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吉林省长春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0月考试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长春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0月考试试题含解析第1页
    吉林省长春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0月考试试题含解析第2页
    吉林省长春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0月考试试题含解析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吉林省长春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0月考试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2023_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10月考试试题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主要是HIV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的结界
    B. 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C. 曲线CD段初期不能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应抗体来诊断是否感染HIV
    D. 曲线FG段机体因免疫自稳功能受损而更易患癌症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随着HIV浓度增加,辅助性T淋巴细胞逐渐减少,并伴有一些症状出现,如淋巴结肿大,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各种感染机会增加,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不能在内环境中增殖,A错误;
    B、HIV进入人体后,需要细胞免疫将细胞内的HIV释放到内环境,同时还需要体液免疫将内环境中的HIV通过与抗体结合来杀死HIV,故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
    C、人体感染HIV后,其血清中会含有一定量的HIV抗体,故曲线CD段的初期能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应抗体来诊断是否感染HIV,C错误;
    D、在曲线FG段,人体的免疫系统几乎被摧毁,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受损而更易患癌症,D错误。
    故选B。
    2. 利用菠萝蜜制作果醋的大致流程为:先在灭菌的果肉匀浆中接种酵母菌,发酵6天后,再接入活化的醋酸杆菌,发酵5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菌体的密度检测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并用显微镜直接计数
    B. 乙醇作为醋酸发酵的底物,产生醋酸的同时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C. 酵母菌和醋酸杆菌发酵过程中控制通气的情况不同
    D. 接入醋酸杆菌后,应适当升高发酵温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1、果酒制作的菌种是酵母菌,来源于葡萄皮上野生型酵母菌或者菌种保藏中心,原理是酵母菌在无氧环境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醋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是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醋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醋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实验中菌体的密度检测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并用显微镜直接计数,A正确;
    B、乙醇作为醋酸发酵的底物,可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醋酸和水,不会产生二氧化碳,B错误;
    C、酵母菌发酵过程中先通气使其大量繁殖,再密闭(无氧)发酵产乙醇;醋酸杆菌为好氧菌,需持续通入无菌氧气,C正确;
    D、酵母菌最适宜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是18~30℃,而醋酸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酵母菌适宜温度低于醋酸杆菌最适温度,果酒发酵结束接入醋酸杆菌后,应适当升高发酵温度,D正确。
    故选B。
    3. 如图表示一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下列有关物质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示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可用于表示人体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B. 图中载体蛋白在运输溶质分子的过程中会发生结构的改变
    C. 细胞摄取大分子时,大分子无需与膜上蛋白质结合
    D. 胰腺细胞分泌胰蛋白酶的过程不需要载体蛋白,但消耗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主动运输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详解】A、图示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可用于表示协助扩散,人体成熟红细胞以协助扩散方式吸收葡萄糖,A正确;
    B、载体蛋白协助扩散过程中,载体蛋白与被转运的物质结合,会使载体蛋白的空间结构改变,B正确;
    C、细胞摄取大分子时,大分子需要与膜上蛋白质结合,C错误;
    D、胰腺细胞分泌胰蛋白酶的过程属于胞吐,不需要载体蛋白但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故选C。
    4. 某实验小组利用某α-淀粉酶与淀粉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待反应完全后检测麦芽糖含量,实验结果(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组1和6的麦芽糖相对含量较低,原因是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B. 整个实验有对照,但表中各组均为实验组
    C.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该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55-70℃
    D. 利用蔗糖、淀粉和α-淀粉酶的反应验证酶的专一性,可用碘液检测
    【答案】B
    【解析】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温和;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详解】A、α-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实验组1的低温(10/℃)不会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A错误;
    B、该实验不同组别之间形成对照,都是实验组,属于相互对照(对比实验),B正确;
    C、酶在最适温度时活性最高,低于或高于最适温度其活性都降低。α-淀粉酶能催化淀粉产生麦芽糖,结合表格可知,在实验温度范围内,70℃时麦芽糖的相对含量最高,故该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55~85℃,C错误;
    D、由于蔗糖及其水解产物都不能被碘液染色,所以无法通过实验现象判断α-淀粉酶是否能催化蔗糖水解,因此利用蔗糖、淀粉和α-淀粉酶的反应验证酶的专一性,不能用碘液检测,D错误。
    故选B。
    5. 科学家发现,有些“单个基因”竟然会“跳舞”,即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甚至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这种能跳动的基因被称为“转座子”。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转座子”彻底水解产物有6种
    B. “转座子”一定存在于DNA分子
    C. “转座子”中不一定含有遗传信息
    D. 由“转座子”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一个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上的一个片段,生物的各种性状都是分别由这些不同的基因控制的。
    【详解】A、分析题意,转座子的本质是基因,是染色体上的DNA片段,彻底水解产物包括磷酸、脱氧核糖和4种含氮碱基,共6种,A正确;
    B、据题意可知,转座子是单个的基因,可以在染色体上进行位置转移,说明属于DNA分子,B正确;
    C、分析题意可知,转座子是基因,而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可控制生物的性状,碱基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一定含有遗传信息,C错误;
    D、转座子引起了基因的重新组合,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正确。
    故选C。
    6. 在电子显微镜的帮助下,科学家已经明确了细胞核的结构组成。如图为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 )
    A. 细胞分裂过程中,结构①会发生形态变化
    B. 细胞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就在结构②中
    C. ③中无色透明的液体称为细胞溶胶
    D. 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不具有选择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染色体(质),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②是核仁,它与核糖体的形成及rRNA的形成有关;③表示核液。
    【详解】A、细胞分裂过程中结构①染色质会发生形态变化,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末期染色体解开螺旋形成染色质,A正确;
    B、②是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及rRNA的形成有关,细胞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存在于染色质①中,B错误;
    C、③中无色透明的液体称为核液,C错误;
    D、据图可知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但不是所有物质都能通过核孔,如DNA就不能通过核孔,核孔同样具有选择透过性,D错误。
    故选A。
    7. 同位素标记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同位素标记法是探究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时所用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H218O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可在释放的O2中检测到放射性
    B. 利用H218O探究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生成的(CH2O)中检测不到18O
    C. 利用14CO2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放射性可先后出现在C3和(CH2O)中
    D. 利用C63H12O6,探究有氧呼吸的过程,放射性最终出现在NADH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同位素标记法:用物理性质特殊的同位素来标记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去向,就是同位素标记法,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详解】A、利用H218O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可在释放的O2中检测到18O,但18O没有放射性,A错误;
    B、利用H218O探究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H218O经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C18O2,C18O2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最终可在生成的(CH2O)中检测到18O,B错误;
    C、利用14CO2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14CO2经固定后生成14C3,再经过C3的还原生成(14CH2O),C正确;
    D、利用C63H12O6探究有氧呼吸的过程,C63H12O6在有氧呼吸第一、二阶段生成NADH,NADH在第三阶段被利用,生成3H2O,因此放射性最终出现在H2O中,D错误。
    故选C。
    8. 如图是关于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部分操作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步骤的作用是使细胞充分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B. 该实验步骤中唯一错误的是在②和③之间缺少用清水漂洗这-环节
    C. 在观察的图像中,甲属于分生区的细胞,细胞已死亡
    D. 统计图⑧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可计算细胞周期的时间
    【答案】C
    【解析】
    【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由盐酸和酒精组成,目的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漂洗(洗去解离液,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是为了将根尖细胞压成薄层,使之不相互重叠影响观察)和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A、②步骤是用解离液对细胞进行解离,目的是使细胞充分分离(而非分散)开,A错误;
    B、②和③之间应增加清水漂洗这一环节,而③和⑤之间的清水漂洗环节应删除,B错误;
    C、甲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可进行细胞增殖,说明其属于分生区细胞,但在观察时解离时细胞已经死亡,C正确;
    D、统计分裂期的细胞数目,只能推算出间期和分裂期所占时间的比例,无法知道细胞周期的长短,D错误。
    故选C。
    9. 图1为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动物(2n)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图2表示不同细胞分裂时期染色体和核DNA的相对值。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 图1中细胞D是次级精母细胞,该细胞所处时期对应图2中的d
    B. 图1中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细胞E中
    C. 图2中有丝分裂过程为c→b→a→c
    D. 图2中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有a、b、c
    【答案】D
    【解析】
    【分析】1、图1中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为雄性动物的减数分裂。
    2、图2中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表示间期DNA复制后或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c表示间期DNA复制前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e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子细胞。
    【详解】A、图1中的细胞D已经完成了减数第一次分裂,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是次级精母细胞,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为n,核DNA数量为2n,对应图2中的d,A正确;
    B、图1中细胞E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其上的非等位基因随之自由组合,B正确;
    C、若图2对应有丝分裂,则a表示后期,b表示间期DNA复制后或前期、中期,c表示间期DNA复制前或子细胞,d、e没有对应时期,因此过程为c→b→a→c,C正确;
    D、图2中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表示间期DNA复制后或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c表示间期DNA复制前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若c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不含有同源染色体,D错误。
    故选D。
    10.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若干装置如图所示。下列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A. 连接“c—a—b”、“d—b”可用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B. 检测酒精产生时,连接“d—b”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再从d取样
    C. 若X为NaOH溶液,则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可使装置e液滴向左移动
    D. 若X为NaOH溶液,装置e液滴不移动、装置f液滴向右移动,则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D
    【解析】
    【分析】1、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真核生物,有细胞核,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产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无氧呼吸。
    2、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以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
    【详解】A、连接“c—a—b”可以创造有氧环境,且NaOH溶液可以吸收空气中的CO2,澄清石灰水能够鉴定CO2,因此可以探究酵母菌有氧呼吸,同理“d—b”可用于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因此连接“c—a—b”、“d—b”可用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A正确;
    B、由于葡萄糖也能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发生颜色变化,因此检测酒精产生时,连接“d—b”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使葡萄糖被消耗完,再从d取样,B正确;
    C、若X为NaOH溶液,可以吸收CO2,所以酵母菌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可使瓶中氧气减少,使装置e液滴向左移动,C正确;
    D、若X为NaOH溶液,可以吸收CO2,装置e液滴不移动,则说明无氧气消耗,即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若装置f液滴向右移动,则说明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气体CO2,D错误。
    故选D。
    11. 为研究高光强对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某同学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用层析液进行层析。如图为滤纸层析的结果(Ⅰ、Ⅱ、Ⅲ、Ⅳ为色素条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强光下的幼苗相比正常光照下的绿色较浅
    B. 强光照可能抑制叶绿素的合成促进类胡萝卜素的合成
    C. 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大小是Ⅰ>Ⅱ>Ⅲ>Ⅳ
    D. 如果采用圆形滤纸法分离色素,则最外一圈的颜色为黄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绿叶中的色素有4种,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一类是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分离绿叶中色素的原理是: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但不同的色素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分析题图可知,色素条带从上到下溶解度逐渐降低,对应色素依次为:Ⅰ胡萝卜素、Ⅱ叶黄素、Ⅲ叶绿素a、Ⅳ叶绿素b。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对比正常光照和强光照的四条色素带宽度可知,强光下叶绿素条带宽度变窄,说明这类色素含量减少,而类胡萝卜素条带宽度变宽,说明这类色素含量增多。
    【详解】A、据分析可知,强光照下叶绿素含量少于正常光照,而叶绿素是绿色的,所以强光下的幼苗相比正常光照下的绿色较浅,A正确;
    B、与正常光照相比,强光照下叶绿素含量减少,但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多,说明强光照可能抑制叶绿素的合成促进类胡萝卜素的合成,B正确;
    C、溶解度高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色素在滤纸条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大小是Ⅰ>Ⅱ>Ⅲ>Ⅳ,C正确;
    D、如果采用圆形滤纸法分离色素,最外一圈应该是胡萝卜素,颜色为橙黄色,D错误。
    故选D。
    12. 某动物(2n=42)群体中有时会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异情况,脱离的小残片最终会丢失。若某个体的细胞中含有一条这样的重接染色体,则称为重接杂合子,同时含有两条则称为重接纯合子。重接杂合子在减数分裂中,重接染色体既可以与13号染色体联会,也可与17号染色体联会,在减数分裂I后期,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开,另外一条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上述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其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均会发生改变
    B. 重接杂合子在减数分裂I前期联会,形成19个正常四分体
    C. 重接纯合子与染色体正常的个体杂交,后代有一半的个体染色体正常
    D. 重接杂合子与染色体正常的个体杂交,后代会出现染色体正常的个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易位纯合动物体细胞无正常13、17号染色体,由于13和17号染色体的易位,形成了一条易位染色体和残片,残片的丢失而导致易位纯合动物体细胞减少了两条染色体,故其细胞内只有40条染色体。
    【详解】A、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由于脱离的小残片最终会丢失,因此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A正确;
    B、由于重接杂合子中只含有一条这样的重接染色体,则13号染色体和17号染色体及重接染色体都不能正常配对,因此,重接杂合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只能形成19个正常四分体(21-2=19),B正确;
    C、同时含有两条重接染色体的称为重接纯合子,重接纯合子(产生的配子都含有重接染色体)与染色体正常的个体杂交,后代中没有染色体正常的个体,均为重接杂合子,C错误;
    D、重接杂合子与染色体正常的个体杂交时,由于重接杂合子在减数分裂中,重接染色体既可以与13号染色体联会,也可与17号染色体联会,在减数分裂I后期,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开,另外一条随机移向细胞的一极,所以重组杂合子会产生染色体正常的配子,则后代会出现染色体正常的个体,D正确。
    故选C。
    13. 黑腹果蝇的灰身和黄身是一对相对性状,其中灰身是显性性状,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B基因控制。若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和XbY,每代果蝇随机交配,则各代雌雄果蝇中b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若每代能繁殖出足够数量的个体,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图中雄性b基因的频率总与上代雌性个体b基因的频率相等
    B. 图中雌性个体b基因的频率总是等于上代雌性与雄性b基因频率的平均值
    C. 子三代的雌性中b基因的频率为5/16,雄性中b基因的频率为3/8
    D. 在随机交配产生的各代群体中b基因和B基因的频率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雄性b基因来自上一代的雌性,则图中雄性b基因的频率总与上代雌性个体b基因的频率相等,A正确;
    BC、XBXB和XbY(雌性个体b基因的频率:0;雄性b基因频率:1;群体中b基因频率:1/3),子一代基因型为XBXb和XBY(雌性个体b基因的频率:1/2;雄性b基因频率:0;群体中b基因频率:1/3),子二代为XBXB:XBXb:XBY:XbY=1:1:1:1(雌性个体b基因的频率:1/4;雄性b基因频率:1/2;群体中b基因频率:1/3),子三代基因型为,XBXB:XBXb:XbXb:XBY:XbY=3:4:1:6:2,则子三代雌性中b基因的频率为3/8,雄性中b基因的频率为2/8,群体中b基因频率:1/3,子四代的雌性中b基因的频率为5/16,雄性中b基因的频率为3/8B正确,C错误;
    D、据图可知,在随机交配产生的各代群体中b基因和B基因的频率不变,D正确。
    故选C。
    14. RNA病毒有正单链RNA(+RNA)、负单链RNA(-RNA)和双链RNA(±RNA)病毒之分。下图是遗传物质为+RNA的丙肝病毒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图解,①、②、③表示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过程表示逆转录过程,②③过程均表示翻译过程
    B. 丙肝病毒的+RNA上只含有一个起始密码子和一个终止密码子
    C. +RNA和±RNA中均携带了丙肝病毒的遗传信息
    D. ①②③中存在A与U、T与A、G与C的碱基互补配对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病毒是寄生生物,其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如图病毒属于正链RNA(+RNA)病毒,RNA进入宿主细胞,就直接作为mRNA,翻译出蛋白质(酶),该病毒重新合成+RNA的过程可用图中①表示。
    【详解】A、逆转录是RNA→DNA的过程,据图分析,①过程为RNA复制过程,②、③过程均表示翻译过程(形成了酶和结构蛋白),A错误;
    B、丙肝病毒的+RNA可作为翻译的模板,能翻译出RNA复制酶和结构蛋白,因此其上含有不止一个起始密码子和一个终止密码子,B错误;
    C、+RNA是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遗传信息可通过复制从+RNA传递到±RNA,因此遗传信息可以储存在+RNA和±RNA中,C正确;
    D、①②③过程的模板都是RNA,①过程产物是RNA,②③过程产物是蛋白质,不存在T与A的碱基互补配对过程,D错误。
    故选C。
    15. 下列现象体现了表观遗传的是()
    A. 都不患色盲的两个人所生的后代却可能患色盲
    B. 同卵双生的两人长大后在性格、健康等方面却会有较大的差异
    C. 同一父母生出来的多个子女在长相上各不相同
    D. 父母均正常,后代因控制血红蛋白分子合成的基因结构改变而患上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答案】B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学的主要特点:
    1、可遗传的,即这类改变通过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能在细胞或个体世代间遗传。
    2、可逆性的基因表达调节,也有较少的学者描述为基因活性或功能。
    3、没有DNA序列的改变或不能用DNA序列变化来解释。
    【详解】A、母亲携带了色盲基因,其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将色盲基因传递给后代,使后代患色盲,这属于遗传信息的正常传递过程,没有体现表观遗传,A错误;
    B、一般情况下,同卵双生的两人的遗传信息是完全一样的,在同样的环境中长大后,他们在性格、健康等方面却会有较大的差异,即遗传信息一样,表型不一样,符合表观遗传的定义,B正确;
    C、同一对父母生出来的多个子女的遗传信息不完全相同,可能由于基因重组导致他们在长相上各不相同,不符合表观遗传的定义,C错误;
    D、患上镰状细胞贫血的后代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由此导致的性状改变不属于表观遗传,D错误。
    故选B。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少选得1分,错选、多选得0分)
    16. 正常光照条件下,番茄叶片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有氧呼吸以及细胞内外交换的示意图如下(数字表示结构,小写字母代号表示物质的移动情况),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线粒体中2处释放的能量远远多于3处
    B. 叶绿体产生的O2被线粒体利用,至少穿过3层生物膜
    C. 缺氧环境中,物质A可在图示部位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少量能量
    D. h=c,d=g时的光照强度是满足番茄植株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的光照强度
    【答案】BCD
    【解析】
    【分析】根据题可知,该图是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及光合作用过程与呼吸作用过程的关系,其中h和a代表线粒体释放二氧化碳;b和c代表叶绿体吸收二氧化碳;d和e代表叶绿体释放氧气;f和g代表线粒体吸收氧气;物质A是丙酮酸。1代表线粒体外膜、2代表线粒体内膜、3代表线粒体基质、6代表叶绿体外膜、7代表叶绿体内膜、8代表叶绿体的基粒(由类囊体薄膜堆叠形成)、9代表叶绿体基质。
    【详解】A、根据题图分析可知,2代表线粒体内膜,发生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而3代表线粒体基质,发生第二阶段的反应,因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的能量最多,所以2处释放的能量远远多于3处,A正确;
    B、据图可知,O2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产生,在线粒体内膜被利用,故叶绿体产生的O2被线粒体利用至少需要穿叶绿体的3层膜(包括类囊体膜)和线粒体的2层膜,共5层生物膜,B错误;
    C、根据题图分析可知,物质A是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后彻底分解需要水的参与,C错误;
    D、若h=c,d=g时,说明净光合作用速率为零,但题图是表示番茄叶片叶肉细胞,所以h=c,d=g时只是叶肉细胞中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而番茄植株还有根尖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所以整个番茄植株呼吸作用速率应该大于光合作用速率,D错误。
    故选BCD。
    17. 将某二倍体动物(2n=6)的一个精原细胞全部核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用32P标记,然后放在31P的培养液中培养进行两次连续的分裂,产生4个子细胞。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第一次分裂后的每个细胞的每条染色体都带有32P标记
    B. 若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则形成的子细胞中,含亲代32P标记的染色体数为3条
    C. 若进行一次减数分裂,则形成的子细胞中,含亲代32P标记的染色体数为0-6条
    D. 若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和减Ⅰ分裂,则形成的子细胞中,含亲代32P标记的染色体数为0-6条
    【答案】BCD
    【解析】
    【分析】1、有丝分裂前的间期和减数第一分裂前的间期都会发生DNA分子的复制。
    2、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A、已知一个精原细胞全部核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用32P标记,然后放在31P的培养液中培养,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第一次分裂形成的每个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中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被32P标记,另一条脱氧核苷酸链被31P标记,A正确;
    B、若进行有丝分裂,则该过程中DNA分子共复制两次。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第一次分裂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有一条DNA单链含有32P标记;进行第二次DNA复制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上只有一条单体的DNA上有一条链有32P标记,另一条染色单体上不含32P,当细胞处于第二次分裂后期时,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随机分开,具有32P标记的染色体也随机进入2个细胞,所以经过连续两次细胞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中,含亲代32P标记的染色体数为0~6条,B错误;
    C、若进行一次减数分裂,则形成的4个子细胞为精细胞,该过程DNA只复制了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了两次,所以子细胞内染色体数为3条,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都被32P标记,故含亲代32P标记的染色体数为3条,C错误;
    D、若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和减Ⅰ分裂,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染色体都含有32P标记。再进行第二次DNA复制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上只有一条单体的DNA上有一条链有32P标记,另一条染色单体上不含32P,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着丝粒不分裂,故减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中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链被32P标记,故子细胞中含亲代32P标记的染色体数为3条,D错误。
    故选BCD。
    18. 某同学在模拟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中,先将噬菌体在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将其与35S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保温,在大肠杆菌裂解前,搅拌离心并检测放射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悬浮液能检测到35S的放射性,沉淀物中能检测到32P的放射性
    B. 仅悬浮液可以检测到放射性,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未进入大肠杆菌内
    C. 仅沉淀物可以检测到放射性,既有来自32P又有来自35S的放射性
    D. 仅沉淀物可以检测到放射性,无法判断噬菌体的DNA是否进入大肠杆菌
    【答案】ABC
    【解析】
    【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将噬菌体在含32P的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因为没有宿主细胞,所以噬菌体无法被标记,则沉淀物中不能检测到32P的放射性,A错误;
    B、将噬菌体在含32P的培养液培养,噬菌体无法被标记,然后将其与35S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保温,沉淀物中会出现放射性,不能确定噬菌体的蛋白质是否进入大肠杆菌内,B错误;
    C、因为噬菌体无法被标记,在大肠杆菌裂解前,搅拌离心并检测放射性,所有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而大肠杆菌在沉淀物中,所以只能在沉淀物检测到35S放射性,C错误;
    D、根据ABC分析可知,无法判断噬菌体的DNA是否进入大肠杆菌,D正确。
    故选ABC。
    19. miRN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微小RNA,该RNA的前体经剪接加工最终与其他蛋白质形成沉默复合物,该复合物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靶基因的mRNA结合来介导mRNA的降解,从而调控生物性状。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miRNA基因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
    B. 沉默复合物将基因沉默的原理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抑制靶基因的翻译
    C. miRNA含有的碱基越多,其沉默复合物作用的靶基因的种类越少
    D. 原核细胞不存在上述RNA剪接过程,因而不存在RNA-蛋白质复合物
    【答案】AD
    【解析】
    【分析】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而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根据题意,miRNA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与靶基因的mRNA结合来介导mRNA的降解,从而调控生物性状,据此推测miRNA基因的表达过程只有转录阶段,不翻译成蛋白质,A错误;
    B、mRNA是翻译的模板,miRNA与其他蛋白质形成沉默复合物,然后与靶基因的mRNA结合来介导mRNA的降解,从而调控生物性状,所以沉默复合物将基因沉默的原理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抑制靶基因的翻译,B正确;
    C、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miRNA含有的碱基越多,能够配对的靶基因的mRNA序列越少,则其沉默复合物作用的靶基因的种类越少,C正确;
    D、miRN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微小RNA,该RNA的前体经剪接加工最终与其他蛋白质形成沉默复合物,故原核细胞中不存在该过程;核糖体的组成成分是rRNA和蛋白质,在翻译的时候会存在RNA-蛋白质复合物,D错误。
    故选AD。
    20. 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是分裂间期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B. 使用卡诺氏液解离细胞后需用95%的酒精冲洗2次
    C. 制作装片的过程和“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的不相同
    D. 多倍体细胞的形成过程无完整的细胞周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1、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详解】A、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
    B、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卡诺氏液的作用是固定细胞(不是解离作用), 洋葱根尖用卡诺氏固定液中固定30分钟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进行冲洗,B错误;
    C、“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和“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的制作装片的过程相同,即解离→漂洗→染色一制片,C错误;
    D、低温诱导多倍体细胞形成,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不能分裂,故无完整的细胞周期,D正确。
    故选D。
    三、非选择题(共55分)
    21. 请完成以下进化论的相关基础知识填空:
    【答案】 ①. 所有个体的全部 ②. 基因频率
    ③. 生物与生物 ④. 生物与无机环境 ⑤. 突变 ⑥. 基因重组
    ⑦. 自然状态下
    ⑧. 可育后代 ⑨. 自然选择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协同进化实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
    (4)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5)生殖隔离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不同物种之间一般不能相互交配或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6)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2. 科研人员对绿色植物光暗转换中的适应机制开展下列研究。
    (1)科研人员测定绿色植物由暗到亮过程中,CO2,吸收速率的变化,结果如下图1。
    ①结果显示,未开始光照时,CO2吸收速率低于0,这是由于植物细胞进行_______释放CO2的结果。0.5min后,CO2吸收速率才迅速升高,说明此时光合作用_____反应过程的反应才被激活。
    ②光照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中的能量变化为:光能→_______。
    (2)科研人员进一步检测了上述时间段中光反应相对速率和热能散失比例(是指叶绿体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占光反应捕获光能的比例),结果如图2。
    ①图2中两条曲线变化趋势的差异为:_______;0.5~2min之间,与之前的变化相反。
    ②结合图1及光合作用过程推测,0~0.5min之间,光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
    (3)请从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的角度分析,0~2min之间,图2中热能散失比例变化的生物学意义: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①细胞呼吸 ##有氧呼吸 ②. 暗 ③. NADPH和ATP中的化学能 → 糖类等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 ①. 0~0.5 min之间,光反应速率下降,热能散失比例上升 ②. 暗反应未被激活,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积累导致光反应被抑制
    (3)0~0.5 min(暗反应未启动时),吸收的光能未被利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可保护光合色素、相关蛋白和叶绿体结构等免受(光)损伤;0.5~2 min(暗反应启动后),以热能形式散失比例减少,吸收的光能可有效转化为化学能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小问1详解】
    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消耗二氧化碳,据图可知,未开始光照时,CO2吸收速率低于0,这是由于植物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的结果;二氧化碳在暗反应过程中参与二氧化碳的固定过程,图示0.5min后暗反应过程才被激活,二氧化碳吸收速率升高。
    ②光照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中的能量变化为:光能→NADPH和ATP中的化学能(光反应过程) → 糖类等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暗反应过程)。
    【小问2详解】
    ①据图可知,图2中两条曲线变化趋势的差异为:0~0.5 min之间,光反应速率下降,热能散失比例上升;0.5~2min之间,与之前的变化相反。
    ②光反应可为暗反应提供ATP和NADPH,据图1可知,正常情况下0.5min后暗反应被激活,二氧化碳吸收增多,而图2中0~0.5min之间,光反应速率降低,原因是暗反应未被激活,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积累导致光反应被抑制。
    【小问3详解】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0~0.5 min(暗反应未启动时),吸收的光能未被利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可保护光合色素、相关蛋白和叶绿体结构等免受(光)损伤;0.5~2 min(暗反应启动后),以热能形式散失比例减少,吸收的光能可有效转化为化学能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准确判断题图信息是解题关键。
    23. 现有某种啮齿目动物囊鼠(2n=12,其中常染色体为Ⅰ~Ⅴ),其体毛深色和浅色、长尾与短尾、大耳和小耳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研究人员用深色长尾大耳雌鼠与浅色长尾大耳雄鼠交配,F1表型及比例如下表。
    (1)该囊鼠的尾型和耳型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2)若已知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深色为显性,当每天光照时间大于18h时,浅色囊鼠会发生性反转现象,而雄性没有这种现象。让F1中深色雌雄囊鼠杂交,在每天20h光照条件下,后代雌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体细胞缺失一对同源染色体(常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时,可称为单体(能存活并可育,染色体数为2n-1)。人工构建该种动物的单体系(定位耳形基因)应有_______________种单体。若耳型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上,让小耳Ⅱ号染色体单体与大耳Ⅱ号染色体单体杂交,F1大耳∶小耳=2∶1,出现这种分离比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若让F1自由交配,F2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
    (4)囊鼠的体毛由基因D\d控制,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则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是 ②. 控制长尾、短尾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大耳小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的分离与组合互不影响
    (2)3:5(3) ①. 5 ②. 不含II号染色体个体不能存活 ③. 大耳:小耳=5:3(4)0.5
    【解析】
    【分析】由实验结果分析得知,控制长尾、短尾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大耳小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长尾对短尾为显性,大耳对小耳为显性。控制体色的基因位置和显隐性不能通过实验结果判断。
    【小问1详解】
    根据实验结果,F1雌性中只有长尾,其性状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判断其为伴X染色体遗传,F1中大耳小耳与性别无关,判断其为常染色体遗传,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2详解】
    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深色为显性,假设控制体色的基因为D、d,由于子一代中深色:浅色=1:1,则亲代深色雌鼠基因型为Dd、浅色雄鼠基因型为dd,那么F1的基因型及表现型为Dd深色、dd浅色,让F1中的深色雌雄囊鼠(Dd)相互杂交,则后代中3/4深色,1/4(dd)浅色。在每天20小时光照条件下,浅色(dd)雌鼠会发生性反转现象,而雄性没有这种现象。所以后代中1/4(dd)浅色囊鼠全部表现为雄鼠,因此后代中雌雄比例为(3/4×1/2):(3/4×1/2+1/4)=3:5。
    【小问3详解】
    由2n=12可知,该囊鼠有6对同源染色体,其中常染色体为1~V(5对),因此人工构建该种动物的单体系(定位耳形基因)应有5种单体。依题意,耳形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控制耳形基因为A(大耳)、a(小耳),小耳II号染色体单体用a0表示,大耳II号染色体单体用A0表示,他们产生配子分别为A、0,和a、0,二者杂交,结果应为Aa(大耳)、a0(小耳)、A0(大耳)、00既不含A也不含a四种类型,根据F1大耳:小耳=2:1,故出现这种分离比最可能是因是00的情况不能存活,即不含II号染色体个体不能存活。F1产生的配子种类以及比例为A:a:0=1:1:1,让F1自由交配,F2中大耳的基因型为 AA、Aa和A0,小耳的基因型为aa和a0,因此大耳:小耳=(1/3×1/3+2×1/3×1/3+2×1/3×1/3):(1/3×1/3+2×1/3×1/3)=5:3。
    【小问4详解】
    图中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的基因频率=1/2×Dd的基因型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因此,Dd的基因型频率=2×(d的基因频率-dd的基因型频率),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为[0.3-(1-0.95)]×2=0.5。
    24. 图甲中的a~e分别表示细胞中发生变异的模式图;图乙为无子罗汉果(2n=28)的育种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图甲中的细胞都来自同一个二倍体个体,则图中的变异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只能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是__________(填字母),写出图甲中所示变异的共同结果:__________(答出两点)。
    (2)结合图乙分析,产生具有图甲中c类细胞的子代的方法是__________。
    (3)三倍体罗汉果植株不能产生生殖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采用某种生物技术可以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三倍体罗汉果植株,该技术的名称及其原理是__________.
    【答案】(1) ①. abcd ②. e ③. 都没改变基因的结构、都没产生新的基因、遗传物质都发生了变化、都产生了可以遗传的变异
    (2)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幼苗获得四倍体植株,再将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杂交即可获得具有c类细胞的三倍体子代
    (3) ①. 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 ②. 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解析】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
    1、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例如,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
    2、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例如,果蝇的棒眼现象就是X染色体上的部分重复引起的。
    3、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
    4、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
    【小问1详解】
    图甲中a~e的变异类型分别是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重组,其中只有染色体变异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即图甲中abed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到,只能发生于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异是基因重组e。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都没改变基因的结构、没产生新的基因、遗传物质都发生了变化、都产生了可以遗传的变异。
    【小问2详解】
    图甲中的c具有三个染色体组,结合图乙分析产生三倍体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幼苗获得四倍体植株,再将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杂交即可获得具有c类细胞的三倍体子代。
    【小问3详解】
    由于三倍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所以三倍体罗汉果植株不能产生生殖细胞。由于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所以可以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原理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三倍体罗汉果植株。
    25. DNA标记是DNA(或基因)中一些稳定的特征性碱基序列。选择相应的DNA标记进行PCR扩增,通过产物的电泳图谱可进行遗传病的基因定位。下图1为1号家庭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相关基因(包含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定位电泳图,图2为2号家庭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家族遗传系谱图,已知甲乙两病中只有一种为显性遗传病。甲种遗传病的相关基因为A、a,乙种遗传病的相关基因为B、b,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的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乙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
    (2)1号家庭和2号家庭中,儿子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
    (3)若要判断1号家庭中父亲是否患有甲种遗传病,可选择____,对其甲种遗传病有关的DNA标记PCR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并将其电泳图与1号家庭父亲的电泳图进行比较。
    (4)PCR技术除用于上述基因定位外,在基因工程中还可以用于____
    【答案】(1) ①.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②. 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
    (2) ①. AaXBY或AaXbY ②. aaXbY(3)2号家庭中儿子(4)扩增目的基因
    【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 D 佝偻病)。
    【小问1详解】
    分析图1:父亲关于甲病的电泳条带只有150bp一种类型,说明其为纯合子,母亲关于甲病的电泳条带只有300bp一种条带,说明其是与父亲基因型不同的纯合子,儿子关于甲病的电泳条带包含150bp和300bp两种类型,说明其基因来自父亲和母亲,则甲病为常染色体遗传;又根据2号家庭中双亲都不含甲病,儿子患甲病,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已知甲乙两病中只有一种为显性遗传病,故乙病为显性遗传病,父亲关于乙病的电泳条带只有250bp一种类型,母亲关于乙病的电泳条带有250bp和100bp两种类型,儿子只含有100bp的一种类型,因此为伴 X 显性遗传病。
    【小问2详解】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儿子含有两条关于甲病的电泳条带,为杂合子,乙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100bp可表示 B 或b基因,因此1号家庭儿子的基因型为AaXBY 或AaXbY;2号家庭的儿子患甲病,基因型为 aa ,不患乙病,由于乙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因此2号家庭的儿子基因型为 aaXbY 。
    【小问3详解】
    根据2号家庭可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即2号家庭的儿子只含甲病的隐性致病基因,若要判断1号家庭中父亲是否患有甲种遗传病,可选择2号家庭中儿子,对其甲种遗传病有关的 DNA 标记 PCR 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将其电图与1号家庭父亲的电泳图进行比较:若两者相同,则说明1号家庭父亲患有甲种遗传病,若两者不同,则说明1号家庭父亲不患有甲种遗传病。
    【小问4详解】
    组别
    1
    2
    3
    4
    5
    6
    温度/℃
    10
    25
    40
    55
    70
    85
    麦芽糖相对含量
    0.170
    0.849
    1.122
    1.271
    1.383
    0.450
    内容
    (1)基因库
    一个种群中____基因
    (2)生物进化实质
    种群的____改变
    (3)协同进化
    ____之间、____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
    (4)进化的原材料
    ____和____
    (5)生殖隔离
    ____不同物种之间一般不能相互交配或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____的现象
    (6)适应
    适应是____的结果
    F1
    深色∶浅色
    长尾∶短尾
    大耳∶小耳
    1/2雌性
    1∶1
    2∶0
    3∶1
    1/2雄性
    1∶1
    1∶1
    3∶1

    相关试卷

    吉林省长春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2023_2024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回答非选择题时,请使用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长春市2022_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2022_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吉林省长春市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2023_2024学年高一生物上学期10月联考试题无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