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件(统编版2024)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件(统编版2024)第1页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件(统编版2024)第2页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件(统编版2024)第3页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件(统编版2024)第4页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件(统编版2024)第5页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件(统编版2024)第6页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件(统编版2024)第7页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件(统编版2024)第8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授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授课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受降城,知识链接边塞诗,初读文本把握节奏,初读文本重点字词,初读文本梳理诗意,再读文本合作探究,比较鉴赏,合作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 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代表作有《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受降城,指西受降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一说,指唐代灵州的受降城,故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西汉受降城(兀剌海城)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地处石兰计狼山山口,现以新忽热古城之名于2013年定为国家保护单位。 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5年),匈奴左大都尉密谋降汉,汉朝允诺中途接应,命因榆将军公孙敖修筑塞外受降城。城池历经数朝,至有元一朝称兀剌海城,为成吉思汗征伐西夏时首个攻克的城池,于北元暨明朝时期逐渐废弃使用。 布局为正南北方向正方形,现长宽均为950米,残高不一,墙体土夯而成,最高8米。东、南墙各设宽12米的城门,门外设有瓮城,四角均有角楼,四墙均有马面。
    思想内容:1. 描写边塞的奇特风景。2. 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壮志难酬的愤懑。3. 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4. 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 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烽火台名。在西受降城附近。一说,当作“回乐峰”,山峰名。在回乐县(今宁夏灵武西南)。
    一作“城上”,一作“城下”。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尝试用诗化的语言概述诗歌内容
    夜幕低垂,诗人悄然踏上回乐烽前,眼前是一片广袤无垠的沙海,月光下,细沙闪烁着银白的光芒,宛如冬日初降的皑皑白雪,铺满了这寂寥的边塞之地。受降城静静地矗立在不远处,城墙上斑驳的痕迹记录着岁月的沧桑,而此刻,它被一轮皎洁的明月轻柔地覆盖,月光如霜,清冷而明亮,给这座古城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银纱。正当诗人沉浸在这份宁静与壮美之中时,一阵悠扬而又略带凄凉的芦管声,穿越了夜的寂静,悄然响起。那声音,如同远方传来的呼唤,又似内心深处的低吟,它那么遥远,又那么清晰,让人的心弦不由自主地为之颤动。 诗人环顾四周,却不见吹笛之人的身影,只觉这乐声在夜空中飘荡、回旋,仿佛将整个受降城都笼罩在了一片思乡的氛围之中。此刻,城中的征人们,无论是沉睡还是清醒,都被这突如其来的芦管声触动了心弦,他们纷纷抬头望向那轮明月,眼中闪烁着对家乡无尽的思念与渴望。
    1. 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有何作用?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比喻形象地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渲染了自己愁惨凄凉的心境。
    2.诗歌前两句“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这两句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3、“不知何处吹芦管”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不知何处吹芦管”写声,照应标题中的“闻笛”。“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
    4. 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从“一夜征人尽望乡”直接抒写了征人的思乡之情。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陡然唤醒了“征人”的思乡情绪。 “一夜”写出了征人望乡时间之长,“尽”字又道出了他们无一例外都在望乡,充分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切。
    1.《峨眉山月歌》《夜上受降城闻笛》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 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峨眉山月歌 李 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上受降城闻笛》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峨眉山月歌》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是不同的诗人因为他们不同的人生境遇赋予了月亮不同的情感,并借它传情达意。月在诗人眼中,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寄托着各种各样的感情。
    5.作者思乡却为什么要写月?
    寄托于月亮的感情主要有:1.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2.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3.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旷达的情怀。 4.以月蕴含时空的永恒。
    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学表达形式,一直流传至今。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就是诗词中的意象,情语就是诗词中的感情。因此,想要把握住一首诗,一曲词我们首先就要抓住意象,唯有抓住意象我们才能进入诗歌,体会到诗歌的美。
    意:诗人主观情感(情意)象:诗中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物象)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情意+物象=意象
    意:诗人主观情感(情意)境: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意象的集合)诗歌通过意象集合所表现出来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境界意象+意象=意境
    意象,寄托着诗人情感的客观景物,像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之类,只要灌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叫意象。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意境,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方面,由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构成,情景交融。
    意象是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你还知道那些写月的诗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夜上受降城闻笛》均借声传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子规啼”开篇,子规哀鸣,寓含对友人贬谪的同情与不舍,而“我寄愁心与明月”则借明月传递无声关怀,虽无直接声音,却营造出深情氛围。 《夜上受降城闻笛》 则在宁静夜晚,以“芦管”声为引,这突如其来的笛声穿透了孤寂的边塞,触发了征人内心的思乡之情。芦管声不仅是物理上的声响,更是情感上的共鸣,将战士们的心紧紧相连,共同沉浸在乡愁之中。 两首诗均巧妙运用声音(子规啼、芦管声)元素,将诗人的深厚情感无论是友情的真挚关怀,还是乡愁的深切思念传递给读者,展现了唐诗“音韵传情”的艺术魅力。
    2、“唐诗有声,音韵传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上受降城闻笛》两诗都借声传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春夜洛城闻笛》与《夜上受降城闻笛》均借夜间“闻笛”抒发思乡情。李白在《春夜》中,以“暗飞声”描绘笛音,悠扬中透着淡淡哀愁,随春风弥漫洛城,引发“折柳”联想,间接抒发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情感含蓄而悠长。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则更为直接,边塞月夜的清冷背景下,芦管声骤起,打破宁静,一夜之间,征人皆被触动,望向故乡,情感强烈而直白,展现了笛声的巨大感染力。两诗虽同题,但写法各异,各有韵味。
    3、《春夜洛城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两诗都写夜间“闻笛”,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前两句:(写景)月下景色,凄凉萧瑟后两句:(抒情)静夜闻笛,征人思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相关课件

    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峨眉山月歌/李白课文配套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峨眉山月歌/李白课文配套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李白轶事他山之石,写作背景,作品概况,文体知识,读法指导,初读文本把握节奏,初读文本重点字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2024)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示范课ppt课件,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指出征或戍边的军人,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夜上受降城闻笛,征人思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夜上受降城闻笛评课ppt课件,共1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作者考察,诗歌品读,正面写情,问题探究,主旨归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