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启声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启声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学期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潮阳启声学校2024 — 2025学年度第 一 学期第 一 次月考 高三年级历史科试题
一 、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考古发掘表明在泰山为中心的海岱地区,分布着若干座史前城址,其中以焦家城址最具代表性。焦 家城址范围内发现了城墙、壕沟、大型墓葬、祭祀坑等丰富的文化遗迹2000余处,出土玉器、彩 陶、白陶、黑陶等各类文物万余件。据此推断,焦家城址处于( )
A. 旧石器时代早期 B. 旧石器时代晚期
C. 新石器时代早期 D. 新石器时代晚期
2. 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一千多座墓葬中,大型墓不足百分之一,墓主都是男性,随葬品可达一 二百件,有精美的彩绘木器、陶器,还有不少礼器。而有些墓葬非但没有任何随葬品,有的人 被杀死后就随意扔在坑里,这被一些史家称为文明诞生时的“阵痛”。这说明该地区()
A.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B.遗址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C.阶级斗争和贫富分化明显 D. 原始先民手工艺水平精湛
3.“天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
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 )
A. 王权与神权相分离 B. 德治思想逐步形成
C. 天子权力有所下降 D. 对天的认识理性化
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 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主要得益于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
C.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D.主要得益于兴修水利工程
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赢政)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 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由此 可见( )
A.郡的建制在秦统一前已经存在 B.郡的建制开始出现于秦的统一战争中
C. 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普遍设置郡 D.郡的设置是加快秦统一的最关键因素
6. 秦朝建立后,有人对始皇说:“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螃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山自溢;周得火德,有赤鸟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 德之瑞。”秦始皇于是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事统上法。始皇的应对举 措,意在( )
A. 宜扬君权至上思想 B. 扩大五行之说影响
C, 证明权力的合理性 D.加强对思想的控制
7. 有学者认为质朴、务实、外向、功利是秦文化的主要特征,相较于六国文化而言,秦文化是落后的, 用相对落后的文化来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终为其所累。学者重在强调()
A.先秦文化的多元并存 B. 文化对统治的重要性
C. 法家思想的时代局限 D.秦朝灭亡的主观原因
8. 表 1 秦朝道路的种类及用途
这些道路的修建()
A. 旨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维护了秦朝的长期统一
C. 保证了秦代经济的高度发展 D. 有利于消除地区间差异
9. 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
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 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 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 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0. 汉武帝“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以至于形成了从皇帝、丞相、博士到地方官都会讲经学的局面。 上述局面的出现( )
A.加速了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 B.标志着儒学以外其他学派的消亡
C.促成了中央集权的行政机制 D.导致了思想学术界的黑暗和倒退
11. 汉武帝时始设刺史监察地方,其下无属员,亦无固定治所;至东汉时,刺史除了有固定的治所外,在原有权力基础上兼领地方选举劾奏之权,并逐渐获得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这种变化 (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体现监察制度的异化
C.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D. 意味着监察体系完善
12. 汉武帝在位50多年,用人不拘一格,“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他共任命丞相、御史大 夫29人,其中多数并非儒家。这反映当时( )
A. 百家争鸣局面仍在延续 B. 现实统治需要影响治国理念
C. 中朝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D. 察举制度的弊端已日益显现
13. 战国时期,七国君主都标榜是黄帝的后裔;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建立大夏国,自认为是禹的后
代;鲜卑族拓跋部统一北方建立北魏政权后,其皇室也自认为是黄帝后裔。据此可知()
A. 华夏认同观念强化 B. 尊祖敬宗思想推广
C. 国家统一趋势加强 D. 民族关系趋于平等
14. 东晋琅琊王氏、颖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皆是高门望族,成为帝室联姻的主 要对象(如表)。东晋帝室如此联姻旨在( )
A.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 观念保守,重视门第
C. 拉拢士族,巩固政权 D. 纯净血统,统一思想
15. 曹操时尚书陈群创设九品中正制,“此制大体,就当时在中央任职、德名俱高者,由各州郡分别公 推大中正一人……由大中正下再产生小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 写出评语,吏部据此考核授官。据此可知,该制度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门阀势力
C.重建儒家正统 D.扩大选官范围
16.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四月戊子,于“邺城毁五层佛图,于泥像中得玉玺二,其文皆 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魏所受汉传国玺’。”另据考古发现,北魏迁都洛阳后其主要建筑的规模、 位置和名称等与魏晋一致。这反映出当时()
A. 国家治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B. 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C. 统治者注重强化政权的正统性 D. 实行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
二、非选择题(4大题,共52分)
1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史料一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 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 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 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
——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史料二汉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西北边陲回到了中国的怀抱;匈奴大部分的内徙和封 建化,少部分羌人的归服和内徙,对形成多民族的国家有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羌族荒远地区经济 的发展,尤其是护羌校尉的设置,加强了汉朝与羌族的联系。
——摘编自杨东晨《论秦汉王朝向西方开拓政策的成败与得失》
(1)根据史料一,归纳汉武帝治理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意义。(8分)
(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在西北地区开疆拓土的措施及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史料一考古资料和中外历史文献表明,至迟公元前9—4世纪中国生产的丝绸已运到了今天的 印度、中亚、西亚等地。以丝绸贸易为基础,由多向、多条对外通道共同组成的丝绸外销网络……
海陆两大系统、多条相互关联的对外贸易通道………和而不同的丝绸之路网络系统,构建了传统中
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基本空间布局。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的丝绸之路,既是全方位、多领域长期持 续对外开放的通道,又蕴含着鲜明的追求平等往来、和平发展、共享文明成果的对外开放精神。
——王文成《丝绸之路:传统中国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的和平友好之路》
史料二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 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 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摘编自[英]彼得 ·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征。(6分)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亚欧文明交流方面归纳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影 响。(6分)
19.制度建设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制度建设”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 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应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扁(jiōng), 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n), 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 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郭(hù) 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 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 《宋书》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 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 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 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经济发展的成就,分析东晋南朝江南开发的历史影响。(8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业经济发展有哪些新现象,用唯物史观解释材料三与材 料二的关系。(6分)
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 .选择题答案:
1--5:DCBBA 6--10:CBAAA 11-16:BBACA C
17. (1)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盐铁官营。 意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8分)
(2)措施:对匈奴进行战争;开辟丝绸之路;设置机构管理。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维护了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6分)
18、(1)特征:形成的时间早,延续的时间长;包括海陆两大系统、多条道路相互关联的 网络通道系统;以丝绸贸易为基础全方位、多领域对外开放之路;平等往来、和平发展、
共享文明成果之路。(6分)
(2)影响:丝绸之路影响文明进程;经济文化交往联系密切;物种和人员的相互传播流动;科学技术交流。(6分)
19.示例:(12分)
论题:制度创新是古代中国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阐释:中国的古代史,是一部制度创新史。为解决弊端,加强治理,各朝代不乏制度 创新的实例。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 固了国家统一;汉武帝创立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 监察,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北宋建立之后,通过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收地方精锐 部队编入禁军,设置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基本上改变了唐后期以来的割据、政局动荡的 局面;元朝建立后,为应对疆域空前辽阔的新情况,推行了行省制度,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既给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又兼顾了中央集权。
综上可知,通过制度创新,对前朝留下各种弊病以及出现的新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 极作用,从而使中央集权得到了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0. (1)成就:南朝刘宋前期经济发展状况,史称“元嘉之治”;长江中下游、钱塘江区域 经济发展;农业、渔业、副业、手工业等生产领域都有发展(每点2分,任答 1点得2分)
历史影响:南北经济趋于平衡,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南北经济交流加强;为隋朝 统一奠定经济基础;思想活跃,出现儒佛道融合趋势(每点3分,任答2 点得6分)
(2)新现象: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农产品成为商品化的组成 部分;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每点2分,任答2点得4 分
历史解释:材料三是材料二文学艺术上的反映;受商品经济影响,文学上世俗化趋势; 思想领域反传统的进步思想。(关系1分;历史解释1分)种类
用途
驰道
咸阳通向全国各主要方向的交通干线
直道
直通抗击匈奴前线九原郡的道路
新道
通向岭南的道路
五尺道
在西南山区修筑的道路
婚媾
人物
出后(皇帝联姻 对象)
济阳虞孟母(元帝后)、颖川庾文君(明帝后)、太原王穆之(哀帝后)、琅 邪王神爱(安帝后)
尚主(公主联姻 对象)
太原王律之尚寻阳公主、琅邪王龈尚鄱阳公主、王献之尚新安公主、谯国桓 温尚明帝女南康公主、颖川苟羡尚寻阳公主、陈郡谢混尚孝武帝女晋陵(阳) 公主
宗室婚
司马道子娶太原王国宝堂妹
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注重通过制度创新,完善国家 治理。
摘编自《中国通史》
这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各项制 度既前后相继、互为关联,又不断发展、持续变革。
摘编自李国强《我国国家制度和 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
(拓跋魏)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 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 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 ·本 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 国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启声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学期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启声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5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启声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启声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高三历史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