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4届山西省天一大联考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2024届山西省天一大联考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共14页。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胆碱是细胞合成磷脂和乙酰胆碱的重要原料,可从外界吸收,也可以丝氨酸为原料利用甲基供体提供的甲基合成。甲基供体是指在代谢反应过程中提供甲基给受体的有关化合物。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变形虫摄入胆碱和甲基供体不足,会影响食物颗粒的摄取
B. 原始生殖细胞获取的胆碱和甲基供体不足,可能影响繁殖
C. 胆碱和甲基供体缺乏,可能会影响人体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
D. 细胞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推测细胞膜中含有脂质
【答案】D
【分析】有些无机盐是构成细胞中复杂化合物的重要成分,铁是构成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碘是构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成分,镁是构成叶绿素的重要成分。
【详解】A、胆碱是细胞合成磷脂的原料,磷脂是细胞中各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甲基供体是指在代谢反应过程中提供甲基给受体的有关化合物,变形虫摄入食物颗粒的方式是胞吐,据此可推测,变形虫摄入胆碱和甲基供体不足,会影响食物颗粒的摄取,A正确;
B、原始生殖细胞获取的胆碱和甲基供体不足,会影响生物膜的构建和细胞代谢,进而可能影响繁殖,B正确;
C、胆碱是细胞合成磷脂和乙酰胆碱的重要原料,甲基供体在代谢反应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据此推测,胆碱和甲基供体缺乏,可能会影响人体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C正确;
D、细胞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推测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D错误。
故选D。
2. 花青素苷是天然的水溶性色素,种类及含量与植物器官的红、紫、蓝等颜色密切相关,利用其水溶性提取后可用作食品着色剂。研究发现:ATP存在时,质子泵将运输到液泡中,液泡膜上的MATE转运蛋白利用膜两侧的浓度梯度作为推动力,可将花青素苷转运到液泡内储存;高浓度的NAA可抑制愈伤组织中花青素苷的合成,乙烯处理会使与花青素苷合成相关的负调控基因表达增强;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可影响花青素苷的合成、积累量和稳定性。下列有关花青素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花青素苷的转运不需要线粒体的参与
B. 环境因子可决定细胞内花青素苷的种类
C. 植物激素调节可维持花青素苷含量相对稳定
D. 可用同一种试剂提取花青素苷与光合色素
【答案】C
【分析】由题意可知,H+运输到液泡需要消耗能量,所以H+运输到液泡为主动运输,H+出液泡为顺浓度梯度,并为花青素苷转运到液泡内提供能量,据此答题即可。
【详解】A、花青素苷的运输需要依赖利用膜两侧的H+浓度梯度作为推动力,H+浓度梯度形成需要消耗ATP,所以花青素苷的转运需要线粒体的间接参与,A错误;
B、由题意“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可影响花青素苷的合成、积累量和稳定性”可知,环境因子可决定细胞内花青素苷的含量和稳定性等,但不能决定花青素苷的种类,B错误;
C、由题意“高浓度的NAA可抑制愈伤组织中花青素苷的合成,乙烯处理会使与花青素苷合成相关的负调控基因表达增强”可知,植物激素调节可维持花青素苷含量相对稳定,C正确;
D、光合色素是非水溶性的色素,花青素苷是水溶性色素,不能用同一种试剂提取花青素苷与光合色素,D错误。
故选C。
3. 图1是某地的一种植食性保护动物及其特有食用植物的种群分布情况,图2为该地最初设计的两条高速路及路面两侧的4个区域。虽然修路本身不会直接改变生境及相关种群的数量,但在环境评估专家的建议下,将最初设计的以贴地为主的高速路改为了建设成本更高的以桥隧为主(高架桥和隧道为主)的高速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最初设计的高速路会将原来的种群分隔成多个小的种群,可能会降低种群密度
B. 修建以桥隧为主的高速路,可避免将区域内的生物分隔成小种群,有利于基因交流
C. 以贴地为主的高速路会破坏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影响大于对间接价值的影响
D. 以桥隧为主的高速路为野生动物预留了足够的迁移通道,可减弱生境碎片化,有利于生物保护
【答案】C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最初设计的高速路导致原来的种群栖息地碎片化,形成大小不等的种群,可能会导致可能出生率下降或产生的个体适应性下降而引起种群密度变小,A正确;
B、修建以桥隧为主的高速路,可避免将区域内的生物分隔成小种群,有利于基因交流,进而有利于种群的繁衍,B正确;
C、以贴地为主的高速路会破坏环境,对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影响大于对直接价值的影响,C错误;
D、以桥隧为主的高速路为野生动物预留了足够的迁移通道,可减弱生境碎片化,加强基因交流,有利于生物保护,D正确。
故选C。
4.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D)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了特异性识别TSHR(TSH受体)的激活型抗体,该抗体持续激活甲状腺细胞表面的TSHR,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近半数GD患者同时患有格氏眼病,机制如图所示。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GD和格氏眼病均是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所致
B. 识别TSHR的激活型抗体可能与TSH具有相似的结构
C. TSH也可能作用于格氏眼病患者眼部的某些细胞
D. GD患者的TRH和TSH的分泌量可能低于正常水平
【答案】A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详解】A、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D)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了特异性识别TSHR(TSH受体)的激活型抗体,该抗体持续激活甲状腺细胞表面的TSHR,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近半数GD患者同时患有格氏眼病,因此GD和格氏眼病是抗体攻击正常细胞导致的,属于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病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异常所致,A错误;
B、TSH可与甲状腺细胞上TSHR(TSH受体)结合,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识别TSHR的激活型抗体可持续激活甲状腺细胞表面的TSHR,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因此识别TSHR的激活型抗体可能与TSH具有相似的结构,B正确;
C、由图可知,格氏眼病患者的眼睛部位的细胞上也含有TSHR,能与TSH结合,故TSH也可能作用于格氏眼病患者眼部的某些细胞,C正确;
D、由于GD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导致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应激素减少,因此GD患者的TRH和TSH的分泌量可能低于正常水平,D正确。
故选A。
5. 捕食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多种猎物为食的泛化物种,另一类是以特定猎物为食的特化物种。结合捕食关系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分析,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 泛化物种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可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生存
B. 特化物种对特定优势猎物的捕食,可能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 与泛化物种相比,特化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更高,基因库更大
D. 泛化物种或特化物种与猎物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C
【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是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或称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这是组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基本层次。
2、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作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详解】A、根据题意,泛化物种的食物类型种类较多,所占用的营养生态位较宽,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强,可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生成,A正确;
B、对于特化物种来说,吃掉更多竞争力强的种群,可以使其他种群获得更多的资源,使物种多样性提高,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正确;
C、与泛化物种相比,特化物种在特定环境中受到强烈的选择压力,导致基因库缩小,因此特化物种通常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C错误;
D、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捕食关系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6. 河南非遗美食中不乏泡菜、米酒和米醋等传统发酵食品。研究发现,古代人民制作并食用这些传统美食都在特定季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泡菜制作时,用盐水淹没全部菜料并盖好坛盖,主要是为了防止杂菌污染
B. 果酒制作时,葡萄汁不超过发酵瓶体积的2/3并定期拧松瓶盖,都是为了供氧
C. 在果酒制作的基础上制作果醋,只需向酒中通入无菌空气,满足氧气需求即可
D. 不同传统发酵食品在不同季节生产,可能与不同微生物生长需要不同的温度有关
【答案】D
【分析】参与果酒制作的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参与泡菜制作的乳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
【详解】A、泡菜制作时,用盐水淹没全部菜料并盖好坛盖,其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A错误;
B、制作果酒的葡萄汁不宜超过发酵瓶体积的2/3,是为了发酵初期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定期拧松瓶盖的目的是为了排除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B错误;
C、醋酸菌为好氧细菌,且醋酸的发酵温度高于果酒的发酵温度,因此制作好葡萄酒后,除通入无菌空气外,还需要适当提高发酵装置的温度,C错误;
D、不同传统发酵食品在不同季节生产,可能与不同微生物生长需要不同的温度有关,如果酒发酵时温度宜控制在18~30℃,果醋发酵时温度宜控制在30~35℃,泡菜的制作温度低于30~35℃,D正确。
故选D。
7. 绿色植物利用类囊体膜上的PSⅠ和PSⅡ光复合体进行光反应。研究发现PSⅡ光复合体上的蛋白质LHCⅡ,通过与PSⅡ结合或分离来增强或减弱对光能的捕获(如图1所示)。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类囊体膜上含量最多的色素主要吸收_______________光,从而推动合成_______________,为暗反应供能。
(2)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随光照的增强而增强,但光照过强会使光合作用减弱,结合图1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拟南芥可通过非光化学淬灭(NPQ)耗散过剩的光能,减少多余光能对PSⅡ的损伤。研究发现,拟南芥细胞中的一种H蛋白可参与NPQ的调节和修复损伤的PSⅡ。科研人员以野生型和H基因缺失突变体拟南芥为材料进行相关实验,得到图2所示的结果(照射的强光强度相同,强光对二者的PSⅡ均有损伤)。
①据图2分析,黑暗条件下,H蛋白缺失_____________(填“影响”或“不影响”)NPQ强度,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同学认为,根据图2实验结果不能得出强光照射下突变体与野生型的PSⅡ活性的强弱,可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蓝紫光和红 ②. ATP和NADPH
(2)强光时,LHCⅡ与PSⅡ分离,PSII对光能的捕获减弱,光反应减弱
(3)①. 不影响 ②. 强光照射前,黑暗条件下,缺失H蛋白的突变体与野生型的NPQ强度相同 ③. 强光照射下突变体的NPQ相对值高于野生型,PSⅡ损伤较少,但损伤的PSⅡ不能修复;野生型PSⅡ受到损伤较多,但可以修复(答案合理即可给分)
【分析】光合作用过程:(1)光反应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发生水的光解、ATP和NADPH的生成; (2)暗反应场所在叶绿体的基质,发生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消耗ATP和NADPH。
【小问1详解】类囊体膜上含量最多的色素是叶绿素a,其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从而推动合成ATP和NADPH,为暗反应供能,另外NADPH还可作为还原剂。
【小问2详解】结合图示可知,强光照射下,PSⅡ光复合体上的蛋白质LHCⅡ会与PSⅡ分离,进而减少对光能的捕获,当光照减弱时,PSⅡ光复合体上的蛋白质LHCⅡ会与PSⅡ结合,进而增强捕获光能的能力,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随光照的增强而增强,但光照过强会使LHCⅡ会与PSⅡ分离,因而捕获的光能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减弱。
【小问3详解】①题意显示,拟南芥可通过非光化学淬灭(NPQ)耗散过剩的光能,减少多余光能对PSⅡ的损伤,而H蛋白可参与NPQ的调节和修复损伤的PSⅡ,且实验结果显示强光照射前,黑暗条件下,缺失H蛋白的突变体与野生型的NPQ强度相同,据此可判断,黑暗条件下,H蛋白缺失不影响NPQ强度。
②据图分析,强光照射下突变体的NPQ相对值比野生型的NPQ相对值高,突变体能减少强光对PSⅡ复合体造成损伤,但是野生型含有H蛋白,能对损伤后的PSⅡ进行修复,故不能确定强光照射下突变体与野生型的PSⅡ活性强弱。
8.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育好种是“端牢中国饭碗”的重要基础。科研工作者在对某种作物进行种质资源调查时,发现了这种作物的两个不同品种——高秆抗虫和极矮秆不抗虫,由于高秆易倒伏,研究人员希望以上述两个品种为基础,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培育出既抗倒伏又抗虫的品种。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首先将两个不同品种的植株杂交得到,表型全为高秆抗虫,让自交得到,统计每对性状的表型及比例发现:中抗虫个体占3/4,株高有高秆、矮秆和极矮秆三种表型,比例接近9:6:1。科研人员对抗虫性状作出的解释如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分离定律,含有抗虫基因即表现为抗虫。请对控制株高的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作出合理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确定题述两对相对性状之间是否独立遗传,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______________;若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可作为其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实际种植时发现,矮秆植株与极矮秆植株都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但矮秆植株获取光照的能力较强。综合考虑两对性状,研究人员把最佳育种目标确定为培育______________的新类型,具有这种表型的个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植株占______________。
【答案】(1)(至少)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两对基因均含显性基因时表现为高秆、两对基因均为隐性基因时表现为极矮秆、其他情况(或只含某一对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时)均表现为矮秆
(2)①. 统计中两对性状的表型及比例 ②. 中高秆抗虫:矮秆抗虫:极矮秆抗虫:高秆不抗虫:矮秆不抗虫:极矮秆不抗虫=27:18:3:9:6:1
(3)①. 矮秆抗虫 ②. 1/9
【分析】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小问1详解】根据题意可知,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分离定律,含有抗虫基因即表现为抗虫。据题可知,F2中株高有高秆、矮秆和极矮秆三种表型,比例接近9:6:1。推测株高性状为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两对基因均含显性基因时表现为高秆、两对基因均为隐性基因时表现为极矮秆、只含某一对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时表现为矮秆。
【小问2详解】为确定两对相对性状之间是否独立遗传,统计F2中两种性状的表型及比例是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如果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则F2中高秆抗虫:矮秆抗虫:极矮秆抗虫:高秆不抗虫:矮秆不抗虫:极矮秆不抗虫=(3:1)×(9:6:1)=27:18:3:9:6:1,否则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3详解】根据题干中“矮秆植株与极矮秆植株都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但矮秆植株获取光照的能力较强”可以确定最佳育种目标为矮秆抗虫类型;若用A、a基因表示抗虫与不抗虫,用B、b和C、c基因表示控制株高的相关基因,则矮秆抗虫植株的基因型为A_B_cc(占F2的9/64,能稳定遗传的AABBcc占1份)或A_bbC_(占F2的9/64,能稳定遗传的AAbbCC占1份),因此F2中表型符合要求的共18份,其中仅有2份能够稳定遗传,因此,符合表型要求的植株中能够稳定遗传的占比为1/9。
9. 人体肠道中生活着1000多种微生物,它们参与食物分解,还可通过激素、免疫和神经调节通路——“肠道—脑轴”对人体产生影响。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调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抑郁症、血管疾病和自身免疫病有关。下图是部分肠道细菌通过代谢影响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图中IL-22表示白细胞介素22,AST-120是一种活性炭,“”表示抑制。依据上述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肠道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由__________________控制,其中_________________神经对肠道活动有抑制作用。
(2)人体肠道中的肠道菌群与人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题可知,肠道菌群不仅影响人体激素、免疫和神经调节通路,而且肠道菌群失调还会引起人体某些疾病,这对你健康生活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色氨酸属于人体的_________________(填“必需氨基酸”或“非必需氨基酸”);IPA可作为抗氧化剂,色氨酸在产孢梭菌的作用下产生IPA,IPA进入脑部可延缓神经细胞的衰老,其可能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乳杆菌的作用有利于提高1L-22的含量,该物质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产生;硫酸吲哚酚含量升高会引起血管疾病,口服AST-120有一定疗效,治疗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自主神经系统 ②. 交感
(2)①. 寄生、互利共生 ②. 不暴饮暴食;不滥用抗生素
(3)①. 必需氨基酸 ②. IPA可作为抗氧化剂,通过抗氧化作用,减少神经细胞中自由基的产生,抑制神经细胞衰老 ③. 辅助性T细胞 ④. AST-120是一种活性炭,可在肠道内吸附吲哚,降低肝细胞中的吲哚含量,减少硫酸吲哚酚的合成,阻止主动脉壁加厚和钙化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
(1)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2)功能: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问1详解】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人体肠道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当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
【小问2详解】人体肠道中生活着1000多种微生物,它们参与食物分解, 这说明人体肠道中的肠道菌群与人的种间关系有寄生、互利共生。肠道菌群失调还会引起人体某些疾病,为保护肠道菌群,在日常生活中,应不暴饮暴食;不滥用抗生素。
【小问3详解】必需氨基酸指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这8种氨基酸是: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缬氨酸。色氨酸属于人体的必需氨基酸。自由基产生后,即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导致细胞衰老,由图可知,IPA可作为抗氧化剂,通过抗氧化作用,减少神经细胞中自由基的产生,抑制神经细胞衰老。IL-22表示白细胞介素22,是一种细胞因子,主要由辅助性T细胞产生。AST-120是一种活性炭,可在肠道内吸附吲哚,降低肝细胞中的吲哚含量,减少硫酸吲哚酚的合成,阻止主动脉壁加厚和钙化,因此硫酸吲哚酚含量升高会引起血管疾病,口服AST-120有一定疗效。
10. 为减缓温室效应,中国政府展现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确立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请结合下图所示的生态系统碳循环,回答有关问题:
注:A、B、C、D为不同生物;、、代表参与相关物质的数量。
(1)为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有同学认为图示生态系统中的,应该大于而不是等于,你认为是否合理?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24年全国两会提出“以旧换新消费升级”的重大决策,这里面蕴含的“碳减排”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
(3)塞罕坝是荒原变林海的典范,增强了“碳捕集”的能力。其建设之初很不顺利,塞罕坝人潜心研究不断摸索,找到了适合当地的华北落叶松等主要树种,并大力培育兴安落叶松等其他优良树种,通过合理搭配和混交,大大提高了造林的成功率。建设中,塞罕坝人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对比塞罕坝的今昔变化,反映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碳封存”是降低大气中含量的重要举措,是以捕获碳并安全存储的方式来取代直接向大气中排放的技术。对海洋适当增肥(向海洋中投放浮游植物所需的矿质元素,如N、P、Fe等)是利用海洋生态系统达到碳封存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可实现碳封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合理(或是)②. 除生物(或、、和过程)释放外,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也会释放
(2)新家电更节能,以旧换新可降低能耗;以旧换新实现了废旧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因资源开发所需能源,实现节能减排
(3)①. 协调 ②. 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或人类活动遵循自然规律时,可能使群落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4)向海洋中投放浮游植物所需的矿质元素,可促进浮游植物生长,使其光合作用增强,吸收消耗的增多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传递率10%~20%;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
【小问1详解】碳中和指的是生态系统中释放的二氧化碳正好等于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二氧化碳量,即 达到“碳中和”时,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等于CO2排放总量,但实际上,CO2排放总量除包括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CO2,故图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大于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
【小问2详解】由于新家电更节能,以旧换新可降低能耗;以旧换新实现了废旧资源的再利用,减少因资源开发所需能源,实现节能减排,即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2024年全国两会提出“以旧换新消费升级”的重大决策。该决策推动了碳中和和碳达峰目标的早日实现。
【小问3详解】塞罕坝人潜心研究不断摸索,找到了适合当地的华北落叶松等主要树种,并大力培育兴安落叶松等其他优良树种,通过合理搭配和混交,大大提高了造林的成功率。该过程中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避免了种植的优良植物无法适应环境而达不到目的造成的浪费;对比塞罕坝的今昔变化,说明人类活动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小问4详解】 “碳封存”是降低大气中 CO2 含量的重要举措,是以捕获碳并安全存储的方式来取代直接向大气中排放 CO2 的技术。向海洋中投放浮游植物所需的矿质元素,可促进浮游植物生长,促进其光合作用,使其吸收消耗的 CO2 增多,进而实现利用海洋生态系统达到碳封存的目的,同时也是缓解温室效应的一项措施。
11. 亚洲玉米螟、黏虫是造成我国玉米减产的主要害虫。我国科研人员通过图示过程将Bt基因(能够控制合成Bt毒蛋白)转入玉米细胞培育出了抗虫转基因玉米。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基因工程培育作物新品种时,常采用Ti质粒作为载体,主要优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为确保目的基因能够与Ti质粒正确连接,形成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Ti质粒,科研人员应选用限制酶______________切割Ti质粒和含Bt基因的DNA片段。在获得重组Ti质粒后,可将其加入经______________处理的农杆菌;导入重组质粒的玉米细胞经_____________成为转基因玉米植株。
(3)为检测转基因玉米是否培育成功,科研人员首先利用______________法检测Bt基因是否成功翻译;在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时,科研人员将获得的多株转基因玉米进行自交,发现除少数植株的子代均抗虫外,多数植株的子代中均出现了不抗虫植株,统计这些植株的子代中抗虫与不抗虫的比例,发现有3:1和15:1两种情况。出现15:1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借助Ti质粒中的T-DNA,可将目的基因转入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2)①. XbaⅠ和HindⅢ ②. ③. 植物组织培养
(3)①. 抗原—抗体杂交 ②. 在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各一条染色体上转入了抗虫基因
【分析】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①目的基因的获取;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包括分子水平上的检测与个体水平上的鉴定两种方式。
【小问1详解】利用基因工程培育作物新品种时,常采用Ti质粒作为载体,其原因是Ti质粒中含有可转移的DNA,即T-DNA,该DNA可将目的基因转入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进而可使目的基因随着受体细胞DNA复制而复制。
【小问2详解】据图分析,在构建目的基因表达载体外,由于BamHⅠ能将目的基因切割,因此不能用BamHⅠ切割,因此对于目的基因的左侧只能用XbaⅠ切割,而右侧HindⅢ和EcRⅠ是目的基因和终止子近侧共有的限制酶,但目的基因的左侧有EcRⅠ的识别序列,因此目的基因右侧需要用HindⅢ切割,因此,为确保目的基因能够与Ti质粒正确连接,形成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Ti质粒,科研人员应选用限制酶XbaⅠ和HindⅢ切割Ti质粒和含Bt基因的DNA片段。在获得重组Ti质粒后,可将其加入经Ca2+处理的农杆菌,导入重组质粒的玉米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成为转基因玉米植株,该操作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小问3详解】为检测转基因玉米是否培育成功,可在分子水平条件下,科研人员首先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法检测Bt基因是否成功翻译;在进行个体生物学水平的鉴定时,科研人员将获得的多株转基因玉米进行自交,发现除少数植株的子代均抗虫外,多数植株的子代中均出现了不抗虫植株,统计这些植株的子代中抗虫与不抗虫的比例,发现有3∶1和15∶1两种情况。其中15∶1为9∶3∶3∶1的变式,说明目的基因转入了两条具有非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上,即在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各一条染色体上转入了抗虫基因,进而通过自交产生了性状分离比为15∶1的后代表现。
相关试卷
2024届海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生物试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海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生物试卷(解析版),共21页。
生物丨天一大联考湖南省2025届高三9月大联考暨9月月考生物试卷及答案:
这是一份生物丨天一大联考湖南省2025届高三9月大联考暨9月月考生物试卷及答案,共15页。
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第一次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