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广东省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广东省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月考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虹鳟属冷水性鱼类,对生存环境要求严苛。早在上世纪70年代,新疆伊犁河流域就开始养殖虹鳟鱼,近年加大养殖规模。目前,新疆虹鳟鱼已在国内多家大型超市及线上平台上架销售,并出口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伊犁河流域养殖虹鳟鱼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 气温B. 光照
C. 水质D. 地形
2. 新疆虹鳟鱼能快速在海内外上市,得益于( )
A. 庞大的需求B. 先进的物流
C. 稳定的产量D. 低廉的价格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虹鳟鱼对生存环境要求严苛。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伊犁河及其支流大多发源于天山,主要补给来源是冰川融水,加之流域人口较少,工业污染少,所以该流域水质较优,能够满足虹鳟鱼生存所需的水环境,C正确;由于虹鳟鱼属于冷水鱼类,并不需要良好的气温条件,A错误;虹鳟鱼养殖在水域中,光照和地形对于虹鳟鱼的养殖影响相对较小,BD错误。故选C。
【2题详解】
由于新疆深居我国西北内陆,距离我国东部消费市场和国外部分国家较远,为了能够使该地区生产的虹鳟鱼快速运输到市场并上市,先进、快捷的交通物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故B正确;而庞大的需求、稳定的产量和低廉的价格都不是使新疆虹鳟鱼能快速在海内外市场快速上市的主要因素,ACD错误。故选B。
宗祠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增城石屋新村曾是空心村,威武祠堂也被荒置。2017年旅游投资商进驻,对祠堂及周边民居进行改造,发展民宿产业。祠堂在保留原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被打造成网红打卡地。图示意威武祠堂的空间布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威武祠堂曾被荒置,主要因为( )
A. 人口流失B. 人口老龄化
C. 产业转型D. 产业转移
4. 威武祠堂的改造,利于( )
①吸引客流入村②保留传统建筑③保存宗祠文化④增加住宿空间
A. ①②③B. ①②④
安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3. A 4. A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广州增城石屋新村曾是空心村,威武祠堂也被荒置”可知,该祠堂所在地区为广州附近的乡村,由于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乡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乡村人口急剧减少,造成位于乡村的威武祠堂被荒置,A正确;人口老龄化并不会使乡村人口立刻减少,也不会使祠堂很快被荒置,B错误;产业转型会影响当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但不会使乡村人口很快减少从而形成空心村,C错误;产业转移可能会使一部分青壮年劳动力迁移,但不会使整个村落人口大量减少,且产业转移主要针对的是城市中的第二产业,故不会使祠堂荒置,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该祠堂的改造,可以较好地展现出当地的民俗文化,成为旅游景点,从而吸引游客入村,①正确;材料中体现了该祠堂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原有建筑风格,故有利于保留传统建筑,②正确;宗祠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造和保护该祠堂,有利于保存宗祠文化,③正确;住宿并不是祠堂的主要功能,改造该祠堂并不能增加住宿空间,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地球自转轴位置的变动会导致极点位置的移动,这种现象被称为极移。研究证实,地球极移是由质量重新分配造成的固体地球相对于液体外核发生的旋转。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材料所述的“固体地球”是指( )
A. 地壳和地核B. 地壳和地幔
C. 岩石圈和内核D. 地幔和外核
6. 极移发生时不会改变( )
A. 热带范围B. 温带范围
C. 赤道平面D. 黄道平面
7. 地球极移发生的原因可能包括( )
①大陆漂移②地球冰川储量变化③高层大气逸散④动物迁徙
A. ①②B. ②③
C. ①③D. ③④
【答案】5. B 6. D 7. A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材料“地球极移是由质量重新分配造成的固体地球相对于液体外核发生的旋转”可知,旋转的部分首先是属于固体,其次是相对于液体外核发生的旋转,说明旋转的部分应与外核相邻,而且地球内核本身就是不断旋转的,由此结合选项分析可知,A选项中地核为整个地核,包括了内核和外核,由于外核是液体,而且材料中表述是相对于液体外核发生的旋转,A错误;由于地壳与地幔性质上都为固体或是接近固体,且地幔与液体外核相邻,可以实现相对于液体外核的旋转,B正确;地球内核一直处于旋转中,C错误;由于材料中体现的地球极移是相对于液体外核的旋转,并不是外核本身的旋转,而且外核是液体,故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黄道面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即使地球发生极移,地球仍然绕太阳公转,其轨道一般不会发生变化,D正确;而由于极移的发生,极点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热带、温带的范围也会随之发生改变,AB错误;由于极移的发生,使得赤道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赤道平面的位置也会发生改变,C错误。故选D。
【7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地球极移是由于质量重新分配造成的,而大陆漂移、地球冰川储量的变化会导致地球部分地区质量发生改变,从而引发极移,①②正确;而高层大气逸散和动物迁徙都不会导致地表质量发生改变,③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华北平原霾污染问题严重,其与下图所示锋面的形成密切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太行山前( )
A. 气团甲被迫抬升B. 气团乙寒冷干燥
C. 形成冷锋D. 出现逆温现象
9. 受该锋面影响,华北平原霾污染加剧的区域是( )
A. 东部B. 西部
C. 南部D. 北部
【答案】8. D 9. B
【解析】
【8题详解】
锋面是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交界面,冷气团温度低,湿度小,密度大,气压高;暖气团温度高,湿度大,密度小,气压低,冷暖气团相遇后,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读图可知,太行山前形成锋面,气团乙在上方,是暖气团,性质是温暖湿润;气团甲位于下方,是冷气团,冷气团密度大,性质寒冷干燥,并不是被迫抬升,AB错误;由于气团乙是暖气团,气团乙指向气团甲,说明是暖气团主动抬升,形成暖锋,C错误;由于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随着海拔上升气温升高,出现逆温现象,D正确。故选D。
【9题详解】
结合上一题分析可知,太行山前(东侧)形成暖锋,受该锋面影响,出现逆温现象,抑制对流,出现大气污染加剧现象,太行山东侧是华北平原西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黄土沟壑区由塬面、塬坡和沟谷组合而成。塬坡是位于沟沿线以上、塬边线以下的部分。图示意某小流域塬坡形成与发育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塬坡发育,主要由于( )
A. 流水搬运和流水堆积
B. 风力侵蚀和风力搬运
C. 风力侵蚀和重力坍塌
D. 流水侵蚀和重力坍塌
11. 随着塬坡的发育( )
A. 塬面扩大B. 沟沿线收缩
C. 沟谷变长D. 流域面积缩小
【答案】10. D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读某小流域塬坡形成与发育过程示意图可知,塬坡发育的过程是由于流水侵蚀所造成的塬面缩小的过程,“塬坡是位于沟沿线以上、塬边线以下的部分”,在黄土沟壑区中是坡度较大部分,因此在流水侵蚀的过程中塬坡上也伴随着重力坍塌,D正确;塬坡发育地表变的凹凸不平,与流水堆积无关,A错误;黄土沟坡发育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风力侵蚀作用影响小,BC错误。故选D。
【11题详解】
随着塬坡的发育,地势起伏大,流水侵蚀和重力坍塌作用持续加强,沟谷不断变深变长,C正确;流水侵蚀和重力坍塌作用持续加强,原有的塬面持续被侵蚀,面积不断缩小,沟沿线在流水侵蚀的作用下不断延伸,AB错误;流域面积是由分水岭决定的,一般不会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C。
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高山森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的过渡地带,其上边界为树线,由孤立的树木连接而成,代表了高山森林生长的最高海拔界限;下边界为林线,是郁闭森林的最高海拔上限。白马雪山位于横断山脉中段,左图示意白马雪山所在区域,右图示意林线植被和高山灌丛草甸分别随高程的分布占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白马雪山林线植被是( )
A. 针叶林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阔叶林D. 高山灌丛
13. 白马雪山林线交错带集中在( )
A. 3700米以下B. 3700-4500米之间
C. 4500-4900米之间D. 4900米以上
【答案】12. A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高山森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的过渡地带,其上边界为树线,由孤立的树木连接而成。而据图可知,白马雪山的林线植被分布的上边界达到了大约4500米处,由于此处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分布的森林植被应是耐寒性较好的针叶林,A正确;由于林线的上边界海拔达到了4500米,此处气温较低,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无法在此处生长,BC错误;根据之前的分析可知,林线植被的上边界为树线,由孤立的树木连接而成,故该区植被应为树木,而非灌丛,D错误。故选A。
【13题详解】
由于高山林线交错带是高山森林与高山灌丛草甸之间的过渡地带,而根据图片可知,白马雪山的林线植被和灌丛草甸在3700-4500米之间交错最为明显,B正确;而3700米以下灌丛草甸植被分布较少,交错不明显,A错误;4500-4900米处林线植被分布较少,交错不明显,C错误;4900米以上则无林线植被分布,无法与灌丛草甸交错,D错误。故选B。
砾石分布在土壤内部和表面,影响土壤水文过程和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图示意三种砾石在土壤中的位置。表为与无砾石的裸土相比,三种砾石位置对土壤水文过程产生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随着砾石覆盖度增加,会提高( )
A. 蒸发速率B. 下渗速率
C. 地表径流速率D. 土壤含水量
15. 通过增加砾石覆盖度,对农业增产效果最明显的地区是( )
A. 华南地区B. 青藏地区
C. 西北地区D. 东北地区
16. 图中a情形下,土壤下渗速率减小,主要因为土壤( )
A. 持水性增加B. 干燥度增加
C. 蒸发量减少D. 空隙度减少
【答案】14. D 15. C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砾石覆盖度增加会增加地表粗造度,增大孔隙度,促进下渗,加快壤中流的发生,减少径流和抑制蒸发,从而地表径流速率和蒸发速率会减小,故排除A、C;结合材料,当砾石覆盖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土壤的下渗速率降低,故B排除;根据材料可得,随着砾石覆盖度增加,土壤的含水量显著提高,故D正确;故选择D。
【15题详解】
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土壤含水量低,影响农业的生产,增加砾石覆盖度,对农业增产影响较明显,故C正确;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降水较多,故增产不明显,故排除A、D;青藏地区主要发展河谷农业,热量条件对其限制较大,故排除B。故选择C。
【16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得,a情形下,砾石主要在土壤内部,土壤表层孔隙度减少,故下渗量较小,土壤下渗速率降低,故D正确;结合表格信息可得,a情况下,土壤含水量减少,增发速率和下渗速率较低,由于土壤孔隙度减少,降水更多转化为地表径流,故与持水性、蒸发量关系不大,故排除A、C;土壤干燥度增加对下渗速率影响不大,故排除B。故选择D。
二、非选择题:共三小题,5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J汽车作为我国自主汽车品牌的代表,打破了长期被合资品牌压制的局面,二十多年来迅速成长。图示意J汽车成长的四个阶段。
(1)推测J汽车早期以“低端低价低利润”模式经营的原因。
(2)分析J汽车实施“国际化”和“全球化”战略带来的益处。
(3)有人认为我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是必然趋势,请说明理由。
【答案】(1)中高端汽车市场被合资汽车品牌占领;汽车制造技术相对落后;资金不足;为快速抢占低端汽车市场。
(2)使J汽车的生产技术得到快速提升;市场对J汽车品牌认知度提高;J汽车市场份额扩大。
(3)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我国具有较完善的汽车产业配套;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家及企业对电气化汽车产业的前瞻性布局,使得我国在技术方面实现超越。
【解析】
【小问1详解】
早期我国汽车生产技术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汽车产业不发达,中高端汽车以合资汽车品牌为主,本土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较低。为了快速的占有市场,积累资金、技术与市场,优先选择发展低端、低价低利润的低端汽车市场。且低端汽车技术难度较小,资金需求量较少,进入门槛较低。
【小问2详解】
实施国际化战略,通过收购国外知名企业可以快速的获取相应的生产技术,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国际化、全球化战略的实施,可以提高本土品牌的知名度,增强市场对J汽车品牌的认知度,从而扩大J汽车的市场占有率,提高销量。
【小问3详解】
我国人口众多,城镇化进程较快,对汽车的需求量大,市场广阔。我国工业化水平较高,产业链完善,汽车产业配套较为完善、齐全。国家政策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大力支持。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等方面布局较早,基本实现了技术方面的超越,利于实现弯道超车。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鄱阳湖周边区域有众多沙山分布(图1所示),对其中的柘矶沙山剖面进行研究发现,其基底为沼泽黏土层,形成于末次冰期间冰期;进入末次冰期盛冰期,沙山逐渐发育。图2示意柘矶沙山形成过程。
图1
图2
(1)描述图示区域沙山的分布特征,并推断该地沙山形成时期的盛行风向。
(2)说明气候变化对柘矶沙山的黏土层和上部沙山发育的影响。
(3)对于南方沙地,有人认为应该大力开发,也有人认为应该加强治理。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分布:长江南岸及鄱阳湖湖滨地带,多位于江、湖的下风地带。盛行风向:偏北风或东北风。
(2)在末次冰期间冰期,气候温暖湿润,鄱阳湖周边洼地以沼泽湿地为主,土壤发育,形成较厚的黏土层。进入末次冰期盛冰期,气候变得干燥,长江和鄱阳湖水位下降,河床裸露,提供了沙源;受风力搬运,沙粒在近岸黏土层地带堆积,逐渐形成沙山。
(3)提倡开发:地处南方湿润区的沙地是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观赏和旅游价值;沙地资源开发可以带动周边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带来经济效益。
提倡治理:不加以治理,沙地范围可能呈扩大趋势,导致可利用土地减少;影响鄱阳湖湿地和原生动植物生态保护;风沙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沙山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其一般分布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处。由于该区域的沙山多分布在长江的南岸,以及鄱阳湖的西岸湖滨地区,由此判断可知,该地沙山形成时期应是多盛行偏北风或是东北风,将泥沙吹到了长江的南岸以及鄱阳湖的西岸湖滨堆积。
【小问2详解】
在末次冰期间冰期期间,由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较多,鄱阳湖周边水域面积较大,形成了大片的沼泽湿地,而沼泽湿地形成了大量沉积物,这些沼泽沉积物促进了土壤发育,形成较厚的黏土层;进入末次冰期盛冰期,由于气温的降低,气候变得干燥,导致降水大量减少,使得长江和鄱阳湖水位下降,河床裸露;裸露的河床底部存在大量泥沙,为沙山的发育提供了沙源;河床中相对干燥的沙源受风力搬运,沙粒在近岸黏土层地带堆积,逐渐形成沙山。
【小问3详解】
本题应先声明观点,提倡开发还是加强治理,之后再根据观点说明理由。若提倡开发,主要是由于我国南方地区气候较为湿润,沙地在南方相对少见,所以地处南方的沙地是较为独特的旅游资源,观赏和旅游价值较高,可以将其开发为旅游景点,从而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能够增加当地居民收入,促进就业。若提倡治理,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沙地的范围有可能会扩大,沙地覆盖周边地表,导致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减少;若沙地向鄱阳湖湿地扩展,可能会覆盖湿地和水域,影响鄱阳湖湿地和原生动植物生态保护;在强风吹过沙地时会形成风沙,风沙将会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曲率数值越大,河段越弯曲。萨拉乌苏河(左图所示)发源于陕西西北部的黄土高原,蜿蜒曲折北上,注入无定河。研究表明,早期无定河袭夺了萨拉乌苏河,导致河流下切加速,三岔河古城逐渐被遗弃。右图示意河流下切导致地下水位的变化。
(1)分析萨拉乌苏河河流曲率较大的原因。
(2)说明河流袭夺与三岔河古城遗弃的关联性。
【答案】(1)位于高原,地形较平坦,河流流速慢,侧蚀强;黄土土质疏松,易被流水侵蚀,导致河道蜿蜒曲折。
(2)无定河袭夺了萨拉乌苏河,导致流域落差加大,河谷下切速度变快,降低了该河沿岸的地下水位;古城位于萨拉乌苏河沿岸,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水井无法取水,人畜饮水困难,引发了对定居点的放弃。
【解析】
【小问1详解】
河流曲率较大说明河流蜿蜒曲折,流水侧向侵蚀作用强,这说明当地地势平坦,水流速度缓慢,当地位于高原,地形较平坦,河流流速慢,所以侧蚀强;河流两岸是黄土,黄土土质疏松,易被流水侵蚀,所以导致河道蜿蜒曲折。
【小问2详解】
如图示当地聚落的主要水源是“水井”,而水井的水源与地下水位高度密切相关,早期无定河袭夺了萨拉乌苏河,导致流域落差加大,河流下切加速,同时也降低了该河沿岸的地下水位;水井必须加深才能获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水井无法取水,人畜饮水困难,从而引发了对定居点的放弃。
砾石位置
蒸发速率
下渗速率
地表径流速率
土壤含水量
a
-30.7
-15.4
12.8
-9.9
b
-36.9
31.3
-25.4
14.6
c
-59.5
-76.5
无值
44.6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广东省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文件包含广东省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docx、地理答案惠州市2024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省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材料所述的“固体地球”是指,极移发生时不会改变,地球极移发生的原因可能包括,太行山前,塬坡发育,主要由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地理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该类产业转移特点不包括,该类产业的邻省转移模式,可显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