛花期约有半月之久;在霜降前再次被移人室内。根据材料,可判断颐和园的园艺师对盆栽桂花采取的“冻结”措施是
A. 通风B. 增加光照
C. 降低温度D. 提升温度
6. 从颐和园种植桂花的方式可推断下列气候类型中最适宜普遍栽种桂花树的是
A. 地中海气候B. 温带季风气候
C. 温带大陆性气候D.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答案】4. B 5. D 6. A
【解析】
【4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桂花在秋季天气转凉之后开放。河南较长沙桂花开得早,主要是河南比长沙纬度高,气温低,而长沙9月21日至10月12日期间,桂花直至10月12日才几乎全部开放,说明在此长沙经历了一次明显降温,B对。气温一直较高,则桂花难以开放,A不对。ACD错。降水和桂花开放关系不大,CD不对。故选B。
【5题详解】
将桂花“冻结”起来的,并非是低温,而是暖房,桂花在秋天气温下降后才开放,温度一升高,反而能抑制其生长,从而起到“冻结”作用,D对。通风、增加光照不会影响桂花开放,AB不对。降低温度会导致桂花提前开放,不符合题意,C不对。故选D。
【6题详解】
颐和园种植桂花的方式为盆栽,故可判断桂花树适宜生长在冬季温暖地区,不耐低温,因此最适宜普遍栽种桂花树的是地中海气候区,A对。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都较冷,不适宜普遍栽种,BCD错。故选A。
荒漠化治理是关乎国土生态安全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片圈面”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是从片、圈、面,依次种植农田防护林网、大型基干防风防沙林带、封沙育林育草带,构成带、片、网,防、经、用和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片圈面”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片圈面”防护林体系荒漠化治理模式效果显著的主要原因是( )
A. 立体种养结合,水资源消耗量少B. 片圈面划分明确,防护林种类多
C. 植被覆盖率高,防风固沙效果好D. 土地产出率较高,经济效益较好
8. 构成“片圈面”防护林体系的植被都具有的特征是( )
①扎根深②耐旱③枝叶茂盛④速生
A. ①②B. ②③
C. ①④D. ③④
【答案】7. C 8. A
【解析】
【7题详解】
结合图文信息可知,“片圈面”防护林体系荒漠化治理模式不是立体种养结合,A错误;该模式防护林种类是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该模式较好的治沙效果并不是防护林起最大作用,而是片圈面的综合模式,B错误;该模式植被覆盖率高,防风固沙效果好,C正确;该模式主要作用是治理荒漠化,土地产出率不高,经济效益不是最好,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片圈面”防护林体系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防护林体系的植被以耐旱为主的特征,②正确;为适合较为干旱的气候特征,该区的植被根系一般较深,为吸取深处的地下水,①正确;该地区气候干旱,植物叶片小,甚至退化为针状,③错误;速生植物一般是热带雨林的植被,干旱地区的植被生长速度较慢,④错误。①②正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黄河下游河床由于泥沙淤积,在大堤的束缚下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悬河。某悬河段两岸群众曾在主河槽两侧自发加建新堤,下图为该悬河段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在大堤内自发加建新堤的目的是( )
A. 增加流速提高河段冲淤能力B. 减少水流对黄河大堤的冲刷
C. 促进泥沙淤积提高土壤肥力D. 扩大耕地面积保障生产安全
10. 自建堤可能导致该河段( )
A. 洪水发生频率增加B. 河道摆动更加频繁
C. 大堤冲决风险减小D. 形成新一级的悬河
【答案】9. D 10. D
【解析】
【9题详解】
加建新堤可以提高主河槽内流速,提高冲淤能力,但不是群众自发建新堤的目的,A错误;在水位低时黄河主要在主河槽内流动,不会对黄河大堤造成冲刷,B错误;自建堤提高了主河槽内的流速,不利于泥沙在主河槽淤积,且不是自发修建大堤的主要目的,C错误;题干中提到是群众自发加建新堤,在有黄河大堤的情况下,加建新堤,是为了在黄河低水位时扩大耕地面积,位置就在黄河大堤和自建堤之间,同时保障生产安全,D正确。故选D。
【10题详解】
洪水发生频率与气候关系密切,自建堤对洪水发生频率影响不大,A错误;河道摆动发生在自然河道,而该段黄河河道两侧大堤是人工修建,故不会有影响,B错误;自建堤和黄河大堤之间泥沙不断淤积,河道行洪能力下降,河床抬高,大堤冲决风险提高,C错误;自建堤和黄河大堤之间会形成主河槽之外的悬河,D正确。故选D。
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城北约40公里的那拨镇附近,有一片苍莽巍峨的群山,当地称之为“莲花山”。莲花山下那瓦村附近的一段河滩,出露了一片与众不同的石坪,形如“棋盘”,长约210米,宽150米,由一块块整齐的浮出水面的方块岩石组成,石块之间由水沟分隔,形成了界线分明的天然“大棋盘”。棋盘滩主要发育在厚层纯净的石英砂岩之中,由流水侵蚀形成。图左示意莲花山地质构造,图右为棋盘滩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棋盘滩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
A. 甲地B. 乙地
C. 丙地D. 丁地
12. 形成该石英砂岩的环境及主要的地质作用是( )
A. 山地 冰川堆积B. 山地 崩塌堆积
C. 海洋 流水堆积D. 谷地 风力堆积
13. 能正确示意棋盘滩节理构造及其与流水方向关系的是( )
【答案】11. B 12. C 13. B
【解析】
【11题详解】
结合材料“棋盘滩主要发育在厚层纯净的石英砂岩之中,由流水侵蚀形成”,要求岩层厚度大,成分单一且位于河谷便于流水侵蚀,乙处为向斜山谷,出露岩层厚且均一符合要求,其他位置都不能完全符合,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石英砂岩对应的沉积物是石英砂,主要通过河流搬运最后沉积在海洋环境中,是典型的的海相沉积物,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3题详解】
山谷中的河流将向斜挤压形成的节理加深加宽,形成棋盘格景观,故原有节理应为棋盘状,CD错误;要让流水可以均匀侵蚀则各部分的节理方向与河流流向的角度要较为一致,B符合条件,其余不符合条件,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据记载,公元724年我国唐代天文学家张遂设计了一把拐尺(图1),AB为长边空心管,BC为短边,并在B点系一重锤。通过空心管观测北极星,实测并计算了地球上北极星高度相差一度的南北两地距离(图2)。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张遂测量时除使用拐尺外,最有可能使用到的测量工具是( )
A. 司南B. 测绳
C. 日晷D. 浑天仪
15. 当观测点由Q地向P地移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昼夜变化幅度减小B. 白昼时长逐渐减小
C. 正午太阳高度增大D. 正午太阳方位不变
16. 根据上述测量,最有可能测算地球的( )
A. 半径 经度B. 经度 海拔
C. 海拔 纬度D. 纬度 半径
【答案】14. B 15. A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司南可以指示南北方向不能测距离,故A错误;根据材料可知除了观测北极星仰角外还需要实测并计算北极星高度相差一度的南北两地距离,测绳可以测量距离,故B正确;日晷可以观测地方时,故C错误;浑天仪用来测量天体在地球球面的坐标,故D错误。因此选择B。
【15题详解】
P、Q两地同在北半球且Q纬度较高,P纬度较低,纬度越低昼夜变化幅度越小,故A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判断太阳直射点位置,因此白昼时长无法判断谁更长,正午太阳方位无法判断,故B、D错误;正午太阳高度根据直射点纬度和所求点纬度差来求,直射点位置无法判断因此正午太阳高度是否增大也无法判断,故C错误。因此选择A。
【16题详解】
利用柺尺观测北极星,在P地,AB边空心管对淮北极星观测,所以AB边平行于地轴,如图2所示,重锤所受重力指向地心,所以P地的纬度=90°-α;Q地的纬度为=90°-β,故可以测量当地地理纬度;据图2所示,实测并计算了地球上北极星高度相差一度的南北P和Q两地距离L,由圆的知识可知弧长公式 = n(圆心角)×π(圆周率)× r(半径)/180,可得L=π(β-α)R/180° ,所以可能测算地球的半径;故选D。
二、非选择题(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表每时每刻都受到外力作用的雕塑,风力、流水等外力在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下图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两种雅丹地貌景观示意图。
(1)写出图示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
(2)推测图示景观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
(3)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两侧坡度差异明显,请尝试简述鲸背状雅丹的形成过程。
【答案】(1)风力侵蚀作用。
(2)气候干旱,风力强劲,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3)鲸背状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以风力侵蚀为主;岩石迎风坡风力大,受到的侵蚀破坏严重,被磨蚀速度快,岩石保留少,坡度陡;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坡度相对和缓。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地貌,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小问2详解】
图示景观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我国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气候干旱,风力强劲,且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
【小问3详解】
西北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候干旱,风力强劲。由材料可知,鲸背状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故其两侧坡度差异明显是受风力侵蚀作用的强弱不同所导致的。迎风坡侧风力大,风力侵蚀强烈,受到的侵蚀破坏严重,被磨蚀速度快,岩石保留少,坡度陡;背风坡侧风力小,风力侵蚀作用较弱,受到的侵蚀破坏程度较轻,被磨蚀速度慢,岩石保留多,因此坡度相对和缓。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尾松在我国东南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最广,繁殖容易且土壤适应性广,生长较快,材质好,用途广泛,是造林先锋树种,同时也是水土流失区首选造林树种。某科研团队发现,在马尾松人工纯林内混种灌木和草本(左图)能够有效减轻该地的土壤侵蚀状况。右图示意亚热带季风气候资料。
(1)根据马尾松的生长环境,描述其适应的气候特点。
(2)简述马尾松混种灌木和草本对减轻土壤侵蚀的作用。
(3)说明马尾松作为造林先锋树种的生态环境意义。
【答案】(1)①夏季高温多雨;②冬季温和少雨;③雨热同期。
(2)①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枝叶可以截留雨水,减少对地表的直接冲刷,从而减少土壤侵蚀,加固土壤,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②灌木和草本植物可以增加地表的植被覆盖,促进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从而减少水土流失。
(3)①生长迅速,适应力强,有助于快速覆盖裸露的土地,减缓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②马尾松枯枝落叶,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③马尾松林能够提供多样化的生境,为其他植物和动物提供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从而维护生物多样性;④马尾松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马尾松在我国东南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最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
【小问2详解】
马尾松下混种灌木和草本对减轻该地土壤侵蚀的作用主要从降水、下渗(径流)角度分析。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集中且多暴雨,雨水溅击和地表径流冲刷较强。马尾松下混种灌木和草本增加植被覆盖率,可增强雨水截留,减少对地表的直接冲刷,从而减少土壤侵蚀,加固土壤;马尾松混种灌木和草本增加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流水对表土的冲刷,减少水土流失。
【小问3详解】
马尾松在我国东南部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最广,繁殖容易且土壤适应性广,生长较快,材质好,用途广泛,是造林先锋树种,同时也是水土流失区首选造林树种,说明马尾松适应力强,有助于快速覆盖裸露的土地,减缓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结构,同时马尾松可以提供大量枯枝落叶,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肥力,马尾松林能够为其他植物和动物提供多样化栖息地和繁殖场所,从而维护生物多样性,植物还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节能建筑是指冬暖夏凉,通风日照合理,从能源使用上耗电、耗气更少的建筑。下图为某地节能房屋构造示意图,其中重质墙体可以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房屋在不同季节的白天与夜晚通过开闭某些隔断或窗户实现室内外冷暖空气交换。
(1)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说明该房屋冬季白天温度较高的原因。
(2)夏季夜晚该房屋会打开所有隔断和窗户,试说明原因。
(3)为更好地提高该房屋冬季屋内温度,试提出合理化改进措施。
【答案】(1)白天太阳辐射通过玻璃盖板进入屋内,并加热重质墙体与空气间层温度;空气间层形成的热空气逐渐上升,与屋内的下沉冷空气产生了气压差;气压差导致屋内与空气间层产生热力环流,屋内空气不断被加热,温度升高。
(2)夏季白天空气间层较封闭,受太阳辐射影响,气温高,气压低;夏季夜间地面因辐射冷却,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打开所有隔断和窗户,可以让空气间层的热空气与外界较冷的空气形成气压差,外界较凉爽的空气更好地进入屋内,降低屋内温度。
(3)玻璃盖板采用双层玻璃,提高保温隔热能力;将玻璃盖板和重质墙体改为倾斜构造,便于更好地接受太阳辐射;空气间层可以适当填充比热容小、易升温材料,提高热量传导效率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热力环流的过程可归纳为,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垂直运动,使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引起大气(空气)的水平运动。由图可知,白天太阳辐射通过玻璃盖板进入屋内,可加热重质墙体与空气间层温度;空气间层形成的热空气逐渐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处形成高压;而屋内因气温较低,下沉冷空气使得近地面形成高压,高处形成低压;同一水平面的高低压(气压差)促使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空气间层高处的暖空气流入室内,将热量传递给室内,逐渐变冷收缩下沉,再流向空气间层,之后接受太阳辐射升温,再逐渐上升;循环往复,屋内空气不断被加热,温度升高。
【小问2详解】
夏季太阳辐射较强,且由上题分析可知,室内气温较高,故本小题应结合热力环流原理,从散热的角度进行分析。夏季白天空气间层较封闭,受太阳辐射影响,加上较为封闭,热量难以扩散,大气辐射等长波辐射难以透过玻璃,故气温高,气压低;夏季夜间,室外地面因辐射冷却,热量逸散到四周,气温较低,气压较高;打开所有隔断和窗户,可以让空气间层的热空气与外界较冷的空气形成气压差,空气由气压较高的室外流向气压较低的室内,外界较凉爽的空气更好地进入屋内,降低屋内温度。
【小问3详解】
本小题可从热力性质(升温快)、减少热量消耗或散失的角度进行分析。为减少玻璃散失热量,玻璃盖板可采用双层玻璃或加厚玻璃,提高保温隔热能力;为接受更多的太阳辐射,提高室内空气升温和保温效果,可将玻璃盖板和重质墙体改为倾斜构造,加大接受光照面积,加大光照入射角度;为提高升温效率和加大热量传导效率,空气间层可以适当填充比热容小、易升温材料等,利用其热容较小的性质,接受相同太阳辐射,升温幅度更大,更好地提高房屋冬季温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珠海市三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珠海市三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珠海市三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