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考点10 古诗鉴赏(简答题各题型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含答案)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学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考点10 古诗鉴赏(简答题各题型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教师版)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docx
    • 学生
      考点10 古诗鉴赏(简答题各题型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学生版)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docx
    考点10 古诗鉴赏(简答题各题型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含答案)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学案01
    考点10 古诗鉴赏(简答题各题型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含答案)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学案02
    考点10 古诗鉴赏(简答题各题型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含答案)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学案03
    考点10 古诗鉴赏(简答题各题型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含答案)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学案01
    考点10 古诗鉴赏(简答题各题型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含答案)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学案02
    考点10 古诗鉴赏(简答题各题型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含答案)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学案03
    还剩2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考点10 古诗鉴赏(简答题各题型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含答案)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考点10 古诗鉴赏(简答题各题型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含答案)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学案,文件包含考点10古诗鉴赏简答题各题型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教师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docx、考点10古诗鉴赏简答题各题型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学生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考点梳理 4.好题冲关(基础、提升、真题)
    1. 考点分布
    2021-2024北京卷
    2. 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命题规律】
    古代诗歌阅读的常规考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有时会涉及和要求背诵的诗歌名篇的比较。考查唐宋诗词的几率大。因为唐宋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诗词作品各方面都相当成熟,优秀诗人的优秀作品也比较多,在古典诗词中具有代表性。
    在选材时,出题者不会回避名家,大部分诗人都是课堂中学生了解的著名诗人,比如李白、杜甫、欧阳修、陆游等;影响较小的诗人的代表作也不容忽视,考题中也会涉猎。备考时以名家为主,多关注一流诗人的非著名作品;以非名家为辅,多关注影响较小的诗人的一流作品。
    所选诗歌仍以体现家国情怀等正能量作品为主。所选诗歌既有个人的情感抒发,又有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情感方向,把个人置于家国之中,抒发文人踌躇满志、报效朝廷的爱国之情,或者是歌颂国家政治清明,或是表现戍守边关艰苦的边塞诗。今后所选内容仍会紧跟时代脉搏,“旧”中体现“新”意,体现新时代的社会价值取向。
    【备考策略】
    选择题(4选1)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就可以顺利作答。
    一、考点概述与解题方法
    【考点概述】
    客观题注重对诗句的基本理解,主观题考查深层次理解,尤其是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分析,这样由浅入深设计题目是为考生搭建答题的阶梯,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问题设计,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面展开,从大处着眼,由小处切入,不再拐弯抹角,而是具体鲜明,直截了当。“写什么”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主要内容等,涉及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等,另外对意象和意境的考查也是重点。“怎么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多个方面。“为何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等。
    二、古诗特点
    1.语言跳跃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为篇幅字数的限制,诗人要把所叙述的事物全部详细地呈现出来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艺术的,这就要求诗人选取其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于是诗歌便有了语言跳跃的特点。
    2.情景结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古诗中,不管是借景抒情,还是缘情设景,景和情之间的关系都是默契而和谐的。写景与抒情(前、后内容)是相关、相反或相衬的。
    3.章法结构
    诗词的一般章法结构如图所示,当然,也有很多诗歌采用诸如开宗明义、直接点题、以景结情等章法结构。
    4.律诗对仗特点
    就高考题古代诗歌阅读选诗来看,考查材料多为唐、宋诗中的律诗。律诗每首八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这为解读诗歌提供了一定帮助。
    5.语言变形特点
    古诗语言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与一般书面语,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既遵循语言规范,又时时欲超出语言规范。古诗语言的“变形”:在语言方面,建立格律以营造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但语言的“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的,而非文字游戏。
    三、掌握古诗鉴赏的一般步骤
    1.“读”题目
    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诗歌的眼睛、灵魂、核心,常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鉴赏时可以根据标题提供的信息,较为准确地理解诗歌。从形式上看,诗的标题往往是或记叙或议论或说明性的文字;一般来说诗题是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想排列的。如对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稍加分析即可知道:时间是“春夜”,地点是“洛城”,事件是“闻笛”。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读”:
    ①“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②“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③“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④“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
    ⑤“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⑥“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
    2.“知”作者
    诗歌鉴赏讲究“知人论世”,即鉴赏诗歌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所处环境。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他们的诗多表现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多具有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的风格。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人的诗多描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同时也包含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之情。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民生疾苦,感情深沉,风格多沉郁、顿挫、朴素、凝重。作者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
    ①同学们熟悉的诗人,其生平背景等信息往往与命题点有联系;
    ②同学们不熟悉且未加注释的诗人,其生平背景等信息往往与命题点没有联系。
    3.“看”注释
    注释是对诗歌写作的说明或提示,它往往隐含着写作的动因、背景,诗人的生平、风格、思想、 抱负、经历等重要信息。一般情况下,高考卷中的注释不是可有可无的,往往对解题起着关键的作用。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①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②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③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④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⑤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4.读正文
    诗歌正文是阅读鉴赏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
    (1)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主旨。
    读诗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
    一是显性词语。首先抓表明诗眼的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怀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然后抓诗歌中揭示情感的字词,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字就是情感语言,它表明作者客居他乡又逢深秋时不尽的伤感之情。
    二是抓隐性词语。隐性词语主要是表情态、语气的虚词等。
    (2)抓主要意象,推导情感主旨。
    写诗是为了抒情、言志,而情和志是虚的,需要借助于实物来传达,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景或物的自然属性,来联系它所表达的和此物或景有关联的社会属性(即作者的情或志)。而古典诗歌在写作的过程中一些意象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社会属性,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典型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意境和主旨。通过诗中的意象,我们就能把握诗人跳动的脉搏。
    (3)抓尾句,揣摩情感主旨。
    古人写诗,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俗称“卒章显志”。因此,读诗歌时从尾句入手,可以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明”题干
    阅读题干,根据题干对诗的考查内容或形式来作初步的解读。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题选项常设置干扰性的选项,如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主观臆断等。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写”答案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鉴赏的文体归属。鉴赏文字,一般来说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虽然这段文字未必符合一篇议论文的整体要求,但表达方式、组织结构、语言特色等应该尽可能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因而,那些求新求异的改编类、联想类、引申类文章就不符合本题的要求。
    注:注重联系教材,重视综合考查。注重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既考查考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又考查考生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的记忆熟练的程度,还考查考生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也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
    考点精讲01: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1.鉴赏人物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是古诗词常考考点之一。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古代诗歌中抒情主人公一般指作者自己,常常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变化显示出来。
    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作者在诗歌中塑造、刻画的形象,往往是作者的“代言人”,是“诗化了的作者自我”,从作者对诗歌中人物或隐或显的态度倾向、理解评价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志向。
    (1)在回答人物形象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区分诗中的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
    ②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肖像、环境,特别是细节描写,还有正面、侧面描写,等;
    ③要结合作者对于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④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⑤对于作者自身的分析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写作背景,要知人论世。
    (2)答题步骤
    ①结合诗(词)题、注释等确定诗歌所描写形象的基本身份(将军、英雄、隐士等)。
    ②结合诗(词)句分析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
    ③结合诗句内容或表达技巧具体分析形象特点。
    ④分析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理想、追求、品性等)或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情感。
    【常见形象特点】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爱恨情长的形象。9.悯农怜农的形象。10.热爱山川的形象。11.哀叹昔盛今衰的形象。
    2.鉴赏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这种客观景物(山川、草木等)与诗人主观情感结合在一起便是意象。可以说,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鉴赏这类抒情诗,要善于体会诗歌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的艺术境界,即意境。一般来说,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清幽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
    (1)做鉴赏景物形象题,要注意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读这类诗,要善于由景及情,由各类景象触摸诗人内在的情感脉动。
    ①注意捕捉景物的色彩、色调,把握住意象特征。具体有两方面:
    a、关注时令色彩,即不同季节的景物,感受诗人所投射的不同的感情,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以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如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荣的,诗人流露出的情感多半是喜悦;而暮春表现的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表现的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
    b、关注冷暖色调。古诗中的景物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的景物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的,冷色调的景物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苦的。
    ②关注虚实,把握住画面内涵。古诗中的景,分实景与虚景。有的诗,既有实景,又有虚景。由实到虚,可激发读者的想象,丰富画面的内涵。
    ③关注动静,把握住抒情方向。古诗中景象、画面常常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④关注意象的特殊含义。审美心理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比如“悲愁”这一情感,在古诗中就有这样一些表现:“春花”是“凋零”的,“秋月”是“离别”的,爱情的离思使人愁,青春的短暂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国衰败使人愁,等。明白这些,我们就能抓住诗歌常见意象的特殊含义,进而把握住诗歌的思想感情。
    (2)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形象表现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写景技巧】1.各种修辞手法;2.正面描写: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写静)、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勾勒、工笔细描、列锦(意象排列)、色彩渲染(季节色彩、冷暖色调)、观察角度(高低、远近、俯仰)、感觉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3.侧面描写:对比、衬托。
    时间——早晚、四季
    视角——远观、近看、仰望、俯瞰、平视
    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
    动静——动态、静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
    声色——声音、色彩
    点面——点的描绘、面的描写
    正侧——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景情关系】1.正衬: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2.反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3.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
    【景物作用】:
    (1)点明时间、地点、天气、季节、人物等基本信息,它多表现为多个意象(景物)组成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明了时间是“晚上”,地点是“江边”,人物是“我和客人”,事情是“送别”。
    (2)衬托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情感。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演奏停止了,听众却仍然沉浸在美妙的琵琶声中,这时只看到江心浸着一轮明月。这样,诗歌就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而“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以春江花朝秋月夜这些美好的事物反衬了作者内心的寂寞和愁苦。
    (3)奠定基调、渲染气氛、营造氛围意境。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开头两句“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就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冷阴森的氛围。
    (4)起到结构上线索、铺垫的作用。有的意象(景物)贯穿始终,则往往成为线索,有的景物描写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3、鉴赏事物形象
    诗人经常把具有某种内涵的事物作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即物象,如咏物诗中常见的松、竹、梅等。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针对其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分析形象所寄托的诗人的情志或者思想感情。
    (1)事物形象题的解答,要注意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不仅要知道事物形象的特点,还要知道事物形象所包含的(与人有关的)精神品质。
    事物形象题的解答,需要注意:
    ①捕捉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②熟知一些常见物象的象征义,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如“善鸟香草”喻的是忠贞,“恶禽臭物”比的是谗佞。“青松”示高洁,“竹”表气节,“琴”代隐士、知音,等等。
    ③知人论世,尤其要关注诗人的精神与品质。考生除了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的特征,还要注意了解诗人的政治、文学主张,诗歌的创作背景,从精神上贴近诗人,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2)答题步骤
    ①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②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a、提炼表现特征的语句,观其形、色、味、声;b、分析修辞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象征、托物言志等;c、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③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物象所寄托的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竹轩诗兴
    张 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①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①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规范答题】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
    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
    分析诗人的形象既要从人物描写方面,也要从人物所处环境方面进行分析。如通过“柴门”“狭径”等描写了________(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通过“倦卧”“闲吟”等反映了________(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通过“竹”“雪”“梅”等意象烘托出________(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试一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使青夷军①入居庸三首(其二)
    高 适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东山②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注】 ①青夷军,唐戍边军队。此诗是四十七岁的高适送兵往青夷军,归途入居庸关时所作,他曾到边塞寻求避身之路,但未成功。②东山,东晋谢安在时局混乱时退居东山,相机而作。
    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突出了居庸关怎样的环境特征?
    【答题规范】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
    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
    本诗写诗人入居庸关时的所见所思。首联点明了诗人观察的时间是________(冬日傍晚),地点是________(古镇青山口),天气是________(寒风呼啸),这些是对环境大背景的刻意渲染。颔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象________(峰峦高耸,冰雪凄迷,路途艰险),暗示了________(诗人仕途的渺茫)。面对时局混乱,良臣进阶无路的现状,诗人十分失望、愤懑,想暂居家中以修身养性。尾联追述先贤在时局混乱时退居草莽,相机而动的故事。全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极尽凄美,作者感到此时不是报效朝廷的时候,于是追述先贤,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归去”之念。但诗人的“归去”不是真的归隐,而是为了出仕,是保存实力、积蓄力量的行动。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试一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 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题规范】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
    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
    阅读诗歌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从题目可知,此笋味苦,不适合于口,与历史上以“犯颜直谏”著称的魏征有相似之处。颔联写到苦笋“________”(耿介)的性格和与生俱来的“________”(苦节),与魏征________(方正、刚正不阿等)的人格相似。
    【试一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遣悲怀三首(其一)①
    元稹
    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的一首。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他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③黔娄:春秋鲁人(或说齐人)。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①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②沦亡后,三吴③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桃花
    罗隐①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②,半里红欹宋玉墙③。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②文君酒:西汉才女卓文君曾在临邛当垆卖酒。③宋玉墙:宋玉在其《登徒子好色赋》有“臣东家之子”“登墙窥臣三年”之句。
    这首诗中的桃花有什么特点?诗人塑造桃花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考点精讲02:鉴赏诗歌的语言
    1.鉴赏“炼字”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组织答案时常用术语: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炼字的角度:动词、形容词(重叠运用的、活用作动词的、表色彩的)、叠词、拟声词、数量词、虚词。炼字重点放在动词、形容词、副词上。
    答题步骤:
    (1)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明确答题方向,点作用:点出该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注:有表现手法时要点出。
    2.鉴赏“炼句”
    经过作者反复锤炼的句子,一般是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形象的关键性句子。它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能更好地传达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第一步:理解句意
    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既是赏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赏句的一个角度。
    第二步:多角度赏析
    1.语言特点
    句子倒装——具有错位的美;
    句子对仗——具有整饬的美;
    适当省略——诗句韵味悠长;
    意象叠加——意境;
    长于炼字——具有凝练的美。
    2.表达技巧
    在赏析关键诗句时,要注重诗句所使用的表达技巧,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鉴赏。比如修辞手法方面,使用比喻会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使用拟人会使诗句更加富有情趣,使用典故能使诗句意蕴更加丰富等。
    3.结构特点
    首句作用——或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对什么的描写;或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或首句设问,引出后面的内容。
    中间句作用——或承前什么内容,引出后面什么内容;或借景抒情,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尾句作用——或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表现作者什么情感;或以景衬情,用什么景衬托什么情。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4.诗人情感
    赏析诗句,要注重把握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可以从诗歌描写、叙述的具体内容中体会。
    答题技巧:首先,要遵循“句不离篇”的原则,从整体上着眼把握诗句的内涵;其次,要能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正确辨识诗句的艺术手法,进而对此加以分析;最后,用准确的语言、规范的步骤组织出答案。
    注:
    ①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意思。回答此类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②概括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意思。细读全篇之后,看这关键句写了什么内容。
    ③揭示该句的句式特点或写法特点。
    ④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结合表达技巧去分析该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3.品味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的作品、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进行赏析。
    理解并掌握诗歌语言风格的常见类型,注意比较它们的区别:
    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①朴素与绮丽
    绮丽诗风的语言特点:婉媚、浮华、艳丽、纤巧。
    朴素诗风的语言特点:清淡质朴、洗练畅达、不事雕琢、言简意深。
    ②直白与含蓄
    直白诗风比起一般的朴素诗风,更显朴素、平淡。诗歌中运用了近乎口语的语言,并且有的诗还融入了俗语俚词、民歌之类,所以这种诗又被称为白话诗(近乎打油诗)。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浅易如话、素朴真率、通俗凝练。
    含蓄诗风中所惯用的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等手法。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委婉、蕴藉、精练、耐人寻味,但也不失朴素之风。
    ③沉郁与豪迈
    在众多诗人中,有愤世嫉俗者,有报国无门者,有屡试不第者,有屡遭贬谪者,有为民请命、哀叹民生者,他们的诗作表达自我的哀怨,切中社会现实,反映阶级现象。代表诗人如杜甫、韩愈、李商隐等。沉郁诗风的语言特点:沉郁苍凉,节奏舒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且近于生活(多用俗语和对话)。
    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包括唐代的边塞诗),这类诗歌的语言特点往往与诗人的心胸、抱负有很大的关系。诗人们或因生活在盛世政治清明时期,受到美好山河的熏陶,从而满腔热情;或因仕途失意,便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出路;或因国难当头而主动请缨,效死疆场。所以他们所写的诗歌充满豪言壮语,显示了一种豪情。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铿锵有力、笔力豪健、节奏明快、音调高昂。
    答题步骤:
    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常用词语】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幽默讽刺、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寄黄几复①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②。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 ①本诗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时诗人于山东德州任职。黄几复,诗人朋友,时于广东四会县任职。②蕲:祈求。三折肱:一个人多次跌断胳膊,就可以做个好医生。
    这首诗的颔联在语言形式上有什么特点?请加以鉴赏。
    【答题规范】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
    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
    颔联没有使用任何一个动词、形容词或关联词,只是将________(桃李、春风、酒、江湖、夜雨、灯)等六个意象叠加在一起,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利于营造特定的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仔细体会这两句诗,前句的意象特点是________(明丽),表现当年朋友春日相聚、开怀畅饮的愉悦;后句的意象特点是________(凄清),映衬了长期流转、孤灯相伴的痛楚。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试一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蜂。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考点精讲03: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意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选用,又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表达技巧】(艺术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顶真、谐音、互文、反语、通感、排比、反复等。
    (2)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3)描写方法:A、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B、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由实到虚、由虚到实;C、正侧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D、点面结合(以点写面、以面写点);E、远近结合;F、抑扬结合(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欲抑先杨);G、褒贬结合(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话反说、似褒实贬/寓贬于褒/反话正说);H、明暗结合;I、声色结合;J、细节描写;K、比兴;L、白描;M、工笔;N、象征;O、对比;P、衬托(正衬、反衬);Q、烘托;R、渲染;S、用典;T、铺陈;U、联想、想象;V、以小见大;W、侧面描写;X、主客移位(侧面虚写)。
    (4)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过渡、铺垫、伏笔、悬念等。
    答题步骤:
    1.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释理由: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析作用: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②蔡氏昆仲: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题规范】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
    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
    首联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锦江是名胜之地,能去游一次,已是很高兴、很幸福的了,何况是“一年两度”,又是在极适于游览的季节。
    颔联写连绵不尽的芳草________(好像友人一样,对自己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________(也很富有感情,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碍马”“遮楼”,不说有人,而自见人在。这两句采用________(移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或拟人)的手法,用笔简练含蓄,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
    颈联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在离人眼里,锦江的山好像因自己之离去,而牵绕着别恨,锦江之水也似乎带着离情,同样采用了______(移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或拟人)的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________(对朋友的依恋难舍)之情。
    尾联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今天因为怀念你们,回头远望锦城,只见远树朦胧,云遮雾绕,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试一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小题。
    题山石榴花
    白居易
    一丛千朵压栏干,剪碎红绡却作团。
    风袅舞腰香不尽,露销妆脸泪新干
    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
    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采弄尽人看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被贬江州期间。山石榴,即杜鹃。②菡萏:荷花。③争及:怎比。④尽:任凭。
    1.“”剪碎红绡却作团”一句,运用比喻手法,把从簇山石榴花比作剪碎的红绡。下面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
    C.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王冕《墨梅》)
    D.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2.苏轼有《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其中后两句写海棠,与白诗“风袅舞腰香不尽,露销妆脸泪新干”句写山石榴,用了共同的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写出他们所用的这种手法,并对其表达效果作简要分析。
    考点精讲04: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指诗歌的画面反映的状况或现象、诗歌的主题、作者寄托的情感等。在高考中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设题较多,有时就整首诗歌设题,有时只要求概括诗歌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的思想内容,真正评价性的题目较少。
    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1)看类别,看注解(作者、背景、词解);(2)抓意象、意境;(3)品语言,抓诗眼、关键词;(4)懂典故;(5)懂手法。
    (1)学会看类别,了解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及其常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我们将诗词分为山水田园、咏物、咏怀、送别、羁旅思乡、怀人、边塞、民生、怀古等不同类别,每种类别的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然有区别。羁旅思乡诗多抒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闺怨诗多抒发思念恋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咏怀诗吟咏、抒发诗人的怀抱、情志和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体悟,对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
    (2)学会知人论世。命题者之所以给出注释,就是为了从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给考生一些提示:介绍写作背景,用以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诗歌的思想内容;介绍作者,用以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感情基调;等等。
    (3)解读形象。从诗歌表现的人、景、物等生活图景中体味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阮郎归》“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这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但词的感情仍旧脱离不了低沉。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
    (4)品析语言。从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角度看,品味语言的重点:①抓题目,抓住题目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眼,如《春夜喜雨》中的“喜”;②抓诗眼,特别是那些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和诗句,如《阮郎归》中的“讳愁”,《含山店梦觉作》中的“惆怅”,《宿渔家》中的“笑”,《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中的“春愁”。
    (5)借助表达技巧,揣摩诗歌内容和情感。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主要是借助某些特
    定的表达技巧来表现的。《阮郎归》主要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含山店梦觉作》主要通过衬托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等闲挥袂客天涯”是说作者早已把漂泊天涯当作一般的事情来看待,从不放在心上。可是诗的最后一句却说:“惆怅起来山月斜。”“惆怅”就与“等闲”形成了一种反差,作者借“等闲”来反衬“惆怅”之浓厚。
    (6)熟悉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评价情感和主旨,可先用一两个词表明自己的立场,再结合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的这种感情、态度或自己的看法等。
    答题步骤:
    1.分析诗歌描写了什么内容。
    2.分析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注:如果涉及到艺术手法,需要指出手法的运用。
    【答题规范】本诗通过( )的描写(叙述、回忆),抒发(表现)了诗人( )的感情。
    2.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做出正确的判断。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的态度,总是与作者对特定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联系诗歌背景,再结合作者在诗中给我们创设的意境,不难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把握诗歌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准确地领悟作者的态度观点。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前提。
    (3)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作者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
    (4)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深层义,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绪、态度。对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5)从体味诗的意境着手,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6)解答评价观点态度题的四个注意点。
    ①体悟要深入。诗人写诗都不可能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是要“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情感、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②分析要细致。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能脱离原诗泛泛而谈。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又要有点上的细致剖析,避免架空分析。第三,要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又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③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这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能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④评价要恰当。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要避免失去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这对作者都是有失公允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沈康知常州
    王安石
    作客兰陵迹已陈①,为传谣俗记州民。
    沟塍半废田畴薄,厨传②相仍市井贫。
    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
    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
    【注】 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祐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祐三年诏沈康知常州。②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
    (1)如果你是沈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
    (2)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题规范】 第一步,了解要求,明确方向。
    第二步,阅读诗句,分析鉴赏。
    (1)本题题干要求是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________(农事荒废,民生艰难),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 ________(百姓生活贫穷);由“厨传相仍”可知________(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________(此地自然风景优美)。
    (2)“劳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轮”是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忽逢佳士得朱轮”大意是“忽然听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达了________(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其中也委婉地表达希望沈康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盼望,即表达了________(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惆怅”写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时的心情,表达了________(此前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最忆荆溪两岸春”,想到常州的美景,表达了______(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
    第三步,整理答案,规范书写。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的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江亭①
    杜甫
    坦腹②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③春将晚,欣欣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注】①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②坦腹:舒身仰卧,袒露胸腹。语出《晋书·王羲之传》:“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③寂寂:犹悄悄,谓春将悄然归去。④欣欣:繁盛貌。
    本诗貌似闲适,实则不然。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④,何人摘实见垂珠⑤?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贬官柳州时期。隅:角落。柑:橘类的一种。②楚客:指战国时楚国大诗人屈原。屈原爱橘,曾作《橘颂》。皇树:橘树。③“不学”句:说的是李衡种柑谋利的事。据《水经注·沅水》载,三国时荆州人李衡为吴丹阳太守,曾遣人于武陵(今湖南常德)龙阳洲种柑千株,临死时对他的儿子说:“我在州里有千头木奴,可以足用。”他把柑树当作奴仆,可以谋利,所以称为“木奴”。④喷雪:形容白花怒绽。⑤垂珠:悬挂的珠串。这里比喻柑果。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三、(2023北京朝阳二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竹枝歌【1】
    苏辙
    其二
    扁舟日落驻平沙,茅屋竹篱三四家。
    连舂并汲各无语,齐唱《竹枝》如有嗟。
    其三
    可怜楚人足悲诉,岁乐年丰尔何苦?
    钓鱼长江江水深,耕田种麦畏狼虎。
    竹枝歌
    苏轼
    其三
    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
    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
    其四
    海滨长鲸径千尺,食人为粮安可入?
    招君不归海水深,海鱼岂解哀忠直?
    注释:【1】竹枝歌:一种地方民歌,诗人多有拟作。
    “竹枝歌”多吟咏风土,抒发悲情。请比较以上二人诗中描写的内容及所抒悲情有何不同。
    一、(2022北京高考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试题。
    病柏【1】
    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2】。
    出非不得地【3】,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4】,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5】,浩荡难倚赖。
    注释:【1】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2】中路:中途。【3】出:生长。【4】鸱鸮:猫头鹰。【5】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分别说明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二、(2023北京高考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试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
    杜甫
    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三、(2024北京高考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试题。
    马诗二十三首(选四)李贺
    其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韂①,谁为铸金鞭。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其十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其十三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堆金③买骏骨,将送楚襄王④。
    注释:①韂:披在马腹两侧用来遮挡泥土的一种马具。②榜:船桨。③堆金:《战国策》载郭隗谓燕昭王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④楚襄王:清人王琦曰:“夫襄王者,未闻有好马之癖。”
    清人王琦评论说:“《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请结合以上诗中表达这三种情感的诗句,分别说明作者如何“借题抒意”。(6分)
    年份
    题型结构
    考点关键词
    选材情况
    2024
    客观2+主观1
    理解思想情感内容
    理解表达技巧
    理解思想情感
    咏物诗
    2023
    客观2+主观1
    理解思想情感内容
    理解诗歌内容
    赏析思想内涵
    寄怀诗
    2022
    客观2+主观1
    理解思想情感内容
    理解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
    赏析意象的内涵
    咏物诗
    2021
    客观2+主观1
    理解诗句内容
    理解思想情感和语言风格
    赏析思想内容
    应和诗
    近体诗
    绝句
    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律诗
    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

    上阕
    (片)
    首句渲染气氛
    写景(次)
    主句写景
    尾句过渡
    下阕
    (片)
    承接上阕(片),表达主旨
    抒情(主)
    类型
    阐释
    示例
    显性
    词语
    可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
    如“愁”“怨”“恨”“愤”“忧”“凄”“悲” “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多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
    隐性
    词语
    表情态、语气的虚词
    如“但”“却”“惟”“仍”“又”“只”“徒” “空”“尚”“犹”等词语。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二字,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
    相关学案

    记背手册02:北京高考古诗文背诵与默写篇目(打印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学案: 这是一份记背手册02:北京高考古诗文背诵与默写篇目(打印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学案,共25页。

    考点09 古诗鉴赏(选择题满分攻略)(含答案)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学案: 这是一份考点09 古诗鉴赏(选择题满分攻略)(含答案)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学案,文件包含考点09古诗鉴赏选择题满分攻略教师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docx、考点09古诗鉴赏选择题满分攻略学生版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点08 概括文章内容(简答题满分攻略)(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 帮(北京专用)(含答案)学案: 这是一份考点08 概括文章内容(简答题满分攻略)(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 帮(北京专用)(含答案)学案,文件包含考点08概括文章内容简答题满分攻略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教师版docx、考点08概括文章内容简答题满分攻略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考点10 古诗鉴赏(简答题各题型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含答案) 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学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