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富锦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富锦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形成图中天窗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该地地下可能发育的地貌有, 岩石圈是指, 下列关于地震说法,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1. 我国发射的“夸父号”太阳探测卫星,能抵近观测到光球层、色球层的太阳活动分别是( )
A. 日珥和耀斑 B. 太阳黑子和耀斑 C. 耀斑和太阳黑子 D. 太阳黑子和太阳风
【答案】B
【解析】太阳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光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黑子,色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耀斑、日珥,日冕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太阳风,故“夸父号”太阳探测卫星,能抵近观测到光球层、色球层的太阳活动分别是太阳黑子和耀斑(或日珥),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美国“旅行者2号”探测器观测木星和土星后继续向太阳系边缘飞行,又观测了天王星和海王星。下图是太阳系模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 “旅行者2号”探测器观测的四个行星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⑤⑧ C. ④⑤⑥⑦ D. ⑤⑥⑦⑧
3. “旅行者2号”探测器如果飞出太阳系,其观测到的天体最可能位于(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4. 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①与地球擦肩而过的哈雷彗星②中秋节时的月亮
③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坠落的陨石④天空中飞行的飞机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2. D 3. C 4. B
【解析】
【2题详解】
结合太阳系模拟图可知,⑤为木星,⑥为土星,⑦为天王星,⑧为海王星,故D项正确,ABC错误。故选D。
【3题详解】
银河系是由太阳系和众多恒星系组成的,“旅行者2号”探测器如果飞出太阳系,其观测到的天体最可能位于银河系,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坠落于地表的陨石和天空中的飞机属于地球的附属物,不能称为天体,③④错误,ACD错误;而彗星、流星体、月球、星云、恒星等都属于天体,①②正确,B项正确。故选B。
5. 下面各图中地貌名称、分布地区及其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搭配正确的是( )
A. ①是风蚀地貌,分布在干旱地区,风力堆积作用
B. ②是冰川地貌,分布在两极地区,冰川堆积作用
C. ③是海岸地貌,分布在海边,海岸侵蚀作用
D. ④是河流地貌,分布在入海口,流水堆积作用
【答案】D
【解析】从形态来看,图①~④分别表示风蚀蘑菇地貌、海蚀柱和海蚀崖等海岸地貌、角峰冰斗冰川谷等冰蚀地貌、河口三角洲地貌。风蚀蘑菇地貌(①)主要分布在风力强劲的较干旱地区,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A错误;海蚀柱和海蚀崖等海岸地貌(②)分布在沿海地区,由海水侵蚀作用形成,B错误;角峰、冰斗、冰川谷等冰蚀地貌(③)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区,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C错误;河口三角洲地貌(④)主要分布河口地区(包括入海口),主要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D正确。故选D。
下图示意某地常见的地貌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形成图中天窗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风化作用 B. 风力侵蚀
C. 流水沉积 D. 流水侵(溶)蚀
7. 该地地下可能发育的地貌有( )
①石林②峰林③石柱④石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8. 该类地貌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是( )
A. 丰富旅游资源 B. 利于发展水运
C. 降低基建成本 D. 增加耕地面积
【答案】6. D 7. C 8. A
【解析】
【6题详解】
此天窗的形成过程是图中岩石有裂隙,地表水沿岩层裂隙不断向下溶蚀,侵蚀形成落水洞,地下溶洞不断扩大,顶部不断坍塌,最终形成此景观中的天窗,D正确;岩石缝隙与风化作用有关,但溶洞顶部坍塌主要是流水溶蚀和重力崩塌,整个形成过程中风化作用体现较少,基本没有风力侵蚀和流水沉积作用,ABC错误。故选D。
【7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地表喀斯特景观主要有石芽、溶沟、石林、溶丘、峰丛、峰林、孤峰、溶蚀洼地、溶蚀平原等,①②属于地表喀斯特景观;地下喀斯特景观有溶洞、地下暗河、石钟乳、石笋、石柱等,③④属于地下喀斯特景观。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该地貌形成石林、溶洞等特殊地貌,可以丰富旅游资源,A正确;该地貌所在地区为石灰岩地区,地形起伏大,且地表水渗漏,地表水较少,而地下多溶洞、暗河,不利于发展水运,B错误;由于岩石碎裂,山体(危岩)崩塌较发育,基建成本高,C错误;土层薄且土壤贫瘠,不合适增加耕地面积,D错误。故选A。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岩石圈是指( )
A. ①的上部 B. ②的上部
C. ①的全部和②的上部 D. ③的外部
10. 下列关于地震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一次地震一个震级 B. 一次地震多个烈度
C. 从观测点到震源的距离为震源深度 D. 地震波是地震向外传播能量的方式
11. 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地面上的人、天空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B. 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
C. P波,上下颠簸 D. S波,左右摇摆
【答案】9. C 10. C 11. C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判断,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地壳、地幔、地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因此岩石圈是指①(地壳)的全部和②(地幔)的上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联系已学可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根据震源深度、震中距大小、房屋坚固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会有多个烈度;地震波是指震源产生的向四处辐射的弹性波,是地震能量传播的方式;从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综上所述,C说法错误,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11题详解】
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会向外释放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前者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传播速度快,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上下颠簸,后者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传播速度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左右摇摆,因此这时地面上的人先感到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气体和液体传播,因此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只会感到上下颠簸,因此人、鸟、鱼都会感到是P波,上下颠簸,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众所周知,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安阳的殷墟作为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出土了大量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其中,亚长牛尊(下图)是现今为止,般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它也是安阳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该镇馆之宝的原型是喜暖湿环境的圣水牛,已灭绝,在河南省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圣水牛骨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河南安阳发掘出圣水牛骨骼的地层形成于( )
A. 寒武纪 B. 白垩纪 C. 侏罗纪 D. 第四纪
13. 关于圣水牛生活时期黄河流域环境特征的推测正确的是( )
A. 温暖湿润,风沙肆虐 B. 寒冷干燥,草原广布
C. 温暖湿润,湖沼遍布 D. 寒冷干燥,植被稀疏
14. 圣水牛灭绝的原因可能是( )
A. 气候转冷、人类过度捕猎 B. 外来天敌、生态系统失衡
C. 地动山摇、火山地震爆发 D. 出现磁暴、太阳黑子爆发
【答案】12. D 13. C 14. A
【解析】
【12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河南省安阳殷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圣水牛骨骼,即在人类遗址中发现含有圣水牛骨骼,因此人类与圣水牛同时出现,而人类出现在第四纪,因此该地层应为第四纪,D正确;寒武纪、白垩纪、古近纪(早第三纪)地层中没有人类遗址,排除ABC。故选D。
【13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该镇馆之宝的原型是喜暖湿环境的圣水牛”可知,圣水牛生存环境为暖湿的环境,环境温暖湿润,湖沼广布,既有食物来源,又有栖息地,水牛喜欢在湖泊沼泽玩耍、生存,C正确,BD错误;温暖湿润地区植被茂密,植被覆盖率较高,风沙较少,A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圣水牛的灭绝,一是可能是人类的过度捕杀结果,二是因为第一个寒冷期(公元前1000年至前850年)的到来,变冷的气候改变了环境,圣水牛因此失去了昔日家园,A正确;外来天敌,火山地震爆发,出现磁暴、太阳黑子爆发并没有材料支持,BCD错误。故选A。
阿拉善苏宏图黑戈壁地区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东北缘,海拔为900~1200米,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区内多新月形沙丘、风蚀戈壁、灌丛沙丘等。下图示意区内某地灌丛沙丘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形成苏宏图黑戈壁地区新月形沙丘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 B. 流水沉积 C. 风力堆积 D. 风力侵蚀
16. 苏宏图黑戈壁地区分布最广泛的新月形沙丘形态最可能是( )
A. B. C. D.
17. 若苏宏图黑戈壁地区的戈壁滩附近灌丛沙丘数量增多,则当地( )
A. 气候趋于干旱 B. 主导风向转为东南风
C. 风蚀作用不断加强 D. 土地退化状况可能改善
【答案】15. C 16. B 17. D
【解析】
【1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新月形沙丘的主要外力作用为风力沉积作用,ABD错误,C正确。故选C。
【16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苏宏图黑戈壁地区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即起沙风多从西北方向吹来,沙粒不断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西北方向为迎风坡,迎风坡微凸而平缓,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故B图示意的新月形沙丘分布最广泛,AC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戈壁滩附近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其附近灌丛沙丘数量增多,说明灌丛植被增多,植被覆盖率增加,土地退化情况可能得到改善,D选项正确;植被增加,气候可能趋于湿润,A选项正确;风蚀作用可能减弱,C选项错误;主导风向不会发生转变,B选项错误,故选D。
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的,主要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下图示意雅丹空间分布及雅丹体最高点位置(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下列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③地面支离破碎④土墩奇形怪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9. 该景观的形成过程为( )
A. 流水堆积-地壳抬升-风力侵蚀 B. 流水侵蚀-地壳下沉-风力堆积
C. 流水堆积-地壳下沉-流水侵蚀 D. 流水侵蚀-地壳抬升-风力侵蚀
20. 该地盛行风向为( )
A. 东北风 B. 西南风 C. 东南风 D. 西北风
【答案】18. C 19. A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的,雅丹地貌由土墩和凹槽组合,图示中土墩在雅丹体最高点附近,凹槽在两个相邻土墩之间的低地,所以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①正确;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是一致的,②错误;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地面支离破碎,③正确;雅丹地貌区风力侵蚀严重,风力侵蚀作用导致土墩奇形怪状,④正确。①③④正确,故选C。
【19题详解】
雅丹地貌是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其形成之初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后经过地壳抬升,出露于地表之后,经过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作用,从而形成了风蚀土墩和凹槽组合而成的地貌,A正确;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与流水侵蚀作用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雅丹地貌为风蚀地貌,由于迎风坡风力侵蚀作用明显,大风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下部,使岩石下部呈凹槽化,坡度陡,而背风坡风力弱,坡度缓,因此雅丹体最高点靠近迎风坡处,读图可知,雅丹体最高点位于东北方位,故盛行东北风。故选A。
全球首段光伏高速公路(如下图)位于山东济南,它是我国首条承载式光伏高速公路。这种路面的最上层是类似毛玻璃的半透明新型材料,拥有较高的透光率,下面的太阳能电池能把光能转化成电能,实时输送至电网。完成下面小题。
21. 与我国西北地区相比,山东济南在高速公路上推广光伏发电的优势有( )
①光照充足②私家车数量多③资金充足、技术力量雄厚④高速公路网密集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2. 对光伏高速公路影响较大的自然因素是( )
A. 地质及水文条件 B. 气象及水文条件
C. 气象及气候条件 D. 地质及气候条件
23. 下列地区中,建设光伏高速公路后发电效能最高的是( )
A. 华北平原 B. 云贵高原 C. 青藏高原 D. 东南丘陵
【答案】21. D 22. C 23. C
【解析】
【21题详解】
与我国西北地区相比,山东济南的资金充足、技术力量雄厚,高速公路网密集,有利于在高速公路上推广光伏发电,③④正确;与山东济南相比,我国西北地区光照充足,①错误;私家车数量与光伏道路建设无关,②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2题详解】
光伏发电依靠太阳光照,受天气(气象)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受地质水文条件影响较小,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3题详解】
青藏高原纬度较低、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建设光伏高速公路后发电效能最高,C正确;华北平原纬度较高,且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阴雨天气较多,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少,A错误;云贵高原、东南丘陵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阴雨天气较多,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少,B、D错误。故选C。
读地球表层各圈层关联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下列对图中数字②所代表的地球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是个无机圈层
B. 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C. 没有生物
D. 厚度很薄
25. 下列关于③圈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由坚硬岩石组成 B. 单独占有空间
C. 连续但不规则 D.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答案】24. B 25. D
【解析】
【24题详解】
由图中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可知,①提供水蒸气,为水圈;②提供二氧化碳等气体和降水,为大气圈;③提供有机物,并产生氧等气体,为生物圈;④提供矿物质和无机盐,为岩石圈。图中数字②所代表的地球圈层(大气圈)主要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B正确;大气层存在生物,是一个有机圈层,大气层厚度较大,排除ACD。故选B。
【25题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③圈层是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D正确;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是岩石圈,A错误;生物圈占据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上部,不单独占有空间,B错误;生物圈是不连续的圈层,C错误。故选D。
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随流水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本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的湖泊形似牛轭,称为牛轭湖;在迁徙改道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废弃河道为河流故道,读“长江荆江段部分河道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对牛轭湖的利用方式,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 积极发展航运 B. 利用河湖落差发电
C. 建立鸟类自然保护区 D. 填湖造田,提高粮食产量
27. ①处经自然裁弯取直后,对其下游附近河段的影响是( )
A. 淤积加快 B. 流量增加 C. 含沙量增大 D. 流速减慢
28. 牛轭湖形成后,面积将逐渐缩小直至消亡。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的原因是( )
A. 湖水大量流入河流,湖床干涸 B. 植被发育覆盖,泥沙和泥炭淤积
C. 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 D. 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
【答案】26. C 27. C 28. B
【解析】
【26题详解】
牛轭湖作为湿地,是鸟类的理想栖息地,可建立鸟类自然保护区,C 正确。河湖落差小,不适合发电,B错误。填湖造田,破坏湿地,影响生态环境,D 错误。由于湖与河不连通,航运价值不大,A 错误。故选C 。
【27题详解】
河道裁弯取直后,河道笔直,水流速度加快,淤积减小,河流流量不变,A、B、D错。河流裁弯取直后,水流速度快,泥沙沉积减少,下游附近河段含沙量增大,C 正确。所以选C。
【28题详解】
牛轭湖形成后,由于底部植被发育覆盖,死亡后成为泥炭淤积,加上泥沙淤积,使得湖泊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亡, B正确;牛轭湖形成后,湖水不会注入河流,A错。牛轭湖形成后,河流河道裁弯取直,流速加快,上游不会发生河道淤积,C错。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是人为原因,不是自然状态, D 错。故选B 。
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泥石流高发区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图示泥石流高发区( )
①降水量大且集中②地形平坦开阔③固体碎屑物丰富④气候干旱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0. 在野外活动遭遇泥石流时,我们应( )
A. 顺着山谷往下跑 B. 沿着山谷往上跑
C. 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 D. 向与山谷垂直的高处跑
31. 地理信息技术在泥石流灾害中被广泛应用。为确定在泥石流灾害中被困群众的位置,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 GIS B. RS C. GNSS D. WIFI
【答案】29. B 30. D 31. C
【解析】
【29题详解】
根据泥石流的概念,结合图示可知,图示泥石流高发区降水丰富且多集中在夏季;山高谷深,地形坡度大;地震多发,固体碎屑物丰富,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B。
【30题详解】
在野外活动遭遇泥石流时,我们应向与山谷垂直的高处跑,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1题详解】
确定位置主要应用的是GN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C正确;GIS用于信息分析处理,RS用于监测;WIFI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ABD错误。故选C。
峡湾是被海水入侵淹没的冰川“U”形谷。新西兰峡湾区位于新西兰南岛的西南角,由崎岖的山地、冰川和峡湾组成。下图示意新西兰南岛的峡湾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32. 该峡湾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物理风化作用 B. 流水下切作用
C. 冰川刨蚀作用 D. 风力搬运作用
33. 新西兰南岛西南部峡湾的存在,说明这里经历了地质史上的( )
A. 气候转暖期 B. 气候转冷期 C. 火山喷发期 D. 地震活跃期
【答案】32. C 33. A
【解析】
【3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地貌景观的识别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峡湾是被海水入侵淹没的冰川“U”形谷,冰川“U”形谷是在山谷和河谷的基础上,经冰川的刨蚀作用形成的,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地貌景观形成原因的识别能力。根据材料中“峡湾是被海水入侵淹没的冰川‘U’形谷”可知,因气候转暖,导致大量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冰川谷,最终形成峡湾,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终碛是冰川暂时稳定时期位于冰川末端的冰川堆积物。堆积作用在冰川末端的一定位置连续进行,终碛逐渐加厚增高,常形成弧状冰碛堤,称为终碛堤。冰川融水在终碛堤外形成的扇形堆积物,称为冰水扇。读冰川末端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4. 终碛堤堆积物的特点是( )
A. 大小均一 B. 排列有序 C. 相对圆滑 D. 棱角分明
35. 自冰川末端至冰水扇,各部分形成的外力作用依次是( )
A. 冰川搬运-冰川堆积-冰水搬运-冰水堆积
B. 冰川侵蚀-冰川搬运-冰水侵蚀-冰水堆积
C. 冰川堆积-冰川搬运-冰水侵蚀-冰水堆积
D. 冰川堆积-冰川搬运-冰水搬运-冰水堆积
【答案】34. D 35. A
【解析】
【34题详解】
终碛堤堆积物是冰川堆积作用形成的,结合图中堆积物的放大图可得出,终碛堤堆积物的特点是大小不一、棱角分明、排列无序,D项正确,ABC项错误。所以选D。
【35题详解】
冰川末端主要为冰川搬运过来的冰川堆积物;冰川堆积物在冰川末端不断堆积,形成终碛堤;经冰水搬运,冰川堆积物在地势平坦的地区形成冰水扇。自冰川末端至冰水扇,各部分形成的外力作用依次是冰川搬运—冰川堆积—冰水搬运—冰水堆积,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3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左图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B为____;若右侧模式图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阴影部分表示地幔,那么曲线①②之间为____,曲线③代表的界面是对应左图中的____(不连续面字母)。
(2)若右侧模式图表示太阳系,曲线①②③④为行星轨道,其中①为地球的公转轨道,阴影部分为小行星带,那么曲线③为____的公转轨道,曲线④为____的公转轨道(填行星名称)。图中属于类地行星的是____(填序号)
(3)若右侧模式图表示地层结构,阴影部分表示的地层中含有大量裸子植物化石,该地层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____代,当时____动物大量盛行,从成矿角度来看是重要的____时期。
(4)若右侧模式图表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那么曲线①②之间的太阳大气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曲线③④之间为____层。
(5)地球约38.5亿年前开始出现生命,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____、____、____。
【答案】(1)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核 A
(2) 木星 土星 ①②
(3) 中生代 爬行 成煤
(4)太阳黑子 日冕
(5)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适宜的温度 液态水
【解析】
【小问1详解】
从左图中看,A界面是大致位于地下33km处,过A时横波和纵波波速明显加快,为莫霍界面;B是大致位于地下2900km处,过B后横波消失,纵波减慢,为古登堡界面;由右图及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幔里侧①②之间是地核,曲线③为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对应左图中A不连续面。
【小问2详解】
由右图及所学知识可知,在太阳系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所以小行星带里侧为火星,即②为火星轨道、③为木星轨道;①与火星轨道相邻、在里侧,为地球的公转轨道;④与木星轨道相邻,在外侧,为土星的公转轨道。其中质量、体积与地球相差不大的为水星、金星、火星都为类地行星,所以图中①②都是类地行星。
【小问3详解】
由图示及所学知识可知,地层中含有大量裸子植物化石的时代是中生代,中生代有“爬行动物时代”和“裸子植物时代”之称;中生代的侏罗纪气候温暖湿润,地球上森林茂密,中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时期。
【小问4详解】
由图及所学知识可知,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如果阴影部分表示色球层,曲线①②之间位于色球层里侧,为光球层,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为太阳黑子;③④之间位于色球层外侧,为日冕层。
【小问5详解】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要从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两方面进行分析,自身条件包括充足的液态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适宜温度范围,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适宜的温度范围---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大气层的包围。外部条件包括相对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的稳定、能够提供光和热;安全的行星际空间,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3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泥石流是由冰雪融水或冰湖溃决冲蚀形成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形成的堆积体常对河道产生影响。藏东南帕隆藏布江流域是我国冰川泥石流的多发地区,随着气温升高,该流域冰川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增加。下图示意帕隆藏布江流域某沟谷冰川泥石流堆积体对河道的影响。
(1)分析气温升高对该流域冰川泥石流发生频率增加的影响。
(2)与三角洲相比,指出图中冰川泥石流堆积体中沉积物的差异。
(3)说明图中冰川泥石流堆积体对虚线框内河岸形态变化的影响过程。
【答案】(1)气温升高,冰雪融化,冰碛物出露,松散物质增多;冰雪融水量增多,冰湖更易溃决;地表径流量增加,侵蚀和搬运能力增强。
(2)多砾石,平均粒径大;棱角分明,磨圆度差;大小混杂,分选性差。
(3)冰川堆积体在左(南)岸形成凸岸;河道变窄、河水变深,主河道靠近右(北)岸;流速加快,对右(北)岸侵蚀加强,右(北)岸经长期侵蚀逐渐形成凹岸,河岸由直变弯。
【解析】
【小问1详解】
气温升高,对帕隆藏布江流域冰川泥石流发生频率增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冰雪消融。结合材料,即冰川泥石流是由冰雪融水或冰湖溃决冲蚀形成的。因此冰雪融化,大量冰碛物,即冰川沉积物,是冰川在堆积过程中,所挟带和搬运的碎屑构成的堆积物出露,松散物质增多。随着冰雪融水量增多,冰湖更易溃决。此,由于冰雪融水量的增加,地表径流增多,地表径流量增加,流水的侵蚀和搬运能力增强,继而导致该流域冰川泥石流发生频率增加。
【小问2详解】
沉积物的磨圆度一般指碎屑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大小均匀者,分选性好;大小混杂者,分选性差。风和流水作用由于能量减小,颖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沉积物分选性好 。而冰川和风化的沉积物分选性差,因为冰碛物多是粗细不等、棱角分明的碎块,有的角砾表面具有磨光面或冰擦痕, 分选性和磨圆性较差。一般而言,搬运距离越长或经反复搬运,磨圆度越高,而风化或重力崩塌、冰川作用形成的碎屑,磨圆度较差。因此,与入海口三角洲相比,冰川泥石流堆积体中多粒径较大的砾石,棱角分明、大小混杂,磨圆度和分选性差。
【小问3详解】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冰川泥石流形成的堆积体常对河道产生影响,如该地的沟谷冰川泥石流堆积体较突出, 伸入河流之中,从而影响流水的流向(及流水的侵蚀方向)。题目强调的是变化过程。具体来说,冰碛物在左岸形成凸岸,导致河道变窄,形成“狭管效应”(气流、水流等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窄谷时,加速流过,侵蚀性增强)。河水变深,右岸侵蚀加强(主河道向右岸靠近)。最终经过长期侵蚀形成凹岸,两岸由直变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张掖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长白山天池的形成源于, 庐山属于, 下列地貌与鄱阳湖成因相似的是, 据图判断,该地梯田多分布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测试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分选择题、非选择题两部分, 鸟类骨骼化石最早可能形成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富锦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文件包含黑龙江省富锦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docx、高一学年期中考试地理试卷pdf、高一学年期中考试地理参考答案docx、高一学年期中考试地理答题卡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