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量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中国文化中没有一个外在的神或造物主,中国家庭、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道德的自觉自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项重要贡献。
以历史为镜,周王朝一开始就认识到这样一个道理:“天命靡常。”(《诗经·文王之什·文王》)天命是会被别人革掉的。天命怎么变化呢?根据什么变化呢?《尚书》里记载了周人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周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念——“敬德”,而且要“疾敬德”(《尚书·召诰》),即努力地、迅速地提升自己的德行。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特征,即决定命运、政权兴亡的不在于外在的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坏。古人认为,上天是根据民意来做事情的,《尚书》里有很多这样的记载,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等等。
春秋时期齐桓公和管仲曾有一段对话:
齐桓公问于管仲曰:“王者何贵?”
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非苍莽之天也。王者以百姓为天。”(《韩诗外传》卷四)
中国文化里的“天”不是简单地指天空,也不是指造物主。天的含义很丰富,是天道的天,天也代表民意。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重点就在于人不受外在的力量、命运主宰,不是神的奴隶,而是要靠自身德行的提升。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决定人的命运的根本因素是人自己的德行,是以“德”为本,而不是靠外在的“天命”,人不能成为“天命”(神)的奴隶。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非常强调修身。《大学》的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个“明”是发扬光大,第二个“明”是形容这个德是光明正大的。每个人都有明德,我们要把它发扬出来。这几句是《大学》的“三纲领”。《大学》还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关键,因此才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提法。修身就是自我德行的提升,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认识上,更重要的是要在行动上、实践上提升自己。
为了不断提升自我的德行,就必须防止物欲的引诱和腐蚀,人不能成为物的奴隶。先秦末期的思想家荀子在书中记载了一句谚语:“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意思是说,君子能够控制物,而小人就会被物所控制。《管子》中有一篇文章叫《心术》,这篇文章讲得很清楚,“心”在人体中处于君的地位、五官处于臣的地位,“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官要受心的统治和管理,五官与外界接触之后是去管理外物的。眼睛看到美色、鼻子闻到香味,嘴巴尝到滋味,都得去管理物,不能反过来让这些物管住感官,不能让感官管住心,一颠倒就变成小人了。能够用心管住五官,用五官管住外物,这就是君子。因此,要成为一个有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的人,就不应该被物管住,不能被物欲腐蚀,否则就会丧失做人的底线。
我曾对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特色做过一个简单的描述,即“防拜物教”。
(楼宇烈《以人为本——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删改)
材料二: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除了艺术之外,还有中医,中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国外从事中医事业的人比国内的要多,其中很多人是从国内出去的,也有外国当地的。中医现在在世界上除了中药没有被完全认同外,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心理治疗都被普遍接受,而且越来越被看好。有一个自然医学派,其理论都出自中医,它七条总的原则跟中医是一样的,比如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治病要找原因,不能只找它表现的症状;医生不应该只是开药的,而是指导人们正确地生活的老师。有一次,我在中医会上提出,重要的不是强调中医的“技”,而是强调它的“道”,要传播中医文化,而不是只偏重中医治疗。
中国其实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在文化传播的时候只是从“艺”和“术”的层次出发,没有从“道”的文化层次去全面考虑。中医文化里面也不要只是宣传怎样治病,而是要让人不得病,中医文化的核心是养生文化。中国文化里的儒、佛、道、医、武都有养生文化,中医的养生文化应该是融会贯通这五家文化的产物。“夫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岂若能使无有盗心哉?”(《淮南子·精神训》)当然是没有盗心好,就不用去防备、惩罚了。得了病去治好,还是不得病好呢?当然是不得病好,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楼宇烈《以人为本——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有删改)
材料三:
我们既要看到存在某些劣根性,但也要看到历史上的圣贤们为克服劣根性所做的不懈努力。我们应树立好的价值观,培养优秀的品德。不要因为有劣根性,就放弃努力,而是要更加努力地去克服它。我们一方面要汲取优良的传统,另一方面要吸收时代的精华,把现代和传统相结合,把中西优秀的文化相结合,创造一种新文化。
在现代社会,不仅个人要弘扬优秀传统,而且还要运用法律的力量来监督。不仅要暴露劣根性,还要从正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消除传统劣根性的同时,还要提升思想道德。
鲁迅笔下的阿Q也是弱势群体,他只能靠自我消解、自我陶醉才能生存下去。但是,“阿Q精神”每个人都需要那么一点儿,许多事情不要去计较、认真,忍一忍也就过去了。如果把弱势群体的“阿Q精神”的途径都堵死了,那很多人就无路可走了。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看不开就走了绝路。其实,许多时候是需要等待时机的,时来才能运转。在遇到挫折时,我们要学会忍耐、等待,可以适当自我安慰一下。我觉得“阿Q精神”不应该一概否定,要看怎么运用它。有时它也是随机的变通,也不见得是坏事。人往往是多面的,因此,在别人眼中人也是各异的,这是正常的。不管是劣根性,还是优秀品德,都需要做辩证的分析。
(楼宇烈《论劣根性》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B.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德”为本,而不是靠外在的“天命”,人不能成为“天命”(神)的奴隶。
C.中医文化里面也不要宣传怎样治病,而是要让人不得病,因为中医文化的核心是养生文化。
D.不要因为有劣根性,就放弃努力,而是要更加努力地去克服它,因为我们有良好的价值观,优秀的品德。
2.下列选项对材料分析理解判断正确的一项(3分)( )
A.周人根据前人历史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念——“敬德”,而且要“疾敬德”(《尚书·召诰》)。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特征,即决定命运、政权兴亡的不在于外在的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坏。
B.材料一先提出“以人为本”,从天的统治的典籍和典故引出“以人为本”的核心——“德行”,进而引出正反两个观点,加强修养和不被物欲诱惑。
C.只有不被物欲腐蚀,才会保持做人的底线,从而成为一个有独立自主的人。
D.如果把弱势群体的“阿Q精神”的途径都堵死了,那很多人就无路可走了。鲁迅先生笔下阿Q的死就是证明。
3.下列说法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3分)( )
A.“防拜物教”就是说预防崇拜物质,不要被物质左右,是“以人为本”的做人的外在表现和原则。
B.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了中医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不仅治疗疾病,更注重文化思想心理的治疗。
C.决定命运、政权兴亡的不在于外在的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坏。因此提升自身道德,便可治理好国家。
D.对“阿Q精神”的理解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不应该一概否定,不妨将“拿来主义”为己所用。
4.材料三中作者对阿Q精神的理解与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有何异同?(4分)
5.以上三则材料都是围绕文化展开的,请简要分析三则材料各自的侧重点,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穷苦人
[俄]列夫·托尔斯泰
在一间渔民住的茅屋里,渔夫的妻子冉娜坐在灯下缝补旧渔帆。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天气又黑又冷,但渔夫的茅屋里却温暖如春,炉火还没有熄灭。挂着白蚊帐的床上有五个小孩在大海的咆哮声中熟睡。冉娜的丈夫,一大早就出海了。现在还没有回来。她倾听着波涛的喧嚣和狂风的呼啸,心里忐忑不安。
旧式的木制钟嘶哑地敲过了10点,11点……丈夫还是没有回来。冉娜直嘀咕。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她从早到晚忙着干活,又怎样呢?一家人勉强糊口而已。孩子们连鞋都穿不上,不管夏天还是冬天都光着脚跑路。吃的不是白面包,要是黑面包够吃,就算不错了。下饭的只有鱼。“咳,总算命好,孩子们没灾没病,没有什么可抱怨的。”冉娜这样想道,又留心听着风暴的呼啸。“他在哪儿呢?上帝保佑他,救救他,可怜他吧!”她一边说,一边画着十字。
睡觉还嫌太早。冉娜站了起来,往头上披了一块厚头巾,点着提灯,走出门外,看看大海是不是平静一些了,灯塔上的灯是不是还亮着,能不能看得见丈夫的小船。但是,海上什么也看不见,风使劲地刮着她的头巾,一块掉下来的什么东西叩打着街坊小屋的门,于是冉娜突然想起来,从傍晚起她就想去看望生病的街坊。“还没有人去照料过她呢!”冉娜想道,敲了敲房门仔细听着……没有人应声。
“寡妇的处境真难啊!”冉娜站在门口想道,“孩子虽然并不多,只有两个,可是一切都得她一个人操心。而她自己又有病!唉,寡妇的处境真艰难啊!我进去看看她。”
冉娜又敲了敲门,还是没有人应声。
“哎,街坊!”冉娜喊了一声。“出了什么事情了?”她想道,推了一下门。门开了,冉娜走进了屋。
小木屋又潮又冷,冉娜提起灯,看看病人在哪儿。首先映入她眼帘的是正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躺着她的街坊。她如此安静地、一动也不动地仰卧着,好像刚刚咽气一样。冉娜把提灯再靠近一些,不错,她脑袋向后仰着,在那张冰凉发青的脸上呈现出死的安详。死者一只苍白的手仿佛要去拿什么东西,落了下来。垂在草垫上,而就在死去母亲的旁边,睡着两个胖脸蛋、卷头发的娃娃,身上盖着件破衣裳,蜷着腿,两个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靠在一起。看来,母亲在临终前还曾来得及用旧头巾裹住他们的小腿,用自己的衣服把他们盖上。他们呼吸得匀称而平静,睡得香甜而酣畅。
冉娜取下摇篮,用头巾把他们裹好,抱回家来。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不知道,她怎么会这样做,又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知道,她不能不做她已经做了的事。
回到家,她把没醒的孩子放在床上自己孩子的旁边,急忙把帐子拉好。她激动得脸色发白,好像受到良心的折磨。“他会说些什么呢?”她自言自语道,“养活五个孩子可不是闹着玩的事,还不够他操心的……是他回来了?不是,他还没有回来,为什么要把这两个孩子领回来呢……他会揍我一顿!那也活该,我该挨揍。他回来了!不是……唉,不回来更好。”
门吱呀响了一下,仿佛有人进来了,冉娜颤抖了一下,从椅子上欠起身子。
“没人,还是一个人也没有!上帝啊!我干吗要做这件事?我现在怎么还敢看他的眼睛?”冉娜心事重重,久久坐在床边,默不作声。
雨停了,天亮了,但是风还在呼啸,海仍在咆哮。
突然大门开了,一股新鲜的海上空气冲了进来,一个身材高大面色黝黑的渔夫拖着湿漉漉的剐破了的鱼网走进小屋,说道:
“我回来了,冉娜!”
“哎,是你!”冉娜说道,没有勇气抬头看丈夫。
“嘿,夜真黑啊,可怕极了!”
“是呀,多可怕的天气!咳,打了多少鱼?”
“真是糟透了,糟透了,什么也没有打着,鱼网还剐破了。情况很坏啊……我告诉你,碰上了倒霉的天气。我好像从来没碰见过这样的黑夜。还说打什么鱼!能活着回来就算万幸了。得啦,我不在家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事?”
渔夫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火炉旁。
“我?”冉娜说,脸色苍白,“我干了什么事……我在家缝缝补补……大风呼叫得我都有点害怕了。我真为你担心。”
“对,对,”丈夫低声说,“天气坏透了!有什么办法呢!”两人沉默了一会儿。
“你知道吧,”冉娜说“街坊西玛死了。”
“真的?”
“不知是什么时候死的,大概是昨天吧,看来死时很痛苦。想必是心疼孩子。两个孩子还都是小不点呢……一个不会说话,而另一个刚刚会爬……”
冉娜沉默下来。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
“是呀,这倒是件事!”他说道,不时地搔搔后脑勺,“好吧,又有什么办法呢!得把他们抱过来,要不他们就醒了,孩子们怎能同死人在一起呢!好吧,就这么办吧,咱们总能熬得过去。快去领他们吧!”
但冉娜没有动地方。
“你是怎么啦?不愿意吗,冉娜?”
“他们就在这儿。”冉娜说着,把蚊帐拉开了。
(节选自《外国微型小说名篇鉴赏》,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风在院子里呼啸,哀嚎,浪涛冲击着海岸”,体现出当时天气和环境的恶劣,烘托了冉娜丈夫出海时的凶险。
B.“丈夫从不顾自己的身体,时常冒着严寒在风浪中打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劳、不畏艰辛、勇于担当的人。
C.冉娜一家人勉强糊口,她也从早到晚都忙着干活,但她认为还算“命好”,没什么可抱怨的,体现出她的乐观。
D.冉娜在街坊寡妇西玛去世以后将她遗留的两个孩子带回了家,可见这里民风淳朴和谐,居民平时也会互相帮助。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块掉下来的什么东西叩打着街坊小屋的门”这一细节设置巧妙,自然地引出下文冉娜去查看街坊的情况,使情节更连贯。
B.天气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构成了文章的一条线索,虽然波涛仍汹涌、风仍呼啸,但“雨停了,天亮了”,渔夫平安归来。
C.渔夫主动提出收养邻居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个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自己五个孩子缺吃少穿这一细节已为此埋下伏笔。
D.“渔夫皱起眉头,他的脸色变得严肃而忧虑”运用神态描写,渔夫听到街坊去世的消息后陷入了深沉的思考,也符合现实逻辑。
8.将街坊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冉娜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请简要概括。(4分)
9.有学者认为本文体现了“富与穷的矛盾冲突”,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材料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将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宣王不能A用B适梁C梁惠王不果D所言E则见以F为迂远G而阔H于事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举,攻克、攻举之意,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的“举”含义相同。
B.而,如果,表假设的连词,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的“而”含义相同。
C.夷,我国古代对东部各族的统称,有“北狄南蛮西戎东夷”之说,后来泛指中原以外各族。
D.受,传授、教授之意,与《师说》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
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
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后世史学家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
D.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诸侯各国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之人看作贤能,孟子的“德政”不合时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2)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14.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请从所给材料中列举三个例子分析论证这个观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棋
刘克庄
十年学弈天机浅,技不能高谩自娱。
远听子声疑有着,近看局势始知输。
危如巡远[注]支孤垒,狭似孙刘保一隅。
未肯人间称拙手,夜斋明烛按新图。
[注]巡远:指唐代名臣张巡、许远,安史之乱中,二人因协力死守睢阳而垂名后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虽然长时间学习棋艺,但自认棋艺尚浅,更多的是自我娱乐。
B.诗人不甘心因棋艺平平被称为“拙手”,“未肯”写出内心的愤懑。
C.末句写诗人夜晚在书房里点燃烛火,研究和推敲新的棋谱的情状。
D.诗歌写的是下棋,也蕴含着面对困境时积极寻求突破的人生哲理。
16.诗中是如何写出棋势危急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2)《<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人可以谢世,而精神、事业、价值却可以万古长青。
(3)芙蓉,又名荷花、莲花,历来为文人所钟爱,有时用以描绘夏日风光,有时用以象征高洁的品格,有时用以比喻纯洁的爱情或美好的理想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不知何时起,人们佐餐下饭的,从榨菜、卤蛋变成了一段段短视频。“电子榨菜”的名号由此而来。它可以是一段萌宠萌娃的搞笑日常,让人即刻实现“云撸猫”“云养娃”的快乐;也可以是时尚博主的“开箱视频”, ① 的彩妆服饰令人目不暇接;还可以是浓缩在几分钟内的影视解说……收获短暂欢愉之后,我们不禁心生警醒——看似鲜香爽脆、让人欲罢不能的“电子榨菜”,到底在榨干什么?
无疑,“电子榨菜”正在榨干用户的时间精力。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利用碎片时间放松身心本 ② 。然而,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电子榨菜”从填满餐饮时光、通勤路途逐渐成了掏空所有闲暇时间的“代餐”,剥夺了我们享受闲暇的真正能力。另外,看似需求旺盛的“电子榨菜”也反噬了视频创作的良性生产空间。如影视内容的过度浓缩或肢解,解说文案的“粗制滥造”、别字满屏,彼此间不计其数的抄袭、盗用冒用……甚至众多自媒体机构为追逐热点的一时流量, ③ “批量生产”。因此,如何平衡追求消遣放松和探求价值意义这两者的关系,如何摆正“电子榨菜”在生活中的位置,是一道考验我们智慧与定力的难题。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复活》的内核,是描绘“善”的觉醒。这种觉醒,必须发自内心,毫无保留地抛弃“恶”后,方可结果。
小说中的“复活”,有两个层次。首先, ① 。玛丝洛娃的沉沦令聂赫留朵夫自我觉醒,聂赫留朵夫心中善良觉醒之后拯救了玛丝洛娃,结果,两人相互成全,相互尊重,善良,开始在两人之间循环。而后,是社会意识的复活。出身贵族、未曾体会民众困苦的聂赫留朵夫,在目睹玛丝洛娃因他沉沦、被错判流放之后,开始思考造成这种悲剧的根源。在求人解难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开始注意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看到了这些在他们看来如蝼蚁一般的人的生活,困苦、挣扎、狡黠、无所畏惧……他们之所以变成这样,根源并不在于他们, ② 。是沙皇统治下那些所谓的贵族、老爷、法官以及那个腐朽的政体才让这个社会如此混乱不堪。当聂赫留朵夫意识到这点之后,深深的罪恶感随之而来,最终,他开始不顾一切,冲破种种质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此,聂赫留朵夫的个人意识得到升华,上升为社会意识,个人的善良觉醒也上升为社会理想的觉醒。
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人性觉醒,超脱了一般个体意义上的觉醒,托尔斯泰把他们与时代联系在一起,试图揭示一种社会前进的方式。《复活》通过对社会不同阶层的描写,暗示了一种社会整体意识的复活,即,腐朽的封建制度必然走向灭亡,而 ③ 。
●21.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连贯的短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上”“止”“正”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至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
上述材料能给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可以选其中任两个汉字谈,也可以选择三个汉字谈。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A卷)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