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中考物理课件:第2讲 机械运动2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年中考物理课件:第2讲 机械运动2,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上节回顾,新课教学,重难点解析,重难点练习,vst,刻度尺,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v1vv2,问题补充,做匀速直线运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长度的单位及其测量1.单位及换算关系:1m=10-3k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选”“放”“看”“读”“记”二、时间的单位及其测量1.单位及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h=3600s。2.时间的测量:实验室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
一、机械运动定义: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二、参照物1.定义:当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时,总是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物体叫做参照物。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也不同。
一、速度1.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相同路程比时间,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2.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用公式v=s/t表示。3.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4.单位:基本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换算关系:1m/s=3.6km/h。5.常见的速度值:普通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为1m/s;自行车行驶的速度约为5m/s; 小汽车的速度约为25m/s。
二、运动的分类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变速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或速度大小改变的运动,这种运动叫做变速运动。3.平均速度:变速运动比较复杂,如果只做粗略研究,可以用v=s/t来描述运动的快慢,这样求出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程度。
1.实验原理:v=s/t。2.实验器材:小车、斜面、金属挡板(金属片)、长方体木块、刻度尺、停表。3.实验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1)斜面底端放置金属挡板(金属片):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2)斜面的坡度较小:防止小车滑行太快,便于测量时间。(3)使小车由静止下滑:使小车每次下滑的初速度相同。
三、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4)路程和时间的测量:①小车运动距离的测量:所测长度为小车上同一位置在起点和终点间的距离,路程中不包括车长(简记为“头到头”或“尾到尾”);②刻度尺的使用及读数;③时间的测量:停表的读数。
4.实验数据及实验分析:(1)计算小车在斜面上各段路程运动的平均速度。(2)比较小车在斜面上各段路程运动的平均速度大小:v下半段>v全程>v上半段。(3)小车运动状态的判断:全程做变速(加速直线)运动。(4)多次测量的目的:减小误差。(5)误差分析:①小车经过终点后停止计时,导致时间测量值偏大,平均速度偏小;②小车没有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导致时间测量值偏小,平均速度偏大。
一、s/t、v/t图像分析(难点)1.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s/t图像和v/t图像:(1)s/t图像是倾斜的直线,倾斜程度越大,它的运动速度越大(如图甲,vA>vB)。(2)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图线距离t轴越远,表示它的运动速度越大(如图乙,vC>vD);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物体以速度vD在0~t1内运动的路程。2.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s/t图像是一条曲线,如图丙中小华的运动图像;v/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如图乙中OE。
3.s/t图像中的特殊点:(1)图像中图线交点所表示的含义:如图丙,两线相交于(8,40),表示小明在第8s末追上小华时距离出发点的路程为40m。(2)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所表示的含义:如图丁,(0,5)表示B从A的出发点前面5m处开始运动;(3,0)表示A在B出发3s后才出发。
例1:甲、乙、丙三辆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1)甲车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2)甲车的速度是 m/s。
(3)若以乙车为参照物,丙车向 (选填“东”或“西”)运动。(4)经过5s,乙车行驶的距离为 m,若甲车行驶相同的路程,需要的时间比乙车多 s。(5)若乙、丙两车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则它们运动的时间之比为 。(6)图2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
丙车在4s内运动的路程为16m
例2.随着中国高铁的迅猛发展,贵阳和上海两座城市的距离已被拉近。早上在贵阳吃“肠旺面”,下午即可去上海城隍庙吃“小笼包”。假设贵阳到上海的高铁为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图中能正确反映它的运动关系的图像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如图所示,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长木板(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cm)、停表、木块。
(1)本实验的原理是 ,还缺少的测量工具是 ,金属挡板的作用是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选填“路程”或“时间”)。(3)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均选填“大”或“小”)
(4)某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2个小车长度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运动的距离为 cm,这段路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5)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小车从斜面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的过程中,小车在上半段、下半段及全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1、v2、v,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
(6)下列四个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能反映出小车下滑运动的是 (选填字母代号)。(7)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停表,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当小车运动了一小段距离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得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1)在上述实验中,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受到 个力的作用(空气阻力忽略不计);若小车到达水平面时所受外力全部消失,则小车将会 .(选填“做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2)小车在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 ,动能 ;在碰到金属挡板后小车停止,此时小车的动能为 ;若撤去金属挡板,小车最终也会停止,这是因为小车受到 的作用。(3)将一木块竖立放在沿水平方向运动的小车上,当小车碰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车上的木块将向 (选填“前”或“后”)倾倒,说明木块具有 。
(4)如图是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①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选填“大”或“小”)。②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伟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小车在下半程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零
1.下列估测中,符合实际的在括号中打“√”,不符合实际的打“×”。(1)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5m/s。(2)中学生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3)正常人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2s。(4)考试用的黑色签字笔的长度约为15cm。
命题点1 长度、时间和速度的估测
2. 如图所示,铅笔的长度为 。
命题点2 刻度尺、速度表的使用与读数
3.[2018·毕节·T35(1)(2)]正确读数是做好实验的前提,请你读出下列测量仪器的测量结果。
(1)如图甲所示,圆柱体的直径为 cm。(2)如图乙所示,汽车行驶时的速度为 km/h。
4. 毕节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洞天是一段长约6公里的地下河,因头上开有九个“天窗”(洞口)得名“九洞天”,如图所示。划船游览沿途风光时发现头上“天窗”会向后退是以 为参照
命题点3 运动的描述、速度的相关计算
5.(2016·毕节·T28第1、2空)2016年5月20日,贵阳至黔西高速的重点控制性工程——鸭池河大桥实现合拢,桥全长1450米,如果一辆轿车以72km/h的平均速度通过此桥需 s;坐在行驶的轿车中的乘客,以轿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桥栏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物;若游船的平均速度为3.6km/h,则游完全程约需 h。(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6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命题点4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2)某同学计算甲至丙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方法1:v3=s3/t3;方法2:v3=(s1/t1+s2/t2)÷2。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方法1”或“方法2”)。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 m/s。(3)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 (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4)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有 (写出一种即可)。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浙江中考物理二轮重点专题研究 第2讲 机械运动 (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清单,重难点突破,机械运动,直尺刻度尺,分度值,下一位,00cm,参照物,相对性,不断发生改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复习第6讲机械运动教学课件,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刻度尺,分度值,~10,零刻度线,减小误差,平均值,min,h7min,机械停表,参照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复习第6讲机械运动教学课件,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刻度尺,分度值,~10,零刻度线,减小误差,平均值,min,h7min,机械停表,参照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