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1. 1977年,河南省文化局在新郑裴李岗遗址发掘出一套距今约8000年的石磨盘(如图),还有石锌、石斧、陶盆、陶罐等四十余件农具或生活器皿。这表明裴李岗遗址的先民( )
A. 生活走向稳定B. 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
C. 不再聚族而居D. 受父系氏族公社的管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由材料可知,当时处于新石器时代,石磨盘、陶器和骨器的出现说明当时农耕生活已经比较稳定,A项正确;水稻主要是我国长江流域的粮食作物,排除B项;中国古代居民长期聚族而居,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时代,且裴李岗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此时为母系氏族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
2. 1972年和1982年,重庆市涪陵小田溪墓地先后发现了7座墓葬,尤其是1、2号墓葬,规模巨大,随葬品数量众多。这些生产或生活物品大多与《山海经·海内经》《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相同。这表明( )
A. 先秦政权重视民众的生产与生活B. 巴国文化的记载并不可靠
C. 考古文物与历史文献可相互印证D. 重庆是长江古文明发源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由材料可知,重庆有巴国文化遗存,且这些考古文物与《山海经》《华阳国志》中的记载相近或相同,这表明考古文物与历史文献可相互印证,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数量,不能体现先秦时期对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视,排除A项;重庆有巴国文化遗存,且这些考古文物与《山海经》《华阳国志》中的记载相近或相同,说明巴国文化的记载相对可靠,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长江整体文明的情况,不能说明重庆是长江古文明发源地,排除D项。故选C项。
3. 明清史学家多称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国祚八百多年”的王朝,但当今史学家都批评该观点是错误的。当今史学家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 )
A. 明清史学家都是封建时代的学者B. 周灭商之后的统治仅有七百多年
C. 周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D. 西周只是我国青铜时代王朝之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从牧野之战胜利、周灭商建国(前1046年),到战国时期秦国吞并周王室(前256年),这期间只有700多年,并不足800年,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周王朝的存续时间,与明清史学家都是封建时代学者没有关系,排除A项;西周和东周相加不足800年,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青铜时代,这不是主要依据,排除D项。故选B项。
4. 《咏长城》诗中写道: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诗歌中“□□”应是( )
A. 咸阳B. 洛阳C. 邯郸D. 临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秦朝(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长城以北和以西都是少数民族,D项正确;咸阳是秦朝的都城,排除A项;洛阳、邯郸远离蕃戎,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5. 大夫主父偃上疏说:“如今的诸侯王权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其他人却一点封地都分不到。这明显不符合仁孝之道。”汉武帝遂颁诏“让诸侯将朝廷给他们的恩德惠及到其他子弟身上”。此举的出发点是( )
A. 使儒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B. 加强中央集权
C. 沿袭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传统D. 打击地方游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让诸侯将朝廷给他们的恩德惠及到其他子弟身上”可知,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此举意在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A项是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尊崇儒学的影响,排除A项;汉承秦制,但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C项;材料与地方游侠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 北宋王安石作词:“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词中“六朝”的都城在今天的( )
A 浙江杭州B. 广东广州C. 江苏南京D. 河南开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归帆去棹残阳里”可知,该城市临水而建,“六朝旧事随流水”说明该城市是古代孙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即今天的江苏南京,C项正确;六朝古都指的是现在的南京,浙江杭州、广东广州和河南开封均没有六个朝代在此定都,排除ABD项。故选C项。
7. 如图是晚唐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名句的书法条幅。这一诗句( )
A. 肯定了隋开凿大运河惠泽后世B. 嘲讽了隋炀帝大兴土木
C. 抨击了隋朝穷奢极欲导致内乱D. 以儒家正统史观斥责暴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可知,皮日休认为,隋炀帝开运河顺应了天意,便利了后世的交通,肯定了隋开凿大运河惠泽后世,A项正确;诗歌内容没有嘲讽隋炀帝的大兴土木,排除B项;诗歌内容不涉及隋朝穷奢极欲,排除C项;皮日休肯定了隋炀帝开凿运河,排除D项。故选A项。
8. 如表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调整前后情况。这次调整( )
A. 确保了宋代农民有充分的生产时间B. 促进了隋炀帝等创立科举制度
C. 减少了政府税收名目和收税的对象D. 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材料中调整前的是隋唐租庸调制,其以均田制为基础实施;调整后是唐后期实施的两税法。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确保了”,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赋税制度变化,与科举制无关,排除B项;两税法扩大了征税对象,减少了税收名目,排除C项。故选D项。
9. 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雕版印制的《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精美印刷品。它原藏于敦煌藏经洞,后流失海外。据此可知( )
A. 唐代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 唐后期雕版印刷技术水平较高
C. 唐代敦煌石窟艺术成就斐然D. 隋唐的开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处于唐代后期,雕版印制的《金刚经》卷子是精美的印刷品,这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技术水平较高,B项正确;唐代的主流思想是儒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敦煌具体的石窟艺术,排除C项;虽然《金钢筋》是佛教内容,但佛教在两汉之际就传入中国,唐朝雕版印制的《金刚经》卷子不能反映中外文化交流,也没有体现隋唐时期的开放,排除D项。故选B项。
10. 北宋建国后,在各地设宪司掌管司法、刑狱,并规定重要刑狱案必须报告朝廷,由刑部复审核准。皇帝还经常派出使臣到各地去审理案件。这些做法( )
A. 加强了君主专制B. 稳定了东京局势C. 抬高了文官地位D. 强化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材料显示,中央在各地设宪司掌管司法、刑狱,地方“重要的刑狱案必须报告朝廷,由刑部复审核准”,中央还“派出使臣到各地去审理案件”。这些做法使地方司法权集中到中央手里,强化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A项;东京是北宋都城,但材料强调的是对地方司法的管理,排除B项;材料与文官地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 辽朝建立后,设置契丹贵族参与管理的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及“文铨、部族、丁赋之政”;西夏建国后,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蕃号官称。这些举措( )
A. 促进了契丹部族的汉化B. 有利于西夏与中原王朝的互市交流
C. 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D. 有助于游牧民族平时耕作战时出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辽宋时期(中国)。材料显示,辽、西夏王朝都仿照中原王朝,实行了封建化的措施,这有助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C项正确;A、B两项分别只体现了契丹族、西夏,属于片面解读材料,排除A、B项;平时耕作,战时出征指的是金朝的猛安谋克,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战国时期孟子的“仁政”主张遭到君王和非儒学派的排斥、抨击。宋神宗将《孟子》列入科考,“孔孟之道”的说法逐渐流行开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孟子》顺应了北宋治国的需要B. 《四书章句集注》的流行
C.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D. 程朱理学受到了官方尊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宋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北宋重文轻武,强化儒学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等治国现实服务,孟子的思想受到重视、尊崇、推广,正是顺应了北宋治国需要的体现,A项正确;宋神宗为北宋时期的帝王,程朱理学受到尊崇及其经典《四书章句集注》均出自南宋,排除BD项;孟子在战国时已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A项。
13. 1405—1433年,明朝政府派郑和七次“下西洋”。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费信、马欢、巩珍分别据经历编著了《星槎胜览》《瀛涯胜览》《西洋番国志》。这三部书可用于研究( )
A. 古代中外关系的发展B. 明朝在大西洋航线上的贸易情况
C. 明代后期的财政困难D. 宦官专权加剧了明朝政治的腐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费信、马欢、巩珍据经历编著了不同书籍,记载了船队所至各国的概况,是研究古代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材料,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并未抵达大西洋,排除B项;费信、马欢、巩珍是明代前中期的人,不能说明明代后期的社会情况,排除C项;D项符合明朝中后期的史实,但不符合郑和所处时代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14. 如表是明朝人口和耕地情况统计表。万历年间人均耕地减少,人口数却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 江南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B. 社会秩序的稳定
C. 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D. 小农经济的解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等传入中国并被推广种植,使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口的增长,C项正确;人口快速增加是全国性的,不仅仅在江南地区,排除A项;万历年间社会秩序并不稳定,排除B项;明朝小农经济并未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康熙二十年前后,极少亲信官员开始按照康熙帝的意图给其递交奏折。此后,奏折逐渐成了清代官方文书。这种制度在当时( )
A. 使内阁制度走向形同虚设B. 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 提高了军机处的办事效率D. 导致清朝的封建统治由盛转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极少亲信官员开始按照康熙帝的意图给其递交奏折。此后,奏折逐渐成了清代官方文书”可知,奏折制度使皇帝能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置使内阁形同虚设,排除A项;军机处是雍正帝设立的,不是康熙帝,排除C项;清朝由盛转衰是在乾隆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6. 乾隆后期编纂的《四库全书》共辑录古代重要典籍约3500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收入( )
A. 史部B. 经部C. 集部D. 子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子部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包括医学类)的书籍及宗教类书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属于医药类书籍,故编入《四库全书》时应归入子部之医药类,D项正确,史部收录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排除A项;经部主要收录儒家经典著作,排除B项;集部主要收录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春秋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百家争鸣”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西汉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区别“所从言之异路”,予以评论:“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摘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背景。
(2)从司马谈对“诸子”评论中任选一项,结合所学战国时期该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谈谈你对该评论的看法。
【答案】(1)背景:阶级关系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诸侯国争相招揽人才;“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封建经济的发展;私学的兴起和发展。(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
(2)①司马谈:阴阳家谈到的四时变化是符合史实的。
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提出五行“相生相胜”的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基本是合理的。
②司马谈:肯定儒者“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也指出儒学“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人性善并倡导仁政,荀子主张人性恶并主张隆礼重法。这些主张有助于稳定统治秩序,但过于繁琐,不被统治者所重用。
③司马谈:肯定墨者主张“强本节用”。
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墨子重视农业、提倡节俭,有助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④司马谈:法家能“正君臣上下之分”。
战国时期法家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⑤司马谈:赞扬道家“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战国时期的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对后世休养生息恢复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任答1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背景:根据材料“崛起的士阶层”可分析出阶级关系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诸侯国争相招揽人才,“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结合铁犁牛耕的推广可分析出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可分析出私学的兴起和发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
①司马谈:根据材料“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可分析出阴阳家谈到的四时变化是符合史实的。
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提出五行“相生相胜”的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基本是合理的。
②司马谈:根据材料“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可分析出肯定儒者“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也指出儒学“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结合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可知,战国时期,孟子主张人性善并倡导仁政,荀子主张人性恶并主张隆礼重法。这些主张有助于稳定统治秩序,但过于繁琐,不被统治者所重用。
③司马谈:根据材料“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可分析出肯定墨者主张“强本节用”。
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墨子重视农业、提倡节俭,有助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④司马谈:根据材料“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可分析出法家能“正君臣上下之分”。
结合韩非子的主张可知,战国时期法家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⑤司马谈:根据材料“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可分析出赞扬道家“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结合老子的无为而治可知,战国时期的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对后世休养生息恢复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是秦朝政权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图2、图3分别是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政令传达流程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设置三省六部制的积极意义。
【答案】18. 措施:在中央确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使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三公辅佐皇帝,九卿分掌具体事务;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考核;县以下设乡里亭,由游徼、啬夫和三老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言之成理即可)
19. 意义:相权三分,相互制约,健全中央管理体制(或加强了君主集权);政令传达程序化;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措施:据材料一图片中皇帝、三公、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九卿相关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央确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使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三公辅佐皇帝,九卿分掌具体事务;据材料图片郡尉、郡守、郡丞、县尉、县令、县丞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制,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考核;据材料图片中游缴、啬夫、三老及所学知识可知,县以下设乡里亭,由游徼、啬夫和三老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意义:据材料二信息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和三省六部制下政令传达流程图及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的意义可以从,相权三分,相互制约,健全中央管理体制(或加强了中央集权),政令传达程序化,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等角度进行说明。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众多城市均有大小不等的市场。最大的都市是长安,城内街道有八街九陌之称,南北向称街,东西向称陌。城内9个市场以南北主要大街为界,街东3个市称为东市,街西6个市统称西市。各市间有墙隔开,市墙有门,供买卖人定时出入。张骞通西域后,来往长安的外商络绎不绝,朝廷设立大鸿胪,在管理外交的同时兼管商务。
——摘编自李天石《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宋朝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商品流通不限于内地的州县,与辽夏金通过榷场的互市交易也十分频繁。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至南宋前期已增至200万贯。北宋铸币量很大,但仍不能满足商业的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交子,后其发行权为政府掌握,发行量不断增加。宋朝城市繁华,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城市中坊、市之分已完全打破,夜生活的发展达到了空前水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相对西汉,宋代商业的发展。
【答案】(1)表现:市场建在城里的固定区域,与居民区、作坊区分开;市场交易有固定的时间;中外贸易频繁;长安商业繁荣;政府设大鸿胪管理商务。(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发展:坊市之分已被打破;夜市出现;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与边地互市交易频繁;海外贸易发达;纸币的出现及发展。(任答4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国)。表现:据材料“城内9个市场以南北主要大街为界,街东3个市称为东市,街西6个市统称西市”可知,市场建在城里的固定区域;据材料“各市间有墙隔开,市墙有门,供买卖人定时出入”可知,与居民区、作坊区分开,市场交易有固定的时间;据材料“张骞通西域后,来往长安的外商络绎不绝,朝廷设立大鸿胪,在管理外交的同时兼管商务”可知,中外贸易频繁,长安商业繁荣,政府设大鸿胪管理商务。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市分散于街巷形成街市,坊市之分已被打破,晓市、夜市繁荣;据材料“宋朝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可知,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据材料“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可知,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型结构;据材料“与辽夏金通过榷场的互市交易也十分频繁”可知,与边地互市交易频繁;据材料“海外贸易规模超出唐朝,英宗时市舶收入年63万贯,至南宋前期已增至200万贯”可知,海外贸易发达;据材料“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交子,后其发行权为政府掌握,发行量不断增加”可知,纸币的出现及发展。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君主的设置,本意是“治天下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同时,“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在具体事务处置时,“宰相一人,参知政事无常员。每日便殿议政,天子南面,宰相、六卿、谏官东西面以次坐。其执事皆用士人。凡章奏进呈,六科给事中主之,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黄宗羲认为封建社会构建的“一家之法”是“是法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的唯一法律是“天下之法”。
——摘编自崔罡《论黄宗羲的“治法”思想——以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为中心》
材料二 黄宗羲一生都处在战乱四起、改朝换代的明清之际,山河破碎的时代背景造就了黄宗羲命途多舛的个人经历,也给予了他相对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与丰富的历史背景资料,这为黄宗羲思想的产生与成熟提供了动力。
——摘编自许现师《黄宗羲“天下之法”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思想产生背景。
【答案】(1)思想:指出君主是为“治天下”而设置的,强调“天下不能一人而治”肯定宰相等集体议事对皇权的制衡作用;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言之成理即可)
(2)背景:社会剧烈动荡;君主专制强化;思想界的活跃;商品经济发展。(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明末清初(中国)。据材料一“君主的设置,本意是‘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可得出君主是为“治天下”而设置的,强调“天下不能一人而治”;据材料“在具体事务处置时,“宰相一人,参知政事无常员。每日便殿议政,天子南面,宰相、六卿、谏官东西面以次坐。其执事皆用士人。凡章奏进呈,六科给事中主之,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可得出肯定宰相等集体议事对皇权的制衡作用;据材料“黄宗羲认为封建社会构建的“一家之法”是“是法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的唯一法律是“天下之法”,可得出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据材料二”改朝换代的明清之际,山河破碎的时代背景造就了黄宗羲命途多舛的个人经历“,可得出社会剧烈动荡;结合所学知识,明末清初,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商品经济发展,使得儒家思想受到批判,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出现并活跃。
土地产权
赋役项目
征税对象
课税形式
调整前
政府对农民授田,土地限制买卖。
田赋、力役、贡品
分主户和客户,迁徙后仍向原籍交税。
以实物交纳
调整后
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买卖。
户税、地税
按定居地,按贫富交税。
以钱计算税值,再交纳实物。
时间
人口(万人)
耕地(万亩)
人均耕地(亩)
洪武十四年(1381年)
6013
36677
6.10
万历十年(1582年)
16679
78598
4.7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19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PDF版附解析),共9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阶段测试(二)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