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
    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
    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泰山不让抔土,河海不择细流,宏伟之物总由具体质料构成,文学也是一样,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诗歌、散文,也都是由具体的人、事、物、行动的细节编织而成的。就基础层面而言,细节让宏大结构、故事与篇幅变得生动、结实、可触可感,更主要的意义在于,让平凡琐屑的事物与行动在作品中恰到好处地蜕去普通乏味的外壳,而具有了新鲜感,让人产生审美的惊奇。
    ②文学之所以区别于哲学、历史或者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就在于它用细节来构筑起一个尽管是文字虚构、却坚固而可信的世界。它让文本世界充满灵动活泼的生气和颗粒饱满的质感,而不至于像一篇调查报告一样枯燥单调。
    ③细节具有多重功能,最直观的是认知上的,尤其在现实主义题材与风格的作品中,往往能够裨补其他表述形式所难以触及的内容,让历史和社会的内容更加形象鲜明,就像恩格斯对巴尔扎克作品的经典评价,从细节中可以学习到难以在其他学术分科中感知的具体而微的知识。比如赵树理和高晓声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农民算账的细节,是在统计学、经济学乃至文化史之外的知识。与社会学、民族学或者人类学的客观描述不同,文学中的细节具有特写镜头式的效果,甚至能直击人心。
    ④认知之外,文学细节最根本的功用在于成就美学,体现在尺幅兴波,通过细腻而克制的笔墨,准确地抵达所要表现的对象,传递作品所要表达的观念,从而起到见微知著的效果。比如汪曾祺的《薛大娘》,在散文化叙述结尾,突然出现一段关于脚的描写:“薛大娘不爱穿鞋袜,除了下雪天,她都是赤脚穿草鞋,十个脚趾舒舒展展,无拘无束。她的脚总是洗得很干净。这是一双健康的,因而是很美的脚。”这段话看似突兀,却正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画龙点睛,表明她“身心都很健康。她的性格没有被扭曲、被压抑。舒舒展展,无拘无束”“是一个彻底解放的、自由的人”。舒展干净的天足对应的是畸形束缚的裹足,成为自然人性的换喻,从而让人物形象明朗起来,而作者的观念也得到了意象化的呈现。
    ⑤细节并不是铺排琐碎事象,而是需要让其与整个作品达成有机统一。戏剧上有个著名的“契诃夫的枪”之说:“如果你在第一章中说有一支挂在墙上的步枪,在第二或第三章中它绝对必须开火。如果它不打算发射,就不应该挂在那里。”也就是说,细节作为一种装置,应该对作品整体做出贡献,乃至成一条埋伏的暗线。
    ⑥由此可见,生活细节并不必然成为文学细节,文学细节需要锻造锤炼。许多看似漫不经心或涉笔成趣的细节,可能是作者加以提炼与萃取的结果,它们来自作者的苦心经营。当技术进入化境时,细节就会自然而不刻意,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⑦细节的营造离不开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观察对象既包括物质事象,也包括人情世事。刘亮程散文《正午田野》中写动物的眼睛:“驴眼睛跟人眼睛差不多一般高,不会小看人。驴首先看见的是人的上半截身子,不像狗,一眼看见的是人的两条腿和小肚子,抬起脖子第二眼才能把人看全。”这些细枝末节未必符合生物学真实,却符合文学的心理真实,没有平素的大量积累很难写出来,这是建立在对动物兴味盎然的观察基础之上的想象。
    ⑧锤炼细节需要对习焉不察的事物重新感受,再通过想象表述出来,进而赋予其强大的能量。钱锺书的《围城》中写方鸿渐与唐晓芙分手的时候,因为交流的误会和个性的缺陷导致事情不可挽回,方鸿渐告辞,唐晓芙盛气已经消散,却听到用人说方鸿渐在路对面的风雨中站着。她看得如饮苦水,想一分钟后他再不走,就不顾笑话让用人把他请回来。这一分钟显得非常漫长,然而就在她等不及,正要吩咐用人时,“鸿渐忽然回过脸来,狗抖毛似的抖擞身子,像把周围的雨抖出去,开步走了”。且不说钱锺书对女性心理婉转曲折的把握,“狗抖毛”的调侃式比喻,已经表明方鸿渐的浮躁、幼稚、浅薄和以自我为中心,即便他这次被喊回去,两个人也注定走不到一起。仅仅一句话里,就包含了人物的全部性格,通过一个动作可以窥见人物过往行事的态度和方式,这便是经过锻造后的细节的力量。
    ⑨文学中的细节提升作品质感,见出匠心独运,体现审美惊奇,达到计白当黑、意犹未尽的效果,让读者一见倾心、兴味无穷,其韵味、趣味和意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从独出机杼的细节入手,然后进入复杂的情节、开阔的视野、普遍的关切、深邃的思想与高妙的启示,是文学获得自身品质与尊严的途径。
    (摘编自刘大先《细节的层次、功能与锤炼》)
    1.(3分)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怎样的文学,都由具体的人、事、物等细节编织而成,这可以让人对平凡的事物产生审美的惊奇。
    B.细节具有多重功能,其认知上的功能集中体现在现实主义题材与风格的作品中,而在其他作品中则无法体现。
    C.文学细节要起到见微知著的效果,就需要通过细腻而克制的笔墨准确表现对象,传递作品所要表达的观念。
    D.生活细节需要作者的苦心经营,对之不断锻造锤炼,并加以提炼与萃取,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学细节。
    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之所以区别于哲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就在于它用细节让文本世界充满生气和质感,构筑了一个虚构却可信的世界。
    B.刘亮程在《正午田野》中对动物眼睛的描写,说明细节的营造离不开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虽然这些细节未必符合生物学真实,却符合文学的心理真实。
    C.钱锺书在《围城》中运用“狗抖毛”的比喻,准确表现了方鸿渐的个性特点,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对女性心理婉转曲折的把握。
    D.好的细节能够让作品呈现复杂的情节、开阔的视野、普遍的关切和深邃的思想,是文学作品获得自身品质与尊严的途径。
    3.(3分)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第⑧段论据的一项是( )
    A.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B.两个大的眼窝里,藏着两颗乌黑闪亮的珍珠,珍珠上的水越蕴越多,越蕴越饱,终于夺眶而出。
    C.那只青蛙两条后腿一蹬,一纵身,快速地将后腿一蜷,跳起老高,舌头一伸,就把飞虫吸住了。
    D.老辛是外交家,脸上刮得油汪汪的发亮,嘴里说着一半英国话,一半中国话,和音乐有同样的抑扬顿挫。
    4.(4分)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细节在作品中的主要功能。
    5.(6分)请结合教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说“契诃夫的枪”这一理论在其中的具体体现。
    【答案】1.B 2.C 3.C 4.①能使作品具有新鲜感,让读者产生审美的惊奇;
    ②能让作品中的历史和社会的内容更加形象鲜明;
    ③能准确地抵达所要表现的对象,传递作品所要表达的观念,成就美学价值。 5.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雪的细节描写,与整体故事情节融为一体,体现了“契诃夫的枪”理论中细节需要对作品整体做出贡献的观点;
    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前有老军将“火盆”借给林冲,后有林冲随手“将火炭盖了”,最后草料场被“火”烧了,体现了“契诃夫的枪”理论中故事里出现的细节成一条埋伏的暗线的观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而在其他作品中则无法体现”说法错误,文中“往往能够裨补其他表述形式所难以触及的内容”并不代表“在其他作品中则无法体现”。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对女性心理婉转曲折的把握”说法错误,文中强调对习焉不察的事物重新感受,没有重新感受,艺术想象就是无源之水。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⑧段的论点是“锤炼细节需要对习焉不察的事物重新感受,再通过想象表述出来,进而赋予其强大的能量”。
    C.该句只是在对动作进行描写,不适合作为第⑧段的论据。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更主要的意义在于,让平凡琐屑的事物与行动在作品中恰到好处地蜕去普通乏味的外壳,而具有了新鲜感,让人产生审美的惊奇”可知,能使作品具有新鲜感,让读者产生审美的惊奇;
    结合“细节具有多重功能,最直观的是认知上的,尤其在现实主义题材与风格的作品中,往往能够裨补其他表述形式所难以触及的内容,让历史和社会的内容更加形象鲜明,就像恩格斯对巴尔扎克作品的经典评价,从细节中可以学习到难以在其他学术分科中感知的具体而微的知识”可知,能让作品中的历史和社会的内容更加形象鲜明;
    结合“认知之外,文学细节最根本的功用在于成就美学,体现在尺幅兴波,通过细腻而克制的笔墨,准确地抵达所要表现的对象,传递作品所要表达的观念,从而起到见微知著的效果”可知,能准确地抵达所要表现的对象,传递作品所要表达的观念,成就美学价值。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可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雪的细节描写,与整体故事情节融为一体,体现了“契诃夫的枪”理论中细节需要对作品整体做出贡献的观点;
    结合“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烧着”可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前有老军将“火盆”借给林冲,后有林冲随手“将火炭盖了”,最后草料场被“火”烧了,体现了“契诃夫的枪”理论中故事里出现的细节成一条埋伏的暗线的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桥边①
    【德】海因里希·伯尔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
    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十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期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又开始数起来。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她不该知道,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她应该无忧无虑地、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我也就分外小心。我象发疯似地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公里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那位主任统计员亲自站在人行道的那一边数,然后拿一小时的结果同我的统计数字相比较。我比他只少算了一个人。我心爱的姑娘走过来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我非常感激在对面数汽车的矿工。这直接关系到我的饭碗问题。
    主任统计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个好人,很忠实、很可靠。“一小时内只数错了一个人”,他说,“这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反正要追加一定的百分比的零头,我将提议,调您去数马车。”
    数马车当然是美差。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马车一天最多只有二十五辆,每半小时在脑中记一次数字。这简直是交了鸿运!数马车该多美!四点到八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
    【注】①《在桥边》创作于1949年的短篇小说,此时二战后的德国正在重建,而创伤依然在德意志民族心中隐隐作痛。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一个在战争中受伤并丧失一般劳动能力的人,政府给我治伤,又给我安排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可见政府战后重建工作细致到位。
    B.我在数桥上走过的人时,或故意漏数、多数,或只给一个平均数,表现了我对单调、乏味工作及“他们”热衷数字行为的不满。
    C.我在桥边数人数,每次都故意漏数一个可爱的姑娘,说明我已经把姑娘当作精神寄托,表现了我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
    D.“我”因热恋姑娘而走神,影响了正常工作,矿工的提醒让“我”如梦初醒,发疯似的数着,它揭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尖锐冲突。
    7.(3分)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用简洁的文字交代战后这一时代背景和主人公的生存状态,为后文叙述人物心理矛盾冲突,特别是主人公对姑娘的迷恋、不舍作了铺垫。
    B.“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在此,“不可靠”是一个带有中性或贬义色彩的词汇,而当它与“诚实的印象”配合在一起时,就又生出几分嘲笑和自嘲。
    C.姑娘的出现给主人公单调、枯燥的生活注入了一抹亮色,也给他的工作带来了烦恼,这一情节设置使小说陡起波澜,极富张力,拓展了小说的艺术空间。
    D.小说结尾,主人公漏数姑娘反而获得了“数马车的美差”,这一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加了戏剧性,也完成了人物从愤恨不满到充满感激的心理变化。
    8.(4分)小说中的人物用“我”“他们”“姑娘”“主任统计员”来称呼,而没有具体的名字,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6分)文似看山喜不平,制造情节的起伏是小说家的追求,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是如何制造情节的起伏的。
    【答案】6.A 7.D 8.①使人物类型化,“我”代表战争伤员,“他们”代表政府工作人员,“姑娘”代表美好事物,“主任统计员”代表政府官员。可以凸显人物共性,让人物变成一面镜子;同时,削弱主角自身的存在感,让读者更有代入感;
    ②有利于主题的表达,“我”与“他们”的冲突,是饱受战争摧残的小人物与政府的冲突,有力地揭示德国政府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这一问题。“我”对“姑娘”的态度,表现了战后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及对美好、充盈精神生活的追求。
    ③使小说更具普遍意义、象征意义,扩大小说的艺术空间,使小说更有张力,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9.①通过设置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增加起伏。如“我”与“他们”之间矛盾冲突——他们要求我准确的上报人数,而我对这个差事感到无聊、厌烦,胡乱的上报人数。(对姑娘的暗恋与工作职责之间的矛盾冲突——姑娘走过时,我忘掉一切,只想专注的看着姑娘,沉浸在爱情的世界里,而我的工作职责要求我抛弃杂念,专心数数。)
    ②通过设置突发事件来兴波澜。主任统计员检查工作这一突发事件,一下子打破了“我”平静的生活,让小说情节陡起变化。
    ③通过设置戏剧性的结局来增加起伏。结尾“我”因祸得福,漏数姑娘不但没受罚,反而获得美差。
    ④通过人物的反差来增加情节的起伏。一个是丧失一般劳动能力的“废人”,一个是“无忧无虑地、天真无邪”美丽姑娘,形象的反差,让“我”只能把爱藏在心里,增强了心理的波动。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可见政府战后重建工作细致到位”错误。从政府给我治伤用“缝补”一词可以看出我对政府工作的不满,政府根本不重视对伤员的精神关怀,他们只陶醉于那些空洞的数字。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充满感激的心理变化”错误。结尾用“美差”“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交了鸿运”“该多美”等充满反讽味道的语汇,可见“我”并没有感激之意。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称的作用的能力。
    使人物类型化,“我”代表一类小人物,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参加战争并受伤,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表明“他们”代表政府工作人员;“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这表明“姑娘”代表了“我”心中美好的事物,是“我”的精神上的追求;主任统计员说将提议调“我”去数马车,可见“主任统计员”代表政府官员。用“我”“他们”“姑娘”“主任统计员”来称呼,而没有具体的名字,可以凸显人物共性,让人物变成一面镜子;同时,削弱主角“我”自身的存在感,形形色色的人一起呈现给读者,让读者更有代入感。
    有利于主题的表达,“我”是二战中受过创伤的士兵,他们给了“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这显然是一个枯燥无聊的差使,只能接受安排好的机械工作。战争的伤害一直遗留,且政府的做法忽视了人的心灵需求,算不上真正的“人性化”。“我”与“他们”的冲突,是饱受战争摧残的小人物与政府的冲突,有力地揭示德国政府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这一问题。“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这表明“姑娘”代表了“我”心中美好的事物,是“我”的精神上的追求,因为她给“我”无聊的在桥边数人这种枯燥、单调生活注入了生机与希望,给“我”的生命存在赋予了美好的存在。“我”对“姑娘”的态度,表现了战后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及对美好、充盈精神生活的追求。
    “我”“他们”“姑娘”“主任统计员”都代表的一类人,使小说更具普遍意义、象征意义,扩大小说的艺术空间,使小说更有张力,可以使读者去想象其中的人物和现实中谁更相似,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通过设置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增加起伏。“我”与“他们”之间矛盾冲突,他们要求我准确的上报人数,而我在数桥上走过的人时,或故意漏数、多数,或只给一个平均数,表现了我对单调、乏味工作及“他们”热衷数字行为的不满。对姑娘的暗恋与工作职责之间的矛盾冲突,“我”因热恋姑娘而走神,影响了正常工作,我的工作职责要求我抛弃杂念,专心数数,矿工的提醒让“我”如梦初醒,发疯似的数着,它揭示了现实与梦想的尖锐冲突。
    通过设置突发事件来兴波澜。“那位主任统计员亲自站在人行道的那一边数,然后拿一小时的结果同我的统计数字相比较。我比他只少算了一个人”,当主任检查工作时,我内心紧张、强自振作,一下子打破了“我”平静的生活,“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我”在激动的爱情和死板计数之间挣扎,让小说情节陡起变化。
    通过设置戏剧性的结局来增加起伏。小说的结尾是“数马车该多美!四点到八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我”因祸得福,漏数姑娘却交上鸿运,得到了数马车的美差。
    通过人物的反差来增加情节的起伏。“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我”是二战中受过创伤的士兵,他们给了“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可见“我”是一个丧失一般劳动能力的“废人”;“她应该无忧无虑地、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她是一个“无忧无虑地、天真无邪”美丽姑娘,形象的反差,“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让“我”只能把爱藏在心里,一切都只是“我”的向往,或许那将是永远的暗恋,增强了心理的波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 则田荒而国贫矣。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 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倚,始不盛者终必衰。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美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晋文公见咎季,其庙傅于西墙,公曰:“孰处而西?”对曰:“君之老臣也。”公曰:“西益而宅。”对曰:“臣之忠,不如老臣之力, 其墙坏而不筑。”公曰:“何不筑?”对曰:“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公出而告之仆, 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毋淫宫室,以妨人宅,板筑以时,无夺农功。”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10.(3分)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为A末作奇巧B者C一日作而五D日食E农夫终岁之后作G不足以用自食也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 指从事, 这与《论语十二章》中“请事斯语矣”中的“事”词义相同。
    B.归,指亲附,这与《论语十二章》中“天下归仁焉”中的“归”词义相同。
    C.本,指事物的根本,与《大学之道》中“物有本末”中的“本”词义相同。
    D.贵,指崇尚,这与《老子四章》中“不贵难得之货”中的“贵”用法相同。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管仲看来,治理国家要先使人民富裕,这样才易于治理,引导百姓从事农业,不让田地荒芜是达成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B.管仲认为,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
    C.管仲说君王以“天”为贵,齐桓公抬头看天,这说明他理解中的天是自然之天,未明白管仲真正要表达的是统治者应以民为天。
    D.晋文公同咎季对话,并将对话内容告知车夫,在车夫的建议下,他下令不准滥修宫室,即使要修建屋室也不能以耽误农事为代价。
    13.(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治国之道也。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4.(3分)两则材料关于治国的观点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10.CEG 11.B 12.D 13.(1)粮食,是成就王业的根本大事,是君主的重大事务,是治国的(根本)途径。(2)百姓亲附他(社会)就安定,辅助他(国家)就强盛,指责他(统治)就危险,背叛他(政权)就覆亡。 14.两则材料都认为治国要首先使人民富裕,要重视农业生产。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今从事工商业和制作奇巧之物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不足够来维持自家生活。
    “为……者”意为“从事……的人”,“者”一般放在上句末尾,故C处断开;
    “而”字连接“一日作”和“五日食”,中间不断开,故E处断开;
    “农夫终岁之作”是主谓结构,意思完整,故G处断开。
    综上,CEG处断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舍弃根本性的农业生产而从事工商业。/请允许我遵从您说的话去做。
    B.“词义相同”错误。亲附。/称赞。句意:是人民亲附(这个国家)的原因。/天下就会归顺在仁者的统治之下。
    C.正确。句意:事物的根本确立了原则和方法也就由此产生。/每种事物都有起端和末端。
    D.正确。句意:崇尚天。/不崇尚难以得到的货物。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D.“在车夫的建议下”理解有误,从原文“仆顿首于轸曰:‘君之明,群臣之福也。’乃令于国曰”可以看出,晋文公的命令并非在车夫的建议下下达。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粟者,王之本事也”,判断句,粮食,是成就王业的根本大事;“务”,事务;“道”,途径。
    (2)“与”,亲附;“非”,指责;“背”,背叛。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和材料二“美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一日不稼,百日不食”可概括:两则材料都认为治国要首先使人民富裕,要重视农业生产。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治国的规律,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以后再治理他们。
    从前,历代的君主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推崇它。一切治国的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工商业和华丽奇巧之物,禁止了工商业和华丽奇巧之物那么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必然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得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家富裕则军事强大,(国家)军事强大则战争取胜,(国家)战争取胜则土地更加广阔。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使人口增多、使军事强大、使国土增广、使国家富裕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工商业,禁止奇巧之物,而做有利于农事的事。现今从事工商业和制作奇巧之物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民终年劳动,不足够来维持自家生活。这样那么人民就放弃根本性的农业生产而从事工商业。舍弃根本性的农业生产而从事工商业,那土地就荒芜了而国家也就贫穷了。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吃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王业。粮食,是人民亲附(这个国家)的原因;粮食,是财富得以聚集的原因;粮食,是领土得以开拓的原因。粮食一多那么天下的物产就都来了。粮食,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君主的重大事务,是治国的(根本)途径。
    材料二:
    孔子说:“君子必须致力于事物的根本,事物的根本确立了原则和方法也就由此产生。”如果根本不正那么它的枝末就一定会偏斜。一开始就不昌盛的最终必定衰亡。河间献王认为:“管子说:‘(百姓)粮仓里粮食充足,才知道礼法节义。吃穿充足,才能知道荣誉和耻辱。’”丰美的谷物,是国家昌盛,国中男女面貌姣好,礼义能够被践行,人心能够安定的原因。《尚书》中的“五福”以“富”为开始。子贡问孔子如何施政,孔子说:“先让老百姓富裕,让他们富裕以后再教化他们,这是治国的根本。”
    齐桓公问管仲说:“做君主的应崇尚什么呢?”管仲说:“崇尚天。”桓公抬起头来看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苍莽莽的天空,当国君的应该把百姓当作天。百姓亲附他(社会)就安定,辅助他(国家)就强盛,指责他(统治)就危险,背叛他(政权)就覆亡。”
    晋文公去见咎季,(看到)他的家庙紧靠在西墙下,晋文公说:“谁住在您的西边?”咎季回答说:“是君王的老臣。”晋文公说:“向西边扩建您的住宅。”咎季回答说:“我忠于职守,但比不上老臣的功劳,老臣的墙坏了却没有再修筑。”晋文公问:“为什么不修筑呢?”咎季回答说:“一天不种庄稼,一百天都得不到吃的。”晋文公出门就将此事告诉了他的车夫,车夫在车旁叩头说:“君王的英明,是群臣的福气。”晋文公于是就向全国发布命令说:“不准滥修宫室,来妨害百姓的住宅,要按一定的时间修建屋室,不准耽误农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涛
    朱庆馀
    木落霜飞天地清,空江百里见潮生。鲜飙[注]出海鱼龙气,晴雪喷山雷鼓声。
    云日半阴川渐满,客帆皆过浪难平。高楼晓望无穷意,丹叶黄花绕郡城。
    [注]鲜飙:少见的狂风。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落霜飞”写木叶落尽、霜飞满天的情景;“丹叶黄花”写经霜后的红叶黄花点明观涛正是秋季。
    B.“鱼龙气”“雷鼓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涨潮时的磅礴气势以及观潮人的欢声雷动。
    C.“川渐满”写出潮势之大,“客帆皆过浪难平”则行船已乘潮而过,江上巨浪还未平息,极言潮水声势之大,突出浪潮之多,一浪接着一浪。
    D.尾联诗人的视角由观涛转向城郭,目之所及,秋意无限,生出无限遐思。
    16.(6分)结尾两句的意境与前文“气壮山河”之势截然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答案】15.B 16.结尾两句写自己在高楼晓望,杭州城中一片红枫黄菊,秋色如画,表现出杭州城秀美的一面,与前文雄伟大潮形成强烈对比,进一步映衬钱塘大潮的壮美;以景结情,写出心中无限的情绪,化为笔下的丹叶黄花之景,含义无尽,回味无穷。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以及观潮人的欢声雷动”错误,由原文“晴雪喷山雷鼓”可知,此句写潮水如晴日雪水自山间喷薄而来,发出雷鼓之声。可见“雷鼓声”是潮声不是欢呼声。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赏析能力。
    由原文“高楼晓望无穷意,丹叶黄花绕郡城”可知,黎明时分高楼上眺望,写心中无穷的情绪,所见的杭州城中一片红枫黄菊,秋色如画,表现出杭州城秀美的一面;
    尾联在写景上又荡开一笔,由观涛转写望秋,“丹叶黄花”给画面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进一步烘托出秋天的气氛;前文颔联写潮水奔涌而至,像是狂风出海,挟着鱼龙之气,又如晴日雪水自山间喷薄而来,发出雷鼓之声,气壮山河,而尾联表现出杭州城秀美的一面,与前文雄伟大潮形成强烈对比,进一步映衬钱塘大潮的壮美;
    选取“丹叶”“黄花”这些意象,渲染了一幅色彩绚丽的黎明郡城图,情景交融,意境混成,含蓄有味,最终以景结情,写出心中无限的情绪,化为丹叶黄花之景,无情胜有情,含义无尽,回味无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诗人对心目中的“嘉宾”,念之思绪“悠悠”,迎之“ ”,待之“ ”,怀之“心念旧恩”。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的两句是“ , ”。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仙府石门突然打开,奇异景象尽收眼底。其中表现仙人们纷纷驾风而来的两句是“ , ”。
    【答案】 鼓瑟吹笙 契阔谈讌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笙”“讌”“皎”“霓”。
    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贺知章曾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传递一方缱绻乡音,不仅是地域风物的承载,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赓续。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而今,能够真正熟悉方言的年轻人已是①_____,更不要说身口相传了。
    2021年底,首部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这部作品与前作可谓②_____,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即现在的苏州)的独特韵味,作品上线后就③_____,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由此看来,当下的方言保护更应该调动年轻人熟悉的网络形式,用智能手段转变语言文化传播每况愈下的态势,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
    18.(3分)请在文段的空缺处填入合适的成语。
    19.(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
    A.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之人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B.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C.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D.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在年轻之人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20.(3分)文中这些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贺知章曾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B.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即现在的苏州)的独特韵味。
    C.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
    D.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
    【答案】18.①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寥寥可数、屈指可数)
    ②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异曲同工)
    ③万众瞩目(轰动一时、引人注目) 19.C 20.D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文中是强调熟悉方言的年轻人数量少,可以用“凤毛麟角”,也可以用“寥寥无几、寥寥可数、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很少,没有几个。寥寥可数:数量很少。屈指可数:形容数量很少。
    第二空,根据语境“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可知,文中是说两部作品之间具有内容上的承继关系,可以用“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也可用“异曲同工”。一脉相承、一脉相通、一脉相传: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
    第三空,文中指两部影像作品在观众中引起轰动,可以用“万众瞩目、引人注目”或“轰动一时”,万众瞩目:大家十分关注,目不转睛地注视。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引起人们的注意。轰动一时:形容在一个时期里到处传播,影响很大。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共有两处语病:
    一、成分残缺,根据句子特点可知,“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结构相同,故“城镇化进程”改为“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的加快”才能与“……的发展”相对应。
    二、成分残缺,“随着”与“使”的连用,使句子残缺主语,应将“使”或“随着”删除其一。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D.应将顿号改为逗号。顿号是词语间的停顿,而“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在句中作谓语,各自都是句子,因此两个顿号要改为逗号。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非遗遇到新科技时,它们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①电视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展示了国内第一幅“非遗+科技”的动态交互苏绣作品,②耳目一新。在形状记忆材料和感温交互等技术的加持下,指尖轻抚绣品,便可触发蝴蝶振翅,花瓣舒展。形状记忆材料为精湛的刺绣增添了不少魅力。那么, A ?
    形状记忆合金是指具有一定初始形状,经低温塑形后能在热、光、电的刺激下恢复初始形状的一种新型金属功能材料。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是新型功能材料的“后起之秀”,是由镍和钛组成的二元合金。形状记忆效应是它独树一帜的特性,同时还具有超弹性、较好的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
    合金为什么具有形状记忆效应?这还要从晶体结构说起。 B ,是由于存在两种不同的晶体结构相。③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大多数发生热弹性马氏体相变。④马氏体相变后,⑤合金留下较大的塑性变形空间。⑥合金被加热到最终温度以上时,⑦低温的马氏体转变为高温的奥氏体,⑧合金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⑨这实际上是由热诱发的一个相变过程。⑩需要注意的是,奥氏体状态是去除载荷时的状态,呈立方体结构,而马氏体是加载时的状态,呈六边形结构。在形变的过程中,原子没有扩散,仅仅是晶体结构发生了变化。
    21.(5分)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6分)文中标序号的语句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A为何会产生这一现象 B形状记忆效应的产生 22.②改为“令人耳目一新”。 ⑥改为“当合金被加热到最终温度以上时”。 ⑧改为“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结合前文语境可知,此处旨在探究形状记忆材料为刺绣增添魅力的原因,横线处应填疑问句,故可填“为何会产生这一现象”;
    B此处前面的问句针对“合金具有记忆效应”的原因发问,紧接着从“晶体结构”角度进行具体分析,结合横线后的谓语动词“是”可知,此处应填一个陈述对象作主语,故可填“形状记忆效应的产生”。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耳目一新”成分残缺,不能单独做谓语,该句承前成略的主语“电视节目”,改为“令人耳目一新”。
    ⑥“合金被加热到最终温度以上时”成分残缺,前面应加介词“当”以和“时”搭配,改为“当合金被加热到最终温度以上时”。
    ⑧“合金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成分赘余使表述不简洁,应承前省略主语,改为“自动恢复到初始状态”。
    四、作文(共60分)
    23.根据要求写作。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被发现”是等待赏识,“求发现”乃寻找契机
    中国有句俗话,叫“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饱含着对自身品质和能力的绝对自信。但如今亦有人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其中隐藏着对光芒被掩盖的深深担忧。似乎前者拥有着不可能不“被发现”的高高在上,后者显示出有必要去“求发现”的低调卑微。而在我看来,实则不然。“被发现”是等待赏识,“求发现”乃寻找契机,悬殊极大,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酒香不怕巷子深”,自有一份“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的底气,也不乏一股“我优秀,我自豪”的傲气。但是一味坐等被赏识者发现,不免有盲目自大、被动呆板之嫌,也很容易错失良机,遇到搭好戏台、观众不来的尴尬。
    空谷幽兰,固然芬芳高洁,的确酒香巷深,可是却因巨大的时空阻隔,无法引来赏识的蝴蝶,只能自信地开,寂寞地谢,叫人唏嘘。民间高手,本就身处陋巷,委实技艺精湛,可是却被浩渺的人海稀释,不能聚焦欣赏的目光,只能安静地来,暗淡地去,令人叹息。坚信能“被发现”,看似自信而又自尊,实则自负而又被动,将耀眼闪烁、大放异彩的主动权拱手他人而不自知。总是韬光,一味养晦,可惜可叹。
    而“酒香也怕巷子深”,拥有一份奢华中的低调,也饱含着一股逸豫中的忧患。不因自身的优秀而毫不作为,拥有居安思危、主动出击的魄力,大胆地“求发现”,反而容易营造抓住契机、长袖善舞的良局。
    孔孟学识渊博,至圣亚圣,依然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仁政学说。太公垂钓渭水,满腹韬略,竟然直钩入水,讶异世人,引来文王的青睐重用。卧龙躬耕南庐,洞悉时局,仍然高卧避访,多次试探,赢得刘备的信任托付。勇敢地“求发现”,看似至微而又至陋,实则至慧而又主动,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没有矫揉,也不做作,可爱可敬。
    所以,你若醇香,不要雪藏于陋巷,幽幽地等待“被发现”,而要放声吆喝,努力“求发现”,引来名流品尝;你若芬芳,与其寂寞于深涧,默默地期盼“被发现”,不如告诉清风,率先“求发现”,邀请雅士鉴赏。能“被发现”是能力,善“求发现”是本事,以能“被发现”之能力,融善“求发现”之本事,方是长久之道。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一俗语,给出了两个相左的观点:前者以“俗话说”引出“酒香不怕巷子深”,也就是说这个观点被很多人认同,以至于成为人们惯说的话。后者则不认同,也就是认为“酒香可能也怕巷子深”。
    审题时,不能仅仅从这句俗语本身去理解,而应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比喻意味。“酒香”比喻自身的品质、才能等过硬,经得起考验。“巷子深”指的是地处偏僻,不在最显眼最醒目的位置。“不怕”包含着对自身优点和品质的绝对把握和自信。“也怕”包含着优势中的低调和安逸中的忧患意识。酒香不怕巷子深,意思就是说如果酒酿得好,就是在很深的巷子里,也会有人闻香知味,慕名前来品尝。这句话饱含着对自身优秀的强烈自信,对自身魅力的绝对把握,只注意自己的内在品质,而不大注意自己的外在表现,被动地等待好酒者、识货者和赏识者的到来和发现,等待别人发现自己的优秀和能力,把才华展现的希望和主动权托付在他人身上。结果就是有可能“被发现”,受到赏识和推广,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也有可能因为地处偏僻、不够显眼和突出而无法被看到“被发现”,只能委屈地深居陋巷,默默无闻。而后者的相反观点则是酒酿得再好,在很深的巷子里,也难免会有人不知道,即使香味扑鼻,也难免有人不愿意拐弯抹角,去寻找品尝。一个人仅仅拥有才华是不够的,他必须通过各种手段使自己的才华为人所知,得到社会的认可。
    这是一个日趋多元化的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各个领域间的界限非常清晰。社会的发展又需要各个专业和领域的协同和沟通。但是隔行如隔山,怎样求发现,怎样别人才能更快地接受和认同你呢?你必须用最简洁的语言,以最有利的方式,在最恰当的时机表现自己。这个社会人才辈出,竞争激烈,要想成为一个成功者,只有毛遂自荐,抓住时机,主动求发现,“才美外现”,才能赢来与众不同的精彩人生。否则,只能让“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最终在“怀才不遇”的慨叹声中凋谢。
    本题写作,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写人叙事的过程中,考生可以将“不怕巷子深”的“被发现”和“也怕巷子深”的“求发现”对照起来,运用对比衬托、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多种手法来凸显主题。若写议论文,可以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论述“酒香不怕巷子深”是被动等待赏识,若是认可这一观点,可以说明自身实力才是王道;“酒香怕巷子深”是主动寻找机会,针对这一点可以说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我们必须要主动出击,把握机会,而不能坐等他人上门。
    立意:
    1.酒香不怕巷子深,“被发现”凭的是实力。
    2.酒香也怕巷子深,“求发现”比的是魄力。
    3.以“被发现”之实力,融“求发现”之魄力,得长远发展。

    相关试卷

    山东省淄博市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测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测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pdf、山东省淄博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