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多份(Word版附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1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1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1全解全析人教版2019docx、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1考试版A4人教版2019docx、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1考试版A3人教版2019docx、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1参考答案人教版2019docx、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1答题卡人教版2019docx、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1答题卡人教版2019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全部。
5.难度系数:0.70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丙型肝炎患者会出现肝水肿和转氨酶升高等表现。临床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同时还需关注转氨酶、血氧饱和度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根据资料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避免出现乳酸性酸中毒
B.转氨酶是肝细胞中重要的肝酶,内环境中出现转氨酶就表明肝脏细胞存在一定的损伤
C.维持内环境的稳态需要各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共同工作才能实现
D.患者的肝功能受损引起了肝水肿,可通过注射一定浓度的白蛋白溶液缓解
1.B
【分析】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详解】A、血氧饱和度正常,确保人体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提供能量,可以避免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而出现酸中毒现象,A正确;
B、转氨酶是肝细胞中重要的肝酶,是细胞内液物质成分。细胞衰老等正常条件下,内环境中也会出现转氨酶,正常人内环境中转氨酶的参考值是0~40U/L,内环境出现转氨酶并不一定就表明肝脏细胞存在一定的损伤,B错误;
C、维持内环境的稳态需要各个器官和系统协调活动,共同工作的结果,C正确;
D、患者的肝功能受损引起了肝水肿,可通过注射一定浓度的白蛋白溶液,提高血浆渗透压,促进组织液回渗至血浆,从而缓解肝水肿,D正确。
故选B。
2.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一段时间后水疱可自行消失。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水疱的化学成分中蛋白质的含量最高
B.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液体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
C.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
2.A
【分析】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单向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
【详解】A、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的含量最高,A错误;
B、血浆和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B正确;
C、血浆和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单向进入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因此,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C正确;
D、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D正确。
故选A。
3.由于缺乏完善的工艺,自酿酒含有大量甲醇,饮用后易中毒,危及生命,相关代谢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醇摄入过多可能导致乳酸增多出现酸中毒
B.若患者昏迷,应及时血液透析并接入呼吸机
C.静脉注射乙醇脱氢酶可以解除甲醇中毒症状
D.高浓度酒精作为口服解毒剂可缓解中毒症状
3.C
【分析】1、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 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
2、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详解】A、由图可知,甲醇摄入过多,会通过一系列反应抑制线粒体有氧呼吸酶的活性,导致人体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从而导致乳酸增多出现酸中毒,A正确;
B、若患者昏迷,血液中的甲酸无法被代谢掉,且甲酸会抑制线粒体有氧呼吸酶的活性,因此应及时血液透析并接入呼吸机,B正确;
C、静脉注射乙醇脱氢酶,乙醇脱氢酶会促进甲醇转化为甲醛,甲醛会进一步转化为甲酸,甲酸无法代谢,会抑制线粒体有氧呼吸酶的活性,因此静脉注射乙醇脱氢酶不能解除甲醇中毒症状,C错误;
D、由于乙醇会和甲醇竞争结合乙醇脱氢酶,因此高浓度口服酒精(乙醇),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甲醇转化为甲醛,可缓解中毒症状,D正确。
故选C。
4.条件反射的建立提高了人和动物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和高等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犬看到盆中的肉时唾液分泌增加是条件反射
B.有人听到“酸梅”有止渴作用是条件反射,与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有关
C.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了抑制性效应
D.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条件反射的消退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4.D
【分析】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详解】A、实验犬看到盆中的肉时唾液分泌增加,是后天性行为,需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的高级反射活动,属于条件反射,A正确;
B、有人听到“酸梅”有止渴作用是条件反射,与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有关,B正确;
C、条件反射的消退不是条件反射的简单丧失,而是神经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使得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因此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了抑制性效应,C正确;
D、条件反射的建立需要大脑皮层参与,而条件反射的消退也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也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错误。
故选D。
5.毒扁豆碱等物质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分解,利多卡因可阻断神经纤维的Na+通道,这些物质因而能影响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毒扁豆碱等物质能引起突触前膜产生电位的变化
B.利多卡因可使神经元胞内外的Na+浓度趋于相等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涉及了信号形式的转换
D.大脑等高级中枢仍可调控经利多卡因麻醉后的部位
5.C
【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A、毒扁豆碱等物质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分解,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电位的变化,不会影响突触前膜,A错误;
B、利多卡因可阻断神经纤维的Na+通道,胞外钠离子不能借助该通道进入细胞内,故神经元胞内外的Na+浓度趋于变大,B错误;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中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形式的转换,C正确;
D、利多卡因可阻断神经纤维的Na+通道,不能形成动作电位,则大脑等高级中枢不能调控经利多卡因麻醉后的部位,D错误。
故选C。
6.如图是人体排尿反射过程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尿检时主动排尿需大脑经a过程对脊髓进行调控
B.婴儿的排尿反射过程可表示为膀胱→d→脊髓→b→膀胱
C.a过程产生的神经递质对脊髓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兴奋或抑制
D.某成年患者能产生尿意但尿失禁,其受损的结构可能是c
6.D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排尿中枢在脊髓,大脑皮层中存在高级神经中枢,可控制脊髓中的低级神经中枢。
【详解】A、尿检时主动排尿是在大脑皮层控制下的排尿,需经过a过程对脊髓进行调控,A正确;
B、婴儿的脑发育还不完善,还不能控制脊髓排尿中枢的活动,所以婴儿的排尿反射过程可表示为膀胱感受器→d传入神经→脊髓排尿中枢→b传出神经→膀胱,B正确;
C、大脑皮层可控制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既可控制主动排尿,又可抑制排尿,所以a过程产生的神经递质对脊髓的作用效果可能是兴奋或抑制,C正确;
D、某成年人患者能产生尿意,说明膀胱→d→脊髓→c→脑的通路是正常的,但尿失禁,即能排尿,但排尿不受大脑皮层的支配,可说明脑→a→脊髓中出现了障碍,故其受损的结构可能是a,D错误。
故选D。
7.海马是机体完成学习记忆功能的关键结构,海马突触中一氧化氮(NO)可作为一种神经递质,若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则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下图是NO作用的主要机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示表明与NO结合的受体位于突触前膜
B.途径I作用时,可能会抑制突触小体的活动
C.途径II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学习与记忆能力
D.途径Ⅲ表明兴奋在突触处可以双向传递
7.C
【分析】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2、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受到刺激,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过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详解】A、依据图示信息可知,NO位于突触后膜,根据箭头方向可知,与其结合的受体位于突触前膜,A正确;
B、据图可知,途径I作用于线粒体起到抑制作用,线粒体可以为突触小体的活动提供能量,所以途径I作用时,可能会抑制突触小体的活动,B正确;
C、途径Ⅲ表示NO刺激前后两个神经元持续兴奋,因此途径Ⅲ有助于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而途径II刺激后,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使神经元抑制,根据题干信息可判断,该途径不能提高其学习和记忆能力,C错误;
D、依据图示箭头可知,兴奋在突触处可以双向传递,D正确。
故选C。
8.下列关于促胰液素及其发现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胰液素是由位于小肠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其靶细胞位于胰腺
B.促胰液素能引起胰液的分泌,胰液进入消化道这一内环境发挥作用
C.与沃泰默的实验相比,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设计彻底排除了神经调节的干扰
D.沃泰默、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不能证明胰腺分泌胰液是否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8.B
【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在发现过程中,沃泰默实验分为三组,两组为对照组,一组对照是排除盐酸对胰腺作用的影响,另一组是想验证胰液分泌是由神经作用的结果,所以将神经切除。
【详解】A、促胰液素是小肠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其靶细胞是胰腺,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正确;
B、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与沃泰默的实验相比,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将小肠黏膜研磨后,彻底破坏神经,设计彻底排除了神经调节的干扰,C正确;
D、沃泰默、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切断了神经,研究的是没有神经调节的情况下有没有其他调节,不能证明胰腺分泌胰液是否受神经调节,D正确。
故选B。
9.小鼠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能聚集碘、分泌甲状腺激素(TH),部分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I⁻和Na⁺进入细胞的运输方式不同
B.利用滤泡细胞浓聚碘的特性,可用¹³¹I治疗甲状腺癌
C.抑制钠碘转运体或氯碘转运体的活性,都可能诱发甲状腺功能减退
D.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的 TH 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起促进作用
9.D
【分析】自由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转运蛋白和能量,如水进出细胞;协助扩散的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转运蛋白,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详解】A、甲状腺滤泡细胞内碘的浓度高于细胞外液中的,故I-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甲状腺滤泡细胞内钠离子的浓度低于细胞外液中的,且钠离子进入细胞需要蛋白质协助,故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A正确;
B、滤泡细胞具有浓聚碘的特性,能够使甲状腺癌细胞内富集¹³¹I,进而破坏癌细胞的DNA,使得癌细胞死亡,B正确;
C、抑制钠碘转运体或氯碘转运体的活性,碘的运输会受到影响,而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故抑制钠碘转运体或氯碘转运体的活性,都可能诱发甲状腺功能减退,C正确;
D、甲状腺激素(TH)对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释放有负反馈调节,故当甲状腺激 素浓度低于机体生理浓度时,对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抑制作用减弱,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
故选D。
10.褪黑素(色氨酸衍生物)是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由松果体细胞合成分泌,具有夜晚分泌量多,白天分泌量少的特点。它能使人入睡时间明显缩短,睡眠持续时间延长,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其分泌调节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从光周期信号刺激视网膜到褪黑素分泌的过程是非条件反射
B.褪黑素的分泌过程既有分级调节又有负反馈调节
C.可通过口服或注射适量褪黑素来改善睡眠质量
D.经常熬夜玩手机会导致褪黑素分泌失调,影响身体健康
10.B
【分析】题图分析: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松果体”途径对生物褪黑素分泌进行调控,该调控过程为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
【详解】A、图中从光周期信号刺激视网膜到褪黑素分泌的过程,是一个非条件反射,相关中枢在下丘脑,A正确;
B、褪黑素增加可抑制下丘脑的中枢活动,这是负反馈调节,松果体分泌褪黑素是直接受到下丘脑中相关神经中枢的调节,这个过程中没有分级调节,B错误;
C、褪黑素成分是色氨酸衍生物,可口服或者注射褪黑素,来改善睡眠质量,C正确;
D、松果体细胞合成分泌,具有夜晚分泌量多,白天少的特点,熬夜玩手机是长期有光的环境,会使褪黑素分泌减少,由于褪黑素能使人入睡时间明显缩短,睡眠持续时间延长,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可知,经常熬夜玩手机会导致褪黑素分泌失调,影响身体健康,D正确。
故选B。
11.垂体后叶素的主要成分是抗利尿激素,在临床上常用于止血,但垂体后叶素在体内积蓄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引发低钠血症等药物副作用,具体机制如图。脑桥有大量神经细胞聚集,极易在渗透压剧烈变化时发生髓鞘溶解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低钠血症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最终引发肌肉酸痛、无力
B.醛固酮分泌减少会进一步促进低钠血症的发生
C.V2受体抑制剂可以特异性阻止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影响钠盐代谢
D.出现低钠血症后在停用垂体后叶素的同时需要快速补充大量的高渗盐水
11.D
【分析】1、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的,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2、醛固酮是肾上腺皮质释放的,作用于肾小管、集合管,可以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详解】A、神经和肌肉细胞的兴奋与Na+内流进入细胞有关,血液中的钠离子含量降低会引起神经、肌肉细胞的兴奋性降低,最终引发肌肉酸痛、无力,A正确;
B、醛固酮分泌减少会降低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作用,促进低钠血症的发生,B正确;
C、V2受体抑制剂可以抑制抗利尿激素和V2受体结合,导致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细胞外液减少,导致醛固酮分泌增多,从而影响钠盐的代谢,C正确;
D、出现低钠血症后在停用垂体后叶素的同时快速补充大量的高渗盐水,容易引起渗透压剧烈变化,发生髓鞘溶解症,D错误。
故选D。
12.T淋巴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复制次数的增多或氧化损伤等,会引起T细胞衰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T淋巴细胞表面受体能够直接识别细菌表面的抗原
B.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
C.T淋巴细胞过度衰老,会导致人体患肿瘤的概率增大
D.延缓端粒缩短可能延缓T淋巴细胞的衰老
12.A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可以直接和B细胞接触,树突状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可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后呈递至辅助性T细胞,随后在抗原、激活的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双信号刺激下,B淋巴细胞活化,再接受细胞因子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病原体结合。
【详解】A、T淋巴细胞表面受体能够识别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的抗原和靶细胞膜表面的抗原,但不能直接识别细菌表面的抗原,A错误;
B、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激活B淋巴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B正确;
C、机体消灭肿瘤的主要方式是细胞免疫,故T淋巴细胞过度衰老,会导致人体患肿瘤的概率增大,C正确;
D、端粒缩短是细胞衰老的原因之一,故延缓端粒缩短可延缓T淋巴细胞的衰老,D正确。
故选A。
13.APC摄取外源性抗原(如细菌表面的蛋白质抗原等)后,在细胞内形成吞噬体,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为吞噬溶酶体。MHCⅡ(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Ⅱ类分子)和吞噬溶酶体中的多种酶在酸性环境下活化,将抗原降解为适合与MHCⅡ类分子结合的抗原肽,从而将外源性抗原肽呈递给辅助性 T 细胞,具体过程如图所示,TCR 和 CD4 为细胞表面的识别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MHCⅡ类分子由辅助性 T细胞合成,需经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加工
B.MHCⅡ与吞噬溶酶体中的多种酸性水解酶作用后会被分解成抗原肽
C.抗原肽—MHCⅡ类分子会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CD4 等特异性结合
D.APC将外源性抗原完整传递给辅助性 T 细胞需要吞噬溶酶体的作用
13.C
【分析】由图可知,抗原呈递细胞通过胞吞作用摄取抗原。辅助性T细胞不能直接识别外源性抗原,无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的能力。
【详解】A、MHCⅡ类分子,不是由辅助性T细胞合成的。MHCⅡ类分子在APC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合成和加工,A错误;
B、MHCⅡ类分子不会被分解成抗原肽,B错误;
C、抗原肽-MHCⅡ类分子复合物会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TCR(T细胞受体)和CD4分子特异性结合,启动免疫反应,C正确;
D、APC将外源性抗原处理后,以抗原肽-MHCⅡ复合物的形式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而不是将外源性抗原完整传递。吞噬溶酶体的作用是将外源性抗原降解为抗原肽,D错误。
故选C。
14.为研究化合物Y的抗炎效果,研究人员以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炎症小鼠为空白对照,以中药复方制剂H为阳性对照,用相关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表示炎症反应程度,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LPS诱导的急性炎症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失调所引起的机体反应
B.中药复方制剂H可以缓解LPS 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
C.化合物Y 可以减弱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中药复方制剂H比化合物Y 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
14.A
【分析】据图所示,使用中药复方制剂H和化合物Y均能降低淋巴细胞的增殖率,且中药复方制剂H抗炎效果更好。
【详解】A、以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炎症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失调所引起的机体反应,A错误;
B、据图所示,使用中药复方制剂H,淋巴细胞的增殖率明显降低,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越高说明炎症反应程度越大,因此表明中药复方制剂H可以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B正确;
C、使用化合物Y后,淋巴细胞的增殖率降低,特异性免疫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因此化合物Y会减弱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C正确;
D、使用中药复方制剂H淋巴细胞增殖率小于使用化合物Y,而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越高说明炎症反应程度越大,因此说明中药复方制剂H比化合物Y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D正确。
故选C。
15.如图是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致病机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患者可能出现智力低下和甲状腺增生的症状
B.该病是免疫系统监视功能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C.能使B细胞活化的抗原有可能位于患者甲状腺细胞表面
D.静脉注射的甲状腺激素可定向运输至靶细胞处发挥作用
15.C
【分析】1、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2、细胞免疫的过程: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同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分化。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该病是患者的甲状腺受到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攻击引起甲状腺细胞坏死或凋亡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若在幼儿期发病,则可能出现智力低下的症状,但不会出现甲状腺增生的症状,A错误;
B、图中的该种免疫失调病是由于人体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细胞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属于免疫系统自稳功能失调而导致的自身免疫病,B错误;
C、据图可知,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攻击甲状腺细胞,因此能使B细胞活化的抗原可能位于患者甲状腺细胞表面,C正确;
D、激素的运输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C。
16.研究发现,致病性微生物以及细菌代谢物或细菌组分能够刺激肠上皮细胞、肠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促炎细胞因子。中枢神经系统能通过神经系统、激素等信号传导影响肠道菌群的分布,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肠—脑轴”调节大脑的发育和功能,进而影响宿主的情绪和行为,这共同构成“肠微生物—肠—脑轴”(MGB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GBA主要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肠道菌群组成
B.大脑主要通过由传出神经组成的自主神经系统,完成向肠道菌群发送信号
C.通过交感神经,肠道转运加速,收缩加强,影响营养物质向肠道微生物转移
D.肠致病性微生物以及细菌代谢物能刺激肠道免疫细胞,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16.C
【分析】1、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2、免疫系统三大功能是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和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详解】A、“肠微生物—肠—脑轴”(MGBA)是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双向调节的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系统,主要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肠道菌群等共同组成,A正确;
B、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均属于传出神经,大脑向肠道菌群发送信号主要通过由传出神经组成的自主神经系统完成,B正确;
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中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使肠道转运加速,收缩加强,影响营养物质向肠道微生物转移,C错误;
D、致病微生物及细菌代谢物能直接刺激肠道内的免疫细胞,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免疫系统针对病原体的反应,属于免疫防御功能,D正确。
故选C。
17.生长素和赤霉素都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素对植物侧芽的生长只有抑制作用,没有促进作用,表现为顶端优势
B.赤霉素处理大麦无需发芽能够产生α-淀粉酶,与其诱导相关基因转录有关
C.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赤霉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表现出协同作用
D.生长素抑制种子萌发,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两者对种子萌发的作用效果相反
17.B
【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详解】A、生长素对植物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也有促进作用,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A错误;
B、由于赤霉素能诱导相关基因转录,赤霉素处理大麦无需发芽能够产生a-淀粉酶,B正确;
C、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赤霉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表现出协同作用,C错误;
D、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两者对种子萌发的作用效果相反,D错误。
故选B。
18.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可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调节基因表达从而产生效应
B.单侧光下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需要载体蛋白
C.赤霉素可以诱导某些酶的合成来促进种子萌发
D.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
18.B
【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等,它们对植物各种生命活动起着不同的调节作用,其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而脱落酸和乙烯是抑制植物的生长。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而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
2、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从根本上说是植物基因组程序性表达的结果。植物的生长发育既受内部因子(激素)的调节,也受外部因子(如光、温度、日照长度、重力、化学物质等)的影响。这些化学和物理因子通过信号转导,诱导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生长发育。
【详解】A、生长素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内发生一系列信号转导过程,进而诱导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效应,A正确;
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B错误;
C、赤霉素主要合成部位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赤霉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可以诱导某些酶的合成促进种子萌发,C正确;
D、光信号激活光敏色素后,光敏色素结构发生变化,信号经转导,传递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D正确。
故选B。
19.已知外源油菜素内酯(BL)可促进植株BL基因的表达、为探究喷洒BL在花生幼苗抗盐胁迫过程中的作用。某实验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BL在植株体内含量微少,但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B.喷洒一定量的外源BL有助于促进植物生长
C.盐胁迫可能会对叶绿体的某些结构造成损伤
D.植株BL基因的表达产物不利于植株适应盐胁迫环境
19.D
【分析】本实验目的是探究喷洒BL在花生幼苗抗盐胁迫过程中的作用,实验的自变量是BL的有无,因变量是花生幼苗抗盐胁迫程度,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BL是植物激素,激素在植物体内含量微少,但具有调节作用,A正确;
B、据图可知,与对照组相比,BL组干物质所占总物质比例增加,说明喷洒一定量的外源BL有助于促进植物生长,B正确;
C、与对照组相比,盐胁迫组的叶绿素含量降低,而叶绿素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据此推测盐胁迫可能会对叶绿体的某些结构造成损伤,C正确;
D、由题图可知,BL+盐胁迫组的叶绿素和干物质含量>盐胁迫组,但BL+盐胁迫组的MDA<盐胁迫组,说明植株 BL 基因的表达产物有利于植株适应盐胁迫环境,D错误。
故选D。
20.研究人员探究植物根部伸长区生长素运输情况,得到了生长素运输方向如图①。图②表示正常植物和N蛋白缺失型的植物根部大小对比及生长素分布对比,图③表示两种植物分生区表皮细胞中PIN2蛋白的分布及含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在分生区表皮的极性运输体现为从一个细胞的顶膜运往另一细胞的底膜
B.N蛋白缺失型植株比正常型植株的根尖生长素运输效率更低导致生长更缓慢
C.N蛋白缺失型的PIN2蛋白含量多和分布广,可知PIN2蛋白抑制生长素运输
D.N蛋白可能通过影响 PIN2 蛋白产生与分布而调控生长素的运输速度和方向
20.C
【分析】生长素的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详解】A、由图1可知,生长素从根尖分生区运输到伸长区的运输是从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属于极性运输,A正确;
B、据图2可知,N蛋白缺失型个体的根部明显缩短,且据生长素的分布情况可知,伸长区生长素较少,据此可推测N蛋白缺失型比正常型生长素运输效率更低不利于促进生长,B正确;
C、分析图2,N蛋白缺失型个体的根部明显缩短,且据生长素的分布情况可知,伸长区中央部分的生长素较少,据此可推测生长素在根部中央运输受阻。据图3可知,正常型个体和N蛋白缺失型个体顶膜的 PIN2蛋白含量相同,侧膜和细胞质中没有分布,结合图1推测,推测其功能是将生长素从细胞顶膜运输至侧膜和底膜;而N蛋白缺失型的植物细胞中,PIN2 蛋白分布特点为:顶膜处最多,侧膜和细胞质中也有分布,但是相对较少,其中细胞质中含量最少。根据上述研究,正常型个体只有顶膜有PIN蛋白分布,而N蛋白缺失型个体则在多处都有分布,推测N蛋白的作用是:促进生长素从细胞质和侧膜等部位向伸长区细胞顶膜集中,从而促进了伸长区细胞伸长,C错误;
D、由C分析可知,N蛋白可能通过影响 PIN2 蛋白产生与分布而调控生长素的运输速度和方向,D正确。
故选C。
21.研究发现,蓝光会使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兴奋,兴奋传递至棕色脂肪细胞(BAT)后,可使BAT兴奋性下降。导致其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明显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蓝光产生的刺激使感光细胞对K+的通透性增大
B.BAT兴奋性提高有利于其产热
C.蓝光导致BAT代谢水平变化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D.手机会发出蓝光,因此夜间长时间玩手机可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21.A
【分析】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进行传导,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详解】A、蓝光产生的刺激使感光细胞产生兴奋,对Na+的通透性增大,A错误;
B、题干信息可知,BAT兴奋性下降导致其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明显降低。反之,BAT兴奋性提高利用葡萄糖速率增加,有利于其产热,B正确;
C、蓝光导致BAT代谢水平变化的过程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属于非反射活动,C正确;
D、手机会发出蓝光会使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兴奋,兴奋传递至棕色脂肪细胞(BAT)后,可使BAT兴奋性下降,导致其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明显降低,因此夜间长时间玩手机可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D正确。
故选A。
22.如图甲、乙、丙表示三种细胞,A、B、C代表细胞生活的三种液体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细胞通过A、B、C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B.B中含有气体,乙细胞不一定消耗和产生气体
C.C中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B中液体的量增多
D.A、B、C的渗透压和酸碱度都与其中的某些离子有关
22.C
【分析】由图可知,C单向箭头指向A,A单向箭头指向B,说明A为淋巴(液)、B为血浆、C为组织液。
【详解】A、A、B、C分别为淋巴(液)、血浆和组织液,三者均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正确;
B、B为血浆,其中含有气体,在血浆中生活的成熟红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既不消耗氧气也不产生二氧化碳,B正确;
C、C为组织液,没有血浆蛋白,C错误;
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Na+、Cl-有关,酸碱度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D正确。
故选C。
23.研究发现,交感神经可以通过去甲肾上腺素(NE)刺激白色脂肪组织中的间充质基质细胞(MSC),使MSC分泌神经营养因子(GDNF)促进淋巴细胞(ILC2)分泌IL-5,从而促进脂肪细胞中脂肪的分解,调节过程如图1。RET和ADR是MSC和ILC2上的受体,为确定这两种受体与MSC和ILC2的对应关系,研究人员利用阻断ADR的小鼠进行实验,结果如图2。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中需使用正常的小鼠作为实验材料
B.NE、GDNF和IL-5都需要通过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C.根据图2实验结果推测ADR可能位于MSC,RET可能位于ILC2
D.NE、GDNF和IL-5会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且作用后失活
23.D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A、实验过程中需使用正常的小鼠作为实验材料做对照组,A正确;
B、图1中的NE(神经递质)、GDNF(神经营养因子)和IL-5(细胞因子)都是通过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B正确;
C、根据图2,阻断ADR后,IL-5和GDNF的分泌量相较于对照组均下降,说明MSC接受到的信号减少,说明阻断ADR后,MSC细胞上的受体不能接受信号,进而影响下游ILC2细胞上的受体接受GDNF的信号,从而导致IL-5分泌量也下降,故ADR位于MSC,RET 位于ILC2,C正确;
D、NE、GDNF和IL-5会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是只作用于特定部位,D错误。
故选D。
24.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HA)患者的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正常·但表现出与醛固酮缺乏症患者同样的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醛固酮可运输至全身,但主要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B.醛固酮分泌减少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C.PHA患者体内的血钠浓度高于健康人的
D.推测患PHA的原因可能是醛固酮受体异常
24.C
【分析】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同时促进钾的分泌,从而维持水盐平衡;而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提高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量,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从而维持水平衡。
【详解】A、激素需要与靶器官上的受体结合起作用,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细胞分泌,可运输至全身,但主要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调节水盐代谢等,A正确;
B、醛固酮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而兴奋的产生与钠离子内流有关,故醛固酮分泌减少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B正确;
C、PHA 患者的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正常,但表现出与醛固酮缺乏症患者同样的症状,说明其体内的血钠浓度低于健康人的,C错误;
D、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起作用,PHA患者的醛固酮的合成和分泌正常,但表现异常,可能是醛固酮受体异常,导致醛固酮无法起作用,D正确。
故选C。
25.生长素和赤霉素均通过作用于植物某些细胞或器官的受体而发挥作用,植株的正常长高是两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某小组对几种矮生变异植株的形成原因进行探究,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矮生变异株甲的生长素受体基因表达正常
B.矮生变异株乙的生长素形成相关基因表达可能正常
C.矮生变异株乙和丙的赤霉素受体基因表达情况相同
D.仅根据表中结果不能准确判断矮生变异株丙的形成原因
25.C
【分析】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生长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促进侧根和不定根发生,影响花、叶和果实发育等功能,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
【详解】A、对矮生变异株甲喷施适量生长素溶液,甲高度恢复正常,这说明矮生变异株甲的生长素受体基因表达正常,生长素能与生长素受体结合,从而使高度恢复正常,A正确;
B、对矮生变异株乙喷施适量生长素溶液,甲高度无显著改变,这说明矮生变异株乙的生长素形成相关基因表达可能正常、生长素受体基因表达可能正常,B正确;
CD、对矮生变异株乙喷施适量赤霉素溶液,乙高度恢复正常,这说明矮生变异株乙的赤霉素受体基因表达正常,乙的赤霉素形成相关基因表达不正常;对矮生变异株乙喷施适量生长素溶液、赤霉素溶液,乙高度无显著改变,这说明矮生变异株乙的生长素受体基因表达不正常或赤霉素受体基因表达不正常,因此仅根据表中结果不能准确判断矮生变异株丙的形成原因,C错误,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5小题,共计50分)
26.(9分)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某人因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急性喉炎,需注射头孢呋辛钠治疗。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钠期间及用药后1~2周内不能饮酒。肝脏是酒精的主要代谢场所,酒精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头孢类分子可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造成乙醛中毒,重者可致呼吸抑制、急性心衰等。
乙醇乙醛二氧化碳和水
(1)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治疗时,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是 和 。
(2)乙醛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使通气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积累,血浆中的pH呈降低趋势。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 ,为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参与调节的离子主要有 (写一种即可)等。
(3)新冠肺炎患者的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壁细胞受损后,出现肺水肿的原因是 。
(4)酒精过敏的人在饮酒后可能出现皮肤发痒的现象,某科研小组以小鼠为实验对象研究PTEN蛋白和TRPV1蛋白对痒觉的影响。用组胺刺激正常小鼠产生痒觉,引起抓挠行为。用组胺刺激PTEN基因敲除小鼠、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小鼠的皮肤,结果如图。请推测:PTEN蛋白 (填“促进”或“减弱”)痒觉的产生,TRPV1蛋白 (填“促进”或“减弱”)痒觉的产生。
26.(1)组织液 血浆
(2)组织细胞是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其中二氧化碳浓度高,且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 HCO3-或HPO42-
(3)新冠肺炎患者的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壁细胞受损后,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
(4)减弱 促进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1)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肌肉注射药物首先进入组织液,静脉滴注药物首先进入血浆,即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治疗时,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依次为组织液和血浆。
(2)乙醛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使通气量减少导致二氧化碳积累,血浆中的pH呈降低趋势。CO2的产生部位是线粒体,即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进而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即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浓度高,且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需要顺浓度梯度进行,为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需要血浆中缓冲物质的参与,则参与调节的离子主要有HCO3-、HPO42-等。
(3) 新冠肺炎患者的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壁细胞受损后,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组织液渗透吸水,出现肺水肿。
(4)某科研小组以小鼠为实验对象研究PTEN蛋白和TRPV1蛋白对痒觉的影响。根据实验目的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两种蛋白的有无,因变量是30分钟内抓痒的次数;因此实验中采用了敲除相关基因的方式进行设计实验,而后用组胺刺激正常小鼠和实验鼠,检测痒觉的产生情况。即用组胺刺激PTEN基因敲除小鼠、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小鼠的皮肤,结果如图。图中显示,PTEN基因敲除小鼠30分钟内抓痒的次数最多,据此推测,PTEN蛋白可减弱”痒觉的产生,而PTEN基因和TRPV1基因双敲除小鼠30分钟内抓痒的次数较少且接近正常鼠,说明TRPV1蛋白可“促进”痒觉的产生。
27.(9分)CORT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一种糖皮质激素。研究发现,长期紧张的精神状态会导致人体CORT水平升高,除对代谢有影响外,还能引发抑郁情绪。引发抑郁的相关机制如图所示(5-HT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已知大脑海马细胞上有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参与CORT的负反馈调节。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对CORT分泌的调节是通过 调节轴进行的。当人体处于紧张激动状态时,人体的 (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兴奋,由肾上腺的 (填“皮质”或“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
(2)据图可知,5-HT的释放方式应该是 ,突触后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与5-HT结合后,产生兴奋,其膜外电位发生的变化是 。
(3)科研人员欲根据上图中引发抑郁的相关机制,研发抗抑郁的药物,请你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合理的研发思路: 。
27.(1)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 交感 髓质
(2)胞吐 出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3)增加海马细胞膜上GR的含量,从而减少CORT的数量;降低5-HT的回收速率,进而增加5-HT的数量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3)传递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详解】(1)CORT分泌调节机制与甲状腺激素相同,因此,CORT分泌调节存在着反馈调节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分级调节;在人体紧张激动时,交感神经占优势,导致一系列生理反应,如代谢增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这是因为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使得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增多,从而引起身体的一系列适应性反应。
(2)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为胞吐。突触后膜静息时膜外电位为正电位,由静息状态产生兴奋,电位发生逆转,膜外电位由正电位转变为负电位。
(3)大脑海马细胞膜上有糖皮质激素受体(GR),参与CORT的负反馈调节,该药物抗抑郁作用的机理可能是能够增加海马细胞膜上GR的含量,从而减少CORT的数量,降低5-HT的回收速率,进而增加5-HT的数量,起到抗抑郁作用。
28.(12分)辣椒是许多料理不可或缺的食材,除了能增加餐点的色香味,还能帮助减重。研究发现,辣椒可以启动胃部一个接收器TRPV1蛋白,让胃部撑大并且释放出饱足感的讯息,使人体发现已经吃饱,进而减少进食量,有助于防止体重上升。如果缺乏这个接收器,人体的饱足感会延后发生,我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吃下更多东西。为探究高脂肪饮食及辣椒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者用小鼠进行分组实验,实验处理及检测结果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胃部接收器TRPV1蛋白可能是胃黏膜细胞细胞膜上的 。
(2)据表中甲、乙两组实验结果可知,高脂肪食物对小鼠的影响是 。根据题意推测导致总采食量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结合表中乙、丙两组实验结果可推测,辣椒素还可能对肠道菌群丰度的影响及减肥的作用机制是 。
(3)进一步研究发现,与乙组小鼠相比,丙组小鼠肠道菌群中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菌群a显著增多,而产生脂多糖的菌群b显著减少。菌群a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促进肠道细胞对GLP-1和PYY的合成及释放,GLP-1和PYY是与食欲控制相关的两种多肽类激素,GLP-1刺激迷走神经的 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沿迷走神经传至下丘脑,由此可知、GLP-1相当于 ,PYY可能通过 传送的方式运输至下丘脑。
(4)菌群b产生的脂多糖会损伤肠道屏障进入内环境,与下丘脑中的受体结合诱发下丘脑炎症,所以肠道中菌群b增多可能会导致小鼠 (填“肥胖”或“消瘦”)。为验证辣椒素还可通过促进肠道细胞膜蛋白的表达来修复肠道屏障,进而降低炎症反应,研究者以(2)中三组小鼠为实验材料,通过检测三组小鼠的 (答出2项指标)来验证上述结论。
28.(1)特异性受体
(2)使小鼠采食量和体重增加,肠道菌群丰度降低 高脂肪食物会抑制TRPV1蛋白的活性 椒素通过提高肠道菌群丰度,减少进食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
(3)传入 信息分子 体液
(4)肥胖 镜检肠道屏障的修复度,小鼠肠道细胞膜蛋白的表达量,血液中脂多糖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含量(如胰岛素含量,血糖水平等)
【分析】本实验目的是探究辣椒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作用,分析表格可知,本实验的变量是饲料种类及是否灌喂辣椒素,因变量是实验增重、肠道菌群丰度等。
【详解】(1)辣椒素与TRPV1蛋白结合,可推断TRPV1蛋白可能是胃黏膜细胞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2)甲、乙两组的自变量是饲喂饲料的种类,乙组饲喂高脂肪含量饲料,实验增重增加,总采食量增加,肠道菌群丰度相对值下降,可知,高脂肪食物对小鼠的影响是使小鼠采食量和体重增加,肠道菌群丰度降低。根据题意推测导致总采食量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高脂肪食物会抑制TRPV1蛋白的活性。结合表中乙、丙两组实验结果可推测,辣椒素对肠道菌群丰度的影响及减肥的作用机制辣椒素通过提高肠道菌群丰度,减少进食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
(3)GLP-1刺激迷走神经的传入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沿迷走神经传至下丘脑,由此可知,GLP-1相当于信息分子。多肽属于大分子物质,GLP-1和PYY是与食欲控制相关的两种多肽类激素,PYY可能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运输至下丘脑;
(4)分析题意可知,菌群b会诱发下丘脑炎症,肠道中菌群b增多可能会导致小鼠肥胖,为验证辣椒素还可通过促进肠道细胞膜蛋白的表达来修复肠道屏障,进而降低炎症反应,通过检测三组小鼠的镜检肠道屏障的修复度,小鼠肠道细胞膜蛋白的表达量,血液中脂多糖和炎症细胞因子的含量(如胰岛素含量,血糖水平等)来验证上述结论。
29.(9分)新型冠状病毒通过表面的S蛋白与靶细胞膜上的ACE2 受体结合实现入侵。2022年3月11日,国家卫健委印发《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增加新冠抗原自检试剂盒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手段。抗原检测原理如下图:将样品加入样品垫,溶有样品的液体沿试纸向吸水垫的方向移动。结合垫上吸附有胶体金(聚集后呈红色)标记的两种可移动的物质(新冠抗体1和鼠抗体),T线处固定有新冠抗体2,抗体1和抗体2可与新冠病毒表面的不同位点结合,呈红色。C线处固定有抗鼠抗体的抗体,与鼠抗体结合,也呈红色。通过观察C、T区域是否出现红色进行判断待测样品中是否含有新冠抗原。
(1)机体会清除新型冠状病毒体现免疫系统具有 功能。
(2)若待测样本中不含新冠病毒,显色结果为 ,即为阴性;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过程中此特异性结合共发生 次。
(3)新冠病毒的检测方法还有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某人的核酸检测呈阴性,但抗体检测为阳性,请解释可能的原因 。
(4)我国科学家研发了多种新冠疫苗。DNA疫苗在细胞内可进行基因表达产生S蛋白,细胞将S蛋白暴露在细胞表面。与直接注射S蛋白相比,注射 DNA疫苗可以引起人体 免疫,效果更好。多次注射疫苗对抗体浓度的提升效果十分明显,原因是 。
29.(1)免疫防御
(2)只有C处出现红色 3
(3)感染过新冠病毒且已康复或已接种新冠疫苗
(4)细胞 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记忆 B 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了大量抗体
【分析】1、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细胞免疫:病原体侵入靶细胞后,被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这一变化信号,之后开始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他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1)免疫系统具有防御、自稳和监视的功能。机体清除新型冠状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2)若待测样本中不含新冠病毒,新冠抗体1和新冠抗体2不会与病毒结合,T线处不会显色,而C线处由于鼠抗体与抗鼠抗体的抗体结合,会显色,即为阴性。若检测结果为阳性,新冠抗体1和新冠抗体2会与病毒结合,发生在结合垫和T线处,同时C线处固定有抗鼠抗体的抗体,与鼠抗体结合,此过程中特异性结合共发生3次。
(3)某人核酸检测呈阴性,但抗体检测为阳性,可能的原因是此人曾经感染过新冠病毒,现已康复,但体内仍有抗体;或者接种过新冠疫苗,产生了抗体。
(4)注射DNA疫苗可以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与直接注射S蛋白相比,多了细胞免疫,效果更好。多次注射疫苗对抗体浓度的提升效果十分明显,原因是多次注射疫苗能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浆细胞,从而产生更多的抗体。
30.(11分)拟南芥在红光下出现开花延迟,其基本调节过程如图。请回答:
(1)光敏色素B是一类 复合体;CO的直接作用是 。
(2)红光调节拟南芥开花的过程包括 、传导信号、 三个基本环节。据图分析,红光信号传导到细胞核内在分子水平上体现出的具体形式是 。
(3)植物的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下图表示环境因素(A)、植物激素(B)和基因表达(C)三者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关系。补充图中有关内容① ;② ;③ (在横线上填写相应字母)。
30.(1)色素-蛋白质 促进(成花素基因)FT转录
(2)感受信号 发生反应 (核内)CO含量减少
(3)B A C
【分析】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详解】(1)光敏色素接受红光信号后,也可以影响核内的基因表达,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由图可知,核内CO含量减少,成花素基因(FT)转录减弱,因此CO的直接作用是促进(成花素基因)FT转录。
(2)由图可知,红光调节拟南芥开花的过程包括感受信号、传导信号、发生反应三个基本环节。据图分析,红光信号传导到细胞核内在分子水平上体现出的具体形式是(核内)CO含量减少。
(3)高等植物是由很多细胞组成的高度复杂的有机体,它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各个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构成的网络。植物细胞里储存着全套基因,但是某个细胞的基因如何表达则会根据需要作调整。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休眠,都处在基因适时选择性表达的调控之下。对于多细胞植物体来说,细胞与细胞之间、器官与器官之间的协调,需要通过激素传递信息。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同时,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②为环境因素(A),①为植物激素(B),③为基因表达(C)。
矮生变异株
喷施适量生长素溶液
喷施适量赤霉素溶液
甲
高度恢复正常
高度无显著改变
乙
高度无显著改变
高度恢复正常
丙
高度无显著改变
高度无显著改变
组别
实验处理
实验增重/g
总采食量/g
肠道菌群丰度相对值
甲
饲喂标准脂肪含量饲料
8.92
274.47
258
乙
饲喂高脂肪含量饲料
19.16
443.16
239
丙
饲喂高脂肪含量饲料+辣椒素
13.43
343.42
25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生物(单选版,人教版2019选必1全册)01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单选版人教版2019选必1全册01全解全析新高考专用docx、单选版人教版2019选必1全册01测试范围人教版2019选必1全册考试版A4新高考专用docx、单选版人教版2019选必1全册01测试范围人教版2019选必1全册考试版A3新高考专用docx、单选版人教版2019选必1全册01参考答案新高考专用docx、单选版人教版2019选必1全册01答题卡新高考专用docx、单选版人教版2019选必1全册01答题卡新高考专用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生物(江苏专用,选择性必修1)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江苏专用选择性必修1全解全析江苏专用docx、江苏专用选择性必修1考试版A4江苏专用docx、江苏专用选择性必修1考试版A3江苏专用docx、江苏专用选择性必修1答题卡江苏专用docx、江苏专用选择性必修1答题卡江苏专用pdf、江苏专用选择性必修1参考答案江苏专用docx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2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2全解全析人教版2019docx、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2考试版A4人教版2019docx、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2考试版A3人教版2019docx、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2参考答案人教版2019docx、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2答题卡人教版2019docx、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02答题卡人教版2019pdf等6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