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新津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新津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2分)
1.下面为公元前2900年中国部分新石器文化分布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基础坚实
B.当时已进入邦国林立的国家初始形态
C.区域文明发展具有孤立隔绝的特点
D.中原地区文明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2.据考证,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良渚王城有300多万平方米,良渚还拥有631万平方米的外郭城,相当于8个故宫这么大。良渚外围的水利系统是当前已知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影响范围约100平方公里。这可以说明良渚( )
A. 是中国最早的文化遗存B. 已经进入文明阶段
C. 传统建筑工业非常发达D. 实行王位世袭制度
3. 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关于启继位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的史实是
A. 启继位建立了夏朝 B. 启继位存在着争议
C.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D. 世袭制遭到了破坏
4. 夏历与殷历、周历、秦历的不同之处,主要就在于以哪个月为正(作为一年之始)。夏历用的自然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与今汉历即农历正月相同)。这( )
A. 适应了农业发展需要 B. 适应了神权政治需要
C. 说明了夏朝历法落后 D. 证实夏朝是国家形态
5. 江西新干县一座随葬品丰富的大墓,与商代晚期诸王的年代大体相当。出土的礼器以青铜器为主,常用器的形制与中原差别不大,主题纹饰仍然是兽面纹。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受到商文化辐射影响 B.属于商朝王畿地区
C.经济发展超过了中原 D.青铜工具普遍使用
6. 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体现了( )
A. 西周的文明程度大大加深了 B. 社会生产力尚不非常发达
C. 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 D. 王权与神权形成紧密联系
7.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当“盟主”。齐国、晋国、楚国接续争雄,吴越争霸。诸侯成为“盟主”可以
A.取代周天子获得分封权力 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
C.免除向周王室纳税的义务 D.号令各诸侯国的行动
8.西周时期楚王熊渠自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囊则说“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B.礼崩乐坏局面
C.儒家思想受诸侯认同 D.华夏认同增强
9.韩桓惠王因惧秦,遂派水工郑国入秦,行使“疲秦计”,后阴谋败露,秦王要杀郑国。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认为有理,仍用郑国,渠得以建成。该渠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0.春秋时期较之西周,农民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大大增加,乃至于多开私田并隐匿其收入,与此同时耕作“公田”的积极性却越来越低,以至公田荒芜不治。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管理松弛 B.井田制度瓦解 C.铁犁牛耕出现 D.生产关系改变
11.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据此可知,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
A.构建官僚政治 B.重建政治秩序 C.加强中央集权 D.变革选官制度
12.下表所示为春秋战国时期道家部分学者的观点。这些观点( )
A.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 B.体现了唯物论的倾向
C.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D.寄托了对逍遥的追求
13. 商鞅指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下列言论所体现的理念与商鞅变法一致的是( )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尽地力之教”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14.商鞅认为,“官爵者,所以劝功也;授官予爵,不以其劳,则忠臣不进。行赏赋禄,不称其功,则叫战士不用”。据此推行的改革措施( )
A.消除了贵族特权 B.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C.加强了思想控制 D.促进了小农经济发展
15.“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以上评价主要是针对秦始皇( )
A. 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 B. 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C. 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D. 推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发展
16.如图为“秦朝统治机构示意图”,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①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朝相权被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③这一制度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④秦朝地方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7. 《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记载:各县要书面报告农田受雨、抽穗、垦而未种、受灾面积以及降雨量等,每年八月底以前送达朝廷;主管仓库的官吏每年十月份要将各类粮食的库存数量上报内史。这( )
A.反映了秦朝法律严苛 B.加大了地方官员的负担
C.显示了秦朝灾害严重 D.提升了大国的行政效率
18 秦统一以前,粮价较稳定,大致粟石三十钱左右。《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六年(前216年),关中“米石千六百”,这一变化最可能是因为( )
A.中央集权强化影响经济B.法家统治思想阻碍农业发展
C.大兴土木使得民失农时D.长期战乱后的社会经济凋敝
19. 既有“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远人志向,还有大量为国远虑的忠诚之士,从而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构成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朝代是( )
A.汉代B.唐代
C. 宋代D.清代
20.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为恢复经济,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西汉采取的政策是( )
A.统一货币 B.统一文字
C.休养生息 D.盐铁专营
21.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令郡国将应缴纳的贡品及运输费用一并折价交给均输官,由其在价低的地方采购物资,除一部分用作官需等目的外,其余的转运到价贵的地方出卖。汉武帝推行此政策旨在( )
A.增加政府收入 B.减轻农民负担
C.促进商业发展 D.打击地主豪强
22.东汉初年,刘秀裁减官吏,整顿吏治,清查全国户口,重视儒学,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光武中兴 D.康乾盛世
23.探究不同时期的社会现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下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形成“光武中兴”局面
B.表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皇帝年老昏庸造成乱象
D.皇帝一直依靠宦官治国
24.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关于两汉文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史记》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体裁
B.《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C.蔡伦发明造纸术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D.《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非选择题(共28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右图为:里耶秦简户籍簿,考古编号为里耶简9-2064,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编制户籍的目的,并简析秦里耶秦简的史料价值。(4分)
材料二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简述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8分)
材料三
“大一统”思想虽然形成于先秦时期,但具体付诸实施则是秦汉时期,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在第二次出兵调节百越之间矛盾时已经形成,其后,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实践的对象首先选择了改变与匈奴的关系……可以说,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不仅奠定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疆域形成的基础,也积极推动着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发展和最终形成。
——摘编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汉武帝时期在“改变与匈奴关系”方面的实践活动,并简述汉武帝构建“大一统”王朝的意义。(4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研究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学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孔子、老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上述至少5个关键词,以“变革与争鸣”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200 字左右)
高2024级高一(上)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2分)
1.【答案】A【解析】据“中国部分新石器文化分布示意图”可知,新石器文化分布广泛,且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基础坚实,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状况,未涉及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和阶层分化等情况,不能说明当时进入国家初始形态,排除B项;中华区域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孤立隔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只有新石器文化遗址分布信息,未涉及中原地区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发展水平的对比,排除D项。
2.【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良渚时期。根据“良渚古城是一个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可以看出,在良渚时期,已经出现在宫城,并且有水利系统,说明当时的生产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说明当时已经进入到文明阶段,原始的文明已经产生,B项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最早,且良渚也不是最早的,排除A项;“非常发达”说法夸大,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王位世袭,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详解】从材料“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其实令启自取之”可得出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C项正确;禹建立了夏朝,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争议,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禅让制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夏朝时期。根据材料“夏历用的自然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与今汉历即农历正月相同)。”可知,夏历以农历正月为起始月,这符合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要求,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神权政治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比夏朝与其他时期历法的优劣情况,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 【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江西出土的商朝时期青铜器的形制与中原差别不大,结合所学中华文化的史实可知,该地区受到商文化的影响,故选A项;王畿是商朝首都附近,该地区属于王畿之外,排除B项;中原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高于周边地区,排除C项;青铜器主要以礼器、兵器为主,青铜工具较少,排除D项。
6.【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可知西周时期,周王与诸侯之间通过婚姻建立血缘关系。与分封诸侯有关的是分封制,与血缘关系有关的是宗法制,所以材料内容体现了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不能说明西周的文明程度大大加深了,排除A项;材料内容和生产力是否发达无关,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神权,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部分诸侯成为“盟主”,其自身的号召力不断增强,盟主可以在周王的加持下,号令诸侯,比如著名的历史事件“葵丘会盟”,D项正确;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力式微,但在宗法和礼乐制度之下,各诸侯即使力量壮大,也不可取代周室,排除A项;成为“大宗”是宗法,尤其是血缘关系的直接结果,这是诸侯国君不能自己主动改变的,排除B项;诸侯受周天子分封,具有向其纳税,贡赋等义务,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D【解析】据材料“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赫赫楚国……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可知,熊渠说他是蛮夷人,不用中原的谥号,而子囊认为楚国对南方诸国或安抚或征伐,使之归顺诸夏,这表明了楚国为华夏而战,并以华夏自居,体现了楚国人对华夏文明的接受与认同,故选D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割据,分裂趋势加强,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诸侯国推崇不同思想流派,儒家思想未受到诸侯认同,并且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排除C项。
9.【答案】B【解析】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利专家郑国主持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②为郑国渠,故选B项;①位于蜀,是都江堰,排除A项;③位于漳水,是西门豹渠(“引漳十二渠”),排除C项;④位于淮水,是芍陂,排除D项。
10.【答案】C
11.【答案】B【解析】由儒家的“以礼治国”、墨家的“选贤任能”、道家的“无为而治和法家的“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可知,四家的主张都是有关治国的,可见当时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时代主题是重建春秋战国时期被破坏了的政治秩序,故选B项;时代主题应该是四家共同的主张,但构建官僚政治是法家的主张,并不是四家共同的主张,所以不能据此说构建官僚政治是当时的时代主题,排除A项;加强中央集权也是法家的主张,而不是四家共同的主张,排除C项;变革选官制度不是儒家所主张的,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据材料“有无相生……高下相盈”“天下……太山为小”可知“有”与“无”、“难”与“易”等观点,说明了事物都是处在运动变化中的,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选A项;唯物论最核心的主张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材料描述的是辩证法,没有涉及唯物论的观点,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老庄的观点中蕴含辩证法思想,没有体现对现实的不满,排除C项;庄子的名篇《逍遥游》体现了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寄托了对逍遥的追求,题干没有涉及《逍遥游》的相关主张,排除D项。
13. 【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根据所学,“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强调的是变革,“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体现的是变革的思想,具体情况变了,则方法也要变,D项正确;A项是道家的主张,与变法无关,排除A项;“尽地力之教”强调利用土地,与主旨无关,排除B项;C项是儒家孟子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B【解析】据材料“官爵者,所以劝功也”“不以其劳,则忠臣不进”“不称其功,则叫战士不用”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认为授予官职,如果不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决定,那么忠臣将得不到提拔,如果赏赐、俸禄不以功劳为依据,那么有功劳的战士将不再愿为国家效力,因此商鞅主张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这一措施的推行有利于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故选B项;奖励军功打击了贵族特权,但不能消除贵族特权,排除A项;奖励军功起到打击贵族特权,增强战斗力的作用,与加强思想控制无关,排除C项;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推行小家庭制等措施将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5.【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可知,材料中的评价是针对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结合所学可知,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了国家统一,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成为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帝王,A项正确;“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秦统一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的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C项;“推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发展”是秦统一的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秦朝统治机构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相权归属于丞相,并未被一分为三,②项解读不正确。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这些制度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不是加速秦朝灭亡的因素,③项解读不正确,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①项解读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朝地方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④项解读正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①项解读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7. 【答案】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各县要书面报告农田受雨、抽穗、垦而未种、受灾面积以及降雨量等,每年八月底以前送达朝廷”“主管仓库的官吏每年十月份要将各类粮食的库存数量上报内史”可知,秦朝的律法中规定了对于农业生产的有关问题,由地方政府和对应的官吏要定期向中央直接呈报,这些要求有助于中央及时掌握地方农业生产的相关问题,从而提升了国家治理的行政效率,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朝法律严苛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大地方官员的负担”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秦朝灾害严重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8 【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据题意可知,与秦朝统一前相比,秦朝统一后,粮食价格反而额有了大幅增长。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应该是秦朝建立后修建长城、宫殿,实行沉重的徭役,导致农民耽误农时,从而使粮食价格大幅上涨,C项正确;中央集权强化并不一定会影响经济,反而有可能促进经济发展,排除A项;法家统治思想并不会阻碍农业发展,排除B项;秦朝建立后实行严刑苛法,徭役沉重,所以出现材料中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大兴土木导致农民丧失农时,而非主要因为战乱导致的经济凋敝,排除D项。故选C项。
19.【答案】A
20.【答案】C
21.【答案】A
22.【答案】C
23.【答案】B
24.【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D项正确;《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排除A项;《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排除B项;蔡伦是改进了造纸术,而非发明,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28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1)目的:加强人口控制,征发赋役(2分)
里耶秦简的史料价值:第一手史料;对研究秦朝文字、户籍制度、赋役制度等意义重大。(2分)
(2) 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2分)
政治措施:①颁布“推恩令”。②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中朝。③确立察举制。④设刺史,进行巡视监察。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一点2分,答三点6分)
(3)实践: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打击匈奴(北击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只要写出北击匈奴就可以得分);②设立河西四郡(具体写出两郡也可得分);③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一点1分,三点得3分)意义: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1分)
26.答案: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主要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大争鸣时期。(2分)
①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并推广,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2分)
②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分封制宗法制所维系的贵族等级体系走向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崛起,他们提出自己的主张,试图影响现实政治。(2分)
③当时出现众多学派,彼此论战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儒家代表孔子、孟子主张仁、仁政、为政以德;道家代表老子主张天地万物的本原是“道”,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代表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代表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2分)诸子百家对政治、社会、字宙等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相似的,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2分)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发展,推动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2分)
记述
出处
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学派
主张
儒家
以礼治国,为政以德
墨家
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道家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
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
学者
观点
老聃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庄周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新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新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四川省新津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新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高丽成宗时代,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新津成外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