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趣味导入,明确学习目标,解题,走近作者,书读百遍,师生共同总结,布置作业,请你欣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品味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过程•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结合背景知识揣摩文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作者特殊的心境,正确对待人生得失。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特殊的心境,正确对待人生得失。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赏析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猜猜看:他是谁?
古有一人:他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诗词、书画无一不精;他的散文如行云流水, 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开豪放派新风;他的书画为“宋四家”之首。 这个人的一生很凄凉。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得怎么样?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林语堂)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苏东坡传》,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这个人就是苏轼。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题:
四、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介绍苏轼,教师补充。
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要求:读准字音,在课文中标注不认识的字词。
2.尝试朗读,读准节奏。
(1)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同学要注意听准字音,听准节奏,体会感情。
(2)学生互评、师生共评。
3.示范朗读、品出韵味。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情感,并检查听读效果。
4.体验朗读,读出韵味。
(二)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要求:(1)梳理文章结构层次,并说出本文所用的表达方式。(2)参照课下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
2.教给学生翻译古文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合作翻译。
(1)教师示例。
(2)组织学生以2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3)以4或6人大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4)分组抢答,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3.教给学生背诵古文的方法,并举行背诵比赛。
(1)先理解、后记忆、多回顾、效率高;“三抓”背诵法。
(2)背诵比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三)品读欣赏,把握情感
1.明确任务: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2.合作交流,理解深意。
(1)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4)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5)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6)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点拨:(4)题较难,可对学生搜索关键词进行引导。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 .....(有点遗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3.拓展迁移,比较分析。
比较赏析本文与《水调歌头》中月景描写的不同。
4.理解重难点:“闲人”
(1)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
(2)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3)结合全文内容,理解“闲人”含义 。
5.理解文中作者形象。
(1)文学家眼中的苏轼(余秋雨、林语堂)。(2)文中的作者形象:那是一个﹍﹍ 夜晚;那是一种﹍﹍ 美景;那是一个﹍﹍灵魂。(学生填写,把学生填写的内容整理成一首诗。可根据学生填写的情况进行改动)。
月光下
那是一个劫后余生的夜晚
那也是走出了喧嚣和纷扰的夜晚
那是一个孤单寂寞的夜晚
那也是心灵自由的夜晚
那是一个平凡平淡而又注定要录入历史的夜晚
那是光与影合奏的美景
那是动与静和谐的美景
那是明与暗交错的美景
那也是人与自然默契交融的美景
那一缕来自宇宙深处的月光啊
溶溶地就洗净了所有沐浴她的心灵
月光下,我们看到:
一颗跋涉挣扎的灵魂
一颗淡定高远的灵魂
一颗苦涩、伤感的灵魂
一颗执著、快乐的灵魂
一颗率真、坦诚的灵魂
一颗旷达、乐观的灵魂
我们分明看到:
在历史深处,在月亮的追光灯下
他,看着我们,微——笑——
六、师生共同总结:
1.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苏轼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能让我们在所有的困难中逢春开花,触地生根的只有自己。
2.学生谈感悟: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______。
3.教师寄语: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宽广!
七、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描写月景的诗句。
2.片段训练:
请用现代汉语描绘“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两句所呈现出的画面。
八、请你欣赏:诗中月
附:描写月亮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李白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王建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月夜忆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张九龄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苏轼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王安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居秋暝》王维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古朗月行》李白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读美文,知文意,望明月 赏美景,品文字 触情思,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写作背景,常考文言知识积累,层次结构,研读课文,合作探究,本文主旨,文本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活动评价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