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联合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联合检测地理试卷[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合题目要求的。
常住人口是指居住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可以有当地户籍,也可以没有。下图为近两年我国西部两省区城镇和乡村常住人口数量变化情况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乙省相比,甲省( )
A. 城镇化率高B. 人口变化幅度大
C. 劳动力不足D. 经济发展水平高
2. 乙省区常住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产业向城镇转移B. 城镇辐射功能减弱
C. 乡村收入水平低D. 城镇产业结构升级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城市化率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可以通过城市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计算出来。通过图中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乙省区城镇人口明显超过农村人口很多,不需要计算便能看出,乙省区城镇化率更高,A项错误;由题意可知,甲省区城镇人口数据从2022年到2023年期间增加要高于乙省区,乡村人口减少同样也多于乙省区,所以甲省区的人口变化幅度更大,B项正确;图中无年龄结构的信息,无法获取甲省区劳动力不足的信息,C项错误;乙省区城镇化率更高,说明乙省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由图中数据可知,乙省区乡村人口减少近30万人,而其城镇人口才增加7万左右,说明乡村少的这些人应该是为了更高的经济收入选择了外出务工,所以常住人口总量才会减少,起主导的应该是经济因素,说明该地乡村收入较低,C项正确;乙省区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且城镇增加的人口远小于乡村减少的人口,所以不可能是产业向城镇转移带来的人口减少,A项错误;仅凭表中给出数据的看不出来乙省区城镇对乡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否减弱,毕竟城市地区总人口也有所增加,假设城镇辐射减弱,那么城镇常住人口总数应该也会有所减少,B项错误。由题意可知,乙省区常住人口总量减少,说明本省区产业并没有进行结构升级,就业岗位少,D项错误;故选C。
我国B集团现为全球销量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之一,始终坚持自主研发核心零部件和软件系统。2024年6月,B集团泰国第108家门店迎来开业。同年7月,B集团在泰国罗勇府举行泰国工厂竣工仪式。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 吸引B集团在泰国建厂的主导区位条件是( )
A. 政府政策的支持
B. 较大的销售市场
C. 充足的劳动人群
D. 较低的贸易壁垒
4. B集团在泰国罗勇府建设工厂有利于( )
A. 改善当地环境质量
B. 提升汽车产品质量
C. 促进光伏产业发展
D. 降低汽车生产成本
【答案】3. B 4. D
【解析】
【3题详解】
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人口稠密,拥有较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且根据材料,B集团先是在泰国开拓销售市场,后在泰国投资建厂,说明B集团在泰国建厂主要是为了离销售市场更近,B正确;政府政策的支持、充足的劳动人群和 较低的贸易壁垒均不是B集团在泰国建厂的主导因素,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集团的投资建厂行为涉及用水用电、施工噪声等问题,会对泰国罗勇府当地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A错误;泰国的汽车产业相较于我国并无明显技术优势,B集团在泰国罗勇府建厂并不能提升其产品本身的质量,B错误;B集团在泰国罗勇府建厂与光伏产业发展并无直接联系,C错误;泰国劳动力成本较低,在泰国建厂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D正确。故选D。
沙漠化指数作为量化区域沙漠化程度的指标,是一个既包含区域内沙漠化面积信息又包含沙漠化程度信息的综合性定量指标。黄河“几字湾”区域内分布着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地等沙漠化地区,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下图为1975—2020年黄河“几字湾”沙漠化面积与荒漠化指数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 1975—2020年黄河“几字湾”沙漠化空间变化幅度最大的是( )
A. 轻度沙漠化B. 中度沙漠化
C. 重度沙漠化D. 极重度沙漠化
6. 推测1975—2000年,黄河“几字湾”河段( )
A. 洪涝灾害增多B. 河道横向变宽
C. 河床曲度降低D. 河床深度增加
【答案】5. D 6. A
【解析】
【5题详解】
由图可知,1975—2020年,极重度沙漠化面积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别最大,据此推测其沙漠化空间变化幅度最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1975—2000年,沙漠化面积增加,特别是极重度沙漠化明显增加,可推测该河段两侧沙源充足,容易随风和径流进入河道,导致河道淤积,河床抬升,洪涝灾害多发,A正确;流水侧蚀作用增强容易导致河道横向变宽,根据图文材料可推测河道淤积加重,侧蚀作用不一定加强,B错误;河道泥沙淤积,容易形成沙洲,可能导致河床曲度增加,C错误;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升,使得河床深度减小,D错误;故选A。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这项集“桥、岛、隧、水下互通”干一体的超级工程正式通车。工程采取予东隧西桥的方式,其中东段海底隧道采用超大型沉管隧道,沉管在陆地上制造完成后,再运送到海上拼装。桥隧连接处位于通避电部的西LT岛该岛隧道出大口上方有多条拱形横梁组成的结构。下图为西人工岛隧道出入口航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为了能将陆地上制造的沉管管节在海底一次性安装到位 建设方需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地理信息系统B.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C. 遥感技术D. 现实虚拟技术
8. 西人丁岛隧道出入口上方设有多条横梁组成的结构,其目的是( )
A. 辅助提升行车安全B. 降低海水灌入风险
C. 节省工程物料成本D. 巩固隧道支撑结构
【答案】7. B 8. A
【解析】
【7题详解】
为了能将陆地上制造的沉管在海底一次性安装到位,需要对各节管节对应的安装地点进行精确定位,需用到我国自主研发的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B正确;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分析、查询、辅助决策等,A错误;遥感技术主要用于获取影像,C错误;虚拟技术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西人工岛隧道出入口上方由很多横梁组成的结构作为减光带,可以让车辆驾驶员在进出隧道时更好地适应光线的变化,从而让行车更加安全和舒适,A正确;入口上方横梁无法降低海水灌入风险,B错误;会增加工程物料成本,C错误;巩固隧道支撑结构均不是该横梁结构的设计目的,D错误。故选 A。
海雾是指海上或沿海地区上空低层大气.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田2019年12月22—24日渤海沿海出现一次大雾天气。下图为 22 日 20 时的海平面等压线分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海雾发生时( )
A. 海面上空存在逆温层B. 山东半岛北侧吹偏北风
C.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少D. 海面气温低于沿岸气温
10. 至24 日7时渤海沿岸的大雾消散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对流运动减弱B. 受到高压控制
C. 气压梯度变大D. 海域气温降低
【答案】9. A 10. C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等压线分布图,山东半岛北侧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应由南方指向北方,考虑到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该处的风向为偏南风,B错误。海雾发生意味着海面上空出现大量微小水滴,此时近海面的大气中水汽含量高,C错误。海雾发生时为12月,即当地冬季,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判断,该期间海面气温高于沿岸陆地气温,D错误。渤海海域的偏南风带来低纬度海洋暖湿空气形成大雾的同时,暖湿空气下部受到北部较冷海面的影响,形成逆温层,增加大气稳定度,使雾较为稳定,A正确。故选 A。
【10题详解】
海面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导致风速增大,有利于海雾扩散,C正确。受到高压控制、对流运动减弱、海域气温下降,均不利于海面逆温层的打破,不能使大雾消散,ABD错误。故选C。
核电站余热是核反应堆停堆后反应堆内残存的总热量,主要利用水将余热排出。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在发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余热功率是发电功率的1.5倍。我国政府积极拓展核能多用途利用领域,实现余热利用最大化。完成下面小题。
11.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余热利用属于( )
A. 一次能源B. 二次能源
C. 常规能源D. 生物质能
12. 核电余热利用最大化的主要目的是( )
A. 减少核废水的排放B. 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
C.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D. 避免核辐射问题的出现
【答案】11. B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核电站余热利用属于二次能源,二次能源是指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得到的能源产品,B正确,A错误;常规能源通常指的是那些已经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和广泛利用的能源,这些能源的技术和使用方式相对成熟,在全球能源供应中占据主导地位,由材料可知,核电站余热利用还未达到成熟的程度,C错误;核电站余热不涉及生物,不属于生物质能,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核电余热利用最大化后,排放的废热减少,且能部分替代化石能源,从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C正确;核电余热主要利用水将余热排出,说明余热利用不能减少核废水排放,也不能避免核辐射问题,AD错误;核电余热利用最大化,能部分替代化石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但不能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B错误。故选C。
希勒湖是澳大利亚西南部的一个粉色湖泊,一侧是粉色的湖、一侧是茫茫的大海,景色尤为壮观(如下图)。希勒湖原是海洋的一部分,后因外力作用与海洋隔绝形成潟湖。该区域地表以下为砂质土地,区域内无明显河流。经研究,湖泊盐度增加后,湖水中能产生的β-胡萝卜素的特殊的微生物(藻类)能够大量繁殖,藻类的繁殖能进一步增大湖泊的盐度。完成下面小题。
13. 推测希勒湖湖水最可能呈现出深红色的月份是( )
A. 1月B. 3月
C. 7月D. 9月
14. 若沙坝断开,且不考虑海浪的影响,推测断口处的湖水与海水间的水体的运动情况有( )
①表层由湖泊流向海洋②表层由海洋流向湖泊
③底层由海洋流向湖泊④底层由湖泊流向海洋
A. ①④B. ①③
C. ②③D. ②④
【答案】13. A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区域位于30°~40°S的大陆西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气温较高,降水少,蒸发旺盛,又无河流汇入,湖水盐度升高;“湖泊盐度增加后,湖水中能产生的β-胡萝卜素的特殊的微生物(藻类)就能大量繁殖”可知,湖水盐度升高后,湖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并产生颜色偏红的β-胡萝卜素,使湖水呈现深红色,1月是夏季,最热月,最符合题意,选项中其他月份盐度低于1月,可能呈现不出深红色,BC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若沙坝断开,且不考虑海浪的影响,断口处的湖水与海水间的水体的运动情况受盐度影响形成密度流;湖水盐度较高,密度较大,水面低于海洋,故表层水由海洋流向湖泊,底层水由湖泊流向海洋。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D。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暑假开展研学旅行,进行了土壤的野外观察调研。同学们成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采集了剖面中不同土层的土样标本,回校后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年代测定,制作了采样点垂直剖面图(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随深度增加,该采样点不同土层的变化特征是( )
A. 颜色变浅B. 质地增粗
C. 有机质增加D. 空隙变大
16. 野外考察发现,该采样点表层有机质含量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地形B. 生物
C. 成土母质D. 气候
【答案】15. C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随深度增加,土壤颜色依次为灰白一褐黄一黑色,土层颜色变深,A错误;有机质和腐殖质呈黑色,土壤颜色变深是由于有机质含量越来越高,C正确;随深度增加,土壤质地依次为沙—粉沙—黄土,质地越来越细,空隙越来越小,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采样点所在地区表层为厚厚的沙子,说明地表为沙漠,应位于气候比较干旱的沙漠地区,因此该采样点表层有机质含量低,导致这一结果的自然因素是气候,D正确;而成土母质、生物、地形都不是最主要的因素,ABC错误。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推动农业产业聚集发展。“万田农谷”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广州增城区新塘镇万田水库旁。该园区借助湾区“总部经济”资源,积极承接珠三角农业资源,全力打造集新能源建设、种植培育、农产品加工 、都市休闲、农旅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和大湾区都市农业科创基地。园区以光伏生态农业项目为试点,通过在大棚及各建筑表面铺设光伏电板利用光罷发电,充分满足园区生产及周边地区用电需求。园区的建设和投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下图为万田农谷园区的区域图。
(1)简述增城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社会经济条件。
(2)分析该园区经济效益高的原因。
(3)围绕万田农谷,请你为促进广州市城乡融合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临近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达地区,靠近消费市场;水库旁,土地价格较低;位于高速公路沿线,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较好;政策支持。
(2)产业结构多元化,经济效益高;延长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提高;利用可再生能源,耗能成本降低。
(3)引进城市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乡镇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动乡镇农产品等要素销往城市;加强万田农谷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增城区位于广州,临近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达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密集,靠近消费市场;“万田农谷”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新塘镇万田水库旁,土地价格较低;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基础较好;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推动农业产业聚集发展,有政府政策支持。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力打造新能源建设、种植培育、农产品加工、都市休闲、农旅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和大湾区都市农业科创基地,产业结构多元化,经济效益高;延长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提高,利润空间大;通过在大棚及各建筑表面铺设光伏电板利用光能发电,充分满足园区生产及周边地区用电需求,利用可再生能源,耗能成本降低。
【小问3详解】
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和大湾区都市农业科创基地,引进城市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乡镇农业现代化发展;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提高知名度,推动乡镇农产品等要素销往城市;加强万田农谷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园区的建设和投产,促进城乡一体化。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的持续碰撞造就了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强烈隆升,彻底改变了我国白垩纪以来的地貌格局,促使了长江和黄河等东亚大型河流东流水系的建立。深入研究东亚大型河流的演化过程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东亚地形、气候和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至关重要。下图为长江某峡谷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中黄陵山体由碳酸盐岩构成。
(1)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简析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环境的影响。
(2)指出图中河流切穿黄陵山体的条件。
(3)据图说明该峡谷地貌的形成演变过程。
【答案】(1)对地形的影响:导致了我国西部地区地形的抬升,形成了高山和高原;对气候的影响:导致了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和东南沿海的湿润。对水文的影响:影响了河流的流向和流域的分布,塑造了多样的河流地貌。对生物的影响: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形成了特有物种和生态系统。
(2)地壳抬升,河流落差加大,溯源侵蚀加强;黄陵山体的岩石为可溶性岩石。
(3)地壳抬升,水流不断侵蚀河床和两岸,使得河谷不断加深、变长和拓宽。
【解析】
【小问1详解】
对地形影响: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隆升直接导致了我国西部地区地形的抬升,形成了一系列的高山和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等。对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大气环流的形势,导致了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高原的热力作用和地形阻挡作用对周围地区的气候产生了显著影响,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和东南沿海的湿润。对水文的影响:高原隆升影响了河流的流向和流域的分布。许多大江大河,如长江、黄河等,都发源于青藏高原,其水源主要依赖高原的冰川融水和降水。高原的隆升还影响了河流的侵蚀和沉积过程,塑造了多样的河流地貌。对生物的影响: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增加。高原上的气候和地形多样性为不同物种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同时,高原隆升也导致了一些物种的隔离和演化,形成了特有物种和生态系统。
【小问2详解】
河流切穿黄陵山体,一是地壳抬升,导致河流落差加大,流水的溯源侵蚀加强,河谷向源头方向延伸;而是黄陵山体的岩石特征,材料中提到黄陵山体由碳酸盐岩构成,为可溶性岩石,容易被侵蚀。
【小问3详解】
峡谷的形成一般都是地壳抬升,流水下切侵蚀,结合材料,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了峡谷处地壳抬升,下切侵蚀和溯源侵蚀加强,水流不断侵蚀河床和两岸,使得河谷不断加深、变长,河流的侧蚀使得河谷拓宽。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苏省某废弃矿山位于湖乡交界地带 由于多年露玉开山采石 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该废弃矿山包括矿山关停后遗留的山体创面及受矿山开采破还亟须治理的区域,也已括淋属的工矿用地、生产加工设施及办公生活空间。该地政府着力于打造此地成为兼具生态 性滋性的的名重属性用地,通过开展地形整治和植被恢复工程,有效改善了矿山生态环境。下图为坡脚复绿及挡土墙示意图。
(1)从调整土地利用方式的角度(指出该废弃矿山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
(2)据上图,分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必要性。
【答案】(1)打造旅游景点,发展旅游业;开发商业地产和住宅用地;土地复垦,发展城郊农业。
(2)该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矿坑坡度大,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应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需求,选择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如生态旅游,开发商业地产和住宅用地,发展城郊农业和农业观光等,这些产业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带动经济发展,是对废旧矿山的集约化利用。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废弃矿山由于长期的开采活动,地质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容易引发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江苏省该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通过地形整治和植被恢复,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同时,该地矿坑坡度大,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进行地形整治和植被恢复工程可以稳定山体,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地理]广东省两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八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8月联合检测地理试卷(PDF版附答案),共8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联合检测地理试题(原卷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尤卡坦半岛①地气候类型为, 普莫雍错的湖泊性质及成因是, 普莫雍错湖陆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