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展开
这是一份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共3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2.赏析生动、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3.品味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了解物候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关注自然现象的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语言是人类重要的沟通工具,大自然也有它的语言吗?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二、检查预习 疏通字词1.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我国卓越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创始者,著有《竺可桢文集》。2.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萌发(méng) 孕育(yùn) 农谚(yàn)翩然(piān) 销声匿迹(nì) 连翘(qiáo)衰草连天(shuāi) 风雪载途(zài)3.词语解释【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课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次第】依次。【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根据以下问题,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准备抢答。(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交流点拨】筛选信息的主要方法:①寻找段落中心句。②寻找设问式语句。③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2.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3):引出并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教师小结:这四部分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材料之间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安排的。四、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1.“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这篇课文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作用:把大自然人格化,这一说法巧妙、形象,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交流点拨】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3.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顺序?为什么?【交流点拨】不能。作者把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纬度的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这四个因素也是从时间到空间的顺序,这些都以逻辑顺序排列,使文章条理清晰,所以不能颠倒。4.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有哪些不同之处呢?【交流点拨】(1)说明对象不同。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2)说明内容和目的不同。事物说明文一般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做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五、品味语言 提升素养作者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特色。1.细读文章第1~2段,找出喜欢的语句,说说理由。概括这些语言的特点。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交流点拨】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春天到来,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萌发”“次第”“翩然”等词加强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语言生动、形象、典雅。2.说明文语言还具有准确、严谨的特点,请在文中找一找。(引导学生找语句)【交流点拨】如“约”“左右”等限制性的词汇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也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六、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这是一篇科普性事理说明文,说明顺序清晰有条理,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说明语言生动形象,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2.拓展延伸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的理解。【交流点拨】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以上两句诗正说明了这一点。3.布置作业完成本节内容。板书设计 eq \a\vs4\al(大自然的语言) eq \b\lc\{(\a\vs4\al\co1((1~3)引出并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a\vs4\al((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b\lc\{(\a\vs4\al\co1(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教学反思《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说明文,教学备课时要关注它的文体特点。同时,它也是一篇科普文,研读教材时,要注意科普文科学性和通俗性的特点,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引导。只有深入研读了教材,才能在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明白文章的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也不只是让学生了解有关物候的科学知识,而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内容中品读语言,从语言中学习表达。总之,通过深入研读教材,要让说明文教学也有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