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四川省遂宁中学高新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四川省遂宁中学高新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第1页
    四川省遂宁中学高新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第2页
    四川省遂宁中学高新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四川省遂宁中学高新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遂宁中学高新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2.5分,共70分)
    1.2022年6月,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发布: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叠等是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来自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等在华北、华南地区都有发现。这能够佐证,中华文明具有( )
    同源性特征 B.多元性特征
    C.连续性特征 D.互补性特征
    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D.政权与族权相结合
    3.某学者认为,甲骨卜辞可见商代政治制度,商王直辖的部落区域称谓内服,周边迫于武力威慑等臣服于商的区域称谓外服。而西周时期的大分封,则基于一种长远的战略规划,是为控制新征服的广大地区而采取的大战略。该学者意在强调西周时期的大分封( )
    A.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B.使中央集权得以巩固
    C.实现了对地方垂直管理D.有利于强化地方治理
    4.根据如表基本可以证实“燕国”真实存在。这反映了( )
    关于“燕国”真实性的考证
    A.多元互证的必要性B.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C.文献史料的可靠性D.实物史料的关键性
    5.在西周,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金字塔型等级结构,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同时周王也是天下宗主,周王的嫡长子是天子的法定继承人。其余诸子或辅佐天子,或被授予土地为诸侯,成为王室的“藩卫”。这反映了西周( )
    A.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B.受到了早期神权思想影响
    C.形成了家国一体政治格局D.沿袭了前代的内外服制度
    6.西周时井田制,战国商鞅变法推行土地私有;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都江堰水利工程竣工B.黄老之学的推行
    C.郡县制全国范围推广D.铁器牛耕的使用
    7.管仲主张“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振,则天下之归我者若流水”;楚大夫子西分析吴王阖闾打败楚国的原因时指出,“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荀子提出“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这些言行共同反映出( )
    A.天人合一的世界观B.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C.重农抑商的商业观D.民为邦本的政治观
    8.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
    9.秦兼并巴蜀后(公元前316年),便以巴蜀地区为基地,将“羌”“冉”“笮”“徙”“邛”“僰”“濮”等部落纳入其统治范围,进一步拓宽了与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西南地区的通道。秦国这一举措( )
    A.扩大了君主专制的权力B.开启了陕西与西南的交流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D.有利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10.秦统一后对地方制度作了调整,初设36个郡,后增至40余郡。从西汉建立到西汉末年,郡级政区总数增加到103个,共统辖1587个县级政区,平均每郡管理15个县。这一变化( )
    A.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B.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D.根源于君主专制的强化
    11.关于上行文体(下级向上级所呈递公文的一种文体),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从字形、字义上,“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这种文体称谓的转变( )
    A.说明封建等级制度正式确立B.体现了皇权的政治文化诉求
    C.反映了秦朝实现统一的愿望D.表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12.有学者称,秦朝推行郡县制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等,已经将春秋以来的“夷夏”观念转变为较为宽泛(包括南越、西南夷、西戎等民族在内)的华夏或“中国”观念。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
    A.怀柔远夷思想得以落实B.民族交往推动疆域拓展
    C.国内民族差异逐步消失D.政治统一增进国家认同
    13.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1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
    A.表明军国大事由朝臣决定B.表明皇权与相权分权制衡
    C.有效地监督和限制了皇权D.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15.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
    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16.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的外戚宦官及其党羽,但他们经常遭到打击报复,并最终酿成“党之祸”,百余名士“皆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这说明东汉时期(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皇帝昏庸导致权力丧失
    C.地方势力不断扩张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17.东汉时期在规模巨大的田庄中有农林牧各业还有从事某些手工业生产或进行一定的商业或高利贷的活动。在庄园中,一般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同时建有坞壁,备有私兵。这( )
    A.埋下了封建割据的隐患B.削弱了农民封建依附关系
    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推动了农业耕作方式巨变
    18.如图为汉代陕西地区出土的画像石拓片。这些画像石拓片( )
    A.可用以研究汉代的经济与社会 B.作为艺术作品基本没有史学的价值
    C.表明汉代的建筑工艺世界领先 D.体现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融
    19.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中入原的少数民族很多人的衣冠语言与中原无异。同时,少数民族尚武、勇健的气质传入中原地区,使中原呈现出慷慨、激越、豪放的气质。这说明当时( )
    A.南北文化交流日益频繁B.区域间经济文化不平衡性加重
    C.北方家庭经济农牧互补D.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走向交融
    20.311年发生的“永嘉之乱”造成中原人民大量南流。而南流又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经汉中而奔往巴蜀,一是渡江而奔往江南。因蜀道艰阻,故流民多数是逾淮渡江而流寓江南各地。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客观上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B.说明南北人口平衡被打破
    C.反映出江南经济的吸引力 D.体现出南朝对民众的争夺
    21.如图左侧描绘的是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中之“舜”的形象(垂裙帽、窄袖为胡服特点),右侧为河南洛阳北魏孝子石棺画像中“舜”的形象(宽袍大袖为汉服特点)。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传说人物的形象具有地域差异
    B.鲜卑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生活
    C.民间绘画风格发生了重大转变
    D.北魏孝文帝改革提倡改易服饰
    22.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100多年。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此外绝大多数藩镇,如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由此可知,唐朝藩镇( )
    A.继承人不能由上任节度使指定 B.有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财政收入的大部分由中央支配 D.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
    23.据史料统计,唐朝任用的非汉族官员可考人数共114人(如下表)。这反映出唐朝( )
    A.政府注重与少数民族的交流 B.奉行开放包容的统治策略
    C.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进程加深 D.民族交融扩大了国家疆域
    24.隋唐时期,地处江淮之地的扬州,以“十万人家”“十里长街”著称,其富庶程度有“扬一益二”之说。扬州的繁荣主要得益于( )
    A.其地处运河枢纽之地B.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D.大批北民流亡南下
    25.唐代初期,政务事项原则上都要先向尚书省申报,再以尚书省的名义奏报皇帝。唐高宗和武则天之后,却逐渐形成了“事无大小,皆悉闻奏”的局面,比如有太学生直接向武则天告假回家,还得到了武则天应允。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
    A.监察制度日趋完善B.官僚机构对皇权的限制愈加艰难
    C.行政效率不断降低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
    26.唐代的科举制“不专辞章”,“兼采誉望”,宋代则开创性地采用了“糊名”之法,考生是否高中往往“一决文字而已”。这一变化( )
    A.使得录取人数大大增加B.表明选官完全公平公正
    C.有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导致科举制度日趋僵化
    27.下面两幅示意图反映了汉、唐时期不同经济政策。这两大政策( )
    A.都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实质都是赋税制度的调整
    C.目的都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D.都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28.佛塔起源于古代印度,从舍利子的保存地演变为佛教的象征。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逐渐发展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纪念性建筑。例如,文峰塔承载着“财源之茂,人文之举,连绵科甲”的愿望,慈恩寺塔成为思念亲人和感恩父母的载体。佛塔的演变体现出( )
    A.灭佛运动促进了佛教改良 B.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趋势
    C.官方哲学吸收了佛教因素 D.儒释道相互融合不断创新
    二、材料分析题(29题18分,30题12分)
    29.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共同发展的国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夏商周三族的起源、兴起、所在地域等皆不相同,但是夏商两族却认为他们的祖先的起源与兴起和所在的地域都是在大禹所奠定的疆域内,赞奉大禹所开拓的“禹绩”。此外,“中国”之称,最早见于周初武王和成王之时,按照《说文》的解释,“夏,中国之人也”,是指认同为夏人和继承夏文化的人。这样,“夏”到西周已经发展为民族的名称。在西周,原属不同来源、不同部落集团的祖神,已纳入同出黄帝的谱系之中,这便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经济、文化方面,夏商周本来比较接近,都以农业为主,其先民都以粟、黍为主要农作物。青铜技术在夏代开始发达,商周达于鼎盛。文化方面殷墟甲骨文字与周原甲骨文字及商、周铸在铜器上的铭文同属一文字体系,都是汉字构字六种方法齐备的成熟文字,呈现同一民族共同体的又一重要特征。
    ——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
    材料二 秦朝为华夏与四夷的交流提供两大基础:其一谓物质基础,包括建设首都,设立郡县和修治驰道。秦吞并诸侯便将诸侯宫室仿造于咸阳,成为国家象征,起到多民族国家统一精神之作用……秦始皇五次巡狩全国,修筑驰道,将四夷生活的区域与中原联系起来。其二谓制度基础,包括创立法制和设置机构。云梦秦简有属邦律专门调整归属秦朝的少数民族社会关系……在机构设置上,中央设典客官职,位列九卿,掌管异族归附事务,民族地方设道,“县有蛮夷曰道”。
    ——唐勇《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材料三 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
    ——摘编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依据材料一、概括夏商周三族交融的表现。(6分)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促进民族交融的举措。(6分)
    据材料三、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6分)
    3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我国古代制度的创新,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我国西汉、魏晋、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指出这些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演变。(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的积极作用。(6分)出处
    记载
    青铜器堇鼎和伯矩鬲的铭文
    铭文中都刻有“医侯”(“医”同“燕”)二字
    青铜器克蚕、克罍的铭文
    铭文中刻有“命克侯于燕”等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封召公奭于燕”
    民族/地域
    西域

    鲜卑
    突厥

    靺鞨
    高丽
    吐蕃
    于阗
    疏勒
    党项
    人数
    2
    1
    34
    15
    3
    3
    9
    2
    1
    1
    1
    民族/地域
    西羌
    契丹
    安西

    铁勒
    安息
    回纥
    柳城胡
    沙陀
    日本
    印度
    人数
    1
    9
    1
    3
    7
    1
    8
    7
    3
    1
    1
    遂宁中学高新学校高2024级10月月考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B【详解】根据材料“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叠等是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来自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等在华北、华南地区都有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以及玉器与其他多个地区出土的文物有着相似之处,三星堆与中华大地其他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发展,B项正确;青铜文化与玉文化并不相同,不符合同源性,排除A项;连续性主要表现在时间上,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多种文化的互补,排除D项。故选B项。
    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可知,夏商周设置的官员职位,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官员,是执政者,具有双重的身份地位,说明夏商周都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B项正确;“按照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是西周宗法制的表现,排除A项;“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是商朝的内外服及西周的分封制,排除C项;政权与族权通过宗法制密切结合,与夏商时期的政治特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商王直辖的部落区域称谓内服,周边迫于商武力威慑等臣服于商的区域称谓外服”“西周时期的大分封,则基于一种长远的战略规划,是为控制新征服的广大地区而采取的行政制度”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大分封相对于商朝,纵向对比可得有利于强化地方治理,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分封制有利于地方治理,没有地缘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西周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对地方垂直管理,也不符合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阶段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题干“基本可以证实‘燕国’真实存在”,题干中给出了关于“燕国”真实性的多方面证据,既有属于实物史料的青铜器铭文,又有属于文献史料的《史记》。通过实物史料和文献史料相互印证,共同证实了“燕国”的真实存在。 这反映了多元互证的必要性,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不同类型的史料的互证,而不是某一种史料,排除B项、C项、D项。故选A项。
    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同时周王也是天下宗主……其余诸子或辅佐天子,或被授予土地成为诸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分封者为大宗,受封者为小宗,以此形成的宗法体系将国与家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格局,C项正确;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神权思想是将政治权力与宗教信仰相结合,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材料内容与早期神权思想影响无关,排除B项;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政治制度,西周在地方实行分封制,沿袭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相比于西周时期生产效率得到提升,而生产效率提升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得以推广,D项正确;都江堰水利工程竣工主要体现水利设施的进步,与土地制度变化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黄老之学的推行发生于西汉初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郡县制全国范围推广发生于秦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干“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振,则天下之归我者若流水”“勤恤其民而与之劳逸,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重民恤民的民本思想,反映了民为邦本的政治观,D项正确;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国(中国)。秦灭巴蜀后,将巴蜀的各部落纳入其统治范围,并进一步拓宽了与云贵高原等西南地区的通道,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秦国腹地与西南地区的联系,有利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权力的范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早在秦灭巴蜀前,陕西与西南地区就已有联系,排除B项;当时秦尚未统一全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从秦到喊增加了郡级行政区划,这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地方,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强化,B项正确;材料与国家财政负担无关,排除A项;增加郡级政区并不一定对经济发展有影响,排除C项;君主专制指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先秦至秦朝时期。根据材料“先秦时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奏’。……‘奏’蕴含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意思。”可知,秦朝时期臣下对君主的上书具有以手恭敬、惧畏地进献的含义,这是秦朝皇权至高无上的必然要求,说明文体称谓的转变具有强化专制统治的色彩,B项正确;秦朝废除了西周时期的封建等级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秦朝实现统一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题干中提到秦朝推行郡县制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从而增强国家的认同感,通过这些措施,秦朝将不同地区和民族纳入统一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中,促进了国家的认同。因此,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通过政治统一增进了国家认同,D项正确;怀柔远夷是指对远方的夷族施以恩惠的意思,材料反映的是秦朝推广大一统的措施,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疆域扩展,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国内民族差异逐步消失说法错误,国内民族差异不会消失,排除C项。故选D项。
    13.C【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14.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朝议制度下,君臣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便于皇帝在决策时集思广益,D项正确;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的,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材料涉及的朝议制度主要与决策有关,排除B项;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1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西汉时期,西域的多种物种传入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也传入西域地区。据题干“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原和西域之间物品和技术交流种类丰富,贸易往来繁盛,这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C项正确;这些现象反映的是中原与西域的双向交流,原因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两地之间的交往,并不是只强调西汉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扩大,排除A项;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受到推崇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两地的经贸交流,并不能得出农业生产水平的稳步提升,排除D项。故选C项。
    1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的外戚宦官及其党羽”酿成‘党之祸’,百余名士‘皆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可知,东汉时期士大夫受到外戚与宦官的打击报复,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士大夫”弹劾外戚宦官,无法体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情况,排除A项;B项材料无法体现,且当时皇帝实权的丧失不仅仅是因为皇帝昏庸,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地方势力的变化,无法说明地方势力不断扩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田庄中有农林牧各业还有从事某些手工业生产或进行一定的商业或高利贷的活动。在庄园中,一般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同时建有坞壁,备有私兵”可知,田庄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田庄内备有私兵,容易形成割据势力,A项正确;田庄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同时在庄园中,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这不利于削弱农民的封建依附关系,排除B项;田庄经济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汉代农业耕作方式并未发生巨变,排除D项。故选A项。
    18.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代陕西地区出土的画像石拓片展现了汉代的建筑物、放牧、农耕等场景,这些内容可用以研究汉代的经济与社会,A项正确;“作为艺术作品基本没有史学的价值”说法错误,这些画像石拓片作为艺术作品,也具备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比较,不能说明汉代的建筑工艺世界领先,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足,不能体现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交融,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衣冠语言与中原无异”,“少数民族尚武、勇健的气质传入中原地区”可知,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学习了汉族的衣冠语言,少数民族尚武、勇健的气质影响了汉族,因此“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走向交融”的说法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南方和北方的文化交流,材料涉及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流,排除A项; 材料并未体现不同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不平衡性,材料涉及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北方家庭经济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0.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晋时期(中国)。据本题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中原人民大量南迁。这些流民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当地的农业、手工业等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中原人民大量南迁,但是并没有明确表明南北人口平衡就此被打破,排除B项;题干主要是强调“永嘉之乱”导致中原人民南迁,而不是江南经济的吸引力,排除C项;题干没有提到南朝对民众的争夺,排除D项。故选A项。
    21.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题干“宁夏固原……垂裙帽、窄袖为胡服特点”“河南洛阳……宽袍大袖为汉服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其中包括改易服饰,这直接导致了不同地区对于传统人物形象的描绘在服饰上出现了差异,D项正确。题干这一现象表现出来就是传说人物的形象具有地域差异,而不是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排除A项;“鲜卑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生活”,经济方式的转变不是直接导致服饰差异的原因,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绘画风格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2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由于朝廷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对地方的控制,这说明唐朝中央政府通过对藩镇的认可和任命,间接地维持了国家的统一、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D项正确;由材料中“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可知,节度使对继任人选有很大自主权,排除A项;虽然藩镇节度使的任命和认可都需要朝廷的决定,但藩镇长官在地方势力很大,“有效”表述夸大了其历史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讲述财政收入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2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政府任用了大量少数民族和域外民族人员,这反映出唐政府奉行开放包容的统治策略,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政府用人不拘一格,且少数民族是相对于汉族而言的,但材料中还涉及其他国家,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边疆民族,还涉及域外民族,且材料不涉及对边疆地区的社会和制度改造,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国家疆域的变化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2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当时人口密集,城市繁荣,规模庞大,与其位于大运河枢纽之独特地理位置有关,A项正确;隋唐盛世与农业生产力发展息息相关,是根本原因,不是扬州繁荣的特殊原因,排除B项;重农抑商是封建王朝基本政策,排除C项;隋唐社会安定,流民流亡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2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事无大小都向皇帝汇报请示,说明皇权的加强,唐朝的门下省对皇权的约束降低,B项正确;监察制度是监察百官的,与材料制度无关,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的设立影响行政效率,材料说的是皇权,排除C项;地方管制的设置,是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材料没有体现地方管制,排除D项。故选B项。
    2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唐代科举“兼采誉望”,表明唐代科举依然考虑出身地位,而宋代采取用糊名法,考官阅卷时不知道考生姓名,表明科举考试不再考虑出身地位,使得更多人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科举考试采取糊名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程度,但是“完全”一词使用过于绝对,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宋代科举考试采用糊名法,不能体现科举考试录取人数增加,排除C项;明代采取八股取士后,科举考试逐步僵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汉唐时期。据题干“政府:买入盐铁;卖出给人民”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其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是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材料“政府--夏秋--地税、户税”,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的两税法,其内容是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缴税,按人丁和资产交纳户税等,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盐铁官营是汉武帝时期限制商人的措施,与农民无关,排除A项;盐铁官营是汉武帝时期限制商人的措施,不是赋税制度的调整,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盐铁官营是汉武帝时期限制商人的措施,不是重农抑商政策松弛,排除D项。故选C项。
    2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佛塔逐渐体现出功名利禄和孝悌观念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佛教的儒家化、本土化和世俗化的特点,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灭佛运动,排除A项;南宋后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材料未提及官方哲学,排除C项;材料描述道教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9.(1)夏商周三族到西周时已经有了共同的族称(夏,即中国),有了共同的地域观念,共同的祖先观念,共同的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6分)
    (2)举措:建设首都;设立郡县;修筑驰道;创立法制和设置机构。(6分)
    (3)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6分)
    30.(1)汉朝: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4分)
    选官标准:由重德才到重门第,最后发展为凭才学。(2分)
    (2)积极作用: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有利于公平公正、读书重学的社会风气的形成;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D
    A
    C
    D
    D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C
    D
    C
    D
    A
    A
    D
    A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答案
    D
    D
    B
    A
    B
    C
    C
    B


    相关试卷

    四川省遂宁中学校高新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遂宁中学校高新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月考历史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遂宁中学校高新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遂宁中学校高新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四川省遂宁中学校高新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八月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四川省遂宁中学校高新校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八月月考历史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晋书·慕容廆载记》,如图是中国部分时期人口变化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