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灯湖中学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灯湖中学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3分)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是全国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日。下列标识与安全无关的是( )
A.B.
C.D.
2.(3分)观察如图4个容器中所盛物质,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B.
C.
D.
3.(3分)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保证。如图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检验氧气B.检查气密性
C.称量氯化钠D.给液体加热
4.(3分)“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的物理变化的是( )
A.粮食酿酒B.纺纱织布C.烧制瓷器D.制造火药
5.(3分)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AB.BC.CD.D
6.(3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表中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
A.AB.BC.CD.D
7.(3分)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四氧化三铁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红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没有气味的气体
8.(3分)考古人员使用碳14(质子数为6,14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年代检测法,测出三星堆出土的“鸟形金饰片”(如图)( )
A.B.
C.D.
9.(3分)下列变化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①酒精燃烧
②光合作用
③钢铁生锈
④火药爆炸
⑤汽球爆炸
⑥馒头发霉
⑦粮食酿酒
⑧塑料老化
A.①②③④B.③⑥⑦⑧C.②③⑤⑥D.①④⑦⑧
10.(3分)某阳离子A3+的核外有10个电子,核内有14个不带电的粒子,则A原子的核电荷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 )
A.10、24B.13、26C.13、27D.7、21
11.(3分)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
A.B.C.D.
12.(3分)如图1是教材中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装置图,如图2是化学兴趣小组改进的实验装置图。已知:氨气密度比空气小,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装置几分钟后,a烧杯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B.与图1装置相比,图2装置的优点是更环保
C.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下方的棉花团会先变色
D.用图2的装置可以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结论
13.(3分)下列关于“蜡烛燃烧”、“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 )
A.AB.BC.CD.D
14.(3分)在“氧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中,某同学用一段纱窗上的铁丝,在自己收集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
A.收集到的氧气太少或纯度太低
B.铁丝表面的锈未除干净
C.集气瓶底没铺一层细砂
D.给铁丝加热的温度太低
15.(3分)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将足量的硫粉与一定质量的氧气在密闭装置内引燃
C.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D.用等质量的氯酸钾在有、无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制氧气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5分。
16.(5分)空气质量日益改善,“佛山蓝”刷爆了朋友圈。
(1)在北方,冬季居民采用集中供暖,可以减少燃煤时有害物质的排放。请写出煤炭中的硫在燃烧时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2)佛山空气质量监测的指标主要包括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 (填序号)。
①可吸入颗粒(如PM2.5)
②二氧化碳
③二氧化硫
④氮气
(3)某同学就有关提高空气质量的具体措施提出建议,下列建议不合理的是 (填字母)。
A.安排洒水车在城市主干道洒水
B.植树造林,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C.将有污染的化工厂尾气排放烟囱加高
D.将燃油公交车改成氢能源或电动公交车
17.(9分)宏观、微观、符号相结合的方式认识和表征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核心素养之一,建立物质及其变化的相关模型将物质微观世界可视化是构建微观认识的重要方法,请回答下列问题。(用“”表示氧原子,“”表示氮原子,“”表示氢原子)
(1)分析图一得出:①②③表示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④的名称是 。
(2)用“”可表示的微粒是 (填标号)。
A.两个氮原子
B.一个氮分子
C.一个氧分子
(3)氨气(化学式NH3)的合成开启了工业催化新纪元,为世界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图是合成的微观过程:
①从宏观角度看,物质A属于 (选填“混合物”或“纯净物”);从微观角度看,物质B是由 构成的(选填“分子”或“原子”或“离子”);
②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 ,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
(4)氢、锶等材料制成的原子钟精准度极高,常被用于卫星的精准计时。图1是锶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以及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A、B、C三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①锶元素在化学变化中锶原子容易失去电子变为阳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
②图2中微粒C是17号元素的原子,则x= 。
18.(8分)广袤无际的自然界是一个碳的世界。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变化,对于生态环境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4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4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1。CO2的吸收是碳封存的首要环节,常选用NaOH、氨水、一乙醇胺等作吸收剂。在研究膜吸收法吸收CO2时,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比较了一乙醇胺、二乙醇胺、氨基乙酸钾3种吸收剂对烟气中CO2的脱除效果,其结果如图2。
我国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作为与担当。实现碳中和人人有责,让我们从衣食住行点滴做起,低碳生活。
依据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碳的循环中,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等化石燃料完全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4)完全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
(2)由图1可知,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率最大的途径是 。
(3)CO2可被压缩成液态,封存在地质结构中,从微观角度解释CO2能压缩成液态的原因是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2可知,随烟气流速增大,CO2脱除效果增强
B.节约用电,绿色出行,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C.CO2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因此大气中CO2的含量越少越好
D.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碳循环
(5)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 。
19.(14分)【基础实验与跨学科实践】
“高氧空气”是指氧气含量高于普通空气的气体,可用于航天、医疗、炼钢等。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疗上有一个重要环节为“高流氧呼吸”,其本质也和“富氧空气”差不多,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一:制取氧气
(1)实验室制氧:常通过丙、丁、戊三种路径来制取氧气。
①请写出仪器①的名称: ;若选择A作为发生装置,则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②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发现氧气不纯,可能的原因是 ;
③若需测量收集氧气的体积,应在装置G的 (填“a”或“b”)导管口连接一个 ;
(2)潜水艇制氧:为了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再生设备。你认为比较适合的方法是图1中的路径 (填序号)。
(3)家用制氧:如图2是“便携式制氧机”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反应仓可能是H2O2溶液在MnO2催化下产生O2;
B.此仪器可用于医疗急救,也可用产生的氧气做燃料切割金属;
C.可根据加湿过滤仓中气泡的多少,来说明氧气排出的快慢;
D.加湿过滤仓利用氧气不易溶于水,来保持氧气的湿润。
实验二:测定“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用如图4所示装置测定“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集气瓶中“富氧空气”体积为100mL,底部残留少量水,燃烧匙内有足量红磷)。操作如下:
Ⅰ.往量筒内加入适量水,读出量内水的体积为V1mL;
Ⅱ.用电点火装置点燃红磷,充分反应;
Ⅲ.打开止水夹,待右侧量筒内液面不再变化时,排出气球中的气体(将气球中的气体挤回到集气瓶中),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为V2mL。
回答问题:
(1)实验前,应进行的操作是 ;
(2)写出操作中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
(3)气球的作用是 ;
(4)本次实验测得“富氧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为 (用含V1、V2的式子表示)。
20.(9分)【科学探究】
学习了二氧化锰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同学们对催化剂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展了以下探究。
实验探究一:比较催化剂种类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影响
【查阅资料】
(1)很多植物对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有催化作用。
(2)压强传感器可以测量密闭体系内气体压强的变化。
【实验操作】
(1)在27.8℃,100.7kPa时,将具支试管的支管通过胶皮管与压强传感器连接(如图1所示)
(2)用量筒量取2mL3%过氧化氢溶液,倒入具支试管中并立即塞上橡胶塞,同时启动数据采集程序采集数据。更换相同质量,重复实验(1)和(2)。
(3)不加入植物碎末,重复实验(1)和(2),做空白实验。
(4)将采集到的数据用电脑进行处理,得到反应前后压强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实验操作(3)的目的是 。
【实验结论1】由图2可知,催化效果最好的是 。
【交流反思】上海青叶作催化剂时,200s前曲线迅速升高的原因是: ;200s后曲线略有下降的原因是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从图2中得出的结论是: 。
实验探究二:比较催化剂用量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影响
【进行实验】
在30.2℃,压强100.5kPa时,选择上海青叶碎末用量分别为1g、2g、3g,获得数据如图3所示。
【实验结论2】
由图3可知,在t秒内,上海青叶用量为 时,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最快;图中三条曲线最终将重合在一起 。
【拓展延伸】
某些植物、氧化铜、猪肝、二氧化锰等都可以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除此以外,硫酸铜也可以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
21.(10分)【综合能力】
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图1、图2都是与空气有关的物质转化图。
(1)图1中A、B、C、D、E、F、G、H是所学过的常见物质,它们之间存在如图的转化关系(箭头表示物质的反应转化,有一些反应条件未标出来)。已知C、F在常温下是液态,G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E具有助燃性
①写出物质C、H物质的符号:C ,H ;
②请写出反应①的符号表达式 ;
③构成物质G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
(2)空气中氮气的含量最多,氮气在高温、高能量条件下可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
图2是以空气和其他必要的原料合成氮肥(NH4NO3)的工业流程。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步骤Ⅰ中发生的是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写出步骤Ⅲ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③图3是化肥硝酸铵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硝酸铵应具有的性质是 (填字母)。
A.易溶于水
B.熔点高
C.受热易分解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灯湖中学九年级(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1.【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及与安全有关进行筛选解答即可。
【解答】解:A、该图标是“腐蚀品”,故A错误;
B、该图标是“禁止烟火”,故B错误;
C、该图标是“爆炸品”,故C错误;
D、该图标是“国家节水标志”,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各个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
【解答】解:A、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
B、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是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两种不同物质,故C错;
D、过氧化氢和水是两种不同物质,故D错。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分析】根据常见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检验氧气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故操作错误;
B.如图所示没有办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因为没有形成密闭体系;
C.称量氯化钠固体用托盘天平,称量时需左物右码;
D.液体超过试管体积的三分之一,沸腾时会飞溅出来。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粮食酿酒,属于化学变化;
B、纺纱织布,无新物质生成,符合题意;
C、烧制瓷器,属于化学变化;
D、制造火药,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5.【分析】A、根据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的性质进行解答;B、根据实验室药品的原则进行解答;C、根据测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注意事项进行解答;D、根据试管加热的注意事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原料,可以制作霓虹灯;
B、不可以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气味、停止加热时,而是用灯帽盖灭;
C、测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成功关键:装置气密性好、打开弹簧夹时机装置冷却;D、加热时试管破裂原因:加热前没有给试管预热、加热后立即用冷水冲洗。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具有多种性质,解答时应该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
6.【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故选项说法正确;
B、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时水银柱升高,原子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C、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D、稀有气体通电后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分析】A、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不是实验现象。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8.【分析】根据题意可知,碳14的质子数为6,14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知,碳14的质子数为6,则碳14原子的中子数为14﹣6=8,则碳14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碳14的构成、了解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分析】氧化反应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①酒精燃烧发光放热,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属于剧烈的氧化反应,生成物是氧气和有机物,不属于缓慢氧化,属于物理变化、水发生的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⑥馒头发霉是馒头与氧气发生的缓慢氧化过程;⑦粮食酿酒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缓慢氧化过程;⑧塑料老化是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属于缓慢氧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氧化反应的分类和缓慢氧化的特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分析】根据原子和离子的转化、离子的构成分析计算。
【解答】解:根据某阳离子A3+的核外有10个电子可知,A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0+3=13,则A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3,可知中子数为14;由此可知;27。
故选:C。
【点评】了解原子的定义和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11.【分析】根据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2+2=10,符合题意;
B、质子数=10=核外电子数=2+8=10,不符合题意;
C、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4+8=10,不符合题意;
D、质子数=13>核外电子数=2+5=10,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12.【分析】A、根据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进行分析;
B、根据装置的优点进行分析;
C、根据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进行分析;
D、根据实验现象分析。
【解答】解: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水呈碱性,故几分钟后,A正确;
B、与图1装置相比,优点是环保;
C、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因为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D、图6的装置上方的棉花团先变红,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D正确;
故选:C。
【点评】明确分子基本性质是解答本题关键。
13.【分析】A、根据蜡烛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蜡烛熄灭时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燃着的木条熄灭,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B、蜡烛熄灭时,白烟是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滴入呼出气体中的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说法正确。
D、燃着的木条熄灭,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蜡烛燃烧的现象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4.【分析】从燃烧的条件入手,结合铁丝的特殊性,可以从氧气的含量、铁丝的洁净程度、温度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说明没有的燃烧现象,所以所有分析围绕燃烧来进行。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有一定的接触。温度越高燃烧也就越容易。
A、收集到的氧气量太少或纯度太低时。
B、铁丝生锈或表面可能含有油漆时。
C、集气瓶底部铺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集气瓶的。
D、铁丝的温度未达到着火点时。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失败的原因分析方面的问题也是对燃烧条件具体情况下的分析应用.
15.【分析】A、根据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固体质量会逐渐减小但不会为零来分析;
B、根据将足量的硫粉与一定质量的氧气在密闭装置内引燃,开始时气体质量不为零,当氧气耗尽后气体质量不再增加来分析;
C、根据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始终不变来分析;
D、根据用等质量的氯酸钾在有、无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制氧气,有催化剂反应快,无催化剂反应慢,但最终的氧气质量相等来分析。
【解答】解: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故图中对应变化关系错误。
B、将足量的硫粉与一定质量的氧气在密闭装置内引燃,当氧气耗尽后气体质量不再增加。
C、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始终不变。
D、用等质量的氯酸钾在有,有催化剂反应快,但最终的氧气质量相等。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55分。
16.【分析】(1)根据硫燃烧的原理进行解答;
(2)根据空气污染物的种类进行解答;
(3)根据保护环境的措施解答。
【解答】解:(1)硫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S+O2SO2;
(2)①可吸入颗粒(如PM8.5)能导致雾霾等的发生,属于空气污染物;
②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
③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导致酸雨的发生;
④氮气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
故填:①③;
(3)A.安排洒水车在城市主干道洒水,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粉尘,不符合题意;
B.植树造林,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保护环境;
C.将有污染的化工厂尾气排放烟囱加高,废气还是排放到了空气中,符合题意;
D.将燃油公交车改成氢能源或电动公交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保护环境。
故选:C。
故答案为:
(1)S+O2SO8;
(2)①③;
(3)C。
【点评】加强对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的掌握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分析】(1)根据原子结构来分析;
(2)根据分子结构模型来分析;
(3)根据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来分析;
(4)根据离子符号的写法以及原子的结构来分析。
【解答】解:(1)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分为质子与中子;故答案为:原子核;
(2)“”表示氮原子,则用“”表示的微粒是一个氮分子;故答案为:B;
(3)①从宏观角度看,物质A中含有两种物质;B是氨气,物质B是由氨分子构成的;分子;
②由合成氨气的微观过程可知,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N2+H2NH5,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2+H2NH6;化合反应;
(4)①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锶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其符号为Sr2+;故答案为:Sr6+;
②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故答案为:7。
【点评】本题考查了的知识点较多,掌握原子结构、微观反应示意图的信息、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方法、物质的组成与分类、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信息等是解题的关键。
18.【分析】(1)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据此写出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2)根据图示信息进行分析;
(3)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
(4)根据图示信息,结合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利与弊、碳中和等知识进行分析;
(5)根据图2中三条曲线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归纳。
【解答】解:(1)甲烷(CH4)完全燃烧:甲烷与氧气点燃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CH4+O2CO2+H2O;
(2)由图6可知,到2050年;
(3)CO2能压缩成液态的原因是分子之间有间隔;
(4)A、由图2可知,CO6脱除效果减弱,说法错误;
B、节约用电,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说法正确;
C、CO2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但CO2参与光合作用,是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7的含量不是越少越好,说法错误;
D、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因此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碳循环;
故选:BD。
(5)对比图2中三条曲线,得出的结论是氨基乙酸钾对二氧化碳的脱除效果最好。
故答案为:(1)CH4+O2CO2+H2O;
(2)碳替代;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BD;
(5)氨基乙酸钾对二氧化碳的脱除效果最好。
【点评】本题考查了自然界中碳循环、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利用好题文信息及所学的知识即可解答。
19.【分析】(1)根据仪器的名称,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集气瓶中未装满水,收集的氧气中混有空气,或未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就开始收集,导致收集的氧气中混有空气,氧气的密度比水小,进行分析。
(2)根据Na2O2是固体,方便携带,且该反应在常温下进行,同时可以消耗呼出的二氧化碳;加热高锰酸钾和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需要加热,进行分析。
(3)根据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氧气从b端通入,水从a端排出,进行分析。
实验二:(1)根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进行分析。
(2)根据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进行分析。
(3)根据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气球可以缓冲气压进行分析。
(4)根据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进行分析。
【解答】解:实验一:(1)①由图可知,仪器①的名称:长颈漏斗,且试管口有一团棉花,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KMnO4K2MnO4+MnO2+O2;
②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发现氧气不纯,收集的氧气中混有空气,导致收集的氧气中混有空气;
③若需测量收集氧气的体积,可采用排水法,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水从a端排出,测量排出水的体积;
(2)在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再生设备。比较适合的方法是图4中的路径乙2O2是固体,方便携带,同时可以消耗呼出的二氧化碳,需要加热,利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携带不方便,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不适宜在潜水艇中使用;
(3)A、反应仓适用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制取气体,不符合题意;
B、氧气能供给呼吸,氧气具有助燃性,不能做燃料;
C、可根据加湿过滤仓中气泡的多少;从而控制氧气的排出速率;
D、氧气不易溶于水,将氧气通入水中,不符合题意。
实验二:(1)实验前,应进行的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导致测定结果偏小;
(2)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P+O2P2O5;
(3)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气球可以缓冲气压,橡皮塞冲出;
(4)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后,由于消耗了氧气,打开弹簧夹,待右侧量筒内液面不再变化时,调节两边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进入水的体积就是消耗氧气的体积×100%。
故答案为:(1)①长颈漏斗;KMnO4K6MnO4+MnO2+O7;
②集气瓶中未装满水或未等气泡连续均匀冒出就开始收集;
③a;量筒;
(2)乙;
(3)B;
实验二:(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P+O2P2O4;
(3)缓冲气压;
(4)×10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氧气的制取装置等,注意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题。
20.【分析】过氧化氢在催化剂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同时放热。
不同的催化剂,催化效果不同。
【解答】解:【实验操作】
将采集到的数据用电脑进行处理,得到反应前后压强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便于比较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故答案为:作对比实验,便于比较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实验结论1】
由图8可知,催化效果最好的是上海青叶。
故答案为:上海青叶。
【交流反思】
上海青叶作催化剂时,200s前曲线迅速升高的原因是上海青叶作催化剂,分解速率大,且同时放出热量,所以压强快速增加;
200s后曲线略有下降的原因是过氧化氢分解是放热反应,反应结束后,但温度下降,压强逐渐降低;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从图2中得出的结论是同种植物的不同部位。
故答案为:上海青叶作催化剂,加快过氧化氢分解,产生了大量氧气,温度升高;过氧化氢分解是放热反应,气体的质量不变,随着温度下降;同种植物的不同部位。
【实验结论2】
由图2可知,在t1秒内,上海青叶用量为2g时;图中三条曲线最终将重合在一起,不会对生成物的质量有影响,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也相同。
故答案为:8g;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因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相同。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1.【分析】(1)根据图1中A、B、C、D、E、F、G、H是所学过的常见物质,E具有助燃性,所以E是氧气,C、F在常温下是液态,B是黑色固体,G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所以G是碳,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所以A是氯酸钾,B是二氧化锰,C是过氧化氢,F是水,D是氯化钾,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所以H是二氧化碳,然后将推出的物质验证即可;
(2)①根据步骤Ⅰ中没有新物质生成进行分析;
②根据步骤Ⅲ中发生的反应是氨气和氧气在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和水进行分析;
③根据酸铵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进行分析。
【解答】解:(1)图1中A、B、C、D、E、F、G、H是所学过的常见物质,所以E是氧气,C,B是黑色固体,所以G是碳,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B是二氧化锰,F是水,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经过验证,所以
①C是H2O8,H是CO2;
②反应①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KClO3KCl+O2;
③构成物质G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2)①步骤Ⅰ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②步骤Ⅲ中发生的反应是氨气和氧气在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氮和水3+O6NO+H2O;
③图3是化肥硝酸铵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硝酸铵应具有的性质是易溶于水,故选:AC。
故答案为:(1)①H6O2,CO2;
②KClO5KCl+O2;
③。
(2)①物理;
②NH4+O2NO+H2O;
③AC。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A
空气是宝贵的资源
B
实验操作安全常识
氮气﹣﹣填充食品袋防变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
稀有气体﹣﹣制作霓虹灯
不可以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气味
为获得感性认识,可触摸药品和品尝味道
停止加热时,要用嘴吹灭酒精灯
C
测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成功关键
D
加热时试管破裂原因
装置气密性好
药品(红磷)足量
打开弹簧夹时机装置冷却
加热前没有给试管预热
加热时试管外壁沾有水珠
加热后立即用冷水冲洗
选项
客观事实
解释
A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B
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时水银柱升高
汞原子受热体积增大
C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
稀有气体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
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A观察到有水和二
氧化碳生成
B蜡烛熄灭时,产生
白烟是化学变化
C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
的二氧化碳
D证明人呼出的气体
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化学]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灯湖初级中化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化学试题(图片版,无答案),共7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灯湖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6月月考化学试题(无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文翰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化学试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