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高级中学校、达州巨全双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四川省达州市高级中学校、达州巨全双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家在距今4500-3700年的宝墩古城遗址内陆续发现了多组大型建筑基址,这些建筑基址规模大,筑坑规矩、筑网清晰、规格较高,单体面积均在200平方米以上,应为宝墩文化时期类似宗庙的大型公共礼仪性建筑的组成部分。据此可知,宝墩古城遗址时期
A.礼乐制度开始萌发 B.具有早期国家特征
C.城市建筑形成规制 D.政治权力趋于集中
2.战国时期,法家学者将尧舜夏商周时期视为“至安之世”,充分肯定了先公先王“立世创制”的伟大功绩。但他们认为尧舜汤武能够“王天下”,依靠的不是“德”,而是各种外部条件的共同支持,没有这些条件的支持,即使是才智再高的君王也难有所成就。这表明法家
A.具有注重实际的理性精神 B.与儒家思想不谋而合
C.希望回到“三代”理想社会 D.倡导限制君权的思想
3.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后,秦地处于较高阶层的人群“已经完全放弃了使用传统的秦式青铜礼器,转而主要使用三晋两周地区的青铜礼器”,这些人群大部分是通过军功、交易等获得使用青铜器的权利的。这一现象可用来说明
A.秦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B.山东六国地区的文化成就最高
C.统一加速民族交融进程 D.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急剧转变
4.魏晋时期,为区别上下尊卑,宾礼中存在严格的法律规定,对违背规定的处罚非常严厉。但北魏末期,公主出行遇到御史中尉高道穆的车没有让路,犯了清路之规,“(高)道穆令卒棒破其车。公主深以为恨,泣以诉帝”,孝庄帝谓公主曰:“高中尉清直之士,彼所行者公事,岂可以私责之也。”这反映出北魏末期
A.统治秩序得到重新塑造 B.门阀特权受到了限制
C.礼与法呈现结合的趋势 D.鲜卑封建化进程完成
表1
次转变为中唐及以后的仁义道德之一文部中的文也渐由礼乐之文轮变为仁又道的之更。这种转变反映了 4
A.民间身份趋同性增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 D.科举考试内容的完善
6.表1所示为部分史料所载宋代农户的生产生活情况。这主要体现了宋代
A.农民商业意识增强 B.雇佣生产日益普遍
C.区域商业均衡发展 D.政府调整商业政策
7.元世祖忽必烈认为“钦天授时为立治之本,黄帝、尧、舜以至三代,莫不皆然”,而本朝亦应通过“日测月验”,以实现在广大疆域空间的精准测影,达到“庶几吻合天运而永终无弊”的水平,他还要求新历颁布要做到“布告遐迩,咸使闻知”。忽必烈此举旨在
A.促进天文观测的发展 B.指导农业生产的发展
C.宣扬政权的正统地位 D.继承前代的治理经验
8.明代,长三角地区的田地仅占全国6%左右,税粮却占全国近22%。各地上交给朝廷的税粮,每5石就有1石多是长三角地区提供的,长三角地区以1/16的田地交纳了1/5以上的税粮。关于每亩平均交纳的税粮,全国仅为0.038石,长三角地区高达0.143石。这
A.推动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促进了长三角农业集约化发展
C.平衡了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 D.客观上促进了长三角商业发展
9.图1所示为“康熙的红票”,是康熙帝发往欧洲的一封公开信,使用满、汉、拉丁三种文字印刷于红纸上,发给来到广州的西洋商船,请洋商带回欧洲,意在探听康熙曾派往西洋的两组传教士钦差的音信。这表明当时清政府
图1
A.谋求与西方建立外交关系 B.已卷入到中西交流之中
C.废除了对外闭关自守政策 D.试图扩大朝贡贸易体系10.据考证,在距今3500-3100年的尼罗河流域,共有城堡类城镇42个,这些城镇在象形文字中类似中文的“田”字,不过中间不是一个而是好几个“十”,其首领称为“阿德西一米尔”,原意为“河渠的管理者”。这可用于说明古埃及文明
A.实行封建君主专制 B.官僚系统比较完备
C.农业生产体系完善 D.深受地理环境影响
11.公元前213年,当斯奇庇奥参加罗马市政官竞选时,保民官宣称斯奇庇奥未到法定年龄,阻止他参加选举。后者回答道:“如果全体人民希望我出任贵族市政官,我的年龄就够了。”由于公民大会的支持,保民官放弃了否决,斯奇庇奥顺利当选。这反映出当时罗马共和国
A.具有主权在民的特征 B.政治体制缺少民主因素
C.奉行分权制衡的原则 D.贵族特权不受法律约束
12.在13世纪的英格兰金斯索普庄园,村庄集体以60英镑租下了整个庄园和领主司法权,而后将土地分租给村民。1294年,领主独占了一块已出租的庄园林地,村庄集体与领主谈判后,领主以另一块林地的放牧权补偿村民。这表明当时的英格兰
A.封建庄园经济崩溃 B.等级关系瓦解
C.村民权利意识觉醒 D.市场交易活跃
13.674年,日本雄略天皇下诏废除“氏上私有部民制度”,并把朝廷赐给亲王、诸臣以及各个寺院的山林全部收归国有,对“私地私民”进一步打压。在此基础上,政府又实行了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以及户籍制度。这
A.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
B.维护了天皇统治的经济基础
C.铲除了封建幕府统治的根基
D.提高了日本土地利用的效率
14.玉器的制作贯穿了整个中美地区的文化历史。图2所示三个面具从左至右分别来自形成时代中期奥尔梅克文化、形成时代末期萨波特克文化的蒙特阿尔班以及古典时代晚期玛雅文化的帕伦克。这反映出古代中美洲各文明
A.审美趋向各具特点 B.科技不断发展进步
C.社会性质存在差异 D.内部之间缺乏交流15.图3所示为迪蒂摩斯墓碑,所处时代大约在托勒密时期或罗马控制埃及后不久。墓碑中心是圣书体象形文字,其下是希腊文,紧接着是世俗体象形文字。由此可见,当时
图3
A.希腊文化深受埃及文明影响 B.埃及文字是西欧诸文字的鼻祖
C.地中海地区的文明存在交流 D.埃及文明逐渐摆脱宗教的束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汉初,汉廷与匈奴基本上保持了友好往来,互通关市进行贸易。除每年赠送若干絮、缯、酒、大米等给匈奴贵族外,汉朝廷还指定官员用黄金和丝织品通过边境关市向匈奴换取马、骡、骆驼、兽皮及毛织品。匈奴贵族自单于以下,也往往亲自来到长城下交易。至于民间商人,经政府允许发给凭证后,也可以与少数民族人民进行贸易,但禁止铁器、铜钱等流往境外。汉武帝反击匈奴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又与匈奴互市贸易,并逐渐形成一种朝贡与赏赐的特殊贸易形式。
-摘编自曹大为主编《中国大通史·秦汉》
材料二
隋唐时期,互市有专门的政府机构,如隋代设“交市监”机构管理包括民族间贸易之事宜。唐代初期沿用隋代的“交市监”互市管理机构,唐太宗将交市监改名为“互市监”。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一度改名为“通市监”,但是不久又恢复为“互市监”。在唐代茶马互市出现之前,中原王朝或农耕民族主要用金银、绢帛及各种手工业品来交换周边少数民族的马匹及其他畜产品,历史上将这种互通有无的民族贸易称之为“绢马贸易”。
-摘编自据魏明孔《唐宋茶马互市的演变》
材料三
宋王朝与周边民族的贸易渠道增多,主要有榷场贸易、和市贸易、走私贸易和朝贡贸易四种形式。所谓榷场贸易,就是宋王朝和周边民族在双方交界的地带设置榷场,设官管理,开展双方的互市交换。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民族,“不可一日无茶以生”,对中原的茶叶依赖甚巨;四川西南部的少数民族“仰此(互市)为衣食”。1004年,辽大举侵宋,宋方旋即罢互市。
不久,宋、辽双方订这“澶洲之盟”。里年,宋方才“今样,霸州、安肃军里三般场”,后又显广估——摘编自林文勤《宋王朝边疆民族政策的创新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四
万里茶道大致形成于17世纪中后期(清前期),沿线覆盖200多个城镇,是继汉代丝绸之路后唯一一条联结中(今武夷山),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直隶,向北进入草原后从伊林(今二连浩特)进入今蒙古国境内,穿戈壁然后由东向西延伸,依次经过伊尔库茨克、秋明、莫斯科、圣彼得堡等10余个俄国主要城市。军行,军赖商供给商靠军生理,相互依存,互济为命”。
-摘编自崔思朋《万里茶道是商道也是民族交融之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时期互市贸易政策变动的背景及效果。(8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宋代发展権场贸易的经验。(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万里茶道开辟的意义。(4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
汉初,政府开始让民间推举50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的人为三老,每乡一人。汉文帝时期下诏按户口的比例增置三老、孝悌、力田为乡官。汉武帝“谕三老孝悌以为民师”,此后,三老、孝悌、力田皆为乡官遂成定制。至东汉时,三老的职掌更加明确具体-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在所有被表彰的对象中,“孝子顺孙”排列其首。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秦汉》
材料二
唐朝有许多地方性的礼仪活动,比如迎接敕使、举办乡饮酒礼与敬老仪式等,往往都有乡村耆老与正长参与。有时他们的地位十分重要,如每年举办乡饮酒礼时,刺史或县令为主人,设宾、介、众宾等席次,以乡村德高望重的老人充任。举办当天,主人要到宾、介家中再次邀请,宾、介到时,主人要在门口迎接。主人还要向宾、介、众宾分别敬酒,仪式结束时主人要送宾、介、众宾到门口。举办的地点道常是当地学校。
-摘编自杜文玉《唐代乡族势力对地方政治的参与》
材料三
宋代的儒家学者从稳定社会秩序的角度考虑,多主张恢复宗法,重建家族。宗族首领为能尘说,家代的的家学着在呼可“吸出铁填“的同时,起拿你为符,大力有米他的位,的到体。
-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
材料四明清时期,民间组织具有的制度性力量,包括组织力、动员力以及整合资源的能力,其往业的水利工程技术人才,还需要各段工程的组织管理者,并需在当年冬季永位较低的短暂时理作出明确规定。为保证通修工程的顺利进行,桑园围总局还专门制定了《基工章程》,对施
-摘编自龙登高等《明清时期中国的民间组织与基层秩序》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与唐代基层治理的相同特点。(10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民间组织的历史作用。(5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世界文明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互动现象,如游牧民族对农耕文明的冲击;希腊化对中东古代文明的冲击;阿拉伯世界与欧洲的对峙与战争;拜占庭东正教文化向东欧的传播与渗透。而先在文明对后世文明的影响,则是一种单向度互动。有同一地域的前后关系,如罗马文明对欧洲文明的影响,中东古代文明对阿拉伯一伊斯兰文明的影响;也有跨时空的互动,如印度文明向东南亚的传播等。若干反例也值得深入研究,即不对称的强制性互动。一种情况是双方发生战争等暴力冲突,对冲突双方的经济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破坏。另一种情况是强势文明压倒性地战胜甚至征服弱势方,弱势方则完全衰落甚至灭亡。文明间若缺乏互动,也会造成不利影响。如中古时期美洲文明与亚欧文明没有互动,美洲印第安三大文明之间、非洲西部与南部各文明间也缺乏互动。缺少互动的消极后果之一是无法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消极后果之二是缺乏竞争、无法奋起。
-摘编自刘景华《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看文明比较、互动与互鉴》
根据材料,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归纳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评述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25届高三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宝墩文化的建筑特点及其反映的社会发展状况,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考古学家在宝墩古城遗址中发现了多组大型建筑基址,推测其为宗庙等公共礼仪性建筑的组成部分。这表明在宝墩文化时期,已经具备了类似早期国家的组织能力和社会分工,故选B项;出现类似宗庙的大型公共礼仪性建筑并不表明当时礼乐制度开始形成,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型建筑的功能,而非城市建筑的规制,故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政治权力集中,故排除D项。
2.A【解析】本题考查法家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法家学者虽然肯定唐虞三代的伟大功绩,但认为尧舜汤武能够成功依靠的是外部条件,这一主张强调了外部条件和客观因素对成就的影响,反映了法家务实的态度,故选A项;法家与儒家强调道德与德治的思想不同,法家更注重法律和外在力量的作用,故排除B项;法家并不希望回到“三代”的理想社会,而致力于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法家倡导限制君权,故排除D项。
3.D【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后文化和统治方式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秦式青铜器受西周礼仪影响,使用者为贵族阶层。商鞅变法通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贵族特权,促使世官制向官僚政治转变;秦地通过军功,交易获得使用青铜特权的人群放弃使用秦式礼器,主要使用三晋两周地区的青铜礼器,这反映出秦制度和观念的演变;故选D项;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后,秦地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故排除A项;虽然秦地使用三晋和两周的礼器,但这不代表山东六国地区的文化成就最高,故排除B项;材料还包括战国晚期的史实,当时并未统一,故排除C项。
4.C【解析】本题考查北魏时期礼法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对上下尊卑关系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但是北魏末期,御史中尉高道穆因公主违反“清路之规”而对其加以处罚,虽然公主对此不满,但孝庄帝认为高道穆是按公事行事,不应受到责备。这表明当时法制在社会秩序中的地位较为突出,即礼与法相结合,共同维护统治秩序,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对统治秩序的重新塑造,故排除A项;材料未提到门阀特权受到具体限制,故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北魏封建化进程已经完成,故排除D项。
5.C【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士大夫观念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盛唐时期政治稳定,社会繁荣,文化多元开放。安史之乱后,中唐及以后的政治环境变得动荡不安,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文人士大夫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将关注点转向社会道德和政治伦理,以期通过道德教化来稳定社会秩序,故选C项;“文儒”的出现只反映了士大夫精神价值的趋同,而不能说明民间身份趋同性的增强,故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故排除B项;材料与唐代科举考试内容无关,故排除D项。
6.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农户生产与经济活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鲁斋集》中提到农民通过务工获取收入,表明农民已经不仅仅依靠农业谋生;《癸辛杂识》中的地主出售鱼苗以获取利润,显示出农民参与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易;《藏一话腴》描述了村落间商品交易的情况,表明商品流通日益活跃。上述内容都反映了宋代商业意识不断增强,故选A项;材料未提及雇佣生产的普遍性,故排除B项;商品交易活跃并不表明区域商业均衡发展,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的商业政策调整,故排除D项。
7.C【解析】本题考查元朝颁布新历的目的,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唯物史观的素养。忽必烈强调历法要与天运相合,并要求将新历推广,这表明他希望通过颁布历法和借助“钦天授时”的观念来宣扬政权的正统性,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不是忽必烈此举的主要目的,故排除A、B、D三项。
8.D【解析】本题考查明代长三角地区的赋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明代,长三角地区田地虽然仅占全国的6%左右,但税粮占比却远超田地比例,这迫使农民只能从事工商业,进而在客观上促进了商业发展,故选D项;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就已南移,故排除A项;长三角地区赋役沉重不利于南方资金集中,不利于长三角地区农业集约化发展,故排除B项;长三角地区的高额税负反而可能加剧南北经济差距,而不是平衡差距,故排除C项。
9.B【解析】本题考查康熙时期清政府对外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材料中提到康熙帝通过发出公开信,与来华的西洋商人沟通,意图通过他们探听信息,这表明当时的清政府已参与到中西交流之中,故选B项;康熙探听消息并不是要与西方建立外交关系,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表明康熙要废除闭关自守政策,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试图扩大对外贸易体系的内容,故排除D项。
10.D【解析】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尼罗河流域的城镇结构与河渠管理紧密相关,且其首领的称谓为“河渠的管理者”,这表明古埃及文明的城镇建设和社会组织深受尼罗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影响,水资源管理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与封建君主专制相关的信息,故排除A项;虽然首领的称谓涉及管理,但这无法证明古埃及的官僚系统已经完备,故排除B项;材料虽提到农业生产可能与水渠相关,但无法说明农业生产体系完善,故排除C项。
11.A【解析】本题考查罗马共和国的政治体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斯奇庇奥因未达到参加政官竞选的法定年龄而被保民官阻止,但在人民大会的支持下成功当选,这反映了主权在民的特征,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公民大会在选举中的作用,说明罗马的政治体制中含有民主因素,故排除B项;罗马共和国虽有不同机构之间的制衡,但并不奉行分权制衡原则,故排除C项;材料未显示贵族特权不受法律约束,相反,斯奇庇奥的成功依赖的更多是人民大会的支持,故排除D项。
12.C【解析】本题考查13世纪西欧的社会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材料中提到村庄集体与领主通过谈判解决了领主独占林地的问题,且村民得到了补偿,这表明当时村民的权利意识觉醒,能够通过集体行动维护自身利益,故选C项;材料显示的是庄园内部的土地租赁和谈判情况,但不表明封建庄园经济崩溃,故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提到村民与领主的关系发生变化,但不能表明封建等级关系已经瓦解,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市场交易的内容,故排除D项。
13.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天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废除“氏上私有部民制度”,将山林收归国有,接着推行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和户籍制度,这一系列措施显然是为了削弱地方贵族的势力,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天皇统治的经济基础,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削弱地方势力,把土地收归国有,这不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排除A项;当时日本尚未建立幕府统治,故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故排除D项。
14.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美洲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材料中的三个面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来自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艺术风格和玉器制作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审美倾向不同造成的,故选A项;材料并未直接提到科技发展的相关内容,故排除B项;美洲文明长期处于奴隶社会阶段,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中美洲内部文化之间缺乏交流,故排除D项。
15.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地中海地区文化交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时空观念的素养。埃及托勒密时期的墓碑上使用了象形文字和希腊文字,这说明在亚历山大东征后,地中海地区文明交流较密切,故选C项;墓碑上不同文字的使用表明地中海地区的文明存在交流,但并不表明希腊文明深受埃及的影响,故排除A项;尽管埃及文字对后世文字有影响,但西欧文字的鼻祖应是腓尼基字母文字,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埃及文明脱离宗教束缚的内容,故排除D项。
16.(1)背景:汉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国力强盛;汉匈经过三次战争,汉朝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量土地;汉武帝采取积极进取的民族政策。(2分,答出两点即可)
效果:减轻了匈奴对北部边境的军事压力;促进了边疆的经济发展;通过朝贡与赏赐稳定了边疆的和平局面;加强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经济交流;加强了对北部边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特点:管理机构专门化;商品交换多样化;“绢马贸易”盛行,贸易形式逐渐发展为一种以国家为主导的贸易形式。(4分,答出两点即可)
(3)经验:宋代在与周边民族的交界地带设置榷场,通过官员管理贸易,保证了贸易的规范性和有序性;茶叶成为贸易的重要商品,这一需求带动了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利用互市贸易争取民族政权间的和睦相处。(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4)意义:万里茶道是连接中国与欧洲的陆上商道,促进了中欧之间的贸易往来,推动了跨区域的经济交流;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繁荣;晋商活跃于商道上,推动了商人集团的发展;促进了中原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欧洲各国的交流;晋商与清军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商随军行,军赖商供,有利于保障边疆地区物资供应。(4分)
17.(1)特点:德治与教化相结合;以孝悌为核心价值;礼仪与基层治理相结合;以德高望重者为领导;维护封建统治秩序。(10分)
(2)原因:儒家思想复兴的影响;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的发展;传统宗法观念的传承;小农经济的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可)
(3)作用:在筹集资金、组织人力、整合资源方面发挥强大的动员能力;推动了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层公共事业的主体之一,加强了社会治理;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5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18.示例
观点:文明间的互动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对世界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分)
评析:该学者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历史事实,文明间的互动确实塑造了世界历史进程,但同时也有需要补充和澄清的部分。
互动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如希腊化运动是在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前提下,将希腊文化传播至埃及、中东等地,这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文明与希腊文明的融合,形成了希腊化世界,对后来的罗马帝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强制性互动的确可能导致毁灭性后果,但也不尽然,蒙古帝国的征服对西亚和东欧产生了巨大破坏,但蒙古帝国在其统治时期又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如丝绸之路的繁荣和文化传播。美洲缺乏与亚欧文明的互动,其发展相对缓慢,如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长期隔绝于亚欧大陆,缺乏技术和思想的输入,同时彼此之间缺乏竞争,难以应对近代外来文明冲击。(8分)
总之,该学者的观点正确地揭示了文明互动在历史中的多种形式及其影响,特别是正向交流推动文明进步的作用。(2分)
(“示例”仅供参考,准确提炼观点并进行合理解读,均可酌情给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四川省达州市高级中学校、达州巨全双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文件包含四川省达州市高级中学校达州巨全双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docx、B000542676_8历史73C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达州市达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达州市2023届高三二诊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