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必修2.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线粒体中的[H]与氧气结合的过程需要细胞色素c的参与。当线粒体功能失调时,其内部的细胞色素c会被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从而导致细胞凋亡。细胞自噬可降解、消除功能失调的线粒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色素c参与的呼吸阶段在生物膜上进行
B. 若某细胞内细胞色素c合成受阻,则该细胞内无ATP生成
C. 细胞自噬可以清除受损细胞器或感染的微生物等
D. 有些激烈的细胞自噬可能会诱导细胞凋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它是一种程序性死亡。
【详解】A、细胞色素c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该过程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属于生物膜,A正确;
B、细胞色素c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即使细胞内细胞色素c合成受阻,细胞也可通过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或无氧呼吸生成ATP,B错误;
C、分析题意可知,细胞自噬可降解、消除功能失调的线粒体,该过程可以清除受损细胞器或感染的微生物等,对于机体是有利的,C正确;
D、细胞的结构受到损伤可诱发细胞自噬,细胞自噬会导致细胞正常功能受影响,严重时可能会诱导细胞凋亡,D正确。
故选B。
2. ATP药物在心血管内科的应用非常广泛,其种类有 ATP片剂和 ATP注射液,ATP片剂可以口服,ATP 注射液可供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代谢旺盛的细胞中,ATP的含量远高于 ADP的
B. 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流通
C. ATP水解形成 ADP时所释放的能量可用于主动运输
D. ATP的水解往往伴随着蛋白质的磷酸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一种特殊的化学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供给各项生命活动,所以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详解】A、代谢旺盛的细胞中,ATP的含量和ADP的含量差别不大,因为细胞内的ATP和ADP时刻不停地发生相互转化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A错误;
B、吸能反应和ATP的水解相关联,放能反应和ATP的合成相关联,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流通,因此,可以形象地把ATP比喻成细胞内流通的能量“货币”,B正确;
C、主动运输消耗能量,故ATP水解形成ADP时所释放的能量可用于主动运输,C正确;
D、ATP转化为ADP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蛋白质的磷酸化,D正确。
故选A。
3. 某植株的红花(A)对白花(a)为显性,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两植株杂交,子代的表型及数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Dd×Aadd
C. 组成基因A和基因D的碱基种类不同
D. 子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区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详解】A、子代的表型红花:白花=1:1;高茎:矮茎=3:1,不能判断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子代的表型红花:白花=1:1;高茎:矮茎=3:1,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Dd×aaDd,B错误;
C、组成基因A和基因D的碱基种类相同,都是A、T、G、C,C错误;
D、亲本的基因型组合为AaDd×aaDd,如果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子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4,D正确。
故选D。
4. 某二倍体杂合子生物的某细胞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下列与此时该细胞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中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可能会出现等位基因
B. 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变,核DNA数目倍增
C. 该细胞中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但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D. 该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4套遗传信息
【答案】A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特点:间期: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MⅠ前(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MⅠ中:四分体排在赤道板上;MⅠ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MⅠ末:形成两个次级性母细胞。MⅡ分裂与有丝分裂基本相同,区别是无同源染色体。
【详解】A、某细胞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表明细胞正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如果减数分裂Ⅰ前期发生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该细胞中的姐妹染色单体上可能会出现等位基因,A正确;
B、某细胞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表明细胞正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染色体和核DNA数目均不会发生变化,B错误;
C、某细胞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表明细胞正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细胞中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和同源染色体,C错误;
D、某二倍体杂合子生物的某细胞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表明细胞正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和4套遗传信息,D错误。
故选A。
5. 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其相关基因为A、a。血友病为单基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其相关基因为B、b。不考虑其他变异,仅考虑两病相关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白化病和血友病均由一个基因控制
B. 白化病或血友病患者的父母均正常
C. 表型正常的夫妻生育出染色体组成为XXY的血友病孩子,最可能的原因是精子异常
D. 若表型正常的夫妻生育一个患两病的男孩,则妻子的基因型为AaXBXb
【答案】D
【解析】
【分析】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白化病和血友病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错误;
B、白化病患者的父母可能正常,血友病患者的父母可能患病,如血友病女患者的父亲患病,B 错误;
C、血友病为伴X隐性遗传,若表型正常的夫妻生育出一个染色体组成为XXY的血友病孩子,则该夫妻的基因型为XBY、XBXb,该染色体组成为XXY的血友病孩子基因型是XbXbY,原因可能是该孩子母亲的生殖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两条含有基因b的X染色体移向同一极,形成了基因型为XbXb的卵细胞,C错误;
D、这对夫妇表型正常,生育了一个患血友病的男孩子,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分别为XBY、XBXb,生育了一个白化病的孩子,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分别为Aa、Aa,则妻子的基因型为AaXBXb,D正确。
故选D
6. 果蝇的X、Y染色体有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也有非同源区段(包括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和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下列关于萨顿的假说和摩尔根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萨顿通过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 若基因位于果蝇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遗传与性别无关
C. 摩尔根的实验揭示了白眼基因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D. 利用白眼的雌果蝇和红眼的雄果蝇进行杂交可以验证摩尔根的设想
【答案】D
【解析】
【分析】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萨顿假说。假说-演绎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检验→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
【详解】A、萨顿通过分析蝗虫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但未通过实验证明,A错误;
B、若基因位于果蝇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遗传与性别也可能有关,如XbXb与XbYB杂交,后代中雌果蝇都表现为隐性,雄果蝇都是显性,B错误;
C、摩尔根及同事设想,亲代白眼果蝇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C错误;
D、设相关基因是A/a,选择白眼雌果蝇(XaXa)和野生型红眼雄(XAY)果蝇杂交,F1基因型为XAXa、XaY,表现型是雄果蝇均为白眼,雌果蝇均为红眼,因此利用白眼的雌果蝇和红眼的雄果蝇进行杂交可以验证摩尔根的设想,D正确。
故选D。
7. 下列关于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所有的真核生物都含有性染色体
B. 性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C. 父亲是红绿色盲的患者,女儿也一定患该病
D. 性染色体上基因的表达产物可存在于体细胞或生殖细胞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详解】A、真核生物中,有些生物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有些生物的性别不由性染色体决定,如雌雄同株的植物没有性染色体,A错误;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可能与性别决定无关,如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与性别决定无关,B错误;
C、红绿色盲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疾病(用Xb表示),父亲是红绿色盲(XbY),女儿可能是红绿色盲(XbXb),也可能不是红绿色盲(X-Xb),C错误;
D、性染色体上基因的表达可能发生于体细胞或生殖细胞中,D正确。
故选D。
8. 下列关于DNA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般情况下,不同细胞生物的DNA分子中(A+G)/(T+C)的值相同
B. 同一个DNA分子复制产生的两条子链的碱基序列相同
C. 若DNA一条链的序列是5'-TTGAC-3',则互补链的对应序列是5'-GTCAA-3'
D. 某DNA分子含有a个腺嘌呤,第n次复制需消耗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n-1×a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为1。
【详解】A、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因此不同种生物的不同细胞中,DNA分子的(A+G)/(T+C)的值都等于1,A正确;
B、同一个DNA分子复制产生的两条子链的碱基序列互补,B错误;
C、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若DNA一条链的序列是5'-TTGAC-3',则互补链的对应序列是5'-GTCAA-3',C正确;
D、第n次复制新产生的的DNA分子数为2(n-1),某DNA分子含有a个腺嘌呤,第n次复制需消耗腺嘌呤脱氧核苷酸2n-1×a个,D正确。
故选B。
9. 科研人员在某试管中加入4 种脱氧核苷酸(其中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ATP、相关酶和T2噬菌体的DNA等物质,结果在该试管中检测到含有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DNA.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T2 噬菌体的DNA 也遵循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B. T2 噬菌体的DNA能够为DNA复制提供模板
C. 相关酶指的是解旋酶、RNA 聚合酶等
D. ATP 能为 DNA 分子复制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DNA复制的条件:①模板:亲代DNA的两条链;②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③能量:ATP;④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
【详解】A、试管中添加的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结果却检测到了放射性标记的噬菌体DNA,说明在试管中进行了噬菌体DNA的复制,利用放射性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合成了子代DNA,遵循半保留复制的特点,A正确;
B、DNA复制需要亲代DNA提供模板,试管中添加的噬菌体的DNA能为DNA复制提供模板,B正确;
C、DNA复制需要相关酶指的是解旋酶和DNA聚合酶,C错误;
D、DNA复制需要消耗能量,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DNA分子复制,D正确。
故选C。
10. 给雌性工蜂的幼虫喂食蜂王浆,它们将发育为蜂王;若喂食花蜜,它们将发育为工蜂。降低DNA甲基化酶(能实现甲基化修饰)的表达后,即使给雌性工蜂的幼虫喂食花蜜,它们也会发育为蜂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雌性工蜂的发育机制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蜂王浆可以提高蜜蜂DNA的甲基化程度
C. DNA甲基化不会改变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D. 工蜂DNA的甲基化程度要高于蜂王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DNA甲基化为DNA化学修饰的一种形式,能够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前提下,改变遗传表现。大量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能引起染色质结构、DNA构象、DNA稳定性及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从而控制基因表达。
【详解】A、雌性工蜂的发育机制与环境相适应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A正确;
B、蜂王浆可以降低蜜蜂DNA的甲基化程度,使其发育成蜂王,B错误;
C、甲基化修饰主要通过抑制转录过程来影响基因的表达, DNA的碱基排列顺序并未发生改变,C正确;
D、甲基化不利于其发育成蜂王,故蜂王DNA的甲基化程度低于工蜂,D正确。
故选B。
11. 某实验小组进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如图所示(甲和丙为上清液,乙和丁为沉淀物)。假设实验各项操作均正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中不能使用14C代替35S、32P进行标记
B. 保温时间长短几乎不影响甲中含有35S的蛋白质外壳的量
C. 假设①中的亲代噬菌体为1个,则繁殖两代后乙中含4个放射性子代噬菌体
D. 丙中可能有含32P的亲代噬菌体、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含32P和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用35S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2P标记的T2噬菌体的DNA分子,完全实现了DNA和蛋白质的分离,充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1)由于35S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故正确操作后放射性主要集中在上清液,即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低,实验结果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2)32P标记的T2噬菌体的DNA分子,故正确操作后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即上清液中放射性很低,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高,实验结果说明噬菌体的DNA进入了细菌;(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由于完全实现了DNA和蛋白质的分离,故能充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由于DNA和蛋白质中均存在C元素,因此该实验中不能使用14C代替35S、32P进行标记,A正确;
B、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保温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释放,但不含35S,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未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35S的含量不变,所以保温时间长短几乎不影响甲中含有35S的蛋白质外壳的量,B正确;
C、假设①中的亲代噬菌体为1个,根据 DNA 半保留复制的原理,繁殖两代后丁中的子代噬菌体有2个含有放射性,C错误;
D、32P标记的T2噬菌体的DNA分子,丙(上清液)中可能含有32P的亲代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含32P和不含32P的子代噬菌体(细菌破裂后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D正确。
故选C。
12. 研究表明,肿瘤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降低会激活相关基因的表达。肿瘤一睾丸抗原是一种在肿瘤组织细胞中高表达的蛋白质。在正常组织细胞中,该蛋白质含量较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基因甲基化会导致其遗传信息发生改变
B. DNA甲基化一般不会遗传给后代
C. 可通过检测肿瘤—睾丸抗原基因的表达程度来推测机体是否发生癌变
D. 在正常组织细胞中肿瘤一睾丸抗原基因甲基化水平较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像这样,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
【详解】A、甲基化不会改变基因序列,因此没有改变基因的遗传信息,A错误;
B、DNA甲基化会抑制相关基因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B错误;
C、肿瘤—睾丸抗原是一种在肿瘤组织细胞中高表达的蛋白质。在正常组织细胞中,该蛋白质含量较少。因此,可通过检测肿瘤—睾丸抗原的含量来推测机体是否发生癌变,C正确;
D、由题意“肿瘤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降低会激活相关基因的表达”可推知:在正常组织细胞中肿瘤—睾丸抗原基因甲基化水平较高,D错误。
故选C。
13. 一些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疟疾发病率较高,而镰状细胞贫血对疟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某科学家调查了某热带地区290人的疟疾发病率与镰状细胞贫血的关系,结果如表所示。已知表中的突变基因为控制镰状细胞贫血的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是镰状细胞贫血发生的根本原因
B. 携带突变基因的杂合子患疟疾的概率低于无突变基因的纯合子的
C. 由疟疾引发的镰状细胞贫血基因突变形成的杂合子更适合在该地区生存
D. 表中相关基因的突变属于有利突变,有利于人类的进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的特征:(1)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2)变异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3)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4)基因突变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性状是否适应环境。
【详解】A、镰状细胞贫血发生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A错误;
B、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携带突变基因的杂合子患疟疾的概率是27.9%,无突变基因的纯合子患疟疾的概率是45.7%,携带突变基因的杂合子患疟疾的概率低于无突变基因的纯合子的,B正确;
C、镰状细胞贫血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不是由疟疾引发的,C错误;
D、基因突变的有利或不利是具有相对性的,表中的突变基因对于大多数人是不利的,对人类的进化也是不利的,D错误。
故选B。
14. 太空中的重力和高辐射环境可提高农作物种子发生基因突变的频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可使基因的碱基序列改变
B. 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唯一来源
C. 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高
D. 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生物性状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详解】A、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A正确;
B、生物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等,B错误;
C、自然条件下,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C错误;
D、发生基因突变时,生物性状不一定改变,如发生隐性突变(AA变成Aa),D错误。
故选A。
15. 人工培育的三倍体雌鱼无繁殖能力,但三倍体雄鱼依然具备繁殖能力。人工培育的三倍体雄鱼能与野生型鱼进行基因交流导致基因污染。我国科学家为此研究出解决方案:采用外源激素诱导雌鱼发生性反转得到“伪雄鱼”(性染色体组成为XX),再人工激活“伪雄鱼”的精子,利用激活处理后的“伪雄鱼”与野生型雌鱼制备苗种。野生型雌鱼的卵细胞受精后,对其持续施加适宜时间的静水压力,从而抑制受精卵中的第二极体排出,即获得全雌三倍体鱼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伪雄鱼”的产生过程中发生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B. 制备的苗种中,雌鱼:雄鱼=1:1
C. 全雌三倍体鱼性染色体组成为XXX,其中两条X来自野生型雌鱼,一条X来自“伪雄鱼”
D. 三倍体雌鱼不具备繁殖能力的原因是其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联会紊乱,几乎不能形成可育卵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其中结构变异又包括缺失、倒位、易位和重复。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个别染色体的增减和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减。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采用外源激素诱导雌鱼发生性反转得到“伪雄鱼”(性染色体组成为XX),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是不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
B、利用激活处理后的“伪雄鱼”与野生型雌鱼制备苗种,制备的苗种中,全为雌鱼,B错误;
C、三倍体鱼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X,其中两条X来自野生型雌鱼,一条X来自“伪雄鱼”,C正确;
D、三倍体雌鱼不具备繁殖能力的原因是其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联会紊乱,几乎不能形成可育卵细胞,D正确。
故选B。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将纯合粳稻和纯合籼稻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统计发现,F2中仅有粳一籼杂交种和籼稻,且二者比例接近1:1。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亲本的花粉均正常,但F1产生的花粉中近一半的花粉粒形态异常(败育),相关基因用A/a表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纯合粳稻的基因型为AA,则基因型为Aa的个体不能存活
B. 若纯合粳稻的基因型为AA,则F1中含基因A的花粉败育
C. 若纯合粳稻的基因型为aa,则F2中显性基因的频率为3/4
D. 若纯合粳稻的基因型为aa,则F2中不会出现显性纯合个体
【答案】BC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B、若纯合粳稻的基因型为AA,则纯合籼稻的基因型为 aa,F₁的基因型为 Aa,F₂ 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a:aa=1:1,原因是F₁中含基因 A的花粉败育,A错误,B正确;
CD、若纯合粳稻的基因型为 aa,则纯合籼稻的基因型为 AA,F₁的基因型为 Aa,F₂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A: Aa=1:1,因此F₂中显性基因的频率为3/4(A%=1/2+1/2×1/2=3/4),F₂中会出现会出现显性纯合个体,C正确,D错误。
故选BC。
17. 图甲为中心法则中某过程的示意图,图乙为某核苷酸的化学结构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酶促进了磷酸二酯键的形成
B. 图甲过程所需的原料为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C. 图乙物质参与合成的大分子物质不能储存遗传信息
D. 图乙物质可为 ATP 的合成提供原料
【答案】ABD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甲为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表示逆转录过程,乙图中五碳糖为核糖,碱基是腺嘌呤,故图乙所示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详解】A、甲为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表示逆转录过程,该过程需要用到脱氧核苷酸进行脱水缩合形成磷酸二酯键,A正确;
B、图甲过程的产物是DNA,因此需要用到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B正确;
C、图乙物质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参与合成的大分子物质为RNA,RNA 是RNA 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储存遗传信息,C错误;
D、图乙所示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以参与ATP的合成,D正确。
故选ABD。
18. 某哺乳动物(AaBb)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的关系如图2所示,该动物某细胞不同时期的分裂图像(只显示部分染色体)如图3所示,其中丙是乙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②到③、④到⑤、⑤到⑥三次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相同
B. 该哺乳动物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只可能发生在图1的①段
C. 图3中甲和乙分别对应图2中的DE段和BC段,丙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
D. 若丙的基因组成为AABB,则乙分裂产生的另一个子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为aabb
【答案】ABC
【解析】
【分析】乙图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的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详解】A、由图1可知,Ⅰ表示减数分裂过程,Ⅱ表示受精作用过程,Ⅲ表示有丝分裂过程。④到⑤染色体数目加倍是因为进行了受精作用,②到③、⑤到⑥两次染色体数目加倍是因为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离,A错误;
B、①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图1的①段,若在四分体时期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则等位基因的分离也可能发生在图1的③段(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
C、由图3可知,图3中甲不含有染色单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上含有1个DNA分子,对应图2中的DE段,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对应图2中的BC段。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分裂不均等,为初级卵母细胞,丙是乙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根据染色体大小和颜色可知,丙的名称为(第一)极体,C错误;
D、该动物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乙细胞的基因型为AAaaBBbb,丙是乙分裂产生的子细胞,若丙的基因组成为AABB,故乙分裂产生的另一个子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为aabb,D正确。
故选ABC。
19. K1荚膜大肠杆菌是引发新生儿脑膜炎的重要病原菌。已知噬菌体中只有DNA进入K1荚膜大肠杆菌。荧光标记噬菌体快速检测K1荚膜大肠杆菌方法的建立,有利于特异、快速、直观地检测出 K1荚膜大肠杆菌。将SYBR Gld标记的 PNJ1809-36 噬菌体(T系噬菌体)与K1荚膜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定时取样、离心、制作装片,用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荧光依次在大肠杆菌表面、细胞内、细胞外出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SYBR Gld标记的是 PNJ1809-36 噬菌体的核酸
B. PNJ1809-36 噬菌体能侵染并使肺炎链球菌裂解
C. 混合培养过程中,能发出荧光的子代噬菌体数不断增多
D. 用于制作装片的样品取自离心管上层的上清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详解】A、由于噬菌体侵染K1荚膜大肠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胞,若要通过荧光标记噬菌体以快速、直观地检测出K1荚膜大肠杆菌,因此需标记噬菌体的DNA,故与SYBR Gld特异性结合的是PNJ1809-36噬菌体的核酸,A正确;
B、噬菌体的侵染具有专一性,PNJ1809-36噬菌体能侵染K1荚膜大肠杆菌,但不能侵染肺炎链球菌,B错误;
C、由于亲代噬菌体的数量是一定的,且DNA为半保留复制,只有部分子代噬菌体含亲本母链,而含荧光物质会发出荧光,所以只有少数子代的噬菌体会发出荧光,即混合培养过程中,能发出荧光的子代噬菌体数不会一直增多,C错误;
D、被感染的大肠杆菌分布在沉淀物中,因此用于制作装片的样品取自离心管下层的沉淀物,D错误。
故选A
20. 天使综合征(AS)是一种罕见的儿童精神系统疾病,是由患儿脑细胞中的UBE3A蛋白缺乏导致的。UBE3A蛋白由15号染色体上的UBE3A基因控制合成,该基因在正常婴儿脑细胞中的表达方式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SNRPN基因的碱基序列和UBE3A基因的相同
B. 父亲和母亲15号染色体上的SNRPN基因均可以表达
C. 由题可推测,SNRPN基因的转录产物影响了UBE3A基因的转录过程
D. 若父母均只含有一个突变的UBE3A基因,则子代患AS的概率为1/2
【答案】ABC
【解析】
【分析】UBE3A蛋白由位于15号染色体上的UBE3A基因控制合成,该基因在人脑细胞中的表达与其来源有关:来自母方的UBE3A基因可正常表达,来自父方的UBE3A基因由于邻近的SNRPN基因产生的RNA干扰而无法表达。
【详解】A、SNRPN 基因和UBE3A 基因是两个不同的基因,故SNRPN 基因的碱基序列和UBE3A 基因的不相同,A 错误;
B、图示可知,母亲 15 号染色体上的SNRPN 基因不表达,B错误;
C、由题可推测,SNRPN 基因的转录产物RNA可与UBE3A基因转录的产物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影响了UBE3A 基因的翻译过程,C错误;
D、若父母均只含有一个突变的UBE3A基因(可记作A-,正常UBE3A基因记作A),则父母的基因型均为A-A,来自父亲的A-异常,后代基因型AA(正常)、A-A(正常)、A-A(AS)、A-A-(AS),故子代患AS的概率为1/2,D正确。
故选AB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酶是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催化剂,酶发挥最适活性需要温和的条件,如温度、pH等。为探究某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某小组设置了如表所示的实验,其中①~③为实验步骤,已知Ⅰ、Ⅱ、Ⅲ、Ⅳ、Ⅴ、Ⅵ组的实验温度分别是35℃、40℃、45℃、50℃、55℃、5℃,忽略淀粉在不同温度下的自行水解。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实验中的2个无关变量:______。实验中作为空白对照组的是____________(填组别序号)组。
(2)步骤①中的“?”处的实验操作是______,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
(3)实验结束后,各实验组试管中颜色按照由深到浅的排序是:Ⅵ组=Ⅴ组>Ⅳ组>Ⅲ组>Ⅰ组>Ⅱ组,若要精确得出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则可在______(用“~”表示)的温度下进行进一步实验。Ⅵ组和Ⅴ组试管中颜色深浅程度相同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
【答案】(1) ①. 淀粉溶液量、淀粉酶溶液量、pH、反应时间等 ②. Ⅵ
(2) ①. 对试管进行编号,将等量的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分别放入各组试管中,在各组实验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 ②. 使各组实验在相应实验温度下进行
(3) ①. 35~45℃ ②. Ⅵ组温度低,酶活性低;V组温度过高,使淀粉酶活性降低甚至失活
【解析】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特性:专一性、高效性、作用条件温和;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小问1详解】
本实验目的是探究某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则淀粉溶液量、淀粉酶溶液量、pH、反应时间等均属于该实验的无关变量;VI组中将淀粉酶溶液替换为等量清水,其他实验条件不变,没有淀粉酶,则实验中作为空白对照组的是Ⅵ组。
【小问2详解】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为使各组实验在相应实验温度下进行,在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之前,将要加入各组的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分别在各组实验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
【小问3详解】
试管中颜色的深浅程度与淀粉酶活性的高低呈负相关,因此各组实验中,酶活性相对最高的是Ⅱ组,若要精确得出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则可在Ⅰ组和Ⅲ组的实验温度之间(35~45℃)进行进一步实验;酶活性的发挥需要适宜温度,Ⅵ组和Ⅴ组试管中颜色深浅程度相同的原因最可能是温度过高或过低使淀粉酶的活性降低。
22. 野生型果蝇的眼色为红色,某实验室利用物理技术分别获得了朱红眼、绯色眼和淡粉色眼的单基因隐性突变纯合体果蝇。已知控制朱红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控制淡粉色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该实验室利用不同眼色性状的纯合果蝇品系(如XHY、XhY可视为纯合子)进行杂交,过程如表所示。不考虑X、Y同源区段,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绯色眼的基因与控制朱红眼和淡粉色眼的基因之间的遗传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判断依据是______。
(2)组合Ⅰ的F1中野生型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与组合Ⅱ的F1中野生型雌性个体的基因型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组合Ⅱ的F2中,与组合Ⅰ的F2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占______(填分数)。
(3)若将组合Ⅰ中的F2进行自由交配,则得到的F3中,雌性个体有______种基因型,新突变型1个体占F3个体的比例为______。
【答案】(1) ①. 遵循 ②. 组合Ⅰ的表型比例6:6:2:2,为9:3:3:1的变式,组合Ⅱ的表型比例接近9:3:3:1
(2) ①. 不相同 ②. 1/8
(3) ①. 9 ②. 9/64
【解析】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依题意,突变的朱红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突变的绯色眼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上,说明控制眼色的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1详解】
组合Ⅰ 中F2的表型比例接近6:6:2:2,为9:3:3:1的变式,证明控制绯色眼的基因与控制朱红眼的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组合Ⅱ 中F2的表型比例接近9:3:3:1,证明控制绯色眼的基因与控制淡粉色眼的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2详解】
假设控制朱红眼、绯色眼和淡粉色眼的基因分别是a、b、d,则依据题表信息可推知,组合 Ⅰ 的F1中野生型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与组合Ⅱ 的F1中野生型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 BBDdXAXa、BbDdXAXA,所以组合Ⅰ的F1中野生型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与组合Ⅱ的F1中野生型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不相同。组合Ⅱ中 F2的基因型分别是B. D XAXA、B ddXAXA、bbD XAXA、bbddXAXA、B D XAY、B ddXAY、bbD XAY、bbddXAY,其中与组合Ⅰ中F₂的基因型相同的是 BB--XAY,该基因型个体占组合Ⅱ中F2的比例为1/411/2=1/8。
【小问3详解】
若将组合Ⅰ中的F2进行自由交配,则得到的F3中,雌性个体共有 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BBddXaXa 9种基因型,新突变型1个体的基因型为BBddXaXa和BBddXaY,按照配子法可求得其所占的比例为1/4(3/41/4+3/42/4)=9/64。
23. 豌豆种子的圆粒和皱粒分别由核基因R和r控制,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如图所示,a、b表示相关过程。不考虑突变,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a、b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_。比较得出豌豆细胞和蓝细菌中a、b过程的2个不同点:______。
(2)研究发现,相比于圆粒豌豆,皱粒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R)中插入了一小段DNA序列,从而导致基因R的碱基序列被打乱,该现象属于______(填“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
(3)图中体现了基因控制性状的______(填“直接”或“间接”)途径。将含有基因R的豌豆植株种植在不同场所,已知基因表达过程正常,若其所结豌豆的形状表现出差异,则说明______。
【答案】(1) ①. 转录 ②. 翻译 ③. 豌豆细胞中的a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蓝细菌中的a过程发生在拟核中;豌豆细胞中的a、b过程是先后发生的,蓝细菌中的a、b过程几乎可以同时进行
(2)基因突变 (3) ①. 间接 ②. 该豌豆植株的性状不仅受基因的控制,还受环境的影响
【解析】
【分析】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另一种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在本题中,基因 R 控制淀粉分支酶的合成,属于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使豌豆表现为圆粒。
【小问1详解】
图中的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b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a、b过程分别是转录、翻译;豌豆属于真核生物,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豌豆细胞中的转录过程发生在细胞核中,蓝细菌中的转录过程发生在拟核中;豌豆细胞中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是先后发生的,蓝细菌中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几乎可以同时进行。
【小问2详解】
皱粒豌豆的淀粉分支酶基因(R)中插入了一小段DNA 序列,从而导致基因R的碱基序列被打乱,基因结构改变,该现象属于基因突变。
【小问3详解】
图中体现了基因控制性状的间接途径,即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将含有基因R的豌豆植株种植在不同场所,已知基因表达过程正常,若其所结豌豆的形状表现出差异,说明生物性状受基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24. 某家系甲病(A/a)和乙病(B/b)的系谱图如图1所示。已知两病独立遗传,乙病的致病基因与正常基因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后会形成不同长度的片段,对部分家庭成员进行基因检测测定其是否携带乙病致病基因,结果如图2 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
(2)乙病的致病基因是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基因,判断依据是_________。乙病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_________。
(3)结合以上信息分析,________(填“1602”“1403”或“207”) kb的条带为乙病致病基因酶切后的产物。乙病的正常基因突变为致病基因,属于基因内碱基对的________导致的基因突变。
(4)Ⅲ-1的基因型为_________,在图3中画出其相关的酶切电泳条带。
【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①. 显性 ②. II-2 同时含有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为杂合子,且表现为患病,所以甲病为显性遗传病 ③. X ④. Ⅱ-1和Ⅱ-2的电泳结果不同,则Ⅱ-1和Ⅱ-2基因型不同,故甲病不属于常染色上的显性遗传病
(3) ①. 1602 ②. 缺失
(4)
【解析】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图中的I-3和I-4正常,生了患病的女儿II-4,则甲病为隐性病,若甲病为伴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则其父亲I-3一定患病,这与题图不符,故甲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小问2详解】
分析图1及图2可知,Ⅰ-2、Ⅱ-1、Ⅱ-2均患病而电泳结果不同,通过电泳图比较可知,Ⅱ-2属于杂合子,既含有正常基因又含有致病基因,可知乙病属于显性遗传病;Ⅱ-1和Ⅱ-2都是患者,但电泳结果不同,则Ⅱ-1和Ⅱ-2基因型不同,故乙病不属于常染色上的显性遗传病,则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小问3详解】
图2中乙病患者Ⅱ-2属于杂合子,既含有正常基因又含有致病基因,Ⅰ-1不患乙病,只有正常基因,则正常基因条带是1403kb和207kb,致病基因条带是1602kb;正常基因1610kb(1403kb+207kb),突变成了1602kb,碱基对长度变短,据此可知正常基因突变成了致病基因属于基因内碱基对的缺失而导致的基因突变。
【小问4详解】
乙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结合图示可知,II-2基因型是XBXb,II-3正常,基因型是XbY,Ⅲ-1是女性患者,其基因型是XBXb,与II-2的电泳图一样,故其相关的酶切电泳条带如下:
25. 籽粒是玉米合成和储藏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其发育是决定玉米产量、品质及经济价值的关键因素。挖掘玉米籽粒发育的关键基因,并进行基因定位,对分析相关分子机制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和营养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野生型玉米群体中,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了一株籽粒皱缩突变体sh2019,该突变体的性状能够稳定遗传。研究人员用该突变体与野生型玉米作为亲代进行杂交得F₁,F₁自交得F₂,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分析,籽粒皱缩是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SSR是分布于各染色体上的DNA 序列,常用作分子标记。不同染色体具有各自的特异SSR,SSR1和SSR2分别位于玉米的3号和4号染色体上。已知在亲代野生型和突变体sh2019 中,SSR1和SSR2的长度均不同。为了对籽粒皱缩突变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研究人员通过电泳检测了 F2突变体(1~14号植株)的SSR1和SSR2的扩增产物,结果如图1所示。据图1推测,籽粒皱缩突变基因很可能位于3号染色体上而不位于4 号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_______;由图1可知,F2突变体的SSR2的扩增产物共有3 种类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人员进一步筛选得到 3号染色体上的其他分子标记SSR3、Chrl、Chr2,检测了 F2中233株突变体的3号染色体,发现只有Ⅰ、Ⅱ、Ⅲ3种类型,如图2所示,根据检测结果可知,籽粒皱缩突变基因定位在玉米3号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_______之间。
注:类型Ⅰ代表与亲代突变体相同的3号染色体,类型Ⅳ代表野生型植株的3号染色体,类型Ⅱ、Ⅲ代表不同部位发生过染色体互换的3号染色体,指示线代表分子标记的位置。
【答案】(1) ①. 隐性 ②. 突变体 sh2019 与野生型玉米杂交所得的 F1全为野生型
(2) ①. 据图1可知,F2突变体中都含有亲本突变体sh2019的 SSR1,而 SSR1位于3号染色体上 ②. F2突变体的4号染色体的来源有3种类型,即全部来自野生型、全部来自突变体、一条来自野生型和一条来自突变体
(3)SSR1 与Chr2
【解析】
【分析】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小问1详解】
突变体sh2019与野生型玉米杂交,F₁全为野生型,说明籽粒皱缩是隐性性状。
【小问2详解】
据图1可知,F₂突变体中都含有亲本突变体sh2019的SSR1,而 SSR1位于3号染色体上,由此可推测籽粒皱缩突变基因很可能位于3号染色体上而不位于4号染色体上。F₂突变体的4号染色体的来源有3种类型,即全部来自野生型、全部来自突变体、一条来自野生型和一条来自突变体。由此可知,4号染色体SSR2的扩增产物有相应的3种类型。
【小问3详解】
图2类型Ⅱ中,3号染色体的SSR1左侧与野生型的3号染色体发生过染色体互换,但仍表现为籽粒皱缩,说明籽粒皱缩突变基因位于SSR1的右侧;图2类型Ⅲ中,Chr2的右侧与野生型的3号染色体发生过染色体互换,但仍表现为籽粒皱缩,说明籽粒皱缩突变基因位于Chr2的左侧。由此推测,籽粒皱缩突变基因定位在玉米3号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SSR1与Chr2之间。项目
患疟疾人数及比例
未患疟疾人数及比例
总计人数
携带突变基因的杂合子
12(27.9%)
31(72.1%)
43
无突变基因的纯合子
113(45.7%)
134(54.3%)
247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①
?
将淀粉酶溶液替换为等量清水,其他实验条件不变
②
分别将各实验组的淀粉酶溶液和淀粉溶液混合
将清水与淀粉溶液混合
③
于水浴锅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向各组试管滴加碘液,观察各组试管的颜色深浅
项目
组合Ⅰ
组合Ⅱ
P
朱红眼♀×淡粉色眼♂
绯色眼♀×淡粉色眼♂
F1
野生型♀、朱红眼♂
野生型♀、野生型♂
F2
野生型(62只)、朱红眼(61只)、淡粉色
眼(21只)、新突变型1(20只)
野生型(92只)、淡粉色眼(30只)、绯色
眼(27只)、新突变型2(9只)
材料
观察值/粒
野生型
突变体
F1
20
0
F2 穗1
228
69
F2 穗2
209
62
F2 穗 3
286
102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多校联考生物试题,文件包含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多校联考生物试题pdf、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生物月考(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