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龙岭中英文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练习
      龙岭中英文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docx
    • 练习
      龙岭中英文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答案.docx
    龙岭中英文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第1页
    龙岭中英文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第2页
    龙岭中英文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第3页
    龙岭中英文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答案第1页
    龙岭中英文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答案第2页
    龙岭中英文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答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龙岭中英文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龙岭中英文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龙岭中英文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docx、龙岭中英文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详解】据材料“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属于儒家孔子的思想主张,故A正确;韩非子主张法治,故B排除;老子属于道家,主张无为,故C排除;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孔子思想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D
    【详解】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故D正确;老子提出无为而治,排除A;B是法家思想,C是孟子的思想,排除B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改善人际关系以及保持社会和谐”,联系所学孔子的思想分析解答。
    3.C
    【详解】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C正确;战国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以及军功爵制,排除A;西汉实行的是察举制,排除B;宋代实行的是科举制,排除D。
    4.A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题干中“亲臣重臣”体现了④选项的含义(权力取决于皇帝),“设在皇宫内”体现了①选项的含义(在皇宫内办公),“行走”二字体现了③选项的含义(临时差遣),唯独②选项中的“按才德”并没有在题干中有所体现,所以选A。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
    【详解】
    5.B
    【详解】材料“利用带有古老天命观的‘天子’称号来强化其获得天下的正当性和神圣性”体现的是秦始皇利用“天子”的称号来强化皇权,凸显皇帝的威严,B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此时秦朝已经完成统一,C排除。故选B。
    6.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当时郡国面积和数量都大幅度减少,说明其已经对中央不构成威胁,选项B正确;材料是对汉武帝晚期郡国形式的描述,而非西汉末年,排除A;选项C不符合史实,材料所示信息显示,郡县明显多于封国,排除C;封国多位于内地,选项D排除。
    7.B
    【详解】文中的“封建”这一制度指的是分封制度,分封制度最早出现于西周而非商、秦、西汉等,所以本题只有选B才是符合题意的。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辽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上京城分南北部,分别由契丹族与汉族等分开居住,体现“因俗而治”的理念,A项正确;“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排除B项;“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指的是处理周围四方各种各样繁多的事务,关键在于国家的最高权力要掌握在君主一人手中,排除C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商朝末年。公元前1046年介于公元前1040—公元前1060年间,又因为是公元前,因此表述为公元前11世纪中期,D项正确;公元前10世纪中期大概时间为公元前940—公元前960年,排除A项;公元前10世纪末期大概时间为公元前970—公元前999年,排除B项;公元前11世纪初期大概时间为公元前1000—公元前1020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材料反映了唐玄宗时期中书省翰林学士地位的提升,据所学可知,翰林学士是皇帝御用文人,很多是皇帝的心腹,伴随着翰林学士地位的提升,皇权进一步强化,B项正确;根据材料“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唐玄宗特置“翰林学士”的做法破坏了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的权力运行机制,但是三省体制遭到彻底破坏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安史之乱后中书省翰林学士地位的提升,材料不能反映中央行政效率的变化,排除C项;中朝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题干涉及唐朝,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根据材料中“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才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致于今”及所学知识可知,司马光夸赞王安石的文章,但他作为保守派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变法给国家带来危害;根据材料中“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及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改革,对王安石持肯定态度;根据材料中“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代表一种务实进取的儒学”可知,费正清高度肯定王安石变法。由此可知,他们对王安石的关注点都不同,A项正确;“中国人评价更准确”说法错误,B项排除;“后人的评价较为全面”说法片面,C项排除;“外国人评价不客观”表述有误,D项排除。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记载了汉昭帝时召开的盐铁会议实况,还详尽阐述了汉朝某些政治理念”结合所学可知,《盐铁论》记述了一定的历史事件与汉朝某些政治理念,具有一定的史料研究价值与文学价值,B项正确;廷议秦朝已有,汉朝开始使用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以桑弘羊为首的外朝官员与以霍光为首的内朝官员就是否实行盐铁专卖进行辩论,没有提及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C项;汉武帝的统治在汉昭帝之前,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详解】唐太宗看到进士科人才济济,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说明科举制录取了大量人才,加强了专制集权,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提高了文化水平,排除A项;材料没有中央官学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选官制度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由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地方州县财政困难是因为地方的大部分税收被收归中央,反映出体制运行影响财政收支,D项正确;北宋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不存在“经济衰败”一说,排除A项;材料所讲地方州县财政困难,是宋代各地州县的普遍状况,而面临边患问题的主要是北方、西北方的州县,排除B项;养兵政策是造成财政困难的因素之一,而其本质上是宋政权过度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可知,乾隆的言论体现出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清朝对应这一特点的核心史实是雍正为强化皇权增设军机处辅政,C项正确;废丞相、设内阁和重用宦官都是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不符合材料,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为天子之同姓者十之六,天子之勋戚者十之三,前代之遗留者十之一。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内容。西周为了维护统治,将土地分给王室子弟,功臣或古代帝王的后裔,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制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宗法制度在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所以B错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转变,所以D错误。
    17.(1)“为政以德”;“仁”和“礼”;“仁政”和“民贵君轻”。
    (2)道家的治国主张有利于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但在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实现,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革的治国思想。法家的治国主张不仅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来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
    【详解】(1)思想主张:依据材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得出为政以德;依据材料“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得出仁和礼;依据材料“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得出仁政;依据材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出民贵君轻。
    (2)道家:依据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得出道家的治国主张有利于约束统治者的暴政、恢复社会秩序,依据材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得出但在诸侯争霸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实现,是一种消极应对社会变革的治国思想。
    法家:依据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得出法家的治国主张不仅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依据材料“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得出也为后来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理论借鉴。
    18.(1)秦朝:三公九卿制;汉朝:中外朝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
    (2)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3)策略:重用近臣;分散相权。
    原则:维护皇权至上。
    【详解】(1)根据图1可知,秦朝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即三公。丞相之下设九卿,所以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朝:根据图2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沿袭秦朝的三公制度,属于外朝,为削弱丞相权力,设内朝对外朝进行牵制,即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唐朝:根据图3可知,唐朝在中央设置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即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即六部,所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北宋:根据图4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加强皇权,在中央通过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丞相的权利,设中书门下省、枢密院,分别掌管行政和军事,即二府,设度支、盐铁、户部来管理财政,即三司,所以北宋时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
    (2)矛盾:结合所学可知,中央官制的变化主要是围绕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进行调整的。趋势:根据图1至图4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从秦朝到北宋,中央官制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例如,西汉用内朝牵制外朝、唐朝三省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北宋以分化事权的方式来削弱相权、明朝废除丞相制,以此加强皇权。
    (3)策略:根据图2、图4等内容可知,在调控中枢权力时皇帝通过重用近臣等方式,来分散相权,例如西汉内朝的设立。原则:结合所学可知,调控中枢权力的原则是为了加强皇权。
    19.(1)阶段特征明显;突出公正、开放性;科目设置实用性;考试内容多样化。
    (2)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扩大统治基础,加强君主专制;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选拔、培养真正的治国人才;推动宋代书院的兴起和发展;推动注重思辨、强调社会责任感的理学的发展。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 第一阶段重点是严格科举制度,改革考校程式,提倡公平竞争,保证取士权宋牢掌握在皇常手中。第二阶段重点是改革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可知,阶段特征明显;根据材料“改革后的宋代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废除了一切荐举制度的残余,最大限度地防止了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活动”可知,突出公正、开放性;根据蔡“第二阶段重点是改革考试内容和取士科目,为封建统治阶级造就和选拔有用人才”“进士科由以诗斌为主转变为经义、诗赋、策论并重”可知,科目设置实用性;根据材料“改革后考试内容趋向多样化”可知,考试内容多样化。
    (2)影响:根据材料“宋代政治、经济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使操纵在大官僚大地主手中的科举制度不仅有了改革的必要,也具备了改革的可能”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根据材料“保证取士权宋牢掌握在皇党手中”“从而扩大了取士范围。”可知,扩大统治基础,加强君主专制;根据材料“废除了一切荐举制度的残余,最大限度地防止了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活动”可知,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材料“读书人光凭背诵儒家经典或擅长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开拓知识面、培养独立见解和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科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可知,改革使得通过科举制有利于选拔、培养真正的治国人才,推动注重思辨、强调社会责任感的理学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制改革有利于推动宋代书院的兴起和发展。
    20.(1)问题:豪强兼并大量土地;贫民无地少地;百姓贫饥流亡,土地荒芜;政府赋税没有保障等。
    措施:均田制。
    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观点一: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改鲜卑族的勇武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同时也造成了鲜卑族内统治阶层的分裂,失去了统治的根基,最终导致国力日衰。
    观点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汉化政策改革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的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
    【详解】(1)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一中“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等信息归纳答案;第二小问措施结合孝文帝改革经济措施回答;第三小问作用结合所学从“提高了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以及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角度分析回答。
    (2)该题属于史观的评述题,难度较大。材料二中提炼的观点主要有两个:即赵翼认为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和黄仁宇认为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重大意义。要求学生无论选择哪个观点,在作答时既要思维严谨,又要史论结合,并且表达清楚简练。
    【点睛】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A
    B
    B
    B
    A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C
    D
    C
    C




    相关试卷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黄图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黄图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件包含广东省汕头市潮阳黄图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x、高一历史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启声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启声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3页。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启声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启声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5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