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及答案(九科)
2025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含解析,共4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题共35道(1-30每题1分,31-35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 CO2、解旋酶、C1-、尿素B. ATP水解酶、血浆蛋白、抗利尿激素
C. K+、溶菌酶、淋巴因子D. 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
2.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人体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中含有乙酰胆碱、性激素、抗体和酶等信息分子
B.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C. 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与NaHCO3等缓冲物质有关
D.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各器官、系统的参与
3. “巴蜀同乡音,成渝一条心。”2023年夏季重庆多区县接连发生森林火灾,四川省在第一时间伸出了援助之手,参与到极端高温干热天气下的抢险救灾行动。下列关于人在酷暑和火场环境中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K+
B. 长时间高强度作业,肌肉细胞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会引起pH明显下降
C. 人体具有体温调节的能力,因此在高温环境中连续工作一定不会引起体温升高
D. 长时间在酷暑和火场环境中,机体会通过排出大量汗液来维持体温恒定
4. 如图曲线表示人体血液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②为脑部毛细血管,曲线可代表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B. 若②为肺泡处的毛细血管,曲线可代表氧气的含量变化
C. 若②为汗腺处的毛细血管,曲线可代表尿素的含量变化
D. 若②为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曲线可代表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
5.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受惊吓时,刺激可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 给新冠病毒(2019-ncv)患者直接输入正常人的T细胞能提高其免疫力
C. 人体剧烈运动后导致肌肉酸胀乏力,说明内环境稳态遭到了破坏
D. 某人向别人诉说针刺感觉的过程与大脑皮层的S区无关
6. 研究发现,海马突触中一氧化氮(NO)可作为一种神经递质若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则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下图是NO作用的主要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途径I作用下会使神经细胞线粒体出现供能障碍
B. 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向后膜传递
C. 据图判断,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的NO运输途径是III
D. 通过途径II的作用使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7.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短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系
B.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皮层
C. 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仅有大脑皮层H区和S区
D. 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大小和躯体相应部位的大小成正相关
8. 为进一步解决街头的烟头问题,科学家做了个有趣的实验:制造一台类似于“自动售货机”的机器,当乌鸦把烟头扔进该机器的特定位置后,机器就会掉落食物;重复多次训练后,乌鸦见到烟头就会叼取并将其扔进该机器内。下列对该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 乌鸦见到烟头就叼取的反射活动的中枢在脊髓
B. 食物是非条件刺激,重复多次训练后烟头由无关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
C. 长时间缺乏食物奖励后,乌鸦见到烟头不再叼取与大脑皮层无关
D. 与条件反射相比,非条件反射大大提高了乌鸦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9. 药物A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癫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神经递质释放后经主动转运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B.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该神经递质结合不能改变离子的通透性
C. 药物A通过阻断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降解而增强抑制作用
D. 药物A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
10. 瞳孔开大肌是分布于眼睛瞳孔周围的肌肉,只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当抓捏面部皮肤时,会引起瞳孔开大肌收缩,导致瞳孔扩张,该反射被称为瞳孔皮肤反射,其反射通路如图所示,其中网状脊髓束是位于脑干和脊髓中的神经纤维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反射能提高视觉敏感度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
B. 传入神经①属于与脑相连的外周神经
C. 传出神经②能引起瞳孔开大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D. 意识能控制瞳孔开大肌收缩或舒张
11. 如图为心血管中枢调节心脏动脉压力反射的示意图。当血压升高时、动脉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产生兴奋、由传入神经到达心血管中枢、通过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共同调节,使心跳正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B. 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心跳加快,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心跳减慢
C. 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传入神经→心血管中枢→副交感神经传递
D. 兴奋在交感神经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一致
12. 下列关于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说法错误的是
A. 人体在寒冷条件下散失的热量比在炎热条件下散失的更多
B. 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加强,尿液减少
C. 当血糖浓度过高时,下丘脑通过胰岛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来降低血糖浓度
D.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13.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调节过程,a~c表示激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缺碘时体内a、c的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B. 分级调节是①②③反映出的调节关系
C. 反馈调节是④⑤反映出的调节关系
D. 图示过程不能反映出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14. 下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
B. ①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 自主神经系统是不受意识控制,因此它对机体活动的调节与大脑皮层无关
D. ③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脊髓中的某些中枢
15. 环孢素A是霉菌的一种代谢产物,它能选择性地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那么,环孢素A可用于( )
A. 预防和治疗艾滋病
B. 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
C. 降低移植器官被排斥的概率
D. 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分枝杆菌
16. 糖尿病患者常通过使用胰岛素等降糖药来控制血糖水平。在睡前使用胰岛素后,有些患者会出现夜晚无低血糖发生,清晨空腹血糖高的“黎明现象”;有些患者会出现夜晚低血糖,清晨空腹血糖明显升高的“苏木吉现象”,这与胰岛素的使用量有关。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出现“黎明现象”可能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有关
B. 出现“苏木吉现象”的患者要考虑减少胰岛素等降糖药的使用量
C. 糖尿病患者在口服胰岛素时应该考虑使用量的问题
D. 正常人血糖含量维持平衡的过程中既存在神经调节也存在激素调节
17. 肾小管上皮细胞在肾小管重吸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抗利尿激素基因和水通道蛋白基因表达旺盛
B.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提高血容量,有利于血压升高
C. 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活性,有利于减缓糖尿病患病程度
D. 醛固酮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Na+和K+,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
18. 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协调一致离不开信息分子传递信息,实现细胞间通讯。如图为人体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信息分子A是一种神经递质,作用于骨骼肌细胞膜特异性受体
B. 信息分子B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其作用是维持血钠平衡
C. 信息分子C是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随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
D. 信息分子D是甲状腺激素,几乎全身细胞都具有与其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19. 研究发现,给患有社交障碍的实验小鼠饲喂某种益生菌(L)后,催产素合成增多,从而缓解其社交障碍相关症状。催产素能增强小鼠之间的信任感、亲密感等,作为神经递质能促进突触后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多巴胺有助于小鼠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励小鼠重复这些行为。若阻断小鼠肠道到脑干的传入神经,则饲喂L将不再促进催产素的合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催产素发挥作用后能促进Na⁺大量内流
B. 饲喂L有助于小鼠的社交行为形成正反馈
C. 肠道到脑干的传入神经属于外周神经
D. 抑制催产素受体能缓解小鼠的社交障碍相关症状
20. 免疫调节是人体的重要生理机能,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菌酶、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参与构成第二道防线
B. 靶细胞凋亡后被吞噬细胞清除,属于细胞免疫
C. 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抗原和细胞因子两个信号的刺激
D. 过敏反应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过强而引起的疾病
21. 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如图①②③表示糖尿病的三种患病原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抗体Y2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降低胰岛B细胞对血糖浓度的敏感性
B. 抗体Y3与胰岛素竞争受体,从而影响靶细胞识别胰岛素
C. 若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仍表现出尿糖症状,原因与②有关
D. 注射胰岛素可以治疗由Y1、Y2、Y3引起的糖尿病
22. 当巨噬细胞遇到病原体,释放白细胞介素-1等细胞因子,这些因子通过血液运至大脑,激活下丘脑神经元,引起发热。发热增强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同时促进肝脏和脾脏储存铁离子,限制细菌生长。这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但高热可能损害身体,甚至可能致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适当发热可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B. 铁离子是细菌生长繁殖的必需元素
C. 发热过程受神经-体液-免疫系统调节
D. 被激活的白细胞介素-1能直接杀灭入侵的微生物
23.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及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溶菌酶、抗体和细胞因子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可以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
B. 溶菌酶和树突状细胞都没有特异性,不能参与特异性免疫
C. 抗体可在内环境与抗原结合,也可以进入细胞内与抗原结合
D. 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直接杀死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病原体
24. 下图为布鲁氏杆菌进入人体后,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⑥既不能识别抗原,也不能继续增殖
B. 人体再次感染布鲁氏杆菌时,⑦能快速增殖分化
C. ⑤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④结合,是激活④的第二个信号
D. 细胞⑩可接触、裂解靶细胞,使病原体暴露出来
25. 2020年中国科学家发表论文,宣布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开发出有望用于临床的异种器官移植雏形——“猪3.0”。据测试,这些小猪的器官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能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发生免疫排斥是由于供体和受体细胞表面的HLA不同
B. 免疫排斥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引起的
C. T细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可减弱免疫排斥反应
D. 猪3.0的开发可缓解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
26. 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症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癌变的细胞属于自身免疫病
B. 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就会引发过敏反应
C. 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
D. HIV病毒主要攻击患者的T细胞,使其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27. 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引起流涕等症状,也可引起肺炎等疾病。下列有关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识别T细胞,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启动细胞免疫
B. B细胞经辅助性T细胞激活后,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启动体液免疫
C 树突状细胞既可以吞噬消化流感病毒,又可以通过特异性识别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
D. 流感病毒感染后的流涕等症状是人体免疫过程中非特异性免疫的正常反应
28.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生物学上将细胞外与膜受体结合的信号分子称为第一信使,由其转换而来的细胞内信号则称为第二信使,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中的第一信使都是大分子物质,突触小泡释放的物质为第二信使
B. 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会导致Na+通过协助扩散内流
C. 细胞进行胞吞过程中,可能需要胞外的信号分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
D. 人的胰岛细胞和腺泡细胞表面的膜受体不同,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29.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是保证胃黏膜在高酸和胃蛋白酶的环境中不被消化的原因之一。黏液层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呈凝胶状,可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溶胶状态进入胃液。当H+从胃腔向黏膜扩散时,在黏液层中与由上皮细胞分泌并向胃腔扩散的HCO3-相遇发生中和,使黏液层产生了pH梯度如下图。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黏液层可以减轻食物对胃的机械性损伤,阻止胃黏膜与胃酸接触
B. 胃的部分细胞可持续分泌黏液蛋白,阻止胃黏膜与胃蛋白酶接触
C. 黏液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部分
D. 胃蛋白酶在到达黏膜时已基本失去活性
30. 据英国《镜报》报道,墨西哥渔民诺约拉出海时遭风暴袭击遇险,在海上漂浮了8天8夜,饥渴交迫的他在寒冷的夜晚多次产生幻觉,有关诺约拉机体的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
A. 幻觉是由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兴奋引起的
B. 由于机体内环境具有稳态,该渔民的身体在海上漂浮的恶劣环境中仍能维持正常代谢
C. 缺水导致内环境Na+浓度升高,使体内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变大
D. 寒冷环境中,脂肪代谢酶系统被激活,脂肪被分解氧化,释放能量
31. 研究人员将RV CTN-1毒株的G蛋白的mRNA序列进行优化和改造,与适宜载体进行组装和包装,形成mRNA疫苗颗粒,制备成mRNA疫苗制剂对小鼠通过静脉注射、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等方式进行给药,诱导小鼠体内产生抗RVG蛋白特异性的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脂质膜包装mRNA利于疫苗被吞噬细胞吞噬,并防止mRNA被分解
B. mRNA疫苗不能直接作为抗原刺激B细胞,为其活化提供第一个信号
C. 用mRNA疫苗注射小鼠,诱导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后产生细胞免疫
D. 注射mRNA疫苗对小鼠具有无感染的风险和无毒力恢复的风险
32. 黏膜免疫系统由分布于呼吸道等处黏膜内的淋巴组织构成,包含人体50%以上的淋巴组织和80%以上的免疫细胞。黏膜上皮间的M细胞能摄入抗原,并透过黏膜将其转运至淋巴组织,从而诱导T细胞和B细胞反应,启动黏膜免疫应答。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黏膜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人体第一道防线
B. M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并杀死入侵机体的抗原
C. 免疫细胞均直接来自于造血干细胞的有丝分裂
D. 雾化吸入式疫苗可以诱发机体呼吸道黏膜免疫
33. 下图1表示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A点的内侧和外侧,图2表示测得的A点的膜电位变化图,图3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图2中a点上移
B. 图2的b到d和图3的②到③段Na+通道开放,Na+内流
C. 图3的轴突每个位置都可能经过图2的电位变化
D. 图3的④处可对应图2的c点
34. 当人遭遇危险而情绪紧张时,甲状腺会分泌较多甲状腺激素,进而使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下图表示甲状腺激素(TH)的运输及其发挥调节作用的示意图,其中PB是甲状腺激素的血浆运输蛋白,P表示RNA聚合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受体位于细胞核内,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主要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B. 图中THR和BXR可能是甲状腺激素的两种受体
C. 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涉及的信号分子不都是激素
D. TH能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TSH,不能提高垂体的代谢
35.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有几项?( )
①巨人症和呆小症是由不同种激素分泌紊乱引起的
②下丘脑具有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的双重功能
③促进肾上腺素分泌的过程中可能伴随着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④生长激素通过提供蛋白质合成所需要的能量来促进身体的发育
⑤促胰液素是由胰腺细胞分泌的激素
⑥激素都是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靶细胞原有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A. 两项B. 三项C. 四项D. 五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36. 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进入高原低氧地区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等高原反应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外界环境的O2可以通过血浆和组织液进入人体组织细胞,而人体组织细胞产生的CO2又可以通过组织液和血浆排出体外,这说明内环境可以作为______的媒介。
(2)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进入海拔较低的黄土高原后一般不会出现高原反应,原因是在海拔升高幅度较小的情况下,人体可以通过调节维持______。而进入海拔更高的青藏高原后却很容易产生高原反应,这说明______。
(3)研究表明,人体缺氧时体内的脯氨酸羟化酶无法发挥作用,会使低氧诱导因子(HIF)不被降解,HIF能促进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细胞适应缺氧环境,据此研制的加快人体适应高原环境的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答出两点)。
(4)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海拔2366米,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前常常到该基地训练一段时间,从氧稳态调控角度分析中长跑运动员前去训练的原因是______。
37. 我国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中药是从古至今治病的良药,多数中药又苦又涩,即便我们在苦药中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研究发现,甜味和苦味分子被味蕾细胞感知后,经过一系列传导和传递调控人们的摄食,下图是喝中药过程中感知苦味、调节摄食的相关机制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喝中药时,苦涩的中药引起的兴奋以____信号的形式传递到大脑皮层苦味皮层区,从而产生苦觉。
(2)苦味感受器兴奋时,信号经神经元d传至神经元e的过程,神经元d处于____(填“兴奋”或“抑制”)状态。若X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其作用于神经元e能引起Cl-内流,请在坐标图上画出此时神经元e膜电位变化趋势的图像____(以膜外电位为参考,电流表测膜内的电位)。
(3)甜味和苦味的中枢位于脑干,脑干还有____功能(答出两点即可)。
(4)根据上述模式图分析,在苦药中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的原因是____。
38. 人体受到危险刺激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作出反应,以维持稳态和适应环境。相关调节机制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遇到危险时,______(交感、副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A(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增加并与心肌细胞______(填细胞结构)的受体结合,引起心跳加快、血压______、肌肉血流量增加等,有助于机体作出快速反应。
(2)遇到危险时,机体还可以通过______轴进行调节,使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影响肝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使血糖浓度______,有助于提供更多的能量。与途径二相比,途径一的调节速度______。
(3)糖皮质激素能抑制T淋巴细胞合成和释放细胞因子。长期处于危险刺激会降低机体免疫系统的______功能,增加患癌风险。
(4)泼尼松是治疗肾脏综合征的一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若长期较大剂量使用泼尼松治疗肾脏综合征,停药前应逐渐减量。下列对该做法原因分析合理的是______。
①立即停药可致体内糖皮质激素不足
②停药前可适量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③用药逐渐减量有利于肾上腺皮质功能恢复
39. 如图1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作出应答反应的部分过程;图2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的产生量的变化,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用曲线A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的辅助性T细胞是_____(填序号),在图1所示的免疫应答过程中该细胞的作用是_____。
(2)图2中,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X和抗原Y,则表示针对抗原X、抗原Y的抗体的产生量的曲线分别是_____,其中针对抗原X的免疫反应的特点有_____。
(3)新型冠状病毒与病菌在免疫学上都可被称作_____,前者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当其侵入人体后寄生在宿主细胞中,_____能识别被寄生的宿主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新型冠状病毒被释放出来,而后会被_____(填“细胞”或“体液”)免疫产生的_____所凝集,使之失去侵染能力,最后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40. 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已应用于癌症治疗,机理如图1所示。为增强疗效,我国科学家用软件计算筛到Taltirelin(简称Tal),开展实验研究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疗效及其作用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肿瘤细胞表达能与免疫检查分子特异结合的配体,抑制T细胞的识别,实现免疫逃逸。据图1可知,以_____为抗原制备的免疫检查分子抗体可阻断肿瘤细胞与_____细胞的结合,解除肿瘤细胞的抑制。
(2)为评估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抗肿瘤效应,设置4组肿瘤小鼠,分别用4种溶液处理后检测肿瘤体积,结果如图2。设置缓冲液组的作用是_____。据图2可得出结论:______。
(3)Tal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类似物。检测发现T细胞表达TRH受体,树突状细胞(DC)表达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综上所述,关于Tal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提出假设:
①Tal与______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
②Tal能促进______,增强DC的吞噬及递呈能力,激活更多的T细胞。
(4)为验证上述假设,进行下列实验:①培养T细胞,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RH溶液,检测______;②培养DC,分3组,分别添加______,检测DC的吞噬能力及递呈分子的表达量。银川一中2024/2025学年度(上)高二期中考试
生物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题共35道(1-30每题1分,31-35每题2分,共40分)
1. 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 CO2、解旋酶、C1-、尿素B. ATP水解酶、血浆蛋白、抗利尿激素
C. K+、溶菌酶、淋巴因子D. Ca2+、载体蛋白、神经递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1、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内环境中:水、盐、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
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相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相关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
【详解】A、解旋酶用于DNA复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ATP水解酶为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溶菌酶、淋巴因子是细胞分泌物,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浆中含有K+,因此K+、溶菌酶、淋巴因子均属于内环境成分,C正确;
D、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C。
2.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人体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中含有乙酰胆碱、性激素、抗体和酶等信息分子
B.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C. 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与NaHCO3等缓冲物质有关
D.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各器官、系统的参与
【答案】A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中渗透压、pH、温度以及各种化学成分相对稳定状态。
【详解】A、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和激素都是信息分子,但抗体和酶不属于信息分子,A错误;
B、人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正确;
C、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如NaHCO3等,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D正确。
故选A。
3. “巴蜀同乡音,成渝一条心。”2023年夏季重庆多区县接连发生森林火灾,四川省在第一时间伸出了援助之手,参与到极端高温干热天气下的抢险救灾行动。下列关于人在酷暑和火场环境中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K+
B. 长时间高强度作业,肌肉细胞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会引起pH明显下降
C. 人体具有体温调节的能力,因此在高温环境中连续工作一定不会引起体温升高
D. 长时间在酷暑和火场环境中,机体会通过排出大量汗液来维持体温恒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的调节:1、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2、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Cl-等离子成分,而非K+,A错误;
B、因为人体具有缓冲机制,可以中和乳酸,保持血浆pH的稳定,当肌肉细胞产生乳酸时,乳酸会进入血液,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如碳酸氢钠,会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会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从而中和乳酸,保持血液的pH值稳定,B错误;
C、虽然人体具有体温调节能力,但在高温环境中,特别是在长时间高强度作业的情况下,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可能受到影响,导致体温升高。此时,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如补充水分、休息等,来维持体温的稳定,C错误;
D、排汗能散热,长时间在酷暑和火场环境中,机体会通过排出大量汗液来维持体温恒定,D正确。
故选D。
4. 如图曲线表示人体血液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②为脑部毛细血管,曲线可代表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B. 若②为肺泡处的毛细血管,曲线可代表氧气的含量变化
C. 若②为汗腺处的毛细血管,曲线可代表尿素的含量变化
D. 若②为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曲线可代表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血缘在循环过程中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因此血液流经人体的某一器官后其成分会发生变化.图示中的曲线表示人体血液中某种成分含量的变化
【详解】A、血液流经脑组织处毛细血管时,由于组织细胞里氧气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就扩散到组织细胞里,脑细胞里的二氧化碳就扩散到血液里,这样,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二氧化碳含量增大,A正确;
B、血液通过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由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二氧化碳较少的动脉血。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增大,B正确;
C、汗腺分泌汗液,带走一部分盐和尿素。因此,若②为汗腺处的毛细血管,血液中尿素含量减少,C错误;
D、如果曲线表示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由于血液流经小肠后,吸收了营养物质,营养物质增加,D正确。
故选C。
5.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受惊吓时,刺激可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 给新冠病毒(2019-ncv)患者直接输入正常人的T细胞能提高其免疫力
C. 人体剧烈运动后导致肌肉酸胀乏力,说明内环境稳态遭到了破坏
D. 某人向别人诉说针刺感觉的过程与大脑皮层的S区无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感受器是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特殊结构,能将内外刺激信息转变为神经信息。大脑皮层言语区分为:W区(发生障碍则不能写字)、V区(发生障碍则不能看懂文字)、S区(发生障碍则不能讲话)和H区(发生障碍则不能听懂话)。
【详解】A、受惊吓时,惊吓刺激可以通过图像、声音以及接触等刺激作用于视觉、听觉或触觉感受器,进而通过反射使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A正确;
B、正常人的T细胞未接受过新冠病毒抗原的刺激,不具有更强杀伤力,给新冠病毒(2019-ncv)患者直接输入正常人的T细胞会引起免疫排斥反应,不能提高其免疫力,B错误;
C、人体剧烈运动后导致肌肉酸胀乏力,是由于肌细胞无氧呼吸积累大量乳酸引起,但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能中和乳酸以维持pH的稳态,内环境稳态没有遭到破坏,C错误;
D、大脑皮层的S区是控制人的说话功能,某人向别人诉说针刺感觉的过程与S区有关,D错误。
故选A。
6. 研究发现,海马突触中一氧化氮(NO)可作为一种神经递质若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则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下图是NO作用的主要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途径I作用下会使神经细胞线粒体出现供能障碍
B. 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向后膜传递
C. 据图判断,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的NO运输途径是III
D. 通过途径II的作用使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2、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受到刺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详解】A、途径I作用于线粒体起到抑制作用,所以途径I作用下会使神经细胞线粒体出现供能障碍,A正确;
B、据图可知,递质也能从突触后膜向前膜传递,B错误;
C、途径Ⅲ表示NO刺激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因此途径Ⅲ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C正确;
D、途径Ⅱ会导致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D正确。
故选B。
7.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短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系
B. 饮酒过量的人表现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皮层
C. 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仅有大脑皮层H区和S区
D. 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大小和躯体相应部位的大小成正相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A、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系,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错误;
B、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由于语言功能是大脑的高级功能,因此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皮层,B正确;
C、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和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C错误;
D、人类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D错误。
故选B。
8. 为进一步解决街头的烟头问题,科学家做了个有趣的实验:制造一台类似于“自动售货机”的机器,当乌鸦把烟头扔进该机器的特定位置后,机器就会掉落食物;重复多次训练后,乌鸦见到烟头就会叼取并将其扔进该机器内。下列对该实验分析正确的是( )
A. 乌鸦见到烟头就叼取的反射活动的中枢在脊髓
B. 食物是非条件刺激,重复多次训练后烟头由无关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
C. 长时间缺乏食物奖励后,乌鸦见到烟头不再叼取与大脑皮层无关
D. 与条件反射相比,非条件反射大大提高了乌鸦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特定的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条件反射提高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脑越发达的动物,建立的条件反射也就越复杂。
【详解】A、乌鸦见到烟头就叼取属于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A错误;
B、食物是非条件刺激,重复多次训练后烟头由无关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因而形成了条件反射,B正确;
C、长时间缺乏食物奖励后,乌鸦不再叼取烟头与大脑皮层有关,即条件反射的消退过程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C错误;
D、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D错误。
故选B。
9. 药物A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癫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神经递质释放后经主动转运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B.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该神经递质结合不能改变离子的通透性
C. 药物A通过阻断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降解而增强抑制作用
D. 药物A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该神经递质释放后经扩散移动到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的受体上,传递信号,A错误;
B、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该神经递质结合后,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开放氯离子通道让氯离子内流,B错误;
C、药物A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C错误;
D、药物A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因此,药物A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D正确。
故选D。
10. 瞳孔开大肌是分布于眼睛瞳孔周围的肌肉,只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当抓捏面部皮肤时,会引起瞳孔开大肌收缩,导致瞳孔扩张,该反射被称为瞳孔皮肤反射,其反射通路如图所示,其中网状脊髓束是位于脑干和脊髓中的神经纤维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反射能提高视觉敏感度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
B. 传入神经①属于与脑相连的外周神经
C. 传出神经②能引起瞳孔开大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D. 意识能控制瞳孔开大肌收缩或舒张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的,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主管接收、分析、综合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其中脑神经共12对,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脊神经共31对,主要分布在躯干、四肢,负责管理躯干、四肢的感觉和运动。此外,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详解】A、依题意,瞳孔皮肤反射只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自主神经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提高机体对外界刺激的视觉敏感度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A正确;
B、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由脑发出的神经为脑神经,脑神经主要分布在头面部,属于外周神经,负责管理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故传入神经①属于外周神经,B正确;
C、瞳孔开大肌与传出神经②构成该反射弧的效应器,当反射发生时,传出神经②能引起瞳孔开大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
D、 瞳孔开大肌收缩或舒张只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不受意识控制,D错误。
故选D。
11. 如图为心血管中枢调节心脏动脉压力反射的示意图。当血压升高时、动脉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产生兴奋、由传入神经到达心血管中枢、通过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共同调节,使心跳正常。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属于外周神经系统
B. 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心跳加快,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心跳减慢
C. 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传入神经→心血管中枢→副交感神经传递
D. 兴奋在交感神经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一致
【答案】D
【解析】
【分析】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壁外膜下有丰富的压力感受性神经末梢,即压力感受器。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心血管神经中枢的冲动增加,引起心血管交感中枢抑制,心迷走中枢兴奋。
【详解】A、脑干和脊髓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A错误;
B、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心跳加快,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心跳减慢,B错误;
C、兴奋在反射弧中有信号的转换,即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C错误;
D、兴奋在交感神经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荷移动的方向一致,与膜外电荷移动方向相反,D正确。
故选D。
12. 下列关于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说法错误的是
A. 人体在寒冷条件下散失的热量比在炎热条件下散失的更多
B. 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加强,尿液减少
C. 当血糖浓度过高时,下丘脑通过胰岛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来降低血糖浓度
D. 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炎热条件下产热少,散热也少,寒冷时,产热多,散热也多,故寒冷条件下散失的热量比在炎热条件下散失的更多,A正确;
B、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加强,尿液减少,B正确;
C、血糖浓度升高时,下丘脑通过神经直接控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属于神经调节,C错误;
D、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浓度,是通过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实现的,D正确。
故选C。
13.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调节过程,a~c表示激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缺碘时体内a、c的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B. 分级调节是①②③反映出的调节关系
C. 反馈调节是④⑤反映出的调节关系
D. 图示过程不能反映出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所以激素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
【详解】A、缺碘时,c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b促甲状腺激素增多,A错误;
B、分级调节是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相关腺体分泌相关激素,图示①②③为分级调节,B正确;
C、反馈调节是结果对过程有影响,即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影响,④⑤反映出了反馈调节,C正确;
D、图示过程体现了体液调节,没有体现神经调节,D正确。
故选A.
14. 下图为各级中枢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
B. ①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
C. 自主神经系统是不受意识控制的,因此它对机体活动的调节与大脑皮层无关
D. ③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脊髓中的某些中枢
【答案】C
【解析】
【分析】据图示脑的结构可知,①为下丘脑,②为脑干,③为大脑皮层,④为小脑。
(1)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听觉中枢(与产生听觉有关);(2)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3)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详解】A、②为脑干,具有呼吸中枢等,故某人因撞击损伤了②部位可导致呼吸骤停,A正确;
B、①为下丘脑,具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的节律控制有关,B正确;
C、自主神经系统是不受意识控制的,但是仍然会受到最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的调控,C错误;
D、③大脑皮层为人体最高级的中枢,其中某些神经元发出的神经纤维能支配①、②、④和脊髓中的某些中枢,D正确。
故选C。
15. 环孢素A是霉菌的一种代谢产物,它能选择性地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那么,环孢素A可用于( )
A. 预防和治疗艾滋病
B. 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
C. 降低移植器官被排斥概率
D. 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分枝杆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器官移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免疫排斥,而免疫排斥是由T细胞引起的。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环孢素A是霉菌的一种代谢产物,它能选择性地抑制辅助性T细胞的增殖”可知,环孢素A不能预防和治疗艾滋病,A错误;
BC、环孢素A的作用相当于免疫抑制剂,可降低移植器官被排斥的概率,但不能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B错误、C正确;
D、环孢素A能降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不利于清除宿主细胞内的结核分枝杆菌,D错误。
故选C。
16. 糖尿病患者常通过使用胰岛素等降糖药来控制血糖水平。在睡前使用胰岛素后,有些患者会出现夜晚无低血糖发生,清晨空腹血糖高的“黎明现象”;有些患者会出现夜晚低血糖,清晨空腹血糖明显升高的“苏木吉现象”,这与胰岛素的使用量有关。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出现“黎明现象”可能与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有关
B. 出现“苏木吉现象”的患者要考虑减少胰岛素等降糖药的使用量
C. 糖尿病患者在口服胰岛素时应该考虑使用量的问题
D. 正常人血糖含量维持平衡的过程中既存在神经调节也存在激素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机体血糖调节过程:当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量明显增加。体内胰岛素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肌肉并合成糖原,进入脂肪细胞和肝细胞转变为甘油三酯等;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这样既增加了血糖的去向,又减少了血糖的来源,使血糖浓度恢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
【详解】AB、由题意可知,睡前使用胰岛素等降糖药的量过多,会在夜晚出现低血糖,血糖浓度较低时会促进胰高血糖素等升血糖激素的分泌,使血糖浓度升高,致使清晨空腹血糖明显升高,故出现“苏木吉现象”的患者要考虑减少胰岛素等降糖药的使用量,AB正确;
C、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C错误;
D、下丘脑是血糖调节的中枢,正常人血糖调节的过程中,既存在神经调节,也存在激素调节,D正确。
故选C。
17. 肾小管上皮细胞在肾小管重吸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抗利尿激素基因和水通道蛋白基因表达旺盛
B.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提高血容量,有利于血压升高
C. 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活性,有利于减缓糖尿病患病程度
D. 醛固酮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Na+和K+,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体在受到某种刺激时,通过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利用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重吸收水分,来调节人体内的水分平衡。
【详解】A、由于下丘脑合成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因此在下丘脑中抗利尿激素基因表达,A错误;
B、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进而提高血容量,有利于血压升高,B正确;
C、正常情况下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这样尿液中才不会含有糖分,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活性,降低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可降低血糖浓度,减缓糖尿病患病程度,C错误;
D、醛固酮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 Na+排出K+,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D错误。
故选B。
18. 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协调一致离不开信息分子传递信息,实现细胞间通讯。如图为人体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信息分子A是一种神经递质,作用于骨骼肌细胞膜特异性受体
B. 信息分子B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其作用是维持血钠平衡
C. 信息分子C是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随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
D. 信息分子D是甲状腺激素,几乎全身细胞都具有与其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1、体液调节的特点:
①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却能产生显著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②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所以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
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作用具有特异性,它有选择性地作用于靶器官、靶腺体或靶细胞。
【详解】A、信息分子A是一种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丘脑,A错误;
B、信息分子B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其作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离子,从而维持血钠平衡,B正确;
C、信息分子C是由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的作用,随体液运输作用于甲状腺,C正确;
D、信息分子D是甲状腺激素,起促进细胞代谢等的作用,几乎全身细胞都具有与其结合的特异性受体,D正确。
故选A。
19. 研究发现,给患有社交障碍的实验小鼠饲喂某种益生菌(L)后,催产素合成增多,从而缓解其社交障碍相关症状。催产素能增强小鼠之间的信任感、亲密感等,作为神经递质能促进突触后神经元释放多巴胺。多巴胺有助于小鼠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励小鼠重复这些行为。若阻断小鼠肠道到脑干的传入神经,则饲喂L将不再促进催产素的合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催产素发挥作用后能促进Na⁺大量内流
B. 饲喂L有助于小鼠的社交行为形成正反馈
C. 肠道到脑干的传入神经属于外周神经
D. 抑制催产素受体能缓解小鼠的社交障碍相关症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益生菌(L)的刺激促进下丘脑中催产素的合成,催产素增强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并促进多巴胺释放,从而缓解社交障碍的症状。
【详解】A、催产素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能促进Na+大量内流,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A正确;
B、饲喂L后催产素合成增多,催产素能促进小鼠社交,能促进多巴胺分泌,多巴胺有助于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激励小鼠重复这些行为,因此饲喂L有助于小鼠的社交行为形成正反馈,B正确;
C、外周神经系统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小鼠肠道到脑干的传入神经属于外周神经的范畴,C正确;
D、催产素能促进小鼠社交,抑制催产素受体导致催产素不能发挥作用,不能缓解小鼠的社交障碍相关症状,D错误。
故选D。
20. 免疫调节是人体的重要生理机能,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溶菌酶、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参与构成第二道防线
B. 靶细胞凋亡后被吞噬细胞清除,属于细胞免疫
C. 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抗原和细胞因子两个信号的刺激
D. 过敏反应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过强而引起的疾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
【详解】A、第二道防线包括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溶菌酶、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参与构成第二道防线,A正确;
B、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靶细胞凋亡后被吞噬细胞清除,不属于细胞免疫,B错误;
C、在细胞免疫过程中,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抗原不能作为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信号,C错误;
D、过敏反应是由于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过强而引起的疾病,D错误。
故选A。
21. 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因素,如图①②③表示糖尿病的三种患病原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抗体Y2与胰岛B细胞上的受体结合降低胰岛B细胞对血糖浓度的敏感性
B. 抗体Y3与胰岛素竞争受体,从而影响靶细胞识别胰岛素
C. 若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仍表现出尿糖症状,原因与②有关
D. 注射胰岛素可以治疗由Y1、Y2、Y3引起的糖尿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据图分析,图中抗体Y2能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影响胰岛B细胞的分泌,导致胰岛素减少,从而血糖升高,A错误;
B、胰岛素属于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图中Y3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影响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从而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升高,B正确;
C、患者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仍表现出尿糖症状,说明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原因与③有关,C错误;
D、注射胰岛素可以治疗由Y1、Y2引起的糖尿病,Y3引起的糖尿病属于受体受影响,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D错误。
故选B。
22. 当巨噬细胞遇到病原体,释放白细胞介素-1等细胞因子,这些因子通过血液运至大脑,激活下丘脑神经元,引起发热。发热增强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同时促进肝脏和脾脏储存铁离子,限制细菌生长。这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但高热可能损害身体,甚至可能致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适当发热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B. 铁离子是细菌生长繁殖的必需元素
C. 发热过程受神经-体液-免疫系统调节
D. 被激活的白细胞介素-1能直接杀灭入侵的微生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
【详解】A、由题干信息“发热增强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判断,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作用,有助于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因此适当发热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A正确;
B、由题干信息“促进肝脏和脾脏储存铁离子,限制病原体的生长”判断,铁离子是细菌生长繁殖的必需元素,B正确;
C、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发热过程受神经-体液-免疫系统的调节,C正确;
D、发热通过激活白细胞介素-1等细胞因子,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但并不直接杀灭入侵的微生物,D错误。
故选D。
23.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及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 )
A. 溶菌酶、抗体和细胞因子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可以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
B. 溶菌酶和树突状细胞都没有特异性,不能参与特异性免疫
C. 抗体可在内环境与抗原结合,也可以进入细胞内与抗原结合
D. 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直接杀死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病原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
2、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溶菌酶、抗体和细胞因子等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A正确;
B、溶菌酶和树突状细胞都没有特异性,但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的一种,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B错误;
C、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抗体可在内环境与抗原结合,但不可以进入细胞内与抗原结合,C错误;
D、细胞毒性T细胞能使被病原体入侵靶细胞裂解、死亡,不能直接杀死病原体,D错误。
故选A。
24. 下图为布鲁氏杆菌进入人体后,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⑥既不能识别抗原,也不能继续增殖
B. 人体再次感染布鲁氏杆菌时,⑦能快速增殖分化
C. ⑤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④结合,是激活④的第二个信号
D. 细胞⑩可接触、裂解靶细胞,使病原体暴露出来
【答案】C
【解析】
【分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重要防线。在特异性免疫中,涉及到多种免疫细胞的协同作用。 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和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细胞免疫中,T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 体液免疫中,B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和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下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详解】A、⑥是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已经高度分化,不能继续增殖,A正确;
B、⑦是记忆细胞,人体再次感染布鲁氏杆菌时,记忆细胞能快速增殖分化,B正确;
C、细胞④(辅助性T细胞)和⑤B细胞结合是激活⑤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C错误;
D、细胞⑩是细胞毒性T细胞,可接触、裂解靶细胞,使病原体暴露出来,D正确。
故选C。
25. 2020年中国科学家发表论文,宣布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开发出有望用于临床的异种器官移植雏形——“猪3.0”。据测试,这些小猪的器官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能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发生免疫排斥是由于供体和受体细胞表面的HLA不同
B. 免疫排斥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引起的
C. T细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可减弱免疫排斥反应
D. 猪3.0的开发可缓解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
【答案】B
【解析】
【分析】免疫排斥是机体对移植物(异体细胞、组织或器官)通过特异性免疫应答使其破坏的过程。一般是指移植术后,受者可识别移植物抗原并产生应答,移植物中免疫细胞也可识别受者抗原组织并产生应答。
【详解】A、器官移植时排斥反应之所以发生,是由于供体和受体细胞膜上的抗原不同,如果受体和供体两者的HLA抗原完全相同,就不会发生排斥反应,A正确;
B、免疫排斥反应是由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引起的,B错误;
C、排斥反应主要与T细胞分化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有关,T细胞特异性的免疫抑制药物作用于T细胞,使免疫排斥反应降低,从而减弱免疫排斥反应,C正确;
D、猪3.0的器官和人有更好的免疫兼容性,可满足安全、成功移植到人体的要求,减少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缓解器官移植中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D正确。
故选B。
26. 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症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癌变的细胞属于自身免疫病
B. 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时,就会引发过敏反应
C. 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
D. HIV病毒主要攻击患者的T细胞,使其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有时会发生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的免疫反应。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详解】A、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癌变的细胞属于免疫监视功能,当免疫自稳功能异常时,容易发生自身免疫病,A错误;
B、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才会引发过敏反应,B错误;
C、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的防御(防卫)功能过强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C正确;
D、HIV主要攻击患者的T细胞,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故HIV不仅使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也使体液免疫功能损伤严重,D错误。
故选C。
27. 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可引起流涕等症状,也可引起肺炎等疾病。下列有关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识别T细胞,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启动细胞免疫
B. B细胞经辅助性T细胞激活后,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启动体液免疫
C. 树突状细胞既可以吞噬消化流感病毒,又可以通过特异性识别抗原,启动特异性免疫
D. 流感病毒感染后的流涕等症状是人体免疫过程中非特异性免疫的正常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A、抗原呈递细胞表面特异性分子识别T细胞,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启动细胞免疫,A正确;
B、B细胞经辅助性T细胞激活后,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该过程中也需要病原体的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B正确;
C、树突状细胞属于抗原呈递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错误;
D、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能够抵挡大多数病原体,流感病毒感染后的流涕等症状是人体免疫过程中非特异性免疫的正常反应,D正确。
故选C。
28. 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个复杂的网络。生物学上将细胞外与膜受体结合的信号分子称为第一信使,由其转换而来的细胞内信号则称为第二信使,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中的第一信使都是大分子物质,突触小泡释放的物质为第二信使
B. 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会导致Na+通过协助扩散内流
C. 细胞进行胞吞过程中,可能需要胞外的信号分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
D. 人的胰岛细胞和腺泡细胞表面的膜受体不同,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答案】BCD
【解析】
【分析】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糖被,它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一信使即细胞外信号,根据胞外信号的特点及作用方式,化学信号分子可分为激素、神经递质和局部化学介质这三种类型。
【详解】A、内环境中的第一信使不都是大分子物质,比如一些小分子神经递质也可以是第一信使,突触小泡释放的物质通常是第一信使,A错误;
B、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会导致Na+通过协助扩散内流,从而产生动作电位,B正确;
C、细胞进行胞吞过程中,可能需要胞外的信号分子与细胞膜受体结合,传递信息,C正确;
D、人的胰岛细胞和腺泡细胞表面的膜受体不同,这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不同细胞合成了不同的受体蛋白,D正确。
故选BCD。
29.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是保证胃黏膜在高酸和胃蛋白酶的环境中不被消化的原因之一。黏液层的主要成分是糖蛋白,呈凝胶状,可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溶胶状态进入胃液。当H+从胃腔向黏膜扩散时,在黏液层中与由上皮细胞分泌并向胃腔扩散的HCO3-相遇发生中和,使黏液层产生了pH梯度如下图。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黏液层可以减轻食物对胃的机械性损伤,阻止胃黏膜与胃酸接触
B. 胃的部分细胞可持续分泌黏液蛋白,阻止胃黏膜与胃蛋白酶接触
C. 黏液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部分
D. 胃蛋白酶在到达黏膜时已基本失去活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酶的作用特点是高效性、专一性、酶的作用条件温和,高温、强酸、强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改变而失去活性。胃蛋白酶的最适宜pH是2左右,碱性条件下会使胃蛋白酶失活。
【详解】A、黏液层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糖蛋白,糖蛋白具有润滑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食物对胃的机械性损伤,A正确;
B、黏液层可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变为溶胶状态进入胃液,必然需要一直补充,故推测胃部分细胞可持续分泌黏液蛋白,阻止胃黏膜与胃蛋白酶接触,B正确;
C、黏膜与外界相通,其上的黏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
D、由图可知,黏膜的pH为中性,胃蛋白酶在中性条件下失活,无法破坏黏膜细胞,D正确。
故选C。
30. 据英国《镜报》报道,墨西哥渔民诺约拉出海时遭风暴袭击遇险,在海上漂浮了8天8夜,饥渴交迫的他在寒冷的夜晚多次产生幻觉,有关诺约拉机体的调节,叙述错误的是( )
A. 幻觉是由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兴奋引起的
B. 由于机体内环境具有稳态,该渔民的身体在海上漂浮的恶劣环境中仍能维持正常代谢
C. 缺水导致内环境Na+浓度升高,使体内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变大
D. 寒冷环境中,脂肪代谢的酶系统被激活,脂肪被分解氧化,释放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寒冷刺激会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通过反射弧传到效应器引发相应反应,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等方式减少散热和骨骼肌战栗等方式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平衡。饥饿刺激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胰岛A细胞分泌更多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等方式来维持血糖浓度。
【详解】A、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幻觉是由大脑皮层感觉中枢兴奋引起的,A正确;
B、内环境的稳态是有限度的,该渔民在恶劣条件下多次产生幻觉,说明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机体不能维持正常代谢,B错误;
C、缺水导致内环境Na+浓度升高,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使体内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变大,C正确;
D、寒冷环境中,脂肪代谢的酶系统被激活,脂肪被分解氧化,释放能量,D正确。
故选B。
31. 研究人员将RV CTN-1毒株的G蛋白的mRNA序列进行优化和改造,与适宜载体进行组装和包装,形成mRNA疫苗颗粒,制备成mRNA疫苗制剂对小鼠通过静脉注射、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等方式进行给药,诱导小鼠体内产生抗RVG蛋白特异性的抗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脂质膜包装mRNA利于疫苗被吞噬细胞吞噬,并防止mRNA被分解
B. mRNA疫苗不能直接作为抗原刺激B细胞,为其活化提供第一个信号
C. 用mRNA疫苗注射小鼠,诱导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后产生细胞免疫
D. 注射mRNA疫苗对小鼠具有无感染的风险和无毒力恢复的风险
【答案】C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A、脂质膜主要由磷脂分子构成,用脂质膜包装mRNA利于疫苗通过胞吞被吞噬细胞吞噬,也可防止因mRNA直接暴露于内环境而被分解,A正确;
B、mRNA疫苗需在细胞中翻译为蛋白质后才具有抗原功能,所以mRNA疫苗不能直接作为抗原刺激B细胞,为其活化提供第一个信号,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mRNA疫苗翻译为抗原蛋白后诱导小鼠体内产生抗RVG蛋白特异性的抗体,即诱导小鼠机体产生体液免疫,不会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免疫,C错误;
D、mRNA疫苗通过以mRNA为模板翻译出抗原蛋白,促使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该抗原蛋白的的抗体,而不是直接引入病毒本身,因此避免了感染的风险,同时,mRNA疫苗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降低了毒力恢复的风险,D正确。
故选C。
32. 黏膜免疫系统由分布于呼吸道等处黏膜内的淋巴组织构成,包含人体50%以上的淋巴组织和80%以上的免疫细胞。黏膜上皮间的M细胞能摄入抗原,并透过黏膜将其转运至淋巴组织,从而诱导T细胞和B细胞反应,启动黏膜免疫应答。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黏膜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人体第一道防线
B. M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并杀死入侵机体的抗原
C. 免疫细胞均直接来自于造血干细胞的有丝分裂
D. 雾化吸入式疫苗可以诱发机体呼吸道黏膜免疫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
【详解】A、黏膜是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是第二道防线,A错误;
B、根据题干描述M细胞发挥的是抗原呈递细胞的功能,没有特异性识别并杀死入侵机体的抗原的功能,B错误;
C、免疫细胞均来自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和分化,C错误;
D、黏膜上皮间的M细胞能将抗原吞入,随后输送抗原透过黏膜转运到淋巴组织,诱导T细胞和B细胞反应,启动黏膜免疫应答,因此雾化吸入式疫苗能诱发机体呼吸道黏膜免疫,D正确。
故选D。
33. 下图1表示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A点的内侧和外侧,图2表示测得的A点的膜电位变化图,图3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图2中a点上移
B. 图2的b到d和图3的②到③段Na+通道开放,Na+内流
C. 图3的轴突每个位置都可能经过图2的电位变化
D. 图3的④处可对应图2的c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刺激会使局部位点产生动作电位,与旁边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会使旁边位点兴奋,因此兴奋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详解】A、a的绝对值的大小代表静息电位的大小,静息电位的大小取决于膜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因此内环境K+浓度升高,细胞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变小,静息电位变小,所以a点上升,A正确;
B、图2中的bd段是接受刺激以后发生动作电位,此时钠离子内流,图3中的②③段是钾离子外流恢复静息电位,B错误;
C、刺激会使局部位点产生动作电位,与旁边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局部电流会使旁边位点兴奋,因此兴奋以局部电流(或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因此图3的轴突每个位置都可能经过图2的电位变化,C正确;
D、图3的④处是在产生动作电位,而图2的c点也是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D正确。
故选B。
34. 当人遭遇危险而情绪紧张时,甲状腺会分泌较多的甲状腺激素,进而使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物效应。下图表示甲状腺激素(TH)的运输及其发挥调节作用的示意图,其中PB是甲状腺激素的血浆运输蛋白,P表示RNA聚合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状腺激素受体位于细胞核内,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主要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B. 图中THR和BXR可能是甲状腺激素的两种受体
C. 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中,涉及的信号分子不都是激素
D. TH能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TSH,不能提高垂体的代谢
【答案】D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衍生物,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呼吸,心律加快,产热增加。在寒冷,紧张时分泌。当人遭遇危险而情绪紧张时首先会刺激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血液中这一激素浓度的增高会作用于腺垂体促进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即提高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促甲状腺激素进一步作用于甲状腺,使其腺细胞分泌量增加,即分泌大量的甲状腺激素。
【详解】A、PB是甲状腺激素的血浆运输蛋白,在血浆两者会结合,甲状腺激素在血液中主要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A正确;
B、图中THR和BXR与甲状腺激素结合,可能是甲状腺激素的两种受体,B正确;
C、引起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信号分子不一定都是激素,如神经细胞分泌神经递质也可以作用于甲状腺,C正确;
D、TH有提高机体细胞新陈代谢的作用,故可以提高垂体的代谢功能,同时还能够抑制垂体合成和分泌TSH,D错误。
故选D。
35.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有几项?( )
①巨人症和呆小症是由不同种激素分泌紊乱引起的
②下丘脑具有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的双重功能
③促进肾上腺素分泌的过程中可能伴随着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④生长激素通过提供蛋白质合成所需要的能量来促进身体的发育
⑤促胰液素是由胰腺细胞分泌的激素
⑥激素都是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靶细胞原有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A. 两项B. 三项C. 四项D. 五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并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2、生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侏儒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身材矮小,智力正常;巨人症是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肢端肥大症是成年后,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详解】①巨人症和呆小症分别是由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紊乱引起的,故巨人症和呆小症是由不同种激素分泌紊乱引起的,①正确;
②下丘脑具有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的双重功能,例如在渗透压的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具有感受、调节、传导和分泌的作用,调节是指作为调节中枢,发挥神经调节功能,分泌是指分抗利尿激素,发挥内分泌调节功能,②正确;
③体温调节过程中,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是通过神经调节的作用,在该过程中,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伴随着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③正确;
④生长激素通过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来促进身体的发育,并不能提供能量,④错误;
⑤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⑤错误;
⑥性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⑥错误。
综上,④⑤⑥错误,①②③正确,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36. 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进入高原低氧地区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等高原反应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外界环境的O2可以通过血浆和组织液进入人体组织细胞,而人体组织细胞产生的CO2又可以通过组织液和血浆排出体外,这说明内环境可以作为______的媒介。
(2)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进入海拔较低的黄土高原后一般不会出现高原反应,原因是在海拔升高幅度较小的情况下,人体可以通过调节维持______。而进入海拔更高的青藏高原后却很容易产生高原反应,这说明______。
(3)研究表明,人体缺氧时体内的脯氨酸羟化酶无法发挥作用,会使低氧诱导因子(HIF)不被降解,HIF能促进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细胞适应缺氧环境,据此研制的加快人体适应高原环境的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_____(答出两点)。
(4)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海拔2366米,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前常常到该基地训练一段时间,从氧稳态调控角度分析中长跑运动员前去训练的原因是______。
【答案】(1)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 ①. (内环境)稳态 ②. 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3)抑制脯氨酸羟化酶的活性、抑制低氧诱导因子的降解、促进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等
(4)该训练基地海拔较高、氧气稀薄,运动员机体为适应环境可产生更多的红细胞,提高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保证比赛时细胞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能量供给
【解析】
【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的成分,以及各种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内环境的稳态与血浆有密切关系。
【小问1详解】
细胞可以经血浆和组织液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交换,这体现了内环境可以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作用。
【小问2详解】
人体可以通过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所以在进入海拔较低的黄土高原后一般不会产生高原反应。进入海拔更高的青藏高原后容易产生高原反应,是因为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被破坏。
【小问3详解】
根据题意,由于脯氨酸羟化酶活性被抑制导致低氧诱导因子不能被蛋白酶水解,故改善缺氧症状的药物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脯氨酸羟化酶的活性、抑制低氧诱导因子(HIF)的水解;HIF能促进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细胞适应缺氧环境,故该药物机理也可能是促进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等。
【小问4详解】
长期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进入高原低氧地区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等高原反应现象,同理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会面临氧气供应不足等问题,在比赛前常常到海拔较高的训练其地训练,可能是因为该地海拔较高,氧气稀薄,运动员会产生更多的红细胞,提高血液运输氧气的能力,保证比赛时细胞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能量供给。
37. 我国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中药是从古至今治病的良药,多数中药又苦又涩,即便我们在苦药中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研究发现,甜味和苦味分子被味蕾细胞感知后,经过一系列传导和传递调控人们的摄食,下图是喝中药过程中感知苦味、调节摄食的相关机制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喝中药时,苦涩的中药引起的兴奋以____信号的形式传递到大脑皮层苦味皮层区,从而产生苦觉。
(2)苦味感受器兴奋时,信号经神经元d传至神经元e的过程,神经元d处于____(填“兴奋”或“抑制”)状态。若X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其作用于神经元e能引起Cl-内流,请在坐标图上画出此时神经元e膜电位变化趋势的图像____(以膜外电位为参考,电流表测膜内的电位)。
(3)甜味和苦味的中枢位于脑干,脑干还有____功能(答出两点即可)。
(4)根据上述模式图分析,在苦药中加糖仍会感觉很苦的原因是____。
【答案】(1)电信号和化学信号
(2) ①. 兴奋 ②.
(3)参与眨眼反射、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调节呼吸、调节心脏功能等
(4)甜味物质能在甜味皮层区产生甜觉,但该信号不能传至苦味中枢,而苦味物质产生的苦觉信号,可以传至甜味中枢抑制甜味的产生,故在苦药中加糖仍会感觉很苦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
【小问1详解】
兴奋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到大脑皮层苦味皮层区,从而产生苦觉。
【小问2详解】
苦味感受器兴奋时,信号经神经元d传至神经元e的过程,神经元d处于兴奋状态,可抑制甜味中枢的兴奋。若X为抑制性神经递质,其作用于神经元e能引起Cl-内流,静息加强,故神经元e膜电位变化的图像为:
【小问3详解】
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参与眨眼反射、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调节呼吸、调节心脏功能等。
【小问4详解】
据图可知,甜味物质能在甜味皮层区产生甜觉,但该信号不能传至苦味中枢,而苦味物质产生的苦觉信号,可以传至甜味中枢抑制甜味的产生,故在苦药中加糖仍会感觉很苦。
38. 人体受到危险刺激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作出反应,以维持稳态和适应环境。相关调节机制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遇到危险时,______(交感、副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A(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增加并与心肌细胞______(填细胞结构)的受体结合,引起心跳加快、血压______、肌肉血流量增加等,有助于机体作出快速反应。
(2)遇到危险时,机体还可以通过______轴进行调节,使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影响肝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使血糖浓度______,有助于提供更多的能量。与途径二相比,途径一的调节速度______。
(3)糖皮质激素能抑制T淋巴细胞合成和释放细胞因子。长期处于危险刺激会降低机体免疫系统的______功能,增加患癌风险。
(4)泼尼松是治疗肾脏综合征的一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若长期较大剂量使用泼尼松治疗肾脏综合征,停药前应逐渐减量。下列对该做法原因分析合理的是______。
①立即停药可致体内糖皮质激素不足
②停药前可适量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③用药逐渐减量有利于肾上腺皮质功能恢复
【答案】(1) ①. 交感 ②. 细胞膜上 ③. 升高
(2) ①.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②. 升高 ③. 快
(3)免疫监视 (4)①③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小问1详解】
肾上腺素属于信号分子,遭遇危险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A(肾上腺素)增加,并与心肌细胞相应受体结合,引起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血流量增加等生理效应,有助于机体做出快速反应。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当遇到危险时,机体还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进行分级调节,使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影响肝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使血糖浓度升高,有助于提供更多的能量。途径一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途径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所以与途径二相比,途径一的调节速度更快。
【小问3详解】
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是指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糖皮质激素能抑制T淋巴细胞合成和释放细胞因子,长期处于危险刺激会降低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增加患癌风险。
【小问4详解】
①由于长期较大剂量使用泼尼松,自身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较弱,自身分泌糖皮质激素不足,立即停药会导致体内糖皮质激素不足,①正确;
②由于长期服用波尼松,导致肾上腺皮质自身产生的糖皮质激素较少,为了恢复其功能,停药前可适量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②错误;
③为了避免血浆中糖皮质激素水平的突然降低,逐渐减量用药以促使自身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恢复,③正确。
综上,①③正确,②错误
故选①③。
39. 如图1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作出应答反应的部分过程;图2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的产生量的变化,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用曲线A表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的辅助性T细胞是_____(填序号),在图1所示的免疫应答过程中该细胞的作用是_____。
(2)图2中,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X和抗原Y,则表示针对抗原X、抗原Y的抗体的产生量的曲线分别是_____,其中针对抗原X的免疫反应的特点有_____。
(3)新型冠状病毒与病菌在免疫学上都可被称作_____,前者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当其侵入人体后寄生在宿主细胞中,_____能识别被寄生的宿主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新型冠状病毒被释放出来,而后会被_____(填“细胞”或“体液”)免疫产生的_____所凝集,使之失去侵染能力,最后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答案】(1) ①. 细胞② ②. 识别处理过的抗原并与B细胞结合从而激活B细胞、产生细胞因子
(2) ①. B、C ②. 免疫反应快且强烈,抗体产生的数量更多
(3) ①. 抗原 ②. 细胞毒性T细胞 ③. 体液 ④. 抗体
【解析】
【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小问1详解】
图1中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在图1所示的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呈递细胞将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使其表面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信号之一,同时辅助性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B细胞,因此该细胞的作用是识别处理过的抗原并与B细胞结合从而激活B细胞、产生细胞因子。
【小问2详解】
将抗原X注射到兔体内后,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当抗原X再次进入机体后,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浆细胞并分泌大量的抗体,即二次免疫免疫反应快且强烈,抗体产生的数量更多,因此同时注射抗原X和抗原Y,针对抗原X的抗体的产生量的曲线是B,针对抗原Y的抗体的产生量的曲线是C。
【小问3详解】
新型冠状病毒与病菌在免疫学上都可被称作抗原。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当其侵入人体后寄生在宿主细胞中,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被寄生的宿主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靶细胞裂解、死亡后,新型冠状病毒被释放出来,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可以与之结合,使其失去侵染能力,最后被其它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40. 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已应用于癌症治疗,机理如图1所示。为增强疗效,我国科学家用软件计算筛到Taltirelin(简称Tal),开展实验研究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疗效及其作用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肿瘤细胞表达能与免疫检查分子特异结合的配体,抑制T细胞的识别,实现免疫逃逸。据图1可知,以_____为抗原制备的免疫检查分子抗体可阻断肿瘤细胞与_____细胞的结合,解除肿瘤细胞的抑制。
(2)为评估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抗肿瘤效应,设置4组肿瘤小鼠,分别用4种溶液处理后检测肿瘤体积,结果如图2。设置缓冲液组的作用是_____。据图2可得出结论:______。
(3)Tal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类似物。检测发现T细胞表达TRH受体,树突状细胞(DC)表达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综上所述,关于Tal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提出假设:
①Tal与______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
②Tal能促进______,增强DC的吞噬及递呈能力,激活更多的T细胞。
(4)为验证上述假设,进行下列实验:①培养T细胞,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RH溶液,检测______;②培养DC,分3组,分别添加______,检测DC的吞噬能力及递呈分子的表达量。
【答案】(1) ①. 免疫检查分子 ②. T 细胞
(2) ①. 作为对照组 ②. Tal 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都有抗肿瘤效果,二者联合使用可明显增强抗肿瘤效果
(3) ①. T细胞表面的TRH受体 ②. TSH作用于DC细胞上的受体
(4) ①. T细胞的数量和毒性T细胞的比例 ②. 缓冲液、Tal溶液和TSH溶液
【解析】
【分析】细胞免疫过程:
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
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
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小问1详解】
肿瘤细胞表达能与免疫检查分子特异结合的配体,抑制了T细胞的识别,从而实现免疫逃逸。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作用是阻断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结合。以免疫检查分子为抗原制备的免疫检查分子抗体,可阻断肿瘤细胞与 T 细胞的结合,解除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
【小问2详解】
设置缓冲液组的作用是作为对照组,用于排除其他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评估Tal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的联合抗肿瘤效应。据图2可知,与缓冲液组相比,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组、Tal组和Tal +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组的肿瘤体积都有所减小,其中Tal +免疫检查分子抗体组的肿瘤体积减小最为明显。故得出结论:Tal 与免疫检查分子抗体都有抗肿瘤效果,二者联合使用可明显增强抗肿瘤效果。
【小问3详解】
① 因为受体与相应配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Tal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类似物,且已知T细胞表达TRH受体,所以推测Tal可能与该受体结合,即Tal与T细胞表面的TRH受体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
②依据题干信息,Tal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类似物,通过分级调节,Tal可以促进TSH的作用,已知DC表达TSH受体,所以推测TSH作用于DC细胞上的受体,综上,Tal能促进TSH作用于DC细胞上的受体,增强DC的吞噬及递呈能力,激活更多的T细胞。
【小问4详解】
为验证上述假设,实验如下:
① 培养T细胞,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RH溶液,检测T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情况,即T细胞的数量和毒性T细胞的比例。通过对比添加不同物质后T细胞的数量和毒性T细胞的比例,来验证Tal与TRH受体结合促进T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假设。
② 培养DC,分3组,分别添加缓冲液、Tal溶液和TSH溶液,检测DC的吞噬能力及递呈分子的表达量。通过对比添加不同物质后DC的相关指标,来验证Tal促进DC分泌TSH从而增强其功能的假设。第一步:添加缓冲液的组作为对照组。第二步:添加Tal溶液的组,观察其对DC功能的影响。第三步:添加TSH溶液的组,用于与添加Tal溶液的组对比,以确定Tal是否通过促进TSH分泌发挥作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4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含答案,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