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01
    2024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02
    2024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按要求填空, 不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应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慎终如始,______。(《老子》四章)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长沙》)
    (3)苏洵《六国论》中的“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四句,描写了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
    【答案】 ①. 则无败事 ②.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③. 沁园春 ④. 暴霜露 ⑤. 斩荆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识记文学常识能力。
    易错字词有:峥嵘、稠、沁、暴、荆棘。
    2.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服饰是文化礼仪的载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懂“新中式”热度背后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在传承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我们一定能让服饰之美绽放新光彩,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①无形中加深着人们对中式美学的理解
    ②越来越多的“国潮”服饰现身大街小巷、融入百姓生活
    ③“国潮”服饰彰显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④提升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A. ③①②④B. ①④③②C. ③②①④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
    结合第一空后的句号,判断该处填总结句,选“③‘国潮’服饰彰显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照应上句的话题“服饰”;然后填“②越来越多的‘国潮’服饰现身大街小巷、融入百姓生活”,照应上句③中的“传统与现代”,即侧重说“现代”生活;接着就是①说明产生的作用“无形中加深着人们对中式美学的理解”,侧重审美价值;最后填④“提升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侧重文化意义,①④与后文的总结“热度背后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紧密衔接。
    正确排序为:③②①④。
    故选C。
    3. 为弘扬汉服文化,学校某社团拟举办“汉服秀”,小金草拟了一段汉服推介发言稿,发言稿中的画线处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大家好!即将粉墨登场[甲]的服饰是马面裙。马面裙原是明清时期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改良后的马面裙百花齐放[乙],兼顾传统与时尚,深受年轻人的追捧。时下穿着马面裙出游,总能引来旁人侧目而视[丙]。中华传统服饰种类不一而足[丁],敬请各位期待接下来的精彩演出。
    A. 甲处B. 乙处C. 丙处D. 丁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这里用来形容“服饰”,对象不当。
    百花齐放:各种鲜花一齐开放,形容繁荣的景象;比喻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各种艺术作品自由发展。这里主语是“马面裙”,用错对象。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等,“视”的对象含贬义。这里用来形容穿着马面裙出游引人关注,褒贬不当。
    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句中形容中华传统服饰种类多,使用正确。
    故选D。
    二阅读(70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下的传统文化变迁
    【摘要】
    【关键词】传统文化 ______ 社会学 仁 孝 忠
    ①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化进程颠覆了传统中国所构建的文明秩序,即一个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体系。围绕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学术史以及思想史的研究进行了诸多讨论,这里不再赘言。本文主要围绕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结合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相关社会学经验研究,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模式。
    ②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可以通过道德观(人与人)、家庭观(人与家)和政治观(人与国)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③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时候,传统文化的要义在于“仁”。“仁”之变迁在于从内外有别的差序交往结构转向“内外平衡”的宽半径合作: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论及的“差序格局”,差序格局体现了一种“内外有别”的交往模式。但是,到了现代社会,这种“内向化”的价值倾向却不利于人际的合作与互动。在新的历史时期,个体社会活动的范围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家庭界限,开始面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此时,社会发展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超越传统的交往界限来构建与“外人”的合作关系。
    ④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福山的信任半径的概念来理解。所谓信任半径,是指人们能够彼此合作的他人所构成的圈子的宽度。宽的信任半径可以使个人能够与社会上“远程”的其他人合作,而那些半径狭窄的人则倾向于将他们的合作活动限制在特定的小圈子内。信任半径这一概念告诉我们,信任只有做到组内-组外的平衡才能带来积极的社会效果。否则,当内群体与外群体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有可能为了小群体利益而牺牲公共利益。
    ⑤以家庭为核心的人际关系中,“仁”的直接表现即为“孝”。“孝”之变迁在于权威关系主导到权威关系和亲情关系的有机统一:传统孝道观念对子女提出了比较高的伦理要求,凸显了代际之间的某种权威关系上的差异。但是,在当代中国社会,这样传统意义的孝道观念已经难以为继,一些新的孝道元素开始逐渐形成,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孝道双元模型。
    ⑥所谓孝道双元,意指当代中国社会人们的孝道观念开始从过去的权威关系一元逐渐转向两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一个维度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等级关系以及子女对父母意愿的遵从,这可以称为“权威性孝道”;另一个强调了亲子之间自然而然的情感和亲和状态。子女因为这种情感基础的存在而自发地表现出对父母的关心,这可以称为“相互性孝道”。不同的孝道观念可以产生不同的孝道行为。例如,胡安宁基于经验数据发现,权威性孝道更加倾向于促使个人向父母提供经济类支持,而相互性孝道则与情感性支持相关。
    ⑦在处理与国家权威之间关系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基础是“忠”。“忠”之变迁在于以文化为中轴向文化信赖与制度评价并立的转化。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开始引入各种制度主义因素,呈现出文化与制度并立的新局面。
    ⑧所谓“文化”面向,仍然指代那些发轫于传统文化规制的君臣权威观念。按照这一出发点,公共机构与居民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父子关系,一方面,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如父母对孩子般致力于维护和促进民众的福利;另一方面,普通人接受公共机构的服务,便处于某种文化上的从属地位。与这种“父子”隐喻的传统文化观念相比,“制度”面向则强调了中立、客观的公共机构评价。人们对能够提供良好绩效的公共机构更有信心。换句话说,政治评价的结果取决于客观绩效的表现,公民“理性”地评价这种表现,然后做出相应的判断。
    4. 从文中选择一个词语填入【关键词】部分的空缺处,合适的是______。
    5. 根据第④段画线句可以做出这样的推论:“现如今信任没有做到组内-组外的平衡,也就不能带来积极的社会效果。”以下选项与题干中推理过程一致的一项是( )
    A.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B.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C.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若无不忍人之心,则非人哉。
    D.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6. 根据文意,能够体现社会转型对传统文化带来影响的一项是( )
    A. 社会中出现越来越多在家照顾孩子的全职妈妈。
    B. 每逢节日,在外务工子女给父母汇款表达孝心。
    C. 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更多和老师、中介进行沟通。
    D. 客户因为外卖平台提供的良好服务而给予好评。
    7. 不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文化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B. “宽信任半径”下的合作会带来积极的社会效果。
    C. 随着社会发展,孝道观念和孝道行为都会有所革新。
    D. 转型期后,公共机构有可能向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8. 为了让读者迅速了解本文的研究成果,请为本文写一段摘要,150字左右。
    【答案】4. 转型(期)/变迁/现代化
    5. A 6. C
    7. D 8. 示例: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嬗变是一个经典的社会科学研究议题。本文通过道德观(人与人)、家庭观(人与家)和政治观(人与国)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仁”“孝”和“忠”三个基本主题,论证了当代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变迁的基本方向与形态:“仁”的观念从内外有别的差序交往结构逐渐转向内外平衡的宽半径合作;“孝”的观念从权威关系主导逐渐转向权威关系和亲情关系的有机统一; “忠”的观念从文化为中轴逐渐转向文化信赖与制度化评价并立的格局。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本文立足于现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讨论,通过道德观(人与人)、家庭观(人与家)和政治观(人与国)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仁”“孝”和“忠”三个基本主题。根据“结合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相关社会学经验研究……”“‘仁’之变迁在于……到了现代社会……”“‘孝’之变迁在于……在当代中国社会……”“‘忠’之变迁在于……”可分析得出答案。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A.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只有出使狗国,才从狗门入。我出使的不是狗国,我不从狗门入。与画线句推理过程一致。
    B.类比推理。邹忌指出“宫妇”“朝廷之臣”“四境之内”是因为“私”“畏”“求”而蒙蔽齐王,然后得出结论: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C.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不忍人之心”是“人”的充分条件。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D.选言推理。其推理过程是:人的正确思想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或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所以,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 根据“个体社会活动的范围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家庭界限,开始面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等内容可知,“在家照顾孩子”是“内向化”的价值倾向;
    B. 根据“权威关系主导到权威关系和亲情关系的有机统一”等内容可知,“汇款表达孝心”是权威性孝道的表现;
    C.根据“个体社会活动的范围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家庭界限,开始面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可知,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更多和老师、中介进行沟通,突显出个体活动范围面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D.根据材料最后一段可知,文章强调的是“‘制度’面向”,客户与外卖平台是一种有偿服务关系。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有可能向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错。根据“公共机构与居民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父子关系”“‘制度’面向则强调了中立、客观的公共机构评价”等内容可知,最后一段主要说的是公共机构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强调居民评价源于公共机构提供的服务,未体现转型期后,公共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如何。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意图的能力。
    根据第①段内容可知,文章首先指出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文明秩序,指出学术史以及思想史对此进行了诸多探讨,意在论述传统文化核心构成要素在社会转型期的基本模式。
    根据第②段内容可知,文章从道德观、家庭观和政治观三个方面考察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
    根据第③段及以后的内容可知:道德观方面,文章讨论了“仁”的概念如何从传统的差序格局转向现代社会中内外平衡的宽半径合作,强调了信任半径概念在促进人际合作中的重要性;家庭观方面,文章分析了“孝”的变迁,如何从权威关系主导转向权威关系和亲情关系的有机统一,并介绍了孝道双元模型,即权威性孝道和相互性孝道;政治观方面,文章探讨了“忠”的概念如何从文化为中轴向文化信赖与制度评价并立转化。
    (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鹿原(节选)①
    陈忠实
    ①白嘉轩背着褡裢朝县城的方向走去。秋末冬初的黎明像一个行动迟缓的老人凝滞不前。冬走十里不明。浓雾笼罩着的村庄仍然有驱狼的火光明明灭灭。雄鸡的啼叫没有往日的雄壮,而显得黏稠滞涩。白狼的凶讯持续流传。后来又传闻朱先生②凭一张嘴、一句话,就解除了从甘肃反扑过来的二十万清军,朱先生因此被张总督任命为第一高参。白嘉轩忙于修复围墙而不闻姐夫朱先生的种种传闻,是昨天晚上鹿子霖带着一脸惊奇询问他关于朱先生的消息时他才知道的。他带着验证传闻和反正以来的种种疑惧和慌乱去找朱先生,听他断时论世。
    ②朱先生在他的书房里接待白嘉轩,他一如往常,看不出任何异样的神态。白嘉轩脑子里顿时蹦出“处世不惊”四个字来。他忍不住说起乡间关于白狼的传言,朱先生笑笑说:“无稽之谈。”姐夫对白狼的冷漠,使白嘉轩感到扫兴,他随之问起朱先生斥退二十万清军的事。朱先生用像冷漠白狼一样的口气说:“传言而已。”白嘉轩不好再问,却又忍不住:“哥,我想你是不会为张总督当说客的。”朱先生却笑了:“你又猜错了,我这回乐意当了张总督的说客。”
    ③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
    ④诵读已经不是习惯而是他生命的需要。世间一切佳果珍馐都经不得牙齿的反复咀嚼,咀嚼到后来就连什么味儿也没有了:只有圣贤的书是最耐得咀嚼的,同样一句话,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和新的领悟,不仅不觉得味尝已尽反而觉得味道深远;好饭耐不得三顿吃,好衣架不住半月穿,好书却经得住一辈子诵读。朱先生诵读圣贤书时,全神贯注如痴如醉如同进入仙界。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先生正在晨诵。”两位差官对门房张秀才上了火:“我这里有十万火急的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他接也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朱先生说:“我正在晨诵。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他们自便。”差官听了更火了,再三申明:“这是张总督的手谕,先生知道不知道张总督?”张秀才说:“皇帝来也不顶啥!张总督比皇帝还高贵?等着!先生正在晨诵。”两位差官只好等着,张秀才不失礼仪为他们沏了茶。
    ⑤朱先生晨诵完毕,挽着袍子来到门房,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的信慷慨陈词,婉约动人,言简意赅地阐释了反正举事的原义,摆置出目下严峻的局势,又说反正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决一死战。张总督说他的革命军同仇敌忾,士气高昂,完全可以击败方升的乌合之众,只是战事一起,市民百姓必遭涂炭,古城必遭毁灭,于理不通于心亦不忍。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这里亦不追击,由他自去陇西。如果方升情愿留住西安,张总督可以保护其颐养天年。
    ⑥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回去告知张总督,免得贻误战机。”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立即告诉妻子:“快点给我收拾行李。”朱白氏担心地问:“你到哪达去?不是说不去吗?”朱先生说:“我得出去躲几天。我算定张总督还要派人来缠的。”
    ⑦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嗔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⑧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⑨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代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要他坐上汽车,带上十二名经过特种训练的卫士以防不测。
    ⑩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⑪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朱先生热泪涌流,边吟诵边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有删改)
    [注]①《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写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的故事。②朱先生:白嘉轩姐夫,书中最具智慧者。自幼苦读,饱学儒雅,淡泊名利。
    9. 第①段画线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请加以赏析。
    10. 第③段在全文的构思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11. 赏析结尾的妙处。
    12. 某学校的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他们提出一个关键词:儒道结合。请围绕这个关键词,为朱先生写一则人物短评。
    【答案】9. 答案示例:用触觉去写听觉,写出了鸡叫声的沉闷,也显出有浓雾的凌晨环境的冷涩。它为全文奠定了冷寂沉重的氛围,拓展了文本的意境。
    10. 答案示例:第③段独立成段,回忆那天清晨朱先生在诵读。承接上文白嘉轩找朱先生确认他斥退二十万清军的事,引出后文朱先生回忆与张总督的会面。第③段由前文的实写转入回忆的虚写。文章采用倒叙的叙述方法,前两段先叙述朱先生退敌成功,再由第③段转入叙述退敌相关的故事,这样的叙述方式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1. 答案示例:结尾引用杜甫的诗歌(朱先生吟诵杜甫的诗歌),回应了前文张总督的送别诗中不舍的深情,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
    以诗歌结尾,余韵悠长,丰富文本内容,使叙事充满深情。它既符合朱先生读书人的身份,也揭示了朱先生愿意去劝退清军的理由是因为家国大义和对百姓的同情。
    12. 答案示例:朱先生身上很好地体现了“儒道结合”。①朱先生受儒家影响热衷读圣贤书,反复咀嚼圣贤文化;但不追求名利,不愿意受到外界的羁绊和束缚,有道家之风。②朱先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但避免涉及政治,他以简单应对复杂,冷静地审视社会生活。③朱先生劝退二十万清军,立下大功,但功成身退后一如往常,处事不惊。
    朱先生是旧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还在社会和政治动荡中展现了他的勇气和智慧。他能够洞察时局,又无愧无惧,活得通透。在他身上体现了儒家的忧国忧民的济世思想,又有道家淡泊出世的人生态度。儒道结合,他的行为和态度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用触觉——“黏稠滞涩”来形容听觉——“雄鸡的啼叫”,感官转换的比喻修辞属于通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鸡叫声的特点一改往昔的雄壮,而为沉闷、压抑,照应上文,凸显浓雾笼罩的村庄环境氛围是凄冷萧瑟的,奠定了沉重的情感基调,丰富了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增强感染力。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那天清晨”交待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远指代词“那”暗示后文为回忆的内容,可见使用了倒叙手法。
    “朱先生”引出相关人物,“正在书房里诵读”点明地点、事件和环境,也让读者感悟到朱先生儒者的身份和性格特点,结构上承接上文“白嘉轩背着褡裢朝县城的方向走去”“他带着验证传闻和反正以来的种种疑惧和慌乱去找朱先生,听他断时论世”,并与后文淡泊名利、神秘莫测、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和与张总督间以吟诵诗句的方式送别的场景相照应。
    上文设置悬念,后文交待故事情节,行文有波澜和起伏,增强可读性和吸引力。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段落内涵和作用的能力。
    内容上看,结尾引用朱先生吟诵的杜甫的诗歌《兵车行》里面的诗句,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结构上看,回应了上文张总督吟诵的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表达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
    表达上看,以耳熟能详的经典诗句结尾,耐人寻味启人深思,不仅丰富文本内容,还委婉含蓄地抒发了感情,夹叙夹议。
    形象塑造上看,朱先生的语言儒雅、文言化、书面化,非常符合他作为一名“只读圣贤书”的“儒子”身份,也表现了朱先生为了不让关中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毅然决然到清廷营帐退兵,勇敢从容的性格特征。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首先理解“儒道结合”,“儒”指儒家积极的入世思想,“道”指道家顺遂自然,无为而治。朱先生是儒、道完美结合的人物。
    ①朱先生坚持晨读,临行诵诗,热衷读圣贤书,咀嚼圣贤文化,体现“儒”;但他淡泊名利,不要车马喧哗、兵丁跟随,体现“道”。
    ②朱先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如面对势力强大的清兵义无反顾只身前去劝说,心系百姓,勇敢从容,有担当精神,体现“儒”;但他拒绝张总督的请托,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可见他不畏权贵,慧眼看世,避免涉及政治,体现“道”。
    ③开头部分写朱先生劝退了从甘肃反扑过来的二十万清军,立下大功,体现“儒”;劝退后对此事淡然,只说“传言而已”,从不居功,不将功劳挂在嘴边可见他处事不惊,体现“道”的洒脱淡然。
    (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别严士元①
    (唐)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本诗为诗人被贬赴任临行时所做,与前来送行的友人严士元话别。②阖闾城:即今江苏的苏州城。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所筑。③青袍:唐代八品九品(低阶)官员的官服为青色。
    13. 首联□处最有可能填入的一个字是( )
    A. 暖B. 寒C. 朝D. 芳
    14. 以下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中“倚棹”二字,说明送别地点在江边。
    B. 颈联是诗人想象离别后远行途中的美丽景致。
    C. 诗人同情友人官微职卑,满腹雄才无以施展。
    D. 全诗的风格清婉雅致,情思复杂,诗意浓厚。
    15. 本诗的“景语”细腻精妙,耐人寻味。请以颔联为例,加以赏析。
    【答案】13. B 14. C
    15. 答案示例:颔联写诗人与朋友的分别之景,春雨极细,微不可见,直至衣湿才察觉,闲花落地,听而无声,皆因春风春雨所致,前后相承,细腻精妙,渲染出周遭环境的极致空寂,所谓“景语即情语”,颔联以景衬情,反衬出诗人心中的不静(或对朋友的不舍、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对前程黯淡、事业无成的忧愁、孤帆远行的寂寞等),耐人寻味。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以及炼字的能力。
    “水国春□阴复晴”意思是,水国的天气,还是春寒料峭,忽阴忽晴。由“阴”可推断不是“暖”;此诗通过描写送别友人严士元途中所见景物,感慨宦海沉浮,朋友伤别,感叹怀才不遇,前途渺茫,由情感可知是“寒”。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能力。
    C.“青袍”一句是诗人对自己仕途失意的不满而非对友人的同情。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描写的能力。
    颔联“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蒙蒙细雨不觉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树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一点响声。写诗人与朋友的分别之景,“细”写春雨的特点,“看不见”进一步渲染雨丝之细,微不可见,直至衣湿才察觉;“无声”写出闲花落地,听而无声,花落因因春风春雨所致。两句话内容前后相承,感受细腻精妙。“看不见”“听无声”渲染出周遭环境的极致空寂,
    所谓“景语即情语”,颔联景物描写的细腻恰好说明诗人内心的敏感,意境的寂静暗示出诗人内心的孤寂。由后文可知,这是在送别朋友途中所见的景物,后文又有目送朋友的孤帆远行,孤寂的景物表现出对朋友的不舍;而诗人自感前途渺茫,怀才不遇,心情更加暗淡。这些情感都能够从颔联的写景中暗示出来,属于以景衬情。
    (四)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颂传
    ①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
    ②仁宗崩,建山陵。有司以不时难得之物厉诸郡。颂曰:“遗诏务从俭约,岂有土不产而可强赋乎?量其有无,事亦随集。”
    ③送契丹使,宿恩州,驿舍火,左右请出避,颂不动。州兵欲入救,闭门不纳,徐使防卒扑灭之。初火时,郡人汹汹,唱①使者有变,救兵亦欲因而生事,赖颂安静而止。遂闻京师,神宗疑焉。颂使还,入奏,称善久之。
    ④徒亳州。有豪妇罪当杖而病,每旬检之,未愈。谯簿邓元孚谓颂子曰:“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颂曰:“万事付公议,何容心焉。若言语轻重,则人有观望,或致有悔。”既而妇死。元孚惭曰:“我辈狭小,岂可测公之用心也。”
    ⑤吴越饥,选知杭州。一日,出遇百余人,哀诉曰:“某以转运司责逋②市易缗钱,夜囚昼系,虽死无以偿。”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
    ⑥既又请别制浑仪,因命颂提举。颂既邃于律历,以吏部令史韩公廉晓算术,有巧思,奏用之。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緾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九》,有删节)
    【注】①唱:喧嚷。②逋(bū):拖欠。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第进士,知江宁县( ) (2)颂既邃于律历( )
    17. 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有司以不时难得之物厉诸郡
    A. 磨炼B. 激励C. 虐害D. 振奋
    18. 结合文意,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
    郡人汹汹( )
    A. 骚乱不宁B. 议论纷纷C. 气势凶猛D. 争吵不休
    19. 第④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20. 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
    21. 依据第④段内容,具体分析邓元孚“惭”的原因。
    22. 根据下列表格的提示,填写相关的内容。
    【答案】16. ①. 掌管,做……知县 ②. 精通
    17. C 18. A
    19. 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
    20. 我放了你们,让你们做事谋生,(你们的收入)除了供给(家人)吃穿以外,都用来补偿官府,约好一定的期限还足欠款,可以吗?
    21. (1)邓元孚为自己冤枉豪妇、武断豪妇装病感到羞愧;
    (2)在豪妇因病而不能接受杖责时,邓元孚替苏颂出了主意,为自认为比苏颂高明而羞愧;
    (3)最后事实证明,豪妇并非装病,自己出的主意也可能经不起“公议”的检验,邓元孚也为自己见识浅陋而感到惭愧。
    22. ①. 求真务实 ②. 遇到火情,指挥有度,也阻止了一场潜在的叛乱发生 ③. 临危不乱(沉着冷静) ④. 遇到拖欠市贸钱的百姓,采取柔性政策,与百姓约定期限 ⑤. 精于研究创造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1)知:动词,管理、担任。句意:考中进士,担任江宁知县。
    (2)邃:动词,精通、深入研究。句意:苏颂对于律历有深入的研究(或:苏颂精通律例)。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厉:害,虐害,损害。句意:主管官员让诸郡进献不应时难以找到的物资。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汹汹:骚乱不宁。句意:郡人骚乱不宁。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你的父亲高明且以政绩著称,怎么可以被一个妇人欺骗?只要告诉医生依法检查,自然不会冤枉(她)。
    “岂”表反问,常置于句首,引出反问的内容,“为……所”被动结构,不断开,“岂可为一妇所绐”独立成句,前后断开;
    “但”引出条件关系的分句,“医如法检”作“谕”的宾语(双宾语),“但谕医如法检”独立断开;
    “自不诬矣”,否定句,独立断开。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释”,释放;“营生”,做事谋生;“悉”,都;“期”,约定期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1)结合原文“徒亳州。有豪妇罪当杖而病,每旬检之,未愈”分析,邓元孚为自己冤枉豪妇、武断豪妇装病感到羞愧;
    (2)结合原文“谯簿邓元孚谓颂子曰:‘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分析,在豪妇因病而不能接受杖责时,邓元孚替苏颂出了主意,为自认为比苏颂高明而羞愧;
    (3)结合原文“颂曰:‘万事付公议,何容心焉。若言语轻重,则人有观望,或致有悔。’既而妇死。元孚惭曰:‘我辈狭小,岂可测公之用心也。’”分析,最后的事实证明,豪妇并非装病,自己出的主意也可能经不起“公议”的检验,邓元孚也为自己见识浅陋而感到惭愧。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1)结合原文第②段“遗诏务从俭约,岂有土不产而可强赋乎?量其有无,事亦随集”分析,苏颂具有实事求是的品质。
    (2)结合原文第③段“送契丹使,宿恩州,驿舍火,左右请出避,颂不动。州兵欲入救,闭门不纳,徐使防卒扑灭之。初火时,郡人汹汹,唱使者有变,救兵亦欲因而生事,赖颂安静而止”可知,遇到火情,指挥有度,也阻止了一场潜在的叛乱发生。
    (3)结合(2)中信息总结形象特征或品质为: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处变不惊。
    (4)结合原文第⑤段:遇到拖欠市贸钱的百姓,苏颂说“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采用宽容和缓的政策,与百姓约定期限,既帮了百姓也有助于国家,可见智慧有法,体贴百姓。
    (5)结合原文第⑥段“颂既邃于律历”“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可见人物品质:精于研究创造。
    参考译文:
    苏颂传
    ①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宁人。考中进士,担任江宁知县。
    ②仁宗驾崩,修建陵墓。主管官员让诸郡进献不应时难以找到的物资。苏颂说:“皇帝的遗诏要求务必采取简约的方式,哪里有要求土地不出产反而强迫进献的呢?应该估量当地有无物产,事情也要跟随大家的意愿展开。”
    ③苏颂护送契丹使者,夜晚住在恩州,驿站着火,侍卫请求他外出躲避,苏颂没有起身。恩州的士兵想进入救火,他闭门不让他们进来,而是慢慢地让防守的士卒扑灭大火。一开始着火的时候,郡人骚乱不宁,说契丹使者有变,救兵也想趁机发生事端,全仰仗苏颂安稳处置而制止了事件的发生。于是让朝廷听闻了这件事情,神宗有所怀疑。苏颂出使完毕回国,入朝上奏,皇帝称赞了很久。
    ④改任亳州,有豪强的妇人犯罪应受杖刑却生病了,苏颂每十天就去检查,病没有好。谯簿邓元孚对苏颂的儿子说:“你的父亲高明且以政绩著称,怎么可以被一个妇人欺骗。告诉医生依法检查,自然不会冤枉(她)。”苏颂说:“万事都依法而办,哪里忍心啊。言语有轻重,人们有观望之心,或许就会招来让人后悔的结果。”不久妇人死了,邓元孚惭愧地说:“我们心胸狭窄,哪里能够看透您的良苦用心呢。”
    ⑤吴越闹饥荒,苏颂被选派去治理杭州。一天,他出来时遇见一百多人,悲伤地诉说道:“我们因为转运司责罚拖欠贸易的钱,夜里被囚禁白天受关押,即使死了也没有钱还债。”苏颂说:“我放了你们,让你们自己谋生,除了供给吃穿以外,剩余的都用来偿还欠款,以一年为期限还足欠款,可以吗?”他们都道谢说不敢负约,果然都如期交上了欠款。
    ⑥请求重新造浑仪,皇帝于是任命苏颂为提举。苏颂对于律历有深入的研究,因为吏部令史韩公廉通晓算术,有精巧的构思,苏颂奏请任用他。教给他古代的方法,造了三层高台,在上面放浑仪,中间放浑象,下面放司辰,用一个机关相连接,通过激水带动轮辐旋转,不用人力。时刻到了,司辰就出来报告。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看验时也应验,不差片刻,白天黑夜,都可以推测出来,这是前所未有的。
    (五)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强斋记
    (元)王沂
    ①宋君文野将归关东,筑环堵之室於先庐之阳,翳蓬藿而居焉,而命之曰“强”。谒余,言其故。
    ②余谓君年七十,将隐矣,而其志不自足如此。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犹箴儆①于国,作《抑》戒以自儆也。君子之于道盖终身焉,不以壮耄而勤惰也。此其所以自强不息也欤?
    ③强,有以胜人之谓也。以君之博学洽闻,驰骋以惊世者谓之强邪?以君之廉介刚直,不以一毫挫于人者谓之强邪?由前则为夸,由后则为傲,吾知君不为是也,亦曰勉于德而已。古之君子养其德之刚以胜其欲之私,足乎内,无待乎外。夫然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患难而不屈,临乎死生而不惧,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此其所以为君子也邪!
    ④□□,卫武公不云乎:“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②”故君子慎其独也。《传》曰:“君子庄敬曰强。”敬,其慎独之本也。夫以宋君乡道之勤,进德之勇,老而益壮,其为君子之自强也,孰御焉?故余嘉其志而乐为之书。
    (选自《全元文卷一八二九》)
    【注】①箴儆:规戒。②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出自《诗经·大雅·抑》,朱熹《诗集传》曰:“卫武公作此诗,使人日诵于其侧以自警”。
    23. 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虽然B. 然则C. 既而D. 因而
    24. 第②④段两次提及卫武公,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5. 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君归关东后,在旧居辟了一间房间,命名为“强斋”。
    B. 在作者眼里,宋君并不是一个博学洽闻、廉介刚直的人。
    C. 古代君子能够做到“足乎内,无待乎外”,就是慎独之意。
    D. 全文都是从“修身进德”的角度展开对于“强”的分析。
    26. 文章对“强”的认识逐层深化,请简要分析。
    【答案】23. A 24. 答案示例:第一次提及卫武公作《抑》,论证“君子之于道盖终身焉,不以壮耄而勤惰也”。第二次具体引用《抑》中诗句,论证“君子慎其独也”。文章借助卫武公的例子,推进了对于“强”的分析。
    25. D 26. 答案示例:首先,作者认为宋君年七十命名强斋,志不自足。由此,联想到卫武公九十五作《抑》,论证强的第一层含义:自强不息。其次,先解释强的意思“有以胜人”,然后借助对于夸和傲的批驳,得出强的含义是“勉于德”,“养其德之刚以胜其欲之私”。最后,通过引用《抑》,进一步在勉于德的基础上提出了,君子要慎独,慎独的关键是敬。文章由“自强不息”到“勉于德”到“慎独”到“敬”,层层深入,围绕进德修身充分展开对于“强”的分析。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上文强调君子可以靠自身独处实现追求,后文强调“慎独”,前后意思相反(转折),所以填“虽然”,即使这样,但是……。
    B.既然这样,那么,表因果;
    C.时间连词,不久;
    D.因此、所以,表因果关系。
    故选A。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第一次提及内容是“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犹箴儆于国,作《抑》戒以自儆也”,用卫武公作《抑》这件事,论证后文“君子之于道盖终身焉,不以壮耄而勤惰也”,列举名人事例,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
    第二次相关内容是“卫武公不云乎:‘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使用引证法,论证后文结论“故君子慎其独也”。引用不仅丰富文本内容,而且推进了对于“强”的分析,节省自己的笔墨,借助他山之石使论证更有力。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归关东后”错误。开头句说的是“宋君文野将归关东”,意思是将要,即将来时,选项表述成过去式,时态有误。
    B.“并不是”错误。曲解文意,原文信息是“以君之博学洽闻”“以君之廉介刚直”,可见作者眼里,宋君博学洽闻、廉介刚直。
    C.“能够做到‘足乎内,无待乎外’,就是慎独”错误。曲解文意,第三段说的是只要内心做好,与外界无关,也就是可以独处,而第四段却说“慎独”,两段内容正好相左,即“足乎内,无待乎外”(可以独处)与“慎独”(谨慎独处)表意相反。
    故选D。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层意的能力。
    首先,第②段开头说“余谓君年七十,将隐矣,而其志不自足如此”,可见作者认为宋君年七十还给自己住室命名强斋,志向远大不满足一时,希望自己越来越“强”。由此,联想到“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犹箴儆于国,作《抑》戒以自儆也。君子之于道盖终身焉,不以壮耄而勤惰也。此其所以自强不息也欤?”用卫武公九十五作《抑》,论证强的第一层含义:自强不息。
    其次,第③段“强,有以胜人之谓也”,先说明“强”的意思是可以战胜别人,然后借助对于夸和傲的批驳,“由前则为夸,由后则为傲,吾知君不为是也”,得出“强”的含义是激励自己提升道德品行,提升并坚守美德来抵御私心杂念。
    最后,通过“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犹箴儆于国,作《抑》戒以自儆也”,进一步在勉于德的基础上提出了,君子要慎独,慎独的关键是敬。文章由“自强不息”到“勉于德”到“慎独”到“敬”,即引用《传》的内容,“君子庄敬曰强”“敬,其慎独之本也”,层层深入,围绕进德修身充分展开对于“强”的分析。
    参考译文:
    宋君文野要回关东了,在先前的房屋南面建了一简陋的房屋,蓬草覆盖而居,用“强”命名,过来拜见我,说了原因。
    我认为宋君七十岁了,是要过隐居生活了,是因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选择这种隐居的生活。从前卫武公九十五岁,还规戒国家,作《抑》戒来自我省察。君子之道大概会坚守终身吧,不因为年纪大小而选择勤勉还是懈怠。这是他自强不息的原因吗?
    强,有想超越、战胜别人的意思。凭借宋君的博闻广识,充分发挥才能来震惊世人以显示“强”吗?凭借宋君的廉洁刚直,不因一点事情而受挫于人叫作强吗?前者就是夸耀,后者就是傲,我知道宋君不属于以上两种,也不过是以此激励自己坚守德行罢了。古代的君子修养他们刚强正直的美德来战胜私欲,让自身具有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既然这样那么就能实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处于患难中而不屈服,面临死生却不惧怕,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这就是他们之所以成为君子的原因呐!
    即使这样,但是卫武公不也是这样说过吗:“看你独自处室内,做事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慎独。《传》说:“有德行的人端庄恭敬,所以品德日益显著。”恭敬,是他们慎独的根本。凭宋君如此勤勉于正道,勇于进德,老当益壮,他作为君子是自强不息的,谁能超越他呢?所以我赞扬他的志向并且乐意为他写这篇《强斋记》。
    (选自《全元文卷一八二九》)
    三写作(70分)
    27. 离开附近,去往远方,是否意味着更好地认识世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追求远方
    生命之于我们是一趟单向行驶的列车,永远驶向远方。远方有美丽的风景,让你品味“一览众山小”的畅然;远方有新的起跑线,让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远方有纯真的情感,让你“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追求远方,会让我们的人生更精彩。
    追求远方的风景,美丽无限心畅然。王安石游褒禅山却败兴而归,发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慨叹。他没有向风景更深更远的地方走去,使得内心郁闷,遗憾而归。而“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孔子却饱尝了雄奇的自然风光。孔子是追求远方的践行者,他一生无悔无憾,面对泰山的壮丽,心胸开阔,精神愉悦,留下游历的佳作。
    远方之美,在于美好的向往。既然生命有限,远方无穷,那么我们就不要被现实与挫折羁绊,就应该在风雨中跋涉,奔向理想的远方。尽管山峦有不尽的坎坷,大海有汹涌的浪涛,大漠有狂暴的风沙,森林有骇人的猛兽,即使这样,依然不能阻止人类向往远方的脚步。汪国真曾说:“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话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雄鹰搏击长空,振翅高翔;飞瀑一泻千里,勇往直前;海燕引吭高歌,翱翔远方。不要问远方究竟有多远,只要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立一个高远的目标,即使不能实现,人生也会因为这种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
    远方之美,还在于突破了人类的认知,向人类发出去探索的召唤。人们正是认识到自己所处空间的狭小,才探寻到地球是数块大陆接连而成的水球。随着航海家的升起的风帆,人们开始惊叹世界的广袤。流星在夜幕中撕破了黑暗,地球已不再是人们思维的局限。人们开始着眼于宇宙,从否认天圆地方到摒弃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类思维的步伐迈得愈来愈远,一直到太空漫步,登上火星,独步月球。
    远方之美,在于人们对于真理的执着和奉献。罗马的鲜花广场上是真理升起的地方,那里有一位不怕烈火焚身的科学家对真理的炽烈崇拜,“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知道我的价值”,未来虽然遥远,却证明了真理的价值。
    世界原本很大,因为对远方的憧憬让我们不断超越,不断向自我挑战。远方是陶渊明心中的一方净土,为了理想他构筑了桃花源;远方是哥伦布精神的家园,为了执着的信念他勇渡大西洋;远方充满光明与希望,让我们有勇气有力量去追求远大理想,去锻炼坚毅的品格,去构筑深邃的灵魂。
    让我们去追求远方吧!那是生命的精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离开附近,去往远方,是否意味着更好地认识世界?”“追求远方”是人类永远的情结。“远方”是相对于“附近”而言,它既是一个空间距离——辽阔无边,又是一个时间距离——漫长遥远;同时我们还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心理距离——近在咫尺却远在万里或远在万里却近在咫尺。
    因此,如果远方是时间距离,那么远方可以追寻自己过去的一段经历,或家庭的一段历史,甚至可以是民族历史上的某一个事件等;如果远方是空间距离,那么,远方可以是远方的伙伴、远方的亲人、远方的景色和发生在远方的故事等。是采用“时间距离”入笔,还是采用“空间距离”入题,都由写作素材决定,还可以把这两者综合起来交叉写、虚实写,或叙述,或议论。
    写作时,可以表明并非所有的“去远方”都意味着更好地认识空间上的世界,还有深邃的精神境界和美好的理想追求。就像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所说:“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芦苇。”为什么要到远方去?可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因为远方不仅有我们不熟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而且是人的心灵之寄托、梦想之所在。如写远方昭示着人们去追求理想,探索未知;追求远方的过程中,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与意志;到远方去可以使人们超越现实,找到灵魂的归宿;远方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丰富人的阅历,提升人生价值;远方让人们心存希望、美好,不断走向进步等。以此拓展思路,深化主旨。
    立意:
    1.去远方追求我们的梦想。
    2.生命之美在于探寻远方。
    3.做勇智皆备的远行者。
    4.心中的渴望来自远方的呼唤。
    事件
    品质
    第②段:反对有关部门搜刮地方,加重地方负担
    (1)____________
    第③段: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第④段:遇到因病不能接受杖刑的犯人能人性化处理
    第⑤段:____________
    (3)关爱百姓(心系百姓)
    第⑥段:制造的水运浑天仪能够精准报时
    (4)____________
    相关试卷

    上海市黄浦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上海市黄浦区2024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题,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市黄浦区2024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上海市黄浦区2024届高三三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按要求填空,不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 这是一份2023届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共13页。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