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第1页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第2页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多选题,材料解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云南是世界人类起源地之一。1965年5月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这可以作为研究元谋人的()
    A.文字史料 B.实物史料 C.口碑史料 D.影像史料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根据材料“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门齿化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门齿化石是出土文物,属于实物史料,B项正确;文字史料依托文字加载历史信息的史料,不符合材料要求,排除A项;口碑史料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口述进行传递的史料,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C项;影像史料主要包括电影与录像等形式,与材料“门齿化石”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2021年,浙江省博物馆组织“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精选260多件文物进行对比展示,共同见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这两种文化的相似处除了精美的玉器,还有()
    A.采用青铜农具劳作 B.种植玉米和南瓜
    C.使用马拉战车作战 D.建有祭坛与神庙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除了都出土精美的玉器,还祭坛与神庙,D 项正确;当时仍然是石器,排除A项;玉米是在明中叶后传入中国的,排除B项;中国的马拉战车最早出现于夏王启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在名前”旨在说明()
    A.郡县制影响深远 B.中西方书写习惯不同
    C.专制主义的强大 D.家族宗法制观念浓厚
    【答案】D【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的姓名顺序与西方不同。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中国宗法制观念有浓厚的血缘色彩,家族重视血缘关系。因此,中国人把姓排在前,反映了宗族家族血缘色彩浓厚,D项正确;郡县制是地方行政机构,不影响姓名的顺序,排除A项;中国的姓名顺序反映家族血缘的特点,而书写习惯对中西姓名的顺序没有影响,排除B项;专制主义的强大是指君权的独裁专断,而与姓名顺序没有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4.《吕氏春秋》一书中说,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显著增加,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这主要得益于()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海外贸易的繁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这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显著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A项正确;东晋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西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5.一位历史学者说:“我们当然清楚,青铜时代有青铜器,但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青铜器的使用,不是在生产技术方面,而是在另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指()
    A.饮食 B.娱乐 C.装饰 D.政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铜时代,青铜器主要被用作礼器和兵器,即用在政治领域,D项正确;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并非饮食,排除A项;娱乐并非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排除B项;青铜器并非仅为装饰之用,排除C项。故选D项。
    6.春秋时期,天子行祭祀之礼,撤祭时唱《雍》。《论语》记载,鲁国权贵三家大夫在撤祭时,也唱《雍》。孔子评论说,他们怎么可以在自家堂上行此大礼?据此可知,孔子主张
    A.推行仁政 B.简化祭礼 C.维护周礼 D.隆礼重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天子行祭祀之礼,撤祭时唱《雍》,而鲁国的卿大夫在撤祭时,也唱《雍》,这显然违背了礼乐制度,因此孔子批评鲁国权贵,由此可知,孔子主张维护周礼,C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排除A项;B项与孔子的主张无关,排除B项;孔子并不主张隆礼重法,排除D项。故选C项。
    7.先秦时期实行井田制,商鞅变法时曾采取“决裂阡陌,教民耕战”的措施。此举直接意图是()
    A 提升官吏素质 B.修造战斗装备
    C.鼓励积极垦耕 D.抑制工商行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可得出主要结论:商鞅废除井田制,教民耕战的直接意图是,鼓励积极垦耕,C项正确;教民耕战与提升官吏素质无关,排除A项;修造战斗装备与商鞅废除井田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抑制工商行业是商鞅变法的另一措施,并非其教民耕战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 项。
    8.秦统一全国后,确立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政治制度。据此可知,该政治制度是()
    A 三公九卿制度 B.三省六部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猛安谋克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说明该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C 项正确;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材料说明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隋唐时期,才正式形成三省六部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辽东”幅员辽阁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修筑万里长城 B.整顺社会风俗 C.推广郡县制度 D.实行郡国并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是县长,县以下设乡、里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C项正确;修筑万里长城是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排除A项;整顺社会风俗与秦朝有效地管理幅员辽阁的国家无关,排除B项;汉初实行实行郡国并行,排除D项。故选C项。
    10.西汉为开拓疆土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①颁布推恩令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③设河西四郡④在乌垒设西域都护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组合单项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对西北地区的管理主要举措有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③设河西四郡、④在乌垒设西域都护府,D项正确;颁布推恩令不是在西北地区采取的举措,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这表明汉朝()
    A.改革了选官制度 B.弱化了丞相权力
    C.实行了监察措施 D.加强了商业管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这属于监察制度,C项正确;刺史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排除A项;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是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弱化了丞相权力和加强了商业管控,排除BD项。故选C 项。
    12.建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如图所示是小文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A.统一文字 B.焚书坑儒 C.尊崇儒术 D.张骞通西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儒家学说逐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项正确;汉武帝没有采取统一文字的措施,排除A项;秦始皇焚书坑儒,排除B项;张骞通西域不属于思想上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 项。
    13.汉武帝时,以每个季度的第二个月份的商品价格为准,每种产品制定从高到低三个档次的价格线,如果价格过高,政府就要介入,要求以平价出售;物价降至平价以下,就由百姓自行买卖。汉代此举()
    A.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 B.反映了黄老无为思想
    C.打击了豪强游侠势力 D.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汉武帝时期,政府对于商品的价格进行了干预和管控,从而保证商品价格的稳定,这样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D项正确;汉代此举无法体现重农,排除A项;政府干预商品价格是有为的表现,而不是黄老无为思想的体现,排除B项;汉代此举主要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并不是为了打击豪强游侠势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4.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贵族醉心于高冠博带的汉族章服制度;紧身便于劳作的北方游牧民族服装在汉族劳动人民中广泛流行,并影响着汉族传统的服饰。这种现象体现了
    A.科技进步 B.政权对峙 C.民族交融 D.经济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贵族醉心于高冠博带的汉族章服制度,紧身便于劳作的北方游牧民族服装在汉族劳动人民中广泛流行,并影响着汉族传统的服饰,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与汉族服饰文化相互交融,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时代特点,C项正确。材料只说明了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民族的民族交融特点,没有涉及科技进步,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政权对峙主要体现在北朝和南朝的对峙,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经济繁荣不符合材料所体现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5.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说明孝文帝
    A.力图争取鲜卑贵族 拥护与支持 B.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
    C.意在为学习汉文化寻找历史依据 D.开创了民族融合的新时代
    【答案】C
    【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认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的后代,这反映出孝文音为改革姓氏寻找依据,进而学习汉族文化,C正确;材料没有提出孝文帝与鲜卑贵族之间的关系,排除A;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魏封建化进程,但是题干所列的信息中并未体现出皇权的神话,排除B;民族融合在题干中未提及,排除D。
    16.下列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
    A.“贞观之治” B.黄巢起义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C正确;A属于盛世局面,排除;B属于唐末发生的农民起义,排除;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后出现的局面,D排除。故选C。
    17.下表是780年唐朝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2)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
    A.使税制更加紊乱
    B.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
    C.增加了财政收入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杨炎的两税法实施以后,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故C项符合题意;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便于征收,故A不符合题意;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反映出过去由封建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控制土地私有的原则变为不干预或少干预的原则,对农民的控制松弛了,故B不符合题意;土地兼并根源于土地私有制,故两税法既然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故不可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
    18.少数民族政权辽、金的统治者分别创制并实施“南、北面官”和“猛安谋克”等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共性主要在于()
    A.全面汉化 B.胡汉交融 C.民族自治 D.因俗而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南、北面官”和“猛安谋克”及所学知识可知,二者共性在于因俗而治,D项正确;全面汉化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而不是胡汉交融,排除B项;材料措施是因俗而治,不是民族自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9.下列有关宋朝经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纸币开始出现
    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自然经济解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宋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B项正确;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A项;明朝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
    20.北宋初年统治者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的地位。这些措施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A.无为而治 B.戒奢从简 C.崇文抑武 D.严刑峻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北宋统治者从宿将手中收回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士人地位等措施,反映出其崇文抑武的治国特点,C项正确;无为而治与“扩大科举规模”等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统治者戒奢从简的做法,排除B项;严刑峻法与“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等不符,排除D 项。故选C项。
    21.元朝,中央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这一制度()
    A.缓和了阶级矛盾 B.清除了民族隔阂 C.维护了国家统一 D.抑制了土地兼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这一制度是行省制度,在行省制度下,地方的行政、财政、军事等都受到中央的制约,所以行省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C项正确;行省制度是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无法起到缓和阶级矛盾的作用,排除A项;行省制度的内容里确实涉及到管理民族地区,但是行省制度的实施却不能消除民族隔阂,排除B项;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到土地问题,并且行省制度不能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 项。故选C项。
    22.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以经略()
    A.西藏 B.新疆 C.台湾 D.云南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C项正确;西藏、新疆、云南与澎湖巡检司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23.如图是高一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知识卡片。据此判断该机构是()
    A.宰相 B.内阁 C.司礼监 D.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明成祖时期”、“票拟”等信息判断可知,该机构是明代设立的内阁,B项正确;宰相制度在明太祖时期就已经废除,排除A项;司礼监和“票拟”不符,排除C项;军机处设立于清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4.16世纪前后,在东南田地缺少人口稠密的地区,农民对于土地的利用具有了一种综合的和市场联系的多种经营性质。当时有人通过购买沿湖洼芜土地,因地势造为鱼塘和耕地,边角种植蔬菜,综合收入高过单独种植粮食的三倍。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有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 B.高产作物引进推动种植业呈现多样化
    C.城市工商业发展推动了小农经济解体 D.传统的经济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6世纪前后,在东南田地缺少人口稠密的地区,农民对于土地的利用具有了一种综合的和市场联系的多种经营性质。当时有人通过购买沿湖洼芜土地,因地势造为鱼塘和耕地,边角种植蔬菜,综合收入高过单独种植粮食的三倍”可知,时间“16世纪”指向明朝,材料体现出了明朝时期东南地区农业呈现出一定的商品化趋势,因此传统的经济结构受到一定的冲击,D项正确;明朝重农抑商依然是非常严格,排除A项;高产作物引进推动种植业呈现多样化,对材料的表述片面,排除B项;小农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
    25.在16世纪末万历王朝的后期,朝野上下,掀起一股骂皇帝的“非君”思潮。大臣连篇累牍地指责君主的过失,毫不掩饰地揭露当朝皇帝“酗酒”、“恋色”、“贪财”、“尚气”,等等。这种现象体现了
    A.皇帝权威荡然无存 B.理学的空谈受到批判
    C.理学影响政治风气 D.早期的民主思想出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代万历年间的大臣都对君主进行指责,这体现了理学正君心”的内容,说明这是理学影响了政治风气,C项正确;明代君主专制加强,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对理学空谈的批判,排除B项;这些大臣对君主的指责依然是传统理学思想的体现,而非出现了早期民主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26.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
    A.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宋明理学
    C.提倡公平法治 D.以天下为己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扶危定倾之心”可知,这反映了顾炎武和黄宗羲二人都强调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故D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反对宋明理学的思想,故B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提倡公平法治的主张,故C选项错误。
    27.《清史稿》记载:“清初,蒙古北部喀尔喀三汗同时纳贡。朔漠荡平,怀柔渐远。北逾瀚海,西绝羌荒。青海、厄鲁特、西藏、准噶尔,悉隶版图厥后至者弥众,乃令各守疆圉、修职贡,设▲ 统之。”材料中▲ 处应为()
    A.宣政院 B.理藩院 C.伊犁将军 D.巡检司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清初,蒙古北部喀尔喀三汗同时纳贡。朔漠荡平,怀柔渐远。北逾瀚海,西绝羌荒。青海、厄鲁特、西藏、准噶尔,悉隶版图”和所学可知,理藩院是清代管理蒙古、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B项正确;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和佛教事务,排除A项;清代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理,在新疆地区设伊利将军,排除C项;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地区,排除D项。故选B 项。
    28.某学者指出:“中国大一统局面在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个,历经2000多年至今还是大一统国家,这是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影响的结果。”中国古代为了维系“大一统”局面所采取的措施的突出特点是()
    A.分散相权,集中君权 B.分化事权,中央集权
    C.开创科举,选拔才俊 D.强化礼仪,约束臣民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历经2000多年至今还是大一统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维系“大一统”局面已有两千年,也就是秦朝时期,秦朝建立的政治制度是三公九卿制以及郡县制,这两种政治制度的特点就是分化事权,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散相权是在唐朝,排除A项;科举制是隋唐时期设立的,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强化礼仪并不是突出特点,且起不到有效维系“大一统”局面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29.下列对中国古代皇帝的称谓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文景之治 B.汉武帝盛世 C.光武中兴 D.康乾盛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光武帝等都是谥号,康熙、乾隆是年号,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30.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都是靠中医药治病救人的,特别是经过抗击非典、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传染病之后,我们对中医药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下列有关中医药的表述有误的是
    A.战国至两汉-《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
    B.东汉《神农本草经》-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C.唐《千金方》-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
    D.明《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代高宗时编订的《唐本草》是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不是《千金方》,C项错误,符合设问,选C项;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A项;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B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B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二、多选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小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漏选得2分,错选不得分。)
    31.作为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有()
    A.玉米 B.水稻 C.棉花 D.粟
    【答案】BD
    【解析】
    【详解】中国的水稻最早是由河姆渡居民种植的,粟是由半坡居民在黄河流域最早种植的,故答案为BD;玉米是在明朝时传入我国的,A错误;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C错误。
    【点睛】本题是以世界农业起源为考查背景,考查对最早栽培农作物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和理解能力。
    32.在中国古代水利历史上留下过很多闻名于世的水利工程,这些工程不仅规模巨大,而且设计水平相当高,说明古代的人类对水文知识的掌握也已经相当丰富。下列水利工程兴修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有()
    A.都江堰 B.郑国渠 C.赵州桥 D.红旗渠
    【答案】A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项选择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兴修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有都江堰和郑国渠,AB正确;赵州桥是隋代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排除C项;红旗渠20世纪60年代建造,排除D项,故选AB项。
    33.柳宗元《封建论》中指出:“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其论述中涉及的制度有
    A.分封制 B.郡国并行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答案】AB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的制度是分封制,A项正确;秦朝的政治制度是郡县制,B项正确;汉朝的制度是郡国并行制,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材料没有出现,排除D项。故选A、B、C三项。
    34.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A.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
    B.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C.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
    D.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答案】ACD
    【解析】
    【详解】宋太祖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做到兵将分离,加强了中央集权,A正确。为了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中央派转运使将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收财政权于中央,C正确。宋代重文轻武,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现象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D正确。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是唐朝末年的措施,不是宋代的,B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共2题共24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计12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提供了根本保障,而且为科技成果的使用与传播创造了条件。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气象学、医药学、农学、数学等领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③》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1、图2所示科技成就出现的时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科技灿烂辉煌 原因。
    【答案】(1)北朝;北宋
    (2)原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固与发展;农耕经济的繁荣;科学家的勤劳智慧;中外交流频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图1是北朝贾思勰编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图2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泥活字版模型。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得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固与发展;根据材料二“农耕经济的繁荣”得出农耕经济的繁荣;根据材料二“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得出科学家的勤劳智慧;结合所学,还可从中外交流频繁等角度进行总结。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计12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制作为历经了1300年悠久历史的一种考试制度,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打破了门阀专制。科举考试制度消除了荐举制度选才缺乏客观标准的弊端。随着政权开放,科举考试参加者愈来愈多。科举考试的内容、程序和相关的规定日趋制度化、严密化。
    -摘编自康金红《我国古代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公正性刍议》
    材料二政治的近代化就是政治的民主化、科学化,就是要反对和消除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建立民主政治制度,树立民主社会观和人生观,实行民主政治生活。而科举制早已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因此不可能产生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整个封建统治阶级都非常迷恋这种制度,热衷于维护这种制度。
    -摘编自孙学涛《科举制与中国近代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科举制的历史贡献”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阐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从选官标准来看,相比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世官制,及以家世门第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强调考生的学识才能,选官标准更科学,从选官方式来看,世官制采用世袭方式,察举制采用推荐方式,科举制则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选官方式更公正。从选官权力来看,察举制选官权在地方,科举制选官权则集中到中央和皇帝手中,符合中央集权与皇权加强的趋势。从选官范围来看,九品中正制将选官范围局限在社会上层,而科举制则将选官范围扩大到社会中下层,范围更广。
    结论:科举制实行公平竞争,因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近代被西方国家发展为文官制度。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为古代中国。根据题目要求,要围绕科举制的发展、作用影响或综合评价中找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进行阐述,如从科举制的影响上拟定论题: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在论述中可结合科举制与世官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对比体现科举制的进步性。也可从科举制对当时和后世、世界的影响来阐述科举制的进步性。如阐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从选官标准来看,相比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世官制,及以家世门第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强调考生的学识才能,选官标准更科学,从选官方式来看,世官制采用世袭方式,察举制采用推荐方式,科举制则实行公开考试择优录取,选官方式更公正。从选官权力来看,察举制选官权在地方,科举制选官权则集中到中央和皇帝手中,符合中央集权与皇权加强的趋势。从选官范围来看,九品中正制将选官范围局限在社会上层,而科举制则将选官范围扩大到社会中下层,范围更广。最后得出结论:科举制实行公平竞争,因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近代被西方国家发展为文官制度。

    相关试卷

    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文件包含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