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各地月考历史试题(72份)
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 部落时代一首名为《蜡辞》的祭歌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首祭歌体现了( )
A. 城市规模的扩大B. 阶级社会的产生C. 原始农业的发展D. 早期国家的形成
2. 下图为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历程。这些考古发现( )
A. 增进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B. 印证早期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C. 表明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D. 证实中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
3. “家”字由“宀(房屋)”和“豕(猪)”两部分构成,如图所示。据此,“豕”应解读为
A. 文字起源B. 建筑风格C. 私有财产D. 生产工具
4. 2021年,在四川三星堆遗址中发现了“鸮”形纹饰青铜尊,相隔1300多千米的殷墟也曾出土“妇好鸮尊”。此外,该遗址出土的象征王权的玉璋、玉戈等玉器在河南、陕西和华南地区也有类似发现。这表明( )
A. 中华古文明起源于四川三星堆B. 三星堆青铜器和玉器均为礼器
C. 古蜀文明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D. 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5. 商周时期,掌握神权的卜、巫同时又是重要的国家官员,他们可以通过卜筮来参与王朝的最高决策权,权位显赫。这表明商周时期( )
A. 具有原始民主色彩B. 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 神权与政权相结合D. 王权与神权矛盾尖锐
6. 王国维认为,商代的权力继承“以弟及为主,而以子继辅之,无弟然后传子”,结果造成“商王中丁以后九世之乱”。西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完善了
A. 禅让制
B. 皇帝制
C. 分封制
D. 宗法制
7. 周王朝实行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使周王同姓、母弟和异姓功臣于各要冲地区建立了封国。该制度
A.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 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C 有利于巩固西周统治
D. 使贵族政治影响周边民族
8. 《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是颧项、帝誉、尧、舜祖先,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祖先,还是汉朝人和匈奴人共同始祖。这种观念有利于
A. 维护宗法制度B. 加强中央集权C. 增强文化认同D. 巩固政治联盟
9. 春秋时期,庶民墓中多使用日用陶器随葬,到战国时,部分庶民墓中开始使用一鼎、二鼎或成套的陶鼎礼器随葬。这可以说明( )
A. 权贵阶层的出现B. 礼乐制度的松动
C. 变法运动的兴起D. 国家统一的奠定
10. 战国时期,开垦荒地变得容易起来,开拓广阔的森林成为可能。这主要得益于( )
A. 统一王朝的建立B. 手工业分工细密
C. 冶铁技术的进步D. 井田制逐渐瓦解
11. 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春秋》等古典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孔子的做法( )
A. 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B.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C. 推动了官学的繁荣发展D. 开创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2. 孔子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提出“仁政于民”“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主张( )
A. 以德治国B. 礼法并用C. 以民为本D. 教化民众
13. 据图1和图2可知( )
A. 东西方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 希腊城邦实行民主政治
C. 地理环境影响文明的形态D. 中国建立中央集权体制
14. 西周至春秋时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但到了战国时“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一变化反映当时
A. 世袭制瓦解B. 社会的转型C. 士阶层崛起D. 律法的严苛
15.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统治者认识到纯粹依赖“自己家里的人”来统治国家的办法行不通,只有依靠“自己选拔的和忠于自己的人”来统治家族化的国家才是可行的。为此,他们逐渐建立起
A. 宗法制B. 分封制C. 官僚制D. 察举制
16.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有一箭之仇的管仲,秦穆公任用奴隶百里奚;战国时期,秦孝公下求贤令,燕昭王筑黄金台求士。这些举措
A. 彰显国君权威B. 维护贵族特权C. 强化中央集权D. 适应社会变动
17. 据《商君书》记载:“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国富者强”“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这表明商鞅主张
A. 君主专制B. 取信于民C. 重视农业D. 奖励军功
18.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持这种观点应是
A. 孔子B. 墨子C. 老子D. 韩非子
19. 嬴政自称始皇帝,对国家事务掌至高无上的决定权,下设三公:丞相掌行政,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时掌军事;御史大大为副丞相,主管监察。这种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A. 国家一统B. 君主专制C. 三权分立D. 中央集权
20. 秦朝铺设以首都咸阳为中心辐射全国的驰道,并修筑了直达河套地区的直道及通往西南夷的五尺道。这些举措( )
A. 实现了秦国的长治久安B. 抵御了来自匈奴的侵扰
C. 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D. 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
21.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个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是指
A. 创立皇帝制B. 推行郡县制C. 建立三公九卿制D. 确立行省制
22. 下图所示的里耶秦简户籍簿记载了秦朝一户的户籍档案,包括家庭成员关系、名字、社会身份等信息。这反映出秦朝( )
A. 户籍制度非常完备B. 加强了对社会的控制
C. 社会等级分化严重D. 重农抑商政策执行严格
23. 秦汉时期,当皇帝难以决断军国大事时,便召集群臣,商谈解决方案,并由丞相领衔上奏,供皇帝做出决策,这被称为朝议制度。朝议制度
A. 说明国家大事由群臣决议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C. 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D. 有利于决策做到集思广益
24.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 )
A. 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B. 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C. 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D.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5. 汉元狩五年,武帝“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并颁布“私铸金钱者死罪”令。这一举措( )
A. 与民争利,激化矛盾B. 刺激市场,促进生产
C. 加强集权,巩固统治D. 扰乱经济,影响民生
26. 汉代儒学出现过一股风气,认为谁的章句越多,谁的学问就越大。例如为《尚书》注解的秦恭(西汉信都人),仅是解释《尧典》篇名二字的意义就写了十余万言。这种风气导致最高统治者屡次下令“减省章句”。据此可知
A. 这种风气有利于儒学的发展壮大B. 统治者开始取缔儒学的正统地位
C. 汉代儒生们进行不懈的理论创新D. 此时儒学呈现出空疏烦琐的景象
27. 《汉书·食货志》载,秦朝“收泰半之赋……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汉景帝“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这一变化说明了
A. 秦朝赋税繁重造成社会生产力破坏
B. 黄老治国思想基本上取代了法家治国理念
C. 秦汉时期农耕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D. 赋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紧密相关
28. 汉武帝时期,分全国为十三州部,中央在每个州设立剩史一名。刺史没有固定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就。其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 镇压诸侯谋反B. 监察地方政治
C. 参与中央决策D. 管理州县事务
29. 汉成帝时期,匡衡、王商、张禹、薛宜、翟方进和孔光先后为相,其中除王商以外戚、薛宜以治能进相外,其余皆为儒者。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道家无为主张的湮没B. 察举选官制度的推行
C. 儒学独尊局面的影响D. 太学教育规模的扩大
30. 西汉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前不预知。光谓:“此内朝事也,无关外朝也。”这表明当时的丞相
A. 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削弱
B. 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
C. 开始接受内朝官员的监督
D. 已逐渐丧失皇帝对他的信任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及对后世的影响。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大一统”内涵变化的原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docx、宁德博雅培文学校高中部6月月考高一历史试题卷docx1docx、宁德博雅培文学校高中部6月月考高一历史试题卷docx1pdf、高一历史答题卡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