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各地月考历史试题(72份)
山东省淄博第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第十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孔子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距今约1万年,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下列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蓝田人遗址 D.龙山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国内较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遗存:有河姆渡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等等,故D项正确;ABC项都是属于旧石器时代。
2.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大致同一时期,长江下游有
A.河姆渡文化 B.龙山文化 C.红山文化 D.二里头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大致同一时期,长江下游有河姆渡文化,A项正确;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排除B项;红山文化位于西辽河流域,排除C项;二里头文化是夏朝遗址,位于黄河流域,排除D项,故选A项。
3.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传说中的五帝嬗递和尧舜禹的禅让都是纯粹出于公心,即所谓“公天下”;禹传启,把原属于部族内部的传递,变为父子相传,古人谓之“家天下”。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家国同构观念的萌生 D.继承人的品德优良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从“禅让”到“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B正确;材料未涉及“神秘色彩”,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变化,与家国同构无关,C错误;材料未涉及继承人的品德问题,D错误。
4.据《尚书》记载,尧舜时期已设有辅佐他们的四后、十二牧、司空、共工、虞、佚宗、典乐、纳言等官职。舜曾命皋陶作“士”(国家法官);皋陶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材料可以印证该时期( )
A.形成完善的官僚体系 B.原始民主政治得以发展
C.实行严格的思想控制 D.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舜时期已设有辅佐他们的四后、十二牧、司空、共工、虞、佚宗、典乐、纳言等官职。舜曾命皋陶作“士”(国家法官);”可知尧舜时期已设有较为完善的官职,D项正确;A项错在完善,排除A项;民主政治无从体现,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如果把夏商时代的方国联盟比喻为一堆相互间没有太多联系的马铃薯的话,那么周代的封邦建国则是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一比喻说明周代的封邦建国
A.具有地方分治的特征 B.实现了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 D.促使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那么周代的封邦建国则是一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它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可得出强调的是周代的分封制,使各地加强了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分治,排除A项;周代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华夏认同观念产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 项。故选C项。
【点睛】
6.西周初期,很多周王室后裔和原先在周王室任职的官员被分封到各地担当诸侯,从而使得“王臣”在横向分布面上不断地扩大。这种做法
A.旨在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B.实现了中央集权统治
C.客观上削弱了周王室力量 D.意在拓展西周的疆域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是分封制的实施,当时对巩固周王室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扩展了周王室的影响范围,故A项正确,排除C项;分封下的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排除B项;拓展疆域是客观上的结果,而非主观上的意图,其意图是巩固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
7.西周贵族统治集团形成“天子-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等级序列,天子以下贵族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封国的大小
B.军功的高下
C.血缘的亲疏
D.财产的多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血缘亲疏表现为周天子-诸侯一卿大夫一士四个严格的等级,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
8.商周时期最主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是
A 丝织业 B.青铜铸造业 C.冶铁业 D.煮盐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因此商周时期最主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是青铜铸造业,B项正确;丝织业汉代较发达,排除A;当时冶铁业还没有出现,排除C项;D项也不是其主要生产部门,排除D项。
9.春秋战国时期,主张统治者应“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的思想家是
A.庄子 B.墨子 C.韩非 D.孔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为政以德是孔子的主张,而且其特别重视道德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作用,D正确;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排除B;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排除C。
10.孔子曾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据此可知,孔子
A.肯定了人合理的欲望 B.倡导君主仁政爱民
C.革新了传统民本思想 D.主张以礼教化平民
【答案】A
【解析】
【详解】孔子认为饮食男女、富贵都是人所原因追求的,贫和贱是人所厌恶的,这都是人的本性,说明他肯定人的合理欲望,和政治统治无关,故选A,排除B;孔子的主张与民本和教化无关,排除CD。
11.百家争鸣中,墨家学派认为社会的动乱是由于“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
A.仁者爱人 B.清静无为 C.兼爱非攻 D.依法治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据题干“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可知,墨家学派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们只爱自己的家、国,而不爱别家、他国,相互攻伐。结合所学可知,基于上述认识,他们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兼爱”就是要求人们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非攻”就是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C项正确;“仁者爱人”是儒家孔子的主张,强调要有仁爱之心,排除A项;“清静无为”是道家的主张,主张顺应自然,不过多干预,排除B项;依法治国,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排除D项。故选C项。
12.战国时期,商鞅在变法中推行“废井田,开阡陌”。这一措施
A.维护了旧贵族的利益 B.为铁犁牛耕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D.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推行土地私有制,C项正确;“废井田,开阡陌”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排除A项;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体现出他的治世理念源于()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可知,战国时期的商鞅认为治理国家不要总是遵循同一个指导思想,要使国家发展繁荣就不能墨守成规,两句话是强调同一个意思,即无论治理天下还是国家,都不能按照死板的方法去做,要灵活根据实际情况变通,因此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这与百家争鸣的法家提倡“法治”不谋而合,D项正确;儒家主张“仁政”,排除A项;墨家提倡“兼爱非攻”,排除B项;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排除C项。故选D项。
14.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B.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
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可知,战国时期,在民族间不断交往的过程中,“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说明华夏认同感逐步增强,D项正确;“开始”的说法无法材料得出,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是在秦朝,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不是强调兼并战争十分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
15.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 D.奖励耕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打破了贵族的血缘优势,使得平民阶层可以通过军功进入统治阶级,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重农抑商的主要作用是富国强兵,与打击贵族无关,排除A项;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打击贵族无关,排除C项;奖励耕织属于经济措施,目的是为了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排除D项。故选B项。
16.商鞅变法时期,实行“徕民“政策。采取优服条件招徕移民,吸引了三晋相当数量人口流入关中(下图)。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促使邻国版图面积不断缩小 B.确立小农经济主导地位
C.解决秦国的粮食及兵源问题 D.加强君权对社会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地处西部边陲,经济落后,地广人稀,急需大量人口,引进先进的耕作方式,解决粮食及兵源问题,实现富国强兵,这与材料中商鞅变法的“徕民“政策相符,C项正确;移民与国家版图面积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是铁犁牛耕的推广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结果,排除B项;实行小家庭制的主要目的是瓦解地方宗族势力,从而加强君权对社会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7.近年考古发掘出土了春秋晚期的一些文物,如湖南长沙出土了小铁香,河南洛阳出土了空首铁镈。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北方耕作技术落后于南方 B.农业生产的范围拓展
C.铁制农具已用于农业生产 D.精耕细作已走向成熟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与材料中“近年考古发掘出土了春秋晚期的一些文物,如湖南长沙出土了小铁臿,河南洛阳出土了空首铁镈”相符,C项正确;材料中南北方都有铁农具出土,并未体现孰优孰劣,排除A项;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材料中涉及的生产范围不是春秋晚期才拓展,排除B项;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春秋晚期精耕细作尚未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
18.《诗经》中提到谷物种类常以黍为首。《论语·微子》载: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食。材料说明,春秋时期A.土地私有制产生 B.农作物种类齐全
C.精耕细作水平高 D.黍是重要的粮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常以黍为首”、“杀鸡为黍食”可知当时黍占有重要地位,是重要的粮食,故选D;黍占据重要地位不代表土地私有制产生,排除A;材料仅反映了黍的地位,无法体现农作物种类齐全和精耕细作水平高,排除BC。故选D。
19.从春秋到战国,我国民族关系出现重要变化,主要表现在周边各族
A.大量迁居黄河流域 B.生产方式迅速封建化
C.华夏认同不断发展 D.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的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C项正确;“大量迁居黄河流域”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春秋到战国,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生产方式迅速封建化”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当时汉族的典章制度还不成熟,“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0.秦朝时,各郡每年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治安情况,此即上计制度。该制度
A.意在加强对地方 控制 B.保证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C.调动了地方生产积极性 D.增加了秦朝的赋税收入
【答案】A
【解析】
【详解】上计制度中,各郡每年必须定期向中央报告本地的租税收入、户口统计、治安情况,这样有助于中央掌握地方情况,加强对地方的掌控,A正确;上计制度并不能保障秦朝的长治久安,排除B;上计制度涵盖的范围较广,而且主要是对行政机构的考核,与地方生产积极性无关,排除C;上计制度更多的是督查,不能起到增收的作用,排除D。
21.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其主要目的是
A.巩固国家统一 B.促进经济交流
C.加强思想控制 D.增加政府收入
【答案】A
【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都是秦进一步巩固统一,维护统治的措施,A项正确;BCD项都只涉及到一个方面,不全面,也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角集生易
重震 番
魏
中甲
22.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据下表,最适合描述中国与罗马共性的词汇是()
A.秩序与统一 B.人治与法治 C.扩张与稳定 D.平乱与治世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上表,可知从公元前5世纪~公元2世纪,古代中国分别与古代罗马经历了制定法律、完成统一、进入强盛时期三个阶段,说明这一历史阶段中国与罗马共性的词汇是应是秩序与统一,故选A项;古代中国是人治,古代罗马是法治,属于个性而不是共性,排除B项;秦国商鞅变法时期并不符合稳定的特点,排除C项;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都存在统一,但并没有“平乱”,排除D项。故选A项。
23.如图中秦朝的举措()
秦朝统一文字表
A.推动社会文化 多元化 B.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不利于统一的封建国家形成 D.促进各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
罗马统一意大利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罗马强盛时期
齐楚
原庫 来業 ま
子 来事 株
燕
中国 医年 る
多 左 关
韩
甲甲 手
赵
甲甲 紫段
得 本本 導生
秦
感界陽本尚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结束了文字书写混乱的局面,促进了各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D项正确;推动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与统一文字不符,排除A项;统一文字便利了经济文化交流,顺应而非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统一文字是国家统一后实行的巩固统一的举措,排除C项。故选D项。
24.秦统一后在地方兴郡县,郡守、县令需要定期上报赋税收益、户口统计、治安状况;郡县下设乡,并置三老、啬夫、游缴,分别掌管教化、赋役、治安;乡下有什、伍,并行连坐之法。由此可知,秦朝的这些措施
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权限 B.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统治
C.完善了地方的行政制度 D.推进了基层的社会自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郡县下设乡,并置三老、啬夫、游缴,分别掌管教化、赋役、治安”“乡下有什、伍,并行连坐之法”体现的是秦朝在地方通过严密的基层管理机构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官员权限分化,并非是扩大,排除A项;C项错在“完善”,排除C项;材料与基层社会自治无关,排除D 项。故选B项。
【点睛】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8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2: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3: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材料4:对于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纳入宗法体系。······“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从而成为周礼的根本原则。
请回答:
(1)材料1、2反映了西周时期 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2)材料3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以上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1)分封制。因为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解析】
【详解】(1)由材料一中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和材料二中的“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可知两个材料所指的制度是分封制。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等信息可知天子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2)由材料三中 “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可知指的是宗法制。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一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3)关系:由材料四中的“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纳入宗法体系。······“亲亲”“尊尊”在这里获得完备的、严格的体现,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积极影响需要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等方面进行;宗法制的积极影响需要从保障贵族的特权、稳定内部统治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秦朝的一次廷议
丞相王绾说:“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反驳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说: 。(1)概括指出此次廷议的核心议题。
(2)补充秦始皇的话,对廷议作简要总结。(要求:应写明赞同谁的观点、实行什么制度,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理由)
【答案】(1)地方实行何种制度
(2)同意李斯观点,实行郡县制。
分封制下诸侯国独立性强,后期容易出现分裂割据,不利于维护统治。而郡县制下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有利于维持对地方的有效统治并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可知,丞相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据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可知,李斯主张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所以此次廷议的核心议题是地方实行何种制度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秦朝郡县制知识可知,秦始皇同意李斯观点,实行郡县制。据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及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诸侯国独立性强,后期容易出现分裂割据,不利于维护统治。据材料“郡县······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及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下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有利于维持对地方的有效统治并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淄博一中2023级高二上学期10月素养调研检测历史试题pdf、淄博一中2023级高二上学期10月素养调研检测历史试题docx、10月素养调研检测历史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