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核心素养】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1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1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第1页
    【核心素养】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1地势与地形(教学设计)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地理中图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节 地势与地形一等奖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中图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一节 地势与地形一等奖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适用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评活动设计,板书设计,作业与拓展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内容分析】
    中国地势与地形的学习,是地理学科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帮助学生建立对国土自然环境的全面认知,还深刻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通过学习中国地势的西高东低、阶梯状分布特点,学生能够理解这种地形地势如何影响气候、水文、生态等多个方面,从而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同时,中国地形的多样性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地形区域的特点、资源分布、人类活动及其相互关系,培养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此外,通过实践活动,如地形图的绘制、实地考察等,学生还能提升地理实践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学情分析】
    学生在接触中国地势与地形这一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经纬度、地球形状等。然而,对于复杂多变的地势和地形特征,他们可能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系统的认知。此外,学生的学科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空间想象、综合分析等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教学目标】
    1. 人地协调观:学生能够理解中国地势与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 综合思维: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中国地势与地形对气候、水文、生态等方面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形区域的资源分布、人类活动特点等。
    3. 区域认知: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并描述中国不同地形区域的特点、位置、范围等基本信息,形成对国土自然环境的整体认知。
    4. 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如地形图的绘制、实地考察等,掌握基本的地理调查和研究方法,提升地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中国地势的西高东低、阶梯状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中国主要地形类型的特征、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分析中国地势与地形对气候、河流、交通等方面的复杂影响。
    (2)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3)帮助学生建立我国主要山脉分布的空间感。
    【教学评活动设计】
    【板书设计】
    4.1 地势与地形
    1、中国的地势特征
    (1)中国地势总特征
    (2)我国沿36°N地形剖面图
    (3)我国沿32°N地形剖面图
    (4)分界线
    (5)我国地势的影响
    2、中国的地形特征
    (1)中国的地形特征
    (2)纵横交错的山脉
    (3)四大高原
    (4)四大盆地
    (5)三大平原
    (6)三大丘陵
    【作业与拓展设计】
    1. 针对性作业:设计一系列关于中国地势与地形的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旨在考察学生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特点的理解,以及对主要地形区(如青藏高原、华北平原、东南丘陵等)的识别与描述能力。
    2. 拓展作业:要求学生绘制一幅中国地形地势示意图,标注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地形区,并附上一篇短文,阐述这种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交通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3. 预计完成时间:课堂讲解后,给予学生1小时完成针对性作业,拓展作业作为课后作业,预计完成时间为2-3小时。
    4. 拓展活动: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取一个特定的地形区(如黄土高原),分析其形成原因、主要特征、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可采取的治理措施。
    (2)开展地理实地考察或虚拟考察活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走进”中国各大地形区,亲身体验地势与地形的多样性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 特色学习资源:利用高清地图、卫星影像、三维地形模型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中国地势与地形的特点,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2. 技术手段应用:
    (1)数字地图技术: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中国地形地势图,加深对地形特征的理解。
    (2)虚拟现实技术:借助VR设备,开展虚拟地理考察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地形的多样性。
    (3)互动式教学平台: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设置互动问答、小组讨论等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学习评价设计】
    1. 评价方式:
    (1)形成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中的表现,以及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能力、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即时反馈和评价。
    (2)总结性评价:通过期末考试、项目报告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中国地势与地形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价工具:
    (1)作业与测验: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和测验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综合题等,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项目报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关于中国某个地形区的调研报告或治理方案设计,作为评价其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依据。
    (3)课堂观察记录:教师需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情况、提问质量等,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依据。
    3. 评价内容:
    (1)学生对中国地势与地形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4. 评价标准:
    (1)知识掌握准确、全面,无错误或遗漏。
    (2)分析问题条理清晰,论据充分,结论合理。
    (3)学习态度积极,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与同学有效合作。
    (4)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提出新颖的观点或解决方案。
    环节一:情境导入:神州17号返回地球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1)通过多媒体展示神州十七号返回舱成功着陆的新闻报道视频或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刚刚展示的是什么新闻吗?神州十七号返回舱成功着陆在哪里?”
    (3)揭示答案:“神州十七号返回舱在内蒙古高原的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那么,你们知道内蒙古高原在哪里吗?它的地理特征有哪些?”
    (1)观看视频或图片,了解新闻内容。
    (2)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尝试调动已有的地理知识。
    (3)对于未知的地理知识,表现出好奇和求知的欲望。
    (1)通过学生的回答,评估学生对新闻内容的关注度和理解程度。
    (2)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是否能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回答问题。
    (3)采用口头反馈和课堂观察的方式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时事新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引导学生关注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初步了解内蒙古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为后续深入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环节二:中国的地势特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1)讲解地势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活动,说出中国地势的大致起伏状况。 指导学生划分颜色变化明显的区域,并标出海拔范围。介绍中国地势的总特征及三个阶梯的具体特点。
    (2)展示我国沿36°N和32°N的地形剖面图,引导学生分析地形特点。讲解大陆架的概念。
    (3)引导学生总结中国地势特征及其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指导学生绘制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大致界线及主要地形类型。
    (1)跟随教师讲解,理解地势的定义。参与读图活动,划分区域并标出海拔范围。记录并总结中国地势的总特征及三个阶梯的特点。
    (2)观察并分析地形剖面图,理解地形特点。记录并总结大陆架的概念。
    (3)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国地势特征及其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动手绘制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大致界线及主要地形类型。
    (1)课堂提问、小测验。学生对地势定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中国地势特征及三个阶梯的掌握情况。
    (2)课堂讨论、小组汇报。学生分析地形剖面图的能力,以及对大陆架概念的理解程度。
    (3)作业检查、课堂展示。学生对中国地势特征及其影响的掌握程度,以及绘图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详细讲解和读图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国地势特征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拓展内容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地形特点的理解。通过总结与提升环节,巩固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通过动手绘制地形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环节三:中国的地形特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1)展示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颜色代表的地形类型。“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地形类型吗?它们在全国的面积占比是怎样的呢?”总结中国地形的复杂多样性和山区面积的广大性。
    (2)山区经济发展有哪些优势和劣势?请分组讨论并准备分享。
    (3)引导学生阅读山脉走向的图表,并简要介绍中国的名山。
    (4)分别介绍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特点。
    (5)展示地图,标注字母代表的地形区,要求学生找出并标记。
    (6)布置P82页第2题,要求学生填写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中的主要地形区名称。
    (1)观察地形图,记录并计算不同地形类型的占比,总结我国地形的特征。
    (2)分组讨论山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准备并分享观点。
    (3)阅读山脉走向图表和名山介绍,提取关键信息并记录。
    (4)认真听讲,记录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特点。
    (5)对照地图,找出并标记字母代表的地形区。
    (6)独立完成复习题,填写地势三级阶梯中的主要地形区名称。
    (1)观察学生在读图活动中的表现,记录他们的参与度和准确性。
    (2)课堂观察记录表。
    (3)学生的观察力、数据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4)评价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分享的质量。
    (5)小组讨论评价表。
    (6)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7)批改学生的复习题答案,评估他们的掌握程度。
    (8)作业批改记录表。
    (9)学生对地形区名称和地势特征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活动、小组讨论、阅读理解和知识巩固等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地形特征。通过提出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活动,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相关教案

    【核心素养】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3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核心素养】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3天气与气候(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适用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评活动设计,板书设计,作业与拓展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核心素养】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3.2众多的人口(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核心素养】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3.2众多的人口(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适用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评活动设计,板书设计,作业与拓展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地理中图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节 地形图精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中图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三节 地形图精品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适用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评活动设计,板书设计,作业与拓展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