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新高考地理三轮冲刺查漏补缺专题02 大气的运动(2份,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新高考地理三轮冲刺查漏补缺专题02 大气的运动(原卷版).docx
    • 解析
      新高考地理三轮冲刺查漏补缺专题02 大气的运动(解析版).docx
    新高考地理三轮冲刺查漏补缺专题02 大气的运动(原卷版)第1页
    新高考地理三轮冲刺查漏补缺专题02 大气的运动(原卷版)第2页
    新高考地理三轮冲刺查漏补缺专题02 大气的运动(原卷版)第3页
    新高考地理三轮冲刺查漏补缺专题02 大气的运动(解析版)第1页
    新高考地理三轮冲刺查漏补缺专题02 大气的运动(解析版)第2页
    新高考地理三轮冲刺查漏补缺专题02 大气的运动(解析版)第3页
    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高考地理三轮冲刺查漏补缺专题02 大气的运动(2份,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三轮冲刺查漏补缺专题02 大气的运动(2份,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新高考地理三轮冲刺查漏补缺专题02大气的运动原卷版docx、新高考地理三轮冲刺查漏补缺专题02大气的运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8页, 欢迎下载使用。
    01 挑战真题·查知识漏洞
    02 回顾教材·补知识漏洞
    回顾知识体系
    回顾核心考点
    易混易错归纳
    03 知识通关演练
    (2023·全国乙卷)位于日本海附近的珲春与内陆的辽源各日最高气温时刻(北京时间)的月均值不同(如表)。规定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相差超过1小时为偏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珲春的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当地正午的时间长于辽源,原因是珲春( )
    A.降水多B.受海洋影响强C.风力强D.受山地影响强
    2.辽源冬季偏离天数少,说明辽源冬季多( )
    A.雨雪天气B.温带气旋C.晴朗天气D.冷锋过境
    【答案】1.B 2.C
    【解析】1.本题考查海陆位置及热力性质对气温的影响,与珲春相比,辽源更靠近内陆,海陆位置不同,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不同;水体比热容大,升温较慢,珲春受海洋影响较强,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晚于辽源,B正确,D错误;最高气温时刻月均值滞后与该地降水、风力关系不大,排除AC选项。故选B。
    本题考查影响气温的因素,辽源冬季各日最高气温时刻与月均值偏离较少,说明此时段大气较稳定,多晴天,故C正确;受雨雪天气、温带气旋、冷锋过境影响下,天气变化较大,气温不稳定,偏离的天数较多,排除A、B、D选项。故选C。
    (2023·湖北卷)图示意我国四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测得的2018~2022年地面站点各月平均气压状况。完成下面小题。
    3.甲、乙、丙、丁四个站点分别位于( )
    A.海口、武汉、乌鲁木齐、拉萨B.武汉、海口、拉萨、乌鲁木齐
    C.乌鲁木齐、武汉、拉萨、海口D.武汉、乌鲁木齐、海口、拉萨
    4.丙地气压夏季高于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夏季热,气流辐合 ②夏季热,气流辐散 ③冬季冷,气流辐合 ④冬季冷,气流辐散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影响四地气压年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理纬度 ②天气状况 ③海拔高度 ④海陆性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3.C 4.B 5.C
    【解析】3.四地中,丙的气压值最低,从选项来看,位于青藏高原的拉萨海拔最高,气压值最低,排除AD选项;1月,甲气压值大于乙,乙气压值大于丁,从选项来看位于西北的乌鲁木齐纬度最高,距离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近,其气压值应该最大,故甲应为乌鲁木齐,C正确,B错误。故选C。
    4.从上题可知,丙地应为拉萨,夏季高原强太阳辐射炙烤大地进而向上加热大气,在近地面表现为辐合风场,四周空气向此处聚合,然后在这里上升到高空,在高空(对流层上部)则形成青藏高压,①正确,②错误;冬季近地面气温低,近地面气流辐散,高空形成低压,③错误,④正确。①④正确,故选B。
    5.甲地(乌鲁木齐)纬度高,距离冬季高压中心近,其1月气压值较大,①正确;丙地位于青藏高原,气压值最低,③正确;海南纬度低,距离海洋更近,气压值更小,乌鲁木齐与之对应,受海陆性质影响较为明显,④正确;四地气压变化受天气影响较小,排除②。①③④正确,故选C。
    (2023·浙江1月选考)当空气经过较暖的下垫面时,底部的大气增温形成比周边温度高的“热泡”,并不断向上运动,这是一切对流现象的基础。“热泡”超过凝结高度就会形成云层,海面上的云层在夜间常常会发生强烈对流,形成雷雨天气。下图为甲地下垫面附近“热泡”上升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若甲地上空1000米以下受到相同气压系统控制,则符合图示“热泡”运动的等压线分布是( )
    A.B.
    C.D.
    7.造成夜间海面上云强烈对流的原因有( )
    ①云底接受海面辐射,降温慢 ②云顶长波辐射,冷却剧烈
    ③云底向下垫面辐射,降温慢 ④云顶水汽蒸发,冷却剧烈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6.D 7.A
    【解析】6.1000米之下有两个热泡,相同气压系统控制说明甲地的风向既要满足热泡1时的西北风,又要满足热泡②的偏西风,根据图示的等压线数值大小关系,A图中的甲地气压梯度力方向是由东北指向西南,结合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应形成偏东风,既不是西北风也不是偏西风,A错误;B图中甲地的气压梯度力方向由南指向北,结合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左偏应形成偏东风,B错误;C图中甲地气压梯度力方向由东南指向西北,结合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右偏形成偏南风,而在热泡1时风向需要是西北风,C错误;D图中甲地气压梯度力方向由西北指向东南,热泡1时,结合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左偏和摩擦力的影响应是西北风(偏西风),在热泡2时远离地面摩擦力较小的情况下,结合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左偏应形成西南风,西南风属于偏西风,符合题意,D正确。故选D。
    7.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云层底部更接近地面辐射,受海面辐射的影响,降温慢,①正确;云顶远离地面,大气的长波辐射散热快,冷却剧烈,②正确;云底向下垫面辐射说明下垫面气温低,对流运动微弱,不符合题意,③错误;云顶海拔高,气温低,水汽不易蒸发,④错误。①②正确,故选A。
    (2023·浙江6月选考)贵州中西部地区冬季多出现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锋面雨雾,雾区位于锋线附近。下图为贵州某次锋面雨雾发生过程中,大致呈纬向分布的三个测站测得的能见度变化图。这次雨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西南气流沿锋后弱冷平流爬升,形成弱降水。雨雾随锋面缓慢东移消亡。完成下面小题。

    8.三个测站的地理位置,自西向东依次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①②
    9.本次锋面雨雾出现时,雾区地面以上气温垂直变化最接近的是( )
    A. B. C. D.
    【答案】8.B 9.A
    【解析】8.这次雨雾形成的气象条件是西南气流沿锋后弱冷平流爬升,形成弱降水,雨雾随锋面缓慢东移消亡,由此可知,第一天能见度低整体自西向东提高,由图可知第一天能见度整体①最低,其次为③,能见度最高的是②。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
    9.结合材料可知,锋面附近上方为暖气团西南风,锋面下方为冷气团,所以说锋面附近出现逆温现象,然后向高空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A正确;锋面下方,不会出现逆温,BD错误;逆温出现在锋面附近,而不是锋面上方,C错误。故答案选A。
    (2023·湖南卷)大气污染受湿度、大气运动等因素影响。我国某地某月7日8:00 至10日20:00经历了一次较强的大气污染,PM2.5浓度变化大。此期间该地空气垂直运动弱。下图示意此期间该地相关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箭头表示对应时刻的近地面风向和风速,帕/秒是气象部门计量空气垂直运动速度的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7日20:00至9日20:00,该地( )
    A.不同高度空气垂直运动方向相同 B.空气当中的水汽以向外输出为主
    C.垂直气流强弱与湿度大小变化一致 D.下沉气流相对较强时近地面风速小
    11.8日8:00至10日20:00,先后控制该地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反气旋 B.冷锋、气旋 C.暖锋、反气旋 D.暖锋、气旋
    12.下列四个时刻,该地污染最严重的是( )
    A.7日20:00B.8日20:00C.9日20:00D.10日20:00
    【答案】10.B 11.A 12.C
    【解析】10.读图可知,不同高度空气垂直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同,有的地方上升,有的地方下沉,A错误;读图可知,7日20:00至9日20:00空气的湿度呈下降趋势,因此空气当中的水汽以向外输出为主,B正确;图中显示,垂直气流强弱与湿度大小关联度不明显,并不一致,C错误;读图可知,下沉气流速度与近地面风速关联度不大,有些下沉气流相对较强时近地面风速大,D错误。故选B。
    11.读图可知,8日8:00至10日20:00,当地近地面风速先呈加大趋势,后风速减小,近地面均以下沉气流为主,空气湿度呈下降趋势,先后符合冷锋、反气旋天气系统控制的天气特征,A符合题意;此时段的天气特征与暖锋、气旋特征差异较大,排除BCD。故选A。
    12.材料信息表明,当地经历的大气污染属于颗粒物(PM2.5)污染,这种污染一般多出现在下沉气流,空气干燥,空气湿度相对小,读图可知,四个选项时段中,9日20:00时,近地面风速小、空气湿度较小,空气下沉速度为0.4帕/秒附近,因此此时污染最为严重。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2023·广东卷)露点温度是指气压不变、水汽无增减情况下,未饱和空气因冷却而达到饱和时的温度。下图所示的是2020年11月18—19日吉林省某气象站记录的一次较强降水过程相关信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此次降水过程呈现的天气变化依次是( )
    A.风雨交加、冻雨夹雪、雪花纷飞 B.疾风骤雨、雪花纷飞、冻雨夹雪
    C.雪花纷飞、风雨交加、冻雨夹雪 D.风和日丽、冻雨夹雪、和风细雨
    14.此次天气过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对流旺盛 B.逆温增强 C.暖锋经过 D.冷锋过境
    【答案】13.A 14.D
    【解析】13.由材料可知,当气温高于露点温度时,水汽不会凝结。读图可知,18日14时—20时气温达到露点温度,空气中的水汽饱和形成降水,且风速逐渐增大,应为风雨交加;同时在18日20时左右,离地2m气温开始逐渐低于0 ℃,降水容易以固态的形式呈现且气温依旧达到露点温度,在此阶段经历了大风、降雨、降雪且持续降温过程,因此天气变化依次为风雨交加、冻雨夹雪、雪花纷飞。故选A。
    14.此地位于我国吉林省,且在18日14时—19日20时经历了降水、大风、降温等一系列天气现象,此时为11月中旬,故最有可能是冷锋过境。故选D。
    (2022·全国乙卷)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
    A.1时B.7时C.13时D.19时
    16.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
    A.东北方B.东南方C.西南方D.西北方
    17.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 )
    A.北高南低,梯度大B.北高南低,梯度小
    C.南高北低,梯度大D.南高北低,梯度小
    【答案】15.C 16.D 17.B
    【解析】15.氦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故释放气球后气球在垂直方向上会上漂,在水平方向上会受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先向北漂,故当时风向为偏南风,受偏南风的影响飘向北,随着海拔的上升,再转向西南,故随后应受东北风的影响飘向西南,由图可知,13时该地近地面吹偏南风,随着海拔的上升吹东北风。故C正确,1时、 7时、 19时和该风向不对应,故ABD错误,故答案选C。
    16.由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在沿海地区,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海陆风的形成主要是受下垫面性质影响,故图中高度较低的风向代表海陆风。15时风速最大,代表了海风较明显,为东南风,可推测陆地总体在海洋的西北方向。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
    17.材料中显示该地某日海陆风明显,说明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梯度较弱,如果气压梯度较强,则当地盛行风强于海陆风,则海陆风不明显,海拔越高受地面的海陆热力性质影响越小,受当地一般的盛行风影响大,由图知在高空500m处偏北风实力强,故当地气压场为北高南低。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
    18.(2023·浙江6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河上、中游蒸发的水汽会随大气环流输送,并在沿途形成降水。径流深度是单位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总量。近年来,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径流深度变化影响显著。
    材料二图1为黄河中上游流域略图。图2为黄河中游两个时期径流深度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1 图2
    黄河中上游流域蒸发后的再降水,太行山西侧明显多于黄土高原,分析其原因。
    【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黄河中上游流域蒸发的水汽,会形成再次降水。太行山位于中上游以东,冬季受西北风的影响,太行山西侧处于迎风坡上,且太行山地势较高,地形抬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因此降水量较大;黄土高原四周相对陡峭,将会阻挡中上游水汽的进入,导致其降水量较少,且距离海洋更远,气候较为干旱,降水难度相对较大。
    【答案】太行山西侧受西北风影响,黄河中上游蒸发的水汽受太行山地形抬升的作用,属于迎风坡的位置,降水量较多;而黄土高原受边缘海拔阻挡的影响,导致内部降水量少,且距海较远,气候加干旱,降水量较少。
    19.(2023·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研究某地焚风的发展变化,研究人员在该地设A、B两处气象观测点进行观测(图左)。图右为某年1月28日在A观测点获取的气象数据。另据B观测点数据显示,当日地方时14:00左右该处出现一个锋面,停留了一段时间后,15:30左右开始移动。
    (1)指出A观测点,焚风出现的时间(地方时)。
    (2)分析AB段地形对焚风发展变化的影响。
    (3)解释B处锋面形成的原因并指出15:30后锋面的移动方向。
    【详解】(1)焚风的性质是干热风。读右图可知,地方时为6时时,该地风力开始增强、气温开始增高,相对湿度开始下降,因此焚风出现的时间为地方时6时。
    (2)根据河流流向以及图中海拔可知,从A至B地势逐渐降低,焚风顺着地势下沉,并在下沉过程中增温,使焚风势力增强。
    (3)锋面为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形成的。图中B位于湖泊沿岸地区,受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白天湖泊增温速度较慢,气温较低;陆地增温较快,气温较高,湖泊冷气团和陆地的暖气团在B处相遇形成锋面。图中焚风为偏北风,15:30后焚风影响到B处锋面,受焚风影响,推动锋面向南移动。
    【答案】(1)6时
    (2)从A至B地势逐渐降低,有利于气流下沉增温,使焚风势力增强。
    (3)B位于湖泊沿岸地区,湖泊增温速度较慢,气温较低;陆地增温块,气温较高,冷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锋面向东南方向移动。
    回顾知识体系
    回顾核心考点
    考点1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两个作用
    ①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CO2、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②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起补偿作用。
    一般,云层越厚,云雾水汽越多,烟雾、雾霾越多,大气的削弱作用越强,同时大气逆辐射越强,大气的保温作用越强。
    影响大气削弱作用、保温作用的因素:天气、大气洁净度、空气的湿度等。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①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②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a.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b.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C.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③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④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和下垫面性质等方面来分析。
    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大气的两个作用都强,昼夜温差小;大气的两个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慢,气温升降幅度小→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同纬度的陆地的昼夜温差;下垫面比热容小时则相反。
    【总结】
    2.气温影响因素及逆温
    (1)气温高低影响因素
    ①纬度:低纬气温高,高纬气温低;
    ②海陆位置:白天(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夜晚(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
    ③地形: 地势高气温低,地势低气温高,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高大地形阻挡冬季风;盆地、谷地不易散热;
    ④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⑤天气系统:冷锋过境气温降低,暖锋过境气温升高;
    ⑥下垫面:地面反射率;比热容;
    ⑦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
    【总结】
    (2)气温日(年)较差大小影响因素
    ①纬度:纬度越高,气温日较差小,但气温年较差大;
    ②海陆位置:内陆地区,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沿海地区则都小;
    ③天气状况:多云雨地区,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小;
    ④下垫面:沙漠裸地(植被稀少)地区,比热容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大。
    【附:作图题可能用到的气温画图方法】
    (3)逆温现象
    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逆温时上暖下冷。
    逆温的影响:
    a.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出现交通事故。
    b.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会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c.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d. 还能抑制沙尘暴。
    (4)等温线判读
    1)等温线弯曲的成因分析
    ①陆地上一般考虑山脉或谷地。等温线穿过山地时一般向气温高的方向凸出,穿过谷地时,一般向气温低的方向凸出。
    ②海洋上一般考虑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③等温线的弯曲还可能与海陆分布有关。1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南凸,海洋上向北凸;7月份,同纬度的陆地上等温线向北凸,海洋上向南凸。(即“一陆南,七陆北;一海北,七海南”)。
    2)等温线闭合的成因分析(高、低温中心)
    ①低温中心:低温中心一般与地形有关。山地一般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盆地在冬季时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纬度较高的山脉冬季风的迎风坡也往往成为低温中心。
    ②高温中心:一般地势较低的盆地往往成为高温中心;城市也往往是高温中心(热岛效应)。
    【总结】
    考点2 大气运动与降水
    (1)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
    ①海陆风
    ②山谷风
    ③城市风
    【特别提醒】①局地气候的形成通常是在背景风的前提下,叠加局地特殊的环流导致。通常指海陆风、山谷风、湖陆风等。
    ②城市热岛效应对海陆风的影响:白天城市热岛效应加速了陆地的升温速度,因此加剧了海风;夜晚降低了陆地降温的速度,因此减弱了陆风。
    ③城市热岛效应对山谷风的影响:白天城市热岛效应加快了山谷的升温速度,减小了山顶和山谷的温差,因此减弱了谷风;夜晚提高了山谷的温度,增加了山顶和山谷的温差,因此加剧了山风。
    ④山顶冰川对山谷风的影响:山顶的冰川在降低了山顶的温度,因此在白天削弱了谷风,夜晚加剧了山风。
    ⑤湖陆风与山谷风的叠加:山谷是湖泊,在白天使得山谷升温速度更慢,加强了山顶和山谷的温差,因此加剧了谷风,在夜晚山谷降温更慢,加强了山顶和山谷的温差,因此加剧了山风。
    大气环流
    三圈环流
    在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自转的条件下,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单一受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气候类型: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全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形成全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在假设地表均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动,大致是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
    10°N/S~20°N/S之间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的热带草原气候;
    30°N/S~40°N/S之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仅限大陆西岸)
    (3)季风环流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快于海洋。
    ①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②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2)季风环流对比
    3)广义季风区
    如澳大利亚西北部1月份(当地夏季)吹西北风(北半球东北季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7月份(当地冬季)吹东南风(东南信风),风向明显随季节发生改变为季风区,形成特殊的热带草原气候。
    赤道以北非洲夏季受偏转的西南风影响比较大。
    降水
    形成降雨的条件:①充足的水汽;②有凝结核的存在;③强烈的上升运动。
    降水成因类型: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台风雨
    (2)影响大气降水的四大因素
    (3)降水差异成因的分析方法
    高考中经常给出两地的降水统计图表、两地降水差异等材料来命题,分析此类题目时可根据两地位置分析降水差异。
    (1)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南、北方向,则一般从大气环流角度去分析。例如,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降水少,40°~60°大陆西岸降水多。
    (2)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东、西方向,则一般从海陆位置角度去分析。例如,我国东南沿海降水多,西北内陆降水少。
    (3)若两地位于纬度大致相当的大陆两岸,则一般从洋流角度去分析。例如,副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除了与大气环流有关外,也与寒暖流有关。
    (4)若两地位置较近,且降水差异较大,则一般从地形(迎风坡、背风坡)角度去分析。例如,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东西两侧,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
    【总结】
    4.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向的确定
    (2)风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自然地理环境
    a.气候:大风有利于蒸发,蒸发吸热产生降温作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b.地貌:风力侵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风力堆积地貌,如新月形沙丘等。
    c.大气污染物
    大风: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风力微弱(高压控制,或者逆温):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d.洋流
    风海流:在盛行风影响下形成的洋流。在熟悉全球风带的分带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洋流位置,判断其名字。
    离岸风:在熟悉地球风带的基础上,结合大陆的东西岸,分析出迎岸风和离岸风。离岸风会在沿岸形成上升补偿流,促使海雾、渔场的形成。
    ②对人文地理环境
    a.农业
    冬季风引发寒潮,农作物冻伤;夏季风不稳定;背风坡的干热风,引发旱灾。
    b.风电:内陆、沿海风大可建风电站。
    c.城市规划
    工业区:盛行风的下风向;最小风频上风向;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居民区:上风向。
    d.交通:飞机起降,飞机跑道要与盛行风方向平行;船只航行,顺风顺水,节省燃料,提高航运效率。
    (4)风力发电的特点及区位分析
    考点3 世界气候类型
    1.气候成因
    (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热量带分布。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主要因素
    不同的气压带、风带和季风其性质不同,对气候的影响也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3)海陆位置:通常距海近,降水多,气温年较差小。
    ①大陆东岸:主要有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②大陆西岸:主要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③内陆和沿海: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温差大小。
    (4)地形地势
    ①山地因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所以周围气温高、中心气温低;盆地因地势中间低、周围高,所以周围气温低、中心气温高;高大的山地由于海拔的影响,水热的垂直分异明显,从而形成气候的垂直变化。
    ②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③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区的形态。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南北更替的变化特点。
    (5)洋流
    ①暖流:增温增湿,影响较大的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
    ②寒流:降温减湿,影响较大的是大陆西海岸的热带沙漠气候。
    (6)人类活动
    影响和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影响下垫面性质,如植被覆盖情况、水域面积。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及分布规律
    3.气候特征描述
    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
    4.气候类型的判断
    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分布及特点受特定的地理条件影响,因此,在判断气候类型时,要从其所处的特定环境入手,具体可按如下思路分析:
    ①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②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如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③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信息进行判断,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5.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判断
    ①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东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远离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
    ②赤道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如东非高原地势较高,上升气流弱,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③西风带内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西风带内,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如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受山地阻挡而降水稀少,形成了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④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
    ⑤南北美洲西海岸气候的分布呈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特征,主要是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气候分布不能深入内地,而局限于太平洋沿岸地带。
    ⑥受寒流影响,热带沙漠气候延伸到赤道附近。如南美洲秘鲁寒流沿岸。
    ⑦北半球同一种气候,在中高纬度大陆东岸分布的纬度较低,这是受沿岸寒流影响的结果;而在大陆西岸分布的纬度较高,这是受沿岸暖流影响的结果。
    【拓展补充】特殊气候类型原因
    ①日本亚热带季风气候延伸至约40 °N→海洋影响大、日本暖流
    ②小亚细亚半岛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势高、距海远,降水少
    ③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延伸至北极圈内→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
    ④伊比利亚半岛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势高、距海稍远,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⑤几内亚湾北部的热带雨林气候成因:地处西南季风迎风坡(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形成),降水多;沿岸暖流(几内亚湾暖流或赤道逆流)经过,增温增湿。
    ⑥索马里半岛的热带沙漠气候成因:索马里半岛沿岸冬季受干燥的东北风影响,降水少;夏季受沿岸上升寒流(索马里寒流)影响,形成降水稀少的沙漠气候。
    ⑦南非高原东南部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夏季(1月)受东南信风影响,东南信风从海洋上吹来,带来充足的水汽,降水较多;冬季(7月)受副高控制,降水稀少。
    ⑧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草原气候成因:
    夏季来自赤道的西北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南移偏转形成)带来丰沛的降水,为湿季;
    冬季受东南信风控制,为干季。
    ⑨澳大利亚东部的热带草原气候成因: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
    ⑩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地中海气候(东岸型)成因:海陆轮廓;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岸型)成因:海陆轮廓
    11.南亚塔尔沙漠(热带沙漠气候)成因:
    冬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夏季西南季风无法到达;历史上对印度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导致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形成干旱的沙漠。
    12.南亚热带季风对应的自然带的差异:
    西高止山西侧及印度东北部,都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其他地区则为热带草原带。
    13.美国东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季风缺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对应的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考点4 天气系统
    1.常见天气系统
    2.温带气旋
    该天气系统多见于温带地区,是造成温带地区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近地面的气旋往往与锋面联系在一起,故也称锋面气旋。锋面存在于低压槽上(在高压脊不能形成)。
    (1) 锋面气旋结构图的解读
    ① 锋面的位置
    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
    将冷暖锋连接将系统分为两部分,低纬度部分受暖气团控制,高纬度部分受冷气团控制。
    (2) 锋面的类型与移动
    ① 锋面类型: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 (左冷右暖)
    ② 锋面移动:锋面气旋中,锋面移动方向与气旋的旋转方向一致。(南顺北逆)
    (3) 锋面附近的风向
    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
    (4) 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
    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冷气团一侧降水,暖气团一侧晴朗。
    (5)解题方法:
    ①锋面气旋中,先确定低压槽,从而确定锋面位置。
    ②分别在锋面两侧判断冷暖气团,一般纬度高的一侧为冷气团。
    ③根据南北半球,确定锋面移动方向,一般北半球锋面气旋中的锋面会逆时针绕着低压中心旋转,南半球则会顺时针绕着低压中心旋转。
    ④确定冷锋和暖锋,从而确定锋面附近的天气特征。
    3.天气系统与天气判断的三大方法
    (1)图像法——把握等压线分布图的特点
    ①依据等压线分布,判断气压场类型,确定天气状况。
    a.高压中心→气流下沉→晴朗天气。
    b.低压中心→气流上升→阴雨天气。
    c.高压脊(等压线由高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多大风晴朗天气。
    d.低压槽(等压线由低压中心向外凸出的部分)→多阴雨天气。
    ②依据等压线的数值分布及疏密状况,判断某地风向、风力。
    a.风向:依据等压线数值变化,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结合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判断即可。
    b.风力:等压线稀疏的地方,风力较小;等压线密集的地方,风力较大。
    ③依据等压线弯曲或符号,判断锋面类型
    a.锋面多出现于低压槽位置,在一个低气压中往往偏右侧的低压槽上形成暖锋,偏左侧的低压槽上形成冷锋。
    b.从符号上看,锋线上标黑三角的是冷锋,标半圆的是暖锋。
    (2)特征法——把握不同天气系统的天气特征
    (3)活动规律法——把握典型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冷锋主要在冬半年活动,如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冬季的寒潮等;暖锋主要在夏半年活动,特别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的降水多是由暖锋带来的。我国的准静止锋有江淮准静止锋、天山准静止锋、昆明准静止锋。7—8月份长江流域出现伏旱是副高控制的结果,冬季北方常受亚洲高压控制。夏秋季节,热带气旋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温带气旋主要活动于春季和秋季的华北、东北地区。
    4.掌握“天气系统类”题目的思维流程
    5.常见气象灾害
    易混易错归纳
    1.海拔越高,昼夜温差越大,因此凸地昼夜温差大于凹地。( )
    分析:×。宏观地形上,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越弱,昼夜温差越大;微观地形上,凹地昼夜温差大于凸地。
    2.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大气运动也是由高压处吹向低压处。( )
    分析:×。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大气的运动取决于热力作用,热膨胀上升,冷收缩下沉,大气的垂直运动才引起同一水平面的高低压差异,同一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
    3.城市热岛效应夜晚强于白昼,冬季强于夏季。( )
    分析:√。
    4.沿海地区一般中午前后直至日落前后吹海风,一般午夜时分至日出前后吹陆风。( )
    分析:√。
    5.谷风一般出现在中午前后直至日落前后,山风一般出现在午夜时分至日出前后。( )
    分析:√。
    6.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与气压呈负相关。
    分析:×。只考虑热力作用,在近地面,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热低压,冷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动力形成的热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形成的冷低压
    (2024·甘肃兰州·一模)东北冷涡是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或其附近的高空气旋式涡旋,是从地面到6000米上空的深厚系统,一年四季都可出现,但夏季出现的几率较冬季大。下图示意某时刻东北冷涡高空500百帕等压面的高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时刻,东北冷涡影响下的近地面气压与水平气流运动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A.中心气压低,气流呈逆时针辐合B.中心气压高,气流呈逆时针辐散
    C.中心气压低,气流呈顺时针辐合D.中心气压高,气流呈顺时针辐散
    2.图示时刻,我国东北地区天气特征描述合理的是( )
    A.晴天 气温升高B.晴天 气温降低
    C.暴雨 气温升高D.暴雨 气温降低
    3.夏季,东北冷涡势力较强时( )
    A.东北地区气温同期偏高B.北方冷空气南下受阻
    C.江淮梅雨期降水较多D.长江流域的降水偏少
    【答案】1.A 2.D 3.C
    【解析】1.据所学知识,等压面向上凸出为高压,向下弯曲为低压,图中等压面中间低四周高,向下弯曲,为低压中心;据材料可知,东北冷涡是高空气旋式涡旋,是从地面到6000米上空的深厚系统;故东北冷涡影响下的近地面也是低压中心,BD错误;中心气压较低,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由四周流向中心,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北半球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A正确,C错误。故选A。
    2.据图可知,我国东北地区此时正处于高空冷涡的中东部,冷空气控制,气温降低,AC错误;冷涡东部的东南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水汽,近地面出现强对流天气,湿润气流遇冷形成强降水,天气现象为暴雨,B错误,D正确。故选D。
    3.东北冷涡势力较强时,垂直方向上气流容易出现强对流天气,多阴雨天气,东北地区气温同期偏低,A错误;东北冷涡势力较强时,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B错误;冷空气南下遇到暖空气包围,造成江淮梅雨期降水较多,C正确;东北冷涡势力较强时,东南季风较强,长江流域的降水偏多,D错误。故选C。
    (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由于高原热力作用,高原对流层的中下层形成夏季暖低压、冬季冷高压,进而形成了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即高原季风。而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高空形成庞大高压系统,称为南亚高压,高原季风和南亚高压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气候。
    4.高原夏季风开始形成的时间为( )
    A.1月B.4月C.7月D.11月
    5.近年来,高原季风强弱变化判断正确的是( )
    A.夏季风增强B.夏季风减弱C.冬季风增强D.冬季风转向
    6.研究表明,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的变化大致呈正相关,当南亚高压偏强时,我国东部地区降水( )
    A.普遍增多B.普遍减少C.南旱北涝D.南涝北旱
    【答案】4.B 5.A 6.C
    【解析】4.地面为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离地面近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多,气温高。夏季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热量)多,导致高原近地面大气气温高于周围同高度的自由大气气温,高原上气流上升,易形成低压中心,吸引周围空气吹向高原,形成高原夏季风。该小问特别要注意的是题目问的是夏季风开始形成的时间,因为春季太阳辐射增强幅度明显,形成高原近地面大气与周围同高度的自由大气之间的气温差,进而形成夏季风,所以B正确;1月为冬季,此时形成高原冬季风,A错误;春季高原夏季风开始形成,在夏季达最强,C错误;秋季开始减弱,并逐步转变为高原冬季风,D错误;故选B。
    5.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地面辐射增强,高原近地面大气接受高原地面辐射强度高于周围同高度的自由大气接受低海拔地面辐射强度,进而导致高原夏季热低压增强,冬季冷高压减弱,所以高原夏季风增强,冬季风减弱,A正确,B、C错误;不会改变高原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所以冬季风风向不会转变,D错误;故选A。
    6.我国降水类型主要为锋面雨,锋面雨带的移动速度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弱的影响,进而影响南北方雨季长短和降水量的多少。异常年份,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的年份,锋面雨带北进速度快,北方较早进入雨季,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雨季变短,易受旱灾影响,江南地区易出现“空梅”现象,即南旱北涝。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弱的年份,锋面雨带北进速度慢,南方易出现涝灾,北方易受旱灾影响,即南涝北旱。题干所给信息南亚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的变化大致呈正相关,所以当南亚高压偏强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也较强,我国东部地区会出现南旱北涝,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024·河北唐山·一模)观测表明,森林对局地气候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纬度差异,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昼夜不对称特征。下图为白天及夜间全球不同纬度森林及其开敞地的年地表温差(年地表温差=森林年地表温度-开敞地年地表温度)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白天及夜间对局地气候均有增温作用的森林主要为( )
    A.亚寒带针叶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热带雨林
    8.全球大部分地区的森林在白天对局地气候有降温作用,原因主要是森林覆盖区的( )
    A.降水量大B.蒸发(腾)强C.反射率低D.大气逆辐射弱
    【答案】7.A 8.B
    【解析】7.依据图文信息可知,年地表温度=森林地表温度-开敞地地表温度,说明当年地标温度为正值时,森林地表温度较开敞地年地表温度高,此时森林便对当地气候起到增温作用。从图中给出的信息看到,只有60°N附近白天和黑夜都呈现正值,说明此处所以白天及夜间森林都对局地气候均有增温作用,而60°N对应的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A项正确;温带落叶阔叶林大致位于35°N-55°N大陆的东岸和40°-60°大陆的西岸,从南半球来看白天为负值,说明森林白天不起增温作用,B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大致位于位于25°-35°大陆的东岸,C错;热带雨林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大致位于0-10°之间,D错。故选A。
    8.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森林覆盖区,植物多,白天植物的蒸腾作用强,水汽蒸发量大,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所以森林覆盖区的气温较低,B 项正确;森林覆盖区地区并不一定降水量大,A项错物;反射率低,森林吸热较多,C项错误;大气逆辐射是指大气层向地表发射的辐射,森林地区的植被能够吸收大气逆辐射,从而减少地表的热量损失,使得森林地区的气温相对较高,D 项错误。故选B。
    (2024·新疆·二模)在特定自然条件的影响下,我国山东半岛北部沿海有时会形成海岸锋(与海岸大致平行的准静止锋)。2023年12月19日至22日,当地形成的海岸锋带来了一次强降雪,打破了当地历史最深积雪记录。图为此次海岸锋的环流特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海岸锋形成的基本条件有( )
    A.两个物理性质相近的气团B.遇热强烈上升的气流
    C.海陆之间的温差较为明显D.漫长且曲折的海岸线
    10.推测该半岛在图中的位置及此时当地近海海域的风向分别为( )
    A.锋面左侧偏北风B.锋面左侧偏西风C.锋面右侧偏东风D.锋面右侧偏南风
    【答案】9.C 10.A
    【分析】9.冬季经渤海海面增温增湿的冷流在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地区与半岛内部的更冷气流相遇形成锋面,增温增湿的冷流(暖气流)被迫上升,AB错误;锋面两侧气团存在明显的温差,海洋一侧气温较高,气流为暖气流,陆地一侧气温较低,受其影响,陆地一侧气流为冷气流,暖气流上升运动形成海岸锋,C正确;曲折的海岸线使得海陆之间气流的差异缩小,D错误。故选C。
    10.经渤海海面增温增湿的冷流在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地区与半岛内部的更冷气流相遇形成海岸锋,因此锋面下方位更冷气流所在的为半岛(锋面左侧),海岸锋在半岛北部形成,可推测其形成时当地近海海域的风向为偏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4·河北沧州·模拟预测)渤海湾沿岸由于东临渤海且水汽足,在海陆环流影响下大雾天气频发。某科研人员选取沿海塘沽站和塘沽站以东近海海洋站点P平台进行观测。2016年12月4日2时塘沽站地面温度为-1℃,该日该区域经历了一次雾的过程。下面两幅图分别示意该日2:00—19:00塘沽站和P平台气温(甲图)和相对湿度(乙图)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该日塘沽站14:00气温低于2:00,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大部分被削弱B.地面辐射散失得快
    C.冷空气入侵盛行偏北风D.经历持续降雪天气
    12.据图推测2016年12月4日6时该区域( )
    A.塘沽站没有出现逆温现象B.塘沽站吹向岸风
    C.塘沽站气压高于P平台D.P平台附近形成大雾
    13.2016年2:00—19:00渤海湾海岸带天气变化情况最可能是( )
    A.形成海雾,未进入陆地消失B.形成海雾,进入陆地后消失
    C.形成陆雾,未进入海洋消失D.形成陆雾,进入海洋后消失
    【答案】11.A 12.C 13.D
    【分析】11.该日塘沽站14:00空气相对湿度达100%,据此可判断塘沽站此时正经历大雾天气,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和尘埃众多,削弱了太阳辐射,导致此刻气温较低,A正确;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散失到大气中,会使大气温度升高,B错误;该区域经历了一次雾的过程,D错误;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塘沽站气温低于P平台,气压高于P平台,风从塘沽站吹向P平台,是偏西风,C错误;故选A。
    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逆温是近地面大气温度低于其上部大气温度的现象,塘沽站6:00前后,近地面气温骤降,有可能出现逆温现象,A错误;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知,6:00前后近海海洋站点Р平台温度明显高于塘沽站,可能形成海陆风环流,塘沽站气温低,气流下沉﹐吹离岸风,B错误;塘沽站气压高于P平台,C正确;根据乙图可知,6:00前后近海Р平台相对湿度小于100%,不可能出现大雾天气,D错误;故选C。
    13.结合图文材料可知,该日塘沽站2:00 至8:00,气温不断下降,相对湿度不断上升,同一时刻近海温度较高,形成海陆风环流,海洋水汽从高空输送到陆地上空,气流下沉,导致陆地水汽进一步增多,相对湿度达到100%后,陆地上会形成雾,AB错误。根据乙图可知,9:00前后塘沽站相对湿度达到100%,出现雾天,一直到18:00前后雾才逐渐消散,而塘沽站位于海岸带上,其临近海洋也会有雾,但海洋温度较高,空气湿度相对较低,雾持续时间很短。综合以上信息可判断,2016年2:00—19:00渤海海岸带附近形成陆雾﹐进入海洋后逐渐减弱并消失,C错误,D正确。故选D。
    (2024·贵州·二模)冻雨是高空云层中形成的冰晶或雪花,向近地面降落的过程中,先融化至液态水后,再经过低层大气降温,形成温度低于0℃但仍未冻结的过冷水。冻雨落在地面物体表面而形成较高密度的冰被称作“雨凇”。我国南方各省冻雨多发,贵州省冬季最为明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过冷却水滴温度低于0℃,但仍未冻结的可能原因是( )
    A.近地面大气中温度太高B.大气中没有固体的杂质
    C.近地面大气中水汽不足D.近地面气温

    相关试卷

    专题02 大气的运动(真题查漏+补缺方法+通关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02 大气的运动(真题查漏+补缺方法+通关练)-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冲刺过关(新高考),文件包含查补知识·通关练专题02大气的运动原卷版docx、查补知识·通关练专题02大气的运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3 大气运动(原卷版)-【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3 大气运动(原卷版)-【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共11页。

    专题03 大气运动(解析版)-【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03 大气运动(解析版)-【查漏补缺】2022年高考地理三轮冲刺过关(全国通用),共15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