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降水观测数据表明,1950--2020年欧洲大陆和地中海地区的降水呈现不同的变化特点。其中,英国年降水量总体增多,葡萄牙呈现干旱化趋势,意大利北部干旱化的同时极端降水现象愈发常见。图示意欧洲区域(局部)。完成下面小题。
1. 给英国和意大利北部带来降水的盛行风主要为( )
A. 西南风B. 西北风
C. 东南风D. 东北风
2. 葡萄牙呈现干旱化趋势,可能是由于( )
A. 东北信风带增强B. 冰岛低压减弱
C. 亚速尔高压增强D. 盛行西风增强
3. 意大利北部的极端降水类型主要是( )
A. 地形雨B. 气旋雨
C. 对流雨D. 锋面雨
【答案】1. A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和意大利北部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的大陆西岸,降水主要是受盛行西风影响,北半球盛行西风风向为西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葡萄牙大致位于36° 58'-42°8'之间,基本不受东北信风带影响,A错误;冰岛低压所处纬度较高,葡萄牙也基本不受冰岛低压影响,B错误;盛行西风性质暖湿,盛行西风若增强,葡萄牙气候会更加湿润,D错误;葡萄牙能受到亚速尔高压的影响,亚速尔高压盛行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由于亚速尔高压增强,导致葡萄牙降水减少,呈现干旱化趋势,C正确。故选C。
【3题详解】
意大利北部的降水主要来自于盛行西风带来的降水,盛行西风从大西洋携带水汽,受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等山脉的影响,水汽抬升形成地形雨,因此意大利北部的极端降水类型主要是地形雨,而不是气旋雨、对流雨、锋面雨,A正确,BCD错误。故选A。
我国某中学生在秋分日利用测量竿影的方法来计算当地经纬度。为此,他选择了一根长2m的硬竿,垂直放置在教学楼正北的空地上。秋分日北京时间12时40分左右,他发现杆顶正好隐没在教学楼的影子里(如图),随后竿顶又暴露在阳光下。完成下面小题。
4. 该中学生可能位于( )
A. 哈尔滨(45°N,125°E)B. 武汉(30°N,115°E)
C. 石家庄(38°N,114°E)D. 海口(20°N,110°E)
5. 若在冬至日用同样的方法计算经纬度,最适合( )
A. 保持位置不变,缩短竿长B. 保持竿长不变,远离高楼
C. 观察时间推迟,远离高楼D. 观察时间提前,增加竿长
【答案】4. D 5. B
【解析】
【4题详解】
结合图文信息可知,北京时间12时40分教学楼和硬竿的影子指向正北,说明该地正值正午12点,因此该地比北京时间晚40分钟,位于120°E以西10度,因此该地经度为110°E,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与秋分日相比,冬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教学楼和硬竿的影子会变长,用同样的方法计算经纬度,如果保持位置不变,可以延长竿长。如果保持竿长不变,应远离高楼,A错误,B正确;还是应选择地方时12时即北京时间12:40左右进行测量,观察时间不需要发生变化,CD错误。故选B。
错那湖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怒江的源头。近年来,错那湖水体总量相对稳定,但湖泊面积呈扩张趋势。下图示意不同年份错那湖东岸局地湖岸线位置及对应湖泊面积。完成下面小题。
6. 推测错那湖的湖泊类型及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
A. 淡水湖 径流B. 淡水湖 下渗
C. 咸水湖 下渗D. 咸水湖 蒸发
7. 错那湖近年来水体总量相对稳定,但湖泊面积呈扩张趋势,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
A. 流域内降水量显著增加B. 冰川融水补给量稳定
C. 湖泊底部泥沙淤积增加D. 流域内蒸发量持续减少
8. 错那湖面积扩张对当地产生的直接影响可能是( )
A. 提高周边地区的地下水位B. 湖泊下游河流的洪涝灾害频发
C. 湖泊盐度升高,水质恶化D. 威胁湖泊东岸青藏铁路的安全
【答案】6. A 7. C 8. D
【解析】
【6题详解】
错那湖地处青藏高原,湖水靠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根据材料“错那湖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怒江的源头”可知,有河流将湖水的盐分排出,减少了湖泊水体的盐分积累,所以错那湖是淡水湖,其为怒江源头,湖水多补给怒江,因此湖水主要输出方式为径流,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错那湖近年来水体总量相对稳定,但湖泊面积呈扩张趋势,其原因可能是湖泊底部泥沙淤积增加抬高了水位,C正确;若流域内降水量显著增加和蒸发量持续减少会使得湖水水量增加,与题意不符,AD错误;错那湖地处青藏高原,湖水受冰川融水补给,若冰川融水补给量稳定则错那湖水体总量也会相对稳定,但湖泊面积不会呈扩张趋势,B错。故选C。
【8题详解】
由图可知,错那湖湖泊面积不断扩张,会导致湖岸所受到的水力侵蚀加剧,湖岸不断被侵蚀、高处的湖岸坍塌并不断向外扩展,会危及到东部的青藏铁路安全,D正确;湖泊面积扩大但水体总量稳定,水体单位面积压力变小,湖泊下渗水量减少,周边地区地下水位降低,A错误;错那湖面积扩张,外溢水量增加,下游会出现洪涝灾害,但这不是对湖泊当地的直接影响,与题意不符,B错误;湖泊面积大,蒸发表面积大,由于泥沙淤积,湖盆浅,升温快,进一步加剧蒸发,错那湖盐度会升高,但这一过程变化较为缓慢,不会立即对当地环境产生直接影响,C错误;故选D。
某河流经过一地时,其走向与地质构造走向(地质构造走向是指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交线的方向)相同。图示意该河谷的地质剖面,虚线为岩层分界线,该地页岩的沉积年代比石灰岩更晚,两岩层之间出现岩层缺失。完成下面小题。
9. 图示地质构造的形成是由于地壳受到了( )
A. 东北--西南向的挤压力B. 西北--东南向的挤压力
C. 东北--西南向的拉张力D. 西北-东南向的拉张力
10. 图示河谷的成因是( )
A. 河谷地壳向下凹陷B. 坡度大,河流下切强
C. 河谷岩性相对软弱D. 岩层受张力而破碎
11. 推测从石灰岩至页岩形成期间,区域地壳( )
A. 持续上升B. 先下降,后上升
C. 持续下降D. 先上升,后下降
【答案】9. A 10. D 11. D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应是受挤压力作用形成的,CD错误;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挤压力的方向为东北--西南向,A正确,B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地河流走向与地质构造走向(地质构造走向是指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交线的方向)相同,读图可知,河谷所在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A错误;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受侵蚀,久之流水侵蚀形成河谷,D正确;该河谷为背斜谷,河谷岩性和坡度不是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BC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石灰岩形成于温暖的浅海环境。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地页岩的沉积年代比石灰岩更晚,两岩层之间出现岩层缺失”,因此从石灰岩至页岩形成期间,地壳先上升,石灰岩出露地表,遭受外力侵蚀;后又下降,由于地势变低,接受新的物质堆积形成页岩。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瓦尔帕莱索大区是智利的第五大区,地形以山地为主,西部海岸高地及平原与东部山地相连。2024年2月3日-2月7日,瓦尔帕莱索大区爆发山火,厄尔尼诺现象加剧了夏季高温干旱天气,导致山火迅速蔓延,造成严重灾难。图示意瓦尔帕莱索大区的地理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12. 瓦尔帕莱索大区夏季高温干旱的原因是( )
A. 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B. 受东北信风控制
C.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D. 受盛行西风控制
13. 瓦尔帕莱索风力最强季节及其原因分别是( )
A. 春季冷高压势力最强B. 夏季南北气压梯度最大
C. 秋季冷高压势力最强D. 冬季南北气压梯度最大
【答案】12. C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读图可知,瓦尔帕莱索大区位于30°S~40°S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当地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南移,当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多晴天,太阳辐射强,从而形成高温干旱的气候特征,C符合题意;当地纬度较高,不会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且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不会形成干旱特征,排除A;东北信风位于北半球,此地位于南半球,排除B;当地受盛行西风控制的季节是冬季,排除D。故选C。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瓦尔帕莱索大区位于30°S~40°S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水平方向上南北气压梯度小,风力较小,而冬季当地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且受南北温差较大影响,南北气压梯度最大,盛行偏西风,风力最强,D符合题意,排除B;春季和秋季为当地的过渡季节,风力不是最强的,排除AC。故选D。
中华大蟾蜍体型较大,后肢有一定的挖掘能力。我国亚热带某山地的中华大蟾蜍自10月下旬开始为期4个月的冬眠,冬眠点大多自行挖掘而成,具有保温、保湿、隐蔽的特点。冬眠初期,部分中华大蟾蜍会出现更换冬眠点及摄食行为,进入深度冬眠后对外界干扰完全无反应。图示意不同冬眠点环境温度对应的越冬洞穴挖掘深度。完成下面小题。
14. 最适宜该地中华大蟾蜍冬眠的冬眠点环境温度约为( )
A. 6℃B. 8℃
C. 10℃D. 12℃
15. 若想监测中华大蟾蜍结束冬眠的最早时间,监测地点可以选择在( )
A. 东南坡的碎石滩B. 东南坡的苔藓地
C. 西南坡的杂草地D. 西南坡的密林地
16. 冬眠初期,部分中华大蟾蜍会出现更换冬眠点及摄食行为,可能是因为( )
A. 洞穴内部食物充足B. 越冬食物储备不足
C. 山区地质灾害频发D. 环境温度波动较大
【答案】14. C 15. C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由图可知,当温度为10℃时,中华大蟾蜍的洞穴深度最浅,且深度的变化幅度最小,符合进入深度冬眠后对外界干扰完全无反应的特点,C正确;由图可知,其余温度中华大蟾蜍洞穴深度的变化幅度较大,不符合深度冬眠的特征,AB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监测中华大蟾蜍结束冬眠的最早时间,其环境温度较高,东南坡上午接受阳光照射,西南坡下午接受阳光照射,东南坡温度下降的速度较快,西南坡温度下降的速度较慢,温度更高,且碎石滩和苔藓地隐蔽性较差,不符合中华大蟾蜍的冬眠环境,AB错误;杂草地相对于密林来说,其土质更疏松,利于挖掘,且保温、保湿效果更好,C正确,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冬眠初期,部分中华大蟾蜍会出现更换冬眠点及摄食行为,进入深度冬眠后对外界干扰完全无反应,由此推断,冬眠初期环境温度波动较大,因此洞穴的深度变化幅度较大,D正确;洞穴内部食物充足就不会更换冬眠点,A错误;越冬食物储备不足与更换冬眠点无直接关系,进入深度冬眠后,停止进食,以体内贮布在肝糖来维持最低的新陈代谢,B错误;山区地质灾害频发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暑至,夏正浓。2024年7月22日15时44分,我们迎来了大暑节气。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但这一时节阳光猛烈,日照时间长,通常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1)指出大暑日地球在图中公转轨道的位置(写字母)及次日之后的一个月内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2)简述大暑日之后一个月内,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及日照时间长短的变化情况。
(3)当我们迎来大暑时,下图中P点此时地方时为12时,在下图横线处填上P点的经度,并在下图中画出此时地球昼夜分布情况,用阴影表示夜晚部分。
【答案】(1)位置:B。公转速度的变化: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2)大暑日之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南移,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日照时间变短。
(3)画图如下: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为材料,设置3个小题,涉及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左侧地球位于夏至点,右侧地球位于冬至点,上侧地球位于春分点,下侧地球位于秋分点。大暑日为7月22日,处于夏至-秋分之间,因此地球最可能位于公转轨道的B点;此时地球距离远日点较近,因此地球距离太阳较远,次日之后的一个月内,地逐渐靠近近日点,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小问2详解】
大暑日之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逐渐往南移动,北京距离直射点所在纬度越来越远,因此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昼长逐渐变短,日照时间逐渐变短。
【小问3详解】
我们迎来大暑时,北京时间为2024年7月22日15时44分,即120°E为15时44分,在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以东56°,因此地方时为12时所在经线为64°E,即P为64°E。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如图所示: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湖陆风是由于湖陆热力性质差异产生的局地大气环流,在理想状态下湖风和陆风的风速基本一致。巢湖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东南部。受城市、地形等因素的干扰,巢湖湖陆风呈现复杂的特征。图左示意巢湖地理位置和风速观测站分布,图右示意三个风速观测站测得的平均风速日变化。
(1)归纳三个风速观测站测得的巢湖湖陆风日变化的共同规律。
(2)结合地形特征,分析2号观测站处夜间风速明显偏大的原因。
(3)简述巢湖湖陆风对合肥市气候及环境产生的影响。
【答案】(1)上午10—12时陆风逐渐转变为湖风,到午后15—17时风速达到最大,此后风速逐渐减小;夜间22—24时湖风逐渐转变为陆风;到次日上午6—8时风速最大,此后风速逐渐减小。
(2)2号观测站位于湖泊东岸,地势东高西低,且南北两侧均有山地;夜间2号观测站附近盛行陆风,为偏东风;偏东的陆风受地形狭管效应的影响,风速增大。
(3)湖陆风环流有助于调节合肥市的气温,使得昼夜温差减小,气候更加宜人;湖风挟带的水汽有助于增加合肥市的降水量和湿度,改善空气质量;湖陆风增大了合肥市的风速,利于城区污染物的扩散,减轻大气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热力环流的知识,受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巢湖与周围陆地之间形成呈现日变化的湖陆热力环流。白天巢湖区升温慢,气温低、气压高,周围的陆地区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因此吹湖风。夜晚巢湖区降温慢,气温高、气压低,周围的陆地区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因此吹陆风。由图可知,上午10—12时,陆地升温快,气压降低,陆风逐渐转变为湖风,到午后15—17时陆地与湖泊温差最大,风速达到最大,此后陆地温度降低,湖泊、陆地温差变小,风速逐渐减小;夜间22—24时陆地降温快,气压升高,湖风逐渐转变为陆风;到次日上午6—8时陆地与湖泊温差最大,风速最大,此后陆地升温,湖泊、陆地温差变小,风速逐渐减小。
【小问2详解】
地形特征:2号观测站西侧为湖泊,东侧为山地,地势东高西低,且南北两侧均有山地。2号观测站位于陆地,夜晚陆地降温快,温度比湖泊低,风由陆地吹向湖泊,为偏东风,由于观测站附近南北分布着山地,偏东的陆风受地形狭管效应的影响,风速增大。
【小问3详解】
湖陆风对合肥市气候的影响从气候的两个要素:气温、降水来分析。湖陆风环流使得合肥市风速增大,将城市产生的热量带出市区,有助于调节合肥市的气温,降低白天城市温度,使得昼夜温差减小,气候更加宜人;湖风挟带的水汽有助于增加合肥市的降水量和湿度,改善空气质量。湖陆风对环境的影响:城市由于生产生活产生大量污染物,湖陆风增大了合肥市的风速,利于城区污染物的扩散,减轻大气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苔藓生长与地形、营养元素等有关。黄土高原某公路旁一处新开挖的边坡(坡度约65°)相间分布着黄土与古土壤层,黄土表面生长着大量扭口藓,而古土壤表面多裂隙发育,鲜有植被生长,坡脚有大量古土壤碎块。该现象引起了某地理研究者的好奇,他收集了部分扭口藓,将其分别置于实验室里的黄土和古土壤样品中进行培养,培养时黄土与古土壤均水平放置。四个月后,扭口藓在两种土壤中的生长无明显差异。
(1)描述L₃至L₂形成时期区域气候的变化,并据此从土壤淋溶的角度,比较L₂、S₂、L₃采样点处钙元素的含量。
(2)根据培养实验结果,说明该边坡古土壤层缺少扭口藓覆盖的原因。
【答案】(1)气候变化:L3至L2形成时期,区域气候由冷干到暖湿,再由暖湿到冷干。钙元素含量的比较:L3层采样点钙元素含量最高,L2层采样点次之,S2采样点最低。
(2)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制约扭口藓生长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土壤营养元素的含量;古土壤层裂隙发育,水分易流失,导致土壤干旱,不利于扭口藓生长;该坡面古土壤层表面频繁受到破坏,扭口藓难以在古土壤层表面定植,因此古土壤层扭口藓覆盖缺失。
【解析】
【小问1详解】
黄土层为风力堆积地貌,风力较强劲,且以西北风为主,较为寒冷,气候较为干旱,古土壤表面多裂隙发育,降水较多,水汽多来自东南沿海,气候较为暖湿,气候变化:L3至L2形成时期,从黄土到古土壤再到黄土,区域气候由冷干到暖湿,再由暖湿到冷干。L3和L2是黄土层,本身碳酸钙含量就多,且L3位于底层,淋溶作用将钙元素向下淋洗,因此,L3层采样点钙元素含量最高,L2层采样点次之,S2为古土壤层,形成于气候湿润时期,土壤淋溶最强,土壤中钙元素的含量较低,S2采样点最低。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将其分别置于实验室里的黄土和古土壤样品中进行培养,培养时黄土与古土壤均水平放置,四个月后,扭口藓在两种土壤中的生长无明显差异。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制约扭口藓生长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土壤营养元素的含量,古土壤表面多裂隙发育,边坡坡度约为65°,水分易流失,导致土壤干旱,土壤缺水,不利于扭口藓生长;因水土流失严重,该坡面古土壤层表面频繁受到破坏,扭口藓难以在古土壤层表面定植,植物根系难以固定,因此古土壤层扭口藓覆盖缺失。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衡水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考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文件包含河北省部分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pdf、地理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衡水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地理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流动沙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