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出塞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统编版(2024)四年级上册出塞第一课时教案设计,共7页。
2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默写《出塞》。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
板块一 释“塞”解题,营造意境
1.教师写“塞”字,学生认读。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汉字认读”游戏。同学们请看老师写的这个字(在黑板上书写“塞”字),你们认识它吗?谁能读一读并且组一个词?
2.补写题目,读题明义。
(1)在“塞”字前补写一个“出”字,学生齐读,启发思考:这里的“塞”应该怎么读?“出塞”是什么意思?
(2)课件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及意思。
[sāi]①堵,填入。② 堵住器物口的东西。
[sè] 义同“塞(sāi)①”,多用于某些合成词或成语中,如“闭塞”“阻塞”“茅塞顿开”等。
[sài] 边界上的险要地方。
(3)明确题目的意思。
3.看图片,感受边塞环境的恶劣。(课件出示边塞图片)
你们看,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是边塞的雄壮;北风吹雪,飞沙走石,是边塞的艰苦。唐玄宗开元年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边关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也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被誉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王昌龄。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eq \a\vs4\al( 【设计意图】 )“塞”字是生字,“出塞”又是难理解的词。开课伊始,直击重点,从“塞”字的认读和组词游戏,到猜想“出塞”的意思,再通过学习明确题意,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同时出示图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边塞独特的风光之中,初步感受边塞的景象。
板块二 初读识字,疏通诗意
1.初读诗歌,正音识字。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把生字和多音字多读几遍,争取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
(2)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读诗歌,在评价中相机指导读音。
如:“秦”是前鼻音,“征”是后鼻音。
(3)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将”在这首诗中为什么读“jiànɡ”,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关注注释。用“将”的另一种读音组词。
(4)重点指导“教”字的读音。
当这个字的意思是“使、令、让”的时候读“jià”,根据注释,在这里读“jià”。
(5)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
eq \a\vs4\al(塞 秦 征 将 杰)
(6)出示要求会写的字,指导书写。
塞 秦 征 词 催
醉 杰 亦 雄 项
归类指导:“塞”和“秦”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开口较大。“雄”左右同宽,要写均匀。
2.再读诗歌,读准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朗读停顿、节奏,教师指导七言诗的停顿方法。
(2)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调换。
(3)同桌互相读。
3.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边读边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不懂的地方用问号标出来。
(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重点指导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
质疑:是秦朝的明月照着汉朝的边关吗?
明确:这里并非实指秦、汉两朝。
(3)疏通诗意: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倘若还有像飞将军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外敌南下越过阴山。
eq \a\vs4\al( 【设计意图】 )从读准字音,到读出诗歌朗读节奏,再到读懂诗意,每一次的朗读都有要求,每一次的朗读都有反馈。此处的设计,体现了诗歌教学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板块三 想象画面,体悟诗情
1.学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学生自读,边读边想象画面,交流。
(2)师启发思考:结合图片和相关知识,说说月光照射下的边关是一个怎样的边关。(意境悠远,充满历史沧桑感)
(3)聚焦“明月”,感受“沧桑”之情。
①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边关。明月千古不变,变的是几百年来的防边筑城的措施!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
银山碛(qì)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岑参
②思考:明月在古诗词中反复被诗人吟咏,都是为了表达什么主题?(边患历史悠久)
③指导赏析: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边塞战役中可歌可泣的战士。
(4)聚焦“秦”“汉”,感受战争时间之长。
①请学生再读诗句,思考:透过“秦时”“汉时”,你又想到了什么?
②师介绍:是的,从秦到汉,再到诗人生活的唐朝,边关遭受外族侵扰长达九百多年!时光穿越近千年,不变的是什么?(战争)你感受到了什么?再朗读这一句诗。
(5)品读“人未还”,感受战争之痛。
①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征战万里,守边御敌,有多少人能返回家乡?
②一个“人未还”,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人未还,人为什么没有回来?(预设:战死沙场,终老边关)
③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古老的明月,面对千百年的边关,面对着长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他们怎能不让人敬佩?(学生齐读)
④质疑:可歌可泣的,仅仅只有守卫边关的将士们吗?
⑤想象:皎洁的月光下,都有谁在盼望着远方的将士归来呢?
⑥小结:天伦之乐不能享,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因为这战争啊!此时,他们心中的痛苦、无奈只有一个“悲”字可以概括。此时此刻,诗人想到的是汉代能征善战的飞将军——李广。
2.学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课件出示李广的资料。
李广(?—公元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西汉名将。曾任右北平太守,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司马迁评价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齐读后两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请用“如果飞将军李广在,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来交流。
(3)感受将士之壮心。
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生活艰苦,九死一生;他们远赴万里守卫边关,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壮烈之歌。这时的诗人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也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早日结束边关的战争。(学生再次齐读这两句诗)
(4)小结:这就是边塞诗的特点,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3.配乐朗读,诗句填空。
(1)希望边关巩固、保家卫国的壮志,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诵读。(播放《凉州曲》)
(2)出示诗句填空题,先补充默写,再默写整首诗。
出 塞
[唐]王昌龄
( )时明月( )时关,万里长( )人未( )。
( )使龙城飞( )在,不( )胡马( )阴山。
eq \a\vs4\al( 【设计意图】 )本诗情感深沉、丰富,加之年代久远,不易理解,所以主要设计了两个策略来帮助学生领悟诗情。一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二是多次引入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明月”这一意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以及“飞将军李广”这一典故中寄托的思盼良将的深沉情感。
板书设计
出 塞
明月 边关 悲
思良将 建功业 壮
内容
教学要点
字词识写
◎认识30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 能认读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8个词语;会写22个字,会写16个词语。
语言积累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出塞》《夏日绝句》;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阅读理解
◎默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有感情地朗读《延安,我把你追寻》,自主阅读《难忘的一课》。
◎能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能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情怀。
口头表达
◎能交流、总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能正确运用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
◎能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书面表达
◎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封信,做到内容清楚。能正确书写信封。
◎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第七单元21 古诗三首出塞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学习诗歌,分组讨论,诗歌朗诵比赛,诗歌创作,板书设计,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解诗题,读古诗,品诗句,促升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