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第1部分 专题04:记叙文阅读之段落作用(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第1部分 专题04:记叙文阅读之段落作用(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1部分专题04记叙文阅读之段落作用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第1部分专题04记叙文阅读之段落作用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课标要求】
段落作用考查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诸如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等都离不了阅读段落,段落理解是最能解决这些题目的关键,甚至一些文章的主旨也常常隐含在其中。
【考查重点】
分析段落的作用就是要把握某一段落在行文结构和思想内容等方面的作用,它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评价的能力,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和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段落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主要题型】
1、选文第x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结合第x段,谈谈这一段这样写的好处。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涉及到……内容,从全文结构来看,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4、联系全文,简要概括第x段的作用。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x段能否删去。
6、两段能否调换顺序?
【命题趋势】
对文章整体感知、理解、领悟以及考查学习方法、表述阅读心得的创新型试题将增多,且更具开放性。应注意的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
【备考策略】
记叙文阅读的命题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二是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对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三是从命题方向看,分值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试题重点考査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关注考生对阅读材料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体现阅读个性。
考点1.开头段
1.结构上:①开篇点题。②统领全篇。③总领下文。④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时间、地点)。⑤渲染、烘托气氛(或营造氛围)。⑥奠定情感基调。⑦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⑧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内容上:①点明(或引出)叙写的人、事、物、景。②以故事开头,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③开篇发问,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发读者思考。④以诗词开篇,呈现美好的意境,增加文采。⑤开篇环境描写,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例题剖析】
【例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雨林之美
叶为宝
①“嘘——”
②长臂猿一声长啸,像是唤醒热带雨林的哨音,又像是向同伴道了一声早安。
③穿过密林,登上山顶,我累得满头大汗。陪我来的本地友人指着叠翠的群山对我说,这就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长臂猿栖息的乐园,是中国热带动植物宝库,也是海南的旅游打卡地。
④我第一次涉足热带雨林,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伫立山巅,极目四望,群山起伏,林海苍茫,云飞水转,猿啸鸟鸣,真是美不胜收!
⑤热带雨林,号称“地球之肺”。海南岛,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是中国最大的热带海岛。此刻,我脚下的霸王岭,是海南热带雨林景观的集中地,堪称极具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热带雨林“博物馆”。长臂猿只是这个“博物馆”里的宝贝之一,密林里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奇妙景致。
⑥我跟随友人的脚步,走下山巅,钻入雨林。瞬间,绿色遮天蔽日。这里怪石嶙峋,山路崎岖,树高林密,藤蔓交错,强烈的阳光被浓密的树林挡住了,和煦的晨风被清新而略带腐殖质味道的特有气息取代了。千百年落叶铺就的山野地面,踩上去湿乎乎、软绵绵,犹如走在吸了水的加厚地毯上。这里气候温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江河岸边椰风吹拂,蕉林遍野,满目葱茏。同一时间,北方地区早已是寒风刺骨,而我现在还穿着薄衣短衫,映入眼帘的是无边的苍翠。
⑦我对沿路的名木古树一无所知,而友人却如教家珍。他远远地指着一棵巨树问我:“你见过这种树吗?”我摇头。他又说:“你猜猜它的年龄。”我凝神打量这棵巨树,它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直插云天,三四个人方可合抱。我猜道:“树龄在两百年左右?”友人笑道;“这棵树被我们封为‘树王’,如今已两千多岁了。”我走近一看,树的周围缠满了藤藤蔓蔓,仿佛是古树凸起的青筋和血管,藤蔓上还附生着不少苔藓和攀援植物。树上吊有一块树牌,上面写着:“陆均松。濒危植物。”因年岁太长,古树主干已空心,只剩下三分之二的树干和树皮,空心处积满了多年掉落的树叶,且已腐烂成泥,泥中竟长有一棵棵小松和我叫不出名的花卉,仿佛是古树体内又生出小小的盆景。再往上看,更是神奇,竟长有一支小伞状的红褐色灵芝,十分诱人,这无疑是林中珍品,弥足珍贵。朝下看,树周围遍地都是状若三角板的“板根”,我站立板根中间,见其高可齐肩,平如墙壁,用手敲之,砰然有声,这是根吗?明明就像一张张扎实的桌面、床板。但它的确是根,是这棵“树王”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挺拔不倒的立身之本。
⑧山路两侧长满了参天古木和奇花异草,让人赏心悦目,这些巨木不像公园或人工林那样,分门别类,排列有序,并挂着树牌。这里的巨木之所以称为“原始”,就在于它随机而生,随性而长,未经人类任何的设计和排布,也没有任何的规律和章法。而这没有任何的规律和章法,恰恰就是原始森林的规律和章法,充分体现了霸王岭天地造化、大美无形的自然之美。友人凭着极好的记性,逐一给我介绍,让我好懂易记;这是按克计价的海南黄花梨;这是海南山胡椒、坡垒、岭南青冈;这是海南山龙眼、红花天料木、荔枝叶红豆……
⑨茫茫林海中,无处不泛绿,无时不飞花。霸王岭古树遮天,藤萝蔽日,空气潮湿,地面松软,腐殖质丰富,十分适宜兰花的生长。据调查,在古树之上和山涧林下,只要有腐殖质土壤的地方,就生长有亭亭玉立的兰花。现在雨林中生长着大叶寄树兰、墨兰、玉凤兰等一百多种兰花,四季飘香,沁人心脾。
⑩随着海拔的步步降低,我们信步到了一个叫东四分水岭的山窝窝。这里是霸王岭的“园中园”,也是这片热带雨林的最深处,林中最奇妙独特的景观齐聚于此。什么老茎生花、独木成林、滴水叶尖、树抱石、石抱树等一般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植物奇观,都可以在此一览无遗。
⑾跨过一条小径,抬头便是“空中花园”。空中怎么建花园?疑惑间,友人解释道:“这是附生和攀援植物共同攀附在高大的乔木上,形风的空间植物丛。”我昂首细瞧,原来这处头顶“花园”是由□藤、海南藤芋等多种攀援植物构成。它们攀援缠绕在几株高大的岭南青冈树的树梢上,互相“牵手”,相互交织,在空中生长、空中开花,形成一个红、黄、白交杂斑驳的大花盘。海南藤芋还垂下几十根麻绳状的索条,托着这盘五颜六色的鲜花……此刻,雨林不只在地上,也在天上。雨林之美,堪称通天彻地,真是蔚为奇观!
(《人民日报》2024年01月29日20版)
1.【理清“所至”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2.【关注“所见”】作者写海南岛雨林所见之景,遣词造句,值得品味。请按要求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
(1)伫立山巅,极目四望,群山起伏,林海苍茫,云飞水转,猿啸鸟鸣,真是美不胜收!(从句式角度)
(2>我走近一看,树的周围缠满了藤藤蔓蔓,仿佛是古树凸起的青筋和血管,藤蔓上还附生着不少苔藓和攀援植物。(从修辞角度)
3.✬【探究“写法”】文章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
4.【体悟“所感”】结合相关内容,说说“雨林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①走下山巅,钻入雨林②空中花园③俯瞰 2.(1)此句连用六个四字短语,句式整齐,用语凝练,生动传神地表现了海南岛霸王玲热带雨林自然景观丰富美丽生机勃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喜爱之情。
(2)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附着在树身上的藤蔓、苔藓和攀缘植物比作凸起的青筋和血管,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古树的树干被众多攀缘物缠绕的状态,突出古树的沧桑。 3.①从长臂猿的啸叫入笔,直接切入画面,更能引人入胜。②长臂猿是海南热带雨林的代表性动物,给它一个特写突出了热带雨林的生机勃勃。③点明了游览的地点和时间。 4.①热带雨林面积广:群山起伏,林海苍茫。②林木高大,珍贵古老:直插云天,三四个人方可合抱,有按克计价的海南黄花梨等。③花草种类繁多:一百多种兰花四季飘香。④气候温暖湿润:气候温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⑤气味清新独特:清新而略带腐殖质味道的特有气息。⑥有很多植物奇观:空中花园、老茎生花、石抱树等。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题干提示“所见:千年树王;视角:先远眺再近观”找到第⑥段“我跟随友人的脚步,走下山巅,钻入雨林。瞬间,绿色遮天蔽日。这里怪石嶙峋,山路崎岖,树高林密,藤蔓交错,强烈的阳光被浓密的树林挡住了,和煦的晨风被清新而略带腐殖质味道的特有气息取代了。千百年落叶铺就的山野地面,踩上去湿乎乎、软绵绵,犹如走在吸了水的加厚地毯上。这里气候温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江河岸边椰风吹拂,蕉林遍野,满目葱茏。同一时间,北方地区早已是寒风刺骨,而我现在还穿着薄衣短衫,映入眼帘的是无边的苍翠”可概括为:走下山巅,钻入雨林;
根据题干提示“所至:下到山窝窝;视角:仰视”找到第⑩段“随着海拔的步步降低,我们信步到了一个叫东四分水岭的山窝窝。这里是霸王岭的‘园中园’,也是这片热带雨林的最深处,林中最奇妙独特的景观齐聚于此。什么老茎生花、独木成林、滴水叶尖、树抱石、石抱树等一般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植物奇观,都可以在此一览无遗”,第⑪段“跨过一条小径,抬头便是‘空中花园’。空中怎么建花园?疑惑间,友人解释道:‘这是附生和攀援植物共同攀附在高大的乔木上,形风的空间植物丛。’”可概括为:空中花园;
根据题干提示“所至:登上山顶;所见:群山叠翠”找到第③段“穿过密林,登上山顶,我累得满头大汗。陪我来的本地友人指着叠翠的群山对我说,这就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长臂猿栖息的乐园,是中国热带动植物宝库,也是海南的旅游打卡地”可知视角为:俯瞰。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群山起伏,林海苍茫,云飞水转,猿啸鸟鸣”这六个四字短语,结构整齐,节奏明快,这种句式不仅使语言富有韵律感,还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气势,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词语,如“起伏”“苍茫”“飞转”“啸鸣”,生动地描绘出了眼前所见的壮阔、丰富和动态的景象,让读者能够迅速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充满生机和魅力的自然画面,同时,整齐的句式也更好地传达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的由衷赞叹和喜爱,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树的周围缠满了藤藤蔓蔓,仿佛是古树凸起的青筋和血管”,把藤藤蔓蔓比作青筋和血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一比喻非常形象,青筋和血管通常是与生命、活力和沧桑联系在一起的,用它们来形容古树身上的藤蔓,一方面突出了藤蔓缠绕的紧密和繁多,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古树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饱经沧桑,读者能够通过这个比喻,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树的古老和其生命的顽强,增强了描写的感染力和生动性。
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根据第①段“嘘——”可知,文章开头以长臂猿的一声长啸开篇,这种直接呈现生动场景的方式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更容易被吸引进作者所描绘的热带雨林世界中,从而产生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
根据第②段“长臂猿一声长啸,像是唤醒热带雨林的哨音,又像是向同伴道了一声早安”可知,长臂猿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反映了雨林的生态环境良好,物种丰富,通过对长臂猿的描写,突出了雨林充满生机的特点,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雨林的活力,“热带雨林”点明了游览的地点是热带雨林,“早安”点明了游览的时间是早上。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第④段“我第一次涉足热带雨林,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伫立山巅,极目四望,群山起伏,林海苍茫,云飞水转,猿啸鸟鸣,真是美不胜收”可知,“群山起伏,林海苍茫”生动地描绘出了热带雨林广阔无垠的景象,展示了其面积之大,体现了一种宏大之美;
根据第⑦段“我对沿路的名木古树一无所知,而友人却如教家珍。他远远地指着一棵巨树问我:‘你见过这种树吗?’我摇头。他又说:‘你猜猜它的年龄。’我凝神打量这棵巨树,它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直插云天,三四个人方可合抱。我猜道:‘树龄在两百年左右?’友人笑道;‘这棵树被我们封为“树王”,如今已两千多岁了。’”,第⑧段“友人凭着极好的记性,逐一给我介绍,让我好懂易记;这是按克计价的海南黄花梨;这是海南山胡椒、坡垒、岭南青冈;这是海南山龙眼、红花天料木、荔枝叶红豆”可知,文中描述的树木高大挺拔,“三四个人方可合抱”,以及提到的珍贵树木如海南黄花梨等,展现了雨林中林木的高大和珍贵古老,这是一种独特的自然宝藏之美;
根据第⑨段“茫茫林海中,无处不泛绿,无时不飞花。霸王岭古树遮天,藤萝蔽日,空气潮湿,地面松软,腐殖质丰富,十分适宜兰花的生长。据调查,在古树之上和山涧林下,只要有腐殖质土壤的地方,就生长有亭亭玉立的兰花。现在雨林中生长着大叶寄树兰、墨兰、玉凤兰等一百多种兰花,四季飘香,沁人心脾”可知,“一百多种兰花四季飘香”表明了雨林中花草种类的丰富多样,众多花卉的绽放营造出色彩斑斓、香气弥漫的美丽场景,呈现出多彩缤纷之美,这种独特的气味,是雨林特有的标志,让人能从嗅觉上感受到雨林与众不同的美;
根据第⑩段“随着海拔的步步降低,我们信步到了一个叫东四分水岭的山窝窝。这里是霸王岭的“园中园”,也是这片热带雨林的最深处,林中最奇妙独特的景观齐聚于此。什么老茎生花、独木成林、滴水叶尖、树抱石、石抱树等一般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植物奇观,都可以在此一览无遗”第⑪段“跨过一条小径,抬头便是‘空中花园’”可知,“空中花园、老茎生花、石抱树等”这些奇特的植物景观在其他地方难得一见,它们构成了雨林独有的奇妙景观之美,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考点2.中间段
1.结构上:①承上启下,衔接紧凑,过渡自然。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精神品质等。④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⑤呼应标题(开头、前文或结尾)。⑥使文章脉络清晰,浑然一体。
2.内容上:①承接上文……(事情),引起下文,为下文……(事情)做铺垫。②强调……,点明中心。③若为插叙段,补充说明……的内容。④若为环境描写段,则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展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例题剖析】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果树和雪
①睡到半夜,忽然觉得好冷。也许,外面下雪了。我想。我蜷着身子,强迫自己再睡。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屋前屋后的惊叫声。睁开眼,天亮了,透进屋的亮光,冷冷地泛着朦胧。
②好久没见过雪了!我顾不上睡觉,一骨碌爬起来,小跑着跨出门。屋檐下,我极目远眺,整个世界全是一片白,白得晃眼。慢慢收回目光,我就看见了父亲。
③父亲站在屋对面的小路上。他眼下,是一丛一丛的雪枝。我知道,托着雪是密密麻麻的树枝。每到春夭,那些树枝就开出一堆一堆的杏花、李花、桃花,五彩缤纷的,像一片花的海洋。花一天一天地谢了,青涩的果子藏在绿叶间,一天一天地长大了,泛红了。父亲的笑容也多起来,有时不知不觉就到了树下。开始,父亲轻轻掰下枝丫,寻找枝叶间还没完全长出来的果子,偶尔发现米粒大的一颗,也要小跑回家雀跃着向全家人报喜;后来,父亲就踮着脚尖,痴痴地看,痴痴地闻,即使枝丫垂到眼皮下,也舍不得动一指甲,生怕惊跑了它们。果子渐渐成熟了,父亲停了农活,从早到晚蹲在树下守着,守着我们的“书木”。我们兄弟多,家里又没有其它收入,读书全靠它。到了上市季节,父亲就在树下铺几床棉絮,说这样落下的采子就不会摔烂,能卖个好价钱。卖果子的钱,父亲一分一厘也不花,全存着,刚好够我们读一年书。所以,只要我们目不转睛盯着父亲担子里那些红嘟嘟的杏呀、李呀、桃呀的时候,父亲总是拍着我们的头说:“馋了吧?这可吃不得,它是你们的书本啊,不想读书吗?”我们一起点头:“想读!”“还想吃吗?”“不想!”我们一起咽口水,很狠摇头。从此,我们就把那些杏呀、李呀、桃呀叫书本了。
④可是,这不是果树开花、结果的季节呀,父亲看那些雪树做啥呢?我很是不解。
⑤走到父亲面前,父亲看了看我,说:“星期天,多睡会吧?”
⑥我不回答父亲的话,不解地问:“你看这树干嘛?春天还早。”
⑦“真的还早么?快了快了!可是——”父亲顿了顿,脸上露出了忧郁,“这雪太大了,你看,树枝压断了好多。”
⑧我细细一看,真的,一些断枝落在地上或是横在树上,全被雪掩住了,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⑨“回去拿根竹竿来吧。”父亲沉吟了一阵,对我说
⑩我怔了怔,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于是,忙不选地回家找来一根稻田里赶鸭子用的长竿。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敌下来……几十棵果树,父亲整整敲了一个上午。父亲回家,头上、脸上,身上,全是雪。给体温融化的雪水,湿透了父亲的衣服。我连忙烧起一堆旺旺的柴火,父亲骑在火上,还在瑟瑟发抖。
⑪这天晚上,父亲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
⑫“下呀,老师说‘瑞雪兆丰年’,下得越大越好!,下得越大对小麦越好”我说。
⑬“我娃儿有长进了,好,那就下吧!”父亲抚摸着我头,频频领首。等他转身的瞬间,我发现他脸上露出既期盼又忧虑的矛盾神情。
⑭晚上,果真又下起了大雪。父亲怎么也睡不着,他耳朵支楞着,听着外面的风吹草动。“睡呀,你怎么了?”母亲不耐烦了。“你懂啥?这叫听雪!”父亲的声音很大,传进篱笆墙另一边的我们的耳里,我和弟弟就吃吃地笑,笑父亲不会用词,雪,是能听的么?
⑮半夜,父亲突然翻身跳下床,惊醒了我们。我们问他怎么了,父亲说:“我听到树枝又断了,一声连一声,我得敲雪去。”我们说这么远,听不到,你那是幻觉,睡吧睡吧。可是父亲不理会我们,拖着竹竿,打着手电就出了门。我们穿了衣服撵出去,在屋檐下看见的已是一束在树下晃来晃去的亮光了。看了一会,冷得不行,我们只得跑进了被窝。
⑯天亮,父亲回家,把我们全都摇醒,高兴地说:“一根树枝也没断,你们又能上学了,又有书本了。”父亲的牙齿咯咯直响,磕得不听使唤。
⑰第二天,父亲就病了。
⑱冬天完了,春天来了,夏天也来了,杏呀、李呀、桃呀,比哪一年都大,都红。父亲的病却也慢慢转好。望着就要上市的果子,父亲的脸上增添了许多红晕,眼里放出希望的光芒。
5.语言赏析。赏析下面两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1)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仲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
(2)你懂啥?这叫听雪!”
6.探究第⑬段中“父亲”心情矛盾的原因。
7.✬文章第③段在全文看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5.(1)①“慢慢”“轻轻”等是对父亲动作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敲雪时动作的小心翼翼;②这些词语表现了父亲对这些树的细心与重视,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个读书、上学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
(2)①父亲在屋中睡觉,看不到下雪的情形,而他又十分关心下雪的情况,所以用了“听”字;②表现了父亲对天气情况的专注和对这些果树的关心,以及对子女上学的高度重视。 6.父亲心里矛盾的原因:①因为父亲盼下雪对小麦成长有益处,所以盼着下雪;
②而雪下多了又怕晚上积雪会把树枝压折,影响收成,耽误我们兄弟几个交学费(上学)。 7.①是插叙;②交代父亲对这些杏树、李树、桃树的重视、喜爱、悉心照顾以及这些树对我和几个兄弟读书的重要性;③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人读书受教育的重视和对我们的爱;④为下文父亲半夜听雪、敲雪和训斥我摘桃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解析】5.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根据③段“……果子渐渐成熟了,父亲停了农活,从早到晚蹲在树下守着,守着我们的‘书本’。我们兄弟多,家里又没有其它收入,读书全靠它。到了上市季节,父亲就在树下铺几床棉絮,说这样落下的果子就不会摔烂,能卖个好价钱。卖果子的钱,父亲一分一厘也不花,全存着,刚好够我们读一年书。所以,只要我们目不转睛盯着父亲担子里那些红嘟嘟的杏呀、李呀’桃呀的时候,父亲总是拍着我们的头说:‘馋了吧?这可吃不得,它是你们的书本啊,不想读书吗?”我们一起点头:‘想读!’‘还想吃吗?’‘不想!’我们一起咽口水,狠狠摇头。从此,我们就把那些杏呀、李呀、桃呀叫书本了”可知,父亲将这些果树、果子视为珍宝,因为卖果子的钱刚好够我们读一年的书,可见这些果树对我们的重要性,父亲精心呵护着它们;根据⑩段“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几十棵果树,父亲整整敲了一个上午”可知,“慢慢地、轻轻地”是父亲敲雪的动作,是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敲雪时动作的轻柔,表现了父亲对这些树的珍视,对我们兄弟几个读书的重视,体现了浓浓的父爱。
(2)结合⑭段“父亲怎么也睡不着,他耳朵支楞着,听着外面的风吹草动”分析,父亲在屋中睡觉,看不到下雪的情形,而他又十分关心下雪的情况,所以用了“听”字;表现了父亲对天气情况的专注和对这些果树的关心,以及对子女上学的高度重视。
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⑪段“这天晚上,父亲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⑫段“下呀,老师说‘瑞雪兆丰年’,下得越大越好!下得越大对小麦越好”,⑬段“‘我娃儿有长进了,好,那就下吧!’父亲抚摸着我头,频频颔首。等他转身的瞬间,我发现他脸上露出既期盼又忧虑的矛盾神情”,⑮段“半夜,父亲突然翻身跳下床,惊醒了我们。我们问他怎么了,父亲说:‘我听到树枝又断了,一声连一声,我得敲雪去。’我们说这么远,听不到,你那是幻觉,睡吧睡吧。可是父亲不理会我们,拖着竹竿,打着手电就出了门”,⑯段“天亮,父亲回家,把我们全都摇醒,高兴地说:‘一根树枝也没断,你们又能上学了,又有书本了’”可知,这几段有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写父亲很关心晚上下不下雪,当我肯定说下雪时,父亲的神情很矛盾期盼是希望下雪卖子有好收成,忧虑是怕下雪后树枝被雪压断,影响来年果子的收成,耽误我们几个孩子交学费。所以父亲非常珍视果树,不顾寒冷敲了一夜的雪。可据此作答。
7.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作用。
根据③段“父亲站在屋对面的小路上。他眼下,是一丛一丛的雪枝。我知道,托着雪的,是密密麻麻的树枝。每到春天……从此,我们就把那些杏呀、李呀、桃呀叫书本了”可知,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是冬季,“每到春天”写作者要回忆春天发生的事情,所以本段是插叙。本段插叙中详细交代了父亲对果树的珍视,对果子精心的呵护,悉心的照顾着它们,为了卖个好价钱,让“我们”兄弟几个读书,从中表现了父亲对“我们”读书受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我们”深深的爱。联系第⑮段“半夜,父亲突然翻身跳下床,惊醒了我们。我们问他怎么了,父亲说:‘我听到树枝又断了,一声连一声,我得敲雪去。’”可知,第三段的插叙还为下文父亲连夜敲雪等情节作铺垫,丰富的文章的情节,使中心更突出。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考点3.结尾段
1.结构上:
①总结全文,使文章情节结构完整。②呼应开头或标题(首尾呼应;照应标题)。③与前面的伏笔相照应。
2.内容上:
(1)出人意料式结尾:①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②突出人物形象。③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使行文富有变化,撞击读者心灵,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耐人寻味。④有利于表现……的主题,使主题更加丰富。
(2)卒章显志式结尾:①解释前文……的悬念,显得合理自然,水到渠成。②解释了……的主题或创作意图。
(3)戛然而止式结尾:①通过留白(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想象,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
(4)首尾呼应式结尾:使小说内容完整,结构紧凑严谨,强调……的主题,加深读者印象,引起读者共鸣。
(5)议论抒情式结尾: ①议论: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深化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②抒情:直接抒情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感染读者、引起强烈共鸣的效果;间接抒情能起到委婉含蓄,意蕴深长,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想象的空间的作用。
(6)悲剧式结尾:①与前文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②能更好地塑造人物……的性格。③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主题。④结局令人感动(惋惜),引发读者对……的思考,耐人寻味。
(7)喜剧式结尾:①情感体验上,符合主人公(作者、读者)的理想愿望和情感追求,使读者产生阅读的欣慰和愉悦感。②主题上,彰显人性(真善美、道德、法律、社会、人民、真理、宽容、智慧)的巨大力量,反映人民(作者)对幸福美满人生的向往,有利于表现……的主题,深化小说……的主题。③表达效果上: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例题剖析】
【例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燕子来时
何君华
①过完年,父亲又该出门去打工了。
②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想让我们家的燕子在春天里能进屋筑巢。父亲说过,燕子是念家的,一旦选定一户人家筑巢安家,终其一生都会回到这户人家里,哪怕跋山涉水,也会年年回到“故乡”。
③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来。那时,我上小学三年级,家里住的是泥瓦房,有一只燕子在我们家屋顶筑巢。后来,看着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着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我心里想,它们的窝里还有什么?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心血来潮,拿一根竹竿将房顶上燕子的巢穴捅了。父亲回来,我看到他铁青的脸时,才知道自己闯祸了。父亲说:“古话说‘燕子不进苦寒门,燕子不落忧愁家’,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终日在空中捕捉苍蝇、蚊子等害虫,是农人最亲密的益鸟,巢穴也是一口泥一口泥地衔来的……”
④听了父亲的话,我哭了!心想:“燕子再也不肯回我们家了!”整个下午,我一个人呆呆地坐着,盯着房顶,那被我捅掉后残留的一角巢穴,像我空落落的心!
⑤果然,整个春天和夏天,燕子再也没回我家。我经常望着那房顶发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安慰我说:“放心吧!明年春天它还会回来的。”
⑥于是,我日日盼望过年。因为年一过,春天就要来了。春天来了,燕子就该回来了。
⑦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我急切地问父亲:“是去年那只燕子吗?”父亲抬头仔细看了看,肯定地点了点头:“你看,它的脸颊是砖红色的,它回来啦!”听了父亲的话,我喜出望外,好像我的罪责减轻了一样。父亲的话得到了印证,燕子回来了,它是念旧的!我又看到了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
⑧燕子的寿命只有十年左右。终于有一年春天,那只有着砖红色脸颊的燕子没有回到我家。我知道,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我虽然知道这是世间一切生物都难逃的宿命,但仍然难过不已。好在没过多久,又有一只燕子来到我家“安家落户”——那是一只有着普通棕红色脸颊的燕子。很快,又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这使我感到心安,整个春天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⑨去年,我们拆了家里的泥瓦房,当然连同燕子的巢穴也拆掉了。在原来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一幢崭新的三层小楼,特意用青琉璃瓦盖了屋顶——是为了方便燕子回来筑巢。父亲心里一直记得,来年外出打工时,一定要将房檐下的玻璃窗留一道缝儿。这样,即便一整年销着门在外头打工,我们家的燕子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⑩是的,父亲说的是“我们家的燕子”,他已经将燕子当成我们家的一员了。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我的耳畔又响起了儿时的歌谣:“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⑪“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车窗外的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坐在车里的父亲分明感到,新的春天已经来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8.下面是选文主要内容脉络图,请阅读全文,将空白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9.“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此场景在选文中三次出现,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
10.从描写方法或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1)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
(2)一种温暖的情思像爬山虎的藤蔓一样在我的心里蔓延着……
11.✬结尾一段在选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
12.“圆月”寓意合家团圆,“鸽子”寓意珍爱和平。在中国人的心中,“燕子”也是一个文化符号,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燕子”的寓意。
【答案】8.(1)第二年春天 (2)新燕来 9.燕子刚来“我”家筑巢时我很好奇;第二年春天燕子回来了,“我”喜出望外;旧燕死去后有新的燕子到我家筑巢,让我感到心安,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 10.示例1:第(1)句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通过“放下”“打开”“扛”“推开”一系列动词,准确、具体地描写了父亲临出门时专门为燕子留通道的整个过程,表现了父亲对燕子回家的期待。
示例2:第(2)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一种温暖的情思”比作“爬山虎的藤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燕子、对家人的爱越来越浓的情感变化。 11.内容上,暗示了父亲对燕子回归的期盼,对家和家人的呵护,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一主题;结构上,照应标题和文章开头,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 12.文章中有诗句“谁家新燕啄春泥”、儿歌“小燕子年年春天来这里”、内容上多次出现“春天”、“燕子是念家的”,所以,我认为燕子有恋家、爱家、勤劳持家及春天使者等寓意。
【解析】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第⑦段“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可概括为:第二年春天;
根据第⑧段“终于有一年春天,那只有着砖红色脸颊的燕子没有回到我家。我知道,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我虽然知道这是世间一切生物都难逃的宿命,但仍然难过不已。好在没过多久,又有一只燕子来到我家‘安家落户’——那是一只有着普通棕红色脸颊的燕子。很快,又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可概括为:新燕来。
9.本题考查人物情感。
根据第③段“后来,看着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着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我心里想,它们的窝里还有什么?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心血来潮,拿一根竹竿将房顶上燕子的巢穴捅了。父亲回来,我看到他铁青的脸时,才知道自己闯祸了。父亲说:‘古话说“燕子不进苦寒门,燕子不落忧愁家”,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终日在空中捕捉苍蝇、蚊子等害虫,是农人最亲密的益鸟,巢穴也是一口泥一口泥地衔来的……’”可知,第一次出现“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是在燕子最初来“我”家筑巢时。此时作者还是个孩子,充满了好奇心,对燕子筑巢安家的行为感到新奇和有趣,想要探究燕子窝里的秘密;
根据第⑦段“在我的朝思暮想中,第二年春天,真有一只燕子飞到了我家。我急切地问父亲:‘是去年那只燕子吗?’父亲抬头仔细看了看,肯定地点了点头:‘你看,它的脸颊是砖红色的,它回来啦!’听了父亲的话,我喜出望外,好像我的罪责减轻了一样。父亲的话得到了印证,燕子回来了,它是念旧的!我又看到了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可知,第二次出现是在第二年春天,曾经被“我”捅掉巢穴的那只燕子又回来了。这让“我”喜出望外,因为“我”原本以为燕子不会再回来了,此刻的心情是极度的惊喜和兴奋,仿佛自己之前的过错得到了原谅,也验证了父亲说燕子念旧的话;
根据第⑧段“燕子的寿命只有十年左右。终于有一年春天,那只有着砖红色脸颊的燕子没有回到我家。我知道,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我虽然知道这是世间一切生物都难逃的宿命,但仍然难过不已。好在没过多久,又有一只燕子来到我家‘安家落户’——那是一只有着普通棕红色脸颊的燕子。很快,又看到新泥累筑的燕巢,衔草进出的燕子,又听到了夜深人静时的呢喃了。这使我感到心安,整个春天抑郁的心情终于得到缓解”可知,第三次出现是在有着砖红色脸颊的旧燕死去后,又有新燕来筑巢。此时作者的心情是心安和抑郁得到缓解。因为旧燕的离去让作者难过,但新燕的到来让作者感到生活依然在继续,生命在传承,家依然有着温暖和生机,从而使之前因旧燕离去而产生的抑郁情绪得到了释放和舒缓。
10.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放下”行李,显示出父亲改变原有出门计划的果断;“打开”家门,表明父亲急切地想要去做接下来的事情;“扛”着梯子展现出父亲的力量和决心;“爬到三楼”体现了父亲为了给燕子留通道所付出的努力;“推开”一道缝儿则是整个动作的最终目的,这些动词的运用,不仅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还突出了父亲的细心和对燕子归来的热切盼望,每一个动作都传递着父亲对燕子的关爱和对家庭温暖的呵护,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父亲那份真挚的情感和期待。
(2)在这个句子中,将“温暖的情思”这种抽象的内心感受,比作“爬山虎的藤蔓”。爬山虎的藤蔓具有不断生长、蔓延的特点,用它来比喻情思,生动形象的地表现出这种情思在“我”心中不断滋长、扩展,越来越强烈的状态,通过这样的比喻,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我”内心的情感并非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像藤蔓一样充满生机和活力,持续地发展和增强,生动地展现了“我”对燕子的喜爱以及对家人之间深厚情感的珍视,也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这种情感的深沉和持久。
11.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最后一段中“车窗外的行道树已经吐出新芽,坐在车里的父亲分明感到,新的春天已经来了,”这句话中的“新的春天”不仅指自然季节的春天,更象征着父亲内心对燕子归来、家庭和睦、生活美好的期待,通过对父亲感受的描写,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题,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那种对家的热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根据第②段“临出门,他却放下行李,重新打开家门,扛了一把梯子爬到三楼,将三楼房檐下的玻璃窗推开了一道缝儿。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做——他是想让我们家的燕子在春天里能进屋筑巢”可知,结尾提到父亲感受到新的春天,与文章开头父亲出门打工前为燕子留通道相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回环,同时,也照应了标题“燕子来时”,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紧凑,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开头和结尾的关联,增强了文章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诗文中“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了燕子在春天里勤劳筑巢的情景,表现了燕子的勤劳,而文中燕子年年会回到选定的人家,即便历经波折,也始终念家,这体现了燕子恋家、爱家的特点;
儿歌“小燕子年年春天来这里”,以及文中多次提到“春天”与燕子的关联,表明燕子往往被视为春天的象征,燕子归来,意味着春天的到来,给人们带来生机和希望,所以燕子也可被视为春天的使者;
根据第③段“父亲回来,我看到他铁青的脸时,才知道自己闯祸了。父亲说:‘古话说“燕子不进苦寒门,燕子不落忧愁家”,农人都把燕子入户筑巢看作是吉祥的征兆,燕子勤劳肯干,终日在空中捕捉苍蝇、蚊子等害虫,是农人最亲密的益鸟,巢穴也是一口泥一口泥地衔来的……’”等可知,从文中父亲对燕子的重视和作者对燕子的情感可以看出,燕子在这个家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存在让家更有温馨和生机,燕子勤劳地筑巢、育雏,也象征着勤劳持家;
综上所述,燕子在文中被赋予了恋家、爱家、勤劳持家及春天使者等丰富的寓意。
考点4.段落是否可以删除
1.结构方面: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
2.内容方面:
(1)与环境的关系: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2)与人物的关系: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3)与主题的关系:揭示/表达/寄托/暗示/……的主题,深化主题,丰富主题等。
(4)与读者的关系: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例题剖析】
【例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又是一年插秧时
李成猛
①当滋溜溜的南风一阵一阵吹来,当温暖的阳光变得热烈起来,当炸膀郎子(一种鸟)声声催促:大嫂大嫂起,烧锅带淘米;还有布谷鸟的不断提示: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知道,又是一年插秧的时节到来了。
②家住淮河岸边,属于平原地带,一年两种两收。插秧种稻,是一年农事的重头戏。
③插秧之前要经过选种、浸泡、下地、培苗、育秧这些环节,然后才能移栽插田,除了这些,事先还得套上牛把田块重新犁一遍,新翻的土块一行行站立,像古代武士身披的甲胄一般,闪着光泽,非常好看。将秧田打满水,把犁子卸掉,换成带长长锐齿的横耙耖田,一个个犁田人腰板挺直,威武地站在木耙上,手拿鞭杆,嘴里不断发出“噢哧”“噢哧”驱牛的声音,时不时地还用鞭梢向上抽出,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潇洒极了,简直就是田野里的指挥官,颇有将军风度。不多时,一整块田的泥土就被耙得稀松碎烂,面浆似的,这样,插秧人站在水田里,脚陷在泥巴糊糊里,舒服的感觉从脚掌心一直传遍全身,受用得很。
④实际上,在男劳力犁田耙地的同时,另一部分人,主要是妇女老人孩子,他们也在另外的秧母地里拔秧苗,俗称薅秧。拔秧不用站在水田里,相反有特别的坐具,一个木板子上钉一个长木橛子,插在水田里,人坐在木板子上像坐在板凳上一样,稳稳当当。由于木板子被经年累月磨得光滑,稍不注意,“哧溜”一下,整个屁股滑坐在水田里,这时,拔秧的男女老少就停下来起哄说笑,臊得裤子弄湿的人赶紧提搂着裤子,猫着腰回去换,以免人们说他尿裤裆,一旦传开了去,那可就丢人了。
⑤将拔好的一把把秧苗一担担挑到已收拾好地块的田埂上,用手将秧把子甩出抛物线形,均匀地扔进大田小地里,这就是抛秧。于是,明晃晃的水田便充满了无限的情趣和生机,顿时撩起了人们下田插秧的冲动。
⑥根据地块形状,人们往往隔四五尺远就用一条长尼龙线确定在两端田埂上,然后贴着这条线插上秧苗,我们当地人称之为“打秧线”,打秧线的活主要由我们小孩子来完成,把线两端的树棍往田埂上一插,线绷紧扯直,顺着线从两端开始插,人往中间一会师,一条秧线就完成了,一块地里的很多条秧线打好,就等于把秧田分割成一个个长方形的小格子、小框框,然后大人们只需将这些格框空白填满就可以了。
⑦可别就此以为插秧有多么简单,这里面还是有点技术含量的。譬如说,插深了容易窝根烂根,浅了,吸不住泥土,被水波一漾,就会打漂,事后还得下田补苗,所以拿捏只能靠经验凭感觉了。
⑧为了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插秧快的人往往双手共用、手指互动,左手分秧、掭秧,右手取秧、插秧,动作娴熟,配合默契。插秧人的站姿也有要求:不偏不倚站中间,牢记行规守分寸,无需左顾或右盼,正直全凭双脚稳。顺口溜的意思就是说,人站两条秧线中间,顾及两边,弯腰站稳,不用分心。插秧人都是以退为进,边插边退,直到田埂。
⑨插秧人在旷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远山隐隐,溪水淙淙,鸟雀脆鸣,虫儿呢喃,青蛙聒噪,牛儿哞哞,谁家的鸭子在不远的沟塘里玩耍,有时屁股和腿朝上,头插淤泥里搜索捕捉田螺泥鳅、小鱼小虾。鸡们也来凑热闹了,在插秧的田边,无需爪子挠,只需眼看清嘴瞄准就可以了,聪明的它们知道这时秧田边爬上了许多蠕蠕而动的蚯蚓,不撑个嗉子圆是不会停嘴的。吃长远腻味了,也想换换口味,不知哪个鸡叨了个小虫子掉头就跑,惹得其它几只鸡一窝蜂地跟着撵了上去……
⑩插秧的过程中还有小花絮。插着插着,不知谁喊了声“有蛇”,吓得胆小的人扔了秧把子就往田埂上跑,至于水蛭附腿吸血,也弄得那些很少下田的人大喊小叫,惊呼连连……
⑪我们小时候插秧时,有时还顺带在田边下逮黄鳝的竹筒,黄鳝一旦进去了,便有进无出,收获颇丰,喜滋滋地将黄鳝刺开、拍扁、切段、洗净,经过油炒烹炸,天赐美味,作为繁忙劳动的犒赏。那时鱼多,放水进田时,鱼有时也能进秧田,于是秧田逮鱼又成了一个快乐的小插曲。如果足够幸运的话,你还能在父亲犁田时捡到甲鱼蛋、插秧时脚踩到深钻泥土的甲鱼。
⑫一晃好多年过去了,很多记忆都模糊了,可小时候插秧的情景我却始终难以忘怀。
⑬鞭打水响,农事正忙,又是一年插秧时,我下定决心,放下牵绊,去广袤的田野上书写那绿色的诗行。
13.图文结合能更好地了解劳作过程。请你根据③~⑤节的描述,仿照图四示例,为另外三幅图片配上插秧前的劳作环节名称(要求:每个名称不超过4个字)。
图一: 图二: 图三:
14.阅读文中画线句子,完成下面两小题。
(1)第①节的语言很有味道,请从修辞或感官的角度进行赏析。
当滋溜溜的南风一阵一阵吹来,当温暖的阳光变得热烈起来,当炸膀郎子(一种鸟)声声催促:大嫂大嫂起,烧锅带淘米;还有布谷鸟的不断提示: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每当这个时候,我就知道,又是一年插秧的时节到来了。
(2)请从句式特点的角度,赏析第⑨节的画线句。
插秧人在旷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远山隐隐,溪水淙淙,鸟雀脆鸣,虫儿呢喃,青蛙聒噪,牛儿哞哞,谁家的鸭子在不远的沟塘里玩耍,有时屁股和腿朝上,头插淤泥里搜索捕捉田螺泥鳅、小鱼小虾。
15.✬小文认为⑨~⑪段与“插秧”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你认为呢?请结合内容阐述。
16.本文寄予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3. 图一:犁田 图二:薅秧(或拔秧) 图三:抛秧 14.(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或从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具体描写插秧时节有声有色、充满生机的环境,为下文写插秧奠定了愉悦、欢快的基调。(2)骈散结合,句式生动活泼,富于变化;节奏明快而又舒缓,增添了音韵美。这样写更好地表达了插秧环境的优美和心境的愉悦。 15.不能删去,第⑨~⑪段段写了插秧是的环境,秧田有趣的小花絮,家禽啄食,小孩捉黄鳝,写出了插秧给我的乐趣,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表达了作者对小时候插秧的怀念。 16.示例:作者用轻松的笔调描写了儿时的故乡人们插秧这一劳作,以及插秧时孩子的活动,表达了对儿时插秧农事的念念不忘,对无忧无虑童年的怀念,赞美了劳动人民质朴、勤劳、乐观的品质;以及对和谐温馨的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解析】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图文转换。
根据文章第③段“除了这些,事先还得套上牛把田块重新犁一遍,新翻的土块一行行站立,像古代武士身披的甲胄一般,闪着光泽,非常好看”与图一农民用牛耕地的场景符合,图一为犁田。
根据文章第④段“实际上,在男劳力犁田耙地的同时,另一部分人,主要是妇女老人孩子,他们也在另外的秧母地里拔秧苗,俗称薅秧。拔秧不用站在水田里,相反有特别的坐具,一个木板子上钉一个长木橛子,插在水田里,人坐在木板子上像坐在板凳上一样,稳稳当当”可知,与图二农民拔除秧苗的情景符合,图二为薅秧(或拔秧)。
根据文章第⑤段“将拔好的一把把秧苗一担担挑到已收拾好地块的田埂上,用手将秧把子甩出抛物线形,均匀地扔进大田小地里,这就是抛秧。明晃晃的水田便充满了无限的情趣和生机,顿时撩起了人们下田插秧的冲动”与图三农民抛掷秧苗的情景符合,图三为抛秧。
14.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1)连续运用三个“当……”的句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吹来的阵阵南风”“热烈的阳光”属于触觉感官,“炸膀郎子(一种鸟)声声催促”“布谷鸟的不断提示”属于听觉感官。运用多种感官角度,生动形象的描写插秧时节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优美环境,展现了愉悦、幸福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为下文写插秧定下愉悦,欢快的感情基调。
(2)“插秧人在旷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远山隐隐,溪水淙淙,鸟雀脆鸣,虫儿呢喃,青蛙聒噪,牛儿哞哞,谁家的鸭子在不远的沟塘里玩耍,有时屁股和腿朝上,头插淤泥里搜索捕捉田螺泥鳅、小鱼小虾”既有散句,又有四字短句,骈散结合,句式整齐,活泼灵动,简洁明快,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语段写出插秧时的旷野山水……优美的环境、鸟鸣牛叫……温馨的氛围,表达了对和谐温馨自然的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也表达了和对插秧人勤劳、乐观、质朴品质的赞美。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作用。
首先回答:不能删去。
根据文章第⑨段“插秧人在旷野,空气清新,环境优秀”可知,描写了插秧环境的优美。根据文章第⑩段“插秧的过程中还有小花絮。插着插着,不知谁喊了声‘有蛇’,吓得胆小的人扔了秧把子就往田埂上跑,至于水蛭附腿吸血,也弄得那些很少下田的人大喊小叫,惊呼连连……”可知,有人喊“有蛇”来吓别人等趣事,描写了秧田有许多有趣的小花絮。
根据文章第⑨段“不知哪个鸡叨了个小虫子掉头就跑,惹得其它几只鸡一窝蜂地跟着撵了上去”和文章第⑪段“我们小时候插秧时,有时还顺带在田边下逮黄鳝的竹筒,黄鳝一旦进去了,便有进无出,收获颇丰,喜滋滋地将黄鳝刺开、拍扁、切段、洗净,经过油炒烹炸,天赐美味,作为繁忙劳动的犒赏。那时鱼多,放水进田时,鱼有时也能进秧田,于是秧田逮鱼又成了一个快乐的小插曲。如果足够幸运的话,你还能在父亲犁田时捡到甲鱼蛋、插秧时脚踩到深钻泥土的甲鱼”可知,描写了家禽啄食,小孩捉黄鳝,秧田逮鱼,偶遇甲鱼等意外惊喜,表达了插秧给“我”的乡村儿时生活带来的意外乐趣。丰富了文章内容的内容,又增加趣味性,表达了作者对小时候插秧生活的怀念。
16.本题考查对作者感情的分析。
根据文章第③段“插秧之前要经过选种、浸泡、下地、培苗、育秧这些环节,然后才能移栽插田,除了这些,事先还得套上牛把田块重新犁一遍,新翻的土块一行行站立,像古代武士身披的甲胄一般,闪着光泽,非常好看”和文章第⑪段“我们小时候插秧时,有时还顺带在田边下逮黄鳝的竹筒,黄鳝一旦进去了,便有进无出,收获颇丰,喜滋滋地将黄鳝刺开、拍扁、切段、洗净,经过油炒烹炸,天赐美味,作为繁忙劳动的犒赏”可知,作者平和地描写了儿时的故乡淮河平原普通农人们插秧种稻这一农事劳作重头戏,以及插秧时孩子童真无邪的田间活动,表达了对儿时农事劳作和无忧无虑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赞美了劳动人民朴素勤劳、乐观积极的优良品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和谐温馨的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中考记叙文阅读之段落作用题解题技巧
注重整体阅读,是解答“作用题”的前提。
学习任何一篇课文,第一步都应该通读课文,知道文章之大概,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和思路,然后从宏观上大致描绘文章的轮廓,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
就单一的课文而言,整体阅读不仅能指导我们弄清写作对象,了解作者的基本倾向及表达的内容,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在短时间内把握文章的重难点。因此,不管考查的段落是在文章的哪个位置,都必须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切忌只阅读被考查的段落内容或只看它的位置就急于答题,因为每个段落都是文章有条理的组织者。注重整体阅读是解答段落作用的前提。
把握段落在文章结构中的位置,是解答“作用题”的关键。
段落在文章中的不同位置,它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也往往是不同的,但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
(一)开头语段的作用:
1、内容上:①渲染气氛,揭示主题。
②设置悬念(以故事开头或以发问开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
③开篇写景,为故事设置背景。
④开篇写景,由眼前景物引起下文的回忆。
⑤开篇点题,总领全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⑥交代故事起因,为下文作铺垫,是全文故事的大前提。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⑧概括介绍人物的性格品质(或事物特点),总领全篇。
⑨概括介绍人物特点(或开篇写景),与下文的某一内容形成对比。
⑩以诗词开篇,增加文采。
2、结构上:①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②引起下文。
③总结全文(统摄全篇)。
提示:答题时不能只写术语,必须要对选文进行整体感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作答。
(二)中间段的作用:
1、结构上:①承上启下;②呼应标题(开头、结尾);③做铺垫;④推动情节发展;⑤使文章脉络清晰。
2、内容上:①承接上文……,引出下文……;②强调……,点明中心;③若为插叙段,补充说明……
的内容;④若为环境描写段,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展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3、答题模板:本段写了……,在结构上承接上文……的内容,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内容上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4、、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的作用一般是:
①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
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答题时应结合上下文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5、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三)结尾段的作用:
结尾语段的作用同样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入手,以下一些术语学生必须牢记清楚。
内容上:①点明中心(揭示中心,揭示主旨,点明主旨,画龙点睛、升华感情)。
②含蓄地揭示主旨,引发读者对文中问题的注意和思考。
③深化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
④点题,揭示题旨。
⑤总结全文,评议文中人物。
⑥巧妙地揭示事实真相。
⑦有时,文章结尾处,有一段补叙,作用是:补充与文章有关的内容,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突出文中事件的意义重大(或人物影响深远)。
⑧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⑨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⑩卒章显志(篇末点题),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
(2)结构上:①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照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③收束全文,使文章结构完整。
了解段落在文中的表情达意,是解答“作用题”的立足点。
解答段落作用题除了把握段落在文中的结构作用,还必须把握段落在文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在阅读解答记叙文试题时,必须紧扣内容,明确文章主旨解答。这也可以从以下“四看”入手:一看是不是渲染了气氛;二看是不是烘托了人物(或人物感情);三看是不是点明了中心;四看是不是对主题的升华。
四、某段能否删去答题技巧
(一)、答题思路
1、叙类语段:让故事更完整;让情节有照应;丰富了内容;拓展了意境;深化了主旨;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增添了文化内涵和诗情画意;增添了浪漫色彩和传奇色彩;虚实结合;强化中心等。
2、描写类语段:交代自然环境;展现社会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暗示心理变化;刻画人物形象;反衬人物形象;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表现精神风貌等。
3、抒情议论类语段:总结全文,概括主旨,画龙点睛;升华文章内容;表达爱憎之情;点明哲理;卒章显志;照应上文;点题。
(二)、答题模板:(一般情况)不能十分析表达效果(根据语段内容选择上面“答题思路”中的一个)+若删去,就破坏了这种关,也不能很好地表达主题+所以不能删。
五、两段能否调换顺序
答题模板:①(一般情况)不能;
②这段和x段的x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几段存在逻辑上的(递进、转折、因果、由现象
本质等)顺序;
③若调换,就不符合这种对应/逻辑顺序;
④所以不能换。
六、引用名言(古诗词、歌谣等)的作用
答题思路:增强文学色彩,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作品主题;用于表情达意,抒发作者感情等。
一、(2024·海南·二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数学课堂里的作文竞赛
①那时的他,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每学期的学费都是父母东拼西凑才凑足的。虽然远在十里之外的小镇上学,但从未向父母开口索要过一分零花钱。寄宿在校,他吃的是母亲腌制的咸菜。
②全班五十多个学生,只有他没有文具盒,更不用说一些必备的学习用品。
③寒冬漫入校园的时候,就要学几何知识了。新来的数学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备齐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和圆规这“四件套”,同时宣布,一周后将进行检查。
④三天过去后,他就发现,不少同学都购买了各式各样的“四件套”。看到一些同学们用“四件套”绘出的那些美丽而神奇的几何图案时,他的眼里闪过如流星一般的羡慕。为了掩饰自己的感情,他很快转过头向窗外望去。透过玻璃,他看到了一片淡黄的树叶从高高的树梢悄然飘落,在风中不停地打着旋儿。
⑤他很想拥有自己的“四件套”,他渴望用“四件套”绘出自己心中美丽的图案。但这种渴望对于他来说,却是奢侈的。
(批注A:③~⑤段写了老师布置购买“四件套的任务”,但他无力购买,内心充满了对“四件套”的渴望。)
⑥上课的铃声响了,很快就到了数学老师检查同学们“四件套”的时间。他把头深深地埋进书时,却一个字也未看进去。他甚至希望数学老师不要靠近他的课桌。
⑦但数学老师检查得相当仔细,似乎要做到一个不漏。终于,数学老师稳健的步伐在他身旁停了下来。数学老师弯下腰来,附在他耳旁,轻轻地询问:“你,忘了买吗?”
⑧他的脸倏地红了,脱口而出,声音却细若蚊丝:“我没……可是……”
⑨他吞吞吐吐,无法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也不想告诉数学老师,因为近段时间母亲患了风寒,入院治疗都困难不已,自己根本就不曾向父母说过要购置学习用品的事情。
⑩数学老师也不再深究缘由,只是轻轻地“噢”了声,便径自离开了他的座位,但他的心却无法平静下来,只有自己没有买几何学习用品,数学老师会在班上宣布吗?
(批注B:⑥~⑩段写了______)
⑪出乎意料的是,检查过后,数学老师却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购置“四件套”的积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只字未提他的事。这让忐忑不安的他放下了悬着的心,他翻开书,正要准备听课。数学老师却宣布:“在学习圆的知识之前,我们搞一次‘绘图·作文’竞赛活动,要求用自己的圆规绘一个圆,然后用词语描绘圆,优胜者可是有奖的呵!”
⑫这是一道富有吸引力也颇有难度的作文题,因为圆的知识尚未学习,但却要用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词语来描绘圆。
⑬同学们都用圆规画出了美丽的圆,然后开始绞尽脑汁作文。没有圆规的他,悄悄揭下墨水瓶盖,用笔沿着瓶盖边缘,画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圆,那线条如锯齿一般,凸凹不平。看着这有点像齿轮的圆,他写下了:圆是开放在几何图形中最美的花朵,圆的世界是丰盈的,没有缺陷,但闭塞的圆,也是无奈和孤寂的!
⑭他很快就忘了这次竞赛,令他不曾想到的是,仅仅几天时间,数学老师便公布了竞赛结果,而他居然获得了第一名。更让他高兴的是,奖品也似乎专门为他而设计——那是他日夜渴望拥有的“四件套”。他抑制住内心的激动,从数学老师手中接过奖品,然后握住数学老师伸过来的右手,他感到,数学老师那道劲有力的大手是那样的温暖,就像冬天里的一盆炉火,瞬间温暖了他的全身……
⑮那个学期,这“四件套”不但助他学好了几何知识,而且放飞了他心中的梦想。
⑯后来,他上了一所大学,选择了美术系。毕业后又进入了一家广告公司,专门从事图案设计,并且成为了著名的广告设计师。此时的他,已经很少再用“四件套”,他的不少创意与设计,都是通过电脑直接完成的。但那已经无比陈旧的“四件套”,他一直小心而完好地保存着,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在那个寒冷的冬天,一个年轻的数学老师曾经专门为他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作文竞赛。
1.【内容感知】“四件套”是全文的线索,他的心理也随之起伏。请参照选文中的批注A,完成批注B的内容。
批注B:⑥~⑩段写了
2.【语言赏析】从以下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修辞或描写的角度做简要赏析。
(1)数学老师弯下腰来,附在他耳旁,轻轻地询问:“你,忘了买吗?”
(2)数学老师那遒劲有力的大手是那样的温暖,就像冬天里的一盆炉火,瞬间温暖了他的全身……
3.【写法评析】✬简析选文第①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4.【情感体味】选文最后一段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5.【迁移拓展】假如文中的数学老师被评为“最受欢迎教师”,请你结合选文内容给他写几句颁奖词。
【答案】1.第⑥到⑩段写了老师检查“四件套”情况,他没有准备,害怕老师宣布,内心十分忐忑。 2.示例:(1)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方法,“弯”“你,忘了买吗?”具体写出了老师询问时的动作和语言,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老师询问他时轻声小心的情态,突出老师对学生自尊的呵护。
(2)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老师温暖的手比作炉火,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在那个寒冷冬日,老师所给予学生的关爱、鼓舞所带给他的温暖。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3.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交代他贫寒的家境为下文写他没有钱买“四件套”做铺垫,使全文情节连贯,结构严谨。 4.最后一段“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个年轻的数学老师曾经专门为他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作文竞赛”意思是等他上了大学,时间久了,明白过来那次作文竞赛是老师为了帮助他而“专门”设计的。他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他”对当年那位数学老师的敬佩、感激和无限的怀念之情。 5.示例:你用竞赛维护了学生的自尊,你的四件套为学生种下了梦想的种子,你如火炉般照亮了孩子前行的路,你是传道者,更是领路人。
【解析】1.本题考查概括事件。
根据第⑥段中的“很快就到了数学老师检查同学们‘四件套’的时间”,第⑧段中的“我没……可是……”,第⑨段中的“自己根本就不曾向父母说过要购置学习用品的事情”,第⑩段中的“但他的心却无法平静下来,只有自己没有买几何学习用品,数学老师会在班上宣布吗”可知,这几段写的是老师检查“四件套”情况,他没有准备,害怕老师宣布,内心十分忐忑。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可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数学老师弯下腰来,附在他耳旁”是对老师的动作描写。“你,忘了买吗?”是对老师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师询问他时的动作与语言。老师在他耳边轻声询问,是不想别的同学听到他们的对话,怕别的同学会因为他没有买四件套而笑话他。故这句话表现了老师对学生自尊的小心呵护。
(2)可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就像冬天里的一盆炉火”把老师的手比作炉火,这是比喻。联系“瞬间温暖了他的全身”可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在那个寒冷的冬天,老师给予学生的关爱与尊重带给“他”的温暖。联系人物感情可知,表现了“他”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3.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需从结构上分析。
首段中的“那时的他,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交代了他家庭的贫困。正是因为贫困,所以他才会没有买老师要求准备的四件套。所以首段起到了为下文他没有钱买四件套做铺垫的作用,使全文情节连贯,结构严谨。
4.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在那个寒冷的冬天,一个年轻的数学老师曾经专门为他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作文竞赛”说的是多年以后他才明白那次数学课上的作文竞赛原来是老师特意为他举办的,是老师想在保护他自尊的前提下给他以帮助。他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既表现了他对这件事的印象深刻,也表现了他对数学老师的敬佩、感激与怀念之情。
5.本题考查拟写颁奖词,围绕着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自尊心的呵护,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拟写即可。可以运用第二人称,更有利于感情的抒发。
示例:你是寒冷冬日里的炉火,不仅给学生带来温暖,也给学生带来未来的希望。“四件套”虽小,却是学生的美好回忆,更是你胸前夺目的勋章!
二、(2024·辽宁丹东·三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株苦楝树
①姑婆的屋外,长着一株亭亭玉立的树。高高瘦瘦,没有繁杂的枝蔓,鲜嫩的绿叶都长在树的顶端,叶子中间,点缀着白紫相间的小花,与人形成天然的距离感。当凉风拂过,树上的花才会点点飘落到人的手心里,但此时它已没有生命。真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我问姑婆:“这是什么树?”姑婆说:“它叫苦楝树。”“苦恋树?”好忧郁的名字,我想。那时还小,我常常呆立在树下,一边等待花的飘落,边想它为什么叫“苦恋树”。
③在乡间,苦楝树随处可见,只要有一寸土地,它就能顽强生长。哪怕从来无人照管,哪怕杂草丛生,一点雨露,一寸阳光,也足以让它枝干茁壮。它的叶子茂密而鲜嫩,常有鸟儿来筑巢,花期一过,硕果累累,看着别有一番热闹景象。但后来我发现,最孤苦的,也是它。
④苦楝树一直不被家乡人喜欢,其果实非常苦,苦楝树因此被打上“主人食苦果”的迷信之说,所以家乡人一直觉得此树不吉利。但因为它用处很多——树皮、花和果实皆可入药,树干可做成家具,叶子可用来沤谷子,才不至于被家乡人赶尽杀绝。
⑤早春三月,姑婆开始准备播种的谷子。她找来长长的梯子,架在那株高高的苦楝树上,然后颤巍巍地爬上去,用镰刀砍下挂满绿叶的树枝。这时,整棵树会随着镰刀的砍伐声一阵一阵地颤抖,那些漂亮的小花也随之散落飞舞,我跑去拾捡起来,每一枝都长得很繁盛,丢了实在可惜。
⑥我拾好后,整理成花束,还用一两片树叶点缀,看着十分养眼,笑盈盈地拿进屋去给姑婆瞧。姑婆看到我手里的花束,突然一脸严肃,厉声说道:“谁让你拿进来的?赶紧丢出去!”我被她突如其来的紧张吓到了,待在原地不知所措,她走过来一把抽走我手里的花,丢到了屋外,嘴里还一直喃喃着:“不吉利,不吉利啊——苦楝树是千万不能进堂屋的。”我感到很委屈,不仅为自己,更为苦楝树,于是与姑婆争辩道:“为什么你们不喜欢苦恋树?你们用它的叶子,用它的树干,也用它的果实,却不允许它进屋!”姑婆的目光变得黯淡起来,叹了一口气,像自言自语道:“树是好树,可家乡人就觉得它是不祥之物,有什么办法呢?它也愿意靠着这里活着,哪儿也不去……”姑婆是想起了她自己了——
⑦姑婆原是生长在这里的,长大后嫁去了外乡,可谁曾想夫家遭遇变故,她只得返回故乡。那时,她才二十几岁,无儿无女。封闭的乡村总是这样迷信命运,他们多少觉得姑婆有点儿不吉利。比如在我姑姑结婚那天,姑婆素来疼爱姑姑,想为她整理婚床,谁知道乡里的七大姑八大姨纷纷来劝阻,她们说姑婆年轻守寡不能碰新人的婚床,这是不吉利的,姑婆只得黯然走开。此后,姑婆越来越不喜欢参加各种喜宴,爸爸打发我去请姑婆的时候,我总看见她蹲在灶前一个人烧饭,火苗滋滋地蹿上来,照着她孤苦的身影。
⑧除了这种莫须有的偏见,家乡人也是不大乐意跟姑婆分享田地的,在爷爷的极力争取下,姑婆才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但总免不了别人在背后嚼舌根。姑婆变得越来越沉默,一心只耕种她的土地。
⑨我曾听说,她种的稻谷颗粒饱满,她种的瓜苗也是绿油油的,乡人夸她种得好,她总是给别人送米送瓜。在那片狭窄的土地上,姑婆尽力活得丰盛,而且总觉得做人不能吝啬,就像被视为不祥的苦楝树一样,在逼仄的环境下,也能自在地开花结果。
⑩也许敏感的姑婆看见了苦楝树与自己相同的命运,她虽然也利用苦楝树的叶子、果实,却一直没舍得像别人一样砍它的树干来做偏厅的家具。被别人砍掉的苦楝树虽然还能靠着树根再长回来,但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因此,当乡里的苦楝树被砍得剩下越来越少时,姑婆屋前的苦楝树显得更加高大壮硕。每当我担心它被别人砍去时,姑婆总笑着安慰我:“不会的,不会的,它会一直长在这里……”后来,苦楝树还亭亭立着;姑婆却被埋进了土里,她永远留在了这片乡土里。再过几年,那株苦楝树终究还是被人砍了去,只留下一截树桩,上面印着它古老的年轮。
⑪很多年过去了,逝去的人已化作一抔黄土,我已长大成人,知道小时候以为的“苦恋树”其实是“苦楝树”。某一天,我欣喜地看到那株苦楝树又长了起来,虽然比以前瘦弱许多,但叶子还是那么绿,紫色的小花还是那么高傲地飞舞着。虽然乡人还是把它视为不祥之物,但只要还有一点儿生存的土地,它就会一直生长。
⑫其实,苦楝树可不就是“苦恋树”嘛,它一直苦恋着生于兹长于兹的故土,哪怕遭受偏见,依然恋着这片土,为乡土上的人献出它的枝叶、花朵和果实。就像和故土溶在一起的姑婆,也许故乡的流言曾伤害了她,但她还是选择留下并热爱。很多苦恋乡土的人何尝不是这样,相比于封闭落后,他们更在意故乡所能给予的扎根的资格,有根才有希望,这或许就是苦楝树不可言说的苦恋情结吧。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6.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7.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第⑪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某一天,我欣喜地看到那株苦楝树又长了起来,虽然比以前瘦弱许多,但叶子还是那么绿,紫色的小花还是那么高傲地飞舞着。
8.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划线句子。
姑婆的目光变得踖淡起来,叹了一口气,像自言自语道:“树是好树,可家乡人就觉得它是不样之物,有什么办法呢?它也愿意靠着这里活着,哪儿也不去……”
9.✬选文第⑦⑧段属于插叙,有什么作用?
10.茅盾遇见白杨树,宗璞遇见紫藤萝,史铁生遇见秋天盛开的菊花,都饱含着深沉的情感或寄托。选文的“我”遇见苦楝树,不管是对物还是对人更是蕴含情感丰富,请你说说文中体现了“我”哪些情感?
【答案】6.①一脸严肃、目光黯淡(生气、无奈)②姑婆婆遭遇不公平待遇③总是给别人送米送瓜(总觉得做人不能吝啬)④姑婆不用苦楝树干做家具。 7.“高傲”自大的意思(自以为了不起、极其骄傲、优越的样子);将苦楝人格化,生动写出苦楝的花自豪坚强开放的样子(形象地写出苦楝树生命力顽强);表现了“我”的惊喜之情及对苦楝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8.运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姑婆由苦楝想起自己身世伤感地样子;表现她无力反抗世人偏见的无奈(委屈)或答“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也可。 9.补充交代了姑婆的身世以及遭遇(丰富文章内容);表现乡人的偏见迷信,与下文姑婆毫不吝啬地送米送瓜的善良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姑婆大方、善良的性格特点(突出人物形象),为姑婆尽力活得丰盛做铺垫。 10.示例:“我”苦恋(热爱)乡土;“我”怀念家乡;“我”对姑婆的不幸遭遇同情;“我”对姑婆的善良、坚强敬佩;“我”对乡人的迷信、偏见(愚昧)不满;“我”对苦楝树苦恋乡土和顽强的生命力欣慰、赞叹;“我”为苦楝树献出它的枝叶、花朵和果实的无私赞佩。
【解析】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心理分析。
根据第⑥段“姑婆看到我手里的花束,突然一脸严肃,厉声说道:‘谁让你拿进来的?赶紧丢出去!’我被她突如其来的紧张吓到了,待在原地不知所措’”可知,姑婆对“我”将苦楝花束拿进屋感到一脸严肃、目光黯淡(生气、无奈)。
根据第⑦段“姑婆原是生长在这里的,长大后嫁去了外乡,可谁曾想夫家遭遇变故”“封闭的乡村总是这样迷信命运,他们多少觉得姑婆有点儿不吉利。比如在我姑姑结婚那天,姑婆素来疼爱姑姑,想为她整理婚床,谁知道乡里的七大姑八大姨纷纷来劝阻,她们说姑婆年轻守寡不能碰新人的婚床,这是不吉利的,姑婆只得黯然走开”可知,姑婆婆遭遇不公平待遇,感到黯然、孤苦、孤寂。
根据第⑨段“我曾听说,她种的稻谷颗粒饱满,她种的瓜苗也是绿油油的,乡人夸她种得好,她总是给别人送米送瓜”“姑婆尽力活得丰盛,而且总觉得做人不能吝啬”可知,当乡人夸奖姑婆种的稻谷、瓜苗时,她总是给别人送米送瓜(总觉得做人不能吝啬)。
根据第⑩段“也许敏感的姑婆看见了苦楝树与自己相同的命运,她虽然也利用苦楝树的叶子、果实,却一直没舍得像别人一样砍它的树干来做偏厅的家具”可知,姑婆不用苦楝树干做家具,表现出了她对苦楝树的舍不得、感到同病相怜的情感。
7.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根据第⑪段“某一天,我欣喜地看到那株苦楝树又长了起来,虽然比以前瘦弱许多,但叶子还是那么绿,紫色的小花还是那么高傲地飞舞着”可知,“高傲”一词在此处并非贬义,而是将苦楝树的小花赋予了人的性格特征,形象地描绘出即使在瘦弱的状态下,苦楝树的小花仍然以一种自豪、坚强的姿态绽放,体现了苦楝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高傲”一词也表达了“我”对苦楝树再次生长的惊喜之情以及对其顽强生命力的由衷赞美。
8.本题考查描写角度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根据第⑥段“姑婆的目光变得黯淡起来,叹了一口气,像自言自语道:‘树是好树,可家乡人就觉得它是不祥之物,有什么办法呢?它也愿意靠着这里活着,哪儿也不去……’”可知,此处运用了神态描写(“目光变得黯淡起来”)、动作描写(“叹了一口气”)和语言描写(“自言自语道:‘……’”)。这些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姑婆由苦楝树联想到自己身世时的伤感情景,表现了她面对世人偏见时的无奈与无力反抗的情绪,同时也透露出她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9.本题考查插叙作用分析。
内容上,根据第⑦段“姑婆原是生长在这里的,长大后嫁去了外乡,可谁曾想夫家遭遇变故,她只得返回故乡。那时,她才二十几岁,无儿无女。封闭的乡村总是这样迷信命运,他们多少觉得姑婆有点儿不吉利”和第⑧段“除了这种莫须有的偏见,家乡人也是不大乐意跟姑婆分享田地的,在爷爷的极力争取下,姑婆才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但总免不了别人在背后嚼舌根”可知,这两段属于插叙,通过描述姑婆年轻守寡回到故乡后所受到的不公待遇,如乡人认为她是不吉利的象征,不愿与她分享田地等细节,展现了乡村中根深蒂固的偏见和迷信观念,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和情感色彩,让读者对姑婆的遭遇产生同情和共鸣。
结构上,这两段插叙与前后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呼应。与第⑥段中姑婆对苦楝树的同情态度以及她对待乡人的大方、善良形成对比,突出了姑婆的坚韧和宽容,彰显了她虽身处逆境却仍能保持善良本性的高尚品质。同时,也为下文第⑨段中提到的姑婆在狭窄的土地上尽力活得丰盛的情节做了铺垫,使得姑婆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分析。
根据第②段“‘苦恋树?’好忧郁的名字,我想。那时还小,我常常呆立在树下,一边等待花的飘落,边想它为什么叫‘苦恋树’”可知,“我”对苦楝树充满了好奇与思考,体现了“我”对乡土的苦恋和热爱。
根据第⑪段“很多年过去了,逝去的人已化作一抔黄土,我已长大成人,知道小时候以为的‘苦恋树’其实是‘苦楝树’”可知,“我”对家乡的记忆和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体现了“我”对家乡的深情和怀念。
根据第⑥段“我感到很委屈,不仅为自己,更为苦楝树,于是与姑婆争辩道:‘为什么你们不喜欢苦恋树?你们用它的叶子,用它的树干,也用它的果实,却不允许它进屋!’”可知,“我”为苦楝树的遭遇感到不平,体现了“我”对苦楝树的同情和对乡人迷信偏见的不满。
根据第⑦段“姑婆原是生长在这里的,长大后嫁去了外乡,可谁曾想夫家遭遇变故,她只得返回故乡。那时,她才二十几岁,无儿无女。封闭的乡村总是这样迷信命运,他们多少觉得姑婆有点儿不吉利”可知,“我”对姑婆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同时也为她能够坚强面对生活而感到敬佩。
根据第⑨段“在那片狭窄的土地上,姑婆尽力活得丰盛,而且总觉得做人不能吝啬,就像被视为不祥的苦楝树一样,在逼仄的环境下,也能自在地开花结果”可知,“我”对姑婆的善良和坚强表示敬佩,同时对苦楝树能够在艰难环境中顽强生长表示赞叹。
根据第⑪段“某一天,我欣喜地看到那株苦楝树又长了起来,虽然比以前瘦弱许多,但叶子还是那么绿,紫色的小花还是那么高傲地飞舞着”可知,“我”对苦楝树的重生感到欣慰,体现了“我”对苦楝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三、(2024·江苏泰州·二模)阅读袁国燕的《埙①曲自村庄来》,完成下面小题。
①春阳抚过瓦缝上一株摇曳的草,探进屋檐,照在皮影、纸扇、纺车、老虎枕、织布机上……这些早已退场的童年旧物,似隐士在此静静隐居,身上却落满惊喜的目光。
②此刻,人流像彩色的潮水,在渭北高原的袁家村街头漫溢。我顺着人潮,漫步在袁家村康庄老街。唯当唯当的机杼声,嘤嘤嗡嗡的纺线声,吟唱着霓裳布衣曲。木头窗框上,一面“布庄”老粗布幌子高高扬起,兀自成帆,引渡着一拨又一拨游客。
③耳边忽然响起低沉悠远的乐曲,神秘深幽,弥空漫谷。熟悉的曲谱,却散发着远古的况味。心顿时一跳:埙声!不由 ,四下寻觅。目光穿过熙攘的人群,看到一家陶埙坊。三十多岁的店主站在门口,对着话筒,鼓起腮帮忘情吹奏。
④围观的游客越来越多,有人录视频、拍照,有人跟着埙曲小声哼唱。几个小孩拽着大人进了店铺,清澈而好奇的目光,看向这些用泥土做成的神奇乐器。
⑤吹埙人并不急于招呼顾客,专心吹着他的埙曲。身后的铺子里,梨形埙、葫芦埙、笔筒埙、牛头埙,正等待着有缘人。门口,埙形状的钥匙链、挂件、哨子等文创产品,用挂绳坠在伞状的展示架上,随风轻轻晃动。古老陶埙在后世的新创意中,有了多种变身。
⑥若要追溯这陶埙的前世,至少得活过6000岁。在西安半坡遗址考古中,它惊世亮相。古老先民打破混沌和蒙昧,代代探索,以智慧与匠心,播下一颗文明的种子。
⑦5年前的秋天,跟随西安几位音乐家去拜访制埙人。
⑧制埙人四十来岁,隐居在村里烧制埙、演奏埙。经过他一番介绍,我才知道,制作埙要经过选土洗泥、醒泥、拉坯、修胎、开孔、阴干、垸制七大步骤,才能成为发声之器。
⑨其间,仅醒泥期就得一年。而选土成泥,还须是关中的黄土与井水。传说上帝用泥捏了人,而人,却用泥和智慧捏了这埙,借天地之力发声。无疑,这每一件埙器,是黄土与火淬炼的结晶,也萦绕着天地人的灵气呢。
⑩我轻轻抚摸埙的身体,第一次感受到自己与祖先这么近。小小的乐器,竟有历史的体温。
⑪那天,制埙人谈得兴起,即兴演奏,我虽听不懂曲谱,却被那种怆然之情、幽独之境深深打动。告别时,主人赠我们亲手做的埙。我双手接过,不由放在唇边,深吸一口气,缓缓鼓起腮吹,它竟然发出一声短促的回响。
⑫今天在袁家村听到久违的埙声,一下想起了我的埙,想起终南山上的制埙人,忽然明白,埙曲之所以迅速摄住一个人,只因它不仅是乐声,还是历史的回音、大地的回响、心灵的回应。
⑬我不知道,店铺里这些静默的埙,是不是由终南山烧制而来,我也不知道,这个吹埙人自哪里来,有怎样的故事,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袁家村的泥土之上、天空之下、人潮之中,这些八音孔、十音孔,溢满了古韵与灵气。
⑭纷纷思绪中,一曲埙乐终了。吹埙人进了店铺,人声重新鼎沸。我从埙曲营造的意境里醒来,眼前依然是老屋、古碑,布庄高悬的蓝布幌子,还有一头拉磨的驴。对面店铺老铜壶煮茶的香气,扑鼻沁心。擦肩而过的游客手持直播杆,眼里闪着亮晶晶的欣喜。老时光和新时光,在眼前变幻交织。
⑮索性坐下来,坐在埙的袅袅余音里,悠悠浸入这个1300多岁的村庄。黄土山坳,田地屋舍,油坊铁铺,脉脉含情,分娩着时光,也滋养着一代代追光的主人。
⑯而埙声,让村庄且行且歌,也惊醒,也沉醉。
⑰我在聆听埙,也在聆听袁家村的奋斗史。一个坚守根和魂的村庄,成功打造文旅IP,让旧时光与新时代在此相逢。有人说,来袁家村,可以追梦童年,可以安放乡愁。我只想在这样一个且奋斗、且悠闲的村庄里,以埙为伴,过一种中国式雅士生活。
⑱由幽埙音,从时光深处走来,吹尽一个村庄的晨昏和风雨、悲喜和丰收、探索和奋进。古老的埙和古老的村,就这样邂逅在新时代,敞开了一肚子的中国故事。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节)
【注】①埙(xūn):古代用陶土烧制的一种吹奏乐器。
11.文中评价袁家村是一个“且奋斗、且悠闲”的村庄,请你分别说说“奋斗”和“悠闲”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12.结合上下文,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填在第③段画线处,并说明理由。
A.心旷神怡 B.肃然而立 C.疑虑丛生 D.蓦然警醒
我选择 ,理由:
13.请你赏析第⑮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4.✬文章⑦-⑪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15.《人民日报》评论说: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请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1.奋斗:坚守根和魂,完整保留了村庄的生态美;让传统事物有了新创意,有了多种变身;成功打造文旅IP,跟上了新时代的发展。
悠闲:村庄、老街营造的环境氛围是祥和闲适的;店家沉浸于表演,不急于招呼顾客,不重盈利,生活富有情调,高雅脱俗;在袁家村,人们可以追梦童年,可以安放乡愁,可以以埙为伴,过一种中国式雅士生活。(答到两点,意对即可) 12. 我选择“肃然而立”。(或我选择B) 理由:体现“我”发现这声音是埙声后,心为之震动,顿生敬意;因为埙器不是普通的乐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古老先民智慧与匠心的结晶;埙声不仅是乐声,还是历史的回音、大地的回响、心灵的回应。 13.运用拟人的修辞或长短句相结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袁家村保留了带有地方特色的远古自然风貌,以及这种自然风光对袁家村村民的滋养;表达作者对袁家村原生态优美环境的赞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留的赞美。 14.不能删去,⑦-⑪段是插叙;交代作者5年前拜访一位制埙人的经历和感受;突出“每一件埙器,是黄土与火淬炼的结晶,也萦绕着天地人的灵气”,有着“历史的体温”,是先民智慧与匠心的结晶;为下文写“我”明白埙曲“不仅是乐声,还是历史的回音、大地的回响、心灵的回应”做铺垫。(意对即可) 15.袁家村历史悠久,一代代有追求的村民坚守着村庄的根与魂,保留了袁家村以埙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以及原生态美景;同时他们还打造文旅IP,让更多的人走进袁家村,了解袁家村的传统文化习俗,让村庄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们又在不断奋斗,让古老的陶埙在后世的新创意中,有了多种变身,让以埙为代表的袁家村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创新。
【解析】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奋斗:根据第②段“唯当唯当的机杼声,嘤嘤嗡嗡的纺线声,吟唱着霓裳布衣曲”和第④段“几个小孩拽着大人进了店铺,清澈而好奇的目光,看向这些用泥土做成的神奇乐器”可知,袁家村完整保留了村庄的生态美,传统工艺得以传承,展现了村庄的奋斗精神。根据第⑤段“古老陶埙在后世的新创意中,有了多种变身”可知,袁家村在传统事物上创新,有了多种变身,体现了其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根据第⑰段“一个坚守根和魂的村庄,成功打造文旅IP,让旧时光与新时代在此相逢”可知,袁家村成功打造了文旅品牌,融入了新时代的发展,这是其奋斗的具体表现。
悠闲:根据第①段“春阳抚过瓦缝上一株摇曳的草,探进屋檐,照在皮影、纸扇、纺车、老虎枕、织布机上……”和第⑭段“眼前依然是老屋、古碑,布庄高悬的蓝布幌子,还有一头拉磨的驴”可知,村庄的环境氛围宁静祥和,保留了旧时光的气息,让人感到悠闲。根据第③段“吹埙人并不急于招呼顾客,专心吹着他的埙曲”和第⑤段“吹埙人并不急于招呼顾客,专心吹着他的埙曲”可知,店家并不急于盈利,而是专注于展示和传播传统文化,体现了生活的情调和高雅。根据第⑰段“有人说,来袁家村,可以追梦童年,可以安放乡愁。我只想在这样一个且奋斗、且悠闲的村庄里,以埙为伴,过一种中国式雅士生活”可知,袁家村提供了追寻童年和安放乡愁的空间,可以过上一种中国式雅士生活,展现了悠闲的生活态度。
1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及运用。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肃然而立:非常严肃恭敬的站立。疑虑丛生:有许许多多疑点产生,十分怀疑而产生不信任。蓦然警醒:一下子警戒醒悟。
根据第③段“耳边忽然响起低沉悠远的乐曲,神秘深幽,弥空漫谷。熟悉的曲谱,却散发着远古的况味。心顿时一跳:埙声!”和上下文的描述,可以推断出作者在听到埙声的瞬间,内心被深深触动,对这古老乐器的敬意油然而生。而“肃然而立”正是表达这种庄重、专注和敬意的最佳词语,它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停下脚步,全神贯注地寻找声音来源的情景。因此,选项B“肃然而立”符合文中的情感和语境,最恰当。
13.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根据第⑮段画线句子“黄土山坳,田地屋舍,油坊铁铺,脉脉含情,分娩着时光,也滋养着一代代追光的主人”可知,使用了拟人手法,将自然风光“黄土山坳,田地屋舍,油坊铁铺”赋予了“脉脉含情”和“分娩着时光”的情感,使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仿佛有了生命,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袁家村的风貌。同时,画线句长短句结合,形成了节奏感,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表达了袁家村古老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村民的深厚滋养,以及这片土地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孕育。同时,“追光的主人”暗示了袁家村的人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追求时代的发展,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坚守与创新精神的敬佩。整体上,作者运用诗意的语言,流露出对袁家村原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保护的赞美之情,也感慨于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存。
14.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句段的作用不能脱离全文孤立看待,要看它在全文的位置,做到“段不离篇”。
内容上,根据第⑦段“5年前的秋天,跟随西安几位音乐家去拜访制埙人”,第⑧段“经过他一番介绍,我才知道,制作埙要经过选土洗泥、醒泥、拉坯、修胎、开孔、阴干、垸制七大步骤,才能成为发声之器”,第⑩段“我轻轻抚摸埙的身体,第一次感受到自己与祖先这么近。小小的乐器,竟有历史的体温”可知,作者通过插叙详细描绘了陶埙的制作过程和自己亲身感受,强调了陶埙是黄土和匠心的结晶,蕴含着历史的厚重感。再根据第⑪段“主人赠我们亲手做的埙。我双手接过,不由放在唇边,深吸一口气,缓缓鼓起腮吹,它竟然发出一声短促的回响”,这一细节突显了陶埙作为先民智慧的象征,以及作者在与之互动时体验到的深深感动。
结构上,根据第⑫段“今天在袁家村听到久违的埙声,一下想起了我的埙,想起终南山上的制埙人,忽然明白,埙曲之所以迅速摄住一个人,只因它不仅是乐声,还是历史的回音、大地的回响、心灵的回应”可知,之前插叙的内容为理解作者听到埙声后的感悟提供了背景,使得这种感悟更加深刻。插叙部分与前文第②段袁家村的描绘以及后文第⑰段关于袁家村的思考相互交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丰富。
因此,第⑦-⑪段不能删去,它们在内容上加深了对陶埙及其历史地位的理解,结构上与前后文紧密相连,对于丰富文章内涵和构建文章结构起着关键作用。
15.本题考查语句含义及文章情感主旨把握。
表层含义,“养在深闺人未识”是指传统文化藏于深远处,未被广泛知晓。袁家村的陶埙,历史悠久,但如果没有村民的传承和展示,就可能被埋没。文中提到的制埙人专心制作,吹奏出悠远的乐曲,吸引了游客,使这些文化遗产不再默默无闻。“飞入寻常百姓家”则意味着传统文化被更多人接触、认识和欣赏。袁家村成功打造文旅IP,如文中所写的机杼声、纺线声、布庄等,都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游客纷至沓来,不仅欣赏到吹埙人的表演,还能通过文创产品了解和购买,使得这种古老的乐器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
深层含义,激活文化遗产内在的生命力意味着要让这些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活力,持续发展。袁家村的村民们不仅保留了村庄的原始生态和传统文化,还与时俱进,如文中提到的陶埙在后世的新创意中有了多种变身,这正是对文化遗产生命力的激活。同时,袁家村的文旅发展吸引了游客,也让村民们有更多机会展示和传播这些文化,从而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
因此,袁家村的做法既保护和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体现了对“让文化遗产既有保护又有发展”的理念的实践。
所至
所见
视角
登上山顶
群山叠翠
③
①
千年树王
先远眺再近观
山路两旁
参天古木奇花异草
平视
下到山窝窝
②
仰视
情节
姑婆的心理或表现
“我”将苦楝花束拿进屋
①
②
黯然、孤苦、孤寂
乡人夸奖姑婆种的稻谷、瓜苗
③
④
舍不得、感到同病相怜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第1部分 专题11: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1部分专题11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第1部分专题11记叙文阅读之记叙顺序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部分 专题10:记叙文阅读之句子赏析(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1部分专题10记叙文阅读之句子赏析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第1部分专题10记叙文阅读之句子赏析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1部分 专题08:记叙文阅读之拓展探究(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第1部分专题08记叙文阅读之拓展探究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docx、第1部分专题08记叙文阅读之拓展探究讲义-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学生版docx等2份学案配套教学资源,其中学案共5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