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_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3_2024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用2B铅笔将单项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非选择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部分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道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A. ②B. ③C. ④D. ⑤
2. 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 I——①B. Ⅱ——③
C. Ⅲ——⑤D. I——⑥
【答案】1. D 2. A
【解析】
【1题详解】
图中箭头①表示固结成岩,箭头②表示沉积岩受高温熔融作用(重熔再生),箭头③表示熔岩冷却,箭头④表示熔岩在内力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箭头⑤表示变质作用,箭头⑥表示变质岩受到外力作用。学生对玉石的形成了解甚少,但大理岩是典型变质岩,故选D。
【2题详解】
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的化石环境为沉积环境,通过箭头①固结成岩作用完成。故选A。
3. 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B. 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 ③指示的岩层分界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
D. 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读图分析可知该地为喀斯特地貌,①处为石林、峰丛,是流水溶蚀作用的结果;②处为溶洞,由流水溶蚀而成;③所指示界面是由于地质时期背斜顶部出露于地表发生风化、侵蚀作用,然后地壳下沉发生沉积形成的。④指示的岩层弯曲,是由内力挤压作用形成的。C正确。故选C。
洪积扇多由季节性河流在洪水期形成,一般呈现完美的扇形,如同张开的一把扇子,有扇顶、扇中、扇缘,甚至还有扇骨——呈放射状展开的分支河流。下图示意祁连山西部的昌马洪积扇(俯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昌马洪积扇形成完美扇形原因是( )
①扇缘前端受地形阻挡②河流展宽、分叉
③河流流速减缓,泥沙堆积④地表多风化碎屑物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5. 与扇缘相比,扇顶( )
A. 径流量更小B. 昼夜温差更大C. 透水性更差D. 实际蒸发量更大
【答案】4. B 5. B
【解析】
【4题详解】
扇缘前端无地形阻挡,①错误。河流展宽、分叉,导致扇骨明显,②正确。河流在出山口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堆积,是形成洪积扇的必备条件,③正确。洪积扇的碎屑物来源于河流,④错误。故本题选B。
【5题详解】
扇顶位于河流上游,径流量更大,A错误。扇顶的颗粒更粗,比热容更小,地表温度昼夜温差更大,B正确。颗粒粗,更有利于下渗,透水性好,C错误。因为下渗多,导致地表水少,实际蒸发量也更小,D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洪积扇为河流沉积地貌,从扇顶到扇缘,颗粒由粗到细。
丹霞山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丹霞梧桐是多年生小乔木,属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每年夏初开紫花,秋季叶子变黄。某科考小组调查发现,丹霞梧桐在该地主要分布在崖壁上。下图为该小组调查区域内丹霞梧桐分布情况。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6. 丹霞梧桐特征可能是( )
A. 四季常青B. 根系发达C. 喜阴喜湿D. 耐盐耐碱
7. 野外实地调查丹霞梧桐植株数量的最佳月份是( )
A. 1月B. 4月C. 7月D. 10月
【答案】6. B 7. D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丹霞梧桐是多年生小乔木,秋季叶子变黄,不是四季常青的,A错。丹霞梧桐在该地主要分布在崖壁上,说明根系发达、喜阳耐旱,B对,C错。处在南岭山脉中段,土壤酸性强,说明不适宜盐碱地,D错。故选B。
【7题详解】
丹霞梧桐秋季叶子变黄,该地地处亚热带,而其他树木是常绿的,所以考察应在秋季枝叶茂盛叶子变黄时,容易发现该树,10月份最适宜,故选D。
【点睛】南岭位于亚热带地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丹霞梧桐秋季叶子变黄,与周边地区树木色差大,容易发现,是调查植株数量的最佳月份。
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第I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 地质构造差异抬升B. 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 原始河床地形差异D. 滑坡、泥石流作用
9. 在第II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
A. 淤积大于侵蚀B. 侵蚀大于淤积C. 侵蚀-淤积平衡D. 持续不断侵蚀
【答案】8. D 9. A
【解析】
【8题详解】
该河段的地质构造情况应该相差不大,A错误;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加深河床,但不会使河床抬升,B错误;由图可知: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变化较为均匀,地形差异不大,C错误;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由材料可知:该河段近几十年来,有湖泊发育,推断应当为滑坡、泥石流搬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多个堰塞湖,堰塞湖的存在导致不同河段河床泥沙淤积变多,河床抬升,形成阶梯状的形态,D正确。故选D。
【9题详解】
由图可知:在第II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河床不断变浅,说明从2007年到未来,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导致河床堆积物变多,河床变浅,A正确;侵蚀大于淤积,会导致河床加深,B错误;侵蚀-淤积平衡河床的深度应该维持不变,C错误;持续不断侵蚀会导致河床加深,D错误。故选A。
【点睛】特别提醒:河流横剖面和纵剖面的区别:河流纵断面是沿着河流的延伸方向中心线方向平距为横轴,河床底高程为纵轴,按一定比例尺绘制成的剖面图。河流横断面是在河流流向的某一个地点,按一定比例尺横着切一条剖面,原理与剖面图原理一样,具体图面要素有河流的宽,深等。
下表为我国甲、乙两山基带气象要素及雪线高度资料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据表中数据可以推断( )
A. 甲山北坡相对高度大于南坡B. 乙山南坡河流补给以雨水补给为主
C. 甲山南坡的垂直带谱最丰富D. 乙山的森林蓄积量大于甲山
11. 与乙山相比,甲山雪线分布特点形成的主导因素有( )
①纬度位置②山体海拔③水汽来源方向④人类活动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答案】10. C 11. B
【解析】
【10题详解】公众号:高中试卷君
由甲乙两山的海拔信息可知,两山均位于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甲山北坡相对高度小于南坡,A错误;由表格信息可知,乙山的南坡降水较少且乙山的海拔较高,可知乙山南坡的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B错误;读表格内容可知,甲山南坡的基带的海拔最低,甲山南坡的年平均气温最高,且其降水量最大,可知甲山南坡的水热条件最好,由此可以推知甲山南坡的自然带最为丰富,C正确;读图可知,乙山无论是南坡还是北坡,其水热条件都比甲山差,可知乙山的森林蓄积量小于甲山,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由表格信息可知,甲山的南北坡雪线的高度都要高于乙山南北坡的雪线的高度,由甲乙两山的南北坡的年均温可知,甲山的纬度较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纬度越低的区域其山体的雪线的高度就越高,因此可知与乙山相比,甲山雪线分布特点形成的主导因素之一就是纬度位置,①正确;由表格中的甲乙两山的海拔信息可知,甲乙两山的海拔相差不大,因此可知与乙山相比,山体海拔的差异对甲山的雪线的分布的影响不大,②错误;读表格内容可知,甲山的南坡的降水量是比较丰富的,且甲山北坡的降水量几乎与乙山北坡的降水量相当,且甲山的海拔是7782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山极有可能是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区域的山,可知其南坡是位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西南季风的水汽携带量比较大且其气流暖湿,这也是南坡年均气温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可知与乙山相比,甲山雪线分布特点形成的主导因素之一就是水汽来源方向,③正确;人类活动对甲山雪线分布特点的几乎没有什么影响,④错误。①③正确,②④错误,A、C、D错误。故选B。
【点睛】雪线高低规律总结:(1)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2)气温:低纬度,气温高,雪线高;高纬度,气温低,雪线低。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夏季,气温高,雪线高;冬季,气温低,雪线低。全球气候变暖,雪线升高。(3)坡度:坡度大,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高。
下图为利用手机信号定位获取的某城市新城区工作日人口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在道路图层已有的基础上,制作该图利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有( )
①遥感技术②全球卫星导航系统③地理信息系统④视频传输技术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③
13. 图中甲地最可能( )
A. 工业区B. 商业区C. 居住区D. 文教区
【答案】12. D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利用手机信号定位获取的某城市新城区工作日人口分布示意图”,获取所在的位置主要利用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用手机呈现地图利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②③正确。手机地图制作过程中没有用到遥感技术和视频传输技术,①④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白天人口密度小,夜间人口密度大,最可能为居住区(白天办公,夜间人们回住宅区休息),C正确;商业区和工业区、文教区都是白天人口密度更大,ABD错误。故选C。
【点睛】城市功能区的特点: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区;工业区现在一般分布外围,沿交通干线分布;商业区大多成团状和条状,并且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地区。城市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大城市中,还会形成文化区、行政区等。
“积分入户”指外来人口取得政策规定分值后即可申请落户,是迁入地促进外来人口融入的有效方式,东莞市于2010年推出“积分入户”政策。下图为2010~2015年东莞市积分入户和外来人口的数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该地2013年后外来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产业转型升级B. 环境质量下降C. 交通拥堵加重D. 生活成本上升
15. 图示时段内,该地“积分入户”人数波动的主要原因是( )
A. 外来人口增加B. 经济增速变化C. 入户政策调整D. 居住条件变化
【答案】14. A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题干分析,2013年后东莞外来人口下降,最可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部分企业迁出,导致外来人口数量下降,A正确;2013年以来东莞的环境质量没有明显下降,随着部分企业的迁出,交通拥堵得到缓解,B、C项错误;2013年以来东莞生活成本上升,但积分人户的外来人口数量增加,故其不是东莞2013年后外来人口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D项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由图可知,图示时段内,东莞积分入户的数量先下降后上升,波动变化明显。东莞于2010年推出积分入户政策,而2010年积分入户数量较多,之后有所降低,说明该政策对外来人口的吸引有限;后随着政策不断地优化调整,于2013年积分入户的数量又逐渐上升,因此主要影响因素是入户政策的调整,C项正确;积分人户数量与外来人口数量并不同步,因此积分人户数量波动不是受外来人口增加的影响,A项错误;取得政策规定的分值后即可申请落户,因此积分人户数量的变化与经济增速变化、居住条件变化关系不大,B、D项错误。故本题选C。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战争、国家政治变革和政治中心改变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16. 长租公寓作为住房市场的新兴业态,是贯彻国家“租购并举”住房政策的重要保障。深圳作为住房租赁试点城市,成为长租公寓布局最早且最多的城市之一。下图示意深圳长租公寓空间布局。据此,影响深圳长租公寓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①环境②土地租金③人口密度④交通
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般来说,外围地区环境相对较好,由图可见,外围地区长租公寓数量最少,外围地区距离城区远,交通不便,通勤时间厂,不方便租户出行与上下班,租房需求小,说明环境对长租公寓布局影响相对较小,交通对其布局影响较大,①错,④对;公寓修建需要一定土地数量,土地租金高低决定了企业投资成本和之后公寓的租金高低,影响租客的租房意愿和需求,是长租公寓布局的主要因素,②对;深圳人口密度大,各地区人口密度差别较小,由图看,人口密度最大的中心城区,长租公寓数量不是最多,说明人口密度对长租公寓布局的影响较小,③错;综上可知,影响深圳长租公寓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是②④,D对,ABC错。故选D。
第Ⅱ部分非选择题(共52分)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浑善达克沙地是中国十大沙地之一,这里分布的温带榆树稀树草原生态系统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中有一类是当地特有的短生命草本植物,它们分布广泛。冬季沙地里有较多积雪,春季融雪后,萌发开花。在夏季来临前的2个月左右时间里,迅速完成生长发育过程。近几十年来,过度放牧等导致榆树及短生命草本植物死亡、沙尘暴肆虐、严重影响地区生态安全。当地政府因地制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该地生态环境。下图是浑善达克沙地温带榆树稀树草原分布示意图。
(1)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该地过度放牧导致榆树死亡、沙尘暴严重过程。
(2)依据东、西部自然环境的差异,说明当地政府恢复植被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3)分析短生命草本植物4-6月迅速完成生长发育及7月份后整个植株逐渐干枯死亡的原因。
【答案】(1)过度放牧使得榆树幼苗因牲畜过度啃食而生长受阻或死亡;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退化,土壤水分、养分减少,成年榆树逐渐死亡;该地春季多大风,沙地缺少榆树和根系的保护,导致沙丘活化,流动沙丘面积扩大,沙尘暴严重。
(2)东部:降水较多,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可选种耐旱树种,小面积造林。西部:降水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差,可采取封沙育草、设置草方格沙障等措施。
(3)7月份以后,降水减少;夏季光照强,气温高,植物蒸腾和地表蒸发作用强烈,短营养期植物水分含量不断下降,逐渐干枯死亡。
【解析】
【分析】本题以浑善达克沙地温带榆树稀树草原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影响植被的因素等相关知识。
【小问1详解】
本题注重过度放牧带来影响的过程性描述,地理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浑善达克沙地春季干旱多大风的气候,决定了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植被一旦遭受破坏,很容易发生沙漠化。过度放牧使得榆树幼苗生长受阻或死亡,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地表裸露,土壤退化,土壤水分、养分减少;大批成年榆树逐渐死亡,春季该地多大风天气,沙地缺少植被和根系的保护,沙丘在风力作用下活化,流动沙丘面积扩大,沙尘暴严重。
【小问2详解】
按因地制宜的原则,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由于该地区降水较少,在降水相对较多、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东部,可选种耐旱树种,小面积造林。而在降水相对较少的西部,土壤水分条件较差,可采取封沙育草、设置草方格沙障等。
【小问3详解】
浑善达克沙地地区气候干旱,7月份以后,降水减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沙地的比热容较小,夏季光照强,气温升高迅速,植物蒸腾和地表蒸发作用强烈,所以短营养期植物由于水分含量不断下降,逐渐干枯死亡。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和田玉赋存在花岗岩体与镁质大理岩的接触地带,其矿床多出露于海拔3500~5000米的昆仑山雪线附近。和田玉分山料和籽料两种,山料指开采自昆仑山上原生矿床的玉石;籽料指原生矿经地质作用后堆积在河床中的卵状玉石。由于籽料密度大、细腻温润,而且因为水或矿物质的缓慢侵入富有多彩的沁色,籽料更受消费者喜爱。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位置示意图。
(1)解释昆仑山区和田玉矿床形成及出露的原因。
(2)说明和田玉原生矿石转变为高品质籽料的地质过程。
【答案】(1)地质历史时期,岩浆侵入镁质大理岩,(接触面)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和田玉矿床;和田玉矿床经地壳抬升至海拔3500米以上,表层覆盖岩层被侵蚀,出露地表。
(2)出露的和田玉矿床受风化、侵蚀等作用岩块破碎;破碎的和田玉被外力作用搬运至河床中堆积;在流水(外力)搬运过程中,不断磨蚀,变得圆润(梭角消失);在水中长期浸泡,水或矿物质渗入,形成沁色。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以和田玉的形成为背景,考查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回答时需要注意语言规范,描述逻辑清晰。
【详解】(1)材料中显示,和田玉存在于“花岗岩体与镁质大理岩的接触地带”,应形成于地壳深处,而“其矿床多出露于海拔3500~5000米的昆仑山雪线附近。”说明和田玉形成后经过地壳上升,地表被剥蚀后而出露。
(2)和田玉原产于昆仑山上,原石经过自然的地质运动和冰川运动等长期的剥解为大小不等的块。和田玉碎块经过雨水雪水冲刷流入河,随河流流入水中,称为和田玉山流水料,和田玉山流水原石经过河流几百甚至上万年的冲刷,就形成了和田玉籽料。
【点睛】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西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泥石流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的灾害事件。其中,位于波密县境内的古乡沟,是发育在念青唐古拉山脉冰川边缘地区的一条大型冰川泥石流沟。自1953年以来,每年夏秋季节,这里泥石流频繁暴发。古乡沟是帕隆藏布江的一条支流,泥石流规模大,暴发频率高,曾两次阻断帕隆藏布江,形成堰塞湖。
材料二:图甲为古乡堰塞湖位置,图乙为古乡沟流域纵坡剖面及堰塞湖图和波密气象站1961~2005年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表。
波密气象站1961~2005年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
(1)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易暴发泥石流的原因。
(2)分析古乡沟堰塞湖的形成过程及危害。
(3)针对堰塞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答案】(1)夏秋(夏)季节。夏秋季节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雨季,降水集中;地形陡峭,汇水速度快;地表物质疏松,堆积物丰富。
(2)夏秋季节气温高,冰川融化,降水较多,洪水携带大量泥沙碎石沿河谷奔腾形成泥石流。泥石流冲出山口,流速减慢,在沟口形成堆积扇,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若堰塞体垮塌,大量湖水下泄;会造成下游发生洪涝灾害、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
(3)加强监测预报。及时疏通河道(在堰塞湖堤坝上开挖泄洪槽)。及时疏散和撤离居民等。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古乡堰塞湖为材料,涉及泥石流形成条件、危害及防治措施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受南亚西南季风影响的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西南季风为夏季风,可推测出泥石流多发季节为夏季。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产生条件是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夏秋季节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该地区为山区,地势起伏大,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地表多疏松堆积物。
【小问2详解】
结合材料“泥石流规模大,暴发频率高,曾两次阻断帕隆藏布江,形成堰塞湖”可分析出,堰塞湖是泥石流阻断河流形成,先描述泥石流形成过程,再描述堰塞湖形成过程。结合图中古乡沟流域前的沟口堆积扇和古乡堰塞罕坝可推测出,该地为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洪水携带大量泥沙碎石形成泥石流,泥石冲出山口后在流速减慢,在沟口形成堆积扇,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储水量大,若堰塞体垮塌,大量湖水下泄;水量突增,会造成下游发生洪涝灾害、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
【小问3详解】公众号:高中试卷君
堰塞湖一旦形成威胁,必须加强监测预报,及时疏散和撤离居民,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时以人工挖掘、爆破、拦截等方式来引流或疏通河道,使其汇入主流流域或分散到水库,以免造成洪灾
坡向
甲山(海拔7782m)
乙山(海拔7435m)
南坡
北坡
南坡
北坡
基带气
象要素
海拔/m
1100
2920
1229
1848
年均温/℃
16.1
7.9
7.4
2.8
年降水量/mm
2276.6
512.1
96.1
519.2
雪线高度/m
4750
5000
4350
3980
年份
月平均气温(℃)
月降水量(mm)
6月
7月
8月
6月
7月
8月
9月
2005
15.8
17.8
17.0
64.7
83.3
112.2
40.6
1961~2005
14.8
16.5
16.2
147
102
78.4
10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地理(含答案),共7页。
这是一份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地理 Word版含答案,文件包含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docx、地理答案docx、地理答案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