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人:索靖 答题时间:6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宫古建筑的文化之美,融于北京中轴线建筑中,形成文化和谐之美。其中的文化,主要表现为中轴文化、礼制文化、“天人合一”文化等。
    从中轴文化角度而言,“中轴”源于“中”,后者有“中间、中央、核心”的含义。先秦《吕氏春秋》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可反映“中”在营建都城、宫室规划中起到重要作用。“中轴”则是指南北方向的正中心连线。我国古人根据对天文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归纳,将自然规律与营造法则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南北方位比东西方位更为重要,其主要原因在于:白天可以根据正午时太阳的投影方向,确定南北方位(正午时太阳一般在正南或正北方位);而晚上则可以根据北极星的位置,找出南北方位。中轴线上的重要宫殿,均为坐北朝南向布置。先秦古籍《易经》之“说卦传”载“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可反映中轴方位(南北向),是古代帝王推崇的方位。相应的,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在古代均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体现出其中蕴含的中轴文化。
    北京中轴线反映了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秩序、礼仪和道德观念。如天安门的名称,与《尚书·虺仲之诰》之“钦崇天道,永保天命”密切相关。“天安”是指帝王敬重上天,敬重自然,才能巩固统治。又如地安门的名称,与《资治通鉴》卷二十二之“天平地安”密切相关。“地安”是指社会太平祥和、百姓幸福康乐。再如故宫前朝三大殿之太和殿、保和殿的名称,源于儒家经典《周易·乾卦第一》中的“保合大和乃利贞”。其中,“大”表示“太”的意思,“太和”寓意宇宙间万事万物和谐而统一,“保和”的意思就是神志专一,以保持万物和谐。中和殿之“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即勉励皇帝办事不偏不倚,遵守中庸之道。还如永定门之“永定”,意为“永远安定”,且较早见于先秦古籍《鲁春秋》中。由上可知,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命名,包含了丰富的礼制文化内涵。
    北京中轴线各个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点,多为龙头形状的装饰,称为正吻或螭吻。龙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灵,它具有沟通天地的神奇能力。把龙的形象放在建筑最高位置,体现了古人的深厚寓意,即追求天地宇宙和谐统一的崇高性。又如,各个古建筑的屋顶垂脊端部,都有数量不等的神兽造型。它们或能上天入海,或能驱邪避灾。而在垂脊最前端引路的,则是一个仙人骑凤的造型。这种造型,犹如万种生灵在仙人带领下,与上天融合,顺应自然规律行事,以达万物平安祥和。再如,古建筑的屋檐一般由中间向梁端逐渐起翘,称为“反宇”。古人认为,“天”为凸形,为阳。反宇使得建筑屋檐形成凹形,与凸起的天宇形成一阴一阳的巧妙融合。大屋顶以反宇形式承接天空,寓意古人对上天的敬仰,较完美地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
    (摘编自周乾《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和谐之美——以故宫古建筑为例》)
    材料二:
    故宫古建筑台基、斗拱、屋顶等构造,造型美观,互为协调,透射出建筑整体造型的和谐之美。
    故宫古建筑一般坐落在高高的台基之上,这样不仅有利于建筑本身的稳定及建筑防湖,而且能够体现出宫殿建筑的高大与威严。如作为皇帝执政的代表性建筑,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台基做法,为我国古建筑台基工艺的最高等级,即采用三层须弥座叠加而成,称为“三台”。三台的周围为石质须弥座,在每层须弥座上,横卧地栿,地栿之上为望柱,望柱间安装有栏板。每段栏板的地栿下方有小的圆形排水口,且在望柱位置伸出圆雕的龙头。台基龙头造型的排水兽与建筑的庄严华贵氛围相协调,使得整座建筑产生恢宏的艺术效果。
    斗拱是我国特有的古建筑组成部分,是位于柱顶之上、屋檐之下的由斗形、弓形的木构件在纵横方向搭扣连接,而后在竖向又层层叠加起来的组合木构件,其外形犹如撑开的伞状。斗拱在屋檐之下,整体排列有序,给人以舒适、愉悦的感觉。斗拱在造型上还有统一协调之美。紫禁城古建筑斗拱的统一性,表现为各构件截面形状统一,均为方形或者矩形;倒立面外形统一,均犹如倒立的三角形;斗拱位置统一,均位于柱顶之上、屋檐之下,这种统一性在视觉上给人以抽象的整体之美。
    故宫古建筑屋顶由上至下坡度由陡变缓,形成柔和优雅的曲面,各坡面相交的脊则形成优美光滑的曲线,在实用上有利于防风和排水。各脊的端部,都排放着形态各异、秩序井然的小兽,丰富了屋顶的造型,增添了屋顶的活力。故宫古建筑屋顶整体较高,有利于阳光照射到屋檐下的室内空间。而屋檐在中间平直,向两端则逐渐起翘,向天空延伸,犹如反宇之势,形成与天宇的和谐之美。屋顶琉璃瓦多为黄色,在阳光下金光闪耀,使得整个建筑表现出极其华丽而又庄严之美。
    (摘编自周乾《北京中轴线建筑的和谐之美——以故宫古建筑为例》)
    材料三:
    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弯曲的,已如上面所说。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窿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诗经》开了端,两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辞句。这证明顶屋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摘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紫禁城的前朝三大殿都坐落在北京中轴线上,均为坐北朝南向布置,均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B.故宫古建筑的台基采用三层须弥座叠加而成,具有实用性,也体现出宫殿建筑的高大与威严。
    C.斗拱均为木质,为我国古建筑所特有。故宫古建筑斗拱在造型与位置上体现出统一协调之美。
    D.中国建筑中的曲面屋顶历史悠久,其巨大的装饰性很早就被中国古代的匠师们发现并利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文化内涵和建筑造型的角度,阐述了故宫古建筑的和谐之美。
    B.材料三从中国建筑特征的角度,运用对比论证,论述了“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的重要性。
    C.“反宇之势”使凹形的屋檐与凸起的天宇在造型上形成和谐之美,体现了阴阳的巧妙融合。
    D.无论是中轴文化、礼制文化,还是“天人合一”文化,都体现若我国古人对自然的重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有“中间、中央、核心”之义,在我国营建都城、宫室规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B.“南面”即“面向南”,“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是因为中轴线上重要宫殿都是坐北朝南。
    C.“革”是“翅膀、张翅”的意思,“翚”乃“锦鸡”,材料三中的引文是形容宫室壮丽。
    D.“和”有“和谐”之义,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命名都与此义有关,体现着礼制文化内涵。
    4.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佐证材料一第二段相关论述的一项是(3分)( )
    A.紫禁城古建筑平面布局特点之一是“负阴抱阳”。老子《道德经》载:“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就是世间万物都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和谐体。
    B.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为北京“天地日月”诸坛之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天坛位于北京中轴线上,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
    C.螽斯门,紫禁城西六宫中西二长街的南门,此命名意在祈盼皇室多子多孙,帝祚永延。典出《诗经·周南·螽斯》,诗中描述了螽斯聚集一方、子孙众多、虫鸣阵阵的景象。
    D.古代中国,天子之所以为天子,是因为天子“受命于天”,此之谓“天子居中国,受天命,治天下”。北京中轴线正是帝王寻天下之中、择居于中国的重要体现。
    5.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论证特点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睡二指
    王愿坚
    1935年,镇蛟岭……突起的峰峦、茂密的树林。一支不大的部队正沿着这丛林中的小路急匆匆地走着。这是个奇怪的行军行列:从队首到队尾扯着一条绳子,战士们一个个紧抓住绳子,脚步踉跄地往前赶。
    这便是他所指挥的那支红军游击队。
    这天,秘密交通送来了上级的命令:要他们立即动身赶到武功山区,和大队会合,共同进行一次大的战斗。命令像钢钉砸在铁板上似的:必须在五天内到达!但是,他们一离开根据地,就被敌人盯上了。敌人调动了沿途的军队和民团,前堵后追,紧紧地咬住不放。为了保存力量,如期到达指定地点,和敌人纠缠是不行的,他们只得钻进山林,兼程前进。
    除了战斗就是赶路,日夜不停地赶路。谁负伤了,背起;谁脚上打泡了,扶起。衣服被划破了,一条条一片片地挂在身上,有的已经围上芭蕉叶子遮体了。煮饭的时间是没有的,战士们一边走着一边从粮袋里抓出把生米,再随手捋把嫩树叶子,一道塞进嘴里。但是,最难耐的还是困倦。一连三四个日夜没有合眼,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东摇西摆地走;稍微一停步,队伍里就响起了鼾声。
    人们多么需要睡一觉啊!
    第四天上,他弄来了一些树皮搓成了一条长绳,人们抓着绳子走着闭一会儿眼睛。这也好不了许多:这一个,好像故意似的,身子一趔趄,一头撞到树干上,然后猛地惊醒过来,揉着肿起的脑袋追上了队伍;那一个脸被树枝划破了;又一个脚被山石碰伤了……管它呢,总可以多少睡一会儿了。
    疲困强烈地袭击着整个队伍。
    副支队长任丕祥吃力地扶住一棵小杉树树,焦躁地喊道:“老范,给我半个班吧!我去给大家争取点时间睡一睡!”
    “不!”他和任丕祥一样焦躁。为了睡觉而打仗,这不成;而且前面还有七八十里路。“要不,就让大家稍微打个盹,只睡……睡二指就行……”任丕祥的话越说越低。眼睛合上了,扶着树干的手松开了,腿像被抽掉了骨头,身子沿着树干慢慢地滑下来,蓦地,咕咚一声载倒在地上,口里还在喃喃地说着:“稍微……二指……”在他摔倒的时候,脸被石尖扎破了,殷红的血一滴滴地落到草梢上。但他丝毫也没有发觉。他睡得那么香,长长地打着鼾,脸上泛起满足的笑容。
    他弯下身,把任丕祥的身体放平了些,把他脸上的血水擦了擦。他的心一阵紧缩:任丕祥是整个支队中数得着的硬汉子,他都撑不住了,那……就在这一刹那,他大声地喊道:“休息!”
    说出这两个字时,他的心情是万分复杂的。谁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到来?这每一分钟的睡眠是要用同志们的血来换哪!他应该为这一百多人,为明天的战斗负责,可是……
    看看大家都睡好了以后,他从一个战士的枪上抽出了一根枪探条,来到了一个高高的山包上,把探条笔直地插进土里。一条细细的影子斜斜地映在地面上。他伸出两个指头按住地面,在阴影转移的方向二指远处画上了一条细线。凭经验,这是半个多钟头。
    “等影子走到这里,我一定得叫醒他们!”他暗暗下了决心。然后又警惕地向远处眺望了一下,山路上空荡荡的,看来敌人还远。
    只到这时,他才觉得眼皮是那么沉重。
    “就是困死也不能睡着了呀!”他找来了一节竹筒,接了一筒泉水,含上口水,朝天一喷,冷水像小雨似的洒下来,人清醒些了。可是喷了几次以后,这办法失去了效验。于是他又找来了两棵草棍儿,把眼皮撑起来,这样眼皮是不会垂下来了,可是过了不久,眼前又变得云遮雾罩了。
    就在这时,眼前一簇黑点在晃动起来,他蓦地一惊,揉了揉眼睛,这才看清在他目力所及的远处出现了一群人的影子。回头望了望那根枪探条,影子距离他画的线还有一指多。
    “狗东西。来得这样快!”他咒骂着,一面端起竹筒,撩起水湿着眼睛,一面向睡觉的同志们跑去。
    似乎在他一生中没有比叫醒这些同志们更困难的事了。怎么叫也叫不应。他刚把这个拖起,要拖那个的时候,这个又仆倒了。费了好大的劲才叫醒了三个人。“怎么办?”没有时间磨蹭了,他抬起脚向着任丕祥的腿上踹了两下,接着又把手里的一筒水猛地泼到他的脸上。
    冷不丁打一个寒战,任丕祥醒来了。
    “老任,赶快想办法把同志们弄醒,向苏家墟转移!”他气冲冲地说完,带着那三个战士,迎着敌人跑去。
    当他向敌人打出了第一枪以后,好大一会儿,他才看见队伍躜上背后那一道山岭……
    (根据王愿坚小说《休息》删改)
    文本二:
    杨成武回忆录:夜行记(节选)
    走着,走着,突然队伍停住了。
    这是常有的事。遇到隘路、小桥,往往行军受阻,前面的放慢了脚步,后边拉不开步子,得稍稍等一等,要是碰上了“拦路虎”,那等的时间更长,得等到前卫开辟好通路,才能让后续部队前进。一晚上,这样走走停停要碰上好几回。
    等了好长一段时间,还不见动静。小白抓着马尾巴,已经发出了鼾声。马背上的病号也沉沉地垂着脑袋进入了梦乡。再看看前面,队伍里的战士都在打盹儿,静悄悄地一个紧挨一个,后面的拉着前面的背包站在长长的羊肠小道上
    “到底怎么回事?前面的障碍排除了没有?”站了好一会儿,我等不及了,朝前走去。当我来到前面时,几乎愣住了。
    哦,原来队伍断“线”了——前面的队伍早已踪影全无。现在原地站着的几十个人,他们一个挨着一个,手拉着前面的背包。仔细一看,最前面那个小战士趴在弯角的地方睡着了,而后面的同志由于黑夜蒙蒙看不清楚,以为又要停住等了,便习惯地站住了,时间一长,也就打起盹来。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部队以一种奇怪的行列行军,从队首到队尾都扯着绳子,是为了让战士们得到一点休息的时间。
    B.文本一中老范决心让战士们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睡二指”,折射了他此时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
    C.文本一通过描写红军游击队在敌人围追堵截下的艰苦行军,展现了红军战士的顽强毅力和坚定信念。
    D.文本二中队伍突然停住了,是在等前卫开辟通路,结果在等待的过程中,几十个战士都站着睡着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运用“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等一系列比喻,形象地描写出战士们极度困倦的状态。
    B.本文详细描写硬汉任丕祥的睡态,他的睡态凸显了整个行军队伍的疲惫状态,这促使老范决心让战士们“睡二指”。
    C.两个文本内容相近但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
    D.文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鲜活的形象;文本二以叙事为主,语言平实简洁不失生动。
    8.“可就是因为这,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在走上一道崖边时,一个战士因为睡得太沉,手一松,一失脚,掉下悬崖牺牲了……”这是文本一的一段话,应该放在⑥段后面,请简要分析其在原文中的作用。(6分)
    9.王愿坚在《谜的启示》中说:“小说要用小去反映大,以部分去显示全体……”请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实现王愿坚这一艺术思想的。(6分)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孰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之为文学、出言谈也,非将勤劳其喉舌,而利其唇吻也,中实将欲其国家邑里,万民刑政者也。今也农夫之所以蚤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叔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今也妇人之所以夙兴夜寐,强乎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暖,不强必寒。故不敢怠倦。农夫怠乎耕稼树艺,妇人怠乎纺绩织纴,则我以为天下衣食之财,将必不足矣。若以为政乎天下,不可得用也。故虽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之所以共抎其国家,倾覆其社稷者,此也。
    (节选自《墨子·非命下》)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牛山之木A尝B美矣C以其郊D于大国也E斧斤F伐之G可以为H美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树之时又同”与《五石之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的“树”意思相同。
    B.“浡然而生”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若火之始然”的“然”用法相同。
    C.“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与《〈论语〉十二章》“人而不仁”的“而”用法不同。
    D.“多治麻丝葛绪”与《兼爱》“若此则天下治”的“治”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认为,丰收年成,少年子弟多懒散;灾荒年成,少年子弟多凶暴,不是他们天生资质有所不同,而是环境使他们的心境变坏。
    B.孟子认为,看见光秃秃的牛山,不要以为它不曾有过高大的树木;假如得到滋养,没有什么不生长;假如失去滋养,没有什么不消亡。
    C.墨子认为,现在君子写文章、发表言论,并不是想要使其喉舌灵活,使其嘴唇利索,而是为了给国家、邑里、百姓、刑法政务建言献策。
    D.墨子认为,农夫、妇人的做法不值得为政者借鉴,从前三代的暴君桀、纣、幽、厉等的灭亡及其社稷倾覆的现实也足以说明这一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2)今也农夫之所以蚤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叔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14.孟子和墨子都曾谈论到农耕种植这一话题,但二者目的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十月十五日观月黄楼,席上次韵①
    苏轼
    中秋天气未应殊,不用红纱照座隅,
    山上白云横匹素②,水中明月卧浮图。
    未成短掉还三峡,已约轻舟泛五湖。
    为问③登临好风景,明年还忆使君④无。
    【注】①本诗是苏轼的一首下元诗。下元,又称“下元节”“下元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与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同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黄楼,为苏轼担任徐州太守时,率领民众治水成功后所建。②匹素:白色丝绢。③为问:借问,请问。④使君:苏轼自指。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点明下元日天气晴好的特点,渲染出诗人和朋友一同赏月的良好氛围。
    B.颔联虚实结合,将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湖水等实景与美好想象结合起来。
    C.颈联写“下元之志趣”:扁舟短棹,尚未备妥,归去三峡,尚待时日;然已约轻舟,泛舟五湖,可拟当下,流露出诗人观月时自由快乐的心情。
    D.尾联向席间诸位好友发问,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我”这个太守。
    16.本诗的颔联“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与《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都写月,其写法和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将近酒》中“ , ”两句突出表现作者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是诗人酒后的狂言,也是酒后的真言。
    《江城子.乙某正月二十夜记梦》一次中,用以表现词人梦里归乡,与妻子相见时情形的两句是“ , ”。
    “道”是古人普遍的精神追求,古诗文中表现求“道”的句子有很多,如:“ , ”。
    三、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能量的产生不是某一特定器官来发展的,或是通过人体所有细胞来实现的。一个活细胞就好比一簇火焰,它燃烧燃料,从而产生生命所需的能量。( )因为细胞完成“燃烧”是有温度条件的,即人体的正常体温。①只有这样、千千万万个小火焰才会遇和地“燃烧”、给生命提供所需的能量。
    ②在细胞中、物质会永不停歇她传化为能量、就像一个不停转动的轮子。它是自然界更新循环的一种方式。在循环过程中,以葡萄糖形式存在的糖燃料经历了分解及一系列微妙的化学变化。这些变化规律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环节都由一种特定的酶支配和控制,每一种酶都各司其职。每一环节都会产生能量,排出废物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变化的燃料分子会被传送到下一环节。当这个轮子“转”满一圈,燃料分子几乎被分解尽了,它们将随时与新的分子结合,开始新一轮的循环。这一过程是生命世界的一大奇迹。③细胞就像一间化工厂,不断从事着生产活动。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④所有发挥作用的部分极其微小,就连细胞本身也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被看到。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个富有诗意但极不准确的比喻。
    B.这个比喻虽不准确,但极富诗意。
    C.这是一个极不准确但富有诗意的比喻。
    D.这一比喻极富诗意,但并不准确。
    19.下列各项中,对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句使用了借代手法,用“小火焰”借代细胞,使其特征更加鲜明。
    B.第②句使用了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细胞内物质变能量的过程。
    C.第③句使用了比喻手法,喻体“化工厂”形象地展现了细胞活动情形。
    D.第④句使用了夸张手法,突出细胞本身及其发挥作用部分的体积之小。
    20.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能量的产生不是由某一特定器官来发展的,或是通过人体所有细胞来实现的。
    B.能量的产生不是某一特定器官来发展的,而是通过人体所有细胞来实现的。
    C.能量的产生不是由某一特定器官来完成的,而是通过人体的所有细胞来实现的。
    D.能量的产生不是某一特定器官来发展的,或是通过人体所有细胞来实现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为什么运动员比赛间隙老是喜欢啃香蕉呢?
    玩游戏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虚拟人物有五花八门的补血道具,现实的比赛中,运动员最常用的“补血道具”则是香蕉。香蕉就像水果中的扫地僧,平时不起眼,关键时刻能爆发巨大能量。
    人体在运动时,会消耗储存在肌肉和肝脏中的糖原。糖原不足引起的低血糖会使运动员感到疲劳,运动表现力变低。如果此时补充一般食物,虽可恢复体力,但往往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引起不适。而香蕉富含的碳水化合物,正是糖原的前身,加上易消化的体质,不仅可以快速给运动员的“燃料箱”里加油,还不会增加肠胃负担。
    此外,剧烈的运动还容易诱发氧化应激,造成自由基伤害并引起炎症反应。而香蕉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可使免疫细胞保持“最佳”运作状态。香蕉在运动期间摄入,香蕉代谢物能够制止参与炎症反应的环氧化酶的活性,减轻炎症的同时缓解疼痛肿胀感,堪称天然的“布洛芬”了。
    当然,香蕉制霸赛场的秘密武器还得是它——极高的钾含量。钾离子不仅维持着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还几乎参与了人体的所有活动。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块蓄电池,电解质就是人体发电的关键。身体缺少钾离子,就好比电池电量不足,各种器官都没有力量。心脏没力,就会心率不齐;肌肉没力,就容易抽筋、痉挛;肠道没有力,就会食欲不振、便秘。
    21.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运动员最常用的“补血道具”则是香蕉。
    B.可以快速给运动员的“燃料箱”里加油。
    C.堪称天然的“布洛芬”了。
    D.可使免疫细胞保持“最佳”运作状态。
    22.在平时表达中,我们一般说“吃香蕉”,但第一段中使用了“啃香蕉”的表达方式,请分析这样处理的效果。(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人们为了看得更高更远,常常踮起脚尖,但老子却说“企者不立”,也就是踮起脚来看的人不能长久地站立;荀子也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意思是踮起脚向远处望,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B 4.C 5.不同点: ①材料一的语言相对较为抽象,注重对文化内涵的阐释;材料二的语言较为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建筑构造的特点。
    ②材料一主要运用引用论证来论证故宫古建筑的文化和谐之美;材料二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来论证故宫古建筑整体造型的和谐之美。
    相同点:
    ①两篇材料都采用了总分结构。
    ②两篇材料都是为了论证故宫古建筑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技术美学,最终指向“和谐之美”。
    【导语】这三则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故宫古建筑的和谐之美。材料一侧重于文化内涵,包括中轴文化、礼制文化和“天人合一”文化;材料二则从建筑构造和造型美观出发,详细描述了台基、斗拱和屋顶的细节;材料三强调了中国建筑中屋顶的重要性和装饰性,突显其民族特色。整体上,这些材料共同揭示了故宫古建筑在文化和艺术上的双重魅力。
    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故宫古建筑的台基采用三层须弥座叠加而成”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故宫古建筑一般坐落在高高的台基之上……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台基做法,为我国古建筑台基工艺的最高等级,即采用三层须弥座叠加而成,称为‘三台’”可知,这里的描述并没有指出故宫所有古建筑的台基都是采用三层须弥座叠加而成。实际上,只有紫禁城前朝三大殿采用了这一做法,而非所有故宫古建筑。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反宇之势’使凹形的屋檐与凸起的天宇在造型上形成和谐之美”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反宇使得建筑屋檐形成凹形,与凸起的天宇形成一阴一阳的巧妙融合。大屋顶以反宇形式承接天空,寓意古人对上天的敬仰,较完美地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可知,这里强调的是“反宇”设计使得建筑屋檐形成凹形,与凸起的天宇形成一阴一阳的巧妙融合,而不是指“反宇之势”本身形成的和谐之美。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以及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B.“‘圣人南面而听天下’是因为中轴线上重要宫殿都是坐北朝南”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可反映中轴方位(南北向),是古代帝王推崇的方位”可知,这里的论述并不是解释为什么“圣人南面而听天下”,而是说明中轴线方位的重要性及其与古代帝王的关系。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主要论述北京中轴线反映了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秩序、礼仪和道德观念,包含丰富的礼制文化内涵。
    A.紫禁城古建筑平面布局体现“负阴抱阳”,与阴阳和谐相关,可从侧面反映礼制文化;
    B.天坛位于北京中轴线上,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与礼制文化有关;
    C.螽斯门的命名意在祈盼皇室多子多孙,帝祚永延,与北京中轴线的礼制文化内涵并无直接关联。
    D.北京中轴线是帝王寻天下之中、择居于中国的重要体现,与礼制文化相关;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不同点:
    ①材料一在阐述中轴文化、礼制文化、“天人合一”文化时,使用了较多抽象的表述,如“中轴源于‘中’,后者有‘中间、中央、核心’的含义”“中轴线上的重要宫殿,在古代均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体现出其中蕴含的中轴文化”等,着重于对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剖析,语言相对较为抽象。
    材料二则通过具体描述故宫古建筑的台基、斗拱、屋顶等构造,如“三台的周围为石质须弥座,在每层须弥座上,横卧地栿,地栿之上为望柱,望柱间安装有栏板。每段栏板的地栿下方有小的圆形排水口,且在望柱位置伸出圆雕的龙头”等,让读者能够直观地了解建筑构造的特点,语言较为形象。
    ②材料一主要运用引用论证,多次引用先秦《吕氏春秋》《易经》之“说卦传”、《尚书·虺仲之诰》《资治通鉴》卷二十二、《周易·乾卦第一》《礼记·中庸》《鲁春秋》等古籍内容,来论证故宫古建筑所蕴含的中轴文化、礼制文化等,从而体现文化和谐之美。
    材料二主要运用举例论证,以紫禁城前朝三大殿的台基做法、紫禁城古建筑斗拱的统一性、故宫古建筑屋顶的特点等具体例子,来论证故宫古建筑整体造型的和谐之美。
    相同点:
    ①材料一开篇指出“故宫古建筑的文化之美,融于北京中轴线建筑中,形成文化和谐之美。其中的文化,主要表现为中轴文化、礼制文化、‘天人合一’文化等”,然后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采用了总分结构。
    材料二开头表明“故宫古建筑台基、斗拱、屋顶等构造,造型美观,互为协调,透射出建筑整体造型的和谐之美”,接着分别从台基、斗拱、屋顶三个方面论述其构造特点和和谐之美,同样采用了总分结构。
    ②材料一通过对中轴文化、礼制文化、“天人合一”文化的阐释,强调故宫古建筑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最终指向文化和谐之美。
    材料二通过对故宫古建筑台基、斗拱、屋顶等构造的分析,展现了故宫古建筑的技术美学,也最终归结为整体造型的和谐之美。
    D 7.A
    8.①内容上:这段话写的是在行军过程中的一个极端事例,凸显出行军的异常艰难。
    ②情节上:与前面其他人疲惫的状态形成呼应,为下文任丕祥提出睡二指的合理请求做铺垫。
    9.用小去反映大:①塑造人物,通过细节塑造人物高尚品质和高大形象。老范用冷水喷脸,用草棍儿撑眼皮等细节集中地体现了他强烈的责任心。②通过小事件反映重大革命事件。用关于休息的小事件体现长征艰苦异常的环境。
    以部分去显示全体:③以个体形象反映群体形象。用老范、任丕祥的形象来反映中国革命者群体的伟大精神。
    【导语】文本一通过红军游击队在敌人围追堵截下的艰苦行军,细致描绘了战士们在困倦与疲惫中的顽强与坚韧,生动刻画了老范在困境中作出的决策,体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文本二则以简洁的语言展示了队伍在极度困倦中一度停滞的场景,与文本一互为映衬,共同表现了行军的艰辛,彰显了红军战士在险恶环境中的顽强毅力与革命乐观精神。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是在等前卫开辟通路”错误,依据文本二中“前面的队伍早已踪影全无……最前面那个小战士趴在弯角的地方睡着了,而后面的同志由于黑夜蒙蒙看不清楚,以为又要停住等了,便习惯地站住了,时间一长,也就打起盹来”可知,这次队伍突然停住是因为最前面的小战士趴在弯角的地方睡着了,后面的同志时间一长也打起盹来,而不是在等前卫开辟通路。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等一系列比喻”错误,“谁的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不是比喻,这些句子是夸张的手法,通过夸张来形象地表现战士们极度困倦的状态。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第⑥段主要写战士们抓着绳子走,还是会出现撞到树干、脸被划破、脚被碰伤等情况,主要体现战士们在极度困乏下艰难行军的状态。
    内容上:这段话在⑥段后面,接着写一个战士因为睡得太沉而掉下悬崖牺牲,这个极端事例,深刻地展现出当时行军环境的恶劣和艰难程度,超出了常人的想象。
    情节上:和前面其他战士困倦到撞到树干、脸被划破等疲惫状态相呼应,进一步说明整个队伍都被极度的困乏所困扰。就是在这种艰难的现状下,任丕祥才提出让大家“睡二指”,这种请求就变得合理且迫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用小去反映大:
    ①塑造人物:文中老范为了不让自己睡着,先是用冷水喷脸,后来又用草棍儿撑眼皮,这些看似细微的举动,却充分展现了他作为指挥员强烈的责任心。在战士们极度困乏、面临敌人追击的危险情况下,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对战士们的生命安全和整个部队的前途负责。通过细节塑造了人物高尚品质和高大形象,以小见大;
    ②小事件体现大环境:文本围绕战士们在艰苦行军中渴望休息这一小事件展开,通过战士们抓着绳子行军、站着就能睡着、任丕祥极度困倦的请求等细节,深刻地反映出长征途中环境的艰苦异常。这种艰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劳累,还包括随时面临敌人追击的危险,以及在这种恶劣条件下对生存和战斗的坚持。“休息”的小事件折射出大的时代背景和革命环境,以小见大。
    以部分去显示全体:
    ③文中的老范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个体形象,他在艰难困苦面前展现出的坚韧、负责、对战士的关爱等精神,是中国革命者群体伟大精神的缩影。任丕祥作为支队中数得着的硬汉子都撑不住了,也体现了整个行军队伍所面临的困境。通过这些个体形象的塑造,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中国革命者群体在长征乃至整个革命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CEG 11.B 12.D
    13.(1)他们舍弃自己良心的原因,也像用斧头砍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还可以保持茂盛吗?
    (2)现在农夫之所以早出晚归,努力从事耕种、植树、种菜,以求多收获粮食(多聚豆子和粟),而不敢倦怠,为什么呢?
    14.①孟子的目的是阐明好的环境对培养仁义之心有积极作用。
    ②墨子的目的是抨击懒政,认为治国者应勤政来治理天下。
    【导语】孟子通过比喻牛山的木材和人心的良心,强调了环境对人性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人若缺乏良好的养护,便容易丧失善良的本性。墨子则从农夫辛勤劳作的角度,指出勤奋的重要性,强调民众通过努力获得温饱。两者皆关注人性与社会发展,但孟子侧重于人性的培养和保持,墨子则聚焦于通过勤勉获得实际成果,反映了儒墨两家不同的价值观和治国理念。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但是由于它们生长在大城市的郊外,总有斧子去砍伐它们,还能够保持茂盛吗?
    “牛山之木”作主语,“美”作谓语,“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C处应该断开;
    “于大国”作“郊”的后置状语,中间不能断开,“也”是常见的句末语气词,其后E处应该断开;
    “斧斤伐之”主谓宾完整,其后G处应该断开。
    故选CEG。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都是“种植”的意思。句意:种植的时间一样。/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
    B.“用法相同”错。用在词尾,表示状态,意为“……的样子”;/通“燃”,燃烧。句意:便会蓬勃生长。/(它们就会)像火刚刚燃起。
    C.正确。表示承接关系,就;/表假设关系,如果。句意:就以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过好的资质。/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
    D.正确。料理;/治理得好,安定太平。句意:多多料理麻、丝、葛、苎麻。/如果这样,天下就能治理得好。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农夫、妇人的做法不值得为政者借鉴”错误,文中是从勤劳和怠倦两个方面论及农夫、妇人的做法,不能只看一面。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放”,舍弃、放弃;“旦旦”,天天;“美”,茂盛。
    (2)“蚤”,早;“强”,努力从事。
    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
    材料一中,孟子首先通过对比富岁和凶岁时子弟的不同表现,引出环境对人心的影响。接着,孟子以牛山之木为例,进一步说明好的环境(如日夜之息、雨露之润)对树木生长的重要性,类比人的仁义之心也需要良好的环境来培养。最后,孟子通过五谷的种植和成熟过程,强调“仁”也需要经过“熟”的过程,即需要时间和环境的滋养。据此可知,孟子的目的是通过农耕种植的话题,阐明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培养仁义之心的重要性。他通过牛山之木和五谷的比喻,强调人心如同树木和五谷,需要良好的环境来滋养和成长。
    材料二中,墨子开篇即表明,君子谈论文学、言谈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口才,而是为了治理国家和万民。接着,墨子通过农夫和妇人的勤劳,说明他们之所以不敢怠倦,是因为他们明白勤劳与富裕、温饱之间的直接关系。最后,墨子将农夫和妇人的勤劳与治国者的责任联系起来,指出治国者如果怠惰,将导致国家倾覆,并以三代暴王为例进行警示。据此可知,墨子的目的则是通过农耕种植的话题,抨击懒政,强调治国者应勤政以治理天下。他将农夫和妇人的勤劳与治国者的责任进行对比,指出治国者如果像农夫和妇人一样勤劳,国家就能繁荣富强;反之,如果怠惰,将导致国家倾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说:“丰收年成,少年子弟多懒散;灾荒年成,少年子弟多凶暴。不是天生的资质这样不同,而是所处的环境使他们的心境变坏。现在种大麦,播种后平土盖种,(如果)土地一样,种植的时间一样,便会蓬勃生长,到夏至的时候,都会成熟了。即使有所不同,那也是土地肥沃贫瘠、雨露多少、人工的勤劳懒惰不同的缘故。”
    孟子说:“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但是由于它们生长在大城市的郊外,总有斧子去砍伐它们,还能够保持茂盛吗?这山上的树木日夜不停地生长,雨水露珠也在滋润着它们,并非没有青枝嫩芽长出来,但又有人赶着牛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这样光秃秃的了。人们看见它光秃秃的,便以为牛山从来也不曾有过高大的树木,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即使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如此,难道没有仁义之心吗?他们舍弃自己良心的原因,也像用斧头砍伐树木一样,天天砍伐,还可以保持茂盛吗?他在日里夜里萌生的善心,他在清晨触及的清新之气,这些在他心中所引发的好恶跟一般人接近的地方已经很少了,那么他们第二天白天的所作所为,就把那点善心给丧失了。反反复复地丧失,那么他夜里心中萌生的良善就不能留存下去;夜里萌生的善良不能留存在心,也就和禽兽差不多了。人们见到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和禽兽差不多,就以为他们从来就没有过好的资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如此吗?所以,假如得到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生长;假如失去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消亡。”
    孟子说:“五谷是庄稼中最好的品种。如果不能成熟,反而不及稊米和杂草。仁也是这样,关键在于使它成熟罢了。”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所以墨子说:现在天下君子写文章、发表言论,并不是想要使其喉舌灵活,使其嘴唇利索,内心实在是想为了国家、邑里、百姓、刑法政务。现在农夫之所以早出晚归,努力从事耕种、植树、种菜,以求多收获粮食,而不敢倦怠,为什么呢?答道:他以为努力必能富裕,不努力就会贫穷;努力必能吃饱,不努力就要挨饿。所以不敢倦怠。现在妇人之所以早起晚睡,努力纺纱、绩麻、织布,多多料理麻、丝、葛、苎麻,而不敢倦怠,为什么呢?答道:她以为努力必能富裕,不努力就会贫穷;努力必能穿暖,不努力就会挨冻。所以不敢倦怠。农夫懒于耕田、植树、种菜,妇人懒于纺纱、绩麻、织布,那么我认为天下的衣食财物,一定会不足。如果以此来治理天下,是不适用的。所以从前三代的暴君如桀、纣、幽、厉之所以丧失国家,社稷倾覆,原因就是这个啊。
    (节选自《墨子·非命下》)
    15.B
    16.①本诗颔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从正面描写下元佳景,为下文表达“下元之感叹”张本。
    ②《春江花月夜》中将月亮拟人化,写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诗人用极具人情味的月光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
    【导语】该诗通过描绘下元节的场景,展现了苏轼在徐州时的雅致生活。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如白云、明月,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的豁达心境,同时寄托了一丝离别之感。尾联流露出苏轼对友情的眷念与不舍。
    【详解】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颔联虚实结合”错误,这里诗人所见的高山、白云、湖水等都是实景,没有虚写。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山上白云横匹素,水中明月卧浮图”,意为:洁白的云就像白色丝绢环绕在山上,空中皎洁的月亮宛如浮图佛静静地映在寺院的湖水中。该诗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水中明月卧浮图”一句中将明月比喻成“浮图”,写水中倒映的一轮明月,宛如浮图佛憨态可掬地卧在水底。这就从正面描写下元节的佳景,为尾句诗人感叹不知明年的今日谁还会忆起自己张本。
    《春江花月夜》中“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意为: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诗人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月”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诗人用“徘徊”的“月”侧面烘托思妇的怀念之情。
    17.(1)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朝闻道,夕死可矣
    18.D 19.C 20.C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上文是比喻的具体表现,所以衔接内容以比喻开头更加合理,排除AC;下文强调细胞燃烧需要条件,是对不准确的具体阐释,排除B。
    故选D。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A.考查借代与借喻的区别,借代是“代”,强调相关性,借喻是“喻”,强调相似性,此处为借喻;
    B.考查比喻与比拟的区别,此处为比喻;
    D.考查学生对夸张的掌握,夸张是对事物进行刻意夸大或缩小,此处细胞及发挥作用部分本来就很小,并非刻意夸大或缩小。
    故选C。
    20.C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能量的产生不是某一特定器官来发展的,或是通过人体所有细胞来实现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搭配不当。“能量的产生”与“发展”搭配不当,把“发展”改为“完成”;②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不是”的后面加上“由”;③关联词搭配不当,“或是”改成“而是”。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BC.双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强调。
    故选D。
    22.①“啃”原指一点点往下咬,此处指运动员小口进食的状态,比“吃”更形象;
    ②“啃”更能照应前文中的运动间隙,体现运动员抓紧时间紧急补充能量的状态;
    ③“啃”偏口语化,与前文“老是”等词语语言风格一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生动性:“啃”的字典释义为一点一点地往下咬,具有更强的动作感,形象地描绘了运动员在比赛间隙一点一点、小口吃香蕉的场景,给人以更直观的视觉感受。
    ②强调性:通过“啃”这一动作,强调了运动员在比赛间隙急需补充能量的迫切心情和状态,突出了香蕉作为快速补充能量的食物的重要性。
    ③口语化:这种表达方式更加口语化,与上文风格一致,使得文章语言更加活泼、自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23.例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向更高更远处眺望是志存高远、积极进取者的应有姿态,但仅仅靠踮起脚尖是不够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利用有利条件,才能行稳致远。正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志存高远不可好高骛远,积极进取不能急功近利。
    好高骛远和急功近利都是无视客观现实和规律的行为。“东施效颦”不可谓无进取之心,因无视自身条件,生搬硬套而贻笑千古;“揠苗助长”不可谓工作不积极,但无视植物生长规律,急功近利而徒劳无功。归根结底,二者没有立足现实,没有遵循客观规律。东施外无美貌可内修美德,水肥充沛自然禾苗葳蕤。《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所先后”不就是要立足现实,遵循客观规律吗?“土法炼钢”、“超英赶美”,跃进浮夸之风,教训惨痛;“五年计划”、“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的发展成果举世瞩目。心有千里志,行从足下起,切不可好高骛远,急功近利。
    君子善假于物,奋斗不是逞匹夫之勇。
    孔子曾批评子路“暴虎冯河”式的勇敢,认为君子应“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奋斗的主体是人,个人再优秀也会有短板,所以必须将自身努力和利用外界条件结合起来。所以孔子认为君子好学除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还要“就有道而正焉”,他十五岁“志于学”,问礼老耽,师于郯子,独秀前贤。刘邦说自己运筹帷幄不如子房、镇国抚民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取不如韩信,说明他很清楚利用别人的优势弥补自己的短板,而垓下快战自刎乌江的项羽显然不明白“善假于物”的道理。
    “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学习借鉴和脚踏实地的练习都是成事之道。
    今人的成就本就是在前人基础上的提高,牛顿的成就尚且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取得的,不能“推陈”谈何“出新”?今天我们为国产车的实力,国产手机的完整产业链,国产大飞机运20、歼20等一系列创新成果而自豪,但不能无视我们曾对苏联吉斯汽车的仿制。“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当没有捷径可走,没有外物可以借鉴时,必须脚踏实地,否则便是拔苗助长。一如我们一代代人所走的“长征路”,都是一步一个脚印。
    审时度势的扎实苦干和利用外物都遵守规律利用规律的成事之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楼还是要一步一步的上的。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本题体现教考衔接的教学理念,材料出自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课文《〈老子〉四章》和必修上册课文《劝学》,内容简洁并富有一定思辨色彩。作文材料中提及“人们为了看得更高更远,常常踮起脚尖”,然而对于这种“踮起脚尖”的做法,老子和荀子各有不同观点。老子说“企者不立”,侧重从自身条件来谈不能长久地踮脚站立,强调每个人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贪功求快,要先打好基础;荀子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侧重从看的范围来谈踮脚不如登高所见的范围广,强调借助更有效的外物达成目的。
    可以看出,立意的中心应该围绕“踮起脚”展开。针对“踮起脚”的现象,老子和荀子从不同角度的反对“踮起脚”。但前后并无态度不同,只是方法的差别。如果前三句“踮起脚尖”表明了一种“追求卓越,积极进取”的态度,那么老子和荀子的话就是在提供一种“追求卓越,积极进取”的实施方法。学生可以从“追求卓越,善假外物”、“舍弃急功近利,遵循客观规律”等方面立意。
    具体写作,考生可以简答引述材料,提出观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接着,结合材料,分析“踮起脚尖”代表志存高远,积极进取的姿态,这种姿态是值得肯定的,然后指出,仅仅靠踮起脚尖是不够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利用有利条件,才能行稳致远,并结合具体例子分析论证。最后,总结观点,当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有“并吞八荒之心”,但还是要立足实际“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而惠文、武、昭襄之时“蒙故业,因遗策”便可以“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审时度势的扎实苦干和利用外物都遵守规律利用规律的成事之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楼还是要一步一步的上的。
    立意: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追求卓越,善假外物。
    3.舍弃急功近利,遵循客观规律。
    4.积极进取不能急功近利。
    5.路是要一步一步地走的。

    相关试卷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文件包含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docx、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德强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1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