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即墨区某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即墨区某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应用,阅读理解标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语文学科九月学情反馈
(本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友情提示:亲爱的同学,欢迎你参加本次考试,祝你答题成功!
一、积累与应用 (29分)
1.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kuàng)。
B. 仍是不适意! ——徘徊(huí) 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C. 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zhá)落,有了依靠。
D. 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hè)着。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莅的。
B. 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桨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
C. 妈妈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复去地睡不了觉。
D.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淅淅沥沥的秋雨,带着几分灵动,饱含万种情感,心怀无尽的缠绵,从天空飘落。
B. 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奇异的天象令人心旌摇荡,难以忘怀。
C. 墙边一排一排的板凳上,坐着粉白黛绿、花枝招展的妇女们,笑语盈盈不休。
D. 语文老师讲课旁征博引,十分有趣,那咄咄逼人的语调也为同学们所模仿。
4.某校七(1)班开展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活动,邀你积极参与(10分)
(1) 【宣传动员】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则宣传标语,要求符合主题并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
(2) 【调查探究】以下是某同学搜集的一张调查表,请写出探究结果。 (2分)
中学生选择网友的标准才华
选自《国内中学生网络交友调查报告》
探究结果:
(3) 【活动总结】活动结束时,班长李小明写了一段话进行总结,请你帮他修改。(6分)
什么是朋友? 有人说,朋友是天,朋友是地,有了朋友可以顶天立地; 有人说,朋友是风,朋友是雨,有了朋友可以遮风挡雨。 【甲】也有人说,朋友是春,让生命花团锦簇;朋友是秋,让生命硕果累累。我们该如何去交朋友呢?我觉得首先要学会分辨朋友,良师益友与孤朋狗友不能混为一谈。 【乙】其次,朋友之间产生分歧时,要遵守彼此的意见。再次,朋友间应该坦诚相待,勇于指正。最后,让我们珍惜身边的朋友吧,因为他们是我们人生的财富。
①请你仿照【甲】处句式,再写两句,使之和前面句子的句式一致。 (4分)也有人说, , , , 。
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2分)
5. 默写古诗文。 (共10分。每空1分)
(1)《次北固山下》中,表达诗人浓浓思乡愁绪的句是: , 。
(2) , 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 《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 。
(4) 古代作品中,有一类句子以名词组合而成,展现情景交融的美妙景象,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 , , ”。
(5) ,思而不学则殆。(《十二章》)
(6)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 (朱自清《春》)
l
二、阅读理解(41分)标准
人品
才华
知识
凭感觉
外貌
其他
人数比例
30.8%
21.4%
19.1%
17.0%
8.9%
2.8%
(一)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 首句的“杨花” “子规”点出闻讯的时节是暮春,同时渲染了伤感的气氛。
B. 第二句中的“龙标”与题目中的“龙标”,都是指王昌龄。
C. 三、四两句表达了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宽慰和关切。
D. 本诗以想象的驰骋和构思的别致在同类诗篇中独具一格。
7.小鸣默写本诗时,总把最后一句的“君”误写成“风”,请结合本诗内容或李白诗歌的特点分析一下,助力他理解识记。(3分)
(二) 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文言,回答问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雍也》)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8. 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 学而时习之 时:按时 B. 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恼怒
C.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诚信 D.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乐:快乐
9.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文言现象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 (3分)
A. 不亦说乎 B.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C. 吾日三省吾身 D. 传不习乎
10. 下列特殊句式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 (3分)
A. 可以为师矣 B. 白雪纷纷何所似
C.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 其不善者而改之
11. 翻译下列句子。(6分)
(1)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2)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 记叙文阅读(20分)
父亲的长笛
①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②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 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她亦是非常的骄傲,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③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 别吹了好不好! 烦死人了! 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2
④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 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上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⑤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⑥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⑦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 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 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⑧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 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⑨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 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⑩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装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 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 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 跟孩子提这些干啥! 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 ”“吹一段?”父亲
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⑪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作者:赵文静。有删改)
12.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4分)
13.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6分)
(1)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从修辞角度赏析)
(2) 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从人物描写角度)
1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文章以“父亲的长笛”为题,既点明了写作对象,又提出了文章的线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本文以长笛为线索。先后写了女儿对父亲送笛、爱笛、扔笛、厌笛的事情。
C. 第⑩段中交代了父亲腿残疾的原因,解开了前文的悬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D. 父亲吹笛时,母亲陶醉的神态“格外柔美”使得文章首尾呼应,通过母亲的言行,表达了对父爱无私的欣赏,使文章主题更丰厚。时间
事件
女儿的心理
女儿小时候
①
非常骄傲
女儿五年级
②
感到无地自容,恨父亲没出息。
女儿上初中时
父亲马路牙子上吹长笛被电记者拍到了电视节目, 曝光在女儿的全班同学面前, 女儿偷扔了父亲的长笛
③
女儿的儿子初一时
儿子练唱《父亲》勾起了女儿的回忆, 女儿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回家送给父亲并道歉。
④
31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3分)
16.文章第⑨段叙述了《父亲》这首歌的歌词,从上下文看,有什么作用?(4分)
三、写作(5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作文。
在《再塑生命的人》中,海伦·凯勒突然感悟“水”的含义,内心充满光明和希望,是一种长大; 在《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因为母亲的离世,终于明白“好好儿活”,是一种长大; 在《父亲的长笛》中,女儿成年,再一次送给父亲长笛,感受到父亲的不易,也是一种长大……长大意味着学会为他人着想,长大意味着学会承担责任,长大意味着学会感恩回报……
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650字; ②写出真情实感; ③不得套作抄袭; ④文中不能出现与自己有关的真实姓名、地名、校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环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10月月考),共8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环秀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环秀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七年级语文试题10月份月考A4师用docx、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环秀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七年级语文试题10月份月考A4生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