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试卷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二语文试题.pdf
    • 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二语文答案.docx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二语文试题第3页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二语文答案第1页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二语文答案第2页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二语文答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二语文试题pdf、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二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逐渐摆脱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不当,根据原文,“对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接受步入了一个更为深刻、更为丰富的层面”。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如果没有……就不会……”错,魔幻现实主义的传入不是“寻根文学”产生的充分条件,选项推断不成立。
    B.“更高的艺术成就”于文无据,原文“他们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并没有突出莫言艺术成就更高。
    C.“中国文坛的同质化问题已非常严重”不当,作者指出了“同质化”的隐忧,并且一些批评家的话不能证明同质化问题已非常严重。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C.祥林嫂问“我”人死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没有超越现实的魔幻成分。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三共有七段,呈总分总式结构。
    第一段是总说,“新时期作家……也必然带来‘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的隐忧,这使作家们对亦步亦趋的‘魔幻’写作心怀警惕,并极力追求魔幻创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指出新时期魔幻写作存在“影响的焦虑”和“同质化”隐忧,这促使作家追求魔幻写作的独创性与个人化特征。
    第二至六段是分说,第二段,“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分析了……”“中国作家的魔幻写作也始终伴随着这种‘影响的焦虑’……”从“影响的焦虑” 角度展开分析,第三段,以莫言、贾平凹的观点和经验指出如何解决“影响的焦虑”;第四段“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魔幻写作不仅……也日益面临着同质化危机”从“同质化”角度分析,第五段过渡,“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如何才能保持自我个性而不被同化?中国文学的魔幻写作该如何应对同质化危机”引出第六段如何解决“同质化”问题。
    第七段是总结,“只有在中国作家与中国作家之间、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保持一种‘和而不同’的态势,中国当代文学的魔幻写作才能摆脱‘影响的焦虑’与同质化的危机”,指出保持“和而不同”才能摆脱焦虑。
    最后用“首先”“然后”“最后”这样的连接词连贯表述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功经验,催生了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思潮,启悟了一大批作家”“韩少功力……贾平凹……莫言……”可知,文章以韩少功、贾平凹、莫言为例,证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为“影响的种子”启悟了大批中国作家。
    结合材料二“中国文学与兴起于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极为相似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现实文化境遇”“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丰厚精神资源的拉丁美洲神奇的自然景观、神秘的神话传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同样存在于中国大地。扎西达娃、阿来等作家笔下的西藏就是一个典型例证”可知,中国是“具备条件的土地”,国文学拥有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极为相似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现实文化境遇,为其传播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合材料三“他们用强大的现代意识去覆盖传统,用外来的技法去书写中国经验。他们并不因为“影响的焦虑”而排斥中外经典的影响,而是在接受中外影响之后通过纳入现代意识与中国经验而获得超越、实现独创”可知,文章以莫言、贾平凹等人为例,指出中国作家用现代意识和中国经验获得超越,实现独创,影响并促进了魔幻主义的发展。
    6.B 7.C 8.①“木然”表现老人身心疲惫,陷入了绝望;“不再对着我讲了”,表现老人不再期待“我”为他分忧。
    ②“我在照看动物”一句反复出现,后句中的“只是”二字意味深长,交织着“怨”“冤”之情,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 9.①叙述方式上:以对话的方式推进行文,没有过多细节,这种叙述方式是有限的,但引发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从而挖掘出小说的主题,即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对爱与和平的呼唤。
    ②叙述视角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导致读者只能在叙述者的带领下走进情节,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感知人物,挖掘小说的内涵。
    ③表现手法上: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小说没有交待老人的过去和结局,仅仅截取了一个战前的场景,叙述了一段老人与“我”的对话,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
    ④人物形象上:从一位侦察兵的视角,刻画一位躲避战争灾难走不动的老人的形象,使读者能够联想到战争给其他许多民众带来的种种苦难,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⑤语言风格上:语言简约,没有过多的修饰语来渲染,淡化了作者的主观色彩,但包含的内容丰富,反映出老人无辜受难,对动物的爱护,对家乡的爱恋。
    ⑥题目选取上:“桥边老人”之“桥”,是生死攸关的分界,老人过桥即是避开战火求生,而老人为何不过桥?他是因为身体状况,还是返回照看动物?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丰富了人物形象。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主要是老人年龄大了”错误,原因是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能力。
    C.“心理描写”错误,小说里没有心理描写。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形象的能力。
    “木然”,指发呆或不知所措的样子,又或仿佛受猛击或受震惊造成的。战争给老人带来的伤害,使他变得麻木、绝望。
    结合前文“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可知,“不再对着我讲了”表现老人不再期待“我”为他分忧。
    老人最后说“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句只比前一句多一个“只是”,却意味深长。这里面交织着一种“怨”与“冤”得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在这言简意深的话语中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使小说充满了力量。
    9.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①叙述方式上:“你从哪儿来”“从圣卡洛斯来”“那时我在看管动物”“噢”……小说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小说情节,行文中没有太多细节,而是在“我”和“老人”的对话中推进,而对于具体的情形则由读者想象思考。丰富的潜台词表现了小说的主题,即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对爱与和平的呼唤。
    ②叙述视角上: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有限叙述视角。小说中“我”的一系列看似平静简单的对话与动作中,也暗藏着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我”边问老人,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看到“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看来这里即将成为战场,老人再不走就太危险了。“我”对老人的话不大关心,恰恰是对老人命运的最大关心。所以当读者从“我”的眼中看到老人“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时,便会强烈地感受到老人的疲劳至极以及思念故乡之苦,还有对未来的迷茫、求生欲望的淡薄,通过“我”的眼睛似乎能看到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所以,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第一人称的叙事带给读者真实感,读者只能在叙述者的带领下走进情节去感知人物,挖掘小说深刻的反对战争主题,并表达对遭受战争迫害的人们的同情。
    ③表现手法上: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本文作者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主人公——桥边的老人,一个是线索人物——“我”,叙述了一段对话和一个老人的故事。小说选材微小,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④人物塑造上:如当“我”问老人从哪儿来时,“‘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提到故乡,老人明显很高兴;“‘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谈到他照顾的那些动物,老人的言语中充满担忧。总之,小说运用直白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将老人丰富的感情变化隐藏在简单的话语之中。
    ⑤语言风格上:“‘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这一句接一句简短的交谈,将我们一步步引向老人的身世。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呆在那儿照顾动物直到最后离开的这个细节,又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和无奈何其苦涩和悲哀。小说语言简约朴素,不事渲染,但却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包蕴丰富的内容。
    ⑥题目选取上:老人明明是“坐在路旁”,“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这里的“桥”,有着象征意义,它是一座生死之桥。老人“七十六岁了”,年迈得总有一天会“尘归尘,土归土”。他一直坐在那里,后来“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他在一直强调“在照看动物”,他到底会不会过桥呢?小说一直没有写。这就引发了读者的猜想。
    10.B句意:荀卿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亡国昏乱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他们不通晓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编次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世了。死后就葬在兰陵。
    “荀卿嫉浊世之政”主谓宾完整,其后断开,“亡国”“乱君”并列共同作句子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行事兴坏”作“推”的宾语,“行事”是一个连结紧密的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11.D“举杯相祝以示欢迎”错,祭酒:古代飨宴酬酒祭神要由一位尊长者举酒祭地,因而把位尊或年长者称为祭酒。
    12.A“孟子认为……”错误,“放於利而行,多怨”是孔子的看法。
    13.(1)反而被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见”被动1分,“迂远”1分,“阔于事情1分,大意1分)
    (2)邹衍周游各国受到这般尊敬和礼遇(或“尊敬的礼遇”),这难道能和孔子在陈国、蔡国因断粮而面有饥色(或“容颜像黄菜一般颜色”),孟轲在齐国、梁国遭到的困厄相同吗?(“尊礼”1分,“菜色”1分,“困”1分,大意1分)
    14.①当时是一个以武力征伐扩张疆域、谋取利益为主导思想的时代。②孟子的德政不合时宜,③荀子的针砭时弊遭人嫉恨。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读至梁惠王问道“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时,不免掩卷感叹。心想:可叹啊,功利确实是一切祸乱的根源。孔夫子之所以极少说到功利,是为了时刻对祸乱的根源加以防范。因此,他老先生说:“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从天子到普通百姓,追求功利所带来的恶果,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被认为他的主张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
    齐国有三个邹子。在前的叫邹忌,他借弹琴的技艺得以求见齐威王,随后便参与了国家政事,封为成侯并接受相印,做了宰相,他生活的时代要早于孟子。
    第二个叫邹衍,生在孟子之后。邹衍目睹了那些掌握一国之权的诸侯们越来越荒淫奢侈,不能崇尚德政。于是就深入观察万物的阴阳消长,记述了怪异玄虚的变化,如《终始》《大圣》 等篇共十余万字。他的话宏大广阔荒诞不合情理,一定要先从细小的事物验证开始,然后推广到大的事物,以至达到无边无际。邹衍的学说都是这一类述说。然而,总括它的要领,一定都归结到仁义节俭,并在君臣上下和六亲之间施行,不过开始的述说的确泛滥无节了。王公大人初见他的学说,感到惊异而引起思考,受到感化,到后来却不能实行。
    因此,邹衍在齐国受到尊重。到魏国,梁惠王远接高迎,同他行宾主的礼节。到赵国,平原君侧身陪行,亲自为他拂试席位。到燕国,燕昭王拿着扫帚清除道路为他作先导,并请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学习,还曾为他修建碣石宫,亲自去拜他为老师。邹衍周游各国受到如此礼尊,这难道与孔丘在陈蔡因断粮而面有饥色,孟轲在齐、梁遭到困厄相同吗?
    从邹衍以至齐国稷下学宫的诸位学者,像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邹爽等人,各自著书立说,探求治乱的原因,以此游说当世的国君,这些怎能记述得尽!
    荀卿,是赵国人。五十岁的时候才到齐国来游说讲学。邹衍的学说曲折夸大而多空洞的论辩;淳于髡,若与他相处日久,时常学到一些精辟的言论。所以齐国人称颂他们说:“高谈阔论的是邹衍,智多善辩,议论不绝的是淳于髡。”田骈等人都已在齐襄王时死去,此时荀卿是年最长、资历深的宗师。当时齐国仍在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分担任稷下学士的祭酒。后来,齐国有人毁谤荀卿,荀卿就到了楚国,春申君让他担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官,便在兰陵安了家。荀卿憎恶乱世的黑暗政治,亡国昏乱的君主接连不断地出现,他们不通晓常理正道却被装神弄鬼的巫祝所迷惑,于是推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动的成功和失败,编次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便辞世了。死后就葬在兰陵。
    参考答案:
    15.A.“象征”错,词的上片没有运用“象征”的手法。
    16.同意“异客”是屈原这种解读。①因“怀王昏聩”“秦终吞楚”而“垂涕淫淫”鬓发花白,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所以“异客”是屈原。②陵阳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时最后到的地方,词人借用“新亭对泣”的典故表达屈原流放在外、空心国难的悲痛心情,所以“异客”是屈原。
    17.参考答案:
    (1)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4)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5)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18.【答案】C
    【解析】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一个妇女背叛的新闻”有歧义,是“一个妇女”还是“一个新闻”,表达不明确,排除A、B两项。二是全句缺宾语的中心语,应在句末加“的小说”,排除D项。
    19.【答案】D
    【解析】①“解救”指使脱离危险或困难,“拯救”指救助使脱离危难,比“解救”词义重。此处可以理解为之所以出现这一巨大的变化,显然是由于模范作者对经验作者的救助,应选“拯救”。
    ②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洞幽烛微:洞晓深远,烛见微末。形容观察力强,所得见解深刻而细致。此处强调作家对“挑战”的感知、洞察,应选“洞幽烛微”。
    ③敏锐:侧重指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多用于感官方面。灵敏:侧重指动作行为灵活,多用于表示精确的程度。此处与前面的“感觉”相搭配,应选“敏锐”。
    ④脱胎换骨:原为道教修炼用语,指修道者得道,就脱凡胎而成圣胎,换凡骨而为仙骨。现在用来比喻彻底改变立场观点。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此处与“作品”搭配,且与“悔改”无关,应选“脱胎换骨”。
    20.【答案】D
    【解析】这三个句子逻辑上有先后关系,先有触发写作动机的个体经验,然后才产生写作意图,最后是通过作品体现出的作者的人格、道德激情以及各种修养。
    “他”表远指,“我”表自称。用“他”从旁观的角度(成年大卫)写出了对社会的批判,用“我”从亲历的角度(童年大卫)写出了我的无奈。
    22.示例: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是位于黑衣修士区一条狭窄的街道尽头临河的一座破旧的房子。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人称变化及其效果的能力。
    首先明确两处“他”“我”指代的对象,都是指大卫;然后结合两处分析各自的效果。“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中“他”表远指,“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中“我”表自称。
    “他”是第三人称用法,作用是比较客观冷静,更加理性。这么小的孩子身心受到伤害,居然没有人说句话,用“他”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写出了对社会的批判;
    “我”是第一人称,“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谈自己的感受,用“我”从亲历者的角度写出了我的无奈。
    22.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变换句式的能力。
    要重组句子,用“谋得斯通一格林比货行”开头,简缩为一个单句,首先要提取与货行有关的必要信息,如“货行坐落在河边,位于黑衣修士区”“当年那儿是一条狭窄的街道,街道尽头的一座房子,就是这家货行”。
    然后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开头重组句子,比如先说大体位置,“位于黑衣修士区”,再说具体位置“坐落在河边”“那儿是一条狭窄的街道,街道尽头的一座房子”,整合成“一条狭窄的街道尽头临河的一座破旧的房子”。
    据此简缩为单句:谋得斯通一格林比货行是位于黑衣修士区一条狭窄的街道尽头临河的一座破旧的房子。
    作文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引用《老子》的话“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意思是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并提到编者建议阅读时把课文中如“有”和“无”等类似的关系提取出来,重视的是什么,有没有道理。任务要求考生对于“无为”与“无败”的关系写出自己的理解与判断。
    考生可以赞成材料观点,如无为意味着顺其自然,不执着,不钻牛角尖,做事反而思路开阔,容易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无为意味着不求有意作为,遵循规律做事即可取得成功或避免失败。考生也可以不赞成材料观点,运用反向思维,列出若干种否定性可能。如无为意味着没有目标,在竞争中会落于平庸和失败;无为意味着态度不积极,行动措施自然不会有力;无为意味着无所作为,容易落在历史潮流后面。无为固然可能“无败”,但仅仅立足不败,就是不求进取,对于推动事业、社会的进步发展无所助益,会在竞争中渐渐落后;“败”与“无败”,标准并非自己所能控制的,而是客观的。无为而相信自己不败,意味着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不是正确的处事态度。
    写作时注意明确回答“你赞同哪一种”,然后可以采用先驳后立的写法写作。针对另一方观点进行批驳,罗列出此种观点存在的问题,逐一批驳后再“立论”,阐述自己的观点。主体部分也应分点陈述理由,做到条理清晰。行文时要对对“无为”和“有为”的辩证分析。两个概念看似对立,实则相容并存。考生要做到二者兼顾,不能只谈一方,也不能将二者完全对立起来。以“有为无为,因时而异”为例,联系材料,简析两者关系,提出观点,“有为”与“无为”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自难舍也。一是阐释“无为”“有为”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论证“无为”或“有为”具体实现的条件,或论证顺应自然规律是“有为”的必要条件;三是“有为”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比如垂拱而治、休养生息等例子;四是深入辩证思考,联系实际,谈中学生的具体做法;最后发出号召和建议。个人方面,尊重个人成长规律;在国家与社会方面,尊重社会时代发展规律。总之,要顺应自然与社会发展规律,而不是简单的消极无为。
    立意:
    1.顺应自然,方可有为。
    2.积极有为,才能“无败”。
    3.有为无为,因时而异。

    相关试卷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海南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pdf、海南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4万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海南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