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题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说明: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2.第一部分选择题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第二部分非选择题请用黑色钢笔或中性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位置,写在试卷上不得分。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2分,共30分。
1. 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生活的主要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 血液中CO2增多引起呼吸频率加快,是通过体液和神经共同调节的
C.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并产生渴觉
D. 剧烈运动后大量排汗能调节渗透压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内环境:(1)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2)内环境的成分主要包括:水、蛋白质、无机盐、淋巴因子、血液运送的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等)、气体(如O2、CO2)、激素、其他维生素等。
A、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质基质,A错误;
B、血液中CO2增多引起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兴奋,导致呼吸频率加快,是通过体液和神经共同调节的,B正确;
C、渴觉的产生在大脑皮层,C错误;
D、排汗是调节人体的体温,不能维持渗透压稳定,D错误。
故选B。
2. 某同学登山后出现腿部肌肉酸痛,一段时间后缓解。查阅资料得知,肌细胞生成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酸痛是因为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所致
B. 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只需通过组织液
C. 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内环境中进行
D. 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有利于缓解酸痛
【答案】D
【解析】
【分析】人在剧烈运动时,细胞代谢旺盛,氧气供应不足导致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A、肌肉酸痛是因机体产生乳酸积累造成的,但由于血浆存在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血浆pH下降并不明显,A错误;
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进入肝细胞需要血液和组织液的运输,B错误;
C、乳酸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在肝细胞中进行,C错误;
D、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该过程促进乳酸在体内的运输,降低内环境中乳酸的含量,有利于缓解酸痛,D正确。
故选D。
3. 我国航天员乘坐我国自主研发的载人飞船,顺利进入空间实验室,并在太空中安全地生活与工作。航天服具有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了类似地面的环境。下列有关航天服及其生命保障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能清除微量污染,减少航天员相关疾病的发生
B. 能阻隔太空中各种射线,避免航天员机体细胞发生诱发突变
C. 能调控航天服内的温度,维持航天员的体温恒定不变
D. 能控制航天服内的压力,避免航天员的肺由于环境压力变化而发生损伤
【答案】C
【解析】
【分析】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调节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A、航天服具有生命保障系统,为航天员提供了类似地面的环境,据此可推测,航天服能能清除微量污染,减少航天员相关疾病的发生,A正确;
B、太空中有宇宙射线的存在,而航天服能起到阻隔太空中各种射线,避免航天员机体细胞发生诱发突变的作用,B正确;
C、航天服的生命保障系统能调控航天服内的温度,进而可使航天员的体温维持相对稳定,C错误;
D、航天服及其生命保障系统能控制航天服内的压力,避免航天员的肺由于环境压力变化而发生损伤,D正确。
故选C。
4. 2023年4月,武汉马拉松比赛吸引了全球约26000名运动员参赛。赛程中运动员出现不同程度的出汗、脱水和呼吸加深、加快。下列关于比赛中运动员生理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浆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
B. 大量补水后,内环境可恢复稳态
C. 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胃肠平滑肌蠕动加快
D.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生成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1、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一方面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另一方面大脑皮层产生渴感,调节人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2、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缩小,心跳减慢,皮肤和内脏血管舒张,小支气管收缩,胃肠蠕动加强,括约肌松弛,唾液分泌增多等。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两者在机能上一般相反,有相互拮抗作用。
A、参赛运动员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过多时会刺激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将多余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A错误;
B、运动过程中由于出汗增加,脱水会伴随着无机盐的丢失,如果此时只喝水不补充盐,稳态遭到破坏后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错误;
C、运动剧烈运动会使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胃肠蠕动变慢,C错误;
D、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使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并经垂体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的重吸收加强,使尿量减少,D正确。
故选D。
5.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
B. 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
C. 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
D. 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
【答案】A
【解析】
【分析】大脑是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低级神经中枢脊髓的生理活动。缩手反射为非条件反射。
A、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表达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
B、下丘脑是生物的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正确;
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正确;
D、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
故选A。
6. 研究发现,耐力运动训练能促进老年小鼠大脑海马区神经发生,改善记忆功能。下列生命活动过程中,不直接涉及记忆功能改善的是( )
A. 交感神经活动增加
B. 突触间信息传递增加
C. 新突触的建立增加
D. 新生神经元数量增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关于学习和记忆更深层次的奥秘,仍然有待科学家进一步探索。
A、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而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不直接涉及记忆功能改善,A符合题意;
BCD、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 人通过学习获得各种条件反射,这有效提高了对复杂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
A. 食物进入口腔引起胃液分泌B. 司机看见红色交通信号灯踩刹车
C. 打篮球时运动员大汗淋漓D. 新生儿吸吮放入口中的奶嘴
【答案】B
【解析】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A、食物进入口腔引起胃液分泌是人类先天就有的反射,不需要经过大脑皮层,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
B、司机看到红灯刹车这一反射是在实际生活中习得的,因此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属于条件反射,B正确;
C、运动时大汗淋漓来增加散热,这是人类生来就有的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C错误;
D、新生儿吸吮放入口中的奶嘴是其与生俱来的行为,该反射弧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D错误。
故选B。
8. 脊髓、脑干和大脑皮层中都有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其中只有脊髓呼吸中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且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只要脑干功能正常,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就能正常进行
B. 大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呼吸肌
C. 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D. 体液中CO2浓度的变化可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脊神经、脑神经、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A、分析题意可知,只有脑干呼吸中枢具有自主节律性,而脊髓呼吸中枢直接支配呼吸运动的呼吸肌,故若仅有脑干功能正常而脊髓受损,也无法完成自主节律性的呼吸运动,A错误;
B、脑干和大脑皮层中都有调节呼吸运动神经中枢,故脑可通过传出神经支配呼吸肌,B正确;
C、正常情况下,呼吸运动既能受到意识的控制,也可以自主进行,这反映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睡眠时呼吸运动能自主进行体现脑干对脊髓的分级调节,C正确;
D、CO2属于体液调节因子,体液中CO2浓度的变化可通过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如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可刺激脑干加快呼吸频率,从而有助于二氧化碳排出,D正确。
故选A。
9. 信号分子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信使,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号分子,能实现内分泌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下图为某高等动物分泌的激素X (脂质类激素)和激素Y 的作用机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X 可表示性激素,其能促进动物和人生殖细胞的发育
B. c→d 过程为翻译,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B→A
C. 激素Y 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故激素Y 一定是蛋白质类激素
D. 激素X 与a 的结合物可调节翻译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据图分析,a表示激素X的受体,b表示DNA,c表示RNA,d表示肽链;激素X与细胞质或细胞核中的受体结合,调节转录过程;激素Y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调节细胞生化反应。
A、性激素是固醇类物质,可以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其受体在细胞内,从题图中可以得知,激素X 与细胞质或细胞核中的受体结合,故激素X 可表示性激素,其能促进动物和人生殖细胞的发育,A正确;
B、c会与核糖体结合,因此c是mRNA。d为核糖体合成的产物,因此d是肽链。图中 c →d 过程为翻译,根据长的肽链翻译在前,短的肽链翻译在后,可判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A→B ,B错误;
C、激素Y 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但是不能就此断定激素Y 一定是蛋白质类激素,C 错误;
D、从图中可以得知,激素X 通过影响基因的转录来调节生命活动,D 错误。
故选A。
10. 人在长期恐惧、焦虑的情况下,会出现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与肾上腺素、钠尿肽等的调节有关。当心脏血输出量过多时,心房细胞就会产生钠尿肽,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促进肾脏排钠、排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钠尿肽会抑制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和Na+的重吸收的作用
B. 人在恐惧时,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会增加,导致血糖升高,这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 长期恐慌、焦虑可能会使机体产生一些激素,影响机体生命活动,使人体免疫力下降
D. 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引起心脏血输出量增加,进而引起钠尿肽分泌增加,该过程体现了激素的协同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肾上腺素在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二者共同作用使血糖升高。肾上腺素在体温平衡的调节过程中,与甲状腺激素具有协同作用,二者共同作用使体温升高。
A、根据题意,当心脏血输出量过多时,心房细胞就会产生钠尿肽,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促进肾脏排钠、排水。说明钠尿肽具有抑制肾脏对水和Na+的重吸收的作用,使尿量增加,A正确;
B、恐惧会刺激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神经冲动最终传到肾上腺,使其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因此人在恐惧时,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会增加,血糖升高,这属于神经一体液调节,B正确;
C、根据题意“人在长期恐惧,焦虑的情况下,会出现内分泌失调,代谢紊乱,免疫力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与肾上腺素,钠尿肽和细胞因子的调节有关”,说明长期恐慌、焦虑可能会使机体产生激素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使人体免疫力下降,C正确;
D、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血压升高、心脏血输出量增多,从而引起钠尿肽释放量增加。在尿量的调节中,钠尿肽能减少肾脏对水等的重吸收,而肾上腺素不能直接引起肾脏对水重吸收,因此不能体现激素的协同作用,D错误。
故选D。
11. 下面是胰岛素发现的相关实验和资料:① 科学家无意中发现,切除胰腺的狗会患上与人的糖尿病类似的疾病;② 正常胰腺提取物,注射给由胰腺受损诱发糖尿病的狗,血糖几乎无变化;③ 班廷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以实验方法结扎胰管或因胆结石阻塞胰管都会引起胰腺萎缩,而胰岛却保持完好,这样机体不会患糖尿病;④ 1916年,科学家将胰岛产生的、可能与糖尿病有关的物质命名为胰岛素,1921年,班廷和助手贝斯特从结扎的狗身上取出萎缩得只剩胰岛的胰腺做成提取液,注入因摘除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身上,经数天治疗后,患病狗的血糖恢复了正常。下列对实验结论的描述最合理的是()
A. ① 能证明胰腺分泌某种抗糖尿病的物质
B. ② 证明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将物质分解
C. ③ 能够证明胰腺中的胰岛分泌了胰岛素
D. ④ 能够证实由胰岛分泌的胰岛素的存在
【答案】D
【解析】
【分析】1、1921年,班廷将实验狗甲的胰腺摘除,不久出现糖尿病症状,出现糖尿病的原因是缺乏胰岛素。
2、将实验狗乙的胰腺导管结扎,几天后胰腺萎缩,但血糖含量正常,原因是胰腺的外分泌部萎缩,但是内分泌部正常,不缺少胰岛素。
3、胰腺既属于外分泌腺又属于内分泌腺,其外分泌部能分泌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胰蛋白酶),胰腺的内分泌部(胰岛)能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直接研磨胰腺时,胰蛋白酶会将胰岛素分解,而不能获得胰岛素。
A、①实验表明,胰腺与糖尿病有关,但不能证明胰腺分泌某种抗糖尿病的物质,A不符合题意;
B、②正常胰腺提取物,注射给由胰腺受损诱发糖尿病的狗,血糖几乎无变化,说明胰腺分泌的物质能将治疗糖尿病的某种物质分解,但是不知道是胰蛋白酶,B不符合题意;
C、③ 只能说明胰岛与糖尿病有关,不能够证明胰腺中的胰岛分泌了胰岛素,C不符合题意;
D、④能证明胰岛能产生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胰岛素,D符合题意。
故选D。
12. 关于激素、神经递质等信号分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一种内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种激素
B. 一种信号分子可由多种细胞合成和分泌
C. 多种信号分子可协同调控同一生理功能
D. 激素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识别细胞膜上的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等),这些信号分子的作用方式,都是直接与受体接触。受体一般是蛋白质分子,不同受体的结构各异,因此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A、一种内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种激素,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等,A正确;
B、一种信号分子可由多种细胞合成和分泌,如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如谷氨酸、甘氨酸),B正确;
C、多种信号分子可协同调控同一生理功能,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参与血糖平衡调节,C正确;
D、激素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识别细胞的受体,但不一定是位于细胞膜上的受体,某些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部,D错误。
故选D。
13. 胰高血糖素可激活肝细胞中的磷酸化酶,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提高血糖水平,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胰高血糖素经主动运输进入肝细胞才能发挥作用
B. 饥饿时,肝细胞中有更多磷酸化酶b被活化
C. 磷酸化酶a能为肝糖原水解提供活化能
D. 胰岛素可直接提高磷酸化酶a的活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胰高血糖素与肝细胞膜上的胰高血糖素受体结合后,胞内磷酸化酶b被活化,促进肝糖原分解,葡萄糖通过膜上葡萄糖载体运输到胞外,增加血糖浓度。
A、胰高血糖素属于大分子信息分子,不会进入肝细胞,需要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A错误;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肝细胞中有更多磷酸化酶b被活化成磷酸化酶a,加快糖原的分解,以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B正确;
C、磷酸化酶a不能为肝糖原水解提供活化能,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活化能,C错误;
D、根据题图无法判断胰岛素和磷酸化酶a的活性的关系,且胰岛素为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B。
14. 现有一组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小鼠X。为验证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恢复正常。现将小鼠X随机均分成若干组,下表表示各组处理方法及实验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注:对胰岛素不敏感是指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浓度无明显变化:“+”表示有添加,“-”表示未添加,胰岛素和阿司匹林均用生理盐水配制。
A. 第4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血糖浓度正常的个体
B. 第1、3组的实验结果应分别为:高于正常、正常
C. 为了控制无关变量,三种试剂都应通过饲喂的方式添加
D. 该实验可以同时证明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实验设计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原则,高血糖小鼠X对胰岛素不敏感,则第1组血糖浓度高于正常,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小鼠X的血糖浓度恢复正常,则第3组血糖浓度正常。
2、胰岛素能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A、第4组为对照组,该组实验小鼠应选择对胰岛素不敏感的高血糖个体,A错误;
B、阿司匹林能恢复小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第1组没有添加阿司匹林血糖浓度应高于正常,而第3组使用阿司匹林恢复了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血糖浓度应正常,B正确;
C、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通过饲喂方式会被水解失去活性,应注射,C错误;
D、该实验的激素只能证明胰岛素能降血糖,但不能证明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D错误。
故选B。
15. 瘦素是一种抑制食欲的激素,某实验室发现了两种食欲旺盛体型肥胖的小鼠,分别起名为b鼠和db鼠。研究人员将b鼠与正常小鼠的部分皮肤通过手术连接在一起,使两种小鼠的体液实现少部分的交换,实验后b鼠食欲减退,逐渐恢复到正常体型,正常小鼠无明显变化;将db鼠与正常小鼠重复上述实验,实验后db鼠无明显变化,正常小鼠食欲不振,逐渐消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本实验应选择生理状态一致的小鼠进行实验
B. b鼠食欲旺盛体型肥胖可能是因为无法产生瘦素或产生量少
C. db鼠食欲旺盛体型肥胖可能是因为缺乏瘦素受体或瘦素受体不敏感
D. 将b鼠和db鼠皮肤相连,b鼠无明显变化,db鼠会逐渐消瘦
【答案】D
【解析】
【分析】通过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因为靶细胞膜表面有特异性受体)可知瘦素通过体液运输,与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
A、本实验进行了皮肤移植手术,所以为了避免排斥反应,本实验需使用组织相容性抗原高度相似的小鼠进行实验,即选择生理状态一致的小鼠进行实验,A正确;
B、b鼠与正常小鼠的部分皮肤通过手术连接在一起,使两种小鼠的体液实现少部分的交换,实验后b鼠食欲减退,逐渐恢复到正常体型,说明正常鼠将瘦素提供给b鼠,导致逐渐恢复正常,即可能是b鼠无法产生瘦素或产生量少,导致食欲旺盛体型肥胖,B正确;
C、将db鼠与正常小鼠重复上述实验,实验后db鼠无明显变化,正常小鼠食欲不振,则说明bd鼠产生了较多的瘦素,说明可能是db鼠缺乏瘦素受体或瘦素受体不敏感,导致食欲旺盛体型肥胖,C正确;
D、据BC项分析可知,b鼠分泌瘦素不足,db鼠分泌较多的瘦素,但是对瘦素不敏感,则将b鼠和db鼠皮肤相连,b鼠逐渐消瘦, db鼠无明显变化,D错误。
故选D。
二、不定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如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 若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 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K+
D. ④为淋巴液,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等物质可与淋巴液进行交换,以避免营养物质的浪费
【答案】ABC
【解析】
【分析】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③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最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高,所以根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
A、据分析可知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A正确;
B、②血浆中的蛋白质减少,将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③增多,B正确;
C、由分析可知④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C正确;
D、④为细胞内液,组织液中的蛋白质等物质不能与淋巴液进行交换,D错误。
故选ABC。
17. 迷走神经是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对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起促进作用,还可通过一系列过程产生抗炎效应,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迷走神经末梢通过突触作用于肠巨噬细胞
B. 消化液中的盐酸刺激胰腺产生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进而促进消化
C. 乙酰胆碱与N受体结合并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催化肠巨噬细胞代谢
D. 当与N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减少时,能增强机体炎症反应
【答案】A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TNF-α可促进炎症反应;一方面,迷走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肠巨噬细胞膜上的N受体,通过抑制肠巨噬细胞中TNF-α的释放,从而起到抗炎的效应;另一方面,迷走神经可以促进肠腺、胃腺中消化液的分泌。
A、由图可知,迷走神经可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递质)作用于肠巨噬细胞膜上的N受体,即迷走神经末梢是通过突触结构作用于肠巨噬细胞的,A正确;
B、消化液中的盐酸刺激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促进胰液分泌,进而促进消化,B错误;
C、乙酰胆碱与N受体结合并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后,抑制肠巨噬细胞中TNF-α的释放,乙酰胆碱发挥其作用后会被相关的酶水解或被迷走神经“再回收”,C错误;
D、由图可知,迷走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肠巨噬细胞膜上的N受体,通过抑制肠巨噬细胞中TNF-α的释放,从而起到抗炎的效应。故当与N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减少时,能增强机体炎症反应,D正确。
故选AD。
18. 兴奋—收缩耦联指的是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兴奋过程和肌细胞收缩的机械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如图),其主要步骤是:电兴奋通过T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三联管结构处将信息传递至L管,Ca2+释放通道释放Ca2+,引起收缩蛋白收缩。释放的Ca2+借助L管上的钙泵(Ca2+依赖式ATP酶)进行回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中的三联管结构是一种特殊的突触结构
B. 神经—肌肉接头实现电信号到化学信号转化
C. 兴奋时,肌细胞膜内侧的电位表现为正电位
D. 静息状态时,L管外侧的Ca2+浓度低于内侧
【答案】C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的神经—肌肉接头是一种特殊的突触结构,将神经元的兴奋通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到肌细胞,使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而兴奋,电兴奋通过T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三联管结构处将信息传递至L管,使Ca2+释放通道释放Ca2+,Ca2+引起收缩蛋白收缩,该过程是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兴奋过程和肌细胞收缩的机械过程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
AB、由图可知,图中的T管是部分肌细胞膜内陷至肌细胞深处形成的结构,T管与其两侧的L管共同构成三联管结构;图中的神经—肌肉接头是一种特殊的突触结构,可将神经元的兴奋通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传递到肌细胞,使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而兴奋,即神经—肌肉接头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AB错误;
C、兴奋时,肌细胞膜内侧的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即表现为正电位,C正确;
D、由题意“释放的Ca2+借助L管上的钙泵(Ca2+依赖式ATP酶)进行回收”可知,Ca2+是以主动运输(需要消耗ATP)的方式被L管回收,即L管外侧的Ca2+浓度低于L管内侧的Ca2+浓度。静息状态时,Ca2+释放通道不会向外L管外释放Ca2+,故L管外侧的Ca2+浓度低于内侧,D正确。
故选CD。
19. 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管收缩,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具有舒血管效应。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增多,这种调控机制可使肌肉运动状态时的血流量增加到静息状态时的15~20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肌细胞的代谢产物进入内环境,参与体液调节
B. 肌肉处于运动状态时,体液调节对肌肉血流量的影响大于神经调节
C. 肌细胞的代谢产物经组织液大部分进入血液,血流量增多利于维持肌细胞直接生活环境的稳定
D. 运动时肌细胞的代谢产物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机体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
【答案】ABC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A、由“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具有舒血管效应”可知,肌细胞的代谢产物进入内环境,参与体液调节,A正确;
B、剧烈运动时交感兴奋的同时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增多,但最终的结果是血流量增加,也就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血管扩张,而体液调节就是使血管扩张的,所以在这个情境下体液调节对肌肉血流量的影响大于神经调节,B正确;
C、血流量增多利于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交换,利于维持肌细胞直接生活环境的稳定,C正确;
D、运动时肌细胞的代谢产物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机体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D错误。
故选ABC。
20. 人体通过多种调节机制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寒冷环境下,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既有躯体运动神经,也有内脏运动神经
B. 寒冷环境下,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使代谢活动增强,产热增加
C. 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
D. 炎热环境下,若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过高且持续过久,可导致内环境pH上升
【答案】AD
【解析】
【分析】寒冷状态下,冷觉感受器感受寒冷,通过传入神经传到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一方面使得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或停止来减少散热,另一方面使得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以及通过体液调节分泌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让代谢加强来增加产热。
A、寒冷环境下,骨骼肌会收缩使产热增加,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有躯体运动神经,同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含量会增多,故也有内脏运动神经参与,A正确;
B、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一种激素,B错误;
C、炎热环境下,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C错误;
D、内环境中含有缓冲物质,能维持pH相对稳定,炎热环境下,内环境pH不会明显上升,但炎热环境下,若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过高且持续过久,二氧化碳呼出增多,导致碳酸根增多,碳酸钠等弱碱盐增多,可导致内环境pH上升,D正确。
故选AD。
三、非选择题:共55分。
21. 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图所示为细胞1、2、3和其生活的液体环境Z、X、Y之间的相互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人体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图中的_________(填图中字母),食物中的糖类被分解为葡萄糖后,从小肠内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进而进入内环境,经过运输最终可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此过程中葡萄糖的运输方向为__________(用箭头、图中字母、相应细胞来表示)。
(2)人体皮肤角质层主要由10至20层没有细胞核的死亡细胞组成,该部分细胞_______(填“能”或“不能”)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蚊子在叮咬我们的皮肤进行吸血时,会把含有抗凝血剂、蚁酸以及多种成分未知的蛋白质的唾液注入图中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有些物质会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反应而释放一种叫组织胺的物质,该物质能使毛细血管_______(填“收缩”或“扩张”),并增加毛细血管管壁的通透性,最终使图中_____(填图中字母)增加,这样,在被叮咬的地方就出现了又红又痒的包,而且这个包还越挠越痒,这说明“挠”这种行为刺激会使我们的身体分泌更多的_____________。
(3)人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某人因严重的呕吐、腹泻而丢失了大量的水和盐,但没有口渴的感觉,这说明和健康状态相比,此人细胞外液的渗透压_________。正常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X、Z ②. Y →Z →细胞 1
(2) ①. 不能 ②. Y ③. 扩张 ④. Z ⑤. 组织胺
(3) ①. 可能不变、可能降低(不变或降低) ②.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X是淋巴,Y是血浆,Z是组织液,细胞1是组织细胞,2是淋巴细胞,3是血细胞。
【小问1】
人体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图中的X淋巴和Z组织液。食物中的糖类被分解为葡萄糖后,从小肠内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进而进入内环境,经过运输最终可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此过程中葡萄糖的运输方向为Y(血浆)→Z(组织液)→细胞1(肝脏细胞)。
【小问2】
死亡细胞不能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蚊子在叮咬我们的皮肤进行吸血时,会把含有抗凝血剂、蚁酸以及多种成分未知的蛋白质的唾液注入图中 Y血浆,有些物质会引起免疫系统发生反应而释放一种叫组织胺的物质,该物质能使毛细血管扩张,并增加毛细血管管壁的通透性,血浆中的物质进入组织液,最终使图中Z组织液增加,这样,在被叮咬的地方就出现了又红又痒的包,而且这个包还越挠越痒,这说明“挠”这种行为刺激会使我们的身体分泌更多的组织胺。
【小问3】
人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某人因严重的呕吐、腹泻而丢失了大量的水和盐,但没有口渴的感觉,这说明和健康状态相比,此人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可能不变或降低。目前普遍认为,正常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关系,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人体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综合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2. 不同神经元的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的种类不同,作用于突触后膜产生的效应存在差异,如图表示乙酰胆碱、甘氨酸(Gly)、去甲肾上腺素(NE)的作用过程。请回答
(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图中能够体现出的内环境的构成部分是________;图1中离子通道甲应是_______(填“K+”或“Na+”)通道。
(2)图2中,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突触小泡内的甘氨酸(Gly)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_____________上的Gly受体结合。当Gly与受体结合后,离子通道乙开启,使_____(填“阴”或“阳”)离子内流,导致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ly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图中结构①表示_______________。
(3)图3中,去甲肾上腺素(NE)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NE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NE的分解,这种药物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E反过来作用于突触前膜受体,抑制前膜的递质释放。由此可知,图示神经元的突触传递存在着________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机制,其意义是调节________________的效率。
【答案】(1) ①. 化学成分 ②. 理化性质 ③. 组织液 ④. Na+
(2) ①. 突触后膜 ②. 阴 ③. 载体蛋白
(3)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4) ①. 负 ②. 突触传递(或兴奋传递、神经调节)
【解析】
【分析】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就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不是处于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2、兴奋通过突触的传递过程是: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
【小问1】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图中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其中突触间隙中充满了组织液,此处的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构成部分;图1中突触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属于兴奋型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使Na+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使突触后膜兴奋并产生动作电位。
【小问2】
图2中,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突触小泡内的甘氨酸(抑制型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Gly受体结合。当Gly与受体结合后,Cl-离子通道乙开启,使阴离子(Cl-)内流,导致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ly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再被利用,图中结构①表示运载甘氨酸的载体蛋白。
【小问3】
图3中,去甲肾上腺素(NE)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则这一过程中突触后膜上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此时钠离子内流,导致兴奋处的细胞膜外表面电位为负电位。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NE立即被分解,若某种药物可以阻止NE的分解,则NE可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小问4】
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NE反过来作用于突触前膜受体,抑制前膜的递质释放,属于负反馈调节。其意义是调节突触传递(或兴奋传递、神经调节)的效率。
【点睛】本题考查了兴奋产生和传导的机制,要求学生识记突触的结构以及突触上兴奋传导的过程,并结合题图信息准确答题。
23. 我们说话和唱歌时,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这属于随意呼吸运动;睡眠时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运动,人体仍进行有节律性的呼吸运动,这属于自主呼吸运动。人体呼吸运动是在各级呼吸中枢相互配合下进行的,呼吸中枢分布在大脑皮层、脑干和脊髓等部位。体液中的O2、CO2和H+浓度变化通过刺激化学感受器调节呼吸运动。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细胞能从血浆、__________和淋巴等细胞外液获取O2,这些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机体功能系统的活动,是通过内分泌系统、__________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实现的。
(2)自主呼吸运动是通过反射实现的,其反射弧包括感受器、__________和效应器。化学感受器能将O2、CO2和H+浓度等化学信号转化为__________信号。神经元上处于静息状态的部位,受刺激后引发Na+__________而转变为兴奋状态。
(3)人屏住呼吸一段时间后,动脉血中的CO2含量增大,pH变__________,CO2含量和pH的变化共同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还有实验发现,当吸入气体中CO2浓度过大时,会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现象,原因是CO2浓度过大导致呼吸中枢__________。
(4)大脑皮层受损的“植物人”仍具有节律性的自主呼吸运动;哺乳动物脑干被破坏,或脑干和脊髓间的联系被切断,呼吸停止。上述事实说明,自主呼吸运动不需要位于__________的呼吸中枢参与,自主呼吸运动的节律性是位于__________的呼吸中枢产生的。
【答案】(1) ①. 组织液 ②. 神经
(2) ①. 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②. 电 ③. 内流
(3) ①. 小 ②. 受抑制
(4) ①. 大脑皮层 ②. 脑干
【解析】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小问1】
人体的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人体细胞可从内环境中获取氧气。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故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通过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实现的。
【小问2】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化学感受器能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神经元上处于静息状态的部位,受刺激后引发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从而转变为兴奋状态。
【小问3】
动脉血中的CO2含量增大,会导致血浆pH变小。CO2浓度过大会导致呼吸中枢受抑制,从而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现象。
【小问4】
大脑皮层受损仍具有节律性的自主呼吸运动,说明自主呼吸运动不需要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参与,而脑干被破坏或脑干和脊髓间的联系被切断,呼吸停止,说明自主呼吸运动的节律性是位于脑干的呼吸中枢产生的。
24.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TH)可调节人体多种生命活动。双酚A(BPA)是一种有机化合物,若进入人体可导致甲状腺等内分泌腺功能紊乱。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及BPA作用位点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在TH分泌的过程中,过程①②③属于____调节,过程④⑤⑥属于____调节。
(2)TH是亲脂性激素,可穿过特定细胞的质膜并进入细胞核内,与核内的TH受体特异性结合。这一过程体现激素调节的特点是____。
(3)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是合成TH所必需的酶,且能促进甲状腺上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进入人体的BPA能抑制TPO活性,可导致血液中TH含量____,其原因是____。
(4)有研究表明,BPA也能促进皮质醇分泌,抑制睾酮分泌,说明BPA除影响HPT轴外,还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其他内分泌轴的功能。这些内分泌轴包括____。
【答案】(1) ①. 分级 ②. 反馈
(2)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
(3) ①. 减少 ②. BPA既能抑制TH的合成过程,又能导致甲状腺上TSH受体基因的表达减少进而减弱TSH的效果,使TH分泌少
(4)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解析】
【分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代谢增加产热,这属于分级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小问1】
据图可知,在TH分泌的过程中,过程①②③属于分级调节,分级调节能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过程④⑤⑥属于反馈调节,通过该调节过程维持了激素含量的稳定。
【小问2】
TH是亲脂性激素,随体液运输后,可穿过特定细胞的质膜并进入细胞核内,与核内的TH受体特异性结合,这一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需要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的特点。
【小问3】
由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是合成TH所必需的酶,且能促进甲状腺上促甲状腺激素(TSH)受体基因的表达,若进入人体的BPA能抑制TPO活性,则会导致甲状腺细胞中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基因表达减少,促甲状腺激素作用效果下降,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因此血液中TH含量减少,这会引发相关疾病。
【小问4】
有研究表明,BPA也能促进皮质醇分泌,抑制睾酮分泌,由于皮质醇和睾酮的分泌都属于分级调节,故说明BPA除影响HPT轴外,还可直接或间接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中激素的分泌。
25. 运动员在马拉松长跑过程中,机体往往出现心跳加快,呼吸加深,大量出汗,口渴等生理反应。马拉松长跑需要机体各器官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回答下列问题:
(1)听到发令枪声运动员立刻起跑,这一过程属于_________反射。长跑过程中,运动员感到口渴的原因是大量出汗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_________,产生渴觉。
(2)长跑结束后,运动员需要补充水分。研究发现正常人分别一次性饮用1000mL清水与1000mL生理盐水,其排尿速率变化如图甲所示。
图中表示大量饮用清水后的排尿速率曲线是_______,该曲线的形成原因是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被稀释,渗透压下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跑过程中,运动员会出现血压升高等机体反应,运动结束后,血压能快速恢复正常,这一过程受神经-体液共同调节,其中减压反射是调节血压相对稳定的重要神经调节方式。为验证减压反射弧的传入神经是减压神经,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与讨论。
材料与用具:成年实验兔、血压测定仪、生理盐水、刺激电极、麻醉剂等。
(要求与说明:答题时对实验兔的手术过程不作具体要求)
①完善实验思路:
I.麻醉和固定实验兔,分离其颈部一侧的颈总动脉、减压神经和迷走神经。颈总动脉经动脉插管与血压测定仪连接,测定血压,血压正常。在实验过程中,随时用_______湿润神经。
Ⅱ.用适宜强度电刺激减压神经,测定血压,血压下降。再用_______,测定血压,血压下降。
Ⅲ.对减压神经进行双结扎固定,并从结扎中间剪断神经(如图乙所示)。分别用适宜强度电刺激减压神经中枢端和外周端,分别测定血压,并记录。
IV.对迷走神经进行重复Ⅲ的操作。
②预测实验结果。
请在下面表格中记录Ⅲ、IV实验结果,并将预测的血压变化填入表中________________。
③分析与讨论:
运动员在马拉松长跑过程中,减压反射有什么生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条件 ②. 大脑皮层
(2) ①. 曲线A ②. 减轻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引起尿量增加
(3) ①. 生理盐水 ②. 适宜强度电刺激迷走神经 ③. 减压神经和迷走神经处理后的血压变化表
④. 长跑过程中,运动员血压升高,通过减压反射使血压在较高水平维持相对稳定
【解析】
【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小问1】
听到发令枪声运动员立刻起跑,这一过程是后天学习和训练习得的,属于条件反射;所有感觉的形成部位都是大脑皮层,渴觉的产生部位也是大脑皮层。
【小问2】
据图可知,曲线A表示的是饮用清水的曲线,判断的依据是:饮用清水后,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减轻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引起尿量增加;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为维持机体血浆渗透压稳定,应引用淡盐水,以同时补充水分和无机盐离子。
【小问3】
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验证减压反射弧的传入神经是减压神经,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则实验可通过刺激剪断后的中枢端和外周段,然后通过血压的测定进行比较,结合实验材料可设计实验思路如下:①完善实验思路:I.麻醉和固定实验兔,分离其颈部一侧的颈总动脉、减压神经和迷走神经。颈总动脉经动脉插管与血压测定仪连接,测定血压,血压正常。在实验过程中,随时用生理盐水湿润神经,以保证其活性。Ⅱ.用适宜强度电刺激减压神经,测定血压,血压下降。再用适宜强度电刺激迷走神经,测定血压,血压下降。Ⅲ.对减压神经进行双结扎固定,并从结扎中间剪断神经(如图乙所示)。分别用适宜强度电刺激减压神经的中枢端和外周段,分别测定血压,并记录。IV.对迷走神经进行重复Ⅲ的操作。②预测实验结果:由于减压神经被切断,刺激中枢端,兴奋仍可传出,则预期结果是血压上升。刺激外周端,兴奋不能传入,血压不变。对迷走神经进行实验,结果相反。 ③分析题意可知,运动员会出现血压升高等机体反应,运动结束后,血压能快速恢复正常,这一过程称为减压反射,在马拉松长跑过程中,减压反射可使血压保持相对稳定,避免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因血压升高而导致心血管功能受损。组别
1
2
3
4
处理方法
胰岛素
+
-
+
-
阿司匹林
-
+
+
-
生理盐水
-
-
-
+
实验结果(血糖浓度)
?
高于正常
?
高于正常
成分及其含量/(mml·L-1)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00
5.00
25.00
1.50
103.00
6.00
1600
③
147.00
4.00
1.25
1.00
114.00
7.50
1.00
④
10.00
140.00
2.50
10.35
25.00
—
47.00
处理方法
电刺激减压神经中枢端
电刺激减压神经外周端
电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
电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
血压变化
处理方法
电刺激减压神经中枢端
电刺激减压神经外周端
电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
电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
血压变化
下降
基本不变
基本不变
下降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第一中学老校区(新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新泰第一中学老校区(新泰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日照市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性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日照市实验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性考试生物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0, 分析下表中的实验,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学科素养水平监测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