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新课标】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中图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节 地图优秀第1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中图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第二节 地图优秀第1课时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适用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评活动设计,板书设计,作业与拓展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内容分析】
地图是地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理空间信息,还能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通过学习地图的用途、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比例尺,学生能够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培养正确的地理观念和价值观。此外,这一内容还蕴含着对环境的尊重、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正确价值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在本课时之前,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图使用经验,如阅读简单的地图、识别方向等。他们可能对地图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对地图的详细知识和专业术语了解不多。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和兴趣发展需求存在差异,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弥补这些差距,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下是对学生情况的几点分析:
1. 学习经验: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地图,但缺乏系统的地图知识。
2. 知识储备:学生对地图的基本概念和用途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不熟悉图例和比例尺。
3. 学科能力水平: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4. 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学生对地图的使用感兴趣,希望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地图阅读能力。
5. 发展路径: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步建立起地图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地图的用途,认识到地图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地图上的方向,提高他们的空间定位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地图图例和比例尺的使用方法,增强地图信息的解读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他们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地图的用途和重要性
(2)地图上的方向识别
(3)图例和比例尺的理解和使用
2. 教学难点:
(1)地图方向识别的技巧和方法
(2)图例和比例尺的精确解读与应用
(3)将地图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教学评活动设计】
【板书设计】
2.2 地图(第一课时)
1、地图的用途
(1)分类
(2)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2、地图上的方向
(1)一般定向法
(2)指向标定向法
(3)经纬网定向法
3、地图上的比例尺
(1)线段式
(2)数字式
(3)文字式
4、地图上的图例
(1)图例
(2)注记
【作业与拓展设计】
1. 针对性作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如标注重要地理特征、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2. 预计完成时间:根据作业难度和学生的能力,合理安排完成时间,确保作业既能巩固知识,又不会给学生带来过重的负担。
3. 复习巩固:通过地图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4. 引导深入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地图探索更多地理知识,如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人文景观等。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 结合教学特色:地图作为一种特色学习资源,能够直观地展示地理信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2. 技术手段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虚拟现实(VR)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立体的地理学习体验。
【学习评价设计】
1. 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
2. 评价工具:使用地图分析、地理计算、论述题等评价工具,全面考察学生的地理知识和能力。
3. 评价内容:关注学生对地图的阅读、分析、应用能力,以及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4. 评价标准: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环节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1)展示嫦娥六号返回的新闻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提出驱动性问题:“从大观园到中国美术馆有多远?”
(3)分发地图,指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大观园和中国美术馆的位置。
(4)演示地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包括放大、缩小、测距等。分配学习任务:使用地图工具测量大观园到中国美术馆的距离。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测量结果和经验。
(5)使用观察法,观察学生在测量过程中的操作技巧和合作交流情况。
(1)观察新闻图片,关注嫦娥六号返回。思考并回答问题:“从大观园到中国美术馆有多远?”在地图上找出大观园和中国美术馆的位置。
(2)学习地图工具的使用方法。使用地图工具测量大观园到中国美术馆的距离。参与小组讨论,分享测量结果和经验。
(1)使用观察法,观察学生在测量过程中的操作技巧和合作交流情况。使用问答法,检查学生对地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距离计算的理解程度。使用评价表,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2)接受教师的观察和评价。参与问答,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通过评价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图工具的使用方法,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环节二:地图的用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1)学习情境: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如交通图、地形图、导游图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驱动性问题: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地图?它们分别有什么用途?”
(3)学习任务类型: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 具体活动:
①展示各种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②提供实际案例,如自驾游、郊野远足等,引导学生分析如何使用地图。
③分配学习任务,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地图使用方案。
(1)真实问题情境:在小组内讨论地图的用途,并设计一个具体的地图使用方案。
(2)具体活动:①学生观察地图,描述其特点。②学生分析案例,讨论地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③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地图使用方案,并进行分享。
(1)评价方式:小组互评、教师评价。
(2)评价工具:评价表、观察记录。
(3)评价内容:地图的识别能力、地图使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小组合作表现。
设计意图:教学环节: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习活动: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地图的用途,培养实际应用能力。评价活动:通过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检测学生对地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活动意义:本节课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地图的多样性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目标达成:通过课堂互动和实践活动,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地图的基本知识,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地图解决问题。课堂互动:注重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环节三:地图上的方向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1)展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在地图上有哪四个基本方向?”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并提问:“除了基本方向,地图上还可以细分为哪些方向?”解释并演示基本方向和细分方向的概念。
(2)提问:“一般的地图是如何定方向的?”展示示例地图,解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表示方法。
(3)展示有指向标的地图,提问:“如何用指向标确定方向?”解释指向标的箭头通常指向哪个方向。
(4)提问:“经线和纬线分别指示什么方向?”解释经纬线在地图上的作用。
(1)观察地图,回答问题。讨论并记录基本方向和细分方向。
(2)观察示例地图,理解并表示地图方向。
(3)观察有指向标的地图,尝试确定方向。
(4)观察地图上的经纬线,理解其指示方向的作用。
(1)提问:“经线和纬线分别指示什么方向?”解释经纬线在地图上的作用。
(2)让学生自己绘制简单地图,并用文字表示方向,检查理解程度。
(3)让学生解释指向标的作用,并检查其正确使用方法。
(4)让学生自己绘制带有经纬线的地图,并解释其作用。
设计意图:教学环节:通过逐步引导和提问,帮助学生构建对地图方向的理解,从基本方向到细分方向,再到地图表示方法和经纬线的作用。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绘制地图,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对地图方向的认识和实际应用能力。评价活动:通过课堂提问、绘制地图和解释方法,检查学生对地图方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课堂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体绘制,促进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环节四:地图上的比例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1)学习情境:展示两张不同比例尺的地图,一张是城市地图,一张是世界地图。
(2)驱动性问题:为什么两张地图的大小不同,但都能表示出相同的地域信息?
(3)学习任务类型: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并讨论比例尺的概念。
(4)公式介绍:教师介绍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 = 图上距离 / 实地距离。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实例,展示如何使用比例尺公式计算实地距离。
(5)表现形式介绍:教师介绍比例尺的不同表现形式,如数字比例尺、图形比例尺等。关系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范围大小的关系。
(1)观察地图:学生观察两张地图,注意地图的大小、细节和比例尺。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比例尺的作用和意义。总结概念:学生根据讨论结果,总结比例尺的定义。
(2)实践操作:学生使用比例尺公式,计算地图上的距离与实地距离。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共同完成一个地图比例尺的应用任务。
案例分析:学生分析不同比例尺的地图,了解其内容详略和范围大小的差异。
(1)评价方式: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成果。
(2)评价工具:学生作业、小组报告、课堂问答记录。
(3)评价内容:学生对比例尺概念的理解、比例尺公式的应用能力、对比例尺表现形式的掌握、对比例尺大小与内容详略关系的理解。
设计意图:教学环节:通过引入真实地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学习活动: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比例尺的概念、公式和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评价活动:通过观察和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活动意义:通过互动和合作,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活动中,学生能够理解比例尺与地图内容、范围大小的关系,为未来的地理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环节五:地图上的图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1)学习情境:展示一张没有图例的世界地图,让学生尝试解释地图上的内容。驱动性问题:没有图例的地图,我们能够理解它吗?图例在地图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学习任务类型: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图例的重要性。任务:每组选择一张地图,讨论并记录地图中的图例,解释它们的意义。
(3)图例介绍:介绍不同类型的图例(点状、线状、面状),并展示相应的地图示例。任务:让学生识别并描述每种类型的图例在地图上的表现。
(1)小组讨论:学生分组,针对没有图例的地图进行讨论,尝试理解地图内容。活动:记录小组讨论的发现和疑问。
(2)图例识别:学生观察并记录所选地图中的图例,讨论它们的意义。活动:每组展示讨论结果,并解释图例如何帮助理解地图。
(3)类型区分:学生识别并描述点状、线状和面状图例,并举例说明。活动:每组制作一份小型的地图,包含不同类型的图例,并解释其用途。
(1)小组讨论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评价工具:小组讨论记录、学生互动观察表。
(2)图例识别评价:检查学生记录的图例和解释。评价工具:图例识别表、学生解释评价表。
(3)类型区分评价:评估学生制作的地图和图例解释。评价工具:地图作品评价表、学生自我评价表。
设计意图:教学环节:通过展示没有图例的地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进而引入图例的定义和重要性。通过小组讨论和图例识别,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学习活动:小组讨论和制作小型地图,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加深对图例的理解。评价活动:通过观察和记录,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制作过程中的表现,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达到教学目标。活动对目标达成和学生发展的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图例的定义和作用,还能提升地图阅读和制作能力,为未来的地理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课堂互动的层次与深度:通过小组讨论和作品制作,学生能够在互动中深入理解图例,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核心素养】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2气温和降水(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适用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评活动设计,板书设计,作业与拓展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核心素养】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2气温和降水(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适用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评活动设计,板书设计,作业与拓展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核心素养】中图版七年级上册地理3.1疆域和行政区划(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适用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板书设计,作业与拓展设计,学习评价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