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新八省专用)地理试卷(解析版)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新八省专用)地理试卷(解析版)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新八省专用)地理试卷(解析版)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新八省专用)地理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新八省专用)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新八省专用)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第1~5章第1节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期中内容(第1~3章第2节)占比42%,第3章第3节~第5章占比58%)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6.难度系数:0.6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年3月,不少人在石家庄西部的一些村落和山坡上捡到大量贝壳、三叶虫化石,掀起了捡化石的热潮,甚至有游客携带专业工具去采挖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石家庄地区能捡到大量三叶虫化石,说明当地( )
    A.地壳未发生过变化 B.曾经为海洋环境
    C.目前仍有三叶虫存活 D.气候未发生过变化
    2.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中最常见的植物类型是( )
    A.蕨类植物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种子植物
    3.游客大量采挖化石带来的不利影响有( )
    ①破坏地表植被②破坏山体结构③提供研究古地理环境的依据④加剧大气污染、水污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1.B 2.A 3.A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三叶虫主要生活在温暖的浅海环境中,石家庄能捡到大量三叶虫化石,说明当地曾经为海洋环境,B正确;三叶虫已经灭绝;地壳和气候发生明显变化,排除ACD。故选B。
    2.结合所学知识,三叶虫生活的地质年代为古生代,古生代大量存在的植物为蕨类植物,A正确;裸子植物繁盛在中生代,被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繁盛在新生代,排除BCD。故选A。
    3.结合所学知识,化石大部分存在于地表以下的沉积岩层中,游客大量采挖化石,首先会破坏地表植被,①正确;其次,采挖化石必将剥开底层,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山体结构,②正确;提供研究古地理环境的依据是有利影响,③错误;采挖化石的主要影响是对地球表层岩石圈,并不会加剧大气污染,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汉水亦称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在武汉市注入长江。明代以前,龟山(古称大别山)南北均有水道入江,汉江南支是当时汉水下游的主流,后来排沙口到郭师口之间的河道自然裁弯取直,影响到汉水下游的来水来沙,汉水南支消亡,最终形成现在的河道。完成下面小题。
    4.汉江河段裁弯取直后对该流域内产生的影响推断正确的是( )
    A.延长泄洪时间 B.降低航运成本
    C.径流量增加 D.汉阳防洪压力减小
    5.下列关于汉水南支消亡的主要原因,推断正确的是( )
    A.长江输入大量泥沙淤积 B.汉水北支袭夺汉水南支上游
    C.长江的顶托作用增强 D.汉水北支河槽加深
    【答案】4.B 5.D
    【解析】4.裁弯取直后河流流速加快,河道泄洪时间缩短。A错误。裁弯取直应流速加快,单位时间内运输的货运量更多,降低了航运成本。B正确。汉江的径流量来自于大气降水,气候未发生变化,该区域内径流量不变。C错误。汉阳位于河流裁弯取直后的下游,河流流速加快会增加丰水期水流冲出河道的风险,因此,汉阳的防洪压力增大。D错误。故选B。
    5.材料可知,汉水南支是在裁弯取直后消亡,推测其原因与汉水有关。且汉水是长江的支流,长江泥沙对汉江影响小,排除A;若是因为长江的泥沙堆积和长江的顶托作用,汉水南支因流速变缓泥沙增多会形成沙洲,但河道水量不会减少甚至消亡,C错误;图中所示区域为汉水中下游河段,地形平坦,不会发生溯源侵蚀,所以汉水北支不会袭夺汉水南支上游,B错误;汉水北支是现有河道,受上游河道裁弯取直影响,下游河流的汉水北支流速加快,下切侵蚀加剧导致河槽加深,可容纳更多的河水,致使河流流向汉水南支水量减少直至消亡,D正确。故选D。
    天坑是喀斯特地下溶洞的顶部多次坍塌而成的深陷地表的负地形,其四周岩壁峻峭、深度与口径可达数百米,具有巨大的容积,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由于受到四周岩壁的圈闭作用,天坑内部形成了一种绝无仅有的原始小气候,孕育了丰富独特的生物资源。某团队在云南某天坑不同坡向布设样带,调查发现甲样带的植被叶片普遍偏厚。下图为“该天坑样带分布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6.下列关于云南天坑形成的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凉湿润
    B.地下河的流量大、流速快
    C.石灰岩分布广泛,流水作用强烈
    D.地壳运动活跃,溶洞顶部岩层易崩塌
    7.甲样带的植被叶片普遍偏厚的原因是( )
    ①地处阳坡,光热条件好,光合作用强②地处阴坡,阴暗潮湿,水分条件好
    ③蒸发大,坡度大,叶片偏厚利于储水④蒸发弱,土壤湿润,叶片吸水较多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6.A 7.C
    【解析】6.根据材料中“天坑的定义与形成信息”可知,云南天坑属于喀斯特地貌,该类地貌是流水对可岩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可岩溶性岩石是碳酸性岩石,如石灰岩,具有可溶性,这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故C不符合题意。云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地下河的流量大、动力足,则地下河的溶蚀侵蚀作用强烈,会导致岩层的不断崩塌并达到地表形成天坑;地壳的运动活跃,会给岩层的垮塌提供动力,A符合题意,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7.不同植被需要不同的水热条件,图中甲样带位于阳坡,光照条件好,光热丰富,利于光合作用进行,叶片厚,但阳坡,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水分条件较差;且图示甲处坡度较陡,径流流速快,水土流失较严重,植被叶片较厚能够储存水分,抗旱能力强,①③正确;②④错误。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集装箱货轮从上海洋山深水港出发,途经新加坡、马六甲海峡至印度洋,穿过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历时近1个月抵达鹿特丹港口(左图)。轮船长期浸泡在海水中易受腐蚀,受腐蚀的程度与海水盐度、水温大致呈正相关。轮船底部外层涂有防腐漆,其高度取决于航行过程中的最大吃水深度(右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集装箱货轮途经甲、乙、丙、丁四地海域时,仅考虑海水盐度的影响,受腐蚀最严重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9.仅考虑海水密度的影响,轮船设计时防腐漆的高度取决于轮船在( )
    A.甲地的吃水深度B.乙地的吃水深度 C.丙地的吃水深度 D.丁地的吃水深度
    【答案】8.C 9.B
    【解析】8.由船体钢材长期浸泡在海水中易受腐蚀,其受腐蚀的强弱与海水盐度、水温大致呈正相关可知,集装箱货轮途径甲、乙、丙、丁四地海域时,甲处为上海洋山深水港,乙处为印度洋,丙处为红海,丁处为大西洋,其中丙海域盐度最高(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因此仅考虑海水盐度,受到腐蚀最严重的是丙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由船体钢材长期浸泡在海水中易受腐蚀,其受腐蚀的强弱与海水盐度、水温大致呈正相关可知,集装箱货轮途径甲、乙、丙、丁四地海域时,甲处为上海洋山深水港,乙处为印度洋,丙处为红海,丁处为大西洋,仅考虑海水密度,乙处印度洋海域海水密度最小,由于海水密度越小,吃水深度越大,船舶设计时红色防腐漆的最高位置取决于乙处的平均吃水深度。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小黄鱼是我国舟山渔场的四大渔产之一,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洄游时,小黄鱼游到某一产卵场后,一部分留下,另一部分继续前行至其他产卵场。下图示意某海域部分小黄鱼产卵场和越冬场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0.丁地成为小黄鱼重要越冬场的主要原因有( )
    ①远离大陆,水温较高②距河口远,盐度较高③暖流流经,增温明显④寒流流经,饵料丰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小黄鱼产卵洄游的路线是丁→丙→乙→甲,其最佳出发时间是( )
    A.3月 B.5月 C.7月 D.9月
    【答案】10.A 11.A
    【解析】10.由材料可知,小黄鱼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冬季越冬应选择较温暖的海域。冬季陆地温度低,丁地距陆地较远,受陆地影响小,且受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暖流影响,海水温度较高,有利于小黄鱼越冬,①③正确,④错误;题干信息材料中没有关于小黄鱼对海水盐度的要求,无法判断,排除②。故选A。
    11.由材料“小黄鱼属于暖温性洄游鱼类,产卵洄游一般随水温变暖启动”,水温变暖时应是由冬季水温最低时转为春季水温转暖时,北半球冬季为12月、1月、2月,3月是春季的开始,水温开始变暖,小黄鱼应从丁地越冬地开始洄游,A正确;5月、7月、9月海水水温已经较高,不符合水温变暖启动的条件,BCD错误。故选A。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完成下面小题。
    12.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拦截径流污染物
    C.保持土壤的水分 D.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13.增强雨水花园吸纳径流能力和供水功能的可行措施是( )
    A.加厚树皮覆盖层 B.接入地下排水管网
    C.减小砾石层粒径 D.完善植物垂直分层
    【答案】12.C 13.B
    【解析】12.在种植土层上部铺设树皮覆盖层,能减少水分的蒸发,因此起到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C正确。树皮不能为植物提供养分,雨水渗漏速度主要由土层、砂层控制,树皮对雨水污染物的吸附较弱,ABD错误,故选C。
    13.土壤水分饱和后就不利于雨水渗漏,接入地下排水管网可以增强雨水花园吸纳径流能力和供水功能,B正确;加厚树皮覆盖层、完善植物垂直分层主要作用是保持土壤水分,不能增强供水功能,AD错误;减小砾石层粒径有利于雨水净化,不能增强吸纳径流能力和供水功能,C错误,故选B。
    2024年暑假,阳泉某中学高一学生王某利用闲暇时间体验某款战术竞技型射击游戏,他发现其中也蕴含着不少地理知识。图1为某虚拟海岛地图,图2为降落时该岛东部小村庄地区海陆热力环流图,图3为气温变化特征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某队员在该岛从1500米左右高空跳伞降落过程中,仅从大气的热力状况分析气温和气压变化状况是( )
    A.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B.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C.气温升高、气压升高 D.气温降低、气压降低
    15.图2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和气压最高的分别是( )
    A.①和③ B.②和① C.②和③ D.④和①
    16.据图3,降落后队员可能感觉到海风的时间段是( )
    A.16时至次日8时 B.8时至16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6时至18时
    【答案】14.C 15.D 16.B
    【解析】14.某队员在该岛从1500米左右高空跳伞降落过程中,位于对流层,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下降,故跳伞降落过程中气温升高,BD错误;在下降的过程中,大气的密度变大,气压升高。C正确,A错误。故选C。
    15.近地面大气高度越高气温越低,故温度①④大于②③,①处大气下沉,推算出大气温度较低,④处大气上升,大气温度较高,故温度最高的是④处。随海拔升高气压降低,①④气压大于②③,水平方向上气流由①向④运动,说明①气压比④高,故气压最高的是①处。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根据热力环流的过程可知,当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时,海洋处大气下沉形成高压,陆地为低压,即吹海风。由图3可知,在8时至16时时,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故此时吹海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第Ⅱ卷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长江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注入东海,全长约6300千米,上中下游分界点分别是宜昌和湖口,流域面积为180万平方千米。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长江流域的六种地貌景观图。
    (1)长江流域地貌景观多样,甲处地貌主要为 ;乙处地貌主要为 ;丙处地貌主要为 ;丁处地貌主要为 。(填序号)(4分)
    (2)分析图⑥地貌的形成过程。(4分)
    (3)①②③⑤⑥地貌中,属于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 ;属于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有 。(填序号)(4分)
    (4)下列是某学习小组收集到的图⑥地貌相关示意图(图A、图B、图C),据此描述该地貌的景观特点。(6分)
    【答案】(1)② ④ ① ③(每空1分)
    (2)在出山口,坡度减缓,流速骤减,流水携带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2分)
    (3)①②(2分) ③⑤⑥(2分)
    (4)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2分)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2分)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2分)
    【解析】(1) 根据图示可知,甲处位于河流的源头,即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该山地地势高,冰川地貌显著,主要有角峰、冰斗,对应地貌为②,即角峰;乙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对应地貌为④,即溶洞;丙处位于三峡地区,是河流侵蚀形成的峡谷地貌,对应图中地貌①;丁处位于长江入海口,属于河口三角洲,对应地貌主要为③;
    (2) 由图示信息可知,⑥为冲积扇,其形成过程:河流由于在山地地区冲刷较强,携带大量泥沙,出山口后,地形趋于平缓,流速下降,流水中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形成冲积扇。
    (3)阅读图文材料,观察①②③⑤⑥地貌中,①为峡谷,主要是流水侵蚀地貌,②为角峰,主要是冰川侵蚀地貌,①②属于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③⑤⑥分别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均为流水沉积地貌,属于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⑥地貌为山前冲积扇。结合题干中图片信息可知,由于水流速度逐渐减缓,冲积扇地貌平面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扇缘向周边平地逐渐的展开。主要是由于河流流出山口后,水流速度减慢,流水携带泥沙的能力下降,扇顶沉积较多且颗粒较大,自扇顶至扇缘,厚度变薄;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沉积物逐渐变细。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新疆的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2020年测得其水域面积1646km²,湖面海拔1048m,平均深度9m,最深处达17m。湖区内湖陆风(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易受背景风(如当地盛行风)的干扰。
    材料二:下图分别为博斯腾湖区域图(下左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下右图)。
    (1)根据材料,判断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8分)
    若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试分析此举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6分)
    (3)新疆地区当地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著名谚语,试从大气受热过程的角度解释新疆昼夜温差大的原因。(4分)
    【答案】(1)冬季。原因: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2分)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2分)冬季寒冷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2分)靠近冬季风源地,受强劲的冬季风干扰湖陆风不显著。(2分)
    (2)影响: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2分)原因: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2分)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2分)
    (3)新疆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白天气温高;(2分)晚上大气逆辐射作用微弱,保温效果差,气温低。(2分)
    【解析】(1)冬季气温低,冰雪融化的少,降水少,使得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湖陆风弱;冬季气温低,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湖陆风弱;冬季气候寒冷,气温低,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湖陆热力差异小;该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冬季风实力强劲,冬季风干扰大,湖陆风不显著。
    (2)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强,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湖陆热力差异增大,使湖风加强;城市的热岛效应减弱了晚上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晚上的湖陆热力差异减小,使陆风减弱。
    (3)新疆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多晴朗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强,白天气温高;晚上大气逆辐射作用微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较低,因而昼夜温差大。
    19.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示意图。
    材料二: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
    材料三:当你来到江南丘陵,到处是赤色大地,这是一种在长期高温和干湿季交替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它的赤铁矿形态氧化铁的含量很高,颜色多为红色,所以称它为红壤。红壤具有黏、酸、瘦的特点,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典型的土壤。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4分)
    (2)土壤固体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试说明其来源。(2分)
    (3)试分析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和水分异常对植物的影响。(4分)
    (4)根据材料三分析红壤具有黏、酸、瘦的原因。(6分)
    【答案】(1)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每点1分,共4分)
    (2)矿物质来源于成土母质,有机质来源于生物。(2分)
    (3)空气过多、水分过少会导致植物缺水而凋萎;(2分)空气过少、水分过多,会导致土温降低,土壤缺氧,并且涝渍会导致植物死亡。(2分)
    (4)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量大,土壤受雨水冲刷形成“黏”的特点。(2分)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碱性物质被淋失,酸性成分在地表积累,土壤呈“酸”性。(2分)南方丘陵地处亚热带,温度高,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快,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具有“瘦”的特点。(2分)
    【解析】(1)读材料一图可知,土壤由矿物颗粒等组成、土壤的下部为风化基岩及地表径流体现了成土母质、地形因素;图中降水、植物、有机残留物、土壤微生物体现了生物、气候因素,因此图中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成土母质、地形、生物和气候。
    (2)联系已学可知,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等作用形成的,故土壤中矿物质的主要来源是成土母质;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腐解形成有机质,故土壤有机质来源于生物。
    (3)读材料二图,理想土壤空气、水分含量约为20%-30%,二者存在于土壤的空隙中,具有此多彼少的关系。当土壤空气过多、水分过少会,植被根系不能吸取足够的水分及养分,导致植物缺水而凋萎;空气过少、水分过多,由于水的比热容比空气大得多,会导致土壤升温慢、土温相对更低,同时土温低导致溶解在水中的部分氧气释放、土壤缺氧,并且会因土壤含水量大形成涝渍而导致植物死亡。
    (4)读材料三,“当你来到江南丘陵,到处是赤色大地,这是一种在长期高温和干湿季交替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可知,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气温高、降水量大,土下雨时雨水会将土壤冲刷成泥浆,多次冲刷就会导致红壤土的土质黏重,形成“黏”的特点。由于降水丰富,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碱性物质被淋失,而“赤铁矿形态氧化铁的含量很高”,酸性成分在地表积累,土壤呈“酸”性。南方丘陵地处亚热带,温度高、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快,分解的有机质大部分被植物吸收储存在生物体中,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具有“瘦”的特点。

    相关试卷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浙江专用)地理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浙江专用)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形成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推测“水上雅丹”的演化顺序,降水量最大的日期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江苏专用)地理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江苏专用)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地球圈层结构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湘教版2019)地理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湘教版2019)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难度系数,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图中天坑发育的基本条件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