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测试01 识记默写(高考背诵课内分篇训练)-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原卷版)
展开
这是一份综合测试01 识记默写(高考背诵课内分篇训练)-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原卷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劝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石钟山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客至,临安春雨初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修上册
1.劝学
荀子
(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 。 ”。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个常用成语的句子是“ , 。 ”。
(2)韩愈《师说》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与荀子《劝学》中的“ , , 。 , , 。”观点相同。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 。
(4)《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火烤变形之后,即使又晒干也无法复原的例子,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样子的句子是: , 。
(5)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的本性与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 , 。
(6)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 , 。
(7)《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 , ”的观点。
(8)《劝学》中“ , , ”,用形象化的写法借气流传播声音的例子来阐明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
(9)《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反面举例的句子是: , , 。
(10)《劝学》中意为做事情不一点一点积累,就永远无法达成目的句子是: , ; , 。
2.师说
韩愈
(1)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的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老师的句子是: , , 。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师生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学习,其原因是: , 。
(3)韩愈在《师说》中用“ , , 。 ”进行对比,批判了当下不良的学习风气。
(4)《师说》中,表明韩愈眼中的师生关系的语句是: , 。
(5)《师说》中,表明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的语句是: , 。
(6)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 , , 。 ”所描述的现象一致。
(7)韩愈《师说》中,作者认为即使那个人比自己小,只要懂得道理比自己早,就应该向他学习的句子是: , , 。
(8)韩愈《师说》中,描述老师的作用的句子是: , 。
(9)韩愈《师说》中,说明老师没有身份差异的句子是: , , , 。
【
3.赤壁赋
苏轼
(1)《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空相接的句子是: , 。
(2)《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时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 。
(3)《赤壁赋》中概写苏轼与客人在江面上饮酒,引吭高歌,朗诵《诗经》中章节的句子是: , ,
(4)《赤壁赋》中友人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5)《赤壁赋》中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的句子是: , 。
(6)《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 。
(7)《赤壁赋》中描写了客人吹洞箫的内容,开始是正面描写,写洞箫的声音呜咽、不绝如缕,接着用侧面描写“ , 。 ”来表现洞箫声音的悲凉。
(8)《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 , 。
(9)《赤壁赋》中描绘放纵小舟在茫茫江面随意漂浮,有登仙之感的句子是: , 。 , ; , 。
(10)《赤壁赋》中用变与不变的关系说明短暂与永恒关系的句子是: , ; , 。
4.登泰山记
姚鼐
(1)文中“ , , , , 。 ”几句话,作者不言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并写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2)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 , 。 ”。在天地相接的地方,有一线云层,显现出奇异的颜色,霎时间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样子。
(3)“ , , ”描写了太阳正出来,赤红赤红的像丹砂一样,下面有晃动着的红光承托着。
(4)文中写泰山上石头的颜色、形状的句子是: , , 。
必修下册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1)文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了各自志向:“ ,毋吾以也。居则曰: ‘ , , ?”
(2)文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 “ , ,加之以师旅,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 ”
(3)文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 ”
(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
(5)文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晳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着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的语句是: , , 。
(6)文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
(7)文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 ”去暗示,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8)文中孔子最赞同曾晳的回答,从“ ,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9)文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 。
(10)文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 ”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 , ”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 , 。 , , , ”的对话可以看出;曾晳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 , , ”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2.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1)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 “ , ; , ”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 , ”。
(2)作者又用“ , , ”一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从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政治意图。
(3)文中表达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的句子是: , ”
(4)文中表达(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句子是: , ; , ”(5)“”选拔有才能的人任用,选择一些正确的意见并加以听取采纳, 那么聪明的人就会尽献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就会献出他们的忠心”: , , , , , 。”
(6)“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 , 。
3.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 , 。
(4)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 , , 。
(5)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 , , , 。
4.阿房宫赋
杜牧
(1)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而后人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所说: , ; , 。
(2)《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3)《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控诉秦挥霍无度的语句是:奈 , ?
(4)《阿房宫赋》中,“ , ; , 。 ”四句,把桥比喻为横卧在河面上的长龙,使静态的桥有了动态之美,并写出复道飞跨天空中,不是雨后刚晴,怎么出现了彩虹。
(5)《阿房宫赋》中“ , ”两句描写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6)《阿房宫赋》中,“ , , ”写六国珍藏的玉石金鼎,被秦人搜刮来之后像土块、铁锅一样胡乱地堆弃着,“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7)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 紧接着说:“ , , ? ”
5.六国论
苏洵
(1)苏洵在《六国论》中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 , , ”的精辟论点,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 , ,以有尺寸之地”;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
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 , ”;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 , 。 ”,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2)“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 , 。 ”11个字。
(3)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 “ , ,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
(4)《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危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 , , 。
(5)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 , , 。
(6)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 , , , 。
(7)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 , , , 。
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1)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 ?
(2)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 , 。?
(3)在《十二章》中,“ , ”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在《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 。
(5)在《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6)在《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 。
(7)在《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 , 。
(8)在《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 ”和“ ”。
(9)在《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 ”,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 ”。
(10)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方面分别是: , , 。
(11)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 , 。
(12)在《十二章》中,孔子教育学生要多读《诗经》,因为学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 , , , 。
(13)在《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 , , 。”
(14)在《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 , 。
(15)在《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 ,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16)在《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 ”,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好学的表现。
(17)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 ”。
(18)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 , 。
(19)在《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 ?
(20)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 。
选择性必修中册
1.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1)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 , , ?”这两个被动句和一个反问句写出了屈原诚信待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为下文写屈原心生怨气并作《离骚》作铺垫。
(4)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 , 。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 , 。 ”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 。 ”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内容包括“ , , ”这三方面。
(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词精到的两句是: , 。
(9)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虽然内容细小但含意却极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 。
(10)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 。
(1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
(1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做了充分反映的句子是: , , 。
(13)本文中写明《离骚》写作缘由的句子是: , , , , 。
2.过秦论
贾谊
(1)《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句子是: , , 。
(2)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 。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措施,其中写他对外政策的句子是 “ , 。 ”和“ , ”。
(4)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的“ , 。 ”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5)贾谊在《过秦论》中用排比句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 , , , 。
(6)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 , , 。
(7)《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 , , , , , 。 。
(8)文中的“ , , 。 ”极言陈涉出身贫寒和地位低贱。
(9)《过秦论》揭示的秦国灭亡原因是: 。
3.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1)《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 , !
(2)《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尚书》中的“ , 。 ”,结合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得出“ , 。 ”的结论。
(3)《五代史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警戒后人的句子是 “ , , ?”
选择性必修下册
1.陈情表
李密
(1)形象刻画自己幼年寂寞、孤独惨境的句子是: , , , 。
(2)通过对比说明尽孝时短,尽忠时长的句子是: , . , 。
(3)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4)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 , 。
(5)文中言自己的苦衷是人神共鉴的句子是: , , 。
(6)文中李密用委婉曲折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先自贬身份,说自己“ , ”的地位,对晋武帝的“ , ”感到无比荣幸,所以“ , ”,委婉得体,消除了晋武帝
的疑惑。
(7)文章结尾用“ , ”来表明自己的忠贞之情。
(8)李密形象地表明自己不知能否应诏,进退两难的句子是: , ; , ; , 。
(9)“ , , ”,申述了孝敬祖母,不能远离的拳拳之心。
(10)整篇《陈情表》密布着感情的浓云。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祥的老人形象。她悯孙孤弱,躬亲抚养,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二人关系正如李密所言: , ; , ; , , 。
(11)为了打消晋武帝可能有的猜忌,李密在文中表明自己很想官职显达的句子是:“ , 。”
(12)用比喻手法写祖母刘氏年老病危的句子是: , . , 。
2.项脊轩志
归有光
(1)在《项脊轩志》中,作者通过描写妻子当年亲手种植的枇杷树如今已长得枝繁叶茂来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句子是: , , 。
(2)在《项脊轩志》中,作者的感情基调由“喜”转“悲”的过渡句是: , , 。
(3)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老妪口中转述的作者母亲在门外对子女嘘寒问暖的话语,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的句子是: ? ?
(4)在《项脊轩志》中,描写项脊轩的大小和面积的句子是: , (5)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在修葺之前的老、旧、破的句子是: , , 。
(6)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的朝向以及修葺之前采光不好的情况的句子是: , , 。
(7)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庭阶上时不时有小鸟前来觅食,人来了也不会被吓飞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的句子是: , , 。
(8)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在明月之夜,项脊轩附近桂树的影子落在半墙上,随着夜风的吹拂而不断移动的可爱景象的句子是: , , , , 。
(9)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 , 。
(10)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归有光写到自己对旧项脊轩的改造,首先对屋顶进行了修复,其目的是“ ”,接着作者“ , ”,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极好。
(11)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作者这个大家庭的叔父辈分家自立门户后门墙增多的句子是: , 。
(12)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作者这个大家庭的叔父辈分家自立门户后鸡狗横行、人员杂乱的一片萧条景象的句子是: , , 。
(13)在《项脊轩志》中,点明家中老妪身份的句子是: , 。
(14)在《项脊轩志》中,点明老妪对作者家中的巨大贡献以及作者母亲对其十分关照的句子是: , 。
(15)在《项脊轩志》中,通过描写作者妻子归宁后转述其小妹的话语,从而表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 ?
3.归去来兮辞 并序
陶渊明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 , ”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的 “ , ”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的“ , ”写了诗人问道于行人,恨晨光微弱,不见前路,表达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
(4)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 , ”两句写诗人拄扙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畅享自然风景。
(5)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 , ?”两句写了省察生命之有限,生年无多,何不从心愿而行?
(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悲哀自责的句子是: , ?
(7)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认为自己走入迷途还不太远的自怨自慰的句子是: , 。
(8)《归去来兮辞 并序》表现陶渊明在回家途中,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心情的句子是: , 。
(9)《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 , 。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异曲同工之妙。
(10)《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 , ”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11)《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 , ”两句写作者在园中散步,情景交融,作者似乎已经与自然融为一体,悠然地享受漫步园子的乐趣。
(12)《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 , ”两句以云鸟自喻,表现诗人过去做官出自无心,如今归田恰如鸟倦飞而知还。
(13)《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 , ”两句写天色已晚,作者还手抚孤松不愿离去,因为作者想借孤松以咏怀,喻自己卓然独立的坚贞气节。
(14)《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 , ”两句写菊前松下才是他孤洁灵魂的栖所。
(15)《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 , . , 。 ”几句写出了陶渊明归家时欣喜若狂,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 “ , ”两句写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实际比谁都盛情,准备了丰盛的酒菜,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16)《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写诗人跟乡里故人的交往的句子是: , 。
(17)《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写诗人驾车出游。表现出游方式的句子是: , 。表现游历经过的句子是: , 。表现游中所见的句子是: , 。表现游中所感的句子是: , 。
(18)《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写自己问自己为什么心神不定,不知道要到哪儿去,表现诗人不奢求富贵与仙境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 , 。
(19)《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描写作者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 , 。
(20)《归去来兮辞 并序》中“ , !”表现了作者乐天安命,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思想。
4.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1)《种树郭橐驼传》中,“其本欲舒, , ,其筑欲密”,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揭示了种树的要领。
(2)《种树郭橐驼传》中,用“ , ; , ”表明一般种树的人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都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木的生机。
(3)《种树郭橐驼传》中,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 “ , , ”加以概括,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相呼应。
(4)文章最后一句“ ”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
(5)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 , , 。
5.石钟山记
苏轼
(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 , , ?”这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的必然结论,也对李渤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的批评。接下来讲的三方面情况 “ , , ; , ; ”都是在说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
(2)《石钟山记》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 , , ”的大石。
(3)《石钟山记》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 ”埋下伏笔。
诗词曲
必修上册
1.短歌行
曹操
(1)比喻人生短促的句子: , 。
(2)把贤者比喻成高空的明月的句子: , ?
(3)比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的句子: , ?
(4)比喻用人要“多多益善”的句子: , 。
(5)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的句子: , 。 , 。
(6)出自《诗经·郑风·子矜》,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 , 。
(7)出自《管子·形解》,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句子: , 。
(8)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句子: , 。
2.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1)写诗人真诚的自我表白的句子: , 。
(2)写诗人对官场生活厌恶的句子: , 。
(3)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的句子: , 。
(4)写诗人退隐田园的句子: , 。
(5)写诗人归隐田园的生活条件的句子: , 。
(6)写诗人房前屋后的环境的句子: , 。
(7)写乡村常见之景的句子: , 。
(8)写诗人宁静、闲适的生活状态的句子: , 。
(9)写回归田园的愉悦之情的句子: , 。
3.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主旨句是: , ?
(2)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诗句是: , 。 , 。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盛会异彩纷呈场面的句子是: , 。 , 。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过渡到梦境的句子是: , 。
(6)《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句子是: , 。 , 。
(7)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 , 。
(8)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 , 。 ”两句写登天姥仙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4.登高
杜甫
(1)杜甫《登高》中“ , 。 ”两句,运用工笔手法,从形、声、色、态等不同角度具体描写夔州的特定环境。
(2)杜甫《登高》中“ , 。 ”两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3)杜甫在《登高》中用“ , 。 ”两句,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的复杂感情融入诗句中。
(4)《登高》中表现杜甫备尝艰难潦倒、国难家愁之苦,又因病停酒,愁绪无处排遣,抑郁至极的诗句是: , 。
5.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1)《琵琶行并序》中,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的句子是: , 。 , 。
(2)《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 , 。
(3)《琵琶行并序》中,“ , 。 ”是全诗的主旨句,表明诗人与琵琶女同病相怜。
(4)《琵琶行并序》中,描写作者听琵琶女弹琴时,内心涌起难以抑制的悲伤之情,不禁泪沾襟的句子是: ? 。
(5)《琵琶行并序》中,既交代了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 。
(6)《琵琶行并序》中,侧面烘托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的句子是: , 。
6.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险要、壮阔形势的语句是: , ,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千古常新的江山,想起许多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不禁感慨:“ , 。 ”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后,表达自嘲自伤情绪的句子是: , 。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词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 。
(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的词句是: , 。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登高望远,首先想到孙权这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禁感叹: , ,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强盛的东吴和风流的孙权都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一去不返的句子是: , 。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遥想当年刘裕挥戈北伐收复故土的豪迈气势的词句是: , , 。
(4)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遥忆当年抗金战火弥漫扬州的词句是: , , 。
(5)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南宋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 , , 。 (6)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 。 ”三句,援引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轻启兵端最终落败的古事,告诫南宋朝廷要慎之又慎。
(7)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年纪虽老而壮志犹存,感叹自己被弃置不用的语句是: , , 。
8.声声慢
李清照
(1)请写出李清照《声声慢》中用梧桐和雨来表达愁绪的词句: , 、 。 , !
(2)李清照《声声慢》中“ , , ”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3)李清照《声声慢》中“ , 。 ”两句,写词人备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令人不知如何是好。表明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
(4)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道:酒气抵挡不住晚风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词人心头的寒意,夫亡国破,文物丧尽,飘荡流离,身遭诬陷,暮年孤单,所有种种,用“ , , ”三句形容再恰当不过。
(5)李清照《声声慢》中“ , , ”几句,写黄花满地,身心憔悴。既是写花,更是写人;既是惜花,更是自伤。
(6)《声声慢》中“ , ! ”两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用口语化的词句,异常贴切地将词人那孤凄、无聊、苦闷、激愤、无望的复杂心绪极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9.静女
《诗经》
(1)《静女》中,描写小伙子焦急等待的句子是: , 。
(2)《静女》中,表面上赞美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女子之美的句子是: , 。
(3)《静女》中,写到包含姑娘亲情蜜意,爱屋及乌的句子是: , 。
10.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1)运用比兴手法写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及营造清幽、高洁的意境的句子:“ , 。 ”
(2)运用设问的手法,写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寂寞的句子:“ , 。”
(3)写主人公遥望故乡的方向,归乡之路绵延无尽的句子: “ , 。”
(4)写两个相思相爱的人不能相聚相守的句子:“ , 。”
11.虞美人
李煜
(1)李煜《虞美人》中“ , ”两句写词人夜晚在春风里、月光下深切怀念故国的情景,伤悲之情溢于言表。
(2)李煜的《虞美人》中用对比手法,反衬人生无常的句子是: , 。
(3)李煜的《虞美人》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之深的句子是: , 。
12.鹊桥仙
秦观
(1)秦观《鹊桥仙》中表明爱情天长地久,不在一朝一夕的句子是: , 。
(2)秦观《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正是: , 。
(3)秦观《鹊桥仙》里形象地写出牛郎织女相会时温柔缠绵却又短暂,不忍分别的句子是: , 。
必修下册
1.登岳阳楼
杜甫
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 , 。
(2)《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登岳阳楼》中“ , 。”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表现了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4)《登岳阳楼》中“ , 。 ”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
2.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词句是: , 。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诗句“门外韩金虎,楼头张丽华”的词句是: , 。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 ”化用了杜牧《泊秦淮》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 , 。
3.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1)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表现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的句子是: , , 。
(2)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的句子是: , , 。
(3)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想起在岭南光明磊落生活的句子是: , , 。
(4)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设想自己做主人,请万象做宾客,纵情豪饮的句子是: , , 。
选择性必修上册
1.无 衣
《诗 经》
根据句意,默写《无衣》中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步调一致、奋起作战的句子。
(1)我同你一样仇恨敌人: , 。
(2)我同你一起行动起来: , 。
(3)我同你一起上战场: , 。
2.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1)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明月随着潮水从海上升起、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2)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在月光的照耀下波光闪耀千万里,所有的江水都洒满了月光的句子是: , 。
(3)在《春江花月夜》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开遍了鲜花的树林闪烁着雪珠般的光芒的句子是: 。
(4)月亮是客观事物,但在诗人的笔下,月亮也带有主观感情。诗人张若虚独自一人漂泊在外,孤单之情油然而生,因此他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写的月亮给人的感觉也是孤单的,“ 。 ”一句就是最好的证明。
(5)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写景、抒情和哲理于一体,艺术价值很高。写春江花月之夜景,抒思乡孤独之情,其中“ , 。 ” 则渗透了人事变幻、江月永恒的哲理。
(6)在《春江花月夜》中,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江上的月亮仿佛在等待着什么人,而长江则源源不断地运输着流水的句子是: , 。 (7)在《春江花月夜》中,连用两个问句写出了舟上的游子和楼上的妇女分别后互相思念的句子是: , ?
(8)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月亮照耀在民妇的楼上,月光落在离人的妆镜台的句子是:可 , 。
(9)在《春江花月夜》中,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月光无处不在,门帘怎么卷都卷不去、 捣衣砧怎么拂都拂不走的句子是: , 。
(10)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11)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人乘月而归、残月余辉洒满了江边的树林的句子是: , 。
(12)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落月西斜、海雾涌起,回家的道路无限遥远的句子是: , 。
(13)江边上是什么人最早见到月亮的?江上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第一次照耀着人的呢?人生一代又一代地绵延着,无穷无尽;人们年复一年地眺望江上的月亮,也亘古不变。谁也不清楚江上的月亮在等候着什么人;人们只看见长长的大江不断地送走流水。: ? ? , 。 , 。
(14)可恨送信的鸿雁早就飞走,月光又不能渡过;传情的鱼儿也藏到水底,只剩水面圈圈波纹: , 。
3.将进酒
李白
(1)李白《将进酒》中写曹植饮酒豪情的两句是: , 。
(2)李白《将进酒》说:“ , 。 ”这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极写人生短暂,真是妙笔生花。
《将进酒》中形容在开心的时候就要做开心的事情,不要留待以后,错过好时节,并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 , 。 , 。
(4)《将进酒》中抒写荣华富贵算不了什么,只愿一醉方休,并说明万古寂寞之愁的诗句是: , 。 , 。
(5)《将进酒》中用比兴手法显示黄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的诗句是: , 。
(6)《将进酒》中感慨人生易老光阴易逝的诗句是: , 。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1)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妻子逝世转瞬十年了,而过去美好的情景难以忘怀的句子是: , , 。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 ”几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忧愤融进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
(3)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自己梦回故乡,依稀见到妻子正梳妆打扮的句子是: , , 。
(4)《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结尾,作者写自己从梦境回落到现实的句子是: , , 。
(5)本词中用数量词表明悲伤之情的句子是: , 。
选择性必修中册
1.燕歌行
高适
(1)《燕歌行》开头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的两句是: , 。
(2)《燕歌行》中描写行军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的句子是: , 。
(3)《燕歌行》中用“飞”字警告军情危急,气氛紧张的两句是: , 。
(4)高适的《燕歌行》中揭露“汉军”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暗示了必败的原因的句子是: , 。
(5)高适的《燕歌行》最末两句,诗人想起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将军李广发出感慨道:“ , !”
(6)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 。
(7)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 。
2,李凭箜篌引
(1)《李凭箜篌引》中“ , 。 ”两句正面写乐声,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如带露的芙蓉,似盛开的兰花,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是构思奇特,形神兼备。
(2)《李凭箜篌引》中“ , 。 ”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长安城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连天帝也被美妙的乐声打动了。
(3)《李凭箜篌引》中“ , 。 ”两句,写乐声传到天上,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了迷,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责,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超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
(4)《李凭箜篌引》中“ , 。 ”两句,写每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也不肯离去。这些饱含思想感情的优美形象,深深印在读者心中,就像皎洁的月亮投影于水,显得幽深而邈远,逗人情思,发人联想。
3.锦瑟
李商隐
(1)《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 。
(2)李商隐《锦瑟》中“ , 。 ”两句,分别运用“庄子梦蝶”和“杜宇”两个典故,写出佳人锦瑟,一曲繁弦,诗人从梦境中惊醒,不复成寐。
(3)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也已是惘然,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两句是: , 。
4.书愤
(1)陆游《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 。
(2)陆游《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 。 (3)陆游《书愤》中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的诗句是: , 。
选择性必修下册
1.离骚
屈原
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出身高贵的句子的是: , 。
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降生祥瑞的句子是: , 。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 “ , 。 ”,这也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体现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4)我们可以从《离骚》中“ , 。 ”这两个句子看出,屈原特别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可以说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5)屈原在《离骚》中借坚贞芳香的植物表现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的句子是: , 。
(6)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 。
(7)写时间更替很快的句子是: , 。这些句子都表明了诗人自己非常焦虑,担心时光如流水逝去,却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8)在《离骚》中,写屈原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庸误国、保守落后的句子是: , 。
(9)《离骚》一文中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10)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崇仰真理,当仁不让,有强烈的道德觉醒意识的句子是: , !
(11)宁可马上死去魂魄离散,媚俗取巧啊我坚决不干: , 。
2.蜀道难
李白
(1)从《蜀道难》“ , ”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 。
(3)《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
(4)《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 。
(5)《蜀道难》中以映衬手法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是: , 。
(6)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了“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 , 。
(7)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有: , 。
(8)李白在《蜀道难》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 。
(9)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 , 。
3.望海潮
柳永
(1)《望海潮》开篇就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 , ”,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2)《望海潮》中“ , , ”几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都市户口的繁庶,描写了杭州繁华热闹的景象。
(3)《望海潮》中“ , , ”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钱塘江就像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
(4)《望海潮》中“ , , ”三句,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了。同时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5)《望海潮》中“ , , ”几句,描写了杭州的典型景物:圆若宝镜的湖面、重叠的山岭、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词人以工整的对联,高度凝练的语句,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了,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6)《望海潮》中“ , , ”几句,写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7)《望海潮》中“ , , ”几句,写达官贵人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4.扬州慢
姜夔
(1)杜牧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写出了扬州歌舞升平的景象;姜夔在《扬州慢》中说“ , ”,写出了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
(2)姜夔《扬州慢》中的“ , , ”,在物是人非中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3)《扬州慢》中用拟人手法形容战乱残酷和破坏之深重,并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战乱痛心疾首的诗句是: , 。
(4)《扬州慢》中渲染凄凉气氛并暗示敌骑威胁尚未消的诗句是: , , 。
(5)《扬州慢》中既写杜郎才智又写扬州荒凉的诗句是: , 。
(6)《扬州慢》中描写芍药自生自灭无人欣赏情形的诗句是: , ?
(7)好的诗文往往表现在情景交融上。姜夔《扬州慢》用“ , ”写战后萧条之景。
5.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1)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是: , 。
(2)在《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 。
(3)《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是: , 。
(4)人生是即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哀: , ?
6.客至
杜甫
(1)《客至》中写村庄清新优美的环境的句子是: , , 。
(2)《客至》中表达迎接客人到来的喜悦的句子是: , 。
(3)《客至》中写招待客人的菜肴和酒都很简单的句子是: , 。
7.登快阁
黄庭坚
(1)黄庭坚在《登快阁》中写自己忙碌完官事,登上快阁亭放松心情的句子是: , 。
(2)黄庭坚在《登快阁》中借鉴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和谢朓“澄江静如练”,写出的名句是: , 。
(3)黄庭坚在《登快阁》中巧用“伯牙绝弦”和“阮籍青白眼”典故的诗句是: , 。
(4)《登快阁》最后写自己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的两句是: , 。
8.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1)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首联就用“ , ”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像半透明的纱。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诗眼是“ , ”,历来评此诗的人都认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3)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表面写写草书品茶,闲适恬静,其实无聊可悲的诗句是: , 。
(4)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尾联既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这一联是: ,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考点09 古诗鉴赏(选择题满分攻略)-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原卷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情探究 3, 清人陈廷焯评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综合测试01 识记默写(高考背诵课内分篇训练)-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解析版),共5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劝 学,师说,赤壁赋,登泰山记,石钟山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客至,临安春雨初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综合测试01 信息类文本阅读(连续文本)(原卷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通用),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