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第1页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第2页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战国时期各国职事官数量普遍增加,先秦有思想家认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友情提示:
    1.答题前,考生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号、考场号与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
    3.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福建昙石山文化遗址地处闽江下游地区,该遗址发现大量海蚬、牡蛎、龟等类型的贝壳,有的地方堆积厚达3米多。遗址中出土的凹石与北方内陆的砾石相似,但凹石是一种贝类食物加工工具。此外,还出土少量农业工具,如石锛、石刀。由此可知,县石山文化()
    A.属于旧石器时代 B.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
    C.与中原文化迥异 D.在生产领域出现专业分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该遗址发现大量海蚬、牡蛎、龟等类型的贝壳,有的地方堆积厚达3米多。遗址中出土的凹石与北方内陆的砾石相似,但凹石是一种贝类食物加工工具。此外,还出土少量农业工具,如石锛、石刀。”并结合所学可知,福建昙石山文化遗址属于海岸贝丘遗址,该地出土了大量的海生贝壳等,这说明该地居民的生活与海洋联系较为密切,体现了海洋文化的特征,B项正确;福建昙石山文化年代距今5000-4300年,此时中国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原文化和闽江下游地区文化的对比,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生产领域出现专业分工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2.西周霸姬簋铭文记载,霸氏小宗庶子各立为宗群前需经宗族举荐、婚姻之国同意,再上呈周天子核准,由虫育别造异典,享为传达,在此之前,仅能由其母霸姬代理宗族事务。这()
    A.维护了统治秩序的稳定 B.加速了礼乐制度的瓦解
    C.开创了女性主政的先例 D.完善了确立宗君的程序
    【答案】A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小宗庶子各立为宗群前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程序,体现了西周严格的礼乐制度,这维护了统治秩序的稳定,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礼乐制度,此时并未瓦解,排除B 项;“女性主政”不符合材料主旨,也不符合西周史实,排除C项;材料内容并不是确立宗君,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3.周初统治阶级鉴于夏商二朝的灭亡,知道“惟命(天命)不于常”(《尚书·康诰》),要永命必须保民。武王在《泰誓》里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把民心看作天心所自出,所以民心是政治好坏的镜子,也是天子坠厥(天)命或受厥命的权衡。这体现了周朝()
    A.敬天保民的统治思想 B.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
    C.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 D.开创了早期儒家学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周朝。根据材料可知,要永命必须保民,把民心看作天心所自出,民心是政治好坏的镜子,体现出周朝风行敬天保民的思想,A项正确;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战国时期的庄子,排除B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其丰富,题干仅仅谈到的是保民思想,排除C项;虽然孔子的儒家思想与周文王具有一定的渊源,但早期儒家学派是由孔子开创的,排除D项。故选A项。
    4.春秋中后期由白狄族所建的中山国,其疆域约在今河北西部。统治者在建筑及帐内用器方面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特点,但其文字、礼器和墓葬均与中原地区相似。这反映出()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B.华夏认同观念逐渐产生
    C.南北经济发展的差异缩小 D.少数民族政权完成封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春秋时期(中国)。中山国是白狄族,其统治者在建筑及帐内用器方面保留着游牧民族 特点,但其文字、礼器和墓葬均与中原地区相似,这说明当时中原文化已经影响了白狄族,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逐渐产生,B项正确;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南北方经济发展情况,排除C项;D项表述绝对,而且当时中原地区尚未完全进入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5.战国时期各国职事官数量普遍增加。秦国所设职官有工官、盐官、铁官等;楚国有掌管各个行业的工尹、宫厩尹等;赵国设有司工、司寇、工尹、太卜等。这说明战国时期()A.官员职责专业化 B.官僚政治的确立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变法运动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秦国所设职官有工官、盐官、铁官等;楚国有掌管各个行业的工尹、宫厩尹等;赵国设有司工、司寇、工尹、太卜等。”可知,各国设置了专业的官员管理,说明官员职责专业化,A项正确;官僚政治的确立的标志是郡县制的确立,排除B项;战国时期尚末形成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变法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6.西周至春秋前期,君子只是指天子、诸侯、大夫等有位之人,其“德”的内涵与要求并不突出。战国时期,《易传》明确且正式地提出了“君子之德”,传递出新的含义,即“君子”应具有道德、才干突出的特点,凭借个人素质获得社会优势地位。这一变化说明战国时期()
    A.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B.民众自我意识初步觉醒
    C.世卿世禄制被废除 D.社会转型助推认知解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战国时期,君子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君子应具有道德、才干突出的特点,凭借个人素质获得社会优势地位,这说明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助推认知解放,D项正确;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教育主张,强调无论人的种族、社会地位、财富状况如何,都应该接受教育。这一主张体现了孔子对于教育机会均等的理念,仅从材料内容无法推断出当时已实现有教无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自我意识,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君子含义变化,没有体现世卿世禄制的废除,排除C项。故选D项。
    7.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持这种观点应是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信息可以看出,持这种观点的应是墨子,故答案为B项;孔子主张“仁”“礼”,排除A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排除C项;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和君主集权,排除D项。
    8.云梦秦简《法律答问》规定,老人控告子女“不孝”,可以要求处以死刑,而地方官吏不必经过“三宥”的程序,须立即拘捕惩处;子女不得控告父母,告者有罪得予追究。这反映出秦朝()
    A.礼法并用的倾向 B.家庭关系的紧张 C.定罪量刑的完善 D.政治制度的变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朝云梦秦简中关于子女不孝的量刑比较严格,说明渗透了儒家价值观,反映了秦朝礼法并用的倾向,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法律中关于老人控告子女和子女控告父母的相关规定,并不是具体案例,无法说明家庭关系紧张,排除B项;材料只有针对子女与父母控告的规定,无法说明定罪量刑的完善,排除C项;本题材料属于秦朝的法律,不属于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9.秦汉时期在地方推行由官定物价标准的“平贾”制,秦朝至西汉初期平贾的制定属于县,到了西汉中后期,平贾的定价中心由县转移到了郡。这一变化说明()
    A.国家治理能力的逐步提高 B.地方行政权力趋于膨胀
    C.政府对物价干预日渐松弛 D.抑商政策得到有效贯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秦朝至西汉初期平贾的制定属于县,到了西汉中后期,平贾的定价中心由县转移到了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平贾”制逐渐演变为郡主导,政府加强了对市场价格的管理,反映出大一统的背景下国家治理能力的加强,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建立,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平贾的定价中心变化,不能说明地方行政权力趋于膨胀,排除B项正确;政府对物价干预日渐严格,而不是松弛,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0.西汉初年,汉惠帝曾诏令女子到十五岁不出嫁者就要缴纳六百钱的税额。对于妇女的再嫁法律也予以保护,“夫死无男,有改嫁之道”,“夫死未葬,就嫁之妇,亦不干法规”。这表明当时()
    A.婚姻观念自由开放 B.国家加强对基层社会控制
    C.农民田赋负担沉重 D.政府重视社会经济的恢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汉初年统治者积极推动女子出嫁和妇女再嫁,有利于一家一户 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就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积极推动女子出嫁和妇女再嫁,这与婚姻观念自由开放无关,排除A项;材料和政府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说明农民田赋的多或少,排除C项。故选D项。
    11.两汉时期,士人源源不断地流向官场。据不完全统计,西汉一代有 355位士人进入官场,东汉一代有741位士人进入官场,其中出身普通家庭的士人多于出身仕家庭的士人。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诸子百家学说的融合 B.尊崇儒术观念的流行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革 D.世家大族势力的衰微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士人指读书人亦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根据材料可知,读书人越来越多的进入官场,其中东汉普通家庭出身的读书人要多于仕家庭出身的读书人,这主要得益于官员选拔制度的变革,汉武帝创立察举制选拔官员,选拔标准是德和才,促使有才能的读书人越来越多的进入官场,C 项正确;读书人越来越多的进入官场,和诸子百家学说的融合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材料仅仅强调读书人源源不断地流向官场,并没有体现尊崇儒术观念的流行,排除B项;东汉世家大族势力并没有衰落,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2.汉初,盐仍由民间自由生产经营,一些地方势力完全掌控该地区盐的产销,如吴王刘濞“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饶足”。武帝时期,盐的产销模式变为“民制一官收一官运一官销”,且明令禁止百姓私自煮盐。这一变化()
    A.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 B.便利了老百姓的生活
    C.推动了生产力 发展 D.增加了政府财政开支
    【答案】A
    【解析】
    【详解】汉代盐业经营由民间经营转变为政府官营,在民间经营是时期,地方势力把持盐业,政府官营之后,严禁私煮,打击了地方豪强势力,A项正确;官营食盐不便于百姓,排除B项;食盐官营并未涉及到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无关,排除C项;食盐官营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A项。
    13.西汉末年思想家扬雄在《反离骚》中,把屈原比为“凤皇”“神龙”“骅骧”,用“芳酷烈”“扬之芳苓”来描述屈原的品德,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说明()
    A.儒学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 B.西汉末年道德观念沦丧
    C.人物评价受主流思想影响 D.士人不满现实社会黑暗【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末年。(中国)。根据材料比评屈原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并结合所学可知,扬雄称赞屈原的品德,却批评其不合时宜,认为乱世应修身潜伏,扬雄作为思想家,其评价与儒家强调的道德观念有关,受到当时儒学正统思想的影响,C项正确;扬雄的评价并未体现儒学内容的丰富与发展,排除A项;扬雄称赞屈原的品德,却并未说明当时道德沦丧,排除B项;扬雄虽认为屈原应该待时而动,却并未说明对当时的不满,排除D项。故选C项。
    14.东晋王导主政注重“镇之以静”,对豪强地主掠夺土地、占夺流民的行为不予干预;谢安为政亦“去其烦细”,并下令不准搜索豪强舍藏流民。这反映了统治者()
    A.为政清静,笼络高门 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C.以礼入法,宽刑省罚 D.精兵简政,以图北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中国)。根据材料对豪强地主掠夺土地、占夺流民的行为不予干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过大,政府不去干预豪强地主的行为,笼络这些豪强地主,A项正确;这些措施有利于豪强地主,对人民不利,不能“与民休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法律与教化,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军事,与北伐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5.孝文帝时,有大臣依据五德相生之序,称“北魏承继前秦应属土德”,但多数大臣认为“皇魏承晋应为水德”,最终“水德”一说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孝文帝此举意在()
    A.彰显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B.学习中原的先进文化
    C.增强鲜卑族内部凝聚力 D.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认可北魏承晋的说法,而不认可承前秦的说法,是因为,前秦由少数民族建立,不具有正统性,而晋朝由汉人建立,具有正统性,故北魏承晋具有正统性,A 项正确;材料主要突出的是继承正统性问题,与文化无关,排除B项;增强内部凝聚力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融合是目的之一,但从材料来看不是重要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6.下面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手工业遗存情况简表。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江南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A.南北经济发展较为均衡 B.战乱时期经济严重停滞
    C.江南经济得到初步开发 D.中原制瓷水平高于南方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铸铁手工业作坊遗存”“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今江浙地区”“已出现质量较高的青瓷器”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江南经济得到初步开发,C项正确;“南北经济发展较为均衡”“经济严重停滞”不符合史实,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制瓷水平的比较,排除D项。故选C项。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地图是地理信息的直观载体,也是不可或缺的图像史料。遗存类型
    主要地域
    遗存种类
    铸铁手工业作坊遗存
    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在铁器遗物中,犁、铲、锄、镰等农业生产工具数量最多,还有一些兵器、车马器等
    铜器铸造遗存
    今山西等地
    有釜、盘、灯、炉等生活用品,还有铜钱、铜佛像等
    瓷器手工业作坊遗存
    中原地区
    瓷釉以青釉为主,有瓶、壶、碗、罐等
    今江浙地区
    已出现质量较高的青瓷器
    综合图1、图2及所学知识,提取两条与历史发展趋势相关的结论,并运用图中信息加以说明。
    【答案】结论1:国家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理由:从图2中出现的韩、赵、魏、秦等诸侯国并立,到图3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
    结论2: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理由:从图2的东周及韩、赵、魏、秦等地方封国,到图3秦朝将全国划分为胶东、渔阳、陇西、象郡等郡进行治理,而再无封国。
    【解析】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图1:战国七雄形势图”与“图2:秦朝疆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结论为国家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理由是从图1中出现的韩、赵、魏、秦等诸侯国并立,到图2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
    根据材料“图1:战国七雄形势图”与“图2:秦朝疆域图”可知,从战国时期到秦朝,地方行政制度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理由是从图2的东周及韩、赵、魏、秦等地方封国,到图3秦朝将全国划分为胶东、渔阳、陇西、象郡等郡进行治理,而再无封国。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孟子的家庭观中,父子关系要求遵循的道德准则是父慈子孝,为人之父母要履行养子、教子的义务,对待子女宽厚仁爱,作为子女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孝敬父母,做到事亲、尊亲。在夫妇关系中,遵循的道德准则是夫义妇顺,丈夫行事要符合义,妻子才听从,否则,妻子可以规劝,夫义是妇顺的前提,夫妇关系是对等的,要做到相敬如宾,坦诚相待,保持长久性。在兄弟关系上应遵循兄良弟悌的伦理原则,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以忠恕相待,同甘共苦,实现天下融洽的局面。
    -摘编自畅欢《孟子家庭伦理观探析》
    材料二秦汉时期,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两千年中持续保持的强国传统。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妇同一个已婚子女组成的直系家庭,成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家庭形式。
    -摘自张国刚《中国家庭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家庭伦理观的主要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家庭传统确立的时代背景。
    【答案】(1)孟子家庭伦理观的主要特点包括:强调家庭成员间的相互责任与义务,如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良弟悌;注重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提倡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以及将家庭伦理观与天下大同的理想相结合,认为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2)中国古代家庭传统确立的时代背景主要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家庭成为重要的社会单元,需要稳定的家庭伦理来维系;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逐渐兴起,其家庭伦理观为家庭传统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随着小农经济的发展,家庭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此外,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也需要家庭作为社会控制的基本单位,从而推动了家庭传统的确立。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父子关系要求遵循的道德准则是父慈子孝”与“在夫妇关系中,遵循的道德准则是夫义妇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强调家庭成员间的相互责任与义务,如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良弟悌;根据材料一“在兄弟关系上应遵循兄良弟悌的伦理原则,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以忠恕相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注重家庭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提倡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根据材料一“以忠恕相待,同甘共苦,实现天下融洽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及将家庭伦理观与天下大同的理想相结合,认为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小问2详解】
    本题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产生于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成为两千年中持续保持的强国传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家庭成为重要的社会单元,需要稳定的家庭伦理来维系;根据材料一“在夫妇关系中,遵循的道德准则是夫义妇顺,丈夫行事要符合义,妻子才听从,否则,妻子可以规劝,夫义是妇顺的前提,夫妇关系是对等的,要做到相敬如宾,坦诚相待,保持长久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逐渐兴起,其家庭伦理观为家庭传统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的那些家庭历史特质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整合和普遍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时,随着小农经济的发展,家庭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也需要家庭作为社会控制的基本单位,从而推动了家庭传统的确立。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书名不仅凝练了全书内容,也是认识图书内容的重要参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某一著作,阐述作者命名的理由。(要求:理由具体,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著作:《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
    理由: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一系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制度,同时采取了在政治上削弱诸侯王,经济上改革币制,文化上推崇儒学,军事上成功击退游牧民族的袭扰等措施。
    总之,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秦汉时期。设问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某一著作,阐述作者命名 理由。首先,根据材料信息,可选取:《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秦的统一过程;秦朝的制度创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一系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制度,同时采取了在政治上削弱诸侯王,经济上改革币制,文化上推崇儒学,军事上成功击退游牧民族的袭扰等措施。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作者
    书名
    马孟龙
    《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
    龚书铎、刘德麟
    《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
    李子迟
    《盛世中国(秦汉卷)》
    材料一
    材料二下表北魏至唐初的民族交融进程(局部)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图2反映的政局特点,并分析其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至唐初民族交融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至唐初民族交融的历史启示。统治者
    表现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推行汉化改革,鲜卑人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与汉士族联姻。
    东魏掌权者高欢
    是鲜卑化的汉人,其子高洋,废东魏皇帝,建立北齐。
    西魏掌权者宇文泰
    是鲜卑化的匈奴人,其统治时期进行反汉化的“胡化运动”。
    北周武帝宇文邕
    继续汉化改革,摆脱鲜卑旧俗。
    隋文帝杨坚
    其父杨忠被赐鲜卑姓氏“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汉姓。隋统一后,一些少数民族名称逐渐消失,被称为“汉人”。
    唐高祖李洲
    其先祖被赐鲜卑姓大野,是鲜卑化的汉人。李渊的母亲为鲜卑人。
    【答案】(1)政局特点:民族政权并立;北方动荡,南方相对稳定(或北方多政权并立,南方局部统一);政权更替频繁。影响:北方经济破坏;人口大量南迁,加速江南地区的开发(或促进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促进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互补交流;推动社会习俗的变迁。(任答三点)
    (2)原因: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各民族之间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统治者实行改革;汉族文化的先进性;国家统一。(任答三点)
    (3)启示:各民族之间既有冲突碰撞,又有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进步是主流;民族交融是多边相互交融,体现为“多元一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强盛奠定基础;杰出人物对民族交融起推动作用;民族交融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本民族特色,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言之有理即可,任答两点)
    【解析】
    【详解】(1)政局特点:根据图2中政权数量可以看出,当时民族政权并立;北方动荡,南方相对稳定(或北方多政权并立,南方局部统一);政权更替频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战乱不断,北方经济破坏;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南迁,加速江南地区的开发(或促进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少数民族政权和汉族之间的往来,促进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互补交流;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改革推动社会习俗的变迁。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各民族之间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实行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族文化的先进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统一。
    (3)启示:开放性试题,从民族之间的冲突与交融两个角度分析,同时强调民族交融的作用、杰出人物的作用以及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等。具体而言,各民族之间既有冲突碰撞,又有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进步是主流;民族交融是多边相互交融,体现为多元一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强盛奠定基础;杰出人物对民族交融起推动作用;民族交融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本民族特色,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相关试卷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共4页。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共6页。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