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海德双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生物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东莞市东莞市海德双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生物试题,文件包含海德双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docx、海德双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1.A【分析】1、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病毒依据宿主细胞的种类可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噬菌体;根据遗传物质来分,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
2、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水绵、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常考的原核生物:蓝细菌(如色球蓝细菌、发菜等)、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此外,病毒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3、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最主要的区别是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详解】A、支原体和新冠病毒都是寄生生活,因此均需要利用宿主细胞中的营养物质,A正确;
B、支原体、肺炎链球菌是细胞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其单体是脱氧核苷酸;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单体是核糖核苷酸,因此三者的单体种类不同,B错误;
C、支原体的蛋白质是用自身核糖体合成的,病毒的蛋白质是在宿主细胞核糖体合成的,C错误;
D、支原体没有细胞壁,抑制细胞壁合成的药物对支原体引起的肺炎无效,D错误。
故选A。
2.B【分析】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对人类的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利用率。
2、帮助人们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A、“免耕农业”是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减少了土壤翻动,有助于保持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A正确;
B、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不断从该生态系统中输出农产品,短时间内这些农产品所含的元素没有回到该农田,因而该农田仍需要施肥,无法完全自给自足,B错误;
C、“免耕农业”是指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也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减少了农业机械的使用频率和能源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C正确;
D、免耕条件下,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杂草的种类和数量可能增多,需要加强除草工作,D正确。
故选B。
3.D
【分析】1、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在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中,卡尔文等科学家用同位素标记法标记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最终转化为有机物糖类中的碳;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为材料用实验证明了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气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详解】A、施莱登和施旺在建立细胞学说的过程中,运用了科学观察和不完全归纳的方法,A错误;
B、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从而提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B错误;
C、1970年,科学家应用荧光蛋白标记法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C错误;
D、恩格尔曼水绵、好氧细菌等材料,通过观察需氧细菌在水绵表面的分布,直接证明了叶绿体能吸收光能用于光合作用放氧,D正确。
故选D。
4.B
【分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详解】A、拟态是生物通过伪装而适应环境、减少自身被捕食的一种方式,是生物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而保留下来的有利性状,A正确;
B、通过题干信息可知,猫头鹰蝶的整个翅面酷似猫头鹰的脸,这属于贝氏拟态,B错误;
C、生物通过伪装可以提高自身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从而拓展其生态位,有利于最大化利用资源,C正确;
D、拟态是生物通过伪装而适应环境、减少自身被捕食的一种方式,拟态属于一种信息传递,可对种间关系进行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稳定,D正确。
故选B。
5.A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③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强壮的头颈在雄性中肯定具有某种优势,头颈强壮的雄性可能更容易在争夺配偶时获胜,由此可推测雌性个体的偏好可能改变种群中促进头部增大基因的频率,A正确;
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雄性长颈鹿并不能主动进化出了更重的头部,而是被自然选择的,B错误;
C、由图可知,雄性头颈部的重量随着年龄始终在增长,但年龄更大的雄性长颈鹿个体不一定在“脖斗”过程中更占优势,因此年龄更大的雄性长颈鹿个体在生殖和生存方面不一定更具优势,C错误;
D、结合题干信息分析,“脖斗”发生在雄性长颈鹿之间,D错误。
故选A。
6.D
【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详解】A、实验犬看到盆中的肉时唾液分泌增加,是后天性行为,需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高级反射活动,属于条件反射,A正确;
B、与非条件反射相比,条件反射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提高了人和动物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B正确;
C、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神经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因此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了抑制性效应的结果,C正确;
D、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而条件反射的消退也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也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错误。
故选D。
7.D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副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减慢,但会引起胃肠蠕动加强,消化吸收速率提高,A正确;
B、反射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和完整的反射弧结构,由内在神经系统独立调节肠道运动的过程不符合反射的条件,B正确;
C、神经冲动沿神经元的轴突传递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则相反,C正确;
D、切除了小肠神经后盐酸依然可以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只能说明该过程存在体液调节,但是否存在神经调节还需进一步探究,D 错误。
故选D。
8.C
【分析】分析图可知,物质甲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丙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为协助扩散,乙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为主动运输,需要的能量来自丙两侧离子的电化学梯度,据此答题即可。
【详解】A、转运蛋白M顺浓度梯度运输丙,逆浓度梯度运输乙,乙和丙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反向协同转运,A正确;
B、转运蛋白L逆浓度梯度转运甲,方式为主动运输,则转运蛋白L属于载体蛋白,转运会发生空间结构的改变,B正确;
C、细胞吸收甲时所消耗的ATP主要来自线粒体,吸收乙时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丙浓度差产生的势能,C错误;
D、甲、乙、丙的运输均需要转运蛋白,所以甲、乙、丙的运输速率均受到转运蛋白数量的限制,D正确。
故选C。
9.B
【分析】1、高尔基体的主要功能将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拣、与运输,然后分门别类地送到细胞特定的部位或分沙到细胞外。
2、高尔基体是完成细胞分泌物(如蛋白)最后加工和包装的场所。从内质网送来的小泡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将内含物送入高尔基体腔中,在那里新合成的蛋白质继续完成修饰和包装。高尔基体还合成一些分泌到胞外的多糖和修饰细胞膜的材料。
【详解】A、根据表格,Glgin-84可刺激高尔基体堆积,增加高尔基体堆积的长度,并栓系高尔基体内运输囊泡。故在Glgin-84高敲掉的细胞中,高尔基体带破裂成小堆栈,同时伴随着一些高尔基体内运输小泡的积累,A正确;
B、囊泡具有运输作用,B错误;
C、Glgin-245维持结构,调控自噬、Glgin-97 可以帮助特定的运送蛋白从高尔基体网状结构离开,可推断二者与自噬溶酶体形成有关,C正确;
D、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不同,功能不同,这些蛋白质共同调节细胞的分裂、凋亡和物质运输,D正确。
故选B。
10.A
【分析】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完全受人类的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也可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详解】A、血氧交换系统中的CO2可参与羊羔的体液调节,A正确;
B、羊羔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不断增殖,也发生凋亡,B错误;
C、人造子宫中的电解质溶液提供的液体环境相当于母羊的子宫,相当于羊羔的外环境,C错误;
D、羊羔处于安静状态时,其副交感神经的活动占据优势,D错误。
故选A。
11.C
【分析】题表分析:表格中数据为F1中有荧光的花粉粒统计其颜色及数目,由表中数据可知,F1的花粉粒出现三种情况,且三种花粉粒的类型及比例为:同时含A、B基因的花粉粒∶只含A基因的花粉粒∶只含B基因的花粉粒=16∶1∶1。由此可知,A、B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且F1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在减数分裂产生花粉时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的交换,产生了基因型为Ab、aB的花粉。
【详解】AD、已知用红色荧光标记A基因,绿色荧光标记B基因,红色荧光与绿色荧光叠加显示为黄色荧光。据表格中数据可知,F1的花粉粒出现三种情况,AB∶A∶B=16∶1∶1,由此可知,A、B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则在F1个体的细胞中,A、B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b基因位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F1个体在减数分裂产生花粉时部分细胞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的交换,产生了基因型为Ab、aB的花粉。因此,F1个体产生的花粉应该有4种:同时含A、B基因的花粉粒、只含A基因的花粉粒、只含B基因的花粉粒、同时含a、b的花粉粒。由于同时含a、b的花粉没有被荧光标记,所以在进行实验结果统计时无法统计。结合表格数据可知花粉粒的基因型和比例为:AB∶Ab∶aB∶ab=16∶1∶1∶16。其中,基因重组型花粉粒为Ab和aB的花粉粒,占比为(1+1)÷(16+1+1+16)=1/17。由于子一代能产生四种配子,因此F1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可能有9种,综合以上分析,AD正确;
B、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统计红色和非红色的比例以及绿色和非绿色的比例,可最直观地验证分离定律,B正确;
C、出现该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F1个体在减数分裂产生花粉时部分细胞发生了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的交换,C错误。
故选C。
12.B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
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等臂染色体”是某精原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连接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异常横裂而形成的,着丝粒分裂发生于有丝分裂后期、减数分裂Ⅱ后期,因此“等臂染色体”形成于该精原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Ⅱ后期,A错误;
B、“等臂染色体”与正常染色体上存在同源区段,可通过同源区段与正常染色体联会,B正确;
C、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导致细胞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而造成染色体数目加倍,着丝粒可以正常分裂,C错误;
D、着丝粒发生异常横裂后,染色体结构异常,但染色体数目不变,故该细胞经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精原细胞正常分裂产生的可能相同,染色体结构和精原细胞正常分裂产生的不同,D错误。
故选B。
13.C
【分析】分析题图:图1中水淹一段时间后酶a和酶b活性增加,但酶a活性远远大于酶b活性,说明根部和叶片的无氧呼吸速率增强,甜瓜幼苗无氧呼吸生成的最主要代谢产物为酒精和CO2。
【详解】A、图1中水淹一段时间后酶a和酶b活性增加,但酶a活性远远大于酶b活性,说明根部和叶片的无氧呼吸速率增强,酶a和酶b均存在于甜瓜幼苗细胞的细胞质基质,A错误;
B、水淹后,甜瓜幼苗细胞中葡萄糖分子中的能量大部分转移到不彻底的分解产物中,B错误;
C、水淹处理后,酶a和酶b活性增加,但酶a活性远远大于酶b活性,幼苗无氧呼吸的产物主要是酒精和CO2,C正确;
D、水淹时间过长,会导致幼苗死亡,D错误。
故选C。
14.B
【分析】疫苗是经过减毒或灭活处理形成的生物制品,但都保留了其抗原成分,注射后引发机体产生主动免疫过程。mRNA疫苗会在人体内翻译出相应的蛋白质,从而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详解】A、5'帽子经过核苷酸修饰,推测可保护mRNA 免受核酸酶的降解,A正确;
B、5'帽子和 Ply(A)尾均由对应的基因转录后在经过核苷酸修饰形成,B错误;
C、ORF 为开放阅读区,UTR为非翻译区,因此推测ORF 负责翻译出抗原蛋白,UTR可调控ORF的翻译,C正确;
D、与DNA疫苗相比,mRNA疫苗无需转录即可翻译,因此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的速度更快,D正确。
故选B。
15.D
【分析】分析示意图可知:多巴胺合成后,贮存在结构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依赖于突触小泡的膜和突触前膜融合,体现膜的流动性;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确定结构②存在于突触后膜是专门和神经递质结合的多巴胺受体。可卡因具有封闭多巴胺转运体的作用,故会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
【详解】A、多巴胺一种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通过胞吐方式释放,是一种信号分子,A正确;
B、多巴胺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使得突触后膜兴奋,发生Na+内流,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B正确;
C、由图可知,可卡因与突触前膜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阻止多巴胺回收入细胞,导致突触间隙的多巴胺量增加,C正确;
D、由图可知,过度表达钙黏着蛋白使突触后膜阻止受体蛋白的移动,使过量的多巴胺无法在一定时间内与处于饱和状态的突触后膜受体结合,D错误。
故选D。
16.C
【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而基因表达与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其中DNA的甲基化是常见的表观遗传。由图可知基因A上游的P序列没有甲基化,则其可正常表达,而P序列被甲基化则其无法表达。
【详解】A、基因型为AAa的三体小鼠,可能是侏儒鼠,也可能是正常鼠,因为其中的A基因可能来自父方,也可能来自母方,A正确;
B、侏儒鼠细胞中可能含有来自母本卵细胞的基因,因此,侏儒鼠与侏儒鼠交配,子代不一定是侏儒鼠,因为侏儒鼠可能产生含有 A的精子,则该精子参与受精产生的后代不表现侏儒,B正确;
C、P序列的甲基化,影响了RNA聚合酶与DNA的结合,导致基因不能正常表达, C错误;
D、甲基化除了可以发生在DNA中,还能发生在染色体的组蛋白中,进而使表型和基因的表达发生可遗传的改变,D正确。
故选C。
17.(1) 线粒体内膜 检测线粒体损伤情况 [H]
(2) 内质网 溶酶体
(3)适量运动通过提高线粒体自噬水平延缓心肌细胞衰老
(4)大强度的急性运动可能使线粒体超负荷,导致损伤更多的线粒体,进而产生炎症反应在内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分析】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反应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合成的ATP数量最多。
【详解】(1)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可产生大量ATP,因此产生大量ATP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线粒体是产生ATP的主要场所,因此检测心肌细胞ATP合成能力的目的是检测线粒体损伤情况。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是还原氢和氧气结合生成水,所以离体合成ATP,需要线粒体、适宜温度和气体(O2)环境、[H](或还原氢或NADH)、ADP和Pi条件。
(2)损伤的线粒体可通过自噬机制被清除,由图可知,来源于a内质网的囊泡将损伤的线粒体包裹,然后与b溶酶体结合将包裹的线粒体降解,即图中a来源于内质网,b代表溶酶体。
(3)由图可知,运动组的小鼠心肌细胞内自噬小泡比对照组的多,因此可推测适量运动可以提高线粒体自噬水平从而延缓心肌细胞衰老。
(4)已知大强度的急性运动反而会引起包括炎症反应在内的一系列不良反应,而适量运动通过提高线粒体自噬水平延缓心肌细胞衰老,故推测大强度的急性运动可能会使线粒体超负荷,导致损伤更多的线粒体,进而产生炎症反应在内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18.(1) ATP和NADPH 叶绿体基质
(2) 叶绿素含量下降、气孔导度下降 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下降
(3)(通过载体蛋白)将Na+从胞质运输到胞外,(通过载体蛋白和囊泡运输)借助氢离子的电化学梯度势能将Na+主动运输到液泡中储存
(4)2
【分析】由表格数据可知,NaCl胁迫导致盐敏感大豆叶绿素含量下降,尽管气孔导度下降,但胞间CO2浓度上升;NaCl胁迫导致耐盐大豆尽管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下降,但叶绿素含量变化不大。
【详解】(1)叶绿素捕获的光能转化为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胞间CO2进入叶绿体基质被C5固定形成C3,在ATP和NADPH供能和还原作用下,最后转化成糖类。
(2)由表格数据可知,NaCl胁迫导致盐敏感大豆叶绿素含量下降,气孔导度下降,但胞间CO2浓度上升,所以盐敏大豆净光合速率下降由叶绿素含量下降和气孔导度下降引起;NaCl胁迫导致耐盐大豆尽管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下降,但叶绿素含量变化不大,所以耐盐大豆净光合速率下降由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下降引起。
(3)由图可知,耐盐大豆细胞能够将Na+从胞质运输到胞外和将Na+运输到液泡中储存起来,可降低细胞质基质中Na+浓度。
(4)若叶肉细胞光反应产生氧气的速率为32mg/(cm2·h),氧气的分子质量为32,则光反应产生氧气的速率为lmml/(cm².h),即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与氧气相同,1分子二氧化碳和1分子RUBP结合生成2分子三磷酸甘油酸,则三磷酸甘油酸的合成的速率为2mml/(cm².h)。
19.(1) 隐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 1/64
(3)增添、缺失、替换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1)三个突变体两两杂交,F₁的木质素含量都正常,说明三个突变体都是等位基因突变成为隐性基因,杂交后代为木质素含量都正常的显性杂合子。上述突变体木质素含量低是因为相应的酶失去功能,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木质素含量这一性状。
(2)根据上一问可推知,任意一对等位基因隐性纯合都会体现出木质素含量低的隐性性状,当A与b连锁,a与B连锁,D/d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可求出木质素含量低的比例是=1-1/2AaBb×3/4D_=5/8,如图所示: 。当三对基因位于三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则子代中木质素含量正常的纯合子(AABBDD)比例=1/4×1/4×1/4=1/64。
(3)基因组编辑可通过碱基的增添、替换和缺失,使酶基因碱基序列发生变化。
20.(1) 反射弧 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协助扩散
(2) (一定的)流动性 不能 化学信号→电信号 肌肉持续收缩(肌肉痉挛)
(3) Ca2+较少,对Na+内流的抑制作用减弱,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过强,很容易产生兴奋而使肌肉收缩 II 膜内Na+含量的变化 升高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详解】(1)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当某一部位受刺激产生兴奋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膜外变化为由正变负。从图中可以看出,肌质网释放钙离子是从高浓度至低浓度进行的,且经过通道蛋白,所以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
(2)轴突末端释放Ach的过程是胞吐作用,体现了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Ach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没有进入细胞内,即 Ach 作用于 A(突触后膜) 时,没有进入细胞内,因此在骨骼肌细胞内不能检测到Ach,骨骼肌膜相当于突触后膜,接受递质的信号后,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变化;
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 Ach 的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则有机磷农药中毒后,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则胆碱酯酶不能分解乙酰胆碱,导致乙酰胆碱持续结合在突触后膜上,出现肌肉持续收缩(肌肉痉挛)的现象。
(3)神经细胞外的 Ca2+对Na+的内流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血钙较低,对Na+内流的抑制作用减弱,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过强,很容易产生兴奋而使肌肉收缩肌肉易抽搐痉挛。
为验证膜屏障作用,研究小组首先用含有Ca2+、Na+等离子的培养液培养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对坐骨神经施加一定刺激,获得膜电位变化的模型(图 2)。然后降低培养液中Ca2+的浓度,其他条件不变,重复实验。图 2 曲线检测的是膜内外的电位差,因此,图2曲线的获得,应采取图 3 中Ⅱ所示的连接方式。
为达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中,研究小组还需要测定膜内Na+含量的变化,这样可以得出更有说服力的数据。
神经细胞外的Ca2+对Na+的内流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重复实验时,降低了培养液中Ca2+的浓度,使更多的Na+内流,动作电位的峰值会上升。
21.(1) PCR技术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Cas9蛋白没有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具有专一识别DNA分子特定核苷酸序列的特性
(2)5’-GCCAGUAUA-3’
(3) ad bcf
(4)用图中获得的转基因山羊与普通山羊进行杂交得到子代,通过基因检测,筛选出带有目的基因的雌雄子代进行杂交获得含人乳铁蛋白基因的纯合子代;通过图相关流程,分别选择雌雄个体作为目的基因受体细胞的供体,从而获得含有人乳铁蛋白基因雌、雄转基因山羊,然后进行杂交来获得含人乳铁蛋白基因的纯合子代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依据题意: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山羊中BLG基因同时敲入人乳铁蛋白(hLF)基因并获得转基因山羊,可知目的基因是人乳铁蛋白基因。PCR技术可以体外扩增人乳铁蛋白基因,从而获得更多数量的人乳铁蛋白基因。题干中“引导Cas9蛋白对DNA进行切割”,说明Cas9蛋白可以切割DNA分子,所以与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作用类似。sgBLG为能准确识别图中山羊DNA特定序列的RNA,并引导Cas9蛋白对DNA进行切割,说明Cas9蛋白没有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具有专一识别DNA分子特定核苷酸序列的特性。
(2)sgBLG为能准确识别图中山羊DNA特定序列的RNA,转录的方向是从DNA模板的3’到5’,因此转录产生的RNA序列是5’-GCCAGUAUA-3’。
(3)过程①是将目的基因插入到母羊乙成纤维细胞中的一条常染色体上,此过程涉及DNA重组技术,过程②是将重组DNA分子导入母羊乙成纤维细胞中,重组DNA分子导入动物细胞一般使用显微注射技术,故选ad。③④⑤是将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通过核移植技术获得重组细胞,再通过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获得早期胚胎,最后通过胚胎移植技术获得转基因山羊,故选bcf。
(4)获得纯合能稳定遗传“人乳铁蛋白基因”的转基因山羊,其技术路线的设计思路是用图中获得的转基因山羊与普通山羊进行杂交得到子代,通过基因检测,筛选出带有目的基因的雌雄子代进行杂交获得含人乳铁蛋白基因的纯合子代;通过图相关流程,分别选择雌雄个体作为目的基因受体细胞的供体,从而获得含有人乳铁蛋白基因雌、雄转基因山羊,然后进行杂交来获得含人乳铁蛋白基因的纯合子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D
B
A
D
D
C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C
B
D
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共9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东莞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生物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