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
    • 原卷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 Word版无答案.docx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第1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第2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第3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  Word版无答案第1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  Word版无答案第2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  Word版无答案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学生保存,以备评讲)。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支原体的基因组为环状双链DNA,通过黏附和释放毒性物质引起支原体肺炎。大环内酯类药物可以更有效的防治支原体肺炎,而头孢菌素类药物对细菌性肺炎效果显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支原体基因组含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 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分离纯化得到的支原体
    C. 大环内酯类药物可能作用于原核生物核糖体,阻碍蛋白质合成
    D. 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能影响支原体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起到杀菌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含有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是DNA。真核生物: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质;有复杂的细胞器(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等),遗传物质是DNA。
    【详解】A、因为支原体的基因组为环状双链 DNA,所以不含游离的磷酸基团,A错误;
    B、支原体是原核生物,可以在合适的培养基中培养,从而实现分离纯化,B错误;
    C、大环内酯类药物更有效的防治支原体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作用于核糖体阻碍蛋白质合成,C正确;
    D、头孢菌素类对细菌性肺炎效果显著,细菌有细胞壁,头孢菌素类可能影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起到杀菌作用,但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因此头孢菌素类药物不可能影响支原体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起到杀菌作用,D错误。
    故选C。
    2. 运动饮料是根据运动时生理消耗的特点而配制的,可以有针对性地补充运动时丢失的物质,缓解运动后疲劳症状。下表是某种运动饮料的部分化学成分表,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运动饮料中含有的钾离子,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的主要成分
    B. 由于该运动饮料中不含有脂肪,所以大量饮用也不存在肥胖风险
    C. 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该运动饮料中是否含有葡萄糖
    D. 如果运动员的血液中的Ca2+含量太低,则容易出现抽搐等症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运动饮料中含有蔗糖,经吸收后可氧化分解功能;运动饮料中含有水、无机盐等成分,可补充机体运动消耗的部分。
    【详解】A、该运动饮料中含有的钾离子,是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稳定的主要成分,A错误;
    B、糖类供应充足时,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故该运动饮料中不含有脂肪,含有糖类,但是大量饮用也存在肥胖风险,B错误;
    C、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该运动饮料中是否含有还原性糖,但是不能检测是否含有葡萄糖,C错误;
    D、如果运动员的血液中的Ca2+含量太低,则容易出现抽搐等症状,如果运动员的血液中的Ca2+含量太高,则容易出现肌无力等症状,D正确。
    故选D。
    3. 研究发现,COP膜泡运输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间的物质转运机制之一。内质网驻留蛋白是指经核糖体合成、内质网折叠和组装后,留在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内质网驻留蛋白的羧基端有一段信号肽(KDEL序列),如果该蛋白被意外地包装进入COPⅡ转运膜泡,就会从内质网逃逸到高尔基体,此时高尔基体顺面膜囊区的KDEL受体就会识别并与之结合,通过COPI转运膜泡将该蛋白送回内质网,KDEL序列和受体的亲和力受pH高低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COP膜泡运输过程伴随着膜成分的更新
    B. 低pH能促进KDEL序列与其受体的结合
    C. 如果内质网驻留蛋白上缺乏信号肽,该蛋白质不可能被分泌到细胞外
    D. 内质网驻留蛋白质的加工不需要高尔基体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分泌蛋白的加工过程中,内质网产生囊泡,包裹着蛋白质,运输给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然后,高尔基体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运输给细胞膜。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细胞膜内陷形成囊泡。
    【详解】A、据图,内质网产生COPⅡ转运膜泡,COPⅡ转运膜泡和高尔基体膜融合,高尔基体通过COPI转运膜泡将该蛋白送回内质网,和内质网膜融合,COP膜泡运输过程伴随着膜成分的更新,A正确;
    B、据图,KDEL序列和受体的亲和力受pH高低的影响,图中高尔基体处是低pH,低pH能促进KDEL序列与其受体的结合,B正确;
    C、如果内质网驻留蛋白上缺乏信号肽,高尔基体顺面膜囊区的KDEL受体就不能识别并与之结合,高尔基体可能产生囊泡将该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C错误;
    D、正常情况下,内质网驻留蛋白质不会运输到高尔基体,其加工不需要高尔基体参与,D正确。
    故选C。
    4. 血糖含量长期过高会使人体多种组织器官发生病变。肾脏对血糖的调控具有重要作用。下图表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及其部分物质的跨膜运输示意图。原尿流经肾小管时,一部分物质会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进入毛细血管,再回流进入血液中;未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的物质则随尿液排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注:SGLT和GLUT为载体蛋白
    A. 葡萄糖被细胞吸收后,在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和水
    B. 原尿中的葡萄糖重吸收回毛细血管至少需要穿过4层磷脂分子层
    C. 降低肾小管腔中Na+浓度,会抑制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
    D. 加入呼吸抑制剂不会影响膜上Na+/K+转运蛋白运输Na+和K+的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主动运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详解】A、葡萄糖被细胞吸收后,在细胞质基质中参与呼吸作用,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为丙酮酸后进入线粒体中彻底氧化分解为CO2和水,A错误;
    B、原尿中的葡萄糖重吸收回毛细血管至少需要穿过肾小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壁细胞,至少4层膜,即4层细胞膜,8层磷脂分子层,B错误;
    C、 分析题图可知,葡萄糖由SGLT载体蛋白进入细胞是逆浓度梯度的运输,同时将肾小管腔中Na+运进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如果降低肾小管腔中Na+浓度,会抑制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C正确;
    D、据图可知,Na+/K+转运蛋白运输Na+和K+,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该过程需要载体协助,同时需要耗能,加入呼吸抑制剂会影响膜上Na+/K+转运蛋白运输Na+和K+的速率,D错误。
    故选C。
    5. 腺苷是一种重要促眠物质。为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地记录正常睡眠—觉醒周期中基底前脑(BF)胞外腺苷水平的变化,研究者设计了一种腺苷传感器,并使之表达在BF的细胞膜上。如图表示BF细胞腺苷的合成及转运过程,图中右侧所示为腺苷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苷转运体可通过调节BF细胞内外腺苷浓度调控睡眠—觉醒周期
    B. 胞外腺苷增多时,可检测到绿色荧光增强
    C. 腺苷与相应受体结合可以改变其空间结构,从而使绿色荧光蛋白发出荧光
    D. 图中AMP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题图左边表示腺苷合成及转运示意图,囊泡中的ATP 通过胞吐出来被利用,转化为腺苷,而腺苷又通过核苷转运体进入囊泡转化为ATP。题图右边表示腺苷传感器,当腺苷与受体结合,导致受体一侧的绿色荧光蛋白构象改变并发出荧光。
    【详解】A、腺苷是促眠物质, 核苷转运体可双向转运腺苷,通过调节BF细胞内外腺苷浓度调控睡眠-觉醒周期,A正确;
    B、据图可知,腺苷传感器的腺苷端在胞外, 可检测胞外腺苷含量变化,当胞外腺苷增多时,绿色荧光增强,B正确;
    C、据图可知,腺苷与相应受体结合改变其空间结构,从而使绿色荧光蛋白发出荧光,C正确;
    D、图中AMP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D错误。
    故选D。
    6. 在剧烈运动的过程中,当肌肉细胞有氧呼吸产生NADH的速度超过其再形成NAD+的速度时,丙酮酸转变为乳酸使NAD+再生,以保证葡萄糖到丙酮酸能够继续产生ATP,乳酸由血液进入肝细胞内转变为葡萄糖,该过程称为可立氏循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氧呼吸过程中,NADH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线粒体中被消耗
    B. 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的过程中,产生NAD+和少量ATP
    C. 肌细胞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后使血浆pH呈酸性
    D. 机体进行可立氏循环时,肌细胞消耗的氧气与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NAD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NAD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NAD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详解】A、有氧呼吸第一和第二阶段都可产生NADH,因此NADH 的产生部位有细胞质基质 和线粒体基质,A错误;
    B、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少量的ATP,丙酮酸还原为乳酸的过程中不再生成ATP,B错误;
    C、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可维持pH 为7.35~7.45,乳酸进入血浆后不会使血浆呈酸性,C错误;
    D、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而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与产生的二氧化碳相等,因此肌细胞消耗氧气与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相等,D正确。
    故选D。
    7. R酶是光合作用过程中催化CO2固定的酶,但其也能催化O2与C5结合,形成C3和C2,导致光合效率下降。CO2与O2竞争性结合R酶的同一活性位点,因此提高CO2浓度可以提高光合效率。蓝细菌具有CO2浓缩机制,如下图所示。为提高烟草的光合速率,可向烟草内转入蓝细菌相关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注:羧化体具有蛋白质外壳,可限制气体扩散。
    A. 据图分析,CO2通过细胞膜和光合片层膜的方式分别为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B. 据图分析,运进细胞内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C. 若转运蛋白在转基因烟草中发挥作用,则其光补偿点高于正常烟草
    D. 为获得光合速率显著提高的转基因烟草,蓝细菌R酶的编码基因是最佳目的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植物在光下会进行一种区别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生理作用,即光呼吸作用,该作用在光下吸收O2形成C3和C2,该现象与植物的Rubisc酶有关,它催化五碳化合物反应取决于CO2和O2的浓度,当CO2的浓度较高时,会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当O2的浓度较高时,会进行光呼吸。
    【详解】A、据图分析,二氧化碳通过细胞膜时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为自由扩散,而通过光合片层膜时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还消耗了能量,为主动运输,A正确;
    B、蓝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据图分析可知,HCO3−运进细胞内需要的能量来自于光合片层内,B错误;
    C、若 HCO3-转运蛋白在转基因烟草中发挥作用,理论上可以增大羧化体中CO2的浓度,使转基因植株暗反应水平提高,提高光合速率,所以只需要更少的光就能达到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光补偿点低于正常烟草,C错误;
    D、蓝细菌的CO2浓缩机制是指蓝细菌将周围环境中的稀释CO2通过其中 HCO3-转运蛋白转化为高浓度的CO2,从而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和速率,因此为获得光合速率显著提高的转基因烟草,蓝细菌 HCO3-转运蛋白的编码基因是最佳目的基因,D错误。
    故选A。
    8. 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G1、S、G2期)和细胞分裂期(M期),其中S期进行DNA的复制,研究发现在细胞周期中存在着周期蛋白(cyclin)和周期蛋白依赖性的蛋白激酶(CDK)两类重要的调节蛋白。如图所示为雌激素促进乳腺癌的机理,雌激素进入细胞后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激素-受体复合物促进cyclinD与CDK4/6结合,促使CDK4/6活化,活化的CDK4/6促进细胞由G1期进入S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雌激素主要是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
    B. 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的复制和中心粒的倍增可发生在同一时期
    C. 控制cyclin和CDK合成的基因都是具有细胞周期的细胞中特有的基因
    D. 如果能够阻断雌激素与受体的结合,能使癌细胞的细胞增殖停滞在S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雌激素在特定条件下能上调周期蛋白D(cyclinD)的表达,cyclinD与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4/6)结合形成复合物,促进G1期进入S期,促进乳腺癌的恶性发展。
    【详解】A、雌激素属于脂质,主要是在光面内质网上合成的,而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A错误;
    B、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的复制和中心粒的倍增可发生在同一时期,都发生在分裂的间期,B正确;
    C、控制cyclin和CDK合成的基因在所有的细胞中都含有,不是具有细胞周期的细胞中特有的基因,只是这些基因在具有细胞周期的细胞中才会表达,C错误;
    D、雌激素进入细胞后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激素-受体复合物促进cyclinD与CDK4/6结合,促使CDK4/6活化,活化的CDK4/6促进细胞由G1期进入S期,因此如果能够阻断雌激素与受体的结合,不能促进细胞由G1期进入S期,能使癌细胞的细胞增殖停滞在G1期,D错误。
    故选B。
    9. 航天员进入太空后,由于脱离了地心引力,血液上浮,头部血量增加。机体误认为身体中水量过多,从而引起身体排尿增加,造成脱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 头部血量增加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导致局部出现组织水肿
    C. 脱水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内液渗透压也会随之升高
    D. 肾小管细胞能够选择性地表达抗利尿激素基因来维持稳态
    【答案】C
    【解析】
    【分析】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相关细胞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
    【详解】A、稳态是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错误;
    B、头部血量增加时,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局部出现组织水肿,B错误;
    C、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环境,当机体脱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细胞内液就会失水,细胞内液渗透压也会升高,C正确;
    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相关细胞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故下丘脑相关细胞能够选择性地表达抗利尿激素基因来维持内环境稳态,D错误。
    故选C。
    10. 人体中的血红蛋白(Hb)主要有R型和T型,其中R型与氧结合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血液pH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都可使Hb由T型转化为R型。已知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如图表示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液流经组织后,CO2含量下降,有利于氧合血红蛋白结合O2
    B. 血红蛋白的构型由R型变为T型时,实线b向虚线c方向偏移
    C. 机体运动后或炎症等能使组织温度增高,实线b向虚线a方向偏移
    D. 援藏工作者进入高原地区后,体内血红蛋白可能由R型向T型转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氧亲和力呈正相关,人体中的血红蛋白(Hb)构型主要有R型和T型,其中R型与氧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因此a为R型,c为T型,b为对照。
    【详解】A、血液流经组织后,CO2含量上升,氧分压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下降,有利于氧合血红蛋白释放O2,A错误;
    B、R型与氧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血红蛋白的构型由R型变为T型时,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下降,实线b向虚线c方向偏移,B正确;
    C、机体运动后或炎症等能使组织温度增高,氧供应不足,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下降,实线b向虚线c方向偏移,C错误;
    D、R型与氧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则援藏工作者进入高原地区后,氧分压下降,则体内血红蛋白可能由T型向R型转化,D错误。
    故选B。
    11. 下列有关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共( )
    ①孟德尔通过假说—演绎法发现了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
    ②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③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作相对性状。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作等位基因
    ④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⑤隐性性状是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而显性性状是杂合子表现出来的性状
    ⑥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
    ⑦孟德尔的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2的3∶1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⑧亲代将性状遗传给子代是遗传定律的精髓
    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测交能用于推测F1基因型及其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A. 3项B. 4项C. 5项D. 6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性状分离是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隐性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隐性性状,显性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显性性状。
    【详解】①孟德尔通过假说一演绎法发现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其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①错误;
    ②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并没有证明,②错误;
    ③同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作相对性状;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作等位基因,③正确;
    ④纯合子杂交产生的子一代所表现的性状不一定是显性性状,如aa×aa,④错误;
    ⑤隐性性状是指在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不是生物体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当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时,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称为显性性状,⑤错误;
    ⑥人们将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⑥错误;
    ⑦孟德尔的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2产生3∶1的性状分离比原因是: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F1形成的两种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⑦正确;
    ⑧遗传定律的精髓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从亲代传递给子代,⑧错误;
    ⑨测交是指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与隐性个体交配的方式,由于隐性个体只能产生一种配子,因此根据测交后代的性状表现及比例能推测F1基因型及其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⑨正确。
    综上所述,③⑦⑨正确,即正确的有3项,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2. 一个人工培养的果蝇种群,达到遗传平衡时,粉眼基因(X染色体上的b)的基因频率是50%。B决定红眼性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粉眼雄性果蝇的概率为50%
    B. 该培养环境中粉眼与红眼果蝇的存活率相同
    C. 两种眼色的果蝇是一样多的
    D. 该种群B基因频率可能因自然选择而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哈迪-温伯格定律的主要内容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即保持着基因平衡;遗传平衡定律的条件是:①种群足够大;②种群中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③没有突变发生;④没有新基因加入;⑤没有自然选择。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可知,该种群保持遗传平衡,因此上下两代果蝇间的红眼基因频率相等,但雌雄果蝇的比例未知,因此无法确定粉眼雄性果蝇的概率,A错误;
    B、遗传平衡的条件之一是不同性状果蝇间的生存相同,B正确;
    C、由题干知,粉眼基因(X染色体上的b)的基因频率是50%,即红眼基因频率与粉眼基因频率一致,而红眼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当基因型杂合时,果蝇表现为红眼,因此红眼果蝇的数量一定比粉眼果蝇数量多,C错误;
    D、该种群B基因频率不会因自然选择而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B。
    13.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噬菌体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组实验说明噬菌体进入大肠杆菌的物质只有DNA
    B. 完成该组实验需先后用到带32P标记和不带32P标记的大肠杆菌
    C. 若在上清液中检测到少量放射性,则可能是②过程搅拌不均匀
    D. 新噬菌体中只有部分含32P,说明只有部分噬菌体获得亲代的遗传信息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沉淀物是大肠杆菌,放射性主要在沉淀物中,且子代噬菌体中检测到32P,说明进入大肠杆菌的是DNA,但没有对照实验,不能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不进入大肠杆菌,A错误;
    B、标记噬菌体:在分别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或放射性同位素32P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得到DNA含有32P标记或蛋白质含有35S标记的噬菌体。题干中噬菌体感染的大肠杆菌是不带32P标记的大肠杆菌,B正确;
    C、若在上清液中检测到少量放射性,则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细菌裂解,释放出带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C错误;
    D、新噬菌体中只有部分含32P,是由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只有保留亲代噬菌体DNA链的子代噬菌体含有32P,D错误。
    故选B。
    14. 植株甲是二倍体水稻,利用植株甲获得了植株乙,而后利用植株甲和乙又获得植株丙和丁。培养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般用秋水仙素处理植株甲的雌蕊柱头可获得植株乙
    B. 植株丙与植株丁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的数目相同
    C. 植株丁的花药离体培养可得到植株丙
    D. 获得植株丙和植株丁的过程都属于有性生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图知:植株丙是植株甲和植株乙杂交形成的三倍体植株,属于有性生殖,丙植株的体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植株丁是植物甲和植株乙的体细胞融合形成的六倍体植株,属于无性生殖,丁植株的体细胞中含有六个染色体组。
    【详解】A、用秋水仙素处理植株甲的幼苗而不是雌蕊柱头可获得植株乙,A错误;
    B、植株丙是植株甲和植株乙杂交形成的三倍体植株,体细胞含有三个染色体组,而植株丁是植物甲和植株乙的体细胞融合形成的六倍体植株,其体细胞中含有六个染色体组,B错误;
    C、植株丁的花药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包括一个植株甲的染色体组和两个植株乙的染色体组,植株丙含三个染色体组,一个植株甲的染色体组和两个植株乙的染色体组,所以植株丁的花药离体培养可得到植株丙,C正确;
    D、植株甲与植株乙都经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结合成受精卵后发育成植株丙,为有性生殖,而植株丁的形成是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结果,为无性繁殖,D错误。
    故选C。
    【点睛】读懂图,并掌握杂交是有性生殖、植物体细胞杂交是无性生殖,是解此题的关键。
    15.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具有丰富的多态性。跟踪STR的亲本来源可用于亲缘关系鉴定。分析下图家系中常染色体上的STR(D18S51)和X染色体上的STR(DXS10134,Y染色体上没有)的传递,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Ⅲ-1与Ⅱ-1得到I代同一个体的同一个D18S51的概率为1/2
    B. Ⅲ-1与II-1得到I代同一个体的同一个DXS10134的概率为3/4
    C. Ⅲ-1与Ⅱ-4得到I代同一个体的同一个D18S51的概率为1/4
    D. Ⅲ-1与Ⅱ-4得到I代同一个体同一个DXS10134的概率为0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题意可知,STR(D18S51)位于常染色体上,STR(DXS10134)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详解】A、STR(D18S51)位于常染色体上,II-1从其母方II-2 得到 D18S51的概率为1/2,I-2的该D18S51来自其亲本I代某个体的概率也为1/2;同理,II-1得到I代某个体的D18S51 的概率为1/2。综合考虑,Ⅲ-1与Ⅱ-1得到Ⅰ代同一个体的同一个D18S51的概率为4×1/2×1/2×1/2=1/2,A正确;
    B、TR(DXS10134)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Ⅱ-1和Ⅱ-2一定含有父方的一条X染色体和母方的一条X染色体,Ⅲ-1得到Ⅱ-2的一条X染色体,这条X染色体来自Ⅰ代父方的概率为1/2,来自Ⅰ代母方中的一条的概率为1/4,由此可知,Ⅲ-1与Ⅱ-1得到Ⅰ代同一个体的同一个DXS10134的概率为1/2+1/4=3/4,B正确;
    C、STR(D18S51)位于常染色体上,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同A的分析,因此Ⅲ-1与Ⅱ-4得到Ⅰ-4个体的同一个D18S51的概率为4×1/2×1/2×1/2=1/2,C错误;
    D、STR(DXS10134)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Ⅲ-1的X染色体来自Ⅱ-2,Ⅱ-4的 染色体来自Ⅰ-3,Ⅲ-1与Ⅱ-4得到Ⅰ-3个体的同一个DXS10134的概率为0,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5分。
    16. 乳酸菌能产生亚硝酸还原酶将亚硝酸盐分解,某兴趣小组从泡菜滤液中筛选出亚硝酸盐还原酶活力较高的乳酸菌,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乳酸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有碳源、氮源、______、______四类,分离、纯化乳酸菌所用的选择培养基以亚硝酸盐为唯一氮源。选择培养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筛选出的乳酸菌,用于泡菜制作过程,进行食盐用量与亚硝酸盐含量的探索实验,结果如图。
    ①泡菜制作过程中,pH呈下降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②据图可知,腌菜时食盐的浓度越低,亚硝酸盐含量的峰值出现的越早,且峰值较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图中所示方法为稀释培养法,理想情况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落。若用该方法培养设置了3个培养皿,菌落数分别为35个、33个、34个,则可以推测生牛奶中每毫升含细菌数为______个。运用这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往往较实际值______(填“偏大”或“偏小”),原因是______。
    ②若要取以上稀释液0.1mL滴在培养基上进行涂布,应选择的涂布工具是下图中的______。
    【答案】(1) ①. 水 ②. 无机盐 ③. 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2) ①. 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了乳酸 ②. 食盐用量过低,造成杂菌大量繁殖,乳酸菌数量减少
    (3) ①. 3.4×106 ②. 偏小 ③. 当2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④. B
    【解析】
    【分析】泡菜制作原理是乳酸菌发酵;由于在泡菜制作过程中,微生物会将原料中的硝酸盐还原形成亚硝酸盐,因此在发酵初期亚硝酸盐含量会逐渐升高,发酵后期亚硝酸盐又会被某些微生物氧化成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又会逐渐下降,因此在泡菜制作过程中要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确定合适的取食时间。
    【小问1详解】
    微生物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要求,乳酸菌等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有氮源、碳源、水和无机盐四类。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作选择培养基。
    【小问2详解】
    ①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的无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了乳酸(即发酵的第二阶段),导致pH呈下降趋势。
    ②食盐用量过低,会造成细菌大量繁殖,因此图中腌菜时食盐的浓度越低,亚硝酸盐含量的峰值出现的越早,且峰值较高。
    【小问3详解】
    ①据题意可知,菌落的平均数是(35+33+34)÷3=34个,由于图中稀释了104倍,生牛奶中每毫升含细菌数=菌落平均数/涂布量×稀释倍数=34个/0.1mL×104=3.4×106个/mL。由于经此方法接种培养时当两个或多个菌落重叠在一起时按一个菌落计算,所以运用这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往往较实际值偏小,原因是个别菌落可能是由2个或多个细菌形成。
    ②将液体菌种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常用的方法主要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所用的接种工具是涂布器,即图2中的B。
    17. 材料一: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小麦的光反应过程包括多个反应,其中最重要的是发生在两种叶绿素蛋白质复合体(称为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中的电子被光激发的反应,如图所示。
    材料二:某研究者测得小麦植株在CK条件(适宜温度和适宜光照)和HH条件(高温高光)下,培养5天后的相关指标数据如下表。
    注:①两组实验,除温度和光照有差异外,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
    ②Rubisc是催化CO2固定的酶。
    (1)据图1可知,光系统Ⅱ中,光使叶绿素中的一个电子由低能状态激发到高能状态,这个高能电子随后丢失能量而进入光系统I,光系统Ⅱ中丢失的电子由______中的电子补充;光系统Ⅰ中也有高能电子,其作用是形成______。英国植物学家希尔设计实验证明了水光解产生氧气,该实验将离体的叶绿体置于______条件下(答出2点即可)。
    (2)由表中数据可以推知,HH条件下小麦净光合速率的下降的原因______。此条件下的短时间内光反应产物NADPH和ATP在叶绿体中的含量______(选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3)过剩的光能会导致电子传递受阻,从而使电子与O2结合形成ROS(活性氧),ROS积累使叶绿素降解增加,且积累到一定量使细胞衰老。强光下,ROS积累导致细胞衰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1蛋白是光系统Ⅱ复合物的组成部分,对维持光系统Ⅱ的结构和功能起重要作用。已知药物SM可抑制D1蛋白的合成,某研究人员以小麦植株为实验材料验证D1蛋白可以缓解HH条件对光合作用的抑制。请补充实验思路并预测结果:
    实验思路:把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麦随机均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处在适宜温度、适宜光照(CK)条件,乙组处在高温高光强(HH)条件,丙组处在__________________,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连续5天每天定期测定各组植株的净光合速率。
    预测结果为:净光合速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H2O ②. NADPH ③. 有水、有光照、无二氧化碳、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答出两点)
    (2) ①. HH条件下由于Rubisc活性下降影响了CO2固定过程,进而引起光合效率降低 ②. 增加
    (3)ROS含有未配对电子属于自由基,表现出高度的反应活性,会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叶绿素等各种分子,从而导致细胞衰老
    (4) ①. 高温高光强(HH)条件,并且加入适量的药物SM ②. 甲组、乙组、丙组
    【解析】
    【分析】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此过程必须有光、色素、光合作用的酶。具体反应步骤:①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电子和H+,电子、H+和NADP+能合成NADPH;②ATP生成,ADP与Pi接受光能变成ATP,此过程将光能变为ATP活跃的化学能。
    【小问1详解】
    据题图1可知,光系统Ⅱ中,光使叶绿素中的一个电子由低能状态激发到高能状态,这个高能电子随后丢失能量而进入光系统I,这时一部分丢失的能量便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光系统Ⅱ中丢失的电子由H2O光解产生的电子作为补充;
    光系统I吸收光能后,也产生高能电子,可与H+、 NADP+在类囊体膜上结合形成NADPH。‌
    1937年,英国植物学家希尔发现,在离体叶绿体的悬浮液中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在光照下可以释放出氧气,该实验被后人称为希尔反应,据此可知,该实验将离体的叶绿体置于有水、有光照、无二氧化碳、加入铁盐或其他氧化剂等条件下。
    【小问2详解】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HH组的胞间CO2的浓度高于CK组,而Rubisc活性低于CK组,所以HH条件下番茄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并不是由于气孔关闭导致光合作用缺乏原料CO2造成的,而是由于Rubisc活性下降影响了二氧化碳的固定的速率,进而引起光能的转化效率降低。
    由于HH组的Rubisc活性降低,二氧化碳固定形成C3的速率降低,C3还原消耗的NADPH和ATP减少,所以此条件下的光反应产物NADPH和ATP在叶绿体中的含量将增加。
    【小问3详解】
    强光下,过剩的光能会导致电子传递受阻,从而使电子与O2结合形成ROS,ROS含有未配对电子,属于自由基,表现出高度的反应活性,会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叶绿素等各种分子,从而导致细胞衰老。
    【小问4详解】
    本实验以小麦植株为实验材料验证D1蛋白可以缓解HH条件(高温高光)对光合作用的抑制,药物SM可抑制D1蛋白的合成,因此实验的自变量是番茄是否用SM处理、培养条件是否为高温高光,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
    实验思路为:把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麦随机均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处在CK条件(适宜温度和适宜光照),乙组处在HH条件(高温高光),丙组处在HH条件(高温高光),并且加入适量的药物SM,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连续5天每天定期测定各组植株的净光合速率。
    实验结果:甲、乙组都是未用SM处理、D1蛋白的合成正常的番茄,不同的是甲在常温、适宜光照下培养,乙组是在高温高光下培养,净光合速率下降,说明高温高光对光合作用有抑制效应。由于D1蛋白可以缓解HH条件对光合作用的抑制,(本实验是验证性实验),丙组用适量的SM(SM可抑制D1蛋白的合成)处理小麦植株,抑制了D1蛋白的合成,在高温高光(HH)下培养,与乙组相比,净光合速率下降更明显,所以预期实验结果:净光合速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甲组>乙组>丙组。
    18. 下图是某基因型为AaBb的二倍体雌性哺乳动物细胞连续分裂过程中的图像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示意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甲细胞处于图丁中的______段,图丙所示的细胞名称是______。
    (2)若图乙所示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基因型为AAB的卵细胞,其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①若一个未被标记的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有丝分裂中期,请在下图方框中画出此时细胞中其中一条染色体的放射性分布情况______(注:用“”表示不含3H的核酸链;“”表示含3H的核酸链)。
    ②已知该动物还存在另外两对等位基因Y、y和R、r,经基因检测该动物产生的配子类型共有YR、Yr、yR和yr四种,且数量比例接近4∶21∶21∶4。若所有类型配子均可正常发育,则由此可推断出这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最可能的分布情况,请将其画在下图的方框中______(注:四条竖线代表四条染色体)。
    (4)某卵原细胞正常染色体和倒位染色体由于同源区段的配对及交换,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倒位环,产生一条含双着丝粒桥的染色体,如图戊所示,“×”表示交换位点。无着丝粒片段会因水解而丢失,双着丝粒桥在两着丝粒之间随机发生断裂。不考虑其他变异的情况下,若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Dcbe(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则第二极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ab ②. (第一)极体
    (2)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基因所在的姐妹染色单体在着丝粒分裂后未分离,都进入到卵细胞中
    (3) ①. 或 ②. 或
    (4)ABCDE、adcbe和E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乙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联会,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图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小问1详解】
    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所以图甲、乙、丙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甲(有丝分裂后期)和乙(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而丁中ab段是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因此图甲细胞处于图丁中的ab段;由于是雌性高等动物,且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分裂后期,此时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图丙所示的细胞名称是第一极体。
    【小问2详解】
    若图乙所示细胞分裂完成后形成了基因型为AAB的卵细胞,其原因最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基因所在的姐妹染色单体在着丝粒分裂后未分离,都进入到卵细胞中。
    【小问3详解】
    ①若一个未被标记的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此时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都是一条模板链被标记,一条链是新合成的,未被标记,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有丝分裂中期,间期DNA进行复制,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此时一条染色单体上的DNA是一条模板链被标记,一条链是新合成的,另外一条染色单体上的DNA的两条链未被标记,方框中画出此时细胞中其中一条染色体的放射性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或。
    ②已知该动物还存在另外两对等位基因Y、y和R、r,经基因检测该动物产生的配子类型共有YR、Yr、yR和yr四种,且数量比例接近4∶21∶21∶4,说明两对基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有连锁现象,且个别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互换,则Y和r连锁,y和R连锁,即Y、y、R、r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Y和r在一条染色体上,y和R在另一条上,如图所示或。
    【小问4详解】
    图示染色体发生了倒位,即正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序列为ABCD●E,倒位后的染色体上基因序列为adcb●e,图示为该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状态,同时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因此,该同源染色体形成的染色单体上的基因序列依次为:ABCD●E、adcb●e、adD●E和e●bcCBA或ABCD●E、adcb●e、adCBA和e●bcD●E,若卵细胞的基因组成是Dcbe,说明与之来自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的第二极体可能是E,结合图示可知,另外一个第一极体产的两个第二极体是ABCDE、adcbe。
    19. 瓢虫鞘翅上的斑点图案多样而复杂。早期的杂交试验发现,鞘翅的斑点图案由某条染色体上同一位点(H基因位点)的多个等位基因(h、HC、HS、HSP等)控制的。HC、HS、HSP等基因各自在鞘翅相应部位控制黑色素的生成,分别使鞘翅上形成独特的斑点图案;基因型为hh的个体不生成黑色素,鞘翅表现为全红。通过杂交试验研究,并不能确定H基因位点的具体位置、序列等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衰老与凋亡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瓢虫也不例外,衰老细胞的特征有______减少,细胞萎缩;酶的活性降低,代谢速率减慢;______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等。
    (2)近期通过基因序列研究发现了P和G两个基因位点,推测其中之一就是H基因位点。为验证该推测,研究人员在翻译水平上分别阻止了P和G位点的基因表达,实验结果如表所示。结果表明,P位点就是控制黑色素生成的H基因位点,那么阻止P位点基因表达的实验结果对应表中组______。此外,还可以在______水平上阻止基因表达,以分析基因对表型的影响。
    (3)为进一步研究P位点基因的功能,进行了相关实验。两个大小相等的完整鞘翅P位点基因表达产生的mRNA总量,如图甲所示,说明P位点基因的表达可以促进鞘翅黑色素的生成,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底红点鞘翅面积相等的不同部位P位点基因表达产生的mRNA总量,如图乙所示,图中a、b、c部位mRNA总量的差异,说明P位点基因在鞘翅不同部位的表达水平决定______。
    【答案】(1) ①. 水分 ②. 细胞膜通透性
    (2) ①. 3、4 ②. 转录
    (3) ①. 黑底红点P位点基因表达产生的mRNA总量远远大于红底黑点 ②. 黑色斑点面积大小(黑色素多少)
    【解析】
    【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主要有: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衰老的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积累;衰老的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颜色加深;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等。
    【小问1详解】
    由衰老细胞的基本特征可知,衰老细胞的特征主要有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有些酶的活性降低,代谢速率减慢;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等。
    【小问2详解】
    为验证该推测,研究人员在翻译水平上分别阻止了P和G位点的基因表达,实验结果如表所示。结果表明,P位点就是控制黑色素生成的H基因位点,那么阻止P位点基因表达后实验结果应该是没有黑色素生成,对应3、4组。此外,还可以在转录水平上阻止基因表达,以分析基因对表型的影响。
    【小问3详解】
    两个大小相等的完整鞘翅P位点基因表达产生的mRNA总量,如图甲所示,说明P位点基因的表达可以促进鞘翅黑色素的生成,判断的理由是黑底红点P位点基因表达产生的mRNA总量远远大于红底黑点;黑底红点鞘翅面积相等的不同部位P位点基因表达产生的mRNA总量,如图乙所示,图中a、b、c部位mRNA总量的差异,说明P位点基因在鞘翅不同部位的表达决定黑色斑点面积大小。
    20. 色盲可分为红色盲、绿色盲和蓝色盲等。红色盲和绿色盲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分别由基因L、M突变所致;蓝色盲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由基因s突变所致。回答下列问题:
    (1)一绿色盲男性与一红色盲女性婚配,其男性后代的表型为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其表型正常后代与蓝色盲患者(Ss)婚配,其男性后代可能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不考虑突变和基因重组等因素)。
    (2)1个L与1个或多个M串联在一起,Z是L上游的一段基因间序列,它们在X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如图a。为阐明红绿色盲的遗传病因,研究人员将男性红绿色盲患者及对照个体的DNA酶切产物与相应探针杂交,酶切产物Z的结果如图b,酶切产物BL,CL、DL、BM、CM和DM的结果见下表,表中数字表示酶切产物的量。
    ①若对照个体在图a所示区域的序列组成为“Z+L+M+M”则患者甲最可能的组成为______(用Z、部分Z,L、部分L,M、部分M表示)。
    ②对患者丙、丁的酶切产物Z测序后,发现缺失Z1或Z2,则这两名患者患红绿色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全为红色盲 ②. 红色盲、红绿色盲 ③. 红蓝色盲∶绿蓝色盲∶红色盲∶绿色盲=1:1:1:1
    (2) ①. 部分Z+M+部分M(顺序可变) ②. Z发生突变(改变),导致L、M基因无法表达(影响/抑制L、M基因表达)
    【解析】
    【分析】伴性遗传是指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这种与性别相关联的性状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
    【小问1详解】
    根据题意分析,绿色盲男性的基因型为XLmY,红色盲女性的基因型为XlMXlM或XlMXlm,若该女性的基因型为XlMXlM,则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LmXlM∶XlMY=1∶1,表型及比例为正常女性∶红色盲男性=1∶1;若该女性的基因型为XlMXlm,则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XLmXlM∶XLmXlm∶XlMY∶XlmY=1∶1∶1∶1,表型及比例为正常女性∶绿色盲女性∶红色盲男性∶红绿色盲男性=1∶1∶1∶1。无论哪种情况,后代的正常个体只有女性,且基因型为XLmXlM,若同时考虑蓝色盲,其基因型为ssXLmXlM,而蓝色盲男性的基因型为SsXLMY,两者婚配,其男性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SsXLmY∶SsXlMY∶ssXLmY∶ssXlMY=1∶1∶1∶1,表型及比例为绿蓝色盲∶红蓝色盲∶绿色盲∶红色盲=1∶1∶1∶1。
    【小问2详解】
    ①根据对照组的实验结果可知,对照组的序列组成为Z+L+M+M,患者甲的Z序列的电泳结果和对照组不同,且电泳距离更远,因此片段较小,只具有部分Z片段;患者甲BL、CL和DL均缺失,因此不含L片段;对照组含有两个M片段,其BM、CM和DM的量分别为45.5、21.3和66.1,而患者甲BM、CM和DM的量分别为21.9、10.9和61.4,其BM、CM的量为对照组的一半,而DM的量和对照组相差不大,因此患者甲含有一个完整的M片段和第二个M片段的DM区,因此其序列组成表示为部分Z+M+部分M。②患者丙和患者丁的L和M片段的相关结果和对照组无差异,但缺失Z1或Z2,说明Z1和Z2的缺失会影响L和M基因的表达,从而使机体患病,因此其患病的原因是Z发生突变,导致L、M基因无法表达。成分
    蔗糖
    其他糖类
    柠檬酸
    柠檬香精
    氯化钠
    氯化钾
    磷酸二氢钠
    磷酸二氢钾
    碳酸氢钠
    质量浓度/(g·L-1)
    30
    10
    10
    0.8
    1.0
    0.1
    0.1
    0.1
    0.2
    组别
    温度/℃
    光照强度/(μml·m-2·s-1)
    净光合速率/(μml·m-2⋅s-1)
    气孔导度/(mml·m-2⋅s-1)
    胞间CO2浓度/ppm
    Rubisc活性/(U·mL-1)
    CK
    25
    500
    12.1
    114.2
    308
    189
    HH
    35
    1000
    1.8
    31.2
    448
    61
    组1
    组2
    组3
    组4
    未阻止表达
    阻止表达
    BL
    CL
    DL
    BM
    CM
    DM
    对照
    15.1
    18.1
    33.6
    45.5
    21.3
    66.1

    0
    0
    0
    21.9
    10.9
    61.4

    15.0
    18.5
    0
    0
    0
    33.1

    15.9
    18.0
    33.0
    45.0
    210
    64.0

    16.0
    18.5
    33.0
    45.0
    21.0
    65.0

    相关试卷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文件包含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卷pdf、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科研人员利用虎皮鹦鹉进行研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