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第5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第6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第7页
    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复习目标,考点解读,技巧一修辞手法,技巧二表达方式,鉴赏表现手法,技巧四构思技巧,亦称结构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古典诗歌技巧鉴赏题的常见题型。2.掌握诗歌技巧鉴赏题的答题方法和步骤。
    诗歌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教材溯源·考点链接】
    ①辨识诗歌中各种表达技巧的使用。②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③评价其对表现人物情感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根据近几年的高考真题题型分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小切口”设题。所谓“小切口”,即问题指令性一般较为明晰、具体,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例如: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需要“按规则”进行。
    2.“大角度”设题。所谓“大角度”,即问题或相对宽泛,如“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没有明确的考点指令,需要考生通过题干中的信息进行判断,确定考点,进行作答。

    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角度,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一、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二、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技巧题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点 + 释 + 效
    分析技巧在塑造人物、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其中“点”“效”步骤最重要。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比喻、比拟、拟人、夸张、借代是最常考查的修辞手法。近年来高考古代诗歌鉴赏题对此多有涉及,有时会直接考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放在表达技巧的提问中进行考查。设题时,不会侧重诗歌的全部内容,而是要求考生从句子的角度进行分析。考生答题时要结合句子内容或句子所体现的情感加以分析。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3)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修辞手法题答题“3步骤”1.准确指出修辞手法(点)古代诗歌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而诗句中往往有些词语具有暗示作用,要注意由此出发,来判断这些常用的修辞手法。2.分析手法的运用(释)首先要回答出这首诗或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其次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同时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诗人的感情。3.赏析表达效果(效)有些诗歌本身蕴含着作者非常复杂的思想情感,鉴赏时要在分析修辞手法的基础上加以点明。
    古诗歌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 喻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形象的效果。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比 拟分为拟人和拟物。古诗中以拟人居多,作用是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更生动,富于人的感情和特征。例:①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送魏万之京》)②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长安晚秋》)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④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
    【常见区分】比喻重在喻,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比拟,重在拟,强调将物(或人)写出了人(或物)或将甲物写出了乙物的行为和情态。 如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用“嫌”字将春雪人格化了。
    借喻和借代 借喻重在喻,强调二者的相似性;借代重在代,强调二者的相关性。由于诗歌中的比喻常常只有喻体,不出现本体,这就给区别借喻和借代增加了难度。 如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浮云”和“日”分别比喻蒙蔽君王的小人和君王自己,这就属于借喻。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3)诗(词)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修辞手法题答题“3步骤”1.准确指出修辞手法古代诗歌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而诗句中往往有些词语具有暗示作用,要注意由此出发,来判断这些常用的修辞手法。2.分析手法的运用首先要回答出这首诗或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其次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同时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诗人的感情。3.赏析表达效果有些诗歌本身蕴含着作者非常复杂的思想情感,鉴赏时要在分析修辞手法的基础上加以点明。
    试赏析《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四句是如何描写蜀道的。
    答案:使用夸张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上渲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烘托了蜀道的难与险。
    解题思路示范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的两种修辞手法。
    (1)比拟、排比。(手法)(2)比拟:诗人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分析)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效果)(3)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分析)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效果)
    蝶恋花·送春朱淑真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词的上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规范作答] 拟人。(步骤1)将杨柳和春人格化,(步骤2)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春的依恋不舍。(步骤3)
    返照 杜甫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衰年肺病惟高枕① ,绝塞②愁时早闭门。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③实有未招魂。【注】 ①高枕:扬雄《解嘲》:“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②③绝塞、南方:均指夔州。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第一问:前一句运用比喻,后一句用典。 第二问:①表达了诗人担心所居之地会发生战乱,不可久留的忧国伤时之情;②表达了诗人因夔州遭受侵扰而产生的思归之情。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注】 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别、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秦时巨人,秦始皇曾铸金人以像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了诗人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②用典。“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同褒子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风霜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 韦苏州:指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答案:韦诗运用比喻,以烛喻月,描绘出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的画面。赵诗运用借代,借“晕”代月,“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采莲子(其二) 皇甫松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诗中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运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莲”谐音“怜”,有表示爱恋之意。作者采用了传统的谐音双关之隐语,巧妙地表露了姑娘的情思,饶有情趣,富有江南民歌的特色。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问:“绿肥红瘦”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此句的妙处。
    【答案】①本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②“绿”“红”以颜色分别借代“叶”“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新鲜奇特。③抒发了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
    1.判断修辞手法的方法:一是找标志;二是分析意象特点。2.如何分析修辞技巧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首先是掌握常见修辞技巧的内涵和作用;其次是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最后才是传达的作者的情感。3.形成答案时要规范。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其中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要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尤其是描写和抒情,用得最普遍。
    什么是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1.常规技巧:(1)写人技巧:正面描写(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传达情感),侧面描写。(2)写景技巧:运用层次(远景、近景、高景、低景)(空间),色彩(颜色、光影)(明暗),角度包括视角变换(仰视、平视、俯视),感官角度(视、听、嗅、味、触),时间角度(晨昏、冬夏、古今)等来写景。
    “2类”常考表达方式 
    2.特殊技巧 (1)白描 (2)细节描写 (3)动静描写 (4)虚实描写 (5)正侧描写 (6)点面结合
    “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分为事态白描、景态白描、物态白描。白描作用:1.具有传神和突出事物的特征;2.语言简洁洗练,真切自然,毫无做作之嫌。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小环节。它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传读性。
    常见细节描写:1.肖像描写(外貌+神态) 2.环境描写3.语言描写 4.动作描写5.心理描写
    动静结合 “动”,是对事物和动作形态进行描绘;“静”,是对事物静止状态进行描绘。对事物、景物作动、静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把瀑布当作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声衬静的典范。
    以静衬动。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雨后池上 宋·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①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描绘了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好像蘸水轻轻磨光的镜子照映着岸边房屋的倒影画面,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的静态。②三四句“忽起””垂杨舞”以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雨后池塘上的动态之美。③本诗既写出了雨后池塘的静态之美,又写出了它的动态之美,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异常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雨后池塘的喜爱之情。
    点面结合。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面结合的形式多样,可以是虚面上的实点,也可以是动面上的静点。“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正侧结合。正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角度变化、诸觉结合)等和侧面描写是两种不同的描写角度,有着不同的作用。在写作中,二者往往是相互结合,但也会有所侧重。正面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或事物形象,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赏析时应点明诗歌中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又有怎样的效果。
    区别:渲染、烘托与衬托①烘托与衬托烘托,又叫侧面描写,以背景烘托主体,以面突出点,以群体突出个体。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听众的反应,写周围的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衬托以个体突出个体,以点显示点。做题时可以这样区别:看是否出现主体:烘托是只写一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主”事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
    ②烘托与渲染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而渲染则一般以景物寄寓情感,创设一种情境,形成一种氛围。写人时一般称烘托,写景时一般称渲染。如贺铸的《青玉案》“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运用的手法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
    虚实结合。把抽象的论述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凡是写想象和回忆、虚幻世界和梦境以及设想之景的均为虚写。实与虚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现实为实,抽象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当前为实,过去与未来为虚;物质为实,想象为虚
    角度变化。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或由近而远、由上而下、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诸觉结合(绘声绘色绘形)。诸觉结合是指在诗歌描写时,从调动感觉的不同角度写。包括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即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便于从景物的不同角度入手表现景物的不同侧面。赏析时应指明诗歌调动了多少种感觉,并说明表现了各个侧面怎样的效果。
    什么是抒情? 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抒情是古诗创作中运用最多、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乐景哀情、哀景乐情等),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托物寓理),借人抒情,借事抒情(即事感怀),借古抒情(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等。另有对比、衬托等手法。其实,间接抒情就是借物、景、人、事等进行的抒情。间接抒情的手法与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赏析时如是间接抒情,应指明是哪种间接抒情,抒的是什么情。
    记住口诀含情字眼情直露,景事物典间接抒。冷暖哀乐正反衬,景情显隐借触寓。对写想象曲笔妙,以景结情余味足。
    第一步:明技巧。指出诗歌所运用的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及特点。(重点关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等)第二步: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表达方式题答题“3步骤”
    [教材助解]试指出下列诗句的抒情方式和蕴含的思想感情。(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抒情方式: 思想感情: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情方式: 思想感情:(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抒情方式: 思想感情:(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抒情方式: 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采地黄者 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这首诗的叙述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第一步:明方式题干指明要求对这首诗的“叙述特色”进行赏析,属于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题。
    第二步:释运用(1)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本诗题为“采地黄者”,正文是采地黄者对当时年景、生活窘迫、采地黄的艰辛、卖地黄的悲戚遭遇的讲述,诗歌通篇都是自述;(2)从叙述的顺序来看,诗歌先写采地黄,再写卖地黄,属于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3)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汇,属于纯客观叙述。
    第三步:析作用(1)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采地黄者对自己辛酸遭遇的叙述也就更能给读者深刻的感受。(2)从叙述的先后顺序来看,可以使所叙述事件逐层深入,条理清晰,脉络分明。(3)从叙述的特点来看,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
    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长安夜雨 薛 逢①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 ①薛逢:字陶臣,历任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故仕途颇不得意。②桂玉:比喻昂贵的生活费用。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请简要分析。
    [规范作答] 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步骤1)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声,(步骤2)表现了凄冷萧条的意境。(步骤3)
    郁 郁① 元好问郁郁羁怀不易开,更堪寥落动凄哀。华胥梦②破青山在,梁甫吟成白发催。秋意渐随林影薄,晓寒都逐雁声来。并州旧日风声恶,怅望乡书早晚回。【注】 ①此诗写于蒙古军攻占山西,诗人从三乡移居登封后。②华胥梦:黄帝白天寝睡,梦游华胥国,其间没有统治者,人民没有嗜好,没有爱憎,没有利害。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是如何抒情的。
    答案:①用典。诗人借黄帝梦游华胥国及《梁甫吟》的典故,抒发离乱之苦。②借景抒情。秋意渐浓,木叶脱落,树林影疏,破晓寒风吹来阵阵雁声,渲染凄凉氛围,表达离乱之悲。③直抒胸臆。诗开篇用“郁郁羁怀”“寥落”,结句用“怅”,直接抒发思乡与悲时之痛。
    蓦山溪·梅 曹 组洗妆真态,不作铅花御。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黄昏院落,无处著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月边疏影,梦到消魂处。梅子欲黄时,又须作,廉纤细雨。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东阳【注】也,试问花知否?【注】 东阳:沈约,因其曾做过东阳太守,故称。沈约暮年形体消瘦。从全词来看,词人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答案:本词主要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赞美梅花、怜惜梅花、喜爱梅花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词人愿意像梅花那样,虽然处境不顺,但仍坚守品格,清高自守,不同流俗的态度。
    浪淘沙 邓 剡①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注】 ①邓剡: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与文天祥一道被俘押赴北上,本词为因病羁留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士大夫们经常相邀到此哀叹相慰。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思想感情的?请从艺术手法角度,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菩萨蛮 李 晔①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野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②中。【注】 ①李晔: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攻入长安,李晔逃奔华州,心绪烦乱郁闷。“七月甲戌,帝与学士、亲王登齐云楼,西望长安。令乐工唱御制《菩萨蛮》词,奏毕,皆泣下沾襟。”(《旧唐书·昭宗纪》)②大内:皇宫。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词上阕。
    答案:①乐景衬哀情。词人登上齐云楼,遥望长安的宫室,目力不及,只见燕子快乐双飞。词人用燕子的快乐反衬自己的失意和痛苦。②寓情于景。遥望远方,渭水长流,千山阻隔,表达了词人思念旧日宫殿却欲归不能的忧愤之情。
    答案:①借景抒情。词人由“客身”入梦,醒后却发觉古台城上月色暗淡,江潮水与岸平,以哀景衬哀情,将哀伤的心境渲染得更加寂寥凄怆。结尾之景抒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沉痛感慨以及国破家亡的现实悲叹,故国将逝,其情哀婉,以淡语写深悲。②用典抒情。“新亭”一句通过化用典故来抒写自己的亡国之痛,反衬出自己的孤苦无依;“不见”两句又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的意绪来慨叹历史变迁的无情及南宋灭亡的悲痛。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诗中“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两句,在描写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相结合。前一句侧面描写梅花,说先前之时白雪覆盖在梅花上,没有寻找到梅花。后一句是正面描写,说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
    忆 昔① 韦 庄昔年曾向五陵②游,子夜歌清月满楼。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注】 ①本诗作于诗人来长安应试之时,也是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城之时。②五陵:指五陵原,距长安四十公里。汉高祖刘邦将关东地区的二千石大官、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大量迁徙关中,伺奉长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长陵县邑。后汉朝四任皇帝也竞相效仿,共建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与长陵共称五陵。尾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答案:①运用了虚实结合、以景结情(或“象征”)的手法。②诗人由回忆转入现实,今日的离乱、往昔的繁华如梦般烟消云散,接下来写景,水流无已,此恨绵绵(“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日薄西山,“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大势如江水滚滚流去不复返),表达了诗人对社稷倾覆的担忧和唐王朝走向衰亡的无限怆怀、感伤之情。
    送狄宗亨 王昌龄秋在水清山暮蝉,洛阳树色鸣皋【注】烟。送君归去愁不尽,又惜空度凉风天。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注】 鸣皋:山名,在河南嵩县东北。两诗在抒情方面各有什么特色?请具体分析。
    答案:王诗:借景抒情,一、二句用深秋苍茫之景,烘托作者的离愁别绪,表达自己因朋友离去的无限忧愁和对朋友的不舍之情。骆诗:借古伤己,作者歌咏燕太子丹及其宾客送荆轲时怒发冲冠的情景,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和对自己人生失意的无限感慨之情。
    虞美人·用李后主韵二首(其一) 刘辰翁【注】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注】 刘辰翁:南宋末年词人,入元不仕。“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引用了哪个著名的典故?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答案:词人引用的是苏武牧羊的典故。这一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词作的内容,表现了词人从容面对风雪,以古人为师友,砥砺志节,不忘故国的高尚襟怀。
    水龙吟·登瓜步江楼 徐之瑞① 怒涛千叠横江,是谁截断神鳌足②?却思当日,风云叱咤,气吞巴蜀③。江左夷吾④,风流顿尽,神州谁复?但茫茫睹此,河山如故。悲何限、吞声哭。 正拟清游堪续,剩荒台、乱鸦残木。伤心地、莫话,南朝旧事,春波犹绿。鼎鼎华年,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指三山缥缈,凌云东去,醉吹霜竹。【注】 ①徐之瑞:字兰生,浙江仁和人。明崇祯九年举人,入清不仕。②神鳌足:传说女娲断鳌足做撑天之柱。③西晋初期,王濬率军自巴蜀顺江东下,迫使吴国投降。④温峤认为王导有管仲(夷吾)之才,能辅助局势未稳的东晋。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词的下片。
    解析:解答本题,需找出所写之景,体会词人所抒之情,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和感情色彩等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分类作答即可。
    答案:①写哀景抒哀情。以荒凉残破之景抒发凄凉孤寂之情,以沧桑巨变抒发亡国之痛。②以乐景衬哀情。春波犹绿,故国不再,令人伤怀。③触景生情。本想游赏,可眼前荒台、乱鸦、残木之景十分荒凉,让词人联想到南朝旧事,勾起亡国之恨。④寓情于景。华年蹉跎如滔滔逝水,“浮生何促”,抒发词人年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感慨与救国无术的愤懑悲痛。
    【注意事项】情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一、写景的句子常和常用的描写手法相联系(如感官形声色、视角的变换、点面结合、动静结合等)二、要关注修饰词,来抓住景物的特点。三、要记住一些传统的意象的内涵。(如酒、月、子规等)情与物(托物言志)一、注意物象的特点,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物与志的“契合点”。二、深入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三、要记住一些常用的物象的内涵。
    “12类”常考表现手法要知晓
    (1)试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2)试分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3)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句进行赏析。(4)这首诗(词)采用了××的艺术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1.明技巧通读整首诗词,把握关键词句,找出这首诗(词)使用的表现手法。2.释运用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个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析作用表现手法往往与作者情感联系在一起,有些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必须从诗歌的总体出发,扣住诗歌的主旨来作答。答出该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及运用该手法的效果。
    表现手法题答题“3步骤”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注】 ①黄几复:与黄庭坚少年交游,当时在南方做官。②治病不蕲三折肱:蕲,同“祈”,祈求。此句称赞黄几复有治国救民的才干,有政绩。这首诗的颔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对比。②上句追忆了当年相聚的欢乐,和下句抒写与友人久别的凄凉构成了鲜明的对比。③突出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关切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渲染。词人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漫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②博喻。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具体形象,变不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渲染:从正面描写,围绕要强调的地方从多个方面说明,营造环境氛围。烘托:从侧面描写,用多个其他事物去凸显主要事物,使主要事物突出鲜明。
    衬托:用甲事物 (宾) 陪衬托出乙事物 (主)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如“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伦送我情。”正衬对所描绘的事物在程度上主要起进一步加深的作用。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反衬对所描绘的事物主要起加倍凸显的作用。 对比:两个对立事物作比较,一个事物两个不同方面作比较 无主次之分,凸显双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含山店梦觉作 韦 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惜琼花 张 先汀苹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携手看春色。萤火而今,飞破秋夕。汴河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断云孤鹜青山极。楼上徘徊,无尽相忆。这首词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怀人思归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对比。词人将昔日故乡春光的艳丽和今日异乡秋色的萧索进行对比,又以昔日的纵情宴游、意气风发与今日的独倚高楼、落寞消沉进行对比,将怀人思归之情在节序交替和世事变故中层层演绎出来。
    所谓构思技巧是指诗歌的结构安排方面的技巧。古代诗歌在行文安排与结构处理上都是有讲究的。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行文结构上的艺术,即行文构架的严密、思路的清晰、写景抒情的浑然一体等。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呼应等,鉴赏诗词中的结构技巧往往是提问思路特征或是考查关键诗句的作用。古诗词中行文结构的考查角度,包括诗眼与诗题的暗合,上下诗句内容的照应,首尾或前后题意的照应,叙事与抒情议论的转折,以及近体诗的“起承转合”等。
    1.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2.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3.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4.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5.诗歌的开篇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两诗第x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7.诗歌的结尾一联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切入点一: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对这类题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线索的设置。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③过渡照应。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⑤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切入点二:掌握一般规律性的知识例如:①问开篇诗句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的内容构成对比等。②问诗中诗句的作用,一般可回答: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③问诗歌结尾的作用,一般可回答: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答古代诗歌结构技巧题的常规切入点
    古代诗歌的结构技巧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1)明技巧: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2)释运用:结合相关诗句阐述此结构技巧在诗文中具体是怎样运用的。(3)析作用: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或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双调〕蟾宫曲·九日 张可久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又称重阳节,中国人素有登高怀乡的习俗。②乌纱:乌纱帽。本曲以“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作结,有什么表达效果?
    [规范作答] 以哀景作结,(步骤1)“斜阳”“寒鸦”都是冷色调景物,进一步渲染了凄清的氛围,(步骤2)深化了凄凉的思乡之情。(步骤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金陵怀古 许 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①拂云晴亦雨,江豚②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③。【注】 ①石燕:《浙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②江豚:《南越志》载:“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③洛中:洛阳,洛阳多山。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由点到面,由陈朝灭亡扩展到六朝兴衰。②由虚到实,由六朝的世事多变写到当今的江山不改。③以景结情,历代的英雄、豪华都已成过去,能留下来的只有那苍茫的群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先帝御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注】 ①曹将军霸: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 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摊破浣溪沙 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两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本词以景语作结,更添愁情。春水绿波流向天际,暮色中更显凄迷。这既是词人“回首”所见之景,同时也寄寓着词人心中流淌不尽的愁思,愁如不尽之水,何其伤也。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题目。〔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注】四时佳兴·春钟嗣成梅花漏泄阳和信,才残腊又新春。东风北岸冰消尽。元夜过,社日临,中和近。天气氤氲,花柳精神。驾香轮,驰玉勒,醉游人。清明过了,飞絮纷纷。隔孤村,闻杜宇,怨东君。叹芳辰,已三分,二分流水一分尘。寂寂落花伤暮景,萋萋芳草怕黄昏。【注】〔南吕〕骂玉郞过感皇恩采茶歌:这是“南吕”中较为常见的带过曲,即用同属“南吕”宫调的三个曲牌《骂玉郎》《感皇恩》《采茶歌》组成一曲。本曲完整而生动呈现了春来又春去的这一个过程,作者是如何呈现的?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
    答案:①以时间为序。作者由梅花报春写起,依次呈现初春雪融、仲春花盛和暮春絮飞的场景,完整呈现了春来又春去的过程。②对比。在过节的热闹、游春的陶醉和面对飞絮鹃啼的叹息的对比中,在春来的生机与春逝的凋零的对比中,呈现春来春去的过程。③拟人。将人之动作、情感赋予花草,生动描写出花草繁盛与衰败时的不同面貌。④视听结合。曲中既写眼见之繁花与飞絮,也写耳听之人声与鹃啼,生动再现了春的全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采莲曲 李 白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溪边采莲女隔着荷花谈笑风生,给人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B.三、四句勾勒出一幅人花相映、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C.五、六句写采莲女的欢声笑语吸引了岸上的风流少年,他们借着垂杨暗中窥视。D.七、八句写采莲女采莲之后返回,她们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令人断肠。
    解析:D项,“七、八句写采莲女采莲之后返回,她们骑着紫骝”错误,是诗人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惊花,花落,空见那一份景色,使人凄怆断肠。这里充斥着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伸而发出的愁思。
    答案:诗人采用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手法,塑造了活泼、明艳、大方的采莲女形象,人物形象鲜活丰满,极富生活气息。正面:①诗人将吴越娇艳清纯的采莲女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加以表现,通过她们的笑声让人领略到她们内心的欢乐,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②描写采莲女的新妆与香袂,表现她们着装上的明艳。侧面: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从侧面来衬托采莲女们的魅力,同时也表现了采莲女的落落大方。
    诗界评价本诗“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塑造采莲女形象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野 兴① 陆 游小雨迎藜杖,微风入葛巾。宁甘结袜②系,不作拜车尘③。施药乡邻喜,忘机鸟雀驯。家山又初夏,好在不赀身。【注】 ①诗歌写于诗人被罢官多年的晚年时期。②结袜:《史记·张释之传》记载:“王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王生:处士,谓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③拜车尘:《晋书·潘岳传》记载:“岳谄事贾谧,每候其出,辄望尘而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藜杖”“葛巾”与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竹杖芒鞋”“蓑”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相同。B.诗歌以自叙的口吻,述说诗人在微风细雨之中,身背药囊,四处为乡邻施药、治病的情景。C.“忘机鸟雀驯”借写山间与世无争的鸟雀明确表达诗人即便去官多年但依然希望被朝廷重用的理想。D.“初夏”写诗人给百姓看病的季节,但诗人认为自己不是高贵的人,所以并不害怕天气热。
    解析:“但依然希望被朝廷重用的理想”错误。表现诗人在帮助乡邻后得到的回报和满足,以及在山林生活的惬意、闲适等,没有希望被朝廷再次重用的情感。
    答案:①对比的手法。用张释之为王生结袜和潘岳谄媚高官对比,表达了诗人宁愿像张释之礼待王生那样为乡邻做些有益的事情,也不学习潘岳之流趋炎附会权贵。②表达出诗人归隐山林、厌恶官场、保持高洁品格的情感。③人的一生,要坚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生活的乐趣;如果没有高尚的情怀、人生的追求,即使身居高位,也没有了人生的价值。
    作为诗歌“诗眼”的第二联,除了使用典故,还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诗人对人生怎样的深刻理解? 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文氏外孙②入村收麦 苏 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插秧歌 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①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莳:种植。②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杨诗“田夫”两句,写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秩序井然,一丝不苟。B.杨诗“秧根”两句,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要提防鹅鸭捣乱。C.苏诗“三夜”两句,写连日阴雨后天晴,乡邻手举竹竿跳起舞来。D.苏诗“闭廪”两句,写诗人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
    (2)这两首诗都写了劳动场景,但运用的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赏析。
    答案:①杨诗正面描写劳动的场景。动词表现分工,局部特写表现辛苦,比喻手法增加生动性,对话描写突出劳身劳心。②苏诗侧面描写表现劳动场景。用收麦人的“饥乏”和外孙的“劳苦辛”表现抢收新麦劳动的紧张、热烈;用“一竿晴日舞比邻”表现乡邻盼来晴日的喜悦,渲染抢收的迫切气氛,令人想见收麦时热火朝天的景象。
    夕次蒲类津① 骆宾王二庭②归望断,万里客心愁。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龙庭但苦战,燕颔③会封侯。莫作兰山④下,空令汉国羞。【注】 ①这首诗大约写于薛仁贵兵败大非川以后,诗人随军征战到蒲类津,夜晚就地宿营时有感而发。蒲类津:渡口名,在唐庭州蒲类县,今属新疆。②二庭:指匈奴的南庭、北庭。③燕颔:指班超,相士认为他相貌威武,有封侯之相。④兰山:兰皋山。李陵投降匈奴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句中的“愁”既指个人的思亲、念友、恋乡,更是对战争进展不顺而产生的忧虑之愁。B.三、四两句以山路和河源一南一北两个典型场景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C.五、六两句中的“晚风”“朔气”“新月”“边秋”等意象,渲染了边塞悲凄、肃杀的氛围。D.七、八两句中“通”字表现出营垒相接、声势浩大的场景,“上”字体现了战火之紧急。
    解析:B项,“表达了诗人进退维谷的矛盾”错误,从诗中来看,“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表现的是诗人不论奔到哪里,心里始终系念着祖国家园。
    (2)(鉴赏诗歌表现手法)最后四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用典和对比。班超建立功勋的威武和李陵投降匈奴的可耻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崇尚勇武、宁死不屈的英勇气概。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注】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 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作“穷尽”讲。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C.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之辞,作者以长辈的身份劝弟侄莫荒废时光、学业。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解析:A项,第一个“穷”并非指生活的贫苦,而是指境遇的困窘。“居穷道不穷”指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
    (2)(鉴赏诗歌表达方式)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
    答案:①绿竹摇曳影落书案,泉水潺潺声来耳边,“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周遭景致的清幽。②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下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静内心的体现。③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专注求学态度的赞美之情。
    送东莱王学士无竞① 陈子昂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怀②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已矣将何道,无令白首③新。【注】 ①王学士无竞:指王无竞,东莱(治所在今山东掖县)人,性情刚烈耿直,仕途坎坷,武后垂拱二年(686),同罗、仆固叛乱,王无竞与陈子昂随乔知之北征。此诗作于陈子昂为王无竞送行之时。②怀:想到,想念。③白首:亦作白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剑是建功立业的象征,诗人把其送给远行的友人,表现了对朋友的鼓励与期望。B.诗歌借宝剑侧面赞扬了王无竞的才志和品格,送剑则表明诗人与他是志趣相投的知己。C.诗歌结尾写友人遭遇的不公待遇虽已成事实,但是不可虚度年华,让头上增添白发。D.该诗属于赠别诗,赠物与赠言相辅相成,在对友人的勉励中也直接表现出自己的愤慨。
    解析:D项,“直接表现出自己的愤慨”理解有误,诗人对友人遭遇不公的愤慨之情是从诗意中隐隐流露出来的。
    (2)(鉴赏诗歌表现手法)诗歌颈联为后世称道,请从手法角度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①“晚岁”一语双关,指一年将尽,也暗含大器晚成的意思,用此鼓励对方,不要因眼前挫折而丧失信心,应像孤松一样经得起风霜。②运用象征(比喻)手法。“孤松”傲岸不屈,铁骨铮铮,象征具有高尚节操的人,以此赞扬王无竞;“众木”象征失掉本心、趋炎附势的人。③通过孤松和众木的对比,表现了对失掉本心、趋炎附势的人的鄙视和对友人高洁傲岸的褒扬。

    相关课件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表现手法,化虚为实以实写虚,借用典故抒情,表现手法口诀,结构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直接抒情,借景抒情,乐哀景哀乐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抒情,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象征夸张等,描写手法,细节描写,动静结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课件PPT: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2022届高考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课件PPT,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表现手法,化虚为实以实写虚,借用典故抒情,表现手法口诀,结构特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