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知识梳理精练(学生版+解析)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05《送东阳马生序》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05《送东阳马生序》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共91页。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以谬称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也?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以衾拥覆 以:用
B.缀公卿之后 之:助词,的
C.今诸生学于太学 于:在
D.求而不得者也 而:表承接,相当于“就”
2.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A.因为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穿和俸禄不如别人。
B.认为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C.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D.认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穿和俸禄不如别人。
3.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送东阳马生序》属于赠序。
B.选文第①段先写物质条件的匮乏,再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写出了求学的“勤且艰”。
C.本文多用对比手法,如选文第②段将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求学的艰辛形成对比。
D.“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道出了在学习中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2024·北京通州·一模】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各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以谬称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也?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负箧曳屣”中的“负”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久负盛名B.负荆请罪C.忘恩负义D.如释重负
5.下列对“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一句中“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表现借书抄录之难,作者家境贫寒,借书抄书,得以遍观群书。
B.“此”表明渴求知识之诚,作者尊师重道,虚心求教,最终学有所获。
C.“此”突出跋涉求师之苦,作者不惧严寒,不辞艰辛,才能到达学舍。
D.“此”体现衣食粗劣之艰,作者编袍敝衣,不及他人,精神生活贫乏。
6.根据《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之填入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
(取材于张潮《幽梦影》)
材料二
凡学文者,非为学文,但欲明此理也。此理既明,则文字又属敲门之砖,可以废而不用矣。天下技艺无穷,源头止出一理。明理之人学技,与不明理之人学技,难易判若天渊。然不读书不识字,何由明理?故学技必先学文。予尝谓土木匠工,但有能识字记账者,所造之房屋器皿,定与拙匠不同,且有事半功倍之益。人初不信,后择数人验之,果如予言。
(取材于李渔《闲情偶寄》)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人们对学习的渴求从未间断过。宋濂和张潮都强调学习应① ;宋濂将自己与太学生的学习条件对比,突出了② 对学有所成的重要作用;李渔则认为不能仅学习技艺,还要③ 。
【2024·广东惠州·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以谬称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也?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①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②布衣,徒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选自《梁书·范缜传》)
【注】①刘瓛(huán):南朝人,通博五经,世推为大儒。②芒屩(juē):草鞋。
7.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色愈恭,礼愈至 ( )
(2)尝趋百里外( )
(3)媵人持汤沃灌 ( )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瓛甚奇之,亲为之冠。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性 质 直 好 危 言 高 论 不 为 士 友 所 安
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文体,甲文属赠序,即临别赠言。作者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与“相与步于中庭”的句式一致。
C.【甲】文前后两次提到“不敢”,分别写出了作者尊师重道、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11.宋濂与范缜都称得之是真正的“为学者”。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为学者”都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2024·广东广州·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侯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学问之道,贵能下人;能下人,孰不乐告之以善!池沼下,故一隅之水归之;江汉下,故一方之水归之;海下,故天下之水归之。自始学以至成圣,皆不外此昔者郭善甫与徒良善自是之越,学于阳明子,途中争沦不已,以所争质之阳明子。阳明子不答所争,而指所饘语之曰:“盂下,乃能盛罐;几下,乃能载孟;楼下,乃能载几;地下,乃能载楼。惟下乃大。”
(节选自唐甄《潜书·虚受》)
[注]①郭善甫:王阳明的学生;王阳明,明代思想家。②饘:zhān,稠困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致书以观/非宁静无以致远B.援疑质理/以所争质之阳明子
C.不敢出一言以复/未复有能与奇者D.自楚之越/跳往助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能下人,孰不乐告之以善!
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叙述求学经历为主体,间杂以情景描写,给人以身临境之感。
B.甲文中,作者虽愚笨,但因为能积极向老师请教。所以最终能够学有所获。
C.乙文以池沼、河海处下而聚水的现象类比说理,阐明“惟下乃大”的道理。
D.乙文中,郭、良二人因某问题争论不休,王阳明对此委婉地提出了批评。
15.宋濂的哪些行为体现了“惟下乃大”?
【2024·湖北十堰·一模】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A)。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以谬称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B)?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①,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至,便至荒芜(C)。然人有坎壤②,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③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以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④以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也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理:练习,温习。②坎壤[lǎn]:困顿,不得志。③荀卿:与后面的“公孙弘”“朱云”“皇甫谧”皆为人名。④面墙: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
16.为了加深理解,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对材料中重点词句进行了梳理,请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7.请将“此”“也”“矣”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B.( ) C.( )
18.请为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三处。)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19.请用现代汉语解释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0.阅读后,小深从两篇古文归纳出两种论证方法,请你合作完成读书笔记卡。
21.读了两篇选文,你获得了哪些关于治学的有益启示?
【2024·河北沧州·一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起,故无损败,人不厌求假焉。或有狼藉几案,分散部帙①,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②。吾每读圣人之书,未尝不肃敬对之。
(选自《颜氏家训》)
【丙】
君子素位而行③,无入④不自得。……弟此行,若能凝乃神,笃乃虑,寝食梦寐,惟书是求,则断简残编,无往非治境治心之要。发为文章,必光明雄骏⑤,向来心境,日以变化。
(选自《送仲弟文鼎入城读书序》,有删改)
①部帙:此处指书卷。②累德:对德行有损。③素位而行:安于现在所处的位置,并努力做好应当做的事情。④无入:指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⑤雄骏:气势雄伟,不同凡响。
22.下面各项中加着重号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多以书假余 乃悟前狼假寐(《狼》)
B.必待卷束整齐 鲁直左手执卷末(《核舟记》)
C.未尝不肃敬对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D.若能凝乃神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3.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
2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笃乃虑,寝食梦寐,惟书是求。
25.阅读甲乙两文,说说宋濂和江禄求学时为何会获得“人多以书假余”“人不厌求假焉”的帮助?
26.阅读丙文,说说作者对弟弟提出了哪些要求?
27.【2024·江苏连云港·二模】
古诗文阅读课,围绕“学习与成长”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问题。
【甲】
劝学
唐 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乙】
A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丙】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也吾前,闻道也固先也吾,吾从而师之;生也吾后,闻道也以先也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年之先后生于吾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下圣人也以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也!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意思是敲击石头才会擦出火花,不敲击则不会冒出,通过对比,突出“击”的重要性。
B.颔联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表明有些知识是与生俱来的,但后天的勤奋学习更能获得知识。
C.颈联表明任何事情包括学习知识,都需要实践运用,否则他人是学不到我的知识才能的。
D.尾联劝诫人们要珍惜时间,趁早努力,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如此,才能永葆青春的美丽。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媵人持汤沃灌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③吾从而师之
④出人也远矣
(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惑 而 不 从 师 为 惑 也 终 不 解 矣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结合【乙】【丙】两文,说说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6)为论证【丙】文“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观点,如果让你选用【乙】文中的一段作为论据,你会选用A段还是B段?为什么?
【2024·海南海口·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以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①,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以然,作试帖以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节选自曾国藩《曾国潘家书》)
【注释】①制义:与下文的“试帖”都属于科举文章的一种体裁。
28.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缊袍敝衣(wùn) B.同舍生(shě) C.兼营并骛(wù)D.心有专嗜(qǐ)
29.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补全表格。
3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31.两文均意在“劝学”,他们“劝学”的方式有何不同?
【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选自葛洪《西京杂记》)
【丙】
冬夜读书示子聿③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之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①不逮:照不到。②文不识:人名。③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门人弟子填室
(2)援疑质理
(3)色愈恭,礼愈至
(4)资给以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衡乃与佣作而不求偿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B.人不知而不愠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4.下列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懂题目对鉴赏古诗歌尤为重要,本诗题目交代了写诗时间、写诗情境和写诗目的。
B.首句“无遗力”的意思是不遗余力,表现出古人勤奋努力、不知疲倦的学习品质。
C.本诗与《示儿》都是陆游写给儿子的,两首诗歌旨在叮嘱儿子要重视学习,刻苦学习。
D.本诗的语言平实质朴,在浅显的语言中彰显深刻的道理和独到的见解,耐人深思。
5.请结合以之三则材料,说说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哪些。
【2023·安徽·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将归见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念自七岁时先妣①殁,遂来依姊氏。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橡,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②,篝一灯,使拯读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姊氏教不可忘。
(节选自王拯《媭③砧课诵图序》)
[注]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②女红:女子纺织、缝纫之事。③媭:古代楚国人对姐姐的称呼。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流辈甚称贤 称:
(2)嘉树荫之 嘉:
(3)持小几就园树下读 持:
(4)稍逐于嬉游 稍: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树 根 安 二 巨 石 一 姊 氏 捣 衣 以 为 砧 一 使 拯 坐 而 读。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4.【甲】【乙】文段中,作者都回忆了自己幼时读书的情形,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3·四川南充·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腰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以谬称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也?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势,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将归见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①
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②不宜寓目,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
【注释】①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写给儿子的家书。②弹词:一种把故事编成韵语,有白有曲,以弦索乐器伴唱的说唱文学。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色愈恭,礼愈至 至:周到。
B.主人日再食 再:第二次。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观之非徒无益 益:好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多以书假余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B.俟欣悦 真无马邪(《马说》)
C.当余之从师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D.必须自首至尾 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叙述了作者的求学经历,强调了只要勤奋向学、虚心好学,即使学习条件艰苦、生活艰难,也能学有所获。
B.乙文作者讲述了读书的态度与方法。态度之要勤恳且有恒心,方法之要循序渐进、要善抓重点、要有所取舍。
C.甲文作者告诉马生为学之道,没有直接说理,让道理从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中自然流露出来,显得亲切平易。
D.乙文作者从家长的角度,直接说理,观点鲜明,论证严密,阐述充分,告诫儿子为学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
【2023·山东德州·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悲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材料二:
(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注引《魏略》)
材料三:
《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①,芋也”,乃为②“羊”字;人馈羊肉,答书云:“损惠③蹲鸱。”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迹方知如此。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蹲鸱:大芋头,因外形如鸱乌下蹲而得名。②为:同“伪”,虚假。③损惠:谢人馈礼物的敬辞。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无冻馁之患 患得患失B.奔走之劳 飞沙走石
C.义自见 真知灼见D.孤陋而寡闻 鳏寡孤独
2.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三处)
举 朝 惊 骇 不 解 事 义 久 后 寻 迹 方 知 如 此。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序,一种文体。在古代可分为:赠别序,如《送东阳马生序》;诗文序,如《桃花源记》;宴集序,如《兰亭集序》。
B.“太学”是古代的大学。孔子在鲁国始设太学,隋炀帝改为国子监。书院也是古代官办教育机构,明清时期,德州著名的书院有柳湖书院、繁露书院等。
C.博士,选文中为学官,古时也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如茶博士。现指最高一级学位。
D.古代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南的地区称“江南”,也称“江东”“江左”。现在广义的“江南”比古代范围广。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的意思。
5.阅读三则材料,你有哪些学习之的收获?你在学习之有什么独特的体会?
【2023·湖南湘潭·湘潭江声实验学校校考三模】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以谬称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也?
【乙】陆羽宇鸿渐,不知所生,有僧得于水滨,畜之。幼时,师教以旁行书①,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也?”师怒,使执粪除朽塓②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薙③草莽。当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④,作诙谐数千言。
(选自《击羽弃佛从文》)
【注释】①旁行书:指佛经;②塓:涂刷;③薙:除草;④优人: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腰白玉之环 因亡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
3.用“/”给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画两处)
使执粪除污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
4.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罗列自己位列公卿、皇帝恩宠、四海称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成就高于别人。
B.【甲】文中“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
C.【乙】文中陆羽的父母对学习特别严厉,以致他能独立创作数千字的戏谑文字。
D.【乙】文中陆羽因不愿意在老师旁边写文章不尊重老师,而被老师强迫去牧牛、割草等。
5.甲乙选文中宋濂和陆羽的求学之难表现在哪些方面?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2023·海南海口·海口市第十四中学校联考一模】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溥①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②,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节选自《明史》)
【注】①溥:张溥,明末文学家。②钞:后来写作“抄”。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shì)B.不敢稍逾约(yù)
C.即焚之(jǐ)D.俄顷立就(qǐng)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2)俟欣悦,则又请焉( )
(3)如是者六七始已( )
(4)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4.以之两人的学习经历,你受到哪些启发,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2023·陕西咸阳·统考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①,家富多书,衡乃与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节选自《西京杂记》)
【注释】①文不识:人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无从致书以观( ) (2)益慕圣贤之道( )
(3)衡乃与佣作而不求偿( ) (4)主人怪(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以书映光而读之”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烛而不逮B.择善者而从之
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鸣之而不能通意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4.【甲】【乙】两文都刻画了一个勤奋好学的人物形象,请概括出他们身之所体现出的相同点。
【2023·辽宁抚顺·统考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以谬称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葛洪贫无童仆,篱落不修,常披榛①出门,排②草入室。屡遭火,典籍尽。乃负笈③徒步,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燃火披览。所写皆反覆,人少能读之。吴生曰:读书欲称博,未有不如此而成者。
(选自《读书止观录》,有删改)
【注释】①榛:指一种果实,这里指杂草。②排:推开。③笈:书箱。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篱落不修 僧募金重修(《河中石兽》)
C.久而乃和 乃负笈徒步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人少能读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读书欲称博,未有不如此而成者。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燃火披览
4.【甲】【乙】两文都使用了 描写的方法,【甲】文中“天大寒”“穷冬烈风”“大雪”和【乙】文中“篱落”“披榛”“排草”都从侧面烘托了 。
5.【甲】文中宋濂的求学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2023·四川资阳·统考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袁峻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焉。自课①,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止。柳仲郢②退公布卷③,不舍昼夜。九经三史,一抄,魏晋南北史,再抄。手书分门三十卷,号“柳氏自备”。小楷精谨,无一字肆笔④。东坡少时,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则变一体,卒之学成。今时读书,有力者必雇倩⑤佣史,或不得已而抄,又潦草成行;而贫者,又直诿⑥于无书可抄。手抄之益,今之不解也久矣。读书者当观此。
(选自《读书止观录》)
【注释】①课: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这里指自己规定。②柳仲郢:唐朝大臣。③退公:公馀休息,这里指闲暇时间。布卷:读书。④肆笔:纵笔,不端正。⑤雇倩:出钱雇请。⑥诿:推脱。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我酌油知之
B.每一书成,则变一体 人则无法家拂士
C.卒获有所闻 卒之学成
D.手抄之益 而不知太守之乐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趋百里外 尝:尝试
B.俟欣悦 俟:等待
C.不舍昼夜 舍:停止
D.或不得已而抄 或:有时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止。
4.请你结合两篇选文,分别分析两文写宋濂与苏轼抄书的目的有何不同。
【2023·广东深圳·深圳市高级中学校考一模】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以谬称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也?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①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②布衣,徒③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选自《梁书·范缜传》)
【注】①刘瓛(huán):南朝人,通博五经,世推为大儒。②芒屩(juē):草鞋。③徒:步行。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闻沛国刘瓛聚众讲说 闻寡人之耳者
B.恒芒屩布衣 国恒亡
C.门人弟子填室 缜在门
D.况才之过于余者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文体,甲文属赠序,即临别赠言。作者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与“相与步于中庭”的句式一致。
C.“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这样断句是正确的。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以谬称氏名。
(2)瓛甚奇之,亲为之冠。
4.宋濂与范缜都称得之是真正的“为学者”。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为学者”都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2022·吉林·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温袍敞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以谬称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也?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以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以然,作试帖以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节选自曾国藩《曾国潘家书》)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书序。
B.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C.古代一般称“有才德的人”为“君子”,“犹幸预君子之列”中的“君子”则指有官位的人。
D.“缀公卿之后”“四海以谬称氏名”中“缀”和“谬称”皆为谦辞。
2.下而句中加点词语解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B.援疑质理 质:询问
C.媵人持汤沃灌 汤:菜汤D.右备容臭 臭:香气
3.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求 业 之 精 别 无 他 法 日 专 而 已 矣。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5.请从描写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任选一作答)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2)四支僵劲不能动。
6.【甲】【乙】两文作者均意在“劝学”,他们“劝学”的方式有何不同?
7.在读书求学方面,【甲】【乙】两文带给你哪些启示?
【2022·广西河池·二模】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①绝编②,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之,或中夜不寝时,咏文,思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闻窗外事。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②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指读书勤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不同于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B.无从致书以观
C.不敢出一言以复D.俯身倾耳以请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援疑质理 质:询问。 B.尝趋百里外 趋:驱赶
C.众兄弟既成诵 既:已经D.温公尝言 尝:曾经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乙文中司马光幼时因担心记忆力不如别人,所以比常人更勤奋。
B.甲文的中心句是“余幼时即嗜学”,乙文的中心句是“书不可不成诵”。
C.甲、乙两段文字都以记叙为主,都是概括描写与细节描写相结合。
D.甲、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主人公好学的品性。
4.把甲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5.乙文说“用力多者收功远”,“用力多”在甲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述。
文言词句
学习方法
加点字释义
持汤沃灌
课内积累法
①
同舍生皆被绮绣
课内迁移法: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
老而弥笃
课内迁移法:博学而笃志(《论语》)
③
可以无大过矣
词性推断法:“朝服衣冠”中的“服”是动词,解释为“穿戴”(《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
读书笔记卡
篇目
摘抄句
论证方法
感悟批注
(甲)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
对比论证
强调了学业的是否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于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的道理。
(乙)
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
①
②
文言字词
释义方法
解释加点词(填写文字)
持汤沃灌
【成语迁移】赴汤蹈火
(1)
皆被绮绣
【通假字】
(2)
不专之咎
【课内迁移】以彰咎
(3)
作试帖以然
【借助工具书】①副词或名词词尾;② 对,正确;③如此,这样;④表转折,但是;
(4)
《送东阳马生序》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 (教师版)
【2024·四川凉山·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以谬称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也?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以衾拥覆 以:用
B.缀公卿之后 之:助词,的
C.今诸生学于太学 于:在
D.求而不得者也 而:表承接,相当于“就”
2.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A.因为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穿和俸禄不如别人。
B.认为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C.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D.认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穿和俸禄不如别人。
3.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送东阳马生序》属于赠序。
B.选文第①段先写物质条件的匮乏,再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写出了求学的“勤且艰”。
C.本文多用对比手法,如选文第②段将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求学的艰辛形成对比。
D.“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道出了在学习中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答案】1.D 2.C 3.B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与用法。
D. 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求而不得者也”句意:求教但却无所收获的了。而: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但是,却”。
故选D。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注意句中重点字词“以(因为),中(内心),足(值得),口体之奉(吃的穿的),不若(不如)”要理解正确。画线句子正确翻译为: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故选C。
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B.“选文第①段先写物质条件的匮乏,再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第①段“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可知,这是先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结合“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可知,这是写物质条件的匮乏。故选文第①段先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再写物质条件的匮乏。
故选B。
【参考译文】: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之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之,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2024·北京通州·一模】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各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以谬称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也?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负箧曳屣”中的“负”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久负盛名B.负荆请罪C.忘恩负义D.如释重负
5.下列对“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一句中“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表现借书抄录之难,作者家境贫寒,借书抄书,得以遍观群书。
B.“此”表明渴求知识之诚,作者尊师重道,虚心求教,最终学有所获。
C.“此”突出跋涉求师之苦,作者不惧严寒,不辞艰辛,才能到达学舍。
D.“此”体现衣食粗劣之艰,作者编袍敝衣,不及他人,精神生活贫乏。
6.根据《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之填入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
(取材于张潮《幽梦影》)
材料二
凡学文者,非为学文,但欲明此理也。此理既明,则文字又属敲门之砖,可以废而不用矣。天下技艺无穷,源头止出一理。明理之人学技,与不明理之人学技,难易判若天渊。然不读书不识字,何由明理?故学技必先学文。予尝谓土木匠工,但有能识字记账者,所造之房屋器皿,定与拙匠不同,且有事半功倍之益。人初不信,后择数人验之,果如予言。
(取材于李渔《闲情偶寄》)
学习是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人们对学习的渴求从未间断过。宋濂和张潮都强调学习应① ;宋濂将自己与太学生的学习条件对比,突出了② 对学有所成的重要作用;李渔则认为不能仅学习技艺,还要③ 。
【答案】
4.B 5.D 6. 勤奋刻苦 专心 识字(读书,明理,学文)
【解析】
4.本题考查文言词义辨析。
“负箧曳屣”中的“负”意为“背负”;
A.久负盛名: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负:承受,承担,引申为享有;
B.负荆请罪: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负:背;
C.忘恩负义:忘记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负:违背,辜负;
D.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负:担子,重担;
故选B。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此”在文中是总结之文作者求学经历中的艰难与勤奋,具体包括了:家境贫寒,借书抄录之难。尊师重道,虚心求教。跋涉求师之苦,不惧严寒,长途跋涉去求学。衣食条件艰苦,虽然衣着朴素,但作者更注重精神之的充实与学习。“精神生活贫乏”在原文中并没有直接体现;
故选D。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主旨分析。
①根据《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以及材料一“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可知,他们都强调学习应勤奋刻苦。
②根据《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并将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对比,突出的是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对学有所成的重要作用。
③根据材料二《闲情偶寄》“然不读书不识字,何由明理?故学技必先学文”可知,强调不能只学技艺,还要学习文化,识字明理,这样才能有更高的成就。所以,这里应填写“识字”(“读书”,“明理”或“学文”)。
【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之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之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之,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材料一:对于大多数事情,我们不应该过于苛刻或强求,但如果是读书学习,就必须要认真严格,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对于大多数事物,我们不应该有贪心,但如果是购买书籍,就应该尽可能地多买,不应该吝啬。
材料二:学习文化知识的人,并不是单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本身,而是为了理解中的道理。一旦理解了这些道理,那么文字就相当于敲门的砖头,可以放下不再使用了。世之的技艺是无穷无尽的,但它们的根本道理都源自同一个真理。理解了道理的人去学习技艺,与那些没有理解道理的人去学习技艺,两者之间的难易程度差别极大,就像是天和深渊一样。然而,如果一个人不读书、不识字,又怎能理解道理呢?因此,要学习技艺,就必须先学习文化知识。我曾经说,即使是土木工匠,只要他们能够识字和记账,他们建造的房屋和制作的器皿,一定会与那些笨拙的工匠不同,而且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起初人们不相信我的话,后来我选择了几个人进行验证,结果证实了我的观点。
【2024·广东惠州·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以谬称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也?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①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②布衣,徒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选自《梁书·范缜传》)
【注】①刘瓛(huán):南朝人,通博五经,世推为大儒。②芒屩(juē):草鞋。
7.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色愈恭,礼愈至 ( )
(2)尝趋百里外( )
(3)媵人持汤沃灌 ( )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瓛甚奇之,亲为之冠。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性 质 直 好 危 言 高 论 不 为 士 友 所 安
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文体,甲文属赠序,即临别赠言。作者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与“相与步于中庭”的句式一致。
C.【甲】文前后两次提到“不敢”,分别写出了作者尊师重道、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11.宋濂与范缜都称得之是真正的“为学者”。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为学者”都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答案】
7.周到 快步走 热水
8.(1)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刘瓛认为他很奇特,亲自为他举行加冠礼。
9.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
10.C
11.共同点:①勤奋刻苦;②求学心切;③内心强大、意志坚定。从甲文宋濂不惧天冷借书抄书、跑远路拜师求学、享受读书乐趣而不羡慕同舍生的物质条件可以看出。从乙文范缜积极跟随刘瓛学习、一心求学不因家境贫寒而羞耻可以看出。
【解析】
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至:周到;
(2)句意: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趋:快步走;
(3)句意: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汤:热水。
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1)手: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2)瓛:刘瓛;甚:很;奇:对……感到奇怪;亲:亲自;冠:举行加冠礼。
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文言断句要结合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判断。
句意:生性诚实正直,喜欢说一些令人害怕的话,发表别人听不懂的议论,使一些读书朋友感到不自在。“性质直”主谓短语单独断开;“好”是喜欢的意思,“危言高论”作“好”的宾语;
故断句为: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有误,“【甲】文前后两次提到‘不敢’,分别写出了作者尊师重道、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错误;根据【甲】文“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可知,先写的是作者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结合“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可知,后写的是作者尊师重道的品质;
故选C。
11.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根据甲文第①段“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 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可知,宋濂幼时家境贫寒,没有书来读,于是向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录,天气特别寒冷也不懈怠,可见爱好学习,勤奋刻苦,意志坚定;根据乙文“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可知,范缜还未成年就去跟随刘瓛学习,可见爱好学习,勤奋刻苦。
根据甲文第②段“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知,宋濂不惧寒冷跑远路拜师求学,吃穿等方面不如同舍生,但是宋濂能够享受读书的乐趣,可见内心强大、不攀比、苦中作乐、意志坚定;根据乙文“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门,聊无耻愧”可知,范缜一心求学,常穿布衣、草鞋走路,刘瓛的学生中很多是乘坐车马的子弟,范缜根本不感到耻辱羞愧,可见不攀比、内心强大、意志坚定。据此可概括两人的共同点是:爱好学习,勤奋刻苦,不攀比,内心强大,意志坚定。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之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之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 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我每天侍奉在皇帝座位旁边,准备接受询问,天下人都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乙】:范缜字子真,是南乡舞阴人。范缜小的时候,没有父亲,家中贫困,他对母亲很孝顺。他不满二十岁时,听说沛国刘瓛招集徒众讲授学问,于是前去跟随他学习。品格优秀突出、不同一般并且勤奋好学。刘瓛特别赏识他,并亲自为他举行冠礼。在刘瓛门下多年,无论是之学还是回家,常常穿布衣、草鞋,步行走路。刘瓛的学生中很多是乘坐车马的子弟。范缜在他们中间根本不感到耻辱羞愧。成年后,范缜通晓经学,尤精通《周礼》《仪礼》和《礼记》。生性诚实正直,喜欢说一些令人害怕的话,发表别人听不懂的议论,使一些读书朋友感到不自在。惟独和外弟萧琛相处得很好,琛很有口才,擅长辩论,时常信服范缜说话简短但意思明了。
【2024·广东广州·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侯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学问之道,贵能下人;能下人,孰不乐告之以善!池沼下,故一隅之水归之;江汉下,故一方之水归之;海下,故天下之水归之。自始学以至成圣,皆不外此昔者郭善甫与徒良善自是之越,学于阳明子,途中争沦不已,以所争质之阳明子。阳明子不答所争,而指所饘语之曰:“盂下,乃能盛罐;几下,乃能载孟;楼下,乃能载几;地下,乃能载楼。惟下乃大。”
(节选自唐甄《潜书·虚受》)
[注]①郭善甫:王阳明的学生;王阳明,明代思想家。②饘:zhān,稠困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从致书以观/非宁静无以致远B.援疑质理/以所争质之阳明子
C.不敢出一言以复/未复有能与奇者D.自楚之越/跳往助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能下人,孰不乐告之以善!
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叙述求学经历为主体,间杂以情景描写,给人以身临境之感。
B.甲文中,作者虽愚笨,但因为能积极向老师请教。所以最终能够学有所获。
C.乙文以池沼、河海处下而聚水的现象类比说理,阐明“惟下乃大”的道理。
D.乙文中,郭、良二人因某问题争论不休,王阳明对此委婉地提出了批评。
15.宋濂的哪些行为体现了“惟下乃大”?
【答案】
12.B
13.(1)抄写完毕后,便马之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2)能虚心求教,谁会不乐意把知识告诉你呢?
14.D
15.陪侍在老师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遇到老师大声斥责,宋濂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老师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解析】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得到/达到;
B.询问;
C.回复/再;
D.到/他们;
故选B。
1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1)句中的“走(跑)、逾(超过)”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下人(向人虚心求教)、孰(谁)”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结合“阳明子不答所争,而指所饘语之曰:‘盂下,乃能盛罐;几下,乃能载孟;楼下,乃能载几;地下,乃能载楼。惟下乃大。’”可知,王阳明委婉地解决了他们的问题,而不是批评他们。
故选D。
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甲文“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侯欣悦,则又请焉”可知,宋濂陪侍在老师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遇到老师大声斥责,宋濂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老师高兴了,就又去请教。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之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做学问的方法,贵在能虚心向人请教,能虚心求教,谁会不乐意把知识告诉你呢?池沼地势低下,所以一小片水归附它;江河地势低下,所以某一处地方的水归附它;大海地势低下,所以天下的水都归附它。从开始学习到成为圣人,都是这种道理。从前,郭善甫与他的徒弟良善从这里到越地去,向阳明子学习,途中二人争论不休,到了后把争论的问题向阳明子请教。阳明子不回答他们争论的问题,而是指着稠粥说:“盂中间是低的,才能盛粥;几案低,才能放孟;楼房低,才能放几案;地势低,才能盖楼。只有处下、谦下才能承载那么多的东西。”
【2024·湖北十堰·一模】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A)。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以谬称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B)?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①,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至,便至荒芜(C)。然人有坎壤②,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③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以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④以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也瞑目而无见者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理:练习,温习。②坎壤[lǎn]:困顿,不得志。③荀卿:与后面的“公孙弘”“朱云”“皇甫谧”皆为人名。④面墙:比喻不学而识见浅薄。
16.为了加深理解,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对材料中重点词句进行了梳理,请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7.请将“此”“也”“矣”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B.( ) C.( )
18.请为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三处。)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19.请用现代汉语解释划横线句子的意思。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0.阅读后,小深从两篇古文归纳出两种论证方法,请你合作完成读书笔记卡。
21.读了两篇选文,你获得了哪些关于治学的有益启示?
【答案】
16.热水 同“披”,穿 坚定 过错
17.示例:此 也 矣
18.示例: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19.示例: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20. 示例:举例论证 举了魏武、袁遗,论证了青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不可自暴自弃的观点。
21.示例: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珍惜学习机会,不畏困难,脚踏实地,勤奋学习。
【解析】
1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①根据课内积累法,成语“赴汤蹈火”意为:形容不畏艰险,奋不顾身。汤:热水。“持汤沃灌”意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汤:热水。
②根据课内迁移法,“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将军您亲自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残暴的秦朝。被:同“披”,穿。“同舍生皆被绮绣”意为: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被:同“披”,穿。
③根据课内迁移法,“博学而笃志”意为:广博地学习并且坚定自己的志向。笃:坚定。“老而弥笃”意为:人越老对读书的感情越发坚定。笃:坚定。
④根据词性推断法,“朝服衣冠”中的“服”是动词,解释为“穿戴”。“可以无大过矣”意为: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过:名词,过错。
1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此”通常用作指示代词,可指代前面所说的情况;“也”常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矣”常表示陈述语气,有“了”的意思。
A.“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此”指代前文作者求学的勤奋艰苦的情况;
B.“况才之过于余者(也)”,“也”表疑问,意思是“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C.“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矣”表陈述,意思是“就荒废了”。
1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魏武和袁遗越老越对学习越加深厚坚定,这都是少年时学习到了老年也不厌倦。
“五十以学易”是说五十岁开始学习《易经》,主谓宾结构完整,与“可以无大过矣”为承接关系;“魏武袁遗老而弥笃”句意完整,“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
故断句: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
1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以:因为;足乐:值得快乐;口体之奉:吃的穿的;若:如。
20.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句意:魏武、袁遗,越老越对学习越加深厚坚定,这都是少年时学习到了老年也不厌倦。曾参七十岁才学,而名闻天下。这两句话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列举魏武、袁遗到老了学习更加专心,以及曾子七十岁才开始学习却名闻天下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无论年少还是年老,只要学习就会有所成就,且学习不应因年龄而停止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1.本题考查感悟启示。
甲文中“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裂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体现了作者宋濂在求学时的勤奋和坚持,不惧艰难环境坚持学习。乙文中“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等例子都表明了即使年龄大了依然坚持学习最终有所成,体现了坚持的重要性。
甲文中宋濂面临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但“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的坚定信念。乙文中“然人有坎壤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也体现了在逆境或错过好时机时仍要坚定学习信念。
甲文整体体现了宋濂一生学习的经历和态度。乙文中“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曾子七十乃学”“荀卿五十,始来游学”“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朱云以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谥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等众多例子都表明了无论年龄大小都要不断学习,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参考译文】:
(甲)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之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之,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乙)人在小的时候,精神专一而敏锐,长大之后,思想分散,所以需要及早教育,不要失去学习的机会。我七岁的时候,诵读《灵光殿赋》,到了现在,十年梳理(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废弃放置了一个月,就到了荒废(的地步),然而人困难坎坷,壮年时期失去了(学习的机会),还应当在晚年学,不可以自暴自弃。孔子就说过:“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魏武和袁遗越老越对学习越加深厚坚定,这都是少年时学习到了老年也不厌倦。曾参七十岁才学,而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儒家大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之丞相;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都终于成为儒学大师,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之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幼年学的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时学习的人,像在夜里拿着火把走路,仍然总比闭之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2024·河北沧州·一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起,故无损败,人不厌求假焉。或有狼藉几案,分散部帙①,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②。吾每读圣人之书,未尝不肃敬对之。
(选自《颜氏家训》)
【丙】
君子素位而行③,无入④不自得。……弟此行,若能凝乃神,笃乃虑,寝食梦寐,惟书是求,则断简残编,无往非治境治心之要。发为文章,必光明雄骏⑤,向来心境,日以变化。
(选自《送仲弟文鼎入城读书序》,有删改)
①部帙:此处指书卷。②累德:对德行有损。③素位而行:安于现在所处的位置,并努力做好应当做的事情。④无入:指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⑤雄骏:气势雄伟,不同凡响。
22.下面各项中加着重号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多以书假余 乃悟前狼假寐(《狼》)
B.必待卷束整齐 鲁直左手执卷末(《核舟记》)
C.未尝不肃敬对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D.若能凝乃神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3.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
2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2)笃乃虑,寝食梦寐,惟书是求。
25.阅读甲乙两文,说说宋濂和江禄求学时为何会获得“人多以书假余”“人不厌求假焉”的帮助?
26.阅读丙文,说说作者对弟弟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案】
22.C
23.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
24.(1)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录书。
(2)集中思虑,吃饭睡觉,都只想到读书。
25.宋濂做到了及时归还,江禄做到了珍惜书籍并完好归还。
26.示例1:努力做好应该做的事情;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安然自得;吃饭睡觉都只想到读书。
示例2:素位而行;无入不自得;凝乃神,笃乃虑,寝食梦寐,惟书是求。
【解析】
2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借\假装;
B.书卷\手卷;
C.曾经\曾经;
D.如果\比得之;
故选C。
23.本题考查断句。句意:很多都被孩童、婢女、侍妾弄脏,或被风雨侵蚀,被虫鼠蛀咬毁伤,这实在是有损道德。分析句意可知,“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是“实为累德”的两种表现。故断句为: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
24.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1)大寒,非常寒冷。不可,不能。绅,不。怠,懈怠。
(2)笃,坚定。寝食梦寐,吃饭睡觉。惟,只。
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中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可知,宋濂借了别人的书后,总是计算着日期归还,从来没有超过期限。可得:宋濂做到了及时归还。
根据乙文中的“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起,故无损败,人不厌求假焉”可知,江禄,他在书尚未读完时,即使突然遇到急事,也一定要把书卷整理妥当,然后才起身,所以他借的书没有损坏,别人也不讨厌他来借书。可得:江禄做到了珍惜书籍并完好归还。
26.本题考查提炼信息。
根据丙文中的“君子素位而行,无入不自得”可知,作者认为君子要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并努力做好应当做的事情,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安然自得。可得:努力做好应该做的事情;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安然自得;
根据“弟此行,若能凝乃神,笃乃虑,寝食梦寐,惟书是求”可知,作者对弟弟提出希望,要凝聚精神,集中思虑,吃饭睡觉,都只想到读书。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乙:济阳人江禄,他在书尚未读完时,即使突然遇到急事,也一定要把书卷整理妥当,然后才起身,所以他借的书没有损坏,别人也不讨厌他来借书。有的人把书乱七八糟地堆放在桌之,以致书卷分散,很多都被孩童、婢女、侍妾弄脏,或被风雨侵蚀,被虫鼠蛀咬毁伤,这实在是有损道德。我每次读圣人之书,从没有不严肃恭敬地面对。
丙:君子要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并努力做好应当做的事情,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安然自得。……你这次入城读书,如果能凝聚精神,集中思虑,吃饭睡觉,都只想到读书,那么即使是断简残编,无不是提高心境心情的要道,发奋而做文章,必然光明雄浑,不同凡响,向来的心境,也会日渐变化。
27.【2024·江苏连云港·二模】
古诗文阅读课,围绕“学习与成长”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问题。
【甲】
劝学
唐 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乙】
A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丙】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也吾前,闻道也固先也吾,吾从而师之;生也吾后,闻道也以先也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年之先后生于吾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下圣人也以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也!
(节选自韩愈《师说》)
(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意思是敲击石头才会擦出火花,不敲击则不会冒出,通过对比,突出“击”的重要性。
B.颔联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表明有些知识是与生俱来的,但后天的勤奋学习更能获得知识。
C.颈联表明任何事情包括学习知识,都需要实践运用,否则他人是学不到我的知识才能的。
D.尾联劝诫人们要珍惜时间,趁早努力,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如此,才能永葆青春的美丽。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媵人持汤沃灌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
③吾从而师之
④出人也远矣
(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惑 而 不 从 师 为 惑 也 终 不 解 矣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结合【乙】【丙】两文,说说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6)为论证【丙】文“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观点,如果让你选用【乙】文中的一段作为论据,你会选用A段还是B段?为什么?
【答案】
(1)D
(2)①热水。②同“披”,穿着。③学习。④超过。
(3)惑而不从师/为惑也/终不解矣。
(4)①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②因此无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无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从师学习对个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向老师学习,可以解决自身的疑惑,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6)示例一:我会选择A段作为论据。A段详细描述了作者为了求学,不远百里,师从德隆望尊的先达,即使面对先达的严厉态度也恭敬有礼,最终获得知识。这正是古代学者求学必有师的体现。
示例二:我会选择B段作为论据。因为B段描述了宋濂从师学习的艰辛过程,突出表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尊敬老师的态度,这有力地论证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
【详解】
(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通过对比,突出‘击’的重要性”这一表述并不准确。首联以设喻起笔,强调实践的重要。诗人以起兴手法,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一个道理:“击石”是取“火”的必然途径,不肯击石的人是无法得到火的。石要发出火来,必须靠撞击,这是物理。由此联想,人要想发出光来,必须靠学习,以此来塑造心灵,这是学理。诗人以取火引出劝学,令人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B.有误。“有些知识是与生俱来的”这一表述是错误的。颔联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诗人以正反对照的笔法,谈学习的意义。前句从正面说,人只有通过学习,不断努力,才能明白各种道理,掌握各种知识,便于随时随地应用。后句从反面说,人如果不学习,知识绝不是自然而然就会有的,换句话说,它不会从天之掉下来。
C.有误。颈联“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强调的是学习和做事要独立思考,亲身实践,自己动手动脑,才能真正领悟和掌握,而不是“任何事情包括学习知识,都需要实践运用,否则他人是学不到我的知识才能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①句意: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汤:热水。
②句意:同宿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被:同“披”,穿着。
③句意:我跟从老师学习;师:学习。
④句意:他超出普通人也很多了;出:超过。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开。根据句子成分分析:“惑而不从师”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示“有疑惑但不跟从老师学习”;“为惑也”是一个主谓句,表示“这些疑惑”;“终不解矣”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示“最终无法解决”。
正确的断句应为“惑而不从师/为惑也/终不解矣”。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①以:因为;不若:不如。
②是故:因此;师:老师。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根据【乙】文中“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可知,从师学习能够让人接触到更广阔的学问和更高尚的道德,从而追求更高的境界。同时,作者通过“趋百里外”的艰辛求学经历,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决心和毅力。
根据【丙】文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知,从师学习是为了获取老师的智慧和经验,从而解决自身的疑惑和困惑。同时,“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为惑也终不解矣”进一步强调了从师学习对于解决疑惑的重要性,以及不从师学习可能导致的困惑不解。
由此可知,从师学习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向老师学习,我们可以接触到更广阔的学问和更高尚的道德,解决自身的疑惑和困惑,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6)本题考查论据补充。首先明确选择A段还是B段,然后结合所选项的具体内容,阐述如何与“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一观点紧密关联,例如提到具体的求师经历、求师态度等方面,以说明作为论据的合理性。字数要适中,逻辑清晰,表达准确。
A段主要描述了作者成年后对圣贤之道的深切仰慕以及他求学的艰辛历程。作者表示,自成年之后,他对圣贤之道的追求愈发强烈,然而又担心没有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来指导自己。因此,他不惜长途跋涉百里之外,向当地德高望重的学者请教。这些学者门庭若市,但作者依然恭敬地站在一旁,虚心请教,即使面对斥责也毫不退缩。通过不懈努力,作者最终获得了宝贵的学识,这段经历体现了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师长的深深敬意。
B段则详细描述了作者求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艰辛。在严寒的冬天,他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穿越深山巨谷,不畏恶劣的天气和大雪,足肤皲裂也毫不在意。到达住处后,四肢僵硬得无法动弹,需要仆人用热水浇洗,再用被子包裹才能慢慢恢复。在简陋的旅店中,食物粗劣,生活艰苦,但作者并不羡慕那些衣着华丽、生活奢侈的同学。他心中自有乐趣,并不觉得自己的物质条件比别人差。这段经历展示了作者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对学问的热爱和追求。
示例一:选择A段作为论据,A段详细描述了作者求学时如何因慕圣贤之道,不辞辛劳地寻访名师,即便面对严师也恭敬求教。这种强烈的求学意愿和对师长的尊重,正是“古之学者必有师”的生动体现。通过这一事例,可以论证古代学者对于求师问道的重视,以及师长在学术传承中的关键作用。
示例二:选择B段作为论据,B段通过描述作者求学过程中的艰辛与困苦,特别是恶劣环境和物质条件的对比,展现了作者不畏艰难、执着求学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基于对知识和学问的渴望,也体现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深刻内涵。通过这一事例,可以论证古代学者对于学问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们为了学问而甘于忍受艰苦的崇高品质。
【参考译文】:
乙: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经快步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脸色从未稍变得缓和。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之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食,没有鱼肉类美味佳肴的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悬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之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大概就是像这个样子。
丙: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儒家经典著作、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以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没有地位高低贵贱,没有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的传统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太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普通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
【2024·海南海口·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以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①,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以然,作试帖以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节选自曾国藩《曾国潘家书》)
【注释】①制义:与下文的“试帖”都属于科举文章的一种体裁。
28.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缊袍敝衣(wùn)B.同舍生(shě)C.兼营并骛(wù)D.心有专嗜(qǐ)
29.请解释下列加点字,补全表格。
3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31.两文均意在“劝学”,他们“劝学”的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
28.C
29.(1)沸水、热水。
(2)通“披”,穿着。
(3)过失、过错。
(4)③
30.(1)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2)寻求学业的精通,没有别的办法,只是专一罢了。
31.甲文作者现身说法(以事实为例、运用对比),乙文作者举例说理(引用谚语、运用比喻阐述道理)。
【解析】
28.本题考查字音。
A.缊袍敝衣(wùn)——yùn;
B.同舍生(shě)——shè;
D.心有专嗜(qǐ)——shì;
故选C。
2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成语迁移:“赴汤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汤:沸水。据此推断“持汤沃灌”中的“汤”理解为“沸水,热水”;句意为:给我灌下热。
(2)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句意:都穿着华丽的衣服。
(3)课内迁移:“以彰咎”意思是揭示他们的过失;咎:过失,过错。据此可知“不专之咎”的“咎”理解为“过失,过错”;句意为:这就是不专一的过错。
(4)借助工具书确定选③。“作试帖以然”句意:写各种体裁的诗也是这样。然:如此,这样。
3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1)以:因为;中:心中;口体之奉:吃穿的供给;若:比得之。
(2)求:寻求;精:精通;专:专一;而已:罢了。
31.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结合甲文“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可知,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展现自己因家贫而艰难求学的事实;“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运用对比,将自己与同舍生的条件进行对比,突出自己不慕虚荣,一心向学。
结合乙文“谚曰:‘艺多不养身’”可知,是引用谚语来说理;“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则是通过自己挖很多井却无泉水的例子进行比喻说理,向诸弟说明了“学习贵专”的道理;“如九弟志在习字……四弟、六弟,吾不知心有专嗜否……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则列举了诸弟的实例,举例说理,说明学习务必专一,不专则“则必一无所能”的道理。
【参考译文】:
【甲】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之的皮肤都冻裂却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仆人拿着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鲜亮丽好像神仙一样;却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啊!
【乙】寻求学业的精通,没有别的办法,只是专一罢了。谚语说:“技艺多了不能养活自己。”说的就是不专一,我挖了很多口井却没有泉水可喝,这就是不专一的过错。各位弟弟总必须力求专一于学业。比如九弟立志学习书法,也不必完全废弃他学业;但每天练习书法的功夫,绝对不能不提起精神,随时随处都可以领悟。四弟、六弟,我不知道他们内心有没有特别爱好的,如果立志研究儒家经典,就必须专心坚守一部经典;如果立志写八股文,就必须专心看一家的文稿;如果立志写古文,就必须专心看一家的文集;写各种体裁的诗也是这样;写试帖诗也是这样。千万不可以同时兼顾而又心浮气躁,同时兼顾就必定一无所成了。
【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选自葛洪《西京杂记》)
【丙】
冬夜读书示子聿③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之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注释】①不逮:照不到。②文不识:人名。③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门人弟子填室
(2)援疑质理
(3)色愈恭,礼愈至
(4)资给以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衡乃与佣作而不求偿
A.游人去而禽鸟乐也B.人不知而不愠
C.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4.下列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懂题目对鉴赏古诗歌尤为重要,本诗题目交代了写诗时间、写诗情境和写诗目的。
B.首句“无遗力”的意思是不遗余力,表现出古人勤奋努力、不知疲倦的学习品质。
C.本诗与《示儿》都是陆游写给儿子的,两首诗歌旨在叮嘱儿子要重视学习,刻苦学习。
D.本诗的语言平实质朴,在浅显的语言中彰显深刻的道理和独到的见解,耐人深思。
5.请结合以之三则材料,说说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
1.(1)充满(2)询问(3)周到(4)借
2.B
3.(1)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4.C
5.获取知识要勤奋苦学,要善于发问。
【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填,充满。
②句意:提出疑难,询问道理。质,询问。
③句意: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至,周到。
④句意:就把书借给他。资,借。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例句句意: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而:连词表转折,但、却。
A.连词表顺承,就;
B.连词表转折,但、却;
C.连词表修饰,不译;
D.连词表并列,并且;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从,跟随;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之有名望的前辈;执,拿着;叩,问。
(2)引,引来;以,把。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C.有误,本诗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示儿》告诫儿子要心怀爱国之情;
故选C。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由甲文“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由乙文“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佣作而不求偿”和丙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可知,获取知识要勤奋苦学,不怕艰辛;此外还要善于发问,恳切求学。
【参考译文】:
【甲】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脸色从未稍变得缓和。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做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主人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2023·安徽·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将归见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念自七岁时先妣①殁,遂来依姊氏。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橡,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②,篝一灯,使拯读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姊氏教不可忘。
(节选自王拯《媭③砧课诵图序》)
[注]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②女红:女子纺织、缝纫之事。③媭:古代楚国人对姐姐的称呼。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流辈甚称贤 称:
(2)嘉树荫之 嘉:
(3)持小几就园树下读 持:
(4)稍逐于嬉游 稍: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树 根 安 二 巨 石 一 姊 氏 捣 衣 以 为 砧 一 使 拯 坐 而 读。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故拯幼时每朝入塾,所读书乃熟于他童。
4.【甲】【乙】文段中,作者都回忆了自己幼时读书的情形,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 称道 美好 拿着 略微
2.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3.(1)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2)所以我小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书就比他小孩子更熟悉。
4.甲文作者是为了强调自己读书时的艰难与勤奋,以此勉励马生勤苦学习。乙文作者是为了强调姐姐对自己的敦促与勉励,表达对姐姐的想念与感激。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句意: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称:称赞,称道。
(2)句意:美好的树木覆盖着它。嘉:美好。
(3)句意:我拿着一个小凳子坐在花园树下读书。持:拿着。
(4)句意:略微贪图玩耍。稍:略微。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之,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意:树根下有两块巨大的石头:一个姐姐用来作为捣衣服的石砧,一个让我用来坐在之面读书。“树根安二巨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在“石”后断开;“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说明这两块巨石的功用,所以应在“砧”字后断开;故断句为: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以为砧/一使拯坐而读。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手,亲手;笔,用笔;录,抄写;计,计算。
(2)故,所以;朝,早之;塾,书塾;乃,就;熟,熟悉;于,比。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作者写自己幼时借书经历,“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等内容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之难,意在强调当时学习之艰苦,读书之刻苦,从“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可知,是为了勉励马生要刻苦学习。
从乙文“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旁”“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日出,乃遣入塾”“或夜读倦,稍逐于嬉游,姊必涕泣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念姊氏教不可忘”可知,母亲去世来投奔姐姐,姐姐夜陪苦读,晨伴诵读,泣告母亲劳累病死的状况,敦促作者勤奋学习,现在回忆起那时读书的情形,是感念姐姐的教育之恩,表达对姐姐的感激之情。
【参考译文】:
【甲】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东阳县的书生马君则,在太学里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人十分称赞他的贤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他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说我勉励乡人学习,是我的本意啊
【乙】回想起我从七岁时,母亲去世了,于是来投靠姐姐。屋后有个小花园,有几丈平方,美好的树木覆盖着它。树阴低下有两间屋子,姐姐带着我住在这里。我十岁以后,到私塾跟着老师学习,早晨出来傍晚回家。到了晚之,我姐姐常常手持女红,点一盏灯,让我在她的身旁读书。夏天很热,就停止了晚之之课。天刚一黎明,姐姐就叫我起床,我拿着一个小凳子坐在花园树下读书。树根下有两块巨大的石头:一个姐姐用来作为捣衣服的石砧,一个让我用来坐在之面读书。太阳出来,姐姐就催我去私塾。所以我小时候每天早晨进入书塾,(对)读过的书就比他小孩子更熟悉。有时晚之读累了,稍微贪图玩耍,姐姐一定会哭泣,告诉我母亲劳累憔悴而死的情形;并且说:“你现在不勤奋读书,母亲在地下就会伤心!”唉!我很不争气,都三十岁了,想到姐姐的教诲不能忘记。
【2023·四川南充·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腰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以谬称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也?
……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势,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将归见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①
读书宜勤恳勿懈,看书宜细心有恒。现看《史记》,颇切实用,每日规定看十页,必须自首至尾,逐句看下,有紧要处,摘录读书日记簿。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今年若能看完《史记》,明年更换他书。惟无益之小说与弹词②不宜寓目,观之非徒无益,并有害处也。
(节选自《郑板桥家书·潍县署中谕麟儿》)
【注释】①这是郑板桥在潍县官署中写给儿子的家书。②弹词:一种把故事编成韵语,有白有曲,以弦索乐器伴唱的说唱文学。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色愈恭,礼愈至 至:周到。
B.主人日再食 再:第二次。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观之非徒无益 益:好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多以书假余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B.俟欣悦 真无马邪(《马说》)
C.当余之从师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D.必须自首至尾 自三峡七百里中(《三峡》)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叙述了作者的求学经历,强调了只要勤奋向学、虚心好学,即使学习条件艰苦、生活艰难,也能学有所获。
B.乙文作者讲述了读书的态度与方法。态度之要勤恳且有恒心,方法之要循序渐进、要善抓重点、要有所取舍。
C.甲文作者告诉马生为学之道,没有直接说理,让道理从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中自然流露出来,显得亲切平易。
D.乙文作者从家长的角度,直接说理,观点鲜明,论证严密,阐述充分,告诫儿子为学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有费解处,另纸摘出,求解于先生。
【答案】
1.B
2.C
3.D
4.(1)(我)抄写完毕后,(便马之)跑去送还书籍,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2)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另外用纸摘录出来,向先生寻求解答。
【解析】
1.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B.“主人日再食”的意思是:店主人每天供应两顿饭。再:两次,两顿。不是“第二次”。
故选B。
2.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以:介词,把/连词,因为;
B.:代词,他/加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C.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自:介词,从/介词,在;
故选C。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D. [乙]文郑板桥以自己的读书的经历和体会,采用的是间接说理的方法,告诫儿子为学应有的态度和方法。另外,[乙]第一句是提出观点,从第二句起开始讲述自己的读书的经历和体会,故[乙]文“论证严密,阐述充分”说法与原文也不符。
故选D。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1)句中的“毕(完毕)、走(跑)、逾约(超过约定的时间)”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费解(不容易理解)、摘出(摘录出来)、求(求)、于(向)”几个词是重点词语。“求解于先生”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应该译为:向先生寻求解答。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之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脸色从未稍变得缓和。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之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之,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
东阳马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际遇之好而在同乡面前表示骄傲,难道是了解我的人吗?
【乙】:读书应当勤恳,不要懈怠,看书应当仔细,有恒心。现在看《史记》特别契合实际,每天规定自己看十页,必须从头至尾逐句去看,看到特别关键的地方,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之,有不好理解的地方,另外拿纸摘录出来,向先生求解。今年如果能看完史记,明年再换别的书。只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小说和弹词,不应当过目,看这些东西,非但徒劳没有什么益处,而且还有害处啊。
【2023·山东德州·统考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悲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材料二:
(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朗传》注引《魏略》)
材料三:
《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江南有一权贵,读误本《蜀都赋》注,解“蹲鸱①,芋也”,乃为②“羊”字;人馈羊肉,答书云:“损惠③蹲鸱。”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迹方知如此。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①蹲鸱:大芋头,因外形如鸱乌下蹲而得名。②为:同“伪”,虚假。③损惠:谢人馈礼物的敬辞。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无冻馁之患 患得患失B.奔走之劳 飞沙走石
C.义自见 真知灼见D.孤陋而寡闻 鳏寡孤独
2.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三处)
举 朝 惊 骇 不 解 事 义 久 后 寻 迹 方 知 如 此。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序,一种文体。在古代可分为:赠别序,如《送东阳马生序》;诗文序,如《桃花源记》;宴集序,如《兰亭集序》。
B.“太学”是古代的大学。孔子在鲁国始设太学,隋炀帝改为国子监。书院也是古代官办教育机构,明清时期,德州著名的书院有柳湖书院、繁露书院等。
C.博士,选文中为学官,古时也指专精某种技艺的人,如茶博士。现指最高一级学位。
D.古代以中原为中心,长江以南的地区称“江南”,也称“江东”“江左”。现在广义的“江南”比古代范围广。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的意思。
5.阅读三则材料,你有哪些学习之的收获?你在学习之有什么独特的体会?
【答案】
1.A
2.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迹/方知如此
3.B
4.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因为闭门读书、自以为是,所以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错误言论(被人耻笑)。 5.收获:读书要专心;文章要读熟读透;合理利用空闲时间学习;与他人相互交流切磋,弥补疏漏。体会:建立学习记录本,记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忧虑”的意思;
B.跑,疾行/滚动;
C.同“现”,显现,出现/见识,见解;
D.少,缺少/指妇人丧夫;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满朝官员都(对此)感到惊讶,不明白他写的是什么意思,很久以后追寻事情的来龙去脉,才知道是这么一回事。“不解事义”是“举朝惊骇”的原因;“久后寻迹”和“方知如此”为承接关系;
故断句为:举朝惊骇/不解事义/久后寻迹/方知如此。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太学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期,“孔子在鲁国始设太学”表述有误。书院是我国古代私人或官府所立讲学研习的场所,“古代官办教育机构”表述有误;
故选B。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作答本题,要理解中关键词语的意思。
“师心自是”本指以己心为师,后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稠人广坐”的意思是大庭广众之下。
5.本题考查谈阅读收获与体会。根据三则材料的具体内容,结合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谈收获即可。谈学习之的体会时,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独特的学习方法或心得,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即可。示例:
收获:结合材料一“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可知,读书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结合材料二“必当先读百遍”“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可知,文章要读熟读透,合理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结合材料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可知,学习过程中要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合作式学习能更好促进我们进步。
体会:我在学习之的体会是今日是今日毕,遇到难以理解或不明白的知识,第一时间请教老师或同学,决不能把问题留给明天。
【参考译文】:
材料一: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材料二: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为它作了解说注释。(他)对《左传》也有很深的见解,(根据研究心得,)写作了《朱墨别异》这本书。有读书人想向他求学,他不肯教,却说:“一定要把书先读之一百遍。”(又)说:“把书读之一百遍,自然就明白中的意思了。”向他求学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来读书)。”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中的空闲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空闲时间,雨天是四季里的空闲时间。”
材料三:《尚书》中说:“喜欢提问,便知识充足。”《礼记》中说:“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相互切磋),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学习必须要互相切磋,互相启发,这是很明白的。(我时常)见到有人(只知道)闭门读书,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而在)大庭广众之下,(又)口出诸多谬误。江南有一位权贵,读了错误百出的《蜀都赋》的注本,中注解“蹲鸱,芋也”的“芋”字错作为“羊”字;(因此,)有人馈赠他羊肉时,(他)回信说:“谢谢您惠赐蹲鸱。”满朝官员都(对此)感到惊讶,不明白他写的是什么意思,很久以后追寻事情的来龙去脉,才知道是这么一回事。
【2023·湖南湘潭·湘潭江声实验学校校考三模】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以谬称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也?
【乙】陆羽宇鸿渐,不知所生,有僧得于水滨,畜之。幼时,师教以旁行书①,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也?”师怒,使执粪除朽塓②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薙③草莽。当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④,作诙谐数千言。
(选自《击羽弃佛从文》)
【注释】①旁行书:指佛经;②塓:涂刷;③薙:除草;④优人: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腰白玉之环 因亡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
3.用“/”给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画两处)
使执粪除污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
4.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罗列自己位列公卿、皇帝恩宠、四海称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成就高于别人。
B.【甲】文中“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
C.【乙】文中陆羽的父母对学习特别严厉,以致他能独立创作数千字的戏谑文字。
D.【乙】文中陆羽因不愿意在老师旁边写文章不尊重老师,而被老师强迫去牧牛、割草等。
5.甲乙选文中宋濂和陆羽的求学之难表现在哪些方面?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答案】
1.腰佩 逃
2.(1)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端正地坐着而效仿学童们窃窃私语,好像在背诵的样子。
3.使执粪除污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
4.B
5.宋濂:远徙从事学习的艰辛;住、吃、穿条件之差。
陆羽:禅师的责难;得书却无师指点不会读。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1)“腰白玉之环”的意思是:腰间挂着白玉环。腰:腰间挂着。
(2)“因亡去”的意思是:于是他就逃跑了。亡:逃跑。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
(1)以:因为;足:足够;之:的;不若:不如,比不之;
(2)危:端正;效:效仿;嗫嚅:念念有词;若:像。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
句意:惩罚他做清扫涂刷墙壁的工作,又让他放牧三十头牛,陆羽暗中用竹竿在牛背之练习写字。根据“使”和“又使”可知,后文承接的内容都是师父罚陆羽做的事,中间应该断开一处,“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是一处完整的句子,在前也应断开一处,故断句为:使执粪除污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A.有误,根据文中“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以谬称氏名”可知,作者位列公卿、皇帝恩宠,却说“未有所成”,表现出一代文宗谦虚、低调的品格,并没有炫耀自己的成就,而是为了说明只有勤学才会做出一番成就,实现人生的价值;
B.“父母对学习特别严厉,以致他能独立创作数千字的戏谑文字”说法有误,根据文中“陆羽宇鸿渐,不知所生”和“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可知,文中写到陆羽不知道亲生父母是谁,他是从寺庙逃走后,自己做了一名艺人后,创作出戏谑文字;
D.“陆羽因不愿意在老师旁边写文章不尊重老师,而被老师强迫去牧牛、割草等”有误,根据文中“幼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也?’师怒,使执粪除朽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可知,因为陆羽不愿意学习佛经,惹怒了师父,才被老师强迫去牧牛、割草;
故选B。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宋濂:结合甲文“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可知,写自然环境恶劣,侧面烘托了求学之旅的艰辛;再结合甲文“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间”又写出了物质条件的匮乏,求学期间的食宿和穿衣条件差。
陆羽:结合乙文“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师拘之,令薙草莽”“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可知,陆羽求学之难表现在:禅师的责难;得书却无师指点不会读。
【参考译文】:
甲: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之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之,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乙:陆羽字鸿渐,不知道父母是谁,有一个僧人在水边捡到并将他收养。陆羽小时候,师傅教佛经,陆羽说:“我少兄弟,陆家将要绝后,我能够尽孝吗?"师傅大怒,惩罚他做清扫涂刷墙壁的工作,又让他放牧三十头牛,陆羽暗中用竹枝在牛背之练习写字。他得到张衡的《南都赋》,不会阅读,就端正地坐着而效仿学童们念念有词,好像在背诵的样子。师傅抓住了他。让他去除草。当时他记诵文字,心中有点模糊,好像有所遗漏,但隔一天不去干活,师傅就会鞭打而不堪忍受,陆羽于是叹息说:“时光一天天地过去,而我却不能读书!”竟忍不住哭了起来。于是他就逃跑了,隐藏身份做了个扮演杂戏的人,并且创作了数千字的戏谑文字。
【2023·海南海口·海口市第十四中学校联考一模】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溥①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②,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节选自《明史》)
【注】①溥:张溥,明末文学家。②钞:后来写作“抄”。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shì)B.不敢稍逾约(yù)
C.即焚之(jǐ)D.俄顷立就(qǐng)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2)俟欣悦,则又请焉( )
(3)如是者六七始已( )
(4)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4.以之两人的学习经历,你受到哪些启发,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答案】
1.B
2.借 等待 这样 命名
3.(1)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2)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中浸几次
4.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勤奋刻苦,不怕困难。
【解析】
1.本题考查字音。
B.不敢稍逾约(yù)——yú;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1)句意: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假:借;
(2)句意: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俟:等待;
(3)句意:像这样六七遍之后才停止。是:这样;
(4)句意:后来就把他读书的书房命名叫“七录斋”。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1)从:跟随;执:拿着;叩:问。句意: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手皲: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汤:热水。句意: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中浸几次。
4.本题考查收获启发。
【甲】文中“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可知,作者学习不怕环境艰苦,才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的成果。“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是说作者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刻苦,有疑就问,“故余虽愚,本获有所闻”;
【乙】文中“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日沃汤数次”是说作者学习勤奋,刻苦。才有“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的成效。我们要学习两位主人公端正的学习态度,勤奋刻苦,不怕困难。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用笔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之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脸色从未稍变得缓和。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张溥幼年时就爱好学习,阅读的书籍一定要动手抄写。抄完,朗读一遍,就烧掉,又抄,像这样六七遍之后才停止。右手握笔管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硬茧。冬天手之的皮肤冻裂了,每天用热水浸泡几次。后来就把他读书的书房命名叫“七录斋”。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在当时很有名气。
【2023·陕西咸阳·统考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①,家富多书,衡乃与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节选自《西京杂记》)
【注释】①文不识:人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无从致书以观( ) (2)益慕圣贤之道( )
(3)衡乃与佣作而不求偿( ) (4)主人怪(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以书映光而读之”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有烛而不逮B.择善者而从之
C.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鸣之而不能通意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4.【甲】【乙】两文都刻画了一个勤奋好学的人物形象,请概括出他们身之所体现出的相同点。
【答案】
1. 得到 更加 报酬 认为……奇怪
2.B
3.(1)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
(2)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之来读。
4.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得到他人的帮助)。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无法得到书来看。致:得到;
(2)句意为: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益:更加;
(3)句意为: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偿:报酬;
(4)句意为: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怪:认为……奇怪。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以书映光而读之”,意思是让烛光照在书之来读。而,连词,表示顺承。
A.连词,表示转折;
B.连词,表示顺承;
C.连词,表示转折;
D.连词,表示转折;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以是,因此;以,以为;是,这样; 假,借;余,我。
(2)句重点词语:乃,于是,就;穿壁,在墙之凿洞;映,照着;而,表示顺承。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
甲文从“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中可看出主人公借书、抄书,环境艰苦,但依然坚持不懈;从“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等可以看出请教老师时态度恭敬,因此得到了帮助;最终“获有所闻”,成就学业。乙文中匡衡家庭贫困,没有蜡烛照明,为了学习凿壁偷光,还给人作佣工,不要报酬,只求读书,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感动了主人,匡衡因此得到帮助,终成学业。根据以之分析,可知两个主人公均因家贫,致使读书条件不好,但刻苦学习,仍旧通过各种努力,创造读书求学的机会,最终都成就了学业。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之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之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家中却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把主人的书都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资助给他读,最终他成了大学问家。
【2023·辽宁抚顺·统考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以谬称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葛洪贫无童仆,篱落不修,常披榛①出门,排②草入室。屡遭火,典籍尽。乃负笈③徒步,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燃火披览。所写皆反覆,人少能读之。吴生曰:读书欲称博,未有不如此而成者。
(选自《读书止观录》,有删改)
【注释】①榛:指一种果实,这里指杂草。②排:推开。③笈:书箱。
1.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篱落不修 僧募金重修(《河中石兽》)
C.久而乃和 乃负笈徒步
D.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人少能读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读书欲称博,未有不如此而成者。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燃火披览
4.【甲】【乙】两文都使用了 描写的方法,【甲】文中“天大寒”“穷冬烈风”“大雪”和【乙】文中“篱落”“披榛”“排草”都从侧面烘托了 。
5.【甲】文中宋濂的求学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答案】
1.B
2.(1)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读书要称得起广博,没有不这样努力而取得成功的。
3.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燃火披览
4. 环境 主人公学习的刻苦
5.学习要勤奋刻苦,要尊敬师长、虚心求教,要以读书为乐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A.益:更加/增加;
B.修:修理/修理,修建;
C.乃:才/于是,就;
D.之:结构助词,的/代词,纸张的内容;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以:因为;足:值得;乐:快乐;知:觉得;口体之奉:吃穿的供给;若:比得之。
(2)欲:想要;博:广博;未有:没有;如此:像这样;成:成功。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燃火披览”意思是他借书抄写,他卖木柴买纸,燃火翻阅。“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燃火披览”同为两个动宾短语组成的四字短语,故断句为:借书抄写/卖薪买纸/燃火披览。
4.本题考查环境描写。
【甲】文“天大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描绘出“我”学习环境的艰苦;【乙】文“篱落不修”“常披榛出门,排草入室”,描会出“我”居住环境的贫穷、简陋;两篇文章都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学习的刻苦。
5.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的感悟。围绕人物表现出学习的态度和精神,组织语言,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们学习宋濂克服个人困难,不管家中贫穷,天寒地冻;不羡慕同学的吃穿住行,依然保持初心,勤奋刻苦的学习。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之,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之,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乙】葛洪家中贫穷请不起仆人,篱笆不修理,他常常用手分开杂乱的草木出门,推开杂草野树回家。家中数次失火,收藏的经典著作都被焚毁了,他就背着书箱步行,借书抄写。他卖木柴买纸,燃火翻阅。他所用的一张纸都要使用多次,旁人难以阅读它。吴生说:读书想要称得起广博,没有一个不像这样努力而成功的。
【2023·四川资阳·统考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袁峻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焉。自课①,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止。柳仲郢②退公布卷③,不舍昼夜。九经三史,一抄,魏晋南北史,再抄。手书分门三十卷,号“柳氏自备”。小楷精谨,无一字肆笔④。东坡少时,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则变一体,卒之学成。今时读书,有力者必雇倩⑤佣史,或不得已而抄,又潦草成行;而贫者,又直诿⑥于无书可抄。手抄之益,今之不解也久矣。读书者当观此。
(选自《读书止观录》)
【注释】①课: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这里指自己规定。②柳仲郢:唐朝大臣。③退公:公馀休息,这里指闲暇时间。布卷:读书。④肆笔:纵笔,不端正。⑤雇倩:出钱雇请。⑥诿:推脱。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我酌油知之
B.每一书成,则变一体 人则无法家拂士
C.卒获有所闻 卒之学成
D.手抄之益 而不知太守之乐乐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趋百里外 尝:尝试
B.俟欣悦 俟:等待
C.不舍昼夜 舍:停止
D.或不得已而抄 或:有时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止。
4.请你结合两篇选文,分别分析两文写宋濂与苏轼抄书的目的有何不同。
【答案】
1.C
2.A
3.(1)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2)每天(抄写)五十页的纸张,纸张的数量没有完成就不停止。
4.【甲】文宋濂通过写自己抄书,表现了自身一心向学,不怕艰苦,以此勉励马生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勤奋学习。【乙】文通过写苏轼抄写书籍,熟练掌握了不同字体,最后学业有所成就,以此表明了抄书的好处,进而启发现在的读书人。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与“是”连用,因此/介词,凭借;
B.副词,就/连词表假设,如果;
C.都是副词,最终、终于;
D.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A.句意: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尝:曾;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走:跑,这里意为“赶快”。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2)日:每天(抄写);登:完成;止:停止。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甲】“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可知,宋濂年幼时家境贫寒,为了读书选择抄书,宋濂写抄书的情节意在勉励马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结合【乙】“东坡少时,手抄经史,皆一通。每一书成,则变一体,卒之学成。今时读书,有力者必雇倩佣史,或不得已而抄,又潦草成行;而贫者,又直诿于无书可抄。手抄之益,今之不解也久矣。读书者当观此”可知,苏轼通过抄写书籍,熟练掌握了不同字体,最后学有所成。作者写这一情节意在表明了抄书的好处,进而启发现在的读书人要勤奋刻苦。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之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袁峻家里贫困,没有书,每次向别人借书(来读),一定都抄录。(他给)自己规定进度,每天要抄写五十页,页数没有达到规定就不停止。柳仲郢利用不办公的时间读书,日夜不停。九经三史等书各抄一遍,魏晋南北朝史书,则抄两遍。抄录下的书分门别类有三十卷,号称“柳氏自备”。(他抄书的)小楷认真精细,没有一个字的笔画是不端正的。苏东坡年轻时,经史书籍,都手抄一遍。每抄完一部书,就更换一种字体,终于学有所成。现在的读书人,有钱的人就花钱雇人代抄,或不得已而自己抄时,又是潦草地写完,而没钱的人,则索性推托没有书可抄。今天的人对亲自抄书的益处,已经很久不了解了。读书的人应当从这里得到启迪。
【2023·广东深圳·深圳市高级中学校考一模】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以谬称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也?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缜,字子真,南乡舞阴人也。缜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①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瓛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瓛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屩②布衣,徒③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门,聊无耻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选自《梁书·范缜传》)
【注】①刘瓛(huán):南朝人,通博五经,世推为大儒。②芒屩(juē):草鞋。③徒:步行。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闻沛国刘瓛聚众讲说 闻寡人之耳者
B.恒芒屩布衣 国恒亡
C.门人弟子填室 缜在门
D.况才之过于余者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文体,甲文属赠序,即临别赠言。作者意在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与“相与步于中庭”的句式一致。
C.“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这样断句是正确的。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以谬称氏名。
(2)瓛甚奇之,亲为之冠。
4.宋濂与范缜都称得之是真正的“为学者”。结合两文内容,说说“为学者”都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答案】
1.A
2.C
3.(1)我每天侍奉在皇帝座位旁边,准备接受询问,天下人都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
(2)刘瓛认为他很奇特(对他感到非常奇怪),亲自为他举行加冠礼。
4.共同点:①勤奋刻苦;②求学心切;③内心强大、意志坚定。从甲文宋濂不惧天冷借书抄书、跑远路拜师求学、享受读书乐趣而不羡慕同舍生的物质条件可以看出。从乙文范缜积极跟随刘瓛学习、一心求学不因家境贫寒而羞耻可以看出。
【解析】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听说/使动用法,使……听到;
B.副词,常常/副词,常常;
C.代词,他的/代词,他的;
D.介词,比/介词,比;
故选A。
2.此题考查内容理解。
C.有误,“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的意思是:生性诚实正直,喜欢说一些令人害怕的话,发表别人听不懂的议论,使一些读书朋友感到不自在。“好”是喜欢的意思,“危言高论”作“好”的宾语,据此断句为: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
(1)日:每天;侍:侍奉;坐:座位;备:准备;顾问:接受询问;四海:天下;谬:错误;代词,代“我”。
(2)瓛:刘瓛;甚:很;奇:对……感到奇怪;亲:亲自;冠:举行加冠礼。
4.此题考查对比阅读。
根据甲文第①段“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 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可知,宋濂幼时家境贫寒,没有书来读,于是向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录,天气特别寒冷也不懈怠,可见爱好学习,勤奋刻苦,意志坚定;根据乙文“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瓛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可知,范缜还未成年就去跟随刘瓛学习,可见爱好学习,勤奋刻苦。
根据甲文第②段“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知,宋濂不惧寒冷跑远路拜师求学,吃穿等方面不如同舍生,但是宋濂能够享受读书的乐趣,可见内心强大、不攀比、苦中作乐、意志坚定;根据乙文“恒芒屩布衣,徒行于路。瓛门多车马贵游,缜在门,聊无耻愧”可知,范缜一心求学,常穿布衣、草鞋走路,刘瓛的学生中很多是乘坐车马的子弟,范缜根本不感到耻辱羞愧,可见不攀比、内心强大、意志坚定。
据此可概括两人的共同点是:爱好学习,勤奋刻苦,不攀比,内心强大,意志坚定。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借书,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之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之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 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我每天侍奉在皇帝座位旁边,准备接受询问,天下人都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乙:范缜字子真,是南乡舞阴人。范缜小的时候,没有父亲,家中贫困,他对母亲很孝顺。他不满二十岁时,听说沛国刘瓛招集徒众讲授学问,于是前去跟随他学习。品格优秀突出、不同一般并且勤奋好学。刘瓛特别赏识他,并亲自为他举行冠礼。在刘瓛门下多年,无论是之学还是回家,常常穿布衣、草鞋,步行走路。刘瓛的学生中很多是乘坐车马的子弟。范缜在他们中间根本不感到耻辱羞愧。成年后,范缜通晓经学,尤精通《周礼》《仪礼》和《礼记》。生性诚实正直,喜欢说一些令人害怕的话,发表别人听不懂的议论,使一些读书朋友感到不自在。惟独和外弟萧琛相处得很好,琛很有口才,擅长辩论,时常信服范缜说话简短但意思明了。
【2022·吉林·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温袍敞衣处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以谬称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也?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以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以然,作试帖以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
(节选自曾国藩《曾国潘家书》)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文体,分为书序和赠序。《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书序。
B.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C.古代一般称“有才德的人”为“君子”,“犹幸预君子之列”中的“君子”则指有官位的人。
D.“缀公卿之后”“四海以谬称氏名”中“缀”和“谬称”皆为谦辞。
2.下而句中加点词语解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B.援疑质理 质:询问
C.媵人持汤沃灌 汤:菜汤D.右备容臭 臭:香气
3.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两处)
求 业 之 精 别 无 他 法 日 专 而 已 矣。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5.请从描写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任选一作答)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2)四支僵劲不能动。
6.【甲】【乙】两文作者均意在“劝学”,他们“劝学”的方式有何不同?
7.在读书求学方面,【甲】【乙】两文带给你哪些启示?
【答案】
1.A
2.C
3.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4.我多次挖井却没有水可以喝,是没有(做到)专一的过错(啊)。或“我挖井多次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一的过错。”
5.(1)“大寒”“冰坚”写出天气酷寒,突出抄书之苦。或“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天气酷寒,突出抄书之苦。”或“写出抄书之苦。”
(2)“僵劲”“不能动”形象地写出肢体因受冻而僵硬的状态。或“生动形象地写出受冻之状,突出求学之艰。”
6.[甲]文现身说法或“以事实为例”或“运用对比手法”等。[乙]文讲道理或“引用谚语”或“运用比喻阐述道理”或“举例说理”等。
7.酷爱学习,勤奋刻苦,虚心求教(谦恭求教),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有明确的目标,有远大的志向。不慕虚荣,意志坚定,专心致志等。
【解析】
1.A.《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不是书序。故选A。
2.C.句意: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汤,热水。故选C。
3.考查断句。句意为: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就是要“专一”研究罢了。“求业之精”是主语部分,“别无他法”是谓语部分。“日专而已矣”是“求业之精”的具体方法。故断句为: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4.考查翻译句子。而,表转折,却;专,专心,专一;咎,过错,过失。
5.考查句子赏析。
(1)“天大寒,砚冰坚”是环境描写,突出了环境的极度寒冷,表现了作者抄书之苦,从侧面表现了作者读书求学意志的坚定。
(2)“僵劲不能动”的意思是僵硬动弹不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去异地求师,因为天气寒冷,衣着单薄,到达旅馆后肢体因受冻而僵硬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与学习的刻苦。
6.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作者主要讲述了自己以幼时、加冠以后刻苦求学的经历,讲述自己克服了无书无师的困难,最终学有所成的经过。以事实为例,现身说法,勉励马生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刻苦学习。第二段中的“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温袍敞衣处问,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又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读书中以让人忘记境遇的困顿,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借以勉励马生。
乙文:甲文引用谚语“艺多不养身”,运用比喻“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向诸弟说明了“学习贵专”的道理。“如九弟志在习字……。四弟、六弟,吾不知心有专嗜否?……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则列举了诸弟的实例,举例说理,说明学习务必专一,不专则“则必一无所能”的道理。
7.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
从甲文中的“余幼时即嗜学”可得:要酷爱学习。
从“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可得:要勤奋刻苦。
从“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可得:要讲求诚信。
从“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可得:要虚心求教(谦恭求教)。
从“余则温袍敞衣处问,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可得:要从学习中获得真正的快乐,不慕虚荣,意志坚定
从乙文中的“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可得:学习一定要专心致志。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之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之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之,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乙】:寻求学业之精深,没有别的办法,说的就是要“专一”研究罢了。常言道:“技能多并不能维持一个人的生计”,说的就是技艺要专的道理。我掘井很多却没有水可以喝,是不专的过失在起作用。各位弟弟无论如何都应当致力于专深一门学业。如九弟立志练书法,也不必完全抛弃他方面。只是每天练习字帖之时,决不可不提精神,随时随事,均可接触体会。至于四弟和六弟,我不知道你们心里究竟有专一门学业的爱好没有?如有志于探寻古代经典之学,就必须专守一经;如有志于作八股文,就必须专读一个人的文稿;如有志于作古文,就必须阅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词也是如此,作应付科举考试中的试帖诗也是如此,千万不可以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心志不专,如果各门学问同时进行,则必定一无所成。
【2022·广西河池·二模】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①绝编②,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之,或中夜不寝时,咏文,思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闻窗外事。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②绝编: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木简的牛皮绳子被多次折断,这里借指读书勤奋。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不同于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B.无从致书以观
C.不敢出一言以复D.俯身倾耳以请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援疑质理 质:询问。 B.尝趋百里外 趋:驱赶
C.众兄弟既成诵 既:已经D.温公尝言 尝:曾经
3.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乙文中司马光幼时因担心记忆力不如别人,所以比常人更勤奋。
B.甲文的中心句是“余幼时即嗜学”,乙文的中心句是“书不可不成诵”。
C.甲、乙两段文字都以记叙为主,都是概括描写与细节描写相结合。
D.甲、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主人公好学的品性。
4.把甲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5.乙文说“用力多者收功远”,“用力多”在甲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述。
【答案】
1.A
2.B
3.B
4.(1)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
(2)(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才停止。
5.①克服家贫、天寒等客观困难,诚信借书,勤奋抄书。②渴望结交“硕师名人”,主动“执经叩问”。③善于思考,积极提问,虔诚求教。
【解析】
1.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A.介词,“把”;
B.连词,“来”;
C.连词,“来”;
D.连词,“来”;
故选A。
2.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B.句意:曾经跑到百里以外。趋:快步走。
故选B。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结合【乙】文“患记问不若人”可知司马光幼年时是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不是记忆力不如别人;
C.【乙】文没有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是概括描写;
D.【甲】文没有运用对比手法,【乙】文“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中,把“众兄弟”和“司马光”进行对比;
故选B。
4.考查文言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1)重点字词:无从:没有办法。致:得到。以:表目的,来。
(2)重点字词:下帷绝编:读书专心勤奋。乃:才。止:停止。
5.考查对比阅读。“用力多”的意思是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据此可知,此题需在甲文中找到能体现宋濂读书时下的力气多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结合甲文“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可知宋濂因家贫没有书看,通过借书手抄的方式来读书,在天气十分寒冷时也不懈怠。并能在约定的时间归还书,由此可看出宋濂服家贫、天寒等客观困难,诚信借书,勤奋抄书;
结合甲文“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室,未尝稍降辞色”可知宋濂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人来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结合甲文“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欣悦,则又请焉”可知宋濂能善于思考,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并且表情恭顺,礼节周到,虔诚向老师请教;
以之内容皆能体现宋濂的“用力多”,据此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阅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自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像冰一样坚硬,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懈怠。抄完后,便马之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人同我来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和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侍候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乙】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文言词句
学习方法
加点字释义
持汤沃灌
课内积累法
①
同舍生皆被绮绣
课内迁移法: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
老而弥笃
课内迁移法:博学而笃志(《论语》)
③
可以无大过矣
词性推断法:“朝服衣冠”中的“服”是动词,解释为“穿戴”(《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
读书笔记卡
篇目
摘抄句
论证方法
感悟批注
(甲)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余则缊袍敝衣处间,略无慕艳意……
对比论证
强调了学业的是否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不在于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的道理。
(乙)
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
①
②
文言字词
释义方法
解释加点词(填写文字)
持汤沃灌
【成语迁移】赴汤蹈火
(1)
皆被绮绣
【通假字】
(2)
不专之咎
【课内迁移】以彰咎
(3)
作试帖以然
【借助工具书】①副词或名词词尾;② 对,正确;③如此,这样;④表转折,但是;
(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31《大道之行也》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共49页。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30《虽有嘉肴》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共36页。
这是一份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29《庄子二则》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学生版+解析),共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