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讲 河流地貌(知识清单)-【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18讲 河流地貌(知识清单)-【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解析版),共9页。
【必备知识】
一、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河谷的演变)
2.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
【思考题】说明冲积扇从扇顶到扇缘堆积物颗粒大小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答案】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河流流速减慢→比重大的颗粒物先沉积,比重小的后沉积→冲积扇从扇顶到扇缘的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思考题】峡谷与峡湾形成原理一样吗?
【答案】峡谷:呈“V”形,是狭而深的河谷,多发育于地势起伏大的山区,河流强烈下切侵蚀形成。峡湾:冰川槽谷被海水淹没形成的狭窄的海湾。特点是狭长、曲折、岸壁陡峭,峡湾在挪威西海岸最为典型。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1)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2)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3)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1)耕地破碎地区: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
(2)耕地连片地区:聚落规模较大。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冲积平原:首先考虑洪水的威胁,多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2)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
【注意】一般而言,河流上游以侵蚀作用为主,中游以搬运作用为主,下游以沉积作用为主(但是,也有河流上游形成堆积地貌,如黄河上游的宁夏平原)。因此,上游多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多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关键能力】
一、河流侵蚀地貌
1.不同河段的侵蚀地貌差异
不同的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异。
2.不同季节侵蚀作用的差异
在河流的丰水期,河流径流量大,流速快,下蚀作用强,河床变深;在河流的枯水期,河流径流量小,流速慢,下蚀作用弱,河床变浅。
3.沟谷的发育过程
二、河流堆积地貌
1.洪积—冲积平原
2.河漫滩平原
3.三角洲平原
三、河流凹岸侵蚀与凸岸堆积
1.原因分析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于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图所示:
2.应用
(1)河流凸岸处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聚落点、淘金地。
(2)凹岸处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淤积,可以筑港、建码头。
四、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及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图所示:
五、河流冲积平原成为聚落集中分布区的原因
冲积平原凭借水源、地形、土壤、交通等优势条件,往往成为聚落集中分布的地区,如下表所示:
六、河流沿岸聚落选址应注意的问题
聚落的选址,应当趋利避害,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还要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
(1)
(2)平原低地:沿河呈带状分布→要加高和加固河堤。
(3)山区河谷: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带→要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4)水位变化大的地区:近水,但不临水。
【拓展提高】
一、影响河流阶地形成的因素
二、河流侵蚀岸与堆积岸的判断方法
1.河流直道段,根据南、北半球判断侵蚀岸与堆积岸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直道段的右岸侵蚀严重,为侵蚀岸,坡度大;左岸为堆积岸,坡度小。南半球反之。
2.根据“凹”“凸”文字特征判断
把河流形状和文字“凹”“凸”联系起来,理解并识记凹岸和凸岸(河岸凸出的即“凸岸”如上图b岸,凹陷的即“凹岸”如上图a岸)。
3.河流弯道段,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判断侵蚀岸与堆积岸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所示:
4.根据聚落和港口等分布判断侵蚀岸和堆积岸
堆积岸泥沙堆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用地;侵蚀岸河水较深且少泥沙淤积,可以筑港,据此可判断侵蚀岸和堆积岸。
【典例指引】
一、选择题
(2022·广东)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如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1-2小题。
1.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 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 D.滑坡、泥石流作用
2.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
A.淤积大于侵蚀 B.侵蚀大于淤积
C.侵蚀—淤积平衡 D.持续不断侵蚀
【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图中没有显示该河流的地质构造情况,看不出来地质构造的变化情况;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造成河床变深,不会使得河床抬升;原始河床从高到低,形态比较均匀,差异较小;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该地山高谷深,地势落差大,位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且该地多地震,岩石破碎,结合材料中“湖泊发育”可以推断,该河段滑坡、泥石流发生时,带来的大量固体物质堵塞河道形成多个堰塞湖,从而导致多个河段泥沙淤积,河床抬升,形成阶梯状的河床形态。
第2题,读图可知,在第Ⅱ段河床中,纵剖面①→②→③反映出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河床不断变浅,说明从2007年到未来,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导致河床堆积物变多,河床抬升。
(2021·福建)如图示意黄土高原某地区考古挖掘出的古聚落遗址,遗址中有许多黄土烧制的陶器。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据此完成3-5小题。
3.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 )
A.冷湿 B.冷干 C.暖湿 D.暖干
4.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是由于( )
A.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 B.人口增长迅速,耕地不足
C.蓄水技术提高,供水充足 D.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
5.龙山文化时期,该地区坡地的窑洞平面形态最可能是如图中的( )
【答案】3.B 4.A 5.A
【解析】第3题,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故气候变冷,降水减少,气候趋向冷干。
第4题,由材料“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可知,该地区仰韶文化晚期,气候变干,降水季节变化增大,且在仰韶文化早、中期木材耗费量很大,植被破坏严重,故在晚期水土流失加重,河床抬升,原聚落区域水患灾害增加,因此聚落向高处迁移。聚落向高处迁移与人口增加、土壤肥力下降关系不大。古聚落临河修建,供水条件充足,不是影响聚落向高处迁移的主要原因。
第5题,由材料“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可知,由于坡面区黄土厚度较小,故门口位置窑洞宽度较窄,随着窑洞深度增加,黄土厚度增大,故窑洞内部区域宽度较宽。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6.(2023山东地理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二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
(2)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
【答案】6.(1)开垦耕地,破坏了植被,使河流含沙量增大,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开挖沟渠,利于地表水流动,带入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
(2)A区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势更为低平,水流不畅,多洪涝灾害;河汊更多,耕地更为破碎。B区域地势更高,洪涝灾害的隐患更小,同时土地更加集中成片,利于耕作。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开垦耕地,破坏了植被,使河流含沙量增大,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破坏了表土,同时利于地表水流动,带入三角洲沉积的泥沙量增多。
第(2)题,读图一可知,柴河自南向北注入滇池,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A区域位于河流下游,地势更为低平,水流不畅,多洪涝灾害;越接近河口,河汊越多,耕地更为破碎,不利于耕作。B区域地势更高,排水条件更好,洪涝灾害的隐患更小,同时土地更加集中成片,利于耕作。发育阶段
外力作用特点
河流地貌特点
初期
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
中期
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河道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后期
继续向河谷两岸侵蚀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
类型
位置
形成
山前冲积平原
山前地带
由几条河流的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联合形成
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下游
由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而成
三角洲平原
河流入海口的滨海地区
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向海洋一侧扩展形成三角洲,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方式
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
含义
向河流源头侵蚀
垂直于地面向下侵蚀
向两侧河岸侵蚀
影响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横向发展
分布
山前
形成机制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降低→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地貌特点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分布
河流中下游
形成机制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貌特点
地势平坦、宽广
分布
河口地区
形成机制
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地貌特点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优势条件
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水源充足
为聚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
地势平坦
有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土壤肥沃
交通便利
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
因素
影响
具体分析
构造升降运动
构造运动往往造成河道比降的变化,影响河流系统中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
当地壳相对稳定或下降时,河流以侧蚀为主,此时塑造出河漫滩;后地壳上升,河床比降增加,水流转而下切,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的阶地。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则可以形成多级阶地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影响到河流中的水量和含沙量等,从而引起河流作用性质变化,在河谷中形成阶地
气候变干时,河流含沙量相对增大,河流水量减少,地面植被稀疏,坡面侵蚀加强,带到河流中的泥沙量也增多,此时河床堆积增高
气候湿润期,河流水量增多,植被茂盛,河水含沙量相对减小,导致河流下蚀,形成了阶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3讲 宇宙中的地球(知识清单)-【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解析版),共14页。
这是一份第17讲 构造地貌的形成(知识清单)-【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原卷版),共9页。
这是一份第18讲 河流地貌(专项训练)-【聚焦一轮】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程跟踪讲与练(解析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